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创新


【篇一】课堂教学创新文学课:创新思维的生成阵地



邹立群

由于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工具性的绝对认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过份的执著于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因而,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性课文被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肢解而成为考点罗列的考试演练场所。事实上,这种人为斧铖的砍斫不仅使这些文学性的课文失去了它们固有的文学美质,而且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因缺乏必要的训练失去其生成发展的根基。可以说,文学课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最主要的生成之地,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通过以下几种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填补“空白”,以想象的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年来年,各种“形而上”的文艺批评理论逐渐下沉到我们“形而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的方法论。“接受美学”就是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种方法论,它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有效途径。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学”的创始之一,伊塞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份,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什么是“空白”呢?伊塞尔早期论文用了很大“空白,是本文中作者无意或有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例如,我在教读《七根火柴》这在这样的暴雨中,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随后,我及时出了一个作文题《暴雨中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暴雨、对无名战士的心理作出描绘。面对着这个激发想象的文题,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颇足一观的文章,从他们的作文里,我们可以看到迸射而出的想象的火花和在字里行间翕动着的想象的翅膀;同时,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无名战士不是像卢进勇一样躲进树丛,而是倚在一棵小树下的原因。无名战士的形象在一刹间高大起来了!学生们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1)、《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士的隔膜?(2)、《孔乙已》中,孔乙已的长衫哪去了?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3)、《竞选州长》中,“我”退出竞选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们的竞选活动?(4)、《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的?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不归?(5)、《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几天家里生活情况如何?(6)、《祝福》中,祥林嫂“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结论1——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主题诠释,以多元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学作品主题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主题诠释”上投放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不少教师往往把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上述两种做法在扼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思维上,可以说是半斤八两、轩轾难分,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创新思维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之补。其实,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早就注意到了文学作品所寓含的艺术张力和意蕴主题的丰富性,如钟嵘的“滋味”、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王国维的“境界”等文艺鉴赏观的提出,无一不是以作品主题的丰富性和阅读主体思维的独创性为出发点,但是,这些观点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表现为很大程度的失落与遮蔽。而这种“失落”和“遮蔽”恰恰体现了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的不足,表现在主题诠释上,一般教师往往只承认一种正确的理解,并蛮横地强迫学生接受这种理解。然而,“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这并不是说读者能够对作品的主题进行任意的曲解;而是说,读者能够透过作品的语言体系,在理解其中的社会、历史、传统的涵蕴的基础上,对其主题作作出具有个性色彩的种种有说服力的可能的阐释与解读。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表明自己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的独到性见解,作出多元的主题解读。

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当然可以认同,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还挖掘出了木兰对年迈老父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射出的男女平等的精神折光等主题,对学生的这些主题的认可与赞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形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如,《出师表》一文感情深挚、言辞恳切,除了教材对其主题阐述为“报先帝,忠陛下”外,我们似乎还可以如下理解:(1)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表陈情无自取之意;(2)临表涕零:理想幻灭的现实慨叹;(3)防患未然:警示诸臣。(见拙作《谈<出师表>的潜主题》,《中学语文》2000年第一期)

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在教学中坚持这个观点,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多元性的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独立思索的成果,表现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的发散性,而且会因其中很强的新颖性和异常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可参阅拙文《主题,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题》(《中学语文》2000年第五期)。

结论2——作品的主题,应该是读者赋予的,不同的读者,对主题只要作出的是能够成立的解读,都应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作者和某类特殊的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为指导进行教学的方式,将作品的主题固化为牢笼的蕃蓠,并把学生的思维拘捕其中的做法,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的恶性扼杀。因此,在对作品主题诠释的过程中,我们应提倡以多元的解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人物鉴赏,以辩证的理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译,标志着人的觉醒。从此,“人”成为人类自我张扬的对象,“小说”、“史诗”、“神话”、“戏剧”……就变成人类自我张扬的工具,这一类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首要任务。在阅读它们时,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艺术揭示,有利于学生受到正确的审美情感的濡染和熏陶。

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时,学生能够透过人物的外在行为、语言、神态等特征,认识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并通过对人物性格的表面的零散的感性认识,加以集中、综合,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这可以说是欣赏写人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之所在。但是,由于人们大多对文学的认识拘囿于实用功利和政治伦理的束缚――这一点深刻地影响到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使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在鉴赏人物时,由于实用功利和政治伦理的禁锢,缺乏必要的辩证的理性,而义无反顾地走向绝对。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影响下的学生,把很多有血有肉的鲜活的艺术形象简化为个性单一的如同一模式下铸出的产品。

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像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其思维,开启其灵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人物时,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否则,学生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就会使他们产生思维的惰性,满足于教材、教参和教师对文学人物的分析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人为的扼制而渐渐消殆。

文学鉴赏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身的体悟经验,人物鉴赏也因之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范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

如《范进中举》这封建科举制度和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对人性的扭曲,尤其是对本性善良的人格的扭曲!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胡屠户。这次的教训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再轻易地否定学生,而是以一种客观的谨慎鼓励学生谈谈他如此看法的理由。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材里还有很多。如:(1)、《我的叔叔于勒》,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0年6月5日,又在《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创新、再创新!”也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以其固有的特质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成为创新思维的生成阵地之一。

让我们牢记江泽民同志的号召,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承载起我们不容推卸的创新教育的使命吧!

 

 

(本文获十堰市第二届教育年会一等奖、第八届中华圣陶杯二等奖)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武当路马家河路3号

电话:0719-8780582电子信箱:zouliq@sina.

【篇二】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十力”说 (人教版 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要有力量,只有力量大,学生才能感悟深,收获大。

1、语言要有引导力。教师语言的引导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语言有一种榜样力量,教师都是成年人,孩子往往在模仿成年人的言行,因此,教师的语言具有对学生语言的无形指导作用。二是教师语言对学生有一种启迪力量,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要三思而后说,对学生有一种启发作用。三是教师语言有一种知识力量,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他的语言应该是充满知识信息的,这个信息对学生应该有一种冲击力。

2、表情要有感染力。教师上课应该有丰富的表情,表情能够让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充实,教师的喜怒哀乐要随着学生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教师的表情要成为学生验证自己理解知识程度的晴雨表。学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老师的批评、表扬,理解、支持、鼓励等潜在的心理暗示。这样,教师的表情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力量。

3、手势催生力。教师手势是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一些手势帮助表达,要有意识的去研究利用自己的手势,把手势变成一种催生力量,催生自己的表达,催生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催生教学艺术的升华。

4、板书要有强化力。课堂教学中,板书要发挥一种强化力量,这种强化是对教学重点、难点、疑惑点的强化,是对抽象变化形象的强化,是对某些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强化,我认为板书最忌讳造作,板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只要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老师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

5、提问要有激发力。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提问应该具备激发课堂教堂出现新转折,激发学生产生思维创新,这样的提问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整合。教师的提问要如同一个石子投入河中,激发起一片美丽的浪花,要如同一阵清风,能让树叶发出响声,这种激发的力量要能让学生的大脑转起来,学生的心灵动起来。

6、声调要有震撼力。老师的声调最忌讳淡而无味,这样的声调容易让学生困乏,老师的声调必须有震撼力,这里的震撼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老师的声调要洪亮、清晰,一字一音落地有声,不能有口头语毛病。二是老师的声调要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有音乐性。三是老师要注意研究自己的声调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声调风格,高音的,低音的,沙哑的,响亮的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打造自己的风格。

7、节奏要有艺术力。课堂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节奏要研究艺术性,这里的艺术主要是指课堂节奏的轻重缓急,君子之道,一张一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要讲究张弛结合,“张”要让学生全神贯注,精神集中,思想升华,情感爆发;“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轻松愉快,个性张扬,这里关键是要弄清“张”不是紧张,而是攻克重点、难点、“弛”不是懈怠而是培养个性特色。

8、内容要有幽默力。课堂上,师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研究,这本身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学会运用幽默力打动学生的思维情感,因为幽默能让人思想活跃,使之容易接受新事物,思辨问题;幽默可以让人精神欢乐,让学生保持一种愉悦的心境。这样,能对学生的学习探索起一个催化作用。

9、训练要有创新力。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变知识为能力的关键,训练设计要突出体现创造力,要让学生通过训练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打造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知识、智慧、情感把练习设计成学生爱做,爱探索的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作练习体会思维的乐趣,感悟智慧的价值。

10、发挥要有想象力。优秀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教师在教材知识基础上的潇洒发挥,这里的发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教材知识。课堂上教师对教材的发挥,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学习中,让想象力也飞起来。

追忆

【篇三】课堂教学创新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



邓红

能首先,教师必须塑造良好的讲台形象。教师的讲台形象应当充分显示自己的德、识、才、学,表现出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教师的讲台形象,可分为表层形象、深层形象两个层次。朴实大方、庄重文雅的仪表,舒展自如、文明高雅的教态,一丝不苟、扎实严谨的教风,生动活泼、因材施教的方法,准确精炼、富有感情的语言,条理清晰、工整优美的板书,深入浅出、熟练精当的讲授等等。

这些都是塑造教师良好的表层讲台形象的要素。教师良好的深层次讲台形象,则是通过教师表层的讲台形象及其课外的思想行为所体现的教师个人尊严、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师一旦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

其次,教师必须发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广义地讲,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都包含着德育的因素和德育的要求。教师备课,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以语文课为例,欣赏“景物记,教师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诵读“英烈传”,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感染和鼓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信念;讲解“名言录”,教师要让学生在批判与继承中受到哲理的启迪;传授“道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它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初中阶段是人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探索育人新途径,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材是学校工作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加强适应新形势于所需人才的培养,应重点培养以下几种能力和意识。

一、在学生中迫切需要竞争意识。

竞争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保证、促进了教育的高水平,也使教育过程充满了生机,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对学习成绩进行名次排列等等,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感,实践证明竞争世市场机制是经济现代化的共同经验,不论是课外竞赛还是班干部、课代表的选拔,成绩排名都是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强心理,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能更好、更快地步入社会打下坚实过硬的思想基矗.

二、树立学生在科学上勇于向前人挑战的意识。

当今的科学日新月异,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一题多解,一问多思,培养他们敢于在科学上向前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发前人所未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吝方面才智,以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解题的找最佳途径,在实际生活中注重观察找到事物中的不足.设法加以改进,对所学知识中的疑点深入研究,敢于提出不妥之处。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正是有这种向前人挑战意识,科学才不断发展,社会才不断进步,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再是墨守陈规、毫不创新的“本本主义’,而是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跃的有用之材。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对社会公德的注重,反映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当前社会呈现价值多元化的格局,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新形势下价值观的主旋律,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必须强调社会公德。当前社会上一些人拜金主义、读书无用是非不辩,主要是社会公德意识差,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一日养成行为规范教育,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向雷锋同志学习,爱集体、爱人民、关心同学。对物质崇拜主义,青少年缺乏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传统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行为中的反社会倾向都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渗透和熏陶,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以法制、法规约束学生行为,并努力创造崇尚文明,自我约束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民族才有凝聚力向心力。

总之,中学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摆架子上,而应通过各门功课中知识点,能力培养逐渐渗透,积极改进课时结构,不断探索出更高、更好了方法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材。

【篇四】课堂教学创新浅析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作者:王映娟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1期

摘 要:课堂教学的创新重在实践,实践的核心在于教师,实践的主体在于学生,能否实现教学的创新观念的形成和贯彻重在老师的引导和探索。本文将结合长期以来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和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对思想品德理论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一个阐述,通过对教学理念、综合知识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上的分析对课堂教学创新理论进行探讨,以期能对新时期创新课程教育贡献一己之力,另本人知识范围有限,在研究的过程中定有相关不足之处,还望能与同行教师进行深入的切磋和交流。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实践锻炼;教育理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社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教育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在新时期不断地追求创新,与时俱进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背景,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能否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上的弊端,改革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良人才是衡量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教师创新教育理念的培养和形成是实现创新教学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封闭落后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对我国社会的教育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实现教学上的创新首先必须从教学理念上入手,从源头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当然,创新教育理念的培养和形成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和学习,对其进行良性的改造和发展。同时,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汲取精华融汇贯通,把好的思路和理念引入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众所周知,教育理念的短时间内的转变是很艰难的,这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但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的艰难并不能说明其不可实现性。教育理念指导每个教育者的行为,影响着教育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教育改革的过程来说,教育理念的改变是一个教学思想变革的先导,其作用将贯穿整个教学改革的始终。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不仅要对学生要求勇于创新,更要以身作则做创新的带头者、实践者。新时期的老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摒除传统的教学认识,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观、科学的人才观、新型的师生观[1]。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的采用过去上课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导致整个课堂效果很差,教学的主体是老师,但是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如果让学生仅仅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将很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工作的开

【篇五】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吴丽滔

作者简介:吴丽滔,女,生于1983年4月,2006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同年7月在龙陵县职业中学任教。

通讯地址: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15308750709

Email:wlt419@163..cn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 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使之以后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也在不断的进步,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于适应于现今的时代步伐。因此,针对职校生我们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就不能仅仅是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仅仅是以教会课本知识为前提而已。

职校的学生本来在学习的基础上就比较弱,可以这么说也大都是不爱学习、对书本是一看就头疼的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教师再以传统的方式,一上课就给学生抬着课本来讲,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大半不是睡觉,就是说话。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对于自己一点都进入不了的状况,不去干点别的事情,对自己简直是一种折磨。课堂教学创新

教育家沃得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坚持的原则是给学生“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这样让学生走出校园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教师采用比较古板、机械化的教学方法,使一堂

课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学生象线上的风筝,被牵着按照教师的思路“飞翔”,一点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和空间。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也怨声载道,好象受了万般委曲,有些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把课堂的自主权给还学生,引导着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下课后学生意犹味尽,恋恋不舍,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挂满笑容。因此,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让每一次课满生机和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让每一次课学生都能轻松的学到知识。

那么课堂上,要做怎样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效呢?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主人”。

教师上课,不能再是“满堂灌”,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我要学”变成“我想学”。主动参与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现代教学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状态不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否则,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学习上完

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在我们上的计算机课上,就深有感触,如果教师上课一节课的时间学生的电脑都被教师控制着在讲课,前半时间效果都还好,后半时间,他们就开始有小话,而且还有一些抵触情绪。就算勉强把这节课讲完了,可也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职中生的这些情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课进行一些改革。上课的时候,减少“控制”他们的时间,尽量是边讲让他们边动手。并且速度要慢,让80%以上的同学都能跟得上。边讲的时候还要告诉他们在课本上是在哪一页,课本上只是写了个概要,具体的步骤要再给他们写下来。他们跟得上就不会觉得没事做,而是会总觉得两节课的时间太短了,一个内容都还没做好,时间就没了。让他们变得总是很期待着下一次课的到来。

二、课堂上,让学生组成团队,体验相互合作。

合作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因此,把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教材中新的教育理念。

【篇六】课堂教学创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核心提示: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光善慧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 我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的理论依据 1、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1)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着眼人的发展。

新教学理念的主旨在于: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仅强调结果,而且强调过程)。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整合到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经验,而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怎样学习。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教学的着眼点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活动是对学生活动的引导和帮助。

(2)建构主义教育理念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理论来源。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认知结构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转换体系,体现了认知结构发展的本质。首先,对于知识的生成与增长,皮亚杰是一个交互作用论者,他认为知识既不是人天生的,也不是客观存在于外界的,而是认识主体,即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客体(世界万物、真理等)交互作用的结果。其次,在人与外界的关系上,皮亚杰持一种“适应”的观点。所谓“适应”是指已结构化的有机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协调,将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中,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有机体的“适应”又分作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的结构中;二是“顺应”,即有机体以改变自己来应付环境,随着环境变化,有机体也发生变化。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在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了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在加德纳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这些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有着极为有益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头脑中要有这些教育教学理念,关键是要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材特点 (1)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材特点: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十二、三岁的七年级学生,正是混沌初开的年龄,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都还没有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特点,敢想、敢说、敢表现,好奇、好动、好竞争,这是他们的优点。可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静态中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理解、分析、运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还较差。从教材特点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所引用的材料生动、具体,浅显易懂,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概念、术语。可见,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特点看,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去研究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使教学艺术得到充分发挥。

(2)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经过一年初中阶段的学习、锻炼,八年级学生显得要成熟、自尊一些,尽管还有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但已开始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抢答问题时,并不是“敢想”“敢说”,而是具有“回答错了会丢脸”的羞涩心理,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从教材的特点看,八年级思想政治注重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与七年级教材相比,理论性增强,理解难度增大。因此,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特点,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法上要注意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思想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善于把握教学的难易度,做到善于驾御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特点

十五、六岁的年龄,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心理发育都远远超过七、八年级,独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大大增强,活泼好动的习惯逐步趋向平稳,课堂上自我表现欲相对降低。从教材特点看,九年级思想政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教学内容时代性、理论性很强,有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很难阐述明白,理解难度较大,这就使教师在课堂上“解惑”的时间增多。因此,九年级在选择教法上就要不同于七、八年级,既要教活,又要求稳,才能使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指导实践,转变思想,规范行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同一套时装,穿在某人身上会觉得时髦、漂亮,但穿在另一个人身上就可能会有“东施效颦”的感觉,这里的诀窍就在于是否得体。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由于三个年级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量体裁衣,采用多元

化课堂教学法,以适应其需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削足适履,为改革而改革。

 多元化有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议——赛——评”有效教学法的运用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课堂教学以“议——赛——评”有效教学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

议:即由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找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互相讨论,依靠自身的努力初步理解课文,为下一步的赛打好基础。如七年级课本中的《自觉磨砺意志》一节,我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青少年培养和锻炼坚强意志的必要性是什么?(2)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呢?

(3)你在意志力上存在哪些缺点?打算如何改正?由于提出的问题有易有难,为使本组的回答与众不同而金榜夺魁,各组同学的讨论既热烈又认真,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赛:这是本教学法的关键。即以组为单位,对每一学生的答案都量化评分,满分为10分。对有独特见解或有新意的回答还可适当加1—2分,最后以累计总分评出各组名次。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提纲赛,如前例;有模拟赛,即把课本中的事例或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例子,以小品形式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讨论、评价中加深理解课本知识。如《文明交往的艺术》一节,我设计了两个模拟赛题:上课铃响了,两位学生迟到,甲不小心碰掉了别人的书,他连忙说:对不起!并把书捡起放回原处;乙不小心碰掉别人的铅笔盒,东西滚了一地,他却象没看见一样就坐到位子上,结果引起了争吵。两组同学表演得活灵活现,然后我提出赛题:(1)甲乙谁是文明行为?为什么?(2)什么是礼貌?(3)青少年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尊重他人有何重要意义?(5)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6)怎样尊重别人?这堂课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但秩序井然。下课后,没参加表演的同学纷纷要求,下次一定要让他也试一试,,这就体现了模拟赛的魅力。另外,还可组织热点辩论赛,即找出课本中的重点与现实生活贴近的结合点,形成热点问题,让学生去竞赛答辩。赛的方法也很多:对内容少而简单的采用明赛,即随答随评分,并及时在黑板上公布;对内容较多而理论较深的可采用暗赛,即评分暂不公布,下课再亮给学生看,这样可节省评分的时间用来分析课文。它既可以全堂课赛,也可只赛某一个问题。这种赛,教师事先要作充分准备,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使竞赛课成为学生的“说话”课。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分析,给予综合评价,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指出学生理解不深的地方,这就是教师的主导。教师的讲评要提纲锲领,详略得当,对重点难点要注意结合事例突出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结合检测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连那些平时最怕讲话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发言。它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铸造了他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格,深受学生的喜爱。许多学生在作文、周记中不止一次

的写到:政治课教得活,我们既轻松又紧张,这样的课我们喜欢上,如果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这样教该有多好啊!

2、“探讨-感知-领悟”有效教学模式的运用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们思想政治教研组在集思广益下,整合出合肥三十八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崭新模式---“探讨-感知-领悟”有效教学模式。它分为体验探讨、感知解读、领悟实践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体验探讨阶段(渗透知识与经验)

(1)材料积累。教师课前布置,平时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材料,创建储备资源库,包括时事材料、奇闻轶事、心理品质、道德楷模(如感动中国人物介绍)等,以便上课时随时引用。

(2)创设情景。针对教材“探究园”的设置,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录像、漫画、小品、实物等形象手段,把学生引进科学知识的宫殿。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自觉地、自主地去探索问题,获取新知,使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体落实到政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在讲授八年级4.2“情系祖国”时,我们可以请学生谈谈“08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节目?” 随后很自然引入“击缶而歌”,击缶而歌,这一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历史之笔,正是在震撼的音响效果的配合下,才显示出令人惊诧的磅礴气势,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传承文化 推进创新”上。因为探究园是每课的引子,所以做好体验探讨,非常关键。

(3)展示目标。上课前,教师要将所授课的教学目标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把教师心目中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心目中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可据此调控教学行为,克服教学的随意性。

第二部分 感知解读阶段(突破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学。结合已经展示的教学目标,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心灵导航》或《法律导航》部分。为了保证自学效果,在开课前应向学生讲明自学的目的、要领和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教学目标读书自学,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中找答案、找重点;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要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要善于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带着疑问自学,对于疑问尽量通过自己思考来解决。落实学生自学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要打破以往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2)共同讨论。经过学生自学未能完全理解的疑难问题和重要概念,师生共同议论,相互质疑,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议论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交流讨论的过程,是学生对教材知识重新组织吸收的过程,是

学生把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自我思想评价的自觉性与自我发展的过程。

(3)精讲点拨。针对教材中的难点和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讲解,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深化。对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教师不急于点破,而是将问题分解,增设台阶,减少坡度,重新展示给学生,同时再次提供信息、暗示,由学生讨论,教师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诱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讲精讲透,把学生讨论的问题解释清楚。可采用教师讲和学生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讲,就是让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将自己对一些难题的认识讲清楚。教师讲要以讲“理”为主,不要以讲“答案”为目的。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讲解,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而不能硬给学生“填”知识,“灌”理论。这样,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解释疑惑,而且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智能也会得到发展。

第三部分 领悟实践阶段(沉淀情感)

(1)知识构建。知识构建是本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通过知识构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提高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知识构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图表,让学生自己整理本节课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升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增强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情感升华。请学生在讨论或者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对该堂课所涉及内容进行点评,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想升华。

(3)当堂练习。通过训练,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练习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注意兴趣性;练习题可以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分层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对于上中下三类不同的学生,要设计有基础题、中档题,还要有面对优等生的拔高题,从而使上中下三类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课堂小结。这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整体结合,目的是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态度明朗,语言简洁。如果说一堂课的开头要象凤冠那样美丽,引人入胜,那么结尾就应象豹尾那样挺拔有神,扣人心弦,才能使一节课听起来掷地有声。

3、四环递进有效教学法的运用

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特点,在加上九年级是毕业班,复习应考的任务在即,我又总结出“四环递进”有效教学法。四环递进即“提出目标——自学自答——归纳讲评——指导运用”四个基本环节,且四个环节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篇七】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推进我校创新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重视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推进教学创新的政策导向,重在取得实效;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专注教学,切实加强学生学业管理,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1.加强宣传,营造重视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宣传,统一思想,在全校师生中营造重视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召开学校中层干部读书会、教学质量评价中心暨督导组会议、骨干教师会议等会议,加强政策宣传和部署。通过校报、《高职教育动态》等宣传载体,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宣传,营造重视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2.以专业为平台,优化课程体系

对文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召开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研讨会,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继续指导和鼓励基层教学组织,对同一课程按专业性质、培养方向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开课,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学习能力、职业取向选择学习层次,实现因材施教。

按照学生素质、学业质量、职业发展、终身学习要求,科学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出

台相关规定,鼓励教师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2014年起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购买网络公共选修课,增加学生选择面;鼓励开设专业模块选修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到2015年7月,全校学年选修课学分占当期学分比例达到或超过40%,小班化教学课时达到当期总课时的20 %以上,实施分层教学的课程达到当期课程总数的20 %以上。

3.以学生为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开课准入制度,严把新教师开课关。对新开课程加强集体研讨和磨课。平行开设的课程由教师申报试讲,学校根据评价情况确定任课教师。允许学生先试听课程,再进行选课学习。建立课程退出机制。

建立课堂教学公开制度,将每门课的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和地点在校园网上设专栏公开,欢迎校内外师生推门听课。建立教师互助听课机制,组织校内同专业教师互相听课,组织校内名师和优秀教师重点听取青年教师和教学较薄弱教师的授课情况,并进行实时评课,帮助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鼓励各专业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采取大班和小班、长课和短课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小班化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例。配套进行相关教务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

增强教学互动,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2014-2015年推出 20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建设 10 门双语课程项目;10 门小班教学示范课程教改项目等;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创新。

4.以教考分离为抓手,以评价推动教学改革

制定学院教考分离管理办法,通过教考分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推动教师更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促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从今年开始,按照试行一批、筹备一批,分步推进的方式加以落实。2014年每个分院筹备5门课程,2015年上半年开始试行改革,并继续筹备10-15门课程。要通过3年左右时间,使得教考分离优势明显的专业核心课程都实现教考分离。

三、保障与落实举措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都要召开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教学工作,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院级领导要深入教学一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次,分管教学院领导不少于8次;教务处和各分院中层干部不少于8次;参加听课应做详细听课记录,并写出简要分析,听课记录学期末由教务处汇总保存。

建立分院院长教学工作述职测评制度。各分院主要负责人作为分院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领导,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

量监控等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要亲自狠抓落实。

建设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保障规范运作。修订学校教研室、实训教学中心等已有教学基层组织的运行规范,对基层教学组织定期活动制度进行专项检查。

每年开展最美师生评选,“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奖项评选,在全校范围内鼓励先进,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

严格执行文件,加强对文件落实情况检查监督。

【篇八】课堂教学创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优质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优质课堂 南娄中学“学案导学,自主合作‘三三五’”教学模式简介课堂教学创新

一、课改理念与指导思想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越来越凸现出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没有出路,就没有进步,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对于农村初中学校,十年课改成功的事例很多,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同行借鉴。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学情校情有别,课改的道路与模式应当因地制宜,应当因时制宜,应当百花齐放。 我们仔细研究过全国课改的几大教育模式,从课改的核心价值出发,我们认为:当今的课改主线明确,思路准确,但还要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二、校情分析

我校是阳泉市盂县南娄中学,地处盂县最富裕的南娄镇辖区,学情与校情有五大特点:一是富裕了的家长对学生升学的需求高,但是对学生的学习重视不够;二是由于当地村民是靠自然资源换来的小康生活,家长的文化品位普通较低,对念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教育有偏差;三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觉得自己不念书靠地区资源将来也能生活的很好;四是学生受当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从小养成一些坏的习惯。

五是家长通过关系能让学生到当地企业就业,导致学生流失比较严重;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与模式解读

南娄中学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是不断实践—反思—探索—创新的过程。

1、课改前的困惑

(1)常规管理难到位(考核只能考核结果,不能考核过程)

(2)因材施教难操作(学生差异较大,满堂灌导致学生流失现象严重)

(3)主体”和“主导”的关系难把握(一抓就死 、一放就乱)

(4)课堂教学改革形式化

2、 课改中的反思

(1)课改是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面对教育重新“洗牌”的必然选择。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陷入功利主义,要重视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要以人为本(核心是以师生的发展为本)。

(3)改革课堂必须从各个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要研究具体的实际情况,要不断探索与实践,要在模式创新上做文章。

(4)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整合中处于主导地位;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我们需要教师用教育智慧处理好四个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发展;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教”的方式和“学”的实际效果相统一;教师的“讲导”和学生的“学思”和谐进行。

3、对出台南娄中学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1)南娄中学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之所以要讲内涵界定,主要是我们的实践,它基于农村初中,基于当堂预习与学生减负,基于有效控制流失,基于大面积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教学成绩。

(2)南娄中学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从教研与集体备课中来,从不断的反思、探究、加工、整理中来,从上级领导与兄弟学校的指导、学习借鉴、共研共进中来。

(3)南娄中学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从模仿中走来,在创新中进步,在共研中提升。学习阳泉十二中,在模仿中全面推开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杜郎口”,“东卢中学”等农村中学的课改经验后,反思我们的课堂,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初步探索出适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灵石二中”学生自主管理经验,我们加强了小组的评价,细化了教学环节,在学习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4、对南娄中学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解读

(1)模式名称:学案导学,自主合作“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

(2)模式解读:

三条主线:

1.以学习目标为主线

教师上课以后首先要对学生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要求,课中教师要引导、点拨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检测反馈,用目标引领课堂。

2.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

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学习的自主学习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互查的作用,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和能力。

3.以课堂评价为主线

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自主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合作交流环节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展示环节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快捷高效。

三个平台:

1、自主合作学习平台(25分钟)

2、交流展示质疑平台(15分钟)

3、 当堂达标反馈平台(5分钟)

教师编写的学案就是由这三大块组成。第一块,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学案上自主探究部分的问题。不会的或者是有疑惑的问题通过和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互助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块,交流展示。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代表本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第三块,达标反馈。检测学生完成任务情况。

五个步骤:1、解读目标,明确目的。

2、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3、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4、交流展示,协作竞争。

5、当堂测评,验收成果。

教师在上课前把学习目标写在小黑板上,并用红色笔把关键的字词标注出来。上课以后教师把小黑板挂在教室黑板的右上方,并给学生解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完成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教师在组内指导,待三分之一学生完成以后转人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利用

10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通过兵教兵,互帮互助,加上老师的指导,让所有学生完成学案上自学部分的内容。然后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完成展示部分的问题。再通过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小组进行展示。最后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当堂测评,反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转变教师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首先,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初中教学都是为中考服务,目的是为了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因而我们的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更新教学观点,树立正确的新课程理念,切实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由教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质疑、提问和开发学生潜能为教学本位的基点上;

(2).由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转变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努力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堂,引导学生多实践、多参与,增强竞争与协作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4).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解决他们各种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5).教师要由“工匠型”向“学者型”转变。学会搞科学研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拓宽专业知识,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注意呵护和培养学生中萌发的创新意识。

【篇九】课堂教学创新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而创新教育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创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场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因此,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必要。在课堂里,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是荒唐、离奇,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性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注重引导求异、求奇、求新的学习心理品质

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联想。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点燃创新的火花。3、尽力扩展课堂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来自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创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教室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学生置于书海之中,空洞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把学生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开来,可能仅有的创新火花也在书海中熄灭了。面对时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向外延伸,增加一些实践课、活动课,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激发创新欲望。奇妙的自然、多彩的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产生创造、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源泉。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观念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出发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我们要充分吃透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中解放出来,大胆地去实践, 特别是物理教师,因为物理学科更

能发挥探究和合作的力量。

2、要多种方法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他要和各种学习方法相结

合,任何一种方法并不能涵盖物理学学习的本身,它只能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部分问题,不要一味地为了探究而探究,要为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而实实在在地去探究。

3、分组要科学,要适度调控

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对探究的顺利进行很重要,因此,往往可以采用规定人

数自由组合的方法来分组,这样容易形成一个真正的合作群体,但这样做的弊端是,“人力资源”无法合理配置,有的组中动手能力强的人多,有的小组中则可能表达能力强的人多,造成一定的不合理,还可能出现的可能是:基础差的学生、内向的学生则可能无人选择与之合作,从而造成新的不合理,进一步地形成两极分化,对以后的教学极为不利。因此,要科学分组,适度调控。

4、忌放任自流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放羊式的探究,它是针对某一书本上的知识而进行的探究活

动,教师不可图省力简单地提示后就任由小组各自自由完成,而应先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让各小组进行充分讨论每位成员陈述各自的想法,经老师进一步指导后进行探究、推理或实验,这样既可以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学习过程,又可以节省时间。况且,指导的过程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过程。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只有正确地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地操作可

消减成员参与不平衡,分组不合理等不良的因素,使学生现有能力得以强强整合教师宜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1、展示探究目标,分组前进行一次大范围的预讨论

这一步一方面将目标呈现,正如作文章时的开门见山,学生们在分组前各抒已见,

形成一定的观点群,为分组打下基础。

2、组建合作小组

经过第一步的讨论,班集体中会有几种不同观点,相同观点者先分为一大组,而

后根据探究目标的实际,结合组织行为和管理的理论来划定小组规模,并将大组内的人员按知识程度,能力水平,能力构成进行合理分配,一般3-5人最佳,人少不利分工,人多了则又会分工模糊,从而会减弱组织的灵活性。

3、产生小组负责人

任何一个组织都应有一个形式上的带头人,3-5人的小组虽不大,但必须有一人

来协调,来分工,来沟通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他来引导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负责人,可指定,可民主推荐,本人以为民主推荐为佳。

4、组内分工

小组只有有了明确的分工,才会产生较大的绩效,才会有真正的合作,探究过程

才会有序地进行,从而也会避免部分学生养成“逃避”或“惰性”,使每个成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合作。可以根据各人的特长由小组长进行分工并将分工情况报教师处公

布,教师则引入小组间的竞争,使各组员对自己的探究活动产生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5、探究过程监控和支持课堂教学创新

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特别是刚刚开始尝试这种方法时,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教师的穿针引线,适

时指点和支持不可或缺,如研究方法的辅导,研究结论的获得,小组成员歧见的统一,相关资料、信息、器材、场地的提供,都会给小组合作探究带来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6、小组成果的发布和评价

发布成果这无疑也是小组积极探究的一个动力,而恰当的评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

强化学生对所得结果的掌握,并养成再次探究的动力。

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优势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显见的优势。

1、探究目标的启发性

布鲁纳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讲到,通过个人亲自参与发现的形式,可能给学

习者带来益处。探究过程是教师让学生加强对比:做有知的猜测、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他们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认识,具有启发性。

2、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教师为探究的引导者,以合作的

方式亲历讨论、亲历实验、亲历发现,从而使学生悟出探究物理世界规律的过程,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步骤,积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个体思维发展水平情感认同和参与积极基础上的研究。

3、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孤立的探究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为前提,以组内分

工的形式共同参与某一探究过程,每个组员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使心灵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小组既分工又合作,分工使原本擅长于语言表达的学生、擅于找资料查信息的学课堂教学创新

生、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擅长动手的学生等等都找准自己的坐标,在自己的特长中得到了又一次锻炼和提高,为培养专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同时,合作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通过合作,他们各自对小组成员产生依赖和信任,会给相互之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氛围。从而为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提供可能。

5、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能逐渐唤醒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

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养成的过程,个体的主动参

与,某些建议被采纳,自己承担一定的任务,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使学生产生自信和自豪,从而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对学习自信心差的学生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品质得到锤炼和强化。

6、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实际是教会学生思维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量地教会学生知

识,以及教给学生多以百计的策略,但这些策略常常把学生弄得莫衷一是,无从下

手,即使是有时教师把某个策略选准教好了,但策略的训练常常无法迁移因此换一

1种条件仍然无效,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重在探究的过程,教师从旁进行适当的指

导,显然这种方法重在教会学生思维,从而逐步形成个性特色的思维特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为以后的发展有厚积薄发之功。

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评价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

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果的评价要以此为突破口,要脱离原有的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摸索出一套特有的评价体系。

1、对探究过程要重点评价

探究过程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我们对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过程的全程

监控和评价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评价的核心评价,因此,我们的评价重点要放在探究的过程上。

2、学生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知识和能力的两条线的综合发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终极目

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知识目标固然重要,但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个体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评价要侧重能力,兼顾知识,进行综合评价。

3、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个1 1>2的过程,我们对其综合成绩的评定,

一方面要衡量小组集体的探究成果,如方案、过程、成绩汇报、合作方式、协作和谐度、存疑程度,另一方面要有个体成员在小组合作中的具体参与度和成果比例的评价,把两方面的评价进行一定比例的综合为成员和个体都给以一定的成绩或评语才比较合理。

另外,评价要在鼓励合作、鼓励研究探究过程、鼓励探究的深度、鼓励探究的创

新上有所体现,这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指向成功的鼓励下才能得以健康地推进,对促进学生养成探究能力、维持探究动力,积累创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有所裨益。

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实践举隅

课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大气的压强

1、展示探究目标,分四个大组进行预讨论

在掌握了10〃1—10〃3的知识后,学生对于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

手段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现在要求来探究大气的压强,全班分四大组就课本展示的内容进行讨论。其中有学生说:先探究气体有没有压强,再把方向定位到特定的气体——大气的压强研究上,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理由。是呀,气体都无法产生压强,何谈大气的压强呢,还有不少同学也提出不少的探究途径和方法,有的源于书本,有的则和书本上的不同。经过短暂的讨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大家基本初步明确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的方法,接下来的技巧和创新就是组建小组以后各1 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P70。

自研究的事了。

2、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提议组建合作小组,每组5人,方法是,先用举手的方式询问有哪些人愿意

自由组合,发现共有十人左右未举手,这些人大都是较内向或平时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于是首先将这些人分到8个组,按序编号,余下的人按学号依次在这8组和两个空白组中选择,满5人即不可选择,这样两都兼顾只需再经少量的微调小组就组建完毕。

3、推荐或指定小组负责人

要求各小组各自推荐小组的负责人,这一步往往不难,有的组员毛遂自荐,有的

小组通过短暂的协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4、组内分工

接下来的一步反到至关重要。合理的分工能促使探究活动顺利完成。为了分工的合理,此时宜小组内就探究的课题进行一次组内讨论,并因此确定整个探究过程的步骤,同时罗列出各种任务,当任务变成一项项明确的指令时,分工就显得顺利而明了了。

5、监控、引导和支持

各小组将分工明确后就进入分头活动阶段,找器材的找器材、查资料的查资料、记录的则已开始设计表格、“发言人”则开始准备稿子了,原本几个没有举手的学生也都乐颠颠地领到了或大或小的任务,学生们心得不亦乐乎,不久万事俱备到了重新会合实验探究阶段了。此时,我在各探究小组间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和设疑,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6、成果汇报及评价

经过紧张、富有成效而充满乐趣和智慧闪光的探究,每一组都满载而归,文字材料都交到了我手上,不难看出,他们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成功都不少,我让各组派出发言人,在3分钟内讲解自己的设想和探究过程,凡是共性的实验则不再演示,独特的实验由小组成员再次演示,结果是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比我唱独脚戏好上何止数倍,同学们洋溢的笑容和成功的满足感写在脸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高涨,智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诱发。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实行之初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受习惯、已往教育方法及其他各科教学的影响,推广之初也有较大的难度,但如果大家跳出应试教育为主的圈子,共同实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想见,受大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熏陶培养,新一代的中国人将会更多更快地攀上科学的高峰,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这正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学期伊始,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从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入手,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理论,感受他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听课世界,领略他的诊断性听课、专题性听课、个案观察式听课的魅力;研究郑金洲主编的《课堂观察指导》、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