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篇一】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我有方法,我文采飞扬——浅谈如何激活高中生作文语言(网友来稿)

杭师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 孙秀红

一.高中作文语言的要求

对作文语言的要求,《高中语文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参照《2000年高考语文命题五人谈》,“简明”,即简洁明白,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连贯”,指能够强调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气通畅顺达,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得体”,就是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今年的高考作文,提出了“要有文采”的要求。这是可喜的一步。

作文富有文采的标志是:准确、流畅、简洁、生动。

1. 准确是最起码的要求。它指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贴切、精当,恰到好处。好诗文往往因一个或几个词语特别准确而通语文教学应当首先过好识字关。

苏联作家斐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

本人的意见是: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着重要抓语言。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必须正本清源,快速构建以词汇为中心的母语教学新体系。把学生是否能在习作中比较经常、恰当地运用所学过的词语,作为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激活作文词语的方法

方法之一:以课堂为基础,做好积累,集腋成裘。

既然词语贫乏是由于教学思想的误导所致,那么亡羊补牢,对症下药,要改变这种贫乏状况就应该从教学思想的拨乱反正开始,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语言教学,使字词教学落到实处?以为应牢牢把住课本,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做好词语的积累。

1. 积累词语。

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每(1)课本提示、注解和练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课文的重点词语;(3)典雅优美或文言味浓的书面语汇;(4)常见常用而又常写错的词语。

一般的说,要求学生每天抄写一定量的词语是必要的。

2.辨析词义。

要求:(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了解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的语义联系;(2)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词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3)能辨析常用同义词,恰当运用常用同义词和反义词;(4)能理解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做到用词得体;(5)能掌握常用成语,并恰当地使用成语。

辨析词义的方法,有替换比较法、指称筛选法、修辞品味法、矛盾破解法、分析综合法等。比较常用的是替换比较法,如:北京、安徽2000年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试题第三题:

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流逝(流泻)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是“流逝的江水”好呢,还是“流泻的江水”?我们知道,“流泻”指液体、光线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除非在长江的上游,落差很大,才可以说“流泻”;“流逝”指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的是“逝去”。这样一分析,孰好孰坏就显而易见了。

辨析词义的训练,是分项做专题练习,如成语攻略,近义词辨析。把“权利”和“权力”、“违反”和“违犯”、“盈利”和“营利”这些容易用混的词集中区分,分类指导,教给学生辨析方法,帮助学生重点突破,难点分解,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对词语运用的判别能力。有兴趣的话,还可把这些专题做成课件。

3.咬文嚼字

记得在学习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时,有个学生指出:“我想还是那个和尚在言语上有工夫,才能如此引人入胜”中的“工夫”用错了,应作“功夫”( “工夫”多指时间,“功夫”多指本领、造诣)。当时,我表扬了他,表扬他善于发现,表扬他不迷信权威。想不到,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从此,他们对课文中的用词字斟句酌,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其投入的程度简直可以用“一发而不可收”来形容。

语文课本“遭了殃”,历史课本也“脱不了”。如“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学生就说:“这里的‘由于’应该去掉,否则这句话就有语病。”

今年的高考题也给他们抓出了“小辫子”。原文是这样的: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学生认为,“曾几何时”这个词语用错了。“曾几何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而本文要强调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时间”。显然,作者是把它当作“曾经”误用了——这是人们常犯的错误。可以说,这样的错误俯拾即是。

以上所举的都是学生找出来的“碴”。我想,老师应该有意的训练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大胆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屈从于传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勇于亮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教学的“向导”,在和悦的民主教学气氛中,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大家共同探讨的“群言堂”。

4.改错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我有计划的开展了改错小练习。方法是:从高一第一节课开始,每堂课前让一名学生(按学号轮)在黑板上写出十个易错的词语,这个学生分别叫一名或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改错,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做。为了找出十个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词语,完成好自己的那次任务,学生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在书本上翻了又翻,找了又找,因不许重复,所以十几个学生以后,就已经把书上易错的字词找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学生们就广泛涉猎课外的书本及各种练习册,尽量找出那些常用的又极易错的字。每人每学期可轮到两次,那就是二十个;以每班五十个学生计,就可以纠错一千个,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很快地脱离了“简陋和寒伧”,提高了驾驽语言的能力。而每堂课只需三五分钟,可谓花时少而得益丰,又获得了无穷乐趣,真乃一箭三雕。

方法之二:设计用武小练习,培养学生语言功夫。

苏霍姆林斯基曾调查过中小学生表达困难的主要原因,他说:“大量已学过的词语还没有进入学生的意识,还未能在思维和语言中投入周转,他们还不会用词来表达最微妙的感情,用词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

怎样改变学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思路闭塞的现状?

背字典?不行。

单纯的大抄优美词语?也不行!

“语言的功夫,从写作的实践上修养。语言从写作实践上丰富起来。”大作家如是说,“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怎样锤炼,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用武小练习”。

1.为字作注解。

首先声明,给字作注解,不是让学生查字典来解释字义,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独立地根据字形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如:

甲:日上三竿,如日中天,正是一天中最辉煌的时刻。

巳:蛇的象形字。故巳时即蛇时,巳年即蛇年。

会:人云集到一块儿。

远:“元”是人民币主单位,即“钱”。钱没有了,什么都远去了。

看这些有趣的注解,多么具有新意和创造性!这些解释不一定是准确的,有的直解,有的曲解,有的纯粹是凭想象作出的。但应该承认,有很多解释令我们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说实话,这一步,也许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但是引起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他们发现了文字中蕴涵的诗意,这种发现,这种重新命名,使学生建立了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系统,也使他们明白,写文章就是要表达这种诗意,就是发掘生活中的、隐藏在自己心灵中的诗意,“我手写我心”,如此而已。

这个练习,我只搞了一个学期。但现在还有学生在不自觉的做注解。稍稍留心,在学生的随笔里你经常会发现一些“掉书袋子”的现象。可见,其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2.由字而词,建立魔鬼词典。如:

好奇:渴望窥视或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残酷无情:你没有大学文凭却取得巨大成功,这时就有人骂你残酷无情。

沉默:谈话的中途,哑口无言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美德。

谦让:当确信自己放弃后别人不可能接受时的一种举动。

裙子:一种花,以前一般在炎热气候下开放,现在则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且花冠越来越小。

孙犁说得好:“中国的文字装进‘字典’,也是很丰富的。如果一个作家把这些字,和生活结合起来,用思想连串起来,他就会翻江倒海,写下无尽休的作品,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3.联词组段。

使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会用、善用、活用,还有一个办法——遣词造句。这种陌生的“撮合”,对学生求异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更具挑战性和益处。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请看学生的造句:

(1) 纸·天空

他将纸撕得粉碎,“哗”的撒向天空。洁白的纸片如同雪花般随风飘舞。他抬头,茫然地望着。是的,他的心开始下雪……好冷……

一纸家书翻越万水千山传递着平安。一串电波回荡在蓝色天空传达着温情。(陈烨)

上面:蔚蓝的天空中飞过几架用纸叠成的飞机;下面:一群孩子正欢呼雀跃着。(邵红)

(2)雕塑·玫瑰

我不是你手中敲凿的那一尊雕塑,任由你的意志来创造我的人生;我也不是你随手摘下的那一朵玫瑰,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将我轻易的抛弃。(刘燕

他拿一朵玫瑰,无言的等待,一天一天,像一座钟情的雕塑。(贝锐)

动人的歌曲唱给她,精湛的雕塑送给她,高雅的玫瑰献给她,今生今世为了她。(张丁)

(3) 网络·咖啡

在网络上,我的名字叫“咖啡”。(章超)

咖啡和网络本无多大联系,但加在一起就成了当今的时尚。(刘舒)

网络是虚拟的 ,却恰恰反映了最真实的生活;咖啡是苦涩的,却给予了最浓郁的回味。(费菲)

一个个毫不关联的词语,通过巧妙的勾联,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组合成如此生动形象的语段,这词语的学习,哪里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障碍物,分明是阅读和写作的拐杖、酵母和跳板!

为什么词汇对于写作思维的训练具有如此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两个毫无牵涉的词能演化出如此千变万化的句式模样与语段格局?

(1)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词语在人脑中的贮存与提取都不是随机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相互关系(内在的活习惯的搭配组合关系)组成了某种网络系统的“关系网”,这种“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络效应”。

(2) 中外语言学家特别指出,汉语言是更重词汇的,联想丰富,组合自由,可以随意堆叠和聚散。

(3) 词义的分析理解,词与词之间的逻辑组合,实质上也是思维上“分”与“合”的反映。

(4) 语言学家维戈茨基说:“言语,绝不仅仅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思想的生产方式;不仅仅是思想的无知外壳,还是促成思想的操作手段和催化剂。”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仿词对举、变类活用、词语拆用,易色、曲解、仿句等语言的变异技巧练习,提高学生娴熟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妙笔生花,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

方法之三:挖掘文化宝库,古为今用。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其中有些名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我们的写作帮助很大。

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上,鲁迅和毛泽东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不但大力提倡“拿来主义”,而且身体力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光辉的精神财富。

1. 赏析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的来源:《孟子》、《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古文观止》等。

赏析方法:(1)诵读;(2)品境析理;(3)化用。

这个训练可以放在高二的课前五分钟演讲里进行。每节课背诵一句名言。每次演讲要求讲明名言警句的出处、作者以及对人的启发,要分析它好在哪里,再举例讲讲怎么化用。

这里顺便讲讲化用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引用”,如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第二个境界,“熔铸”,在写作文时,能自觉地化用古诗文的意境,使自己的古诗文修养就像盐溶于汤一样,虽然看不见,却感受得到。就像郁达夫和余秋雨的散文。第三种境界,“创新”,将古人的意境和技法作求异思维。如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对陆词的反其意而用之,令人耳目一新。

多读一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写作的含金量。学生书读得多了,胸中列书万卷,下笔就能左右逢源,才思敏捷,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汩汩滔滔,不择地而出”。

2.对对子。

对联虽小,却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我想,大家都记得这几副对联吧: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3)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对联,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知识,意境深远,享受无限,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语言教学中,让学生鉴赏并积累一些名联,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大有裨益。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大胆引入对联。

(1)将对联作引题,如邓拓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事事关心》一文。

(2)将对联作主线,串起整唐弢用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拉线写《琐忆》。

(3)将对联充当论据,如毛泽东引用明解缙“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活画不学无术的主观主义者,使文章生色不少。

平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来对对子,锤炼学生用语的精练。给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如:

(1) 食堂门口的一副上联:浪费一个饭团,丢掉了父母苦心农民汗水;

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上联,让学生来对,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兴趣,又加深课文理解,可谓一石三鸟。如:

(2) 周瑜设谋舞剑作歌一代风流,

蒋干中计盗书窃听千古笑柄。(《蒋干中计》)

(3) 隐隐约约,山石鼓上水声阵阵

重重叠叠,塔松伞下日影斑斑。(《天山景物记》)

3. 学写诗歌

高中学生最喜欢写诗,无论花季还是雨季。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挥学生的这一兴趣,让学生学写绝句、律诗,简短的文言形式的段落,寓教于乐,善莫大焉。有个特级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曾要求学生用精练、深化的语言对《药》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评述,收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有学生这样写:

驼背五少爷:也许/太多的苦难/在这里凝固/是身体的伛偻/是人性的麻木/更是灵魂的扭曲

华老栓:用一包包含血泪的洋钱/换来更沉重的/鲜血/收获的不是幸福/而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悲哀

我在儿子身上搞试验。那晚,风雨交加,他在看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后,作词一曲,名为《南国夜》:

萧声悠悠,凄绝陈家桥头。近夜了,秋风清清冷冷。似也为人愁。想当年,一声“气吞万里如虎”,看今日,唯有羌笛依旧,怎不悲,悲煞人。

明月当空,渔火零零星星。故国太多情,哪堪那,渔阳鼙鼓重惊!吴楚遗恨,江南最销魂。歌舞升平,繁华苏杭,怎敌那万马奔腾动天来!

帘儿半卷,鹦鹉轻叫夜深。该睡了,只不忘,彻骨萧声,烟水冥冥。算了,算了,窗外更声连敲,何必再思忖。

我叫学生写诗。有个学生诗兴大发,一下子交上来6首诗,有一首《交叉》写道:

梦醒的时候/总觉一场空/偏偏知道结果/却还要执迷不悟/就象孤独的风/没有目的的飞

是游戏人生/就不必在意/是执著一生/痛苦也会美丽/风轻云淡/不会永远宁静/波涛汹涌/不会永远喧泄

所有的所有/不会永恒的平行/交叉的直线/只会分离得越来越远/直到无法看清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文章,为师的也只能自叹不如。

方法之四:引进时代活水,丰富学生语言。

“死海”不死,但一池死水时间长了终究是要腐烂发臭的。所以,必须往水池里不断注入新鲜活水,并开沟通渠,才能保证“水长流”,“清如许”。我们的作文语言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引进新词汇,常换血,才能使我们的语言永葆青春,生动活泼,新鲜有力。

1.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汉语

社会日新月异,电影、电视、网络、广播如潮水一般涌来。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新词汇新语言不断涌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语言教学怎能故步自封?

不过你用不着慌。现在的学生——这些新新人类感受新词汇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他们脱口而出的都是APEC,酷毙,秀,美眉,E-meil,WTO……

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了解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理解新鲜的进步的思想,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我有意识的开了一节当代汉语课。

(1) 要求每个同学利用课外阅读搜集当代汉语中的新鲜陌生词汇。如知本主义,MBA,注意力经济,内容产业,软着陆。

(2) 记录出处,考察渊源。

(3) 解释词义,分析使用语境。

(4) 学习新修辞,如置换、倒置、分解、喻代、语音英语化(MBA、NBA、CBA;TQ、CQ、EQ)。

(5) 新语病会诊。

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到当代汉语的巨大表现力,初步了解了当代汉语发展的语言规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也使他们认识到汉语的某些弊端,促使学生为建设健康、新鲜、充满活力的当代汉语作应有贡献。

2. 广告冲击语文

广告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就像网络和爱情。我们不能拒绝广告,因为我们拒绝了广告,就意味着被生活遗忘。

广告虽然是商业工作的一种促销手段,但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们学校有个老师开了堂广告词欣赏课,让人大开眼界。

他从“个性”切入,以崇尚“个性自我”为例,让学生赏析广告语言:

耐克通过以 just do it为主题的系列广告 ,和篮球明星乔丹的明星效应,迅速成为体育用品的第一品牌,而这句广告语正符合青少年一代的心态,要做就做,只要与众不同,只要行动起来。但后来耐克把广告词改为“I dream”,效果就不怎么样了。“为什么‘Just do it’比‘I dream ’好?”他问学生。显然,他的用意是要启发学生思考:物质都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应该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它的特性。

然后他再要求学生:举出带有“弘扬个性、展现自我”色彩的广告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学生十分踊跃:

(1)雪碧广告:“晶晶亮,透心凉——雪碧”

——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青春的活力,一种扔掉面具展现真我的行为,一种彼此靠近实现交流与沟通的渴望。

(2)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在与可口可乐的竞争中,百事可乐终于找到突破口,它们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把自己定位为新生代的可乐,邀请新生代喜欢的超级歌星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人,终于赢得青年人的青睐。一句广告语明确的传达了品牌的定位,创造了一个市场。

(3)非常可乐广告:亮出你自己。

(4) “菲安妮”服装广告:我是我。

(5) 佳得乐广告:我有,我可以。

“ 你还能举出与‘我有,我可以’相同句式的广告吗?”这位老师发出一连串的提问,“你说,‘足下生光’这句广告语用了什么修辞格?”

“反弹琵琶,你能为我们学校制作一则广告吗?”

“你说,‘彩霸’、‘凉霸’、‘声霸’这些称王称霸的广告语反映了社会的什么心态?”

“结合自己,你想做你自己吗?”

“联系到语文学习,你能背一些关于‘真我个性’的名言、诗句吗?”

“讲到作文,你有自己的风格吗?你有自己的文采吗?你有自己的语言吗?你想怎样锤炼自己的语言?”

有人说,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语言,是很丰富的,是写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我想说,广告语言富有音乐性,文字简练,形象优美,通俗易懂又好记。如果学生真正认识了这些语言,充分掌握了这些语言,再注意那不断产生的新的词句、语法,那就等于拥有了马良的神笔、写作的神通。

3。流行歌曲演绎情感

流行歌曲在校园里似乎永远流行。前天是《真情人》,昨天是《梦醒了》,今天是《什么都可以忘记》。那平易的曲调旋律,个性化的抒情唱词,加上现代电子音像技术的震撼,或Blues或爵士或庞克,再夹杂着偶像崇拜的浪漫冲动,总是蒸发成心中永远的感动,弥漫在校园里,温柔地穿透少男少女的心,成为他们自娱娱人自感感人的手段,成为他们爱说爱听一听就懂无须解释的情感。

可别小觑这情感成语,当你不堪重负的时候,“再也不能忍住胸口的哽咽”的时候,哼上几句就会感到些许轻松;当你痛苦的时候,唱一句“很受伤,很受伤”就会感到释然;当你烦恼的时候,一句“最近比较烦”就什么都不烦了;而当你写作的时候,流行歌曲的旋律不知怎么又会冒出来……

我们的写作教学正需要这种“冒出来”的词语。而且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冒出来”的资源,让“流行歌曲”变废为宝,由俗而雅,为我所用。让流行歌曲成为学生有限的写作积累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写作中应该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的一种财富,一个优势,一套独门功夫。

用于标题,可以眉目传神,如《给我一双慧眼吧》,顾盼万分;

用于开头,“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当所有思绪都一点一点沉甸”,如蒙太奇,淡淡的色调,一个全景式镜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

用于起始转承处,如“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味,一波三折,既揭示了矛盾的心情,又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

用于结尾处,又能够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不仅可以使主题升华,而且可以克服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的不足,取得自然贴切的表达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方法之五:建立文学社团,在实践中提高文采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与其他学科不同 ——熟练运用工具的技能训练仅靠课内是不够的。刘国正说:“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课内,主要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外,带着课堂上学习所得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的实际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跛脚的,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特别是失掉这一头,就失掉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课内规定的写作外,我们学生每人备有一本“练笔本”,每周一练笔,以“选材真、情感诚、构思活、语言实”为写作要求,记载生活、学习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给自己的每

1.《2000年高考语文命题五人谈》(唐建新)

2.《“揣摩语言”教学浅论》(耿寿轩)

3.《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孙犁)

4.《理想号》(杭师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新知杂志社)

作者邮箱: sunny20991@hotmail.

.【篇二】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

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

老弓阳

【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学科;学科整合

【正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就这一内容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如《醉翁亭记》一课,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文中描绘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针对学生没有去过滁州,对滁州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滁州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

有关醉翁亭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滁州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又如《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直观。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下载了“神州九号”的发射过程,以及宇航员提供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源的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因此,对于美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即将下课时又在教室内响起欢快轻松的春的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从上课伊始到结束都持续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又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中,我制作了这一课的课件:伴随着优雅的《彩云之南》这首歌曲,课题从不同角度飘入背景为云南风景的屏幕中,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三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每段都可重复

播放。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山野对歌,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现代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他们在课外利用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凭借教育软件、校园网、资源库等,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语文学科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完全相信,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将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已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会广泛运用于其它学科。

【参考文献】

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冯镅.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4(5).

【篇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作者:王修岳 郭英霞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0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摘 要:所谓将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中,笔者将以《爱莲说》的教学为例,从实际出发,阐述如何将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09-02 1 分析教材

《爱莲说》是初中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第五单元以文言文教学为主,教学重点以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领略课文大意,能够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出来,且掌握部分常用文言词及用法。根据对《爱莲说》及本单元的分析,综合该篇课文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地位,笔者将教学课时确定为1课时。

2 确定教学目标

《爱莲说》篇幅较短,全文只有百余字,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知识与技能体系的教学目标较为简单,学生只需掌握文章整体,能够翻译大意、流畅朗读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即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要稍微提升一个层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字的中心思想,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拓展阅读。就本篇课文来说,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认识。本文是一篇借物言志的议论文,表达了作者不随波逐流、勇于面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学习后,应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所领悟,并努力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靠拢。

3 前期准备

首先,在开始教学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作者并朗读课文。《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周敦颐,他的资料在书中的注释、工具书或是互联网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

其次,根据既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流程制定配套课件,按照授课流程在课件中加入可能用到的图片、音频、视频等。

【篇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可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因此,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多快好省地从学习中获得最新的知识,获得长足地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一、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与运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相结合的意义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多快好省地从学习中获得最新的知识,获得长足地发展

一、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朱自清的《春》,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笔者在执教《春》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春天美景录像,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相机地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佳文章和妙诗词,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大自然的无雕琢的美,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以其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其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

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④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如《鲁迅自传》一文,鲁迅个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经历是曲折的,而作者却用极简朴的文字介绍人生经历,内容上就有很多令学生困惑的地方,更不谈理解思想感情。执教本文时,教师在课前制作了一个名为“鲁迅文学院”的网页,其中涵盖有鲁迅作品选、人生经历、画像、作品评论等大量资料。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打开“鲁迅文学院”这个网页,每人定一个研究主题,根据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的资料,然后在小组讨论时展示自已搜索的信息,共同探讨、分析、归纳,感受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此环节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仅仅停留于文本,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这一优势,阅读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和课文

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⑤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而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讲写作《桥》时,教者用电教媒体展示出古今中外有名的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名称的由来、桥的发展历史等图片或文字介绍,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上海、巴黎、英国等处所去,使他们领略从没看到过的桥的风采,对桥的历史发展、建筑艺术、文化气息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一改以前学生写作文时一愁莫展的情景,而这种种设计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3、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⑥而信息技术经常是画音同步,比较直观、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

【篇五】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作用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

整合的作用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作用:一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整合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跨学科”阅读。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以此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呢?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学《春》时,我设计了通过观赏春天风景图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岳阳楼记》时,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

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

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遥远壮观的景物之中,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接入课堂,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的神话拉进课堂欣赏;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世界奇丽风光;可以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45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教学《故乡》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我设计复合投影片: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又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其形象物点,看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用直观画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提高了学习效率。

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作文中,

经常感到无话可说。这应归结于教学不得法,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松鼠》时,学生理解完课文后,都沉醉于布封笔下栩栩如生的松鼠,折服于布封精彩的文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借此契机我告诉学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松鼠的可爱图片,你们想不想阅览?在学生浏览图片时我说:“你们怎样把这漂亮的图片介绍给你的家长或同学呢?请大家选取自己喜爱的一幅加以认真观察,通过画面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仿写”。这时大家兴趣高昂,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整合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三要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改善,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时,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只有把握好契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春》时,为了不干扰学生的审美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播放春的朗读视频,要在赏析了四幅春景图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理

解,老师再问学生想不想去寻找春天,此时播放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视频,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卷,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一定会被调动到高潮。

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屏幕,用“白板”代替黑板,那就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如果传统教学能胜任的教学活动,非要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去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浪费,有时甚至是画蛇添足。例如《春》一文中有一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了让学生体会“钻”一字的妙用,可以借助媒体展示小草钻的过程,但这只是视觉上的体验,我设计的是让学生伸出手指先做出“长”的动作,再做出“钻”的动作,学生在体会钻的动作时,手指不断扭动,很深切的体会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样,既不用做复杂的课件,又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实效性的初步研究,课程改革的推进日新月异,时代催生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时代的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整合课的实效性,为培养新时期的有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张汉昌、赵菡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河南大学出版社.

[4]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篇六】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对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张北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芸芸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是:一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会带来语文教学的腾飞;二是扬长避短、克服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弊端;三是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直观形象文学意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以课程有效整合来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探究,已成为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突出任务。这对于推进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整合才能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呢?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实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前提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思想,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首先是语文教师要明确教育方向,对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且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将复杂抽象的文学场景以赏心悦目、新颖活泼的形式画面呈现,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只有教师真正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形象直观的变化,他们才有可能发自内心的愿意接受并逐步将信息技术内容融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合理引导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保证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好处显而易见,但信息技术毕竟是辅助,不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同时网络也对学生自我调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正确合理的设计引导,才能用好,信息技术才能为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运用信息技术时千万别忘记了语文的根本

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这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结合,要注意对语言的理解与揣摩,要注意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了字词句的教学,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

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将与该课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或者做成课件,甚至网页、网站。在做课件之前最好对适合的课件类型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恰当的工具制作适合自己要求的课件、制作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课件。信息技术多媒体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辅助手段,绝不是媒体使用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得有个度,要做到“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体现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导入新课的动画展示,还是课中的音乐设置、拓展延伸,都应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不能什么内容都做成课件。且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在使用课件时,简洁美观的板书仍是必要的。

三、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初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时,学生在课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业绩经历,在社会地地位影响如

何?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如此深情的文章的?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利用各种途径查询资料,如询问同伴,上网搜寻。课堂交流时学生围绕朱自清这个人物和《背影》这篇课文,个个都能说上几句。这种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新颖而有趣的动画情景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春》一文时,可先用FLASH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五彩缤纷的春天,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运用信息技术,扩展交流空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成于思,思起于疑。”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受时间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不能及时把自己的感受与疑惑传递给对方,获得对方的指导与帮助,往往这些学生一时的创造灵感被扼杀。建构主义认为,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以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能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如:我教完朱自清的《春》这课后,我想知道同学们对春、夏、秋、冬的感受,让学生写出你眼中的、心中的春、夏、秋、冬或者感受?发电子邮件给老师,与老师交流感情,也可以给同学发电子邮件,与同学交流,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有电脑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几乎贯穿每个课时的教学,有时甚至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示范性朗读这一角色。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朗读,现代教

育技术的应用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还可以用音响等设备渲染气氛,同时又减少了由于教师个人朗读不规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若能以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播放朗读录音,同时再配上一些简洁优美的图像,必定能使课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平常作文中,经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应归结于教学不得法,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猫》一文时,学生理解完课文后,都沉醉于老舍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猫,折报于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借此契机我告诉学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猫的可爱图片,你们想不想阅览?在学生浏览图片时我说:“你们怎样把这漂亮的图片介绍给你的家长或同学呢?请大家应选取自己喜爱的一幅加以认真观察,通过画面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仿写。”这时大家兴趣高昂,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学生优秀作文、优美的散文、诗歌等,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广泛的阅读材料,为我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要学会选择,培养阅读兴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每一课都有扩展资料、习题精选,还有学习指导、课后提高,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在网上答题,然后听一听声音讲解,疑难解答。通过这些方式,变

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课程整合途径和方法。

【篇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作者:刘书红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7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方式单一、呆板,往往是教师讲课、板书,学生将教师讲述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记下来,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互动。而且,教师在板书的时候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在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化地将语文的美感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深一步探讨的同时,分析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优势所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的教学情境创设,就是对特定教学内容用语言进行形象性描述或用动画的表现手法对其环境的设置、模拟以及创设出与之相辅的场境氛围。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境,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社戏》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情感。我在导入的阶段就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浙江地区农村古老的风俗以及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尤其突出了“社戏”的片段。并且我还向学生说明,社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有着自身独特的地域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作者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看社戏的一个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让作者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这一导入,具有凤头的特点。配有特色的背景音乐,悬念的设置等,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文中来。

二、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解决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相比,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改变,而且增加了教学的容量,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用传统模式难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例如,在《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中,教师先对不同天气之前的各种云彩都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并没有那么细节化,导致学生对各种云的形状概念很模糊,即使经教师讲解也很难理解。这时,如果能通过多媒体将文中的各种云彩进行详细的图片展示,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会轻松很多。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和生动精彩的动画效果对语文相应情境进行展示,使语文课堂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内容更形象化,既方便了教师教学,也让学生对不同概念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