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代课教师


第一篇 甘肃代课教师
《2014优秀教师事迹演讲稿》

第1点燃一盏灯照亮一片海

在xx市xx县xx乡高洞村小学,有这样一位名叫王xx的老师,因为六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左脚失去行走能力。他从1984年当民办教师以来,27年一直拖着残缺的左腿,扎根在山区的教育事业,用坚毅和顽强,支撑着他的独腿人生。

月薪17.5元的代课教师

王xx从小就有他的理想:长大后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可到了初中毕业报考师范的时候,因为身体残疾,升学无望,他只有回到家里务农。

当时,离家十多公里的松花村,需要一名民办教师。王xx找到中心小学的校长,他的诚意让校长感动,求到了这份当时月薪17元5角的代课教师职位。王xx所工作的松花村小,离自己的家至少十多公里,因为没有食堂,没有宿舍,每天都得早出晚归。好几次遇到下雨涨水,他还得冒着生命危险趟水过河。

他告诉学生要踏实做人

在xx乡高洞村小工作时,班上有个叫黄春林的学生自幼小腿患骨隨炎,未加治疗,造成小腿无骨畸形,独脚行走。黄春林同学经常被其他同学嘲笑,导致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明显的下降。

每当王老师在校园看到他的时候,便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的童年和过去,王老师有时间就找黄春林去谈心,拉着他的手说:“你要想让别人瞧得起你,首先你自己就得瞧得起自己。我小时候和你一样,都有着这样的不幸。可是我们要让别人瞧得起,首先自己也得做出个样来”。王老师接着说:“其实,你很聪明,一点不比其他的同学差的。要有信心,要对自己有信心。”黄春林同学听到这些,内心颇受感动,从此,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王老师还经常给他补课。得知黄春林的家庭条件不好没钱交学费。王老师就给他垫付学杂费几百元。他抹着眼泪抽泣地说:“老师,谢谢你,可是我家穷,还没办法把钱还给你。”王老师却微笑着摆摆手说:“只要你能好好学习,踏实地做人就行了。”

打着吊针给学生上课

王老师总是努力工作,废寝忘食。

有一次,正在上课的时候王老师突然感到头疼的厉害。起初他并没有太在意,可渐渐头疼的实在厉害,最后鼻孔流脓。可他还是坚持上课,同事都劝说他:“老王啊,你这病得赶紧去看啊,身体还是自己的。去吧,我用车送你。”

放学后,王老师就去医院检查,原来是得了急性鼻窦炎。医生说得需要输一个星期的液。“天呢,我的那些孩子该怎么办啊?”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王老师让医生把药开齐,自己带回家。那段时间,他一边在教室里自己兑药输液,一边为孩子们上课,就这样没有耽误孩子们一节课。

重返讲台更加执着

王老师的家庭条件很困难,微薄的工资让他时常还面对家人、亲朋、好友的冷嘲热讽。其中他有个发小的好友,在外地打工,这几年赚了不少钱。一次,他拿出一沓钞票。拍着王老师的肩膀说:“老王,你干这个一个月才多少钱啊。还不如跟着我呢,保你一年几万块钱。”王老师听后摇摇头,认真的说:“我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可是,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在离开学校的几年间,他一直关心着学校的情况。关心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当他听说,现在的代课老师不好找,他的学生需要负责任的老师时,他很痛心,决定重回讲台。回到他热爱的教育岗位上,回到他在梦中经常见到的孩子们身边。

重返讲台后的他对工作更是拼命。经常为学生补课到深夜才踩着山路回到家里。有一次,因为给一名学生补数学,不知不觉中天已黑尽,王老师一看天色,起身便走,学生家长对他说:“天都这么晚了,就在家住一夜吧。”王老师微笑的摆了摆手:“谢谢了,还是不必了,家里还有一家人等着我呢,再者还要早点回去准备明天的课”。就这样,借着微弱的月光,他爬岩越沟回到了家。第二天,刚到学校上课时学生就凑过来问:“老师,您那身上是什么啊?”仔细一看,是血,“奇怪,怎么是血呢?这血又是怎么来的呢?”他终于想起来了,昨夜过夹槽时,当时觉得一脚迈进了水里,脸上也溅上了几点。最后,其他同事们告诉他,“老王你还不知道吧,就你昨天经过的那个河沟刚摔死个人,就停放在那个大石头上。所以你才溅了一身的血。”同事们都开着玩笑说:“还是咱们的王老师胆子大啊。”

不断学习成为“全能型”教师

王老师的文凭是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并不高。可是为了教好这些学生,他坚持努力地学习。因为学校在偏远山区,条件艰苦,学校总共就三名老师。他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实际上这个班的所有事,包括数学、语文、美术、音乐等所有的科目,都是他一个人来完成的。

有的老师也半开玩笑的说:“如今,咱们的这位王老师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喽。”听到这些,他也就是微微的一笑。“啥才子啊,这也都是为了孩子们。”

通过自学,王老师让自己得到了提高,在年,王老师终于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国家承认的合格教师。

王老师的“答记者问”

“这么多年的工作和生活,工资待遇从原来的17元5角到23元再到87元直到现在也才只有一千余元。我也疑惑的问过他,像你这么少的工资怎么来维持家庭开销的呢?”

王老师微笑着说:“这些年也全靠了我的妻子在默默的支持着我,以前她也有过抱怨,有过不解。可是看到我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对孩子们的无私奉献。她也就深深地理解了。”

“出于什么原因让您这些年兢兢业业奉献在教育的一线上呢?”

王老师笑着说起了当年的一件事。“那是当年刚从天子村小调到高阳村小,一次在村民大会上,村民黄某站起来高声说道,‘我们学校用人还得坚持原则,一是不要聋子,二是不要瘸子。’会后我来到黄家跟他们说,虽然我是个残疾人,可是我工作不比别人差。我一定会做好本职工作,教好学生的。要想找个文化水平高的老师就得从外面调,可是我们村条件艰苦,一般人不愿意来。我可以先试试,你也看看我的实际表现。”

王老师说:“从那时候起,我就横下一条心,一定把教师这个工作做好,干出个样来。”

27载风霜雨雪的磨练“感动xx”

王老师先后在xx乡最偏僻的松花、天子、高洞村小工作。在他心里,学生就是他的全部。有一次,一个留守儿童在课间玩耍时,不慎摔倒在公路边的涵洞里,是他亲自将孩子送进医院。

近几年,随着村民的举家外迁,孩子上学的数量越来越少,他所负责的村小,三个班只有17个学生。他自己的班上只有7个学生。“其实就是再添几十个孩子,我们这些教师,也一定会认真负责的教,看到这里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我的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

27个春去秋来,27载风霜雪雨,王xx老师的事迹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他被评为“年度感动xx十大人物”,评委当时给出的颁奖词是:“用热情和执着耕耘在三尺讲台,用忠诚和信念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第2优秀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李**,陕西宝鸡人,一九六四年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一九八五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初中、小学数学教学,从一九九二年起,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她忠诚党得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得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得爱戴、家长得欢迎和社会各界得广泛赞誉.再小学数学教学中,她努力探索素质教育得新途径,再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趣、实、活、新"得教学风格,被誉为"小学数学教坛上得一颗明星".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得教学思想,自主学习得教育理念,合作学习得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得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得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得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得数学及格率均达九六%以上,优秀率均再九五%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六零多名学生再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二零零五年所代六年级四班六八名学生再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九六.九二%,优秀率八七.六九%,平均分九四.四一五,综合成绩九三.七一,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得路子,截止目前有八零多(一)从学生得被动学习转变为全体学生得积极参与;(二)从以教师得讲课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为主;(三)从学生静听转变为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四)从原来师生之间得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得多向互动交流;(五)从重视结论得把握转变为对学习经过得理解;(六)从重视对知识得运用转变为对新知识得不断探索与理解.该课题与二零零三年五月通过市级鉴定,被评为优秀等级,同年一零月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并颁发了结题证书,该研究成果二零零四年九月荣获第五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她多次承担了市县乡教师培训得任务,多次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介绍经验,再她得精心培养下,东华小学教师张顺斋得论文<<怎样找等量关系>>发表再<<小学生课程辅导>>二零零四年第一期上,齐会利老师执教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零零四年六月荣获平凉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指导该老师设计得教案<<质数与合数>>二零零三年九月荣获甘肃省优秀教案评选二等奖,指导青年教师杨蕊设计得教案<<九加几>>二零零三年一二月荣获平凉市优秀教案评选一等奖,指导王采菊老师申报得市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得研究——分层教学研究>>被批准立项为市级重点研究课题,同时还指导王采菊、杨有庆、张顺斋等同志再教学业务上迅速成长,被评为市、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她带领得高年级数学组再二零零三年一零月被教育局授予"优秀教研组",她我被同时授予"优秀教研组长".

第3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xx老师是xx小学的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22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街子中心小学的发展历程中竖起了一面旗帜,是街子中心小学优秀教师的代表。她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多次得到上级政府的各种奖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2002年5月被评为县级优秀辅导员;2002年教师节她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近年来,五次被评为学区优秀教师;四次被评为教育教学能手;十次被评为教学成绩优胜者;三次被评为年终考核优秀......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xx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在二十几年的工作中,她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中央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平时她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在五尺讲台上,她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她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业务精湛、投身课改

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她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她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依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任课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她所带班的学生在每次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她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她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学区先进班集体。

她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时逢课程改革,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她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多五四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事迹及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所有的青年老师,向全校的中老教师们,向对我们工作生活给予亲切关怀,无私帮助,宽容接纳的领导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激!对给予我们肯定和鼓励的校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五四优秀青年教师,我有感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和培养,从我们迈入一中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深切感受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呵护礼遇和殷切期望。教师技能大赛指引我们重视教师的基本功,本学科业务考核督促我们联系高考加强专业素质,不断开展的公开课展示课锻炼了我们的教学能力,校本教材的不断印发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们与时俱进。特别感谢的是,张校长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和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图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教学水平。张校长常常语重心长的劝我们多读书,并经常把他愉快地阅读体验和收获分享给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也不止一次的跟我们说,年轻人应该多学习多专研应该在本专业中的某一个领域出类拔萃成为专家,可以结合研究的这个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杨书记要求我们要思想上进积极入党,董校长经常警示我们教学一定要注重教材注重考纲,王校长总是勉励我们工作是为自己因此要踏踏实实,吕主任曾教导我们刚参加工作时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应该趁年轻时虚心求教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09年师徒结对时的欣喜与激动,在给房老师送上鲜花的那一刻我内心饱含感激与尊敬,师傅对教学炉火纯青的把握和对事业无私的奉献诠释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师傅的培养和鼓励伴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年头,推动着我怀着持久的热情不断的学习和努力的工作。身边的老教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兢兢业业、讲求奉献、谦虚自律、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他们用行动教育着我们感染着我们。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身在一中,在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领导和中老教师支持着我们关心着我们;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身在一中,得益于学校领导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导和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成长,而这段成长的岁月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作为年轻教师我们更应该担负其应尽的责任,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提高对自身的要求。首先,我们年轻教师应该具备敬业精神,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就是说要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教育中的任何一件事,要有潜心研究、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著追求的精神。教育教学不但要专心致志还要精益求精,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新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乃至教学艺术,不满足于陈规俗套,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照抄照搬和“拿来主义”,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内容、创新的方法,从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认为敬业精神还体现在教师言行方面,注重教师良好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即应该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下都会主动、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要有知行统一、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内在品行修养,体现人民教师优良的素质。再者要勇于接受批评,正确对待批评,要有闻过则喜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

其次,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对教育事业充满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教育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有了这份热爱才能对教学充满热情,才会甘于奉献,才会细致耐心,才不会牢骚满腹。《大学》开“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它能使教师感受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所以作为年轻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有恒久的爱。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深知作经师易,作人师难,所以我们对教育一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面对家长的重托和学校的期望,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努力上进,倾尽全力谱写一中更为辉煌的明天。

第5教师先进个人事迹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赵达明,是一名大学教师,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地处雅安,我所在的部门――动物营养研究所是学校的教学科研单位,承担着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我很荣幸被评选为山东省“情牵教育”优秀教师,非常感谢山东农业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支持和培养,感谢省教育厅及有关部门对我的厚爱!

我从小就听过许多关于教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一直非常敬佩教师,把教师看作人类最高尚的职业。却不敢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教师。由于身高的不足,我在197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敢填报师范院校,而填报了农业院校-山东农学院。没想到,七年后我却有幸留校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我为自己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自豪!

我非常珍惜当教师这个机会,下决心要当好教师。转眼20年过去了,我从一名助教,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我热爱教育工作,倾心于教学,默默耕耘。我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课程。无论工作多么繁忙、课程讲过多少在学习上作学生的良师,在生活上作学生的益友。我会主动关心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第二篇 甘肃代课教师
《S101515_工物系赴甘肃定西关爱代课教师志愿支队_主题报告》

执着的精神,贫困的命运,无望的等待

——甘肃渭源、永登乡村代课教师调研访谈报告

王寿文,凤超(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S15015 工物系赴甘肃定西关爱代课教师志愿支队)

摘要: 西部农村代课教师是一个执着而艰辛的弱势群体,他们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却遭受了长时间的不公平待遇。在2005年成为舆论焦点后,代课教师问题曾一度得到普遍关注,社会援助开始增多,政府也为他们提高了工资,并表示要妥善地、人性化地着手解决。2010年,仍然生活困难的代课教师们面临最后的清退。面对不能令人满意的补偿政策,初有成效的社会慈善活动和新的择优录取考试,他们又有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代课教师 弱势群体 西部 农村教育 慈善

一、导言

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着44.8万代课教师,这是一个功勋卓著却生活艰辛的庞大的弱势群体。2005年,甘肃省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含泪上书教育部,一时间使代课教师问题成为舆论焦点。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成果如何?他们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2010年,几十万代课教师面临最后的清退,在淡出公共视野数年后,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对新的择优录取政策和社会的慈善帮助,他们又有何看法?我支队在走访甘肃渭源、永登部分代课教师之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二、采访背景

代课教师是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在此前从教的临时教师基本被转正或清退。1985年开始,教育部为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在全国一刀切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不少偏远贫困山区因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去,这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他们转而被称为“代课教师”。代课教师虽然没有任何“名分”,且没有完全享受教师的待遇,却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承担着历史责任。据报农村代课教师道,西部地区代课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0%。甘肃代课教师

几十年来,在代课教师最为密集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永登等地,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他们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热爱教育事业的当地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数十年,为祖国西部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没有编制,他们的薪水少得可怜,几乎是公办教师的零头,并且没有任何福利。即便如此,他们出于对事业的热爱,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而今,面临被清退命运的他们面临着失去生活保障的威胁,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他们大多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有的还欠了债务或者身陷疾病。由于除教书外没有多少专

1

业技能,因此他们很难靠外出打

工来维持生计。

2005年,渭源县委副书记

李迎新写成《渭源县代课教师状

况调研》,含泪上书教育部,《南

方周末》随即跟踪报道,使这些

无名英雄的事迹第一次为人所

知,代课教师的命运成为了舆论

焦点话题。2006年,教育部提

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全国余下

的44.8万代课老师全部清退,

随后,代课老师在部分发达省市

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而部分省份

仍然存在。2009年底,甘肃因

代课老师与公办老师工资相差

悬殊和实行一刀切式清退等问

题引发社会关注。2010年,在

李迎新含泪上书教育部数年之

后,甘肃省终于出台了针对代课

教师的择优考录政策。与此同

时,越来越多的慈善活动开始在

渭源展开,而除渭源外其他地区

的代课教师情况却仍然罕有人

知。 图1 渭源北部

图2 渭源南部

三、采访概况

我支队在一周的时间内,走访了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北寨镇、莲峰镇、蒲川乡等地和永登县民乐乡登登城的36位代课教师,以及其它相关人士。

2甘肃代课教师

渭源县分南部与北部,秦岭余脉穿行其中。秦岭余脉以南的山上,植被丰茂;以北的山,植被稀疏,甚至就是干干的黄土山头。渭源代课老师清退前有600多人,我们采访时(2010.7.27),仍有60多位代课老师从教。老师都在边远山村,我们在渭源花了两天采访代课老师,每天租车访问三个点,每个点都聚集了这个山村附近的一些代课老师。因为大旱,麦子提早成熟。正值农忙季节,需要强收麦子,但是老师还是很热情地大老远赶来,有些甚至顶住家里人的反对才来的(要收麦子,劳动力需求大)。我们采访渭源代课老师32名。

永登县民乐村登登城下的登登城地处偏僻,有大片的无人区,人烟稀少,在公路旁一眼望去,满目是干巴巴的黄土山头,土质贫瘠,缺水,小麦亩产不足500公斤,今年大旱,当地粮食减产近半。春季还有频繁而强烈的风沙。这时真正的自然环境艰苦之地。我们在代课老师陈富先家采访4位代课老师,除陈老师外,其余3位都是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的,任玉琳老师乘车60公里,包延龙老师走山路31公里。

其实大多数代课老师都因为难以

启齿的工资,在教了一两年后,辞职不

干了。真正坚持到最后,被清退的代课

老师,只占代课老师总体很小的一部

分。(渭源坚持到最后的代课老师占当

地代课老师总数的20%)我们采访的都

是坚持都最后的代课老师。

此外,支队还采访了任教于西北师

范大学的原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渭

源民间作家寇倏茜,以及代课教师的学

生和当地村民。限于篇幅,本报告重点

3 民乐路况 针对两县的代课教师群体。

四、正文

1、桃李满天下

我们采访的代课老师所在的学

校,在清退政策出来之前,代课老师

比公办老师多得多,有些学校甚至只

有代课老师。

农村里的小学教育,不同的地方 差得比较远。正规一些的学校,代课图4 登登城社 老师和公办老师的教学任务分配没有

差别。虽然公办老师的工资多,但是公办老师的任务多了,他们有意见,校长不好得罪,而代课老师本来就拿那么少的工资,给他们分配更多的任务,校长也过意不去。不正规的学校,拿很少工资的代课老师反而有更大的工作量,这是出于对代课老师的歧视,或者有意欺压。语文和数学是主课,一般会有不同老师负责,不过老师一般都代其他的课,如音乐、美术。

初中会比小学正规很多,比如代课老师的人数一般比公办老师少很多。农村小学规模小,老师少。而初中老师较多。初中一般是一个老师教一门课。

环境逼着他们优秀,不优秀就会面临清退。因此,我们采访的老师大多有值得称道的教学成果。以下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

表2 部分代课教师的教学成果

3

以上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些代课老师没有辜负农村里的孩子,“启蒙心灵,传递知识”,这些老师做到了!我们采访的代课老师都做得很好!

2、走上三尺讲台甘肃代课教师

最老的一批代课教师,从“文革”时代过来,

因为种种原因和转正失之交臂。

大部分代课教师是在1985年以后参加工作

的。当时大学录取率特别低,只有2.5%(现在

即使是甘肃省,高考录取率也高达70%)。教师

缺乏的时候,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学校到高中招

生,带高三的老师也鼓励学生报考师范类学校。

这些师范类学校对招来的学生实施两年教育或

三年教育,在1989年以前,学校是将学生划入

计划的,即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国家负责为他们

转正。而此后教学改革,国家不再负责这些学生

的转正。我们采访的一位老师当初就是报考了这

类学校(省电大)。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如果他当年报考的是两年制的专业,那么他恰好

赶上计划类的最后一批,可是他偏偏报考了三年

制的专业,结果就成了个彻底的代课老师。

图5 蒲瑞江

4

还有一些人是高中毕业后回到家,

由于农村小学师资缺乏,村长或当地德

高望重的人前来相请,希望他们到村里

小学教书。早些时候(95年以前),每

月40元的工资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教

师这个职业是很受尊重的,许多人也就

放弃复读,当起了教师。

3、微薄的待遇

公办老师的待遇是国家直接保障

的。他们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现在月薪

2000以上),有退休金,有算工龄(工龄

高的工资提高),他们的工作有坚实保

障:学校是没有权利随便辞退他们

的„„

可是代课老师拿的是低得令自己害

羞的工资,由于是非正式员工,随时有

被学校开除的风险(包云霞老师因为和

图6 包玉霞

校长有小摩擦,校长扬言开除她,后来

学生大闹,其他老师又帮忙劝说,校长

只好道歉了事),他们也不算工龄,亦没有退休保障„„

渭源代课老师,高中毕业拿40元一月,师范文凭拿45元一月,大专文凭拿80元一月。渭源代课老师的工资一直到2006年都保持不变。2006年通过李迎新与寇倏茜两人的努力,将渭源代课老师的问题捅向媒体,进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渭源代课老师的工资才提高了。高中毕业的拿120,中专毕业的拿140,大专毕业的拿220一月。到了2009年,又各自增加100。

1991年以前,公办老师的工资变化不大,月薪基本在100~200元。此后,每两三年翻一倍,一直涨到2000多(公办老师的

工资还和教龄相关,教龄高的工资可

以过3000。可是代课老师是没有这种甘肃代课教师

优惠的,不算教龄)。不过兰州市永登

县任玉琳老师的工资倒是从开始的80

块涨了几次(和公办老师一起涨,涨

幅小),涨到了每月300,就涨停了。

后来反而给降到每月250元,不过为

了好听(二百五是骂人的),还是每月

300,但是只发十个月,实际上还是月

薪250。(任老师从代课到现在的工资

具体变化如下:40→60→72.5→125→

172→300→250(300))

兰州市永登县的任玉琳老师所在 的校区有期末教学突出奖,奖金也就图7 彭兵

200多元。而渭源县虽也有此奖,但是

不发奖金,只是奖状和一些水壶之类的纪念物品。

5

第三篇 甘肃代课教师
《政策与法律视角下代课教师的问题透析》

龙源期刊网 .cn

政策与法律视角下代课教师的问题透析 作者:曹阳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2期

摘 要:中小学代课教师长期存在于教育体系之中,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是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着身份模糊、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纠其原因是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代课教师的政策与法律,部分地方政府有法不依,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本文以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依据,对代课教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代课教师;政策;法律;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70-01

一、代课教师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代课教师是指在公立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代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审查与培训,没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书,没有正式的名分,是为缓解师资不足而由学校聘请的临时上课教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代课教师就一直存在。学校教职工编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聘用代课教师可缓解教学力量不足的矛盾。而我国代课教师的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出台并不断改革的。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1988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到1992年配套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出台,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急需代课教师缓解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因此这一时期代课教师的数量迅速增加。1998年8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当前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通知》,要求代课人员的录用、聘任、辞退等必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根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规定和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各地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临时代课人员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不合格人员要立即予以辞退。时至今日,仍有几十万代课教师工作在教育岗位上。

二、目前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代课教师身份不被认可

代课教师作为“临时工”,在社会和学校中的地位较低,其教师身份不被认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早已没有“临时工”和“正式工”之分,可为什么在教育行业,仍然存在“正式教师”与“代课教师”两种身份标签?教育部既然提出了清理整顿代课教师的要求,为什么地方政府和学校还能够堂而皇之地聘用他们?既然政府和学校聘用了代课教师,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给予代课教师应有的教师身份及同工同酬的待遇?这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 甘肃代课教师
《可怜的老师》

这三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意外地被组合在了一起,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感觉如鲠在喉,几乎使我不能呼吸。

故事是这样的:甘肃省贫困山区一小学代课教师殷彩霞,为了给她的学生搭建被风吹倒的茅草校舍,徒步几十里山路到县教育局去要钱时,不幸落入虎口,被局长夺取了最宝贵的贞节。不久之后,为了改变学校和孩子们的贫穷状况,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南方做妓女挣钱来捐助学校。于是,她眼含热泪瞒着家人,告别了她心爱的学校和学生们,开始了她非人的屈辱生活。她果真挣到了钱,但她依然节俭如故,她把她用滴滴血泪挣来的每一笔钱全部都捐给了她的学校。于是,孩子们第一次见到了梦中的篮球,每个学生都有了崭新的铅笔,有了课本,有了鞋子,有了„„她身在繁华的大都市却度日如年,她离开心爱的孩子们都快一年了,她多么渴望能快点回到学校见到朝思暮想的孩子们,过上虽然贫穷但快乐的生活啊!就在她的美好的梦想就要实现的时候,她却被三个外国人折磨地死去了,魂断异乡,永远地离开了她魂牵梦绕的孩子们,带着她那未竟的渴望。噩耗传来,学校为她举行了庄重的追悼会,并降半旗致哀。在追悼会上,老校长老泪纵横,学生们泣不成声。

这则故事像是一个寓言,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我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是真的!

但无独有偶,记得去年我在翻看报纸时,也偶然发现了一条类似的消息:南方一乡村女教师因生活贫困,她工作日上课,利用周末时间到城里发廊卖淫,最后染上了性病。 相似的命运,相似的经历,两个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这样,我还是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我们乡村老师的命运。

我不相信在21世纪的中国,西部山区竟还有如此简陋的校舍;我不相信那里还有如此贫穷的孩子;我不相信在我们教育界竟有如此衣冠禽兽的官员;我更不相信竟有如此一个乡村弱女子默默承受着我们的教育之重。

但我的眼睛还是湿润了。

一股莫名的悲凉慢慢弥漫了我的整个身心,这绝不是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气不争”所能概括的了的。对于这位善良美丽的殷老师,我又能说些什么呢?任何的冷嘲热讽无疑于打扰她宁静的魂灵,对她都是不公正的。自尊与做人的尊严对于穷人来说是奢侈品,穷人是享用不起的。

自古以来,老师都被高高捧起,说什么“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然后再重重摔下,摔的遍体鳞伤,想做一个正常人的资格都不可的。其实,老师,乡村教师,乡村女教师又何尝不是人呢?她们何尝不想做个幸福的教师呢,做一个幸福的女人呢!

应该说,乡村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女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一样。

第五篇 甘肃代课教师
《读书输掉命运:甘肃会宁的疯狂教育样本》

作者:叶伟民、何谦 发布时间:2010-1-28 17:19:02 编者按:在甘肃会宁同时发生着两件事: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因教返贫”屡见不鲜;农村代课教师面临最后的清退,他们在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转瞬生计无着。  在会宁,教育曾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通道,也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立县之本”。在中央财政对于西部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会宁人对“读书脱贫”寄予着赌博式的希望,如今却发现“教育立县”已遭遇“教育破产”。  会宁的过去与现在正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困局的典型缩影。我们将目光投向这里因教育破产的农村家庭与被清退的代课教师,记录他们曾经的希望和如今的挣扎,并寄望以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吊诡困局求解。  63岁的王清源人生最后一场赌局正在走向破灭——小儿子王卓大学毕业半年仍濒临失业,银行不断打来催款电话,并不留情面地将后者列入信用黑名单。  这意味着,这个位于甘肃会宁破败的农家,用漫长的时光和6万多元债务,仅换来“出了3个大学生”的虚名和节节攀升的赤字。“啥时才是个头啊?”2009年1月12日,一场大雪过后,王清源在已成危房的家中枯坐,感叹命运无常。  王是目前中国为数众多“因教返贫”的西部家庭中的一员。在其所在的甘肃——中国西部最贫穷的省份之一,一项农业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该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50%。  这对崇尚读书立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悖论。尤其在广袤而落后的西部,科举取士和尊儒重教传统因闭塞而保存,又因贫穷而兴盛。长期以来,教育被压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  然而,新千年以降,以大学扩招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产业化所催生的高学费和低就业,像两只无形的大手,夹击着原已坚硬狭窄的农门。危机在2009年爆发,“8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退出高考”导致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这场波及国内多数省市的“弃考风潮”被教育界称为中国高考的“拐点”。  由此凸显的农村教育之痛让“知识神话”褪色,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西部农村家庭重陷赤贫的梦魇。  典型的会宁县陪读村出租屋。在会宁,这样的陪读出租屋有近万间 图/CFP  一个西部穷县的教育样本  从西北工业重镇兰州出发,平定高速和312国道如刀刻般陷入贫瘠的陇东高原,跨越黄河天险,打通沟壑山河和八百里秦川。这里曾是古丝绸之

路的必经之地,如今繁华散尽,黄土覆盖表里万物。  会宁县就坐落在国道东段的群山中,人口仅56万,当年因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而彪炳史册。  农民王清源的家就坐落在这座特困县西北的一处山沟里,残破得摇摇欲坠——墙壁像裂柿子般触目,灶房屋檐老往锅里掉土,一孔土窑剥落得面目全非。如果不是一只黑驴在墙外嗷嗷大叫,这里将毫无生气。  王清源坐在昏暗的里屋抽旱烟,奄奄一息的炭火连热一杯“罐罐茶”(当地民间一种特有饮品)都困难。虽然饥肠辘辘,但干瘪的面饼和籽瓜让他无心下咽——常年歉收的土地和日益衰退的健康如紧箍咒般让他难过。  但在大部分外人看来,他应该又是光荣的——他是三个大学生的父亲。“很意外?”王清源吧嗒着旱烟向来访者比划,“在这里,不出大学生的才值得奇怪。”  王清源所在的汉家岔乡是会宁最穷最旱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有名的“博士乡”,家家户户都出过大学生,还有留洋教授。传奇在这里层出不穷——一个仅有十来户的深山小村出过4个博士;一个寻常老农,把10个孙子中的9个送进了大学校门;距此不远的柴家门乡一户人家,兄弟三人都成了博士后。  惊人的大学生出产率让会宁教育拥有与“贫穷”不相伯仲的显赫名声。恢复高考32年来,这里共培养出6万多名大学生(几乎相当其整个城区人口数量),此外,三千多名硕士和五百多名博士更助力会宁成为与江苏如东、湖北黄冈并驾齐驱的中国基础教育的“三辆马车”。  “读书经世”在会宁早有传统。王清源的幼年时代是在长辈们“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叮嘱中度过的。“会宁自古不经商。”王说。  这样古风洋溢的人生信条得益于这里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和远离战乱的历史。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缺少外来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耕读文化,崇文传统兴盛,科举传统得以延续和浸染。仅明清两代,会宁就出过20名进士和113名举人。就连没读过书的农民看到有字的纸条都捡起放好,以免玷污圣贤。“文革”期间,“苦甲天下”的会宁成了知青下放的热门地点,三百多名来自北京、天津的大学教授和学生把这里汇聚成一个学术高地。“会宁人把他们请到学校,而非牛棚。”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说,“他们带来山外的世界和现代文明,延续了会宁的教育血脉。”时至今日,一个老教育工作者仍记得他的知青老师在贫瘠的田野上拉小提琴时给他带来的感动。  逆势上扬的会宁教育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得到回报。此时期走出农门的甘肃首个

自主培养的工学博士、力学专家王银邦,生物学双博士王铁邦以及北大地理学教授柴彦威等会宁学子,都成为闪耀的学术明星。直至1990年代末,不同乡镇的会宁人自我介绍时,还会用老家当地出过的著名学者来作注脚,并引以为豪。“会宁人就喜欢说两个事。”王清源说,“一是什么时候下雨,二是谁家孩子考上大学。”  而汹涌的民间热情也不断提示地方执政者——在缺矿、缺水甚至缺风的会宁,教育成为最可控和最有作为的领域。在财政收入尚不及南方一个乡镇的会宁,每年50%以上的财政支出义无反顾地用于校舍建设和支付庞大的教职工队伍开销,甚至不惜举债。  2002年到2005年会宁曾掀起投资教育的历史高潮。四年间,全县通过筹措、贷款甚至干部职工捐资,共投入教育建设经费已近2亿元。这相当于维持一所重点高校运转的费用,以及当地十多年的财政收入。  截止到2005年11月,国家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审计表明,会宁基础教育已累计负债6600万元,这个数字仅过3年又蹿升至1亿,需要全县不吃不喝还上5年。  押宝般的行政倾斜让教育部门成为当地绝对的强势群体,甚至拥有独立的人事选拔权。2002年至2004年,会宁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人未增的前提下,唯独在教育上增加了1769人。昂贵的教育消耗挤占了其他领域的发展血液,导致这里工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几成鸡肋。“我们没有选择。”一位教育官员说,“除了教育,这里没有出路。”  狭窄的农门  头寨子乡与王清源的汉家岔乡接壤,交通却更为闭塞。很多村子尚未通车,例如武志霞所在的乱庄村——从这里到最近的公路,首先要步行翻过两座大山。  村子38户人家散布在一条狭长的沟谷里,连年干旱让这里的地表植物仅剩下几棵光秃秃的杨树和榆树。但乐观的人们仍养起家禽,建起院子并画上漂亮的图案。  生存是用高额代价换来的。现在的乱庄是一个由小孩、老人和孤独的妇女组成的村子。几乎所有的一家之主都在外打工,他们用劳力换来廉价的报酬,滋润着行将枯竭的家园。  武志霞的家里现在只剩下两个老人,他们守着几亩瘦田和数十棵奄奄一息的杨树度日。“这里没有事情可做。”武志霞的公公刘登芳说,“除了等死,待在这里将毫无意义。”  大约4年前,38岁的武志霞带着两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住进县城北部一处狭窄破旧的出租房,一边打工一边供孩子读书。  这个游离在会宁县城的特殊群体被叫作“陪读家长”。他们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并在2004年前后渐成气候。据当地教育局

统计,已有近1万名陪读家长聚集在会宁县城,在各个中学周围形成方圆1公里的“陪读村”。  武志霞和女儿刘永玲租的“家”只有6平方米,一张床占去了绝大部分空间,墙壁被熏得发黑。1月8日晚上,武志霞在这个斗室里整理女儿的复习资料。她没读过一天书,暂时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她移动这些书本时,小心得像对待易碎品。  2008年,武志霞的人生事业已经完成一半——儿子刘永伟考上大学。但高昂的学费马上让她负债累累。“再苦都要供。”武说,“被逼上梁山了。”  这基本也是万名陪读家长共同信奉的逻辑。他们辛苦而卑微地游离在城市边缘,目的只有一个——供孩子上学。大多家庭靠打工或家里寄钱度日,还有一些甚至还要通过捡垃圾来维持生计。曾有一位母亲,靠乞讨米面送到学校给孩子吃,硬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作为母亲,这是我们生存的动力。”陪读家长成粉英说。  这些聚生在城市贫民区的陪读群体催生了周边完善的消费链和配套设施,它们就像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连接希望与现实的两端。在这里,陪读家长们团结,照应,甚至同病相怜。学校是共同的指挥棒,让家长和孩子钟摆式地往返其中并遥控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武志霞和院子里其他5个女人共同打点这个简陋的落脚点。闲时就聚在一起说说老家,还做些针线活。孩子自然是焦点话题,贴在墙上的奖状则是最荣耀的战利品。  这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欠债供学。武志霞的邻居成粉瑞正拖着3万元债务,正在上高一的女儿和患肺病的丈夫让她不堪重负。  “娃娃上大学,这个家苦一阵,但不上大学,整个家就苦一世。”成说。  西部农村孩子出路之窄曾被编成一则流行一时的笑谈,放羊娃向记者描述他的人生理想: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常常被视作一种农民式的愚昧,但对大多数西部农村孩子来说,这又是一个与生俱来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武志霞的丈夫刘风雄当年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命运诅咒而离乡别井的。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自1980年代就外出打工,跟一支工程队修路。千元左右的月薪除了吃饭,基本用来医治母亲日益严重的白内障。  毁灭性的打击降临在2005年。那年腊月,回家仅3天的丈夫乘坐摩托车坠崖身亡。一同跌落深渊的还有这个脆弱的家庭,困顿接踵而至,两个孩子曾多次因情绪受创和营养不良晕倒在教室。  武志霞把丈夫的悲剧大部分归结为贫困和缺乏教育。“如果不上大学,”武说,“娃娃的未来只是农民和农民

工的区别。”  被放大的“神话”  上大学的确是一条相对光明的道路。它可以带来城市户口和收入稳定的工作,从而为整个家庭提供一个安全网。在中国,高考曾一度因此被理想化,被放大成无所不能的“神话”,纵使这些想象现在已越来越难兑现,但对于毫无选择余地的西部贫苦家庭来说,仍愿意将其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和钥匙。  因此,纵使现状困窘,王清源在很长时间里仍坚信对孩子们的投资是值得的。这位曾当过20年民办教师的老人,比村里任何人都清楚教育对个人乃至家庭未来的意义。  远房堂叔王银邦的祖屋就坐落在200米开外的一棵苹果树旁。前者是宗族乃至村庄的骄傲——甘肃省第一个自主培养的工学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博导。  当王博士还是一个温和害羞的农村青年时,两家时有来往。“每次见他都是捧着一本书。”王清源说,“天黑了就点清油(一种菜籽油)灯继续看。”  计划经济年代的西北农村食不果腹,王银邦靠野菜饼子和红薯干支撑强烈的求学欲望。1972年高中毕业后,他先当上了民办教师,戴一副残破的眼镜授课,并鼓励这些农村孩子将来学有所成,回来改造农村。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王银邦考上兰州大学。这轰动了村子,“乡亲们提着鸡鸭都来了。”王银邦二弟王铜邦回忆当年盛况,“人们包围了老父老母,还敲锣打鼓。”出发赶赴兰州前,王银邦叮嘱弟弟照顾好老人,还说“会回来的”。“当时的想法太简单了。”王铜邦说,“上了大学就是鱼跃龙门,永远走出去了。”  王银邦的人生迎来转折点。1985年他完成博士学位后,先后到日本等多国讲学,成为国际知名的力学学者。后来,三弟王铁邦也跟随哥哥的道路,成为“双博士”,后移居美国。王家成了村中的精神领地和荣耀源泉,乡领导和倾慕者多次上门慰问拜访。  有一次王银邦回乡探亲。王清源带着孩子挤在对方门外熙攘的人群中。“我都差点认不出他来了。”王清源说,“那谈吐举止,哪还像当年那个一起捡驴粪蛋的乡下小子呢?”随后一次到邻镇赶集,王清源因“博士远亲”的身份而招来羡慕,他更确信他和家庭的未来所在。  “这些率先走出农门的佼佼者,是早期‘知识改变命运’最有说服力的成功标本。”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说,“影响了后来的万千会宁学子。”  榜样的力量让高考在会宁逐渐变成一种民间膜拜。这里的学生在清晨5点半就醒来,到午夜12点后才休息。每天傍晚,学校操场上密密麻麻晚读的场面成为城内最壮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