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


【篇一】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让创新教育走进课堂

让创新教育走进课堂

【摘要】创新教育首先是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主导行为。要把学生从机械的记忆和被动的模仿的传统教育转移到创新上来。创新就是大胆设想的思维创新和大胆的实践创新,在教育目标上要重视创新,在教育方法上要调动创新,在教学评估上要鼓励创新。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巧设悬念 启迪思维 创设意境 推动思维

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我们实施素质教的根本目标。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创新教育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为了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现有的教学模式,强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讲得越清楚越好,越透彻越成功,很少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维的余地。这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求知创新能力。因此,抓好课堂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专门人才的根本保证。学校创新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抓起。

一、 教师的创新意识主导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创新教育首先是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主导行为。创新就是大胆设想的思维创新和大胆的实践创新,在教育目标上要重视创新,在教育方法上要调动创新,在教学评估上要鼓励创新,树立创新意识不能把创新神秘化,要把学生从机械的记忆和被动的模仿的传统教育转移到创新上来,不断创新就不怕失败,提倡学生每天都诞生几个新想法,哪怕是十

个想法中只有零点五个是正确的。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教师主导学生创新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多或少的差异,而不存在有无的区别,因此创新可以在教学中着重发展或提高,二是创新思维依靠模仿、记忆,但不能停留在此基础上,要超越。通过思考、批判来理解、吸取、开辟新的途径,创新性解决问题。三是要注重推理、概括、解决问题等思维源泉来启发创新思维。四是持之以恒,对不断涌现的创造性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记忆,模仿教学,实现教学创新。

二、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做出答案,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然而大胆质疑是产生独创见解的前提。我们知道,科学的结果来自于科学的研究过程,而科学的研究过程又来自于合理的质疑。没有前两步,只想结果,显然是行不通的。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知与旧知比较中生疑,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思维火花。如在介绍齿轮传动中,压力角、齿形角概念的建立,为什么同一个角度用这两个概念描述?这里的压力角于初中物理中压力角有怎样的联系?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教师再加以引导,最后给出结论。而不是直接简单地告示答案。

三、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培养目的,是创新的核心。杨振教授说过:“优秀的学生不再是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通过整体观察,直接领悟,通过综合——分析——再综合形成创新思维。

现行教材,只把现有知识按一定逻辑顺序串联起来,很少展现科学发展的

历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走进课堂,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结果的教学,更要重视过程的探索,把“过程”中蕴含的智力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讨论、实验等各项能力最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介绍“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时,首先演示液压千斤顶的工作过程,再把整个过程用几个关键点分解出若干个阶段,分析阶段与阶段的联系及它们对整体所起到的作用,最后综合出“提起杠杆,再压下杠杆”与实现“顶起重物”的关系是通过两者之间的每个阶段的逻辑顺序来完成的。有了这个过程,“工作原理”学生自己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创新性思维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如“齿轮模数”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深化小结,这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在总结中要特别注意将深化的知识留给学生思考、创新的余地。通过观察、归纳、质疑、自我发现,获得知识,达到创新目的。

课堂教学要采取有效措施训练,巧设悬念,启迪思维,创设意境,推动思维。教师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思维,达到求新求巧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通过启发——愤悱——顿悟——达到创新思维。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红学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与创新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2]苏婷 王丹 改革从课堂教学突破 中国教育报2011

[3]段春华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篇二】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让“创新教育”进入体育课堂

“立足自主,着眼创新”

让创新教育进入体育课堂

北辰区王茹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是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丰富课堂,渗透于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在愉快的教学中,自觉地、主动的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以往的体育课堂往往失去了体育课应有的轻松、活泼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大胆的尝试与学生进行双边的研究、探讨,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之后,才能根据学生的特征,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传授—接受”这是一种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传承形教学形态。而人类的知识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提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未知,不仅教学学生以知识,而且要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甚至去探究和创新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应该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做到知识型与创新性并重,实现知识传承教学与自主探新教学的有机结合。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所以,本文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仅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培养,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便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工作。

一、 营造和谐有利的体育教学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育健康意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

学环境,为培养创新素质提供肥沃的土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

形式和谐、平等的教学和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条件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与学生沟通,和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各种致力于非智力因素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在教法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实践环节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实践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扩展和丰富学习经历中积累经验。另外,教学环境布置,要给学生一个清新、整洁、舒适、漂亮的视觉效应,如教师的着装,练习场地的安排,运动器材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这样,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在肥沃的土壤中得到丰富的养料。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

二、从“趣”字入手培养创新教育

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技术的动作的系统化,将训练模式带到教学中来,如篮球教学,很长一个阶段学传球,练运球,不给学生投篮和比赛,排球教学垫来垫去,就不给上网和发球,学生怎会有兴趣。当一名学生提议,如果换一种思维的方法,先上篮,先比赛(当然先设定简单的规则)在穿插基本的技术练习呢?学习垫上运动,不必将动作的姿势作为第一要素要求学生,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引导,在逐步提出新练习的要求。“趣”字入手,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吸引他们,使他们乐于此项练习,进而喜欢运动。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1.时间与空间是培养创新的保证

体育课上统的过死,会扼杀学生自主学练,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可能也是造成学生不爱上体育课的原因之一。体育教学中,应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有留一

定的时间和空间,什么是时间,容易理解;什么是空间,我认为就是,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合作)创新的余地。教师讲话不要死,不要全,留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到实践中体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如果马上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学生能达到这样的思维敏捷程度,而多数学生将失去这次机会,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成为少数学生。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座尽可能的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并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为解决学生“团身紧”的难点,教师就可先问学生,我们的身体怎样才能有利于翻滚呢?“可不必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学生思考后在回答。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球和小木块在地上滚动,学生会发现小木块翻过一面就不动了,而球却顺势滚了好几圈。学生看了之后就会发现结论。所以,这时如果老师问:“我们在翻滚时要像球一样,还是像小木块一样?”无庸置疑,学生肯定会说要像球,从而得出结论翻滚时身体团紧像小球。任何知识转化为技能与能力,必须经过练习。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不是就让学生站着不动在那里想,体育课是以练为主的。所以应该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维,在思维中积极练习,从而使学生不断巩固掌握技术、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2. 表现欲和好奇心培养创新的动力。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

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和好奇心,教师应该满足他们,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和不同智能的特长。如果教师教了立定跳远,在一定时间后,有的学生可继续练习,改变动作;有的向左跳,有的向右跳,还有的试一试向后跳。这样不仅将“乐学”和“会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新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首先要善于设置悬念,悬念是一种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关切的情境,置身这种情境,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产生非知不可之感。课堂上若能巧妙设计悬念,则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如在进行自编游戏的教学前,向学生介绍了活动的器械是体操棒、一根绳、一块木

扳时,学生就发挥自己的想象了,创造出不同的性质的游戏,比如滑雪橇、盖房子、建树林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主动学习,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思维,潜心思考,创造出奇迹。

3.质疑、解疑是创新的源泉。

《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这种强烈的内驱力,就会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质疑是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发展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

比如《投物掷远》一课中,我只给学生准备了纸飞机,学生在练习后都说投的不远,太轻了。于是我启发学生,你们能不能想办法使它投的远呢?话音刚落,有的学生就开始行动了,把纸飞机揉成了团、几个人的纸飞机放在了一起、几个人的飞机揉成了团,果然投的远度就不一样了。正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了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才能在思考中、实践中寻找合理的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更加富有创新。又如校本教材《跳房子》一课教学时,我为学生画了三所不同的房子(格子房、三角房、圆形房)让学生练习。学生开始时的兴趣很高,慢慢的就厌烦了。这时,我对学生说:“你们想不想设计一所你喜欢的房子呀!”这样一来,学生们纷纷动手,用手中的彩色粉笔认真的画着。有的房子是大毛毛虫、有的是松树房子、熊猫房子、火车房子、火箭房子„„一所所形态各异的房子展现在操场这一美丽的大画板上。

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要把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作为一个目标,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锐意创新,使体育课堂焕发出更加有生命的活力。因此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是学生搞好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时,心中要时时装着学生,积极创设自

主性学习,为自主(合作)创新能力提供条件。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让创新教育进入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体育课程标准》

2.赵永健.“自主、合作、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体育科研,

2002.23卷3.49—50.

3.黄小玲.创新型健美操教学形态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2.23卷2.43—44.

4.刘 嘉.浅谈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教学,2003.第1期。

【篇三】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论如何让创新教育走进中学化学课堂

龙源期刊网 .cn

论如何让创新教育走进中学化学课堂

作者:马爱梅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8期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搞好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创新教育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普遍产生了对知识运分注重死记硬背而不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使我国的学生识记能力和计算能力大大优于其他国家的同龄的学生,但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则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第一名,而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则是倒数第五。究其原因是中国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作业,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应用知识的技能受到很大制约缺乏创新的意识。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倡在义务教育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而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创新教育。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创新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要正确认识创新教育,正确认识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的本义和宗旨,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正确把握这些,对中学化学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

一、教师意识的转变。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试想:一个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研究的人;一个不重视实验教学,只是在黑板上做实验,让学生背实验结果的人;一个从不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教学只是讲知识解习题的人,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能力吗?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增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在教学中大胆突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

【篇四】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让春风吹进课堂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到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崭新时代。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资源。与此同时,当今社会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常言道: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只有让创新教育的春风吹进课堂,教师和学生才能紧跟历史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尖端。我认为:

一、创新教育的核心——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知识的创新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要活用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全新的组合、包装、深加工。如执教《我们赢了》一课,学生要学习时间的知识,但对于本班大部分学生来说,2004年出生的他们,对2001年申奥成功这一内容真的能难提起兴趣,引起共鸣,于是我把申奥成功的时间改为游乐场开业的时间,学生比较愉快地投入到了本课的学习中,而不是感觉一头雾水。只有老师先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教育的关键——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1、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就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好创新教育的基础。课堂中激励学生多想多问,凡事要有自己的想法。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

当代小学生富于朝气,多奇思幻想。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为目标实施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创新、营造创造的氛围,改变自己的教风,放弃教师的权威意识,要宽容、豁

达、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千方百计地使孩子能够充分地发展创造力,从而达到他们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3、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知识不仅仅是学问,是书本知识,如今更主要的是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必然带来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如何学,学什么,已成为当前学校教改的主要问题。事实证明,在学校教育中教会学生学习将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实现从重正确答案的得出到重研究方法的创新,从重现成结论的获得到获取知识过程的转变,开启学生的心智。当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寻找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学生就真正掌握了学会学习的本领。最后要说:

三、创新教育的保障——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多样化、科学化。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是已有的教学工具向现代化、自动化、微型化、高技术化、网络化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活动更加有趣、生动、形象、直观、有效。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可见用现代化的手段,通过可看、可听、可动、有声、有色、有形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记忆,而且有利于启发他们的智慧,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必然要先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以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为己任!加强教学研究,推行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园丁竭尽全力。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培育下,在春风拂面的课堂中,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谢谢大家!

【篇五】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让创新教育走进思想政治课堂

让创新教育走进思想政治课堂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本文从改变教育理念、让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方法和注重生活实践四个方面浅谈了几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方法。

【关键词】创新教育 思想政治 政治教学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是新课标的核心要求和最高目标,它把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笔者就思想政治教学如何运用创新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育理念决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着重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整节课填鸭式地“满堂灌”,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这种陈旧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大大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构筑新的教育理念,顺应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要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篇六】让创新教育进入课堂《让快乐走进课堂》教育创新论文

让快乐走进课堂

——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它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语文课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的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文为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然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选拔功能的影响,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灵性。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一、 擅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首先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可以使用各种教学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事实上,语文教材每一册的前面都有几幅与课文相关的插图、照片等,所起到的正是加强直观化教学的目的,结合课文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感受染的作用,从而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唤起学生的热情,所以语文课堂上,应该学会灵活使用电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

二根据学生特点,寻找激趣点。

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思想情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他们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他们又意志脆弱,

缺乏刻苦精神,其学习习惯不稳定,个别的学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材中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我在上《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时候,考虑到刚刚下雪后学生们玩耍趣事有着深刻的印象,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背景中,再引导学生以雪为话题,把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趣事有了现实的美景,也有着幻想的成分,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物外之趣”文段的朗读。然后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阅读、领会“观脚印”画面的情趣,充分感受作者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天真烂漫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达到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炉的效果。

三、 重视形象,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让学生信服,这样学生的潜能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也能够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

交流。所以我们应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 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吸针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忘我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事实上,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特别是新教材,有很多文学作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身为一个语文教师,向教育捧出一颗赤诚的心,在教坛洒出一身汗水,向学生献出一腔热情,想方设法创设一个优美融洽的学习环境,力尽所能地展示才情和技艺,让学生围聚在自己的周围,到那时,又怎能不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语文是最基础的课程,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小学生学习语文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把语文学好。这是我教学工作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的问题,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摸索,我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兴趣,与就教于大方之家。

小学生学习语文中的“字”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字”分识字和写字两个方面,识字教学,我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来提高学生识

字的兴趣:1、看拼音识字法 2、随文识字,教师领读课文,学生用手指指字跟着读,然后通过语境来读准字音。3、猜字法,学生跟据上下文内容猜中间这个字的发音。4、问别人的方法,这儿可以问老师、同学、问身边的人,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5、查字典的方法,有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光记住字音还不行,还要记住字形。我教学生用以下方法来记住字形。(1)根据字的结构来记独体字用毛顺来记,合体字记住偏旁与部首。(2)根据字的意思来记注字形,如,用手盖在眼睛上面就叫“看”,不正为“歪”。3、编顺口溜来记住字形,一口咬掉牛尾马,就是“告”字,识字还要理解字文,可以用组词,根据偏旁、根据文章内容以及查字典来理解字义。另外到社会中去识字,字学到手还要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应用,找课外书读来加强对所学字的应用,学生非常感兴趣。小学生写字重在培养他们的写字习惯和观察能力。小学生学习语文中的“词”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了一定的字就可以组成词语。学习词语重在积累、理解和应用。理解词语方法也很多,有根据动作来理解的,如“台头”、“举手”……有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的如春天的手温暖、轻柔,也可以查字点理解词语。应用词语可以用造句的方法,有了丰富地积累、深刻地理解、广泛地运用词语,通过成语故事会、串词大比拼等游戏,小学生学习语文也就不会乏味。小学生学习语文中的“句”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句子在于对语句的积累、朗读、应用。积累句子:语文书中积累优美的意义深刻的句子。收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