战争与和平主人公


【篇一】战争与和平主人公《战争与和平》观后感

《战争与和平》观后感

2016.4.8

《战争与和平》断断续续的看了8个月,其实连续就看了四到五周吧,第一卷,第二卷好像在15年9月10月就差不多看完了。而三四卷则是在16年3月底到4月初看完的,中间终端的过程有一些长,但是这部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其实还是迷茫了一些时候的,曾经沉迷于网络小说,感觉网络小说太好看了,但当回首看时,除了一些热血,没有任何升华和提高,但是战争与和平不同,里面的个个主角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并且能让你对18世纪俄国上层社会的风貌有所了解,对于整个俄国与拿破仑之间的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是谁,刚开始在受皇太后庇护的安娜家的晚会一下子就涌出了许许多多的任务。之后就开始说明皮埃尔继承老别祖霍夫伯爵的遗产,这让我确定皮埃尔是重要人物之一。之后罗斯托夫家的快乐村生活,索尼娅,尼古拉,娜塔莎纠缠不清的关系也让我困惑。之后安德烈公爵的出现也让我眼前一亮,安德烈公爵的高雅和贵族风范让我着迷,还有真实的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以及库图佐夫。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巨著,书中有浴血沙场的男儿激情,也有贵族舞会的浪漫奢华,有巨富豪门奢侈的生活,也有贫穷士兵悲惨的境遇。像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里面折射出千千万万俄国普通人,战争与和平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那些从未经历过的年代里的一些人,一些

事。

我觉得读战争与和平最大的收获就是再一次坚定了我对于我的历史观的信念,真正改变历史的人民,是民心,当千百万个人意愿一只时,那么这股力量就不可以阻挡。在历史事件中,不可否认民众的力量,是民众来推动历史事件的发展,个人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个人英雄主义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从《战争与和平》中可以看出,库图佐夫和拿破仑在波罗金诺战役中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指挥,他们所制定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大多数预定部队在预定时间根本到达不了预定的地点,在真正的的战争中,主帅的作用也许只有稳定军心的作用,也许有力挽于狂澜的主帅,但是那都是极少数的,在万人的民心面前,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权势,一个人的言语,都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拿破仑在从莫斯科撤退时,明知道溃逃将导致部队的全面崩溃,他也想有组织的撤退,但是每一个士兵的内心早已经存在着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拿着俄国掠夺的东西,离开俄国这寒冷的冰天雪地,这是每一个士兵的心愿。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拿破仑尽管想要阻止这一毁灭性事件的发生,但是无能为力,个人的力量在成千上万的共同意志面前,如同螳臂当车。 所以,在成千上万的个人的共同意志面前,大多数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每一个人都会有各自的小心思,俗话说的好,叵测是人心。想要把众多的人的心思拧在一起,是极其困难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大多都是杰出的领袖,这时,个人对于历史的贡献也就尤为突出

了。一个领袖可以领导千万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篇二】战争与和平主人公《战争与和平》书评

《战争与和平》书评

作者:王大学 专业:2013级地质工程

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比花开的还美的情感,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

——题记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是闻名世界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哲理深邃。小说主要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描写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这就是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爱情,亲情,生命在一夜之间化为虚有;这就是战争所留给人们的,房屋,家园在顷刻之间变为废墟。象征着和平的花儿开始慢慢凋零,天空不再是蓝色,河水不再变的清澈,

小鸟折断了飞翔的翅膀。黑暗正一步步向人们逼近,只有那一双双眼睛显得无比明亮,我渴望和平。

《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想说的是,我很感动于小说中主人公的深刻的精神探索,高度自觉地寻找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而每一次精神探索的突破,均是在与人生重大关口——死亡或者爱情——突然领悟到的。主人公的精神探索是高度自觉的,这尤其难得可贵!虽然主人公有贵族身份,但他们比起庸庸碌碌而活着的贵族或平民最可贵的就是,他们在人生磨炼中要么自觉寻找,要么认真体会,本真本色,毫不矫揉造作,所以,伴随着他们的精神成长,是他们体会生命的深度。生之何以为生,死之何以为死,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向来是不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书籍,但是,《战争与和平》是我

第一本喜欢的历史题材的小说。《战争与和平》艺术成就卓著。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有力地拓宽了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幅度,并在传统的史诗体小说和戏剧式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小说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融入书中情节中,体验书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另一方面也不禁的发人深思,“和平的重要性”。即使不能回到当时的空间,也能从《战争与和平》中穿越到当时的波罗金诺战场。

看完整本书,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位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如此真实和鲜活地印在我心里,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他们代表着几个非常典型的人物类型。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附:

《战争与和平》内容简述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战争与和平主人公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

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

【篇三】战争与和平主人公经典重读--《战争与和平》的三大特征述评战争与和平主人公

追问历史 走向人民

——论《战争与和平》的基本思想

赵学斌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战争与和平》以恢宏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 和各个生活领域。史诗性、人民性和历史性是这部巨著的三大特征。秉循着这三者,我们会对这 一长篇巨著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史诗性;人民性;历史性

《战争与和平》(1863——1869)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多卷本的长篇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极具思想性和艺术魅力。

这部作品是作家前期生活的结晶。青年时期,托尔斯泰曾参加军队并以中尉衔退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的呼声中被迫废除了农奴制,并赦免被判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托尔斯泰,他决定为他所尊敬的十二月党人写一部小说,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原定的构思被不断修正。到1864年,他完成第一卷《1805》,主要表现1805到1820年这15年的俄国历史面貌,而到1869年,托尔斯泰给最后的定稿以新的名称:《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为作家、也为俄罗斯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福楼拜、罗曼·罗兰、毛姆、莫德、卢卡契等都给了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它和所有的艺术经典一样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许多人认为今天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但文化多元并不能也不应屏蔽我们对各民族独特的精神体验的理解。在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学界,人们也一直不断地给予这部经典作品新的阐释。下面,笔者试就《战争与和平》的三大特征谈谈自已的体会。

一、史诗性

“《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浩瀚的史诗,是现代的《伊利亚特》。„„我早就发现,托尔斯泰的思想事实上得之于荷马和歌德。”“ 他从描写个人命运的小说发展到描写军队与人

[1](P48)民、描写交融着千百万人意志的人物众多的小说。”]罗曼·罗兰对小说的评价得到了世

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史诗性也成为了这部130万字的长篇巨著的主要特征。不过,黑格尔指出:“我们须把一个民族的原始史诗和后来的经典作品区别开来,后者不能反映全民族精神的全部观点。”因为在黑格尔看来,“作为这样一原始整体,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

(P108)‘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 [2]

比照黑格尔的观点,《战争与和平》自然不能表现俄罗斯民族的全部原始精神。不过,小说非常深刻地表现了俄罗斯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全俄罗斯人都被卷入了进来,乐观、真诚、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贯穿始终,并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了全人类的现状和未

[2](P124)来,“表现了一般人类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而言,《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性”的

作品,还是站得住脚的。

总体来看,《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性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广阔而深邃。

《荷马史诗》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和它对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然、社会生活的广泛描写是分不开的。《战争与和平》也如此。小说一方面把十九世纪初叶俄国和西欧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纳入表现的范围——诸如俄、法、奥、普几国的政治外交关系;被称为“三皇大战”的申格拉本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弗里德兰战役;俄法两国皇帝的蒂尔西特会晤和蒂尔西特和约的签订;斯佩兰斯基的改革等。更重要的是,小说全景式地展示了拿破仑入侵俄国和一八一二年战争爆发的全程:从斯摩棱斯克的失守、库图佐夫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波罗底诺会战、俄军放弃莫斯科、法军进城和莫斯科的大火,到俄军的侧进和塔鲁季诺战役、法军撤离莫斯科和俄军的追击、游击战争、法军的溃灭和俄军的胜利。“一般地说,战争情况中的冲突提供最适宜的史诗情景,因为在战争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

[2](P126)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小说因为对战争的全

方位描绘而获得了某种不可替代的“史诗性”。

与此同时,小说还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心理,尤其是表现了国家危在旦夕时各个阶级思想的动向和情绪的变化。小说在写贵族阶级的生活时,着重写了四大家族:博尔孔斯基家族(老公爵及其子女安德烈和玛丽亚)、罗斯托夫家族(伯爵夫妇及其子女尼古拉、彼佳、薇拉和娜塔莎)、别祖霍夫家族(老伯爵和他的儿子皮埃尔)和库拉金家族(瓦西里公爵及其子女海伦、阿纳托利)。这几个家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年轻成员之间的爱情纠葛和婚配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和恩恩怨怨的描写,构成了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揭露了宫廷和政界军界各派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争权夺利的斗争。小说对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和领地贵族的日常生活,如大大小小的晚会、舞会和宴会,对赌博、决斗和打猎的场面都描绘得非常具体和生动;对于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民间习俗,例如过节、占卜等,亦描绘得细致入微。作者还以自

己的理解,对一系列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统帅库图佐夫、法国皇帝拿破仑和他的元帅们以及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小说内容厚实深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结构宏大而严整。

黑格尔把史诗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叫做“客体的整体性”,指出:“史诗以叙事为职责,就必须用一件动作(情节)的过程为对象,而这一动作在它的情境和广泛的联系上,须使人认识到它是一件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本身完整的世界密切相关的意义深远的事迹。所以一种民族精神的全部世界观和客观存在,经过由它本身所对象化成的具体形象,即实际发生的事

[2](P 107)迹,就形成了正式史诗内容和形式。”卢卡契称赞道,“大概没有另外一位现代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客体的整体性’会像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这样的丰富,这样的完整。我们倒不必单是想到《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来,从宫廷和总参谋部,到游击队员和战俘,以及从生到死的和平的私生活的每一阶段。”,“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客体的整体性’总是用直接的、自然的和显而易见的方式表现个人命运和周

[3](P573-574)围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

《战争与和平》打破了西欧传统长篇小说讲究情节单纯、首尾封闭和戏剧性发展的固有格局,代之以一种开放性的小说结构。小说并不止一两个人物在推动着故事情节,而是动辄五六个家庭、七八种情况齐头并进,小说内容的发展是以无数人的经历为脉络的。有人统计过,小说共描写了五百五十多个人物,从家庭到战场,从京城宫廷到荒野村舍,从俄罗斯到异国他乡,在极为广阔的空间上描写了几百个场景。但这些场景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处于有机联系之中,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作品一方面将众多场景和人物紧紧附着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中,使个人成为社会历史的活生生的参预者和推动者,另一方面对人类而言,战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不生活的全部,通过一些“充满生气”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反思战争的胜负和民族的发展。在这些特殊人物上,全民族的政治追求和精神探索,作家的思考和评判融化为一体。例如库拉金小姐海伦的堕落,既有其个性贪婪和虚荣的因素,也是整贵族社会日暮途穷的形象写照,还有在国家危机四伏时腐朽阶层的垂死挣扎等。全书共四卷,各卷容量大体相当,故事情节舒缓有致,亦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3、主题庄严而崇高。

如果说《荷马史诗》的美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谧的伟大”,那《战争与和平》的最大特征就是壮阔和博大,用任何一种认识定式去局限这部宏篇巨制,都会缩小这部伟大史诗的意义。“人民主题”、“宗教主题”、“爱国主题”、“和平主题”、“历史主题”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在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品中。虽然人们对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评价不一,但综观托尔斯泰的创作,超越一切个人的爱恨得失,为俄罗斯乃至人类寻找普适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的确是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创作出发点。正如书名一样,战争与和平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历史,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时体会不到一般战争故事的激烈和惊险,血腥的战斗场面被作者和人物的冷静观照所替代。因为它和《神曲》这类伟大的作品一样,探索的是人类发展的历程。所以它和所有的史诗性作品一样,表达的是“庄严和崇高”的人类永恒的主题。“小说中,许多写得有感情的地方都具有这种永恒的性质:安德烈在战场上仰望天空,把天空的广阔和拿破仑的渺小作对比,彼耶尔听卡拉塔也夫讲充满农民智慧的话;娜塔莎在舞会上;玛丽娅接待她神秘、疯狂的农民,这些都是永恒的时刻;它构成一部永恒的书——好比我们这些蜉蝣般的

[4](P348) 众生在计量时间一样。”

二、人民性

罗曼.罗兰曾指出:“实际上,《战争与和平》的光荣在于复活了一整个历史时代,再现

[1](P54)了民族的迁徙和各国的战争。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各国人民。”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我

[5](P541-542)尽力写人民的历史。„„在《战争与和平》中,我喜欢人民的思想,这是1812年战争的结果。”

小说高度评价了人民在反抗外侮、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亦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特征和浓郁的民间生活的气息,构成了小说中人民性表现的两个方面。

1、人民的伟力

托尔斯泰关于战争的认识和一代霸主拿破仑在俄国的最终失败是分不开的。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对比悬殊,统治阶层又腐败无能,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俄罗斯取得了胜利?托尔斯泰经过认真的思索后得出:是人民和人民战争。他在小说中写道:“这场战争违反了一切规则„„人民战争的棍子仍然以其可怕而威严的力量举了起来,不管合不合某人的口昧和规则,以近乎愚鲁的纯朴,然而却以明确的目标,不问三七二十一地举起和落下人民战争和棍子,直到把法国人的侵略打退为止。„„这个民族多么好啊,他在经受考验的时刻,不管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按规则怎样行事,却憨厚纯朴地、轻巧灵便地举起随手抄起的棍子抡了过去,直打到把胸中屈辱和复仇的感情出尽,换成蔑视和怜悯的感情为止。”战争与和平主人公

托尔斯泰批驳了官方文献和某些历史学家对一八一二年战争所做的错误解释,肯定了它的正义性,赞扬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小说中动人地写道:自从法国军队进入俄国国土之时起,尤其是在斯摩棱斯克大火之日起,一场全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声势浩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斯摩棱斯克商人费拉蓬托夫宁愿放火把自己的店铺烧掉,也不愿让它落到魔鬼手里;莫斯科近郊的农民为了同样的原因,不把干草卖给敌人,把它付之一炬„„人们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入侵者。此外,全国各地出现几百支大大小小的游击队,它们在得到政府正式认可前,已消灭了几千敌军。有一支由教会执事率领的队伍在一个月里就抓了几百个俘虏,还有一个村长的老婆瓦西里萨,她打死了几百个法国人。就这样,游击队员们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着拿破仑的军队。

与1905年在国外作战时相比,俄国军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士气空前高涨。托尔斯泰认为,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例如,在波罗金诺会战前夕,士兵和民兵们个个摩拳擦掌。一个士兵说:“眼下不仅可以看见士兵,也可以看见许多农民„„眼下就不分是谁了„„要让全体老百姓一起扑上去,一句话——让莫斯科全都上。想要拼个你死我活。”营长季莫欣在谈到他的营的情况时说:“现在谁还爱惜自己!我的营里的士兵,不知您信不信,开始不喝酒了,他们说,这不是喝酒的时候。”这些质朴的语言表达出了普通群众的高度自觉和爱国热忱。库图佐夫在听说民兵们“穿上白衬衣,准备明天决一死战”时,不禁赞叹道:“啊,英勇卓绝、无可比拟的人民!” 安德烈公爵在波罗金诺会战前夕把它与奥斯特利茨战役作比较时指出,那时是“莫名其妙地”去打仗,而如今打仗则是因为“法国人毁了我的家园,现在又要去毁坏莫斯科,每时每刻都在侮辱我。”这段话指出了前后两次战役的不同性质。小说中的库图佐夫被写成人民意志的代表,作者强调说,库图佐夫的“那种洞彻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非凡力量,来源于他所怀有的十分纯洁和十分热烈的人民感情。”他笔下的莫斯科总督拉斯托普钦则相反,此人并不了解人民的要求,不理解正在发生的事的意义,一心要完成一些爱国主义的“壮举”,结果陷入了可笑的境地。小说中说他“像一个孩子一样,玩弄着放弃和焚毁莫斯科这一严肃和不可避免的事件,竭力想用他那小手时而推进、时而阻挡把他一起卷走的人民的洪流。”而在说到拿破仑时,作者认为这个自以为不可一世、妄图支配各国人民的命运的人在历史上不起任何积极作用,嘲笑他“在他的整个活动期间如同一个孩子,抓住拴在马车里面的带子,自以为是在赶车。”两相比较,小说对人民伟力的称颂可谓跃然纸上。

2、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批评家王先霈先生认为,史诗性的美学风格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主题的民族性”,“题材的宏伟性”,“画面的全景性”。

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民间生活气息。作品写了两类贵族,城市贵族和庄园贵族。城市贵族以瓦西里公爵为代表,在开篇就有他对时局的谈论,但那并不是他的爱国心使然,而是所谓的朝廷权贵和上层贵族们“安闲”的宫廷应酬,在民族危亡时仍然为了一已私利到处钻营。他们生活在整天的争权夺势和纸醉金迷当中。而在远离京城的庄园,罗斯托夫家和童山的博尔孔斯基家,则表现出一副和谐或真诚的生活方式。第二卷第四部中的罗斯托夫家的1910年的冬季狩猎描写,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誉,这个情节也在整个民族遭受战争的悲壮气氛中增添了生活的希望,积极而又充满活力的俄罗斯民族的原初生活在这里边得到充分的体现。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打猎结束的傍晚在米哈伊尔大叔家的情景:大叔是个诚实耿直的老人,家里并不富裕,但他活得那么快活自在,他用丰盛的晚餐招待了年轻的客人,然后唱起了他心爱的狞猎之歌:“昨夜小雪纷纷下,今早地面一片白„„”作者似乎还暗示出就是这位年迈的老人给了年轻人以生活的启示——娜塔莎在愉快地离开时看见“那些窗户在天鹅绒般

【篇四】战争与和平主人公《战争与和平》赏析

《战争与和平》赏析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托尔斯泰曾经表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也就是说,作者力图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家危急的严重关头,许多来自下层的俄军普通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虽然战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却始终占有压倒的优势。老百姓也主动起来保家卫国。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一大批像网升、杰尼索夫、谢尔巴狄那样的英雄人物。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因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才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决胜的信心。整部小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托尔斯泰的“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赶走了侵略者的思想。

作者在小说中也认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包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60年代,托尔斯泰仍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对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却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库拉金之流漠视国家命运,畏敌如虎,他们关心的是寻欢作乐,积聚私产。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仑则是荡妇。这些贵族的卑劣行径与人民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托尔斯泰认为,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与人民的合作。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京城以外的庄园贵族罗斯托夫一家和包尔康斯基一家,指出在这些贵族身上仍保留着淳厚的古风,他们有爱国心,与人民的精神相通。这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宗法制贵族。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人物都是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战争与和平》艺术成就卓著。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有力地拓宽了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幅度,并在传统的史诗体小说和戏剧式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小说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列宁语)

(陈建华 执笔)

【篇五】战争与和平主人公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

完成时间

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法论战争与和平主人公

专 业

年 级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

摘要:本文试图用叙事学的方法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变化的叙事节奏、转换的叙事空间、独特的叙述话语、多线索的叙事结构。

关键词:叙事线条 叙事节奏 叙事空间 叙述话语 叙事结构

在世界文学中, 列夫·托尔斯泰一向被人称为“巨人”, 而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在高尔基看来则是“ 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最伟大的作品”。 就“巨人写巨著”而言, 几乎很少有哪位作家的作品可以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相提并论。《战争与和平》 从问世之时起, 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就引起了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因此, 本文试图以叙事学的方法对《战争与和平》 的叙事艺术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

“传统上认为叙事线条的组合 依据的是有关开头中部和结尾的一体化概念, 以及内在的根据、情理或者真理。”①因此, 叙事线条既依据外在的故事展示, 又和内在的思想情势联系在一起。正如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中认为的那样——理解一部叙事作品不仅仅是理解故事的原委, 而且也是辨别故事的‘层次’,将叙述‘线索’的横向连接投射到一根纵向的暗轴上。”②当我们沿着《战争与和平》 的叙事前进并加以细究时,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叙事线条在它的纵横轴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

《战争与和平》叙事线条的第一个基座是它的时间横轴。这个横轴始自1805年7 月——在宫廷女官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家中举行的晚会为始, 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 直至1820年12 月——尼科连卡从睡梦中醒来为故事的结尾。可见, 作为这部小说的外在基座——时间展现是相当清晰的。这个时间横轴又是和俄国特定的历史事件相统一的。因此, 在《战争与和平》中, 托①米勒:《 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47页

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9页 ②

尔斯泰用特定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俄法战争和客观的时间范围——从1812年到1 82 0 年, 为这部小说划定了边界。他在选定的素材周围划了一根线, 使其四周都具有了边缘,这样就形成了《战争与和平》这样一座巨大的故事宫殿。(如图示

)

在这边界之下,小说展开了几大家族的变迁、家族成员命运的变化。在这个变迁和变化的展现过程中, 既有历史事件对人的影响, 也有人对历史朝向的左右;不仅有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 更有人对人的影响。就这样, 托尔斯泰在边界之内,统一连贯地处理了被划入这个魔圈的素材, 并明确地表达出了其中的各种关联,而这一切就纠结成了托尔斯泰式的“关联之迷宫”。③

小说的统一性不单是字面上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小说能通过一个 精神中心点的共同关联将各个部分连接为一体。归根结底,《战争与和平》 中各 种关联的内在情势是拯救。在这样的一个内在纵轴引发下, 集结了历史进程——俄罗斯民族—— 拯救和思想强度——小说主人公的灵魂拯救。这两条曲线共同形成了这部小说的叙事线条。这两条曲线是如此自然地相互交合在了一起,一条是体现民众整体的场面宏大的, 而另一条则是个人的、描绘细致的。 ③米勒:《 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87页

一方面, 为了获得民族的拯救, 小说展现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着重表现了几次重要的战役, 比如奥斯特利兹战役和波罗底诺会战。这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广 阔的历史画卷。在历经劫难之后, 俄罗斯民族获得了胜利。而在这场胜利背后还 有着托尔斯泰对历史和人类生活独特的议论和认识。

另一方面, 为了获得心灵的拯救,为了获知人活着的意义,《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位贵族青年安德烈和皮埃尔不断地行动又不断地修正孜孜地探究和追寻。这样一种“探索者”的形象可以说是后来俄国文学中经典的“新人”艺术形象的先行者。的确, “灵魂”是俄国文学中的重要角色,是俄国作家永远坚守和探询的领地。这些“探索者”追寻幸福的心路历程向我们每一个人诉说着——“人若感觉不到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 他也就感觉不到自己是活着。人不可能想象没有追求个人幸福愿望的生活。对于每一个人, 活着就是希望并达到幸福,希望并争取幸福就等于活着。”④而对于托尔斯泰来说,“ 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的活动就是爱”⑤, 在他看来, 爱一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宗教。在《战争与和平》 里, 每一个主人公都在践行着这一切。

因此,《战争与和平》 是以多重主题共时并进来展开的——民族存亡的主题,

以及历史下的个人内心生活的主题。这就如同一条条溪流从容不迫地融汇在一起,形成一条大河缓缓地向前流淌。而大河的流向——拯救的主题又十分明显地渗透 在所有这些共时并进的主题中托尔斯泰以其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建构着他特有的“关联之迷宫”。

第二节 变化的叙事节奏

“所谓时距, 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⑥ 时距并不是恒长不变的, 而是时快时慢。这种快慢的变化便构成了叙事文本的节奏。研究时距的意义在于帮助读者确认作品的节奏,以及作品中出现的事件占据的文本篇幅所要说明的作者对其的关注程度和想要唤起读者注意的程度。以下是《战争与和平》时距④张杰等:《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 译林出版社, 1999年版,第279页

⑤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第四卷,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77页 罗钢:《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 95 年版,第145页 ⑥

和叙事节奏一览表:

托尔斯泰在第一册中要将小说大部分人物引介出来, 因此它的时间长度很短、叙事节奏相对而言比较快。而在第二册中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主人公们各自不同的发展, 因而时间跨度较长。另一方面由于人物内心的不平静战势对俄军来 说很不利, 因此虽然在较长的叙事时间里它的叙事节奏仍然显得较为的急切。第 三册是整部小说的高潮所在。它既是俄法两军交战的关节点, 也是主人公内心活 动思想转变的关键处, 所以它的叙事节奏显得很急。随后的第四册中, 两军的 战局只剩下最后的余波,战火逐渐熄灭, 小说人物也渐渐找到了生活和精神上的 支撑点, 因而小说的节奏转而变缓, 并在尾声里达到了小说最为安定的频率。在 尾声里, 人物都有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归宿, 而对这场战争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战争与和平》 的叙事节奏由较快到快、由急变缓, 是和战场的局势、人物思想的转变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 这三种节奏是同步的、和谐交织的。因而, 当我们在阅读《战争与和平》 的时候, 犹如也在聆听一首伟大的协奏曲。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 这里所谓的缓急之分只是就这部小说内的部分与部分之 间的叙事节奏的比较而言,如果参照其它小说的节奏,《战争与和平》 在整体上 仍然是一部节奏缓和的小说。《战争与和平》 中的描写力量并不倚重戏剧性的部分, 而在于叙述性的部分。它没有情急直下的情节, 有的只是缓缓的故事进展 。在这里, 我们看到这部小说的艺术重心并不在于出场的人物是怎么说的, 而在于他们说了些什么。《战争与和平》的叙事显然是以一种迂缓的步调展开的。它里面并没有猛烈的情节转折, 而是大致沿着人物的日常生活的轨道笔直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