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第一篇 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国家中宣部、教育部直接负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它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针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课。课程理念:帮助大学生清醒认识我国最新形势和政策,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国家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面对形势应具备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课程内容: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和重要政策,具体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开展教学。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辅助答疑”、“网络课堂 实体课堂”。即以学生在线观看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最新教学内容视频自学为主,辅以老师线上线下答疑,确保学生掌握我国当前形势与政策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实体课堂。

课程特点:本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其它四门课程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等课程为本课程提供方法论和理论原则与政治导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及《中国近代史纲要》为本课程直接提供历史和现实的素材。本课程以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为依托,具有时政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系统性与专业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统一的特点。

2016年上半年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16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起步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认清我们所处的“时”和“势”,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

国 内 部 分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着眼于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洞悉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立足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宣讲阐释讲话精神中,一要着力宣讲贯穿讲话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讲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作用,全面准确把握讲话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本质内涵、价值理念、基本方法、精神品格,把握讲话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把握讲话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把握讲话中展现的中国理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二要着力宣讲讲话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帮助学生梳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阐释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精准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战略等新的思想观点。三要着力帮助学生运

用讲话精神研究时代课题,深入分析中国实践的成功秘诀,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对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切合实际、严谨深邃的回答。在教学中,要用好理论和真理的力量,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全面深入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宣讲五中全会精神,一要深刻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全面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二要准确解读“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把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三要宣讲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内在联系。四要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释中央在脱贫攻坚战中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在宣讲中要吃透中央精神,回应学生关切,讲究宣讲艺术,用鲜活事例来阐释政策举措,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讲出深度、讲出特色。

三、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和发展趋势

受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波动下行态势,同时也存在不少积极变化,中国的经济形势可概括为“形有波动,势仍看好”。教学中,一要全面分析导致当前经济波动的因素,经济下行是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三重作用叠加的结果,当前的经济下行并非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持续下行。二要宣讲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重点阐述经济结构的改善、需求结构的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新兴增长点的快速增长等方面。三要阐明经济运行分化的特点,经济增长中不同产业增长速度的分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运行的分化、区域格局的分化以及宏观层面和微观感受的分化。四要充分宣讲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五要阐明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必然要求。针对一些经济热点问题,通过正面引导,解释疑惑,澄清是非,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信心不能动摇。

四、准确宣讲农村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2015年农业再获丰收,粮食实现第十二个连续增产,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同时,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任务十分艰巨。教学中,一要介绍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线,重点是支持互联网 现代农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二要阐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农民收入关系全面小康大局。国家将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农民就业创业,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股份化等改革试点,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宣讲农村改革的方向与重点。解

读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四要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改革、农产品质量安全、工商资本下乡等热点问题。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五、正确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法,不敢腐的氛围总体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正在深化。宣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一要阐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相结合,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比法严,把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二要全面介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举措。重点介绍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地严纠“四风”;加大纪律审查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创新执纪方式;发挥巡视的利剑作用;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和追逃追赃等。三要宣讲我们党高度重视将十八大以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成制度成果,把制度笼子扎得更紧。重点解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

六、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第二篇 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1、你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秩序?

内容提要:近年来,重建国际新秩序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论述,走出认识误区,找准角色定位,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积极注入“中国力量”。

关键词:国际秩序、中美关系、中国力量

一: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后的国际秩序,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第一,从组织、思想、社会等各方面消灭德国纳粹暴政和日本军国主义,防止其死灰复燃。第二,领土安排。重新确定了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了德、日、意等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第三,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第四,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和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国际托管计划,促进被托管地区的和平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直至最终独立。

主要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有着很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它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因此,在二战后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部战争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便形成了冷战的最基本特征: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从而使世界维持了整体的和平状态,同时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其次,它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

但是,这一进步的国际秩序也不断遭到破坏和挑战。以东亚为例,二战结束后,日本并未完全履行自己对《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承诺,并未将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归还中国。正是美、日的非法行动和单方面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破坏和挑战,致使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争端至今没有解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冷战早已结束的情况下,美国一方面声称自己对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持中立立场”,不选边站,另一方面又坚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原则,不断宣称冷战时期的产物,鼓励日本,悍然宣布“国有化”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肆意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破坏和挑战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所代表的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甚至走到了修改“和平宪法”的危险境地。

二、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世界秩序观

国际事务上,英美国家和中国之间存在着两种很不相同的思维方式,两者都关切世界秩序,但两者的世界秩序观很不相同。今天中国和美国之间很多方面的冲突,根源就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世界秩序观。当中国坚信自己一直在努力维持国际秩序的时候,美国(和西方)一直在叫嚷中国在挑战世界秩序,并对此深信不疑。不难发现,尽管中美两国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秩序里面,但中国所说的和美国所说的“世界秩序”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秩序”。

英美国家或者广义上的西方国家相信,能力或者硬实力及建立在硬实力之上的世界秩序。尽管它们也强调软力量或者思想道德说教等,但它们也意识到即使是软力量,也需要硬实力作为基础。没有硬实力作为背景,无论怎么好的软力量也不是力量。再者,一个国家软力量的传播和扩散,更是需要硬力量的推动。实

际上也如此。西方各方面的价值观(包括宗教文化、政治等等)在世界上的扩散,从来就和西方的硬力量(经济、政治甚至军事力量)结合在一起的。西方各国的世界秩序观无一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论是传统上的帝国体系还是近代以来的主权国家体系。所不同的是,帝国体系表现出来的是赤裸裸的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近代以来的主权国家体系,可以用形式上的平等来掩饰事实上的不平等。 中国也有世界秩序观。传统上称为“天下观”。“天下观”体现的是中国的大同世界观,其核心就是和谐、和平。在体制上,最接近“天下观”的是朝贡体系。朝贡体系的本质是中国向其它国家单边开放的贸易体系。这个体系也是以中国自己为中心的秩序,对中国来说,国际秩序只是国内秩序的向外延伸而已。在哲学层面,这表达于中国的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哲学强调的是道德,但个人道德从来没有帮助中国确立一个真正的“天下”(世界秩序)。实际上,中国的“天下”经常难以为继,在国家能力强的时候,国家的疆界就大一些,而能力弱的时候,疆界就会变小。也就是说,中国的“天下”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近代西方主权概念到来之后,传统的“天下”就注定要消失。主权国家秩序强调的是一个确定的边界。至少从理论上说,根据主权国家理论,一个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强弱,其领土可以保持完整,而不受国际环境的变迁。(在实际层面,国家间的关系从来没有符合主权国家理论,但这一理论已经为世界所接受。) 为了解决这两种不同秩序观的带来的冲突,中国和美国需要构建更多新的互动平台,共同来维持现存世界秩序甚至共同建设一个新秩序。在这个方面,中美双边之间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平台,例如中美经济和战略对话。不过,这样的平台迄今为止关切的是双边之间的问题,而非全球性问题。在今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类似平台的内容和功能必然会扩大,涉及到世界主要事务。不管是维持现存世界秩序还是构建新的世界秩序,其目标都是为了避免历史上不断重复的霸权战争,实现中美两国的和平共存和世界和平。这应当是新型大国关系最主要的目标。

三、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中国是搭国际秩序便车的国家”的论调。与此相联系,“中国责任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面对国际上持续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压力,中国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自觉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身履行大国责任的重点区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减贫,实施国际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救助,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与和平建设,促进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完善上,承担应尽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为了稳定与西方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顾全大局的举措,如维持与美国的债权债务关系、积极开展对外援助等,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近日,中国又在联合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并免除最不发达国家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无息贷款债务。这表明,“这么大块头的中国”绝不可能是国际体系中坐享其成的“搭便车者”,而是与各国一道共同努力的“推车者”。展望未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将更好地与世界携手同行、互利共赢,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

2、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中演变中的作用? ①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

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中国是未来世界上极具潜力的一极。我觉得未来超级大国的形成,非要有辽阔的国土和战略纵深,矿产资源,以及一定数量上的人口。从这两点来说,英国,法国等传统大国在未来的地位是危险的,同时美国将继续延续超级大国的地位。未来可能成为超级大国的有: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欧洲或许会继续一体化,直到瓦解各个国家的主权形成类似前苏联(仅仅是国家组成形式并不是社会经济摸式)的单一国家欧洲共和国,如果欧盟可以高度联合到这一程度的话,他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且这些潜在的超级大国在各地区分布较为均匀,各个大国的势力范围都不相同,重叠。中国将是未来西太平洋及东南亚的霸主。多极化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是可观的。可以打破美国的封锁,各个大国互相制恒,欧洲和印度都不希望受制与美国,于是与中国的交往是必须的.

(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3、你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深厚根基、开辟宽阔道路。那么该如何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呢?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章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因此,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XX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五大发展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为此,要做到“三个紧密联系”,即“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其次,要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是“三个坚持”和“一个树立”。“三个坚持”即“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个树立”即“要树立全面系统、科学统筹的方法。”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最后,如何落实好这“五大发展理念”,关键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要深入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增强把握大势大局大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素养和能力;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以严的精神改进作风,以实的干劲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守纪律讲规矩意识,强化敢于担当的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追责问责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既解决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又解决面对新形势不适应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更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努力锻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硬能力,切实肩负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4、对朝鲜执着发展核武器,你怎么看?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朝鲜研究核武器,国际社会会对其有那么大的反映?这就不得不提到各国对朝鲜核问题的态度了。

首先,不得不提到美国,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美国放弃敌视朝鲜的政策,这是朝鲜提出的内容,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不用说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就说遏制了美国在西北太平洋的力量,美国就不可能让朝鲜研制出核武器。

第二,朝核问题的受益国日本,我们虽然看到他口口声声说朝鲜有核武器是对他的一个威胁但这只是它借此发展军事实力的一个借口而已,所以朝鲜核问题本身在不能威胁到日本的前提下反而为日本进一步发展突破和平宪法的军事实力提供了一个理由,由此他会坚决反对朝鲜研制核武器。

第三篇 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百年交大的历史责任与担纲》 第四篇 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一、

1、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楼继伟在清华大学的论坛上讲话时列出“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五项措施:1、农业改革,减少对粮食的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转移农村的劳动力,以弥补制造业、服务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2、户籍改革,打破迁户口的障碍,为外来人员提供教育、医疗等资源,让转移的人口真正稳定融入到城市里面去。3、在劳动关系上,让企业和员工个体决定,增加就业的灵活性。4、土地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分为宅基地、工业用地、集体的经济用地) 要能像城镇土地那样流转。政府不能征地拆迁,而由农民自主决定。5、在社会保险上要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降低社保费率,调整目前的社保制度的给付、收缴、投资收益及替代率等比率。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如果处理好以下三大挑战,中国就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在其中继续保持竞争力;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如何解决收入差距?药方仍然在强化劳动力自由流动和推进市场化改革。收入差距的三大根源在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行业差距。前两者的差距主要是劳动力难以充分自由流动造成的,农民和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是低收入的根源。而行业差距主要是市场化改革不力,国企和财产性收入为主体的职工享受了制度与税收上的优惠,造成不公。为此,需要在未来势必要做出户籍、人口等社会政策的调整。

财经评论员叶檀:真正重要的是法治市场,这恰恰是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无论是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二战后都有打散原有经济结构、再塑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打破身份限制,允许一定范围内户籍开放,彻底打破身份血缘用工制,是建立法治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步骤。所有人身份相同,而后才能践行法律面前权利义务平等,推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是可行的。打破身份制约,建立法治市场经济,是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不二法门。

2、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需要市场和政府两个引擎。利用好市场引擎,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引导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政府的引擎作用,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时俱进地改变政府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式。

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改革现行财税、投资、金融、贸易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进一步打破垄断,促进各类企业展开竞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和政策氛围。

搭建服务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公共平台。政府应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网络和各类公共平台,包括国家(地区)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等。

采取切实措施鼓励研发。创新国家R&D经费使用方式,将支持重点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从最终产品转向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开发活动;开展以用户方(需求)牵头的项目申报模式,增强项目的示范性、针对性和市场扩展力。

改革金融支持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发展与中小型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中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视技术技

能型人才培养;应认真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在有条件的企业内,应恢复和建立新型学徒制。

在全球范围内延揽和使用人才。通过海外投资,并购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并以此为平台,直接吸纳海外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直接利用海外人才。

积极参与技术标准设立过程。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巨大的特点,积极参与国际上的标准设立竞争,逐渐把握制定产品技术标准的主动权。

二、

1、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何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不断增强和发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持续推动改革攻坚,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切实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述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工作导向,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相统一;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统一;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促进调优存量和做强增量相统一;更加注重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稳增长和防风险相统一。

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就能顺利过关。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有效化解。只有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2、如何建立全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首先是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国际化眼光实现包容性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方式,健全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制度,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其次是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管理开放,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更好地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积极推进政府行为法治化、经济行为市场化,努力建立健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管

理机制,健全对外开放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体制机制。

第三是要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我们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特别是全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的开放各有侧重,各具优势和特色,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推动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第四是要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我们要在开放中不断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大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和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加速培育产业、区位、营商环境和规则标准等综合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

1、互联网 如何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众创,释放创业创新能量;积极推广众包,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立体实施众扶,集聚创业创新合力;稳健发展众筹,拓展创业创新融资。同时,推进放管结合,完善市场环境,强化内部治理,优化政策扶持,着力打造创业创新新格局。

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大幅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使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创新,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重点是大力发展专业空间众创,鼓励推进网络平台众创,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

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地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重点是广泛应用研发创意众包,大力实施制造运维众包,加快推广知识内容众包,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众包。发展与责任,形势与政策

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构建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不少地方政府以及行业企业切实行动起来。重点是积极推动社会公共众扶,鼓励倡导企业分享众扶,大力支持公众互助众扶。

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更灵活高效地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加传统金融体系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新功能,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新渠道。重点是积极开展实物众筹,稳步推进股权众筹,规范发展网络借贷。

2、如何理解互联网 已成为创业的弄潮儿?

目的,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强化创业创新支撑。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

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 ”创业网络体系。; 发展开放式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

四、

1、如何理解习马会让台湾同胞看到大陆的包容和开放?

“习马会”已经上了世界媒体的头条,这是从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谈。两岸领导人握手足足有80秒,场面让人印象深刻。7年来的和平成就回顾、“九二共识”和对未来的展望„„显然,“习马会”的成果超出人们的预计。实际上,“习马会”的隐形成果影响更为深远——让台湾同胞看到大陆的包容和开放。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台湾同胞所看到的大陆形象并不是完整的。1987年11月2日,国民党政权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将近四十年的隔绝状态。彼时,大陆与台湾发展仍有一定距离,台湾同胞的生活水平更高,他们认为的大陆比较落后,从而留下了刻板印象。

近些年,大陆对台湾政策走“基层路线”。6年前,两岸开放陆客赴台游以来,为岛内旅游业注入了“活水”,带旺了餐饮、酒店和运输等行业,甚至夜市小摊贩也多了不少生意。同时,大陆在经济发展、撤侨行动和国际重大问题所发挥的影响力,都给大陆积累起形象的正资产。

十年前的“胡连会”,让台湾同胞开始正视大陆的影响力;2008年的奥运会,让台湾同胞看到大陆的经济实力;2015年的“习马会”,则是让台湾同胞看到大陆的包容和开放。习近平提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大陆给台湾同胞传递明确信号:大陆并不是要“吃掉”台湾,而是提高两岸中国人民的福祉;大陆愿意与台湾同胞一起面对问题,为两岸营造和平的氛围;大陆愿意向台湾同胞展示坦诚的一面,最大限度减少误会。

通过“习马会”,大陆主动释放诚意,给台湾同胞和世界展示了开放的大陆形象。下一步,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双方更加靠近,增进了解,加强互信。未来,大陆对台政策还要多走“基层路线”,不仅让更多的大陆游客去台湾旅游,也要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实地了解真实的大陆,让更多的人成为两岸和平的坚定支持者。

2、习马会展示了怎样的信心与智慧?

在超越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分歧和争议仍然存在。23年前的1992年,两岸智慧地达成了“九二共识”,一个搁置

争议、但确定了两岸关系根本性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又智慧地就经济民生展开了一系列协商,给两岸人民往来便利、合作互惠铺平了道路,成就了“习马会”这一必将定格历史的瞬间,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习马会”让“九二共识”这一定海神针的作用再次凸显。有这一政治基础在,“先生”二字就能四两拨千斤,抛却历史的恩怨和现实的纠结,实现海峡两岸新的突破。从两岸领导人会面中传出来的消息显示,无论是两岸货贸协议、设立两岸热线,还是台湾人民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等问题,大陆都积极回应。习近平表示,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这些都令我们对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抱有新的期待。 智慧也体现在大格局、大心胸上。习近平在会面中再次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台湾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这为两岸关系的未来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当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成为两岸同胞的主流心声,负责任的党派和政治人物,不能无视海峡两岸来之不易的交流合作成果,更不能无视成就这些成果的“九二共识”。

“习马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期待和信心,但两岸间的分歧矛盾仍在,两岸关系的威胁仍在。“台独”势力仍在煽动两岸同胞的敌意和对立,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仍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考验。

以“习马会”为起点,两岸将继续展示信心与智慧。我们坚信,两岸同胞必将越走越近,我们的手都将紧紧握在一起!

五、

1、伊斯兰国为何难以剿灭?

“伊斯兰国”起源于“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信奉宗教极端主义,并宣称要建国。为了实践其极端宗教思想,“伊斯兰国”在其控制区内实行严厉统治,多次对异教徒实施斩首酷刑。巴黎系列恐袭和俄民航客机被炸也由该组织一手制造。此外,“伊斯兰国”还将触角延伸到其位于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本营之外,包括阿富汗、黎巴嫩、埃及、利比亚和法国等国。

事实上,国际社会同“伊斯兰国”的斗争早已拉开序幕,特别是去年8月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对其目标进行了数以千计的空袭。今年9月底,俄罗斯也开始对“伊斯兰国”目标发动空袭。这些空袭虽然重创了这一极端组织,但终究未能毁其老巢,更难对其斩草除根。

不可否认,在过去几年中,围绕“伊斯兰国”问题,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一些世界大国、地区大国以及当事国叙利亚和伊拉克内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弈,未能形成合力对付这一恐怖组织。

由于想利用“伊斯兰国”来消耗叙利亚巴沙尔政府的军事力量,美国对打击这一极端组织其实是半心半意,未尽全力;欧洲国家也把支持叙反对派推翻巴沙尔统治作为主要目标,并未把剿灭“伊斯兰国”放在头等位置。相反,俄罗斯却坚决反对外部势力插手叙利亚政权更迭,并在外交和军事上向巴沙尔政府提供支持。

中东地区大国在“伊斯兰国”问题上也公开较量。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和伊朗政府坚决站在巴沙尔政府一边,共同抗击“伊斯兰国”。相反,由逊尼派主导的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支持叙反对派,坚决要求巴沙尔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