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的相关教育政策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的相关教育政策

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的相关教育政策


篇一:《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的教育改革 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 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 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 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 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 关。

一、 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础教育依然薄弱 中国教育的最

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 较低的人口。(1)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 务十分艰巨。2001 年,全国仍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 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 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 27 % ,而实际上西部地区 的西藏、青海等4 省、自治区都超过1 %以上;初中辍学率 为3. 12 % ,人数为200 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 3 %。2001 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 % ,意味着 我国每年有500 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 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 4 ,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 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 0 %、78. 2 %、62. 0 % ,东西相 差21 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 高中教育 发展迟缓。200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 2 % ,高中阶 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 5 % ,相差12 个百分点。全国有15 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 4 % ,说明欠 发达地区至少有46. 8 % - 62. 6 %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 中。15 - 19 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 国家的 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 - 64 岁 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 部分国家低4 - 5 年(表1 , 表2) 。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 2 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 中1/ 4 - 1/ 3 为15 - 25 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 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60 %的任务艰巨。2001 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 占全国的1. 5 %、5. 7 % ,全国中小学每51 名学生拥有1 台 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 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 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 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 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 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 (二) 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 1.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 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 50 %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 比例更高,达到80 %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 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 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

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 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 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 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 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 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 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 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 - 1990 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 初中学生都在500 万以上,88/ 89 学年度接近800 万,89/ 90 学年度565. 4 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 年级最高,4 年 级其次,6 年、3 年级较少;初中2 年级最高,3 年级较低。 李建平于1998 年1 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 河 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 2 % ,初中达9. 39 %。6 年后该小学 将达到12. 1 % ,初中3 年后将达到28. 17 %。其中就辍学 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 % ,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 30 %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 % ,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 占10 %。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 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 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 城、回乡) 、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流动人口比流出 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程度高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3. 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与教育 发展规律,是正确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经 研究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没有建立完善 的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 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教育结构 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 (2) 起伏不定,1958 年大办农业职业中学,后又大量压缩, 1963 年又恢复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刀切掉,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中期,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一道令把大批普通 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招生困难,造成“有校无人”;

(3) 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 近期社会调查和研究表明,农村教育出口不畅,即升入 更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 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 死或不畅,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农村考生升 学的比例太低,而多数学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视,身心受 到严重伤害。如果多数农村学生能考上高中和大学,而少 数学生不那么看重升学,踏踏实实学习和掌握1 - 2 门职业 技能,或是进城或是回乡并有所成就,就业后还有机会到高 校深造,人人体验成功和成就,发展机遇均等,这应该成为 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未来型农村教育。

(三) 高等教育发展仍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在全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各行各 业高素质人才极缺。2000 年,25 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仅占4. 6 %。而1999 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 国分别达到39 %、56 %、33 %、25 %。高等教育经过扩大招 生以后人才规模全面紧缺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结构性短缺 和过剩成为新的突出矛盾。硕士研究生2001 年招生16. 5 万人,占招生总数的3. 4 % ,低于日本的6. 6 % ,2003 年达 到26 万,2004 年33 万人,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结构性 过剩与短缺的矛盾。学制缺乏弹性,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缺 少技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难以满足社 会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清华、 北京大学被称为送往美国留学的摇篮,毕业生中的82 %、 76 %流向美国。不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执教,人才大量 继续流失,是人事制度的缺陷还是频繁的人事制度改革造 成的

公信危机,需要具体分析。在各种改革名义下的人为 随意频繁的管制和折腾,教师缺乏、稳定、宽松、有序、便利 的制度性环境和条件是主要症结。科研与试验发展 (R &D) 整体投入占GDP 比例不高,2001 年1. 1 %,而1998 年美国、日本、韩国已分别达到2. 79 %、2. 92 %、2. 52 % ,这 些国家R &D 总量中高校占30 %左右,而中国只有8. 6 %。 高校生师比过高,达35∶1 ,按15∶1 计算,师资缺口11 万 人。

(四) 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教育投入不足 政府单一办学机制与格局没有根本改观,过于干预、独 揽、垄断现象仍然存在,未能很好履行应尽职能,投入严重 不足。

1.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极左路线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 17 年的教育发展成果,高等教育受到极大摧残。1976 年十 年浩劫结束后,1978 年恢复高考,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经 历了恢复、整顿、建设、改革和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 基本上属于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办好 重点大学,教师队伍、招收学生、教学、教材、教学设备都是 在打开国门的同时进入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农业院校艰 难地从乡村迁回城市。这一时期,国家积极向国外派遣大 批留学生,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应该说在短短10 多年时间 内,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框架和基础,以及今日高校的人才 培养与科研成果,是与80 年代的恢复性建设和开放国门向 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与合作分不开的。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政府加快了大学的改革步伐,如 计划内、外招生和收费制度的并轨改革,学科分类整合,教 师队伍建设和待遇改善,包括筒子楼改造等,都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令人难忘的高 校改革还应属大学的合并。高校资源整合与提升便从此开 始。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合并为新浙江大学,紧接着行政指导型的高校整合便紧锣密鼓地加快了速度。这种整合在一些省份和大学也受到非议和抵制, 现在看来这并不都是坏事,如果这股风越刮越大,就不是如 今的格局。大学的合并既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需要,也有 计划经济的烙印。从整体上看,大学资源的仓促整合,实际 上变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大学合并了,不但假大空,而且失 去了各自的特色。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是 一种变相的权力再分配而己

[ 9 ] 。好在并没有刮风,在科学 家冷静思考时,政府指令有时也失去光彩,一些指令性改革 逐渐被矫正,被岁月冲淡,这就是历史,好在历史不是一个 人写的。90 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 急于求成的一面。总的说来,扩招虽然给后来的学生就业 带来了麻烦,但适应了当时和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 需求,就业难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与扩招相提 并论。各行业部门办学改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办学制度 是与国际接轨的改革,无可厚非,但也经历了阵痛。 现在高校改革的难点是人事制度改革。2002 年各事 业单位实施的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最大。很多学 者指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2002 ] 35 号文转发的人事部 《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任制的意见》实行的教师人事 制度改革与国家《劳动法》第25 、26 条相违背[ 10 ] 。遭遇诸 多批评的北京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焦点就是“不晋升 便解聘”和只改教师,不改行政干部,体现了中国官本位的 文化特质。虽然北京大学几经修改,2004 年4 月修改许多 硬性规则后终于获得通过,但其荡起的余波久久难以平静。 问题是在公职人员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情 况下,人事部门的单项改革没有综合配套改革所支撑,免不 了跷跷板的运动轨迹,即摁住一头,另一头就翘起来,最终 结果是拆东墙补西墙。这里还涉及到重大理论问题,即惟 效能逻辑和以效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改革,以及经济增长、社 会发展观,包括人事就业改革是否在

人口众多且没有建立 和完善社保体制情况下的目前中国适合。中国的教育改革 也要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稳定和发展大局。目前在部 分工人失业、富余农民无业、相当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 情况下,大批教师失业和心神不定,会产生连锁反应。稳定 压倒一切,这在中国是毋庸质疑的政治智慧,没有一个政治 家会视若无睹。问题是在扭曲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指使下, 一些基层干部倒是乐此不疲,不顾众多教职员工质疑和反 对,执意推进单项、激进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得到全 体教职员工真心支持和响应。通过这项轰动全国的单项教 师人事改革,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教育的民主 化、学校自主办学和完善教师工会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农村、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明确农村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 向。在集约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变迁中 找到结合点,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是根本出发点。 此外,还要把握以下几点:遵照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以农村 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 向,以发展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和社区文明建设、环境 保护为两翼,以发展科技教育与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农 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经济、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生活为总目标⋯⋯保持农业教育和院校特色,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结 构,适应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是 正确的办学方向和选择。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 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居民总数的0. 4 % , 仅为城市居民比例3. 1 %的1/ 7 左右。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任重道 远的主旋律,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延伸,是 农村社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规 律,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是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正确选择。 很难想象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持续发展职业教 育和终身教育,也难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国家的重 点教育工程,如果在近期内能达到2 - 3 个乡镇1 所高中, 并逐步达到1 个乡镇1 所,就可以让众多的农村初中学生 升学有望,再带动农村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消除几百万农 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无望升学,并在自然就业状态下 任其发展,辍学就有其滋生土壤。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城市 化进程缓慢,不可能出现象西方国家那样农村急剧荒废现 象,乡镇将成为更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大学 不断扩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 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将来是本科) ,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 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也有其深远的战 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践。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 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没有 出口的农村教育只能在低谷徘徊。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 生方面有优惠、有特殊政策,如加分等因素,优先录取农村 考生。在不同条件下,只讲瞬时结果的统一性和竞争性是 极为不公平的。 高职在农村扩招是每年从800 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 中逐步转出300 - 400 万农村青年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办法, 其余400 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 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 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 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为利在当代、 功盖千秋。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向城市是近几年社会发展的 大趋势,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战略决策。

(五)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 1. 农村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 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教

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都要体 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农村各种实用 人才,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服务。农民最关注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结 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 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经升学转出的农村人口和经职业培训 后的青年进城也好、回到农村也好,都可以加快城乡经济发 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和 社会进步。 我国有56 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 一体”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相同的汉文化也因 区域不同而存有较大差异,加上56 个民族不同文化习俗, 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同时,这 种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及农村经济的区域性,又 决定了农村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窝蜂,需要分地区、分阶 段、分层次、有区别地逐步推广,循序渐进。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教育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2. 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是农村终身教育的 核心,是教育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正 确选择。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升,农村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可持 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正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与经 济、社会相平行发展,农村教育积极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规 律必然要求正确选择。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所急需, 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 径,功能、效绩和长远、持续发展相结合,是终身教育的核心 和主要形式。随着社会全面发展,人文、社会、法治、公民道 德、生态环保、卫生保健教育将深入人心,长驱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学为主体,突出抓 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 职业培训的占20 %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 3. 4 %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 13 % ,而没有接受 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 4 %。说明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 艰巨。现在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需要改进,职业教育 的课程、教材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编出图文并茂、通俗 易懂、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教材,文字教材还要配以声像教 材。农民教育中采用介绍农民切身经验的方法更有实效, 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可以为师的 新一代农民。培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也是当务之急,这就 需要通过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由农业院校示范、带动农村中 小学发展。 3. 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农村 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 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 - 30 年, 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 化率发展过程预测: 1982 ———2000 年, 城市化率增长 15. 51 %,平均每年增长0. 86 % ,要达到70 % ,需39. 5 年。 1953 ———2000 年,城市化率增长22. 83 % ,平均每年增长 0. 486 %[ 11 ] ,要达到70 %需70 年。如果户口、土地、行政等 管理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对统计工作中的误差忽略不计, 就可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则需要20 - 25 年即可完成,如果 再考虑相对停滞期,即2030 - 2035 年达到70 %的城市化 率,这是比较理想的预测,但有些急于求成。按照这一农村 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 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确实任重而道远。农村人口转岗、 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 - 30 年 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 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相衔接 对农村教育和农业教育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随着计 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对其固定概念的争

篇二:《党的十八大后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八大后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进一步明确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 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改革创新。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 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四、坚持协调发展。 要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 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坚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 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 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六、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 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袁

贵仁指出,报告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胜利”中提出,要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

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 开放,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 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承担的任务十分艰巨, 机遇与挑战并存。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教育战线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当作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 迅速在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贯彻落 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 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 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 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 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 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 提高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 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 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 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篇三:《十八大知识试题及答案》

十八大有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

1、2012年( 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A、11月7日至15日 B、11月7日至14日

C、11月8日至14日 D、11月18日至15日

2、十八大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由( B )人组成?

A、5 B、7 C、9 D、11

3、 十七大以后的五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是( C )

A、27.3 万亿 B、37.3 万亿 C、47.3 万亿 D、57.3 万亿

4、( A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A、科学发展观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十七大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 B )位。

A、一 B、二 C、三 D、四

6、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 B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A、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B、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C、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 A )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A、封闭僵化B、墨守成规C、故步自封D、因循守旧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C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