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篇、民主与教育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会宁中学 张路军

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民主与教育》完整体现了一个将哲学、心理学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实用教育哲学体系,为杜威在教育领域的最经典之作。

在《民主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绝不是只有教育者才要读的书,这是每一个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家长,可以了解对自己与学校,应该抱有哪些认识与期待;学生,可以体会自己的困顿与不足,根源问题何在;教育者,可以帮助明白今天所有改革的盲点何在;政治人物,可以清楚自己正在如何或直接或间接,或帮助或摧毁自己社会的教育,以及未来。这不只是西方教育史,也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汇中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杜威的《民主与教育》可以说是杜威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最详尽的论述。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最简略的表述是: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这个特定的社会理想就是民主主义。教育应该为维护、促进民主主义这个社会理想服务,教育是民主的工具。

除此以外,他还认为每一世代皆应重新建立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并不是可由某一人传给另一人或某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东西,而是根据我们逐年参预的和逐年变化极剧烈的社会生活之需要、问题与情况,去重新创造的东西。”关于民主主义的观念,所能犯的最大错误,是把民主主义看成某种固定的东西,看成在观念上和外部表现上都是固定的东西。民主主义的观念本身,民主主义的意义,必须不断地加以重新探究;必须不断地发掘它,重新发掘它,改造它和改组它;同时,体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制度必须加以改造和改组,以适应种种新的变化。

杜威把教育视为实现民主的首要工具,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势,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社会的原则既体现为个人自由,也体现为人人平等。教育应有助于发展民主和自由。在他看来,自由、民主和教育是三位一体的事情。因此,杜威的民主概念首先具有一种政治含义,民主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一种管理政府的方法,”与专制或独裁相对立,这是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其次,民主是一种公开讨论与自由交流、批评的方法。民主方法的一个特点在于自由地交往和讨论,以至自由地表示同意或认可,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进步。不参加讨论的人、不接受批评的人就成为非民主的代表,往往成为独裁者。再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必须保证社会成员不仅在观念上和心理上,而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获得平等。而在美国的民主创始人看来,“民主的要求和公平的道德要求是内在的一回事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民主具有内在的道德性质,应当成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应当成为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杜威还认为,社会民主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个人自由,一个是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是不可分的,个人自由是民主的首要原则之一。个人自由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条件。而作为民主的原则,自由是与社会平等相统一的。政治上的不平等会造成有些人自由,而另外一些人不自由。只有在人人平等的社会里,才会有每个人的自由。人人平等构成了社会民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个人自由不应当只属于少数人,而应当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人人平等,这是民主社会与专制社会的根本区别,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根本区别。因此,民主社会的自由不是那种无限制的自由,而

是为大家所共享的自由,这是个人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

杜威认为自由、民主与教育是内在统一的关系。自由、民主与教育三者是一回事情,就如生活、发展、经验的改造是一回事一样。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事情,不要把它区分开来。

首先,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壤。从教育上来说,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各种利益相互渗透,而且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当然这是顷刻离不开教育的,这就要求民主社会比其他社会更加关心有系统的教育。每个社会成员只有经过必要的现代教育和训练,获得现代意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并养成和发展参与政府工作的品质,才能担当起参与社会和政府的管理的责任。

其次,教育是实现自由、民主的首要工具。杜威特别强调教育对巩固和完善民主制度的重大作用。教育是实现民主的“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如果没有学校教育把民主的理想、民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未来的社会公民,那么,民主政治还有什么意义呢?民主意识的养成和提高,与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关系极大。因此,把民主的思想和行为变成人民的习惯,成为人民素质的一部分,民主才能巩固。而这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最后,自由、民主是教育的原则或政策。杜威认为,民主应该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则或政策。这种原则或政策的基点就是面向大多数人。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是只满足少数人的需要。这表明民主制度还是一种比较新的东西,还未充分发展。他还认为,最近150年间发生的两种大变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一种变化是,民主理想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另一种变化,是因各种科学发明而发生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因此,杜威强调说,教育只有面 向社会的全体成员,并由国家来组织实施,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实施。

杜威以崭新的视角构建了他自己的民主主义教育观,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探讨其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对于促进我国的现代教育民主化、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我们应以此为借鉴,探索真正适合我国具体实际国情的教育民主化的新思路。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民主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现状与理想的教育民主存在着不小的现实差距。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将民主的精神贯彻到教育领域,从教育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教育决策与管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真正推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第二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前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了本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下面,结合大师们的研究,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

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

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如果还是老方式,如何能为祖国培养“实用”人才。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纵观杜威的一生,其出生与青少年经历平淡无奇,才资平平。他在小学与大学却也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意义的东西,倒是在这期间的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书籍有大量阅读。因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深陷窠臼,走向僵化机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当前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老式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成绩为了上好学校在学校里机械的学习,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作用

下,产生厌学心理,感到身心压力。当然,我们不否定文化课的教与学,但我国何时能够出现一个杜威式的人物来引领中国的教育改革,不仅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加快乐,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真正吸引到学生,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老是停留于过去的教育模式。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如果不适时做出变革,又如何能跟上时代潮流。我们的学生需要解放,我们的教育需要解放,需要变革。国情当然有,国难当然有,但是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做,我相信绝对比现在要好得多。关键是要认真的履行好改革者与教育者的使命。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彻底斩断与利益集团的联系。不是不能做到或者不能完全做到,而是想不想去做,决心与意志有多强大的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改革者与教育者的能力与良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当然也包含哲学、社会学等。其中,杜威早期醉心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表过一些论文,获得好评。杜威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办了实验学校,以哲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着手教育创新。他把以粉笔和扣讲为形式的课堂变为为儿童的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把儿童静坐听讲的课堂变为儿童为听课而随时移动的课堂。气象一新。在这里,我又想说到我国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喊了这么多年,虽然也改,但是请注意他改的只是课堂上课的样式,分数多少的改变。这是过来人所知道的。然而教室上课了的形式和模式是传统和僵化的。固守传统,不知灵活变通。究竟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难道我们需要培养乖孩子,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吗?

美国人一百多年前就想进行了教育的改革,这也是今天的美国如此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依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所以这就要我们现在的师范学生学好自身专业。做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奋斗!

第三篇、教育政治学—杜威《民主与教育》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引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思维,中国五四时期的胡适等人也倍受启发。在此多元思想激荡的环境里,杜威不仅在知识论及形而上学的题目上著述颇丰,也延续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兴趣,陆续完成《我们如何思考》,及《民主与教育》。后者完整体现了一个将哲学、心理学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实用教育哲学体系,为杜威在教育领域的最经典之作。他同时也投身公众议题、平权运动,是重要的社会评论家。

在《民主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绝不是只有教育者才要读的书,这是每一个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家长,可以了解对自己与学校,应该抱有哪些认识与期待;学生,可以体会自己的困顿与不足,根源问题何在;教育者,可以帮助明白今天所有改革的盲点何在;政治人物,可以清楚自己正在如何或直接或间接,或帮助或摧毁自己社会的教育,以及未来。这不只是西方教育史,也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汇中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说是杜威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最详尽的论述。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最简略的表述是: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而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社会,所以教育批判与教育建设的标准,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个特定的社会理想就是民主主义。教育应该为维护、促进民主主义这个社会理想服务,教育是民主的工具。

除此以外,他还认为每一世代皆应重新建立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本质并不是可由某一人传给另一人或某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东西,而是根据我们逐年参预的和逐年变化极剧烈的社会生活之需要、问题与情况,去重新创造的东西。”关于民主主义的观念,所能犯的最大错误,是把民主主义看成某种固定的东西,看成在观念上和外部表现上都是固定的东西。民主主义的观念本身,民主主义的意义,必须不断地加以重新探究;必须不断地发掘它,重新发掘它,改造它和改组它;同时,体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制度必须加以改造和改组,以适应种种新的变化。

此外,杜威还提到了两个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一,“诸如个人的教育观和社会的教育观这类术语,一般来说,如果离开当时的背景就毫无意义。”比如柏拉图、自然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等等;其二,“在民主主义的社会中,为民主主义社会设置的教育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是由于国家主义的目的和更广阔的社会目的的冲突而提出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推论:就全体人类相互之间的更充分、更自由、和更有成效地联合和交往而言,国家主权属于次要的和暂时的性质,这个思想必须灌输给学生,成为有效的心理倾向。 杜威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实现民主主义是他的社会理想。他把教育视为实现民主的首要工具。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势,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社会的原则既体现为个人自由,也体现为人人平等。而个人自由是民主的首要原则。教育应有助于发展民主和自由。在他看来,自由、民主和教育是三位一体的事情。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

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因此,杜威的民主概念首先具有一种政治含义,民主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一种管理政府的方法,”与专制或独裁相对立,这是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其次,民主是一种公开讨论与自由交流、批评的方法。民主方法的一个特点在于自由地交往和讨论,以至自由地表示同意或认可,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进步。不参加讨论的人、不接受批评的人就成为非民主的代表,往往成为独裁者。再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这是杜威民主概念的核心。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必须保证社会成员不仅在观念上和心理上,而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获得平等。而在美国的民主创始人看来,“民主的要求和公平的道德要求是内在的一回事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民主具有内在的道德性质,应当成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应当成为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杜威还认为,社会民主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个人自由,一个是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是不可分的,个人自由是民主的首要原则之一。个人自由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条件。而作为民主的原则,自由是与社会平等相统一的。政治上的不平等会造成有些人自由,而另外一些人不自由。只有在人人平等的社会里,才会有每个人的自由。人人平等构成了社会民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个人自由不应当只属于少数人,而应当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人人平等,这是民主社会与专制社会的根本区别,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根本区别。民主要通过自由来体现,自由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民主社会的自由不是那种无限制的自由,而是为大家所共享的自由,这是个人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

杜威认为自由、民主与教育是内在统一的关系。自由、民主与教育三者是一回事情,就如生活、发展、经验的改造是一回事一样。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事情,不要把它区分开来。

首先,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壤。从教育上来说,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各种利益相互渗透,而且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当然这是顷刻离不开教育的,这就要求民主社会比其他社会更加关心有系统的教育。每个社会成员只有经过必要的现代教育和训练,获得现代意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并养成和发展参与政府工作的品质,才能担当起参与社会和政府的管理的责任。

其次,教育是实现自由、民主的首要工具。杜威特别强调教育对巩固和完善民主制度的重大作用。教育是实现民主的“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如果没有学校教育把民主的理想、民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未来的社会公民,那么,民主政治还有什么意义呢?民主意识的养成和提高,与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关系极大。因此,把民主的思想和行为变成人民的习惯,成为人民素质的一部分,民主才能巩固。而这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最后,自由、民主是教育的原则或政策。杜威认为,民主应该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则或政策。这种原则或政策的基点就是面向大多数人。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是只满足少数人的需要。这表明民主制度还是一种比较新的东西,还未充分发展。他还认为,最近150年间发生的两种大变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一种变化是,民主理想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另一种变化,是因各种科学发明而发生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各个阶级的需要,既要关心各种专门职业的教育,又要关心产业工人的教育。但他不同意把教育片面化,即认为教育只重视职业训练。杜威强调说,教育只有面

向社会的全体成员,并由国家来组织实施,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实施。

杜威以崭新的视角构建了他自己的民主主义教育观,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探讨其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对于促进我国的现代教育民主化、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我们应以此为借鉴,探索真正适合我国具体实际国情的教育民主化的新思路。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民主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现状与理想的教育民主存在着不小的现实差距。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将民主的精神贯彻到教育领域,从教育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教育决策与管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真正推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第四篇、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在读书过程中有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904年杜威离开芝加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哲学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他每年在师范学院开一两门课,并继续撰写教育著作。他对于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很感兴趣,师范学院附设的幼儿园和霍拉斯•曼学校更引起他的注意。虽然他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可是他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和他的思想对师范学院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以至他的名字和师范学院的名字在许多地方专业教育家的心中是连在一起的。

(一) 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人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又因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有机的结合。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些论述强调了烹调、缝纫、手工等具有社会活动特征的课程的重要性。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教育者应当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这些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惟一可靠的方法。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

(二) 学校与社会

《学校与社会》(1899)是由杜威对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三个讲演和他的著作中的一些材料汇集而成的,出版后引起教育界和公众的极大注意,立即成为畅销书,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是他的早期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杜威认为,教育方法和过程在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社会情况发生变化的产物。他认为必须把木工、金工、纺织、缝纫、烹调各种作业看作是生活和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各种特殊的职业科目。通过它们,学校自身将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是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

业,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

杜威所寻求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主动作业,使学校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或者说,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他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和哥白尼把天体的重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以儿童是中心,围绕着儿童组织起来。杜威指出,在组织和指导活动时,我们应记住儿童具有四个方面的兴趣,即谈话或交际方面的兴趣;探索或发现方面的兴趣;制造东西或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杜威认为,如果我们能了解和同情儿童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通过适当的媒介来控制它们的表现,那么过去教育理想的专门知识和训练将会及时到来。

(三) 儿童与课程

《儿童与课程》(1902)进一步阐明注重儿童现在的经验是芝加哥实验学校哲学和实践的中心。杜威既反对“旧”的教材中心课程,又反对极端“新”的儿童中心方法。

在课程问题上,杜威认为儿童所关心的事物与其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学校设置的学科课程会将儿童原有的世界肢解割裂,形成了儿童和课程之间的脱节和差别。从而产生一些学派认为教材是中心,儿童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但是杜威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活,就是理想的所在。因此,教育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且充分意识到教育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

其实,儿童的学习和成就是不固定的、变动的。重要的事情在于必须把经验的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区别开来,并相互联系起来──前者代表教材本身,后者代表教材和儿童的关系。因此,关于“教材”,迫切的问题主要是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它们是在以后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基础。而杜威的长期试验得出的结论并不十分清晰,在实践上不能起到指导作用,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是正确的。

(四)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909)一书是杜威关于道德原理与教育的最明晰的论述。是对《教育中的伦理学原理》略加修改、补充而成的,从中可以看到他所提出的理论和他在实验学校里从事的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首先把“道德的观念”(moral ideas)和“关于道德的观念”(ideas about moral)区别开来。“关于道德的观念”是直接传授的道德知识,这些观念不能自动地转变为好的品格和好的行为。相反,“道德的观念”是能够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观念。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生活的所有媒介、手段和资料来进行的。“学校的社会性”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

杜威认为,社会道德与学校道德应是统一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既没有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因为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学校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应与社会同步且同标准。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应用,杜威断言,习惯的做法以个人的接受和竞争性的背诵为基础,对于培养社会责任心是有害的。因为这种做法是每个小孩经历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一点个体真实想法的表达,社会精神就不可能得到培养。杜威把教材和进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他认为学校生活中使用的教材不但决定学校的一般气氛,而且决定教学和训练的方法。杜威主张应当把学科作为认识社会活动情况的工具。这样就为判断知识、训练和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

在这里,杜威以十种学校科目作为例证,证明了他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原理,那就是,“当一个学科是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在学校全部活动之中:(1)学校的生活;(2)学和做的方法;(3)学校科目

或课程。杜威称这是“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the moral trinity)。

(五) 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杜威于1896年发表的《与意志有关的兴趣》和1913年就上文加以改写的《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原理。这个著作是杜威对教育理论的又一大贡献。

在《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一书里,杜威把兴趣和意志、努力和训练结合起来,他的第一个结论是:兴趣是统一的活动。杜威认为,兴趣这个词的根本意义似乎就是由于认清它的价值而集中注意、全神贯注和专心致志于某种活动的意思。“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内容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的标志。”而强制的方法恰恰与上述兴趣的根本意义相抵触。如果儿童长期地在一种外在服从而内在抗拒的制度下学习,他将会变得性格乖戾,这就是杜威所说的“人格的失调”。

杜威认为,从实践上看我们所追求的是活动的持久性和连贯性;是克服阻力和通过障碍的忍耐性。只是增加能力耗费的紧张程度的努力本身不是我们所重视的东西,为努力而努力是我们所要避免的事。总之,努力的教育意义,它对教育性生长的价值,是在于它能激发更多的认真思考,而不在于它有更大的压力。如果认为兴趣本身就是目的和方法,必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儿童的迫切需要和能力,又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有内容、有用具、有资源的环境,指导它们充分地去运用,我们就不需要考虑兴趣。所有这些都清楚地反映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

(六) 明日之学校

杜威和他的女儿伊夫林合著的《明日之学校》(1915)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述。这样的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述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也是很有意义的。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即自然生长”,是杜威对卢梭教育理论最完整的阐明。他肯定了“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这能力”这个主张是现在一切教育改革家努力的基调。杜威坚持认为,把单纯积累知识和教育等同起来是荒唐的;合乎理想的补充方法不是回到那种机械、贫乏的读写算的教学中去,而是要抛弃想把全部知识都列入课程,以期“包括一切”的良好愿望。同时,杜威总结出了教育在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强调了课程的改组,自由与个性,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本书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关于怎样获得生计也构成了这个理想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广泛的训练获得成功的话,这方面的要求就会随之而来。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1]沃特的想法不只是广泛地给儿童提供教育机会──在游戏场、校园、图书馆、操场和游泳池、艺术和音乐教室、科学实验室、机器工场和食堂──而且使学校成为邻近社会的艺术和文化中心。由于沃特应用科学管理并采用“两校轮流上课制”,使得教育出现了一种新的契机,并为30年代美国许多城市所采用。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

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最后,杜威还提出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民主的,面向各个阶层的。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能够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读完这套系列书籍,我有一种厚重感,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和观点并不能完全领悟,但明显的感觉到杜威的这些论著系统且全面地总结了教育,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类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教育水平的一些方法,为现代教育的改良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资料。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08级物理学师范 李慧姝 0808406012

第五篇、《教育哲学导论》阅读笔记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六篇、教师学习笔记心得体会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读了不少的书,现在从以下三方面介绍我读书的心得体会:1.教师为什么要读

书?2.教师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3.教师怎样读书?

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先和大家分享四句话: 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不读书的社会就如同生活在这

种牢狱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

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

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周国平语

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则是很难

的。

——高万祥《教师,为什么读书》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古人云 再给大家看个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结果: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是64本,

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 而中国这么多人口,扣除教科书,课外阅读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还有一项调查报告:

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项针对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3.5%

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个小时。这项调查是在本市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

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中进行的。结果表明:教师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69本书。不过,他

们读书量差异很大,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52%的教师每年读书量在5本以上,

最多的一年可以读72本。 从以上方面看出,古今中外人们把读书看作一件重要的事情,

可是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读书,因为读书能够改变教

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

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彻

底改变教师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的办法是读书。读书

不仅能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历史性地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

和生命的升华。

二、教师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 首先,教师要读好课堂文本,包括所带学科的教材、教参及其一些必要的教辅资料,因

为这是立足教育职业的根本,一句话, 你得拿出让学校、家长都满意的教学成绩。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视野必须是宽阔的,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教育书籍,包括正规

的教育期刊杂志和教育专著,例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

议》《我把心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艺术》;杜威的《民主与教育》《教育哲学》;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

《心灵写诗》。

第三,多读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翻译过来的书籍或多或少经过了选择,更由于西方发

达国家有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简单的抄袭和剪接不太有市场,这就保证了出版

物一定的原创性和水准。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四,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席慕容、余光中的诗,张晓

风、刘庸、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

三、教师怎样读书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读书的目的是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

论水平,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了这样的思想,便了有读书的动力。 第二,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

中的一个“软件”,人文素养不佳将成为你的营养不良症。人文素养不仅会决定你的教学水平

高低,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世界观与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

的教育习惯。

第三,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

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 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不然,就会出现精

神、情感、认识等方面即人文素养的僵化、退化、惰化、伪化、通化、同化。 第四,具体做法:

1、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专著。记读书笔

记,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读书学习以自学为主,充分利

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专著。如:对新修订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求是 崇实 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语文教学的专家论著等进行研究,使自己掌握

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

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

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3、充分发挥网上资源共享的优势,经常上网学习,在了解别人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

交流自己的体会,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不读书的教师只能当庸师。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读书势

在必行,读书迫在眉睫。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

境界吧!最后我引用别人的名言结束我的发言: 饱阅众卷,增才增识视野宽。篇二: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及心得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及心得 英语组 张福雷

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要想在教学和教研上有所成就,不仅要钻研教材和课

标,还要经常学习一些提高教师素养的理论来指导自己不断成长。于是我在教学之余学习了

“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的课题,现将我的学习笔记及心得总结如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

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

的课堂呢?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

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

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

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

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

行。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

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

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

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

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二、师生角色的分配要科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

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

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

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

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

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

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 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

融入到一起。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转载于:

教师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反之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体

现是多方面的,包括老师基本功,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就语言表达来说,普通话干练流

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感染力就深,印象就好。还有导入、过渡、提问、板

书设计、教具使用等。总之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效应。一节

好课会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

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四、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

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

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

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

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

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

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

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

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

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

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总之,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力的,是“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教学应该致力于“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的境界。全情的投入,注重研究,于细

节处下功夫就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

1、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的成功往往取决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个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自觉、积极的探究。如果不能舍弃已有的固定模式和观念,就不会注重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课堂,必须在头脑里有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

才会在课堂改革中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

2、真诚的赞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最能激起他的学习热情,

仔细寻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如: 你的嗓子真甜,你的声音真好听等等。尤其对于那些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真诚的赞扬

会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甚至会成为他的人生转折点。

3、中肯地分析

通过耐心细致又合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也许别人在有些方面比你强,但你

却在另一个方面要比他强。当学生在由于嗓音不佳,音唱不准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开口唱歌时,

明确的告诉她,她的其它方面比别人强,鼓励他用其他音乐形式表现音乐给学生增添勇气,

战胜自卑。

4、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

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恶快乐。

5、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在音乐课上有意识的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机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6、“快乐”教学,让学生愉快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收获快乐,找寻快乐元素,在放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这种观念与

新课标总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刚好吻合。“快乐”教学的具体实施办

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著名的教学法。其中德奥尔夫教学法是“快乐”教学的典范。它

在创造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自信心提高、与他人的社交能力及其他优良个性的培养上都有

着很大的帮助。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型音乐剧、即兴表演等形式来对青少年的性格进行重塑。

篇三:教师中国梦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梦学习心得体会

我最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后作的关

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从而对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十八大,

决定了我们下一步幸福的到来;十八大,给了我们每个中国人一个“中国梦”。 “中国梦”是什么?每个人理解可能不一样,与“美国梦” 不同,“中国梦”是个人的,

是国家的,更是民族的。

“中国梦”是小康梦。小康梦即人民幸福梦,人民幸福不是央视记者采访的那句话“你

幸福吗”,不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也不仅仅是政府工作报告的gdp增长

数字,而是十八大为我们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

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的新的要求。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这是党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提出的新的要求: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

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

展。同时,十八大还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富裕”是惠及十几亿人

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可以说,有十八大精神的指引,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中国小康梦”

不仅是具体而又真实的,还是美丽而又可及的。 “中国梦”是复兴梦。复兴梦即民族复兴梦。中华民族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曾创造出

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使中华儿女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

复兴的梦想,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170多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梦想而孜孜以求,

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担下了这个重任,使我们的“中国梦”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贴

近。正 如胡锦涛主席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

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

前景”;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观看《复兴之路》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

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探索,求解放、求

独立、求民主、求科学、求富裕等一个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

两位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充满感情和感召力,听来让我们青年人热血沸腾,心潮

澎湃,回首中国复兴的漫漫征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代代人,带领全国人民一点点把民族

复兴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我们的“中国梦”既不虚幻,也不遥远,“小康梦”、“ 强国梦”、“ 复兴梦”,个人的梦、

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三位一体,构成了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切身实在,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与十八大的召开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我们坚信,我们的

“中国梦”必将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顺利实现! 作为80后教师的我,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更是热血沸腾,激情四射,也更加明白了:在实

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同样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

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尽自己最

大的力量做好本职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每一名学生,每一位家长。用自己的言行感

染学生,影响学生,做最幸福的教师,做学生成长引路人,培养幸福学生。 作为新时代80后党员教师的我,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更是激动万分,无法言表,同时也深

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教育,

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

色,立足平凡岗位,争做标兵教师。我感谢这伟大的盛世年代,感谢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我

更因自己是创造时代人才的灵魂师而骄傲和自豪,做党员教师让我倍感幸福和荣耀!篇四:小

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

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

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

的教育理念。

一 、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

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

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

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

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

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

第七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读了不少的书,现在从以下三方面介绍我读书的心得体会:1.教师为什么要读书?2.教师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3.教师怎样读书?

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先和大家分享四句话:

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生活在不读书的社会就如同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周国平语

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则是很难的。

——高万祥《教师,为什么读书》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古人云 再给大家看个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结果: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

而中国这么多人口,扣除教科书,课外阅读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还有一项调查报告:

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项针对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个小时。这项调查是在本市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中进行的。结果表明:教师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69本书。不过,他们读书量差异很大,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52%的教师每年读书量在5本以上,最多的一年可以读72本。 从以上方面看出,古今中外人们把读书看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可是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读书,因为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彻底改变教师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的办法是读书。读书不仅能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历史性地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二、教师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

首先,教师要读好课堂文本,包括所带学科的教材、教参及其一些必要的教辅资料,因为这是立足教育职业的根本,一句话,

你得拿出让学校、家长都满意的教学成绩。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视野必须是宽阔的,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教育书籍,包括正规的教育期刊杂志和教育专著,例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把心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艺术》;杜威的《民主与教育》《教育哲学》;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心灵写诗》。

第三,多读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翻译过来的书籍或多或少经过了选择,更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简单的抄袭和剪接不太有市场,这就保证了出版物一定的原创性和水准。

第四,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席慕容、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庸、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

三、教师怎样读书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读书的目的是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了这样的思想,便了有读书的动力。

第二,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人文素养不佳将成为你的营养不良症。人文素养不仅会决定你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世界观与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教育习惯。

第三,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

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不然,就会出现精神、情感、认识等方面即人文素养的僵化、退化、惰化、伪化、通化、同化。

第四,具体做法:

1、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专著。记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读书学习以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专著。如:对新修订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求是 崇实 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语文教学的专家论著等进行研究,使自己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3、充分发挥网上资源共享的优势,经常上网学习,在了解别人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交流自己的体会,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不读书的教师只能当庸师。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读书势在必行,读书迫在眉睫。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最后我引用别人的名言结束我的发言:

博览群书,长智长能天地阔;

饱阅众卷,增才增识视野宽。

第八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民主与教育读书笔记

《塑造教师》读书心得

三联小学:郭玲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

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近10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读书心得

三联初小:付虎祥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

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学生来信近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

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2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

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

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