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物原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物原型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物原型


篇一:《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语言魅力》

龙源期刊网 .cn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语言魅力 作者:谢娣

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

摘要: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清晰的笔墨、流畅的笔法,把大的时代背景与小的典型青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该剧的语言极具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诗般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曲折坎坷、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耐人寻味的精粹语言拉近了影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对人物性格的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增添了审美意象的活力与无限的审美张力。

关键词: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个性化语言;史诗性的语言;镜头语言

当代的社会生活中,电视剧艺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每当一部好的电视剧播出之时,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街谈巷议,甚至还会引起一段时间内的时尚潮流。2009年由江苏广电总台斥资5000万打造的史诗大片《人间正道是沧桑》受到广泛好评。本片是根据江奇涛的小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改编得来的,剧中很多经典的人物语言让观众记忆犹新,可以说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无论在剧情表达还是在人物语言方面,该片都给观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要使电视剧中塑造的人物血肉丰满,神情毕肖地站在观众面前,必须注重剧中语言的表达。那么,电视剧中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事件,要描写丰富复杂的人物情感与人物性格,就必须借助于人物的语言。《人间正道是沧桑》看似平淡的革命题材,却成为了央视黄金强档的大戏。该剧的成功除了其表达的思想内涵厚重、剧作结构严谨等因素之外,还与典型人物的语言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通俗易懂的对话

电视剧中对话是人物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剧中,对话在实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描写环境等日常生活功能的同时,也会塑造人物的个性特征,发挥其独特的审美创造功能。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正剧》)中的对话,便具有两个典型特性:一、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是衡量语言的艺术性的重要尺度,因此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人物对话符合自己的性格和身份。以杨立青的语言为例,在制图社学徒的杨立青拿着师傅的光学测量仪爬墙偷看戏班花旦。当立青摔坏了师傅昂贵的光学测量仪时,杨立青对小跟班魏大保中说道:“你啰嗦什么,小点声、你不拿这个看一看,能知道那个旗袍开衩开到腰这吗?”从中让我们看到立青的生性顽劣。二、口语化。由于电视剧是非常逼真性的,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应是来自生活,力求生动鲜明口语化,富于表现力。如剧中杨廷鹤说道:他姨,我就这

篇二:《《人间正道是沧桑》点评》

看完50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第一感觉是四个字:荡气回肠。杨氏家族与瞿家伴随着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变迁,家庭成员的命运也在发生着起伏变化。

从主人公杨立青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朝气,他对新生事物有着不懈的追求,对于信念也就是革命理想在徘徊之后有着自己的判断,并为之不断奋斗。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一种勇气,面对新环境新任务,他没有怨天尤人随遇而安,而是相信既然处于这种环境接受这种任务,就说明自己有能力完成并能完成好。黄埔的科班出身,加之家族的军旅天分,使得他无论到了哪个军队都是一把好手。在他身上我还看到了一股灵气,他性格活泼不拘泥于常理,对于不同的事情都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所学与特长巧妙解决,不以鸡蛋碰石头、不对秀才谈武功,刚柔并济,遇事沉着冷静始终以乐观的心态灵活应对。可以说,尽管杨立青这个人在刻画上有些完美,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在他身上体现了多个标准共产党员的优点集合。虽然电视剧的播出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宣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但不可否认,除却这个层面来说,实际中是存在这种类型的人的。

杨立仁作为杨立青的哥哥,和弟弟有着迥然的不同。在信念上,他信仰三民主义,追随领袖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并在国民政府溃败之际毫不放弃之,并为之继续战斗,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有愚忠之嫌,但我不这样认为。每个人对于国家的建设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各个人不尽相同,李鸿章主张洋务运动,洪秀全主张革命,谁也没办法强迫谁接受自己的观点,只能靠说服和被说服者的认识。不同的阶级考虑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发。共产党代表工农无产阶级,国民党代表大资产阶级,两党对于国家的建设有着不同的蓝图,究竟选择哪一个人民说了算。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想要取得天下,不能单纯靠武力,赢得民心稳住民心才是根本。由于认识所限,我目前不大愿意把国民党的失败归因于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我只能说国民党对于人心的获得是失败的,在其他原因一起作用下,它最终溃退到了台湾。或许是这场溃败使它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台湾的统治还算比较开明,也一度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作为杨立仁的妹妹,杨立青的姐姐,杨立华却是一个在思想上和宋庆龄有着共同点的人。她可以归到国民党左派,即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一类。与其说她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毋宁说她站在国民党建党初期时的立场上,她为民主和平积极奔走,但作为信仰,她没有背叛国民党,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她革命的梦想。她没有强大的权利去和国民党中的背离中山先生主义的集团做斗争,只能在自己的实权范围内继续奋斗,有点改良主义的味道。

瞿恩这个人刻画的比较深刻。在他身上,确实体现了一个导师的道德与信仰标杆。他也许是个天生的读书的好料,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读活了,能够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加以运用。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使得他有着坚定地信念,从不动摇。尽管中国革命一波三折,有时候很迷茫,但瞿恩却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为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没目标的人,活着是没有存在意义的,从瞿恩身上我

看到了一个人有目标有信仰的活着是多么快乐。现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了,许多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入之,而自己内心并不信仰马克思共产主义,更多的可能没有任何信仰(比如基督教了、佛教了、伊斯兰教的,当然共产党员一般不允许信教)。没有任何信仰意味着自我膨胀,做事毫无顾忌,这样的人是可怕的。所以我觉得,作为人类演生之处所具有的自然地敬畏感,人是应该有所信仰的,最好是信仰某种宗教。我不怀疑共产党的对宗教的解读与界定,但我想有信仰有敬畏是必须的,宗教是可以提供这个条件的比较方便的渠道。无论是儒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有着自己完善的体系并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我们是该拒绝其中的一些封建不科学思想,但其中好的方面比如民主、平等等思想却是应该学习并作为信仰的。

另外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人物是董建昌。他作为国民革命的元老级人物,对于民族的前途有着坚定地信念。但在他身上,也体现了一种圆滑,他有着和杨氏家族长辈杨廷鹤一样的敏锐洞察力。对于时局的把握也比较老到,始终不让自己在派系的斗争中成为炮灰,保存着自己的实力。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却毫不推辞,面对日寇他敢于接受艰难的任务,哪怕老蒋要借此削弱他的实力。他是中国那个时代诸侯的一个缩影,尽管存在主义上的不同看法,但却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反观我们执政党的宣传,夸大了国民党在政见上的不同和政治上的腐败,却忽视了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的作用。面对日本这个先进工业国家的侵略,是你执政党小米加步枪能抵抗得了的吗?没有正面的铁血拼杀,后方的游击抗战如何展

开?不过可喜的事,执政党最近这些年来对于国民党正面抗战的作用也开始重视起来,逐步肯定宣传了国民党的作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味肯定宣传自己而对于国民党的作用则采取比较中立的感情色彩去描述。从这一点上,执政党还是在进步的。当然,时代变了,人的认识也不像以前你说对就是对,它也不得不进步,这样才能更好的巩固它的执政地位。

总体来说,《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是相当成功的。无论从演员选择配置、故事展开、剧本台词、拍摄制作等各个方面,都是比较完美的,到目前为之,我还没有发现它值得批评的地方。看完这部电视剧,我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篇三:《人间正道是沧桑 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

土木工程学院

10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1班

秦晓芬

2012年2月24日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寒假期间我又重温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并不是一个很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港台、日韩的所谓的青春偶像剧基本不看,看了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再加上各地方卫视台将资源开发到极致,广告利益发挥到极致,一年时间,基本上有耐心看个2-3部电视剧。比较偏爱带些历史厚重感和英雄情结、理想主义且爱憎分明的电视剧,而《人间正道是沧桑》恰好对我胃口,该剧以中国20世纪民主革命为大背景,讲述了几个热血革命青年的故事,诠释了共产主义者的纯粹信仰和理想,酣畅淋漓的看完整部电视剧,依然是那么感动、激动、热血沸腾。

贯穿50集的主线是信仰。正是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剧中人物又近乎固执的追求各自的信仰。才有了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以至于每看完一集,我总要重新梳理一遍剧中的人物关系。对中国近代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和太庸俗的人的确不适合看这部剧,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剧

中人物那种纯粹的信仰和理想。

看完全剧,感叹有之,唏嘘有之。杨家和瞿家理不清的纠缠和血脉相连、情义相系,应该是作为那个时代,千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信念和理想这个东西,真是无价。在那样的时代,信念和理想就是支撑一个个体人生的基本动力,国家民族风雨飘摇,几多磨难,但多数个体都始终能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没有随波逐流的人,起码他们体现出各自的主体性人格。反观今时今日,信念和理想在人很年轻很纯洁的时候,还是那样地饱满那样地有张力,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的信念和理想就丢了,变色了,混乱了,随波逐流者众。正如立青最后的内心独白:今天的年轻人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被判!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英雄先烈,更要记住的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物原型}.

精、气、神,就是理想和信念。《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现在的人们:当你坚持着应当坚持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的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信念和理想是能够支撑起你的人生的!

有时候,认真看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时候,就像在读一本书一样,台词和情境,不同的电视剧高下之分还是很明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算是当作看一部小说一样来欣赏的。贯穿始终的,在我看来,就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用事实讲述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个就是一个情字,爱情在剧中有,但与以整体态势出现的亲情、血脉相连之情比起来,并不是剧本要强调的重点,贯穿全剧主要人物的是亲情和民族之情。

立仁是做情报工作的,说白一点,就是特务工作,他最出色的工作表现就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的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营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同一个战线上,所以收到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感动,再也抑制不住。立仁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他作为杨家长子,始终都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才有败

退台湾前,看着少了立青的全家福,那句伤感的“少了一个人啊”!想来最后一个人到台湾,怕是要朝思暮想在大陆的弟弟妹妹和长眠的父亲了。杨老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国民党、共产党,不管怎么斗争,作为杨家大家庭的一份子,他都将他们写在了一本家谱上,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人间正道是沧桑》间接地告诉我们,世界上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大陆这边的、台湾那边的,其实都在一个家谱一个民族谱上啊! 期望着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碰撞中,在人民的推动下,立仁、立华、立青、立秋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们,终将在杨老先生的墓前重聚!

剧种主要人物的成长都和黄埔军校有关,都和他们成长中信仰的建立有关。黄埔军校构建了无数个生长着崇高追求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无数个怀抱着伟大使命的高尚人格。{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物原型}.

电视剧中所表现的爱国心、师生情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诠释。瞿恩、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这些黄埔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

篇四:《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一: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两天时间,基本没快进地看完了网络版《人间正道是沧桑》!

首先说说否定的看法:有的地方太假,尤其感情戏份,这与全片宏大的史诗风格很不相称;特写与摄影机运动过于频繁,本来是本片的最大优点,可是一些地方的滥用使得他们暗淡了光芒;孙红雷的表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表演的痕迹过重;演员普遍存在这类似问题;>剧本稍欠大气,情节安排上不能排除含有媚俗的成分。

重点说一下我最喜欢的地方:这部剧实在拍得很牛逼,第一集吓了我一跳,镜头充满了运动,布景打光考究,特写运用大胆自如;少见如此重视运动的电视剧,也少见如此重视特写和杂耍蒙太奇的电视剧,这是本剧带给我的最大的兴奋。接下来就是剧本,以前类似题材的剧作多如牛毛,但以这样一个复杂家庭为视点的凤毛麟角,所谓的家国兴衰恩怨情仇,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中的根本尽显期间,利用剧中人物的际遇变迁将国共二十几年的风雨讲述地淋漓尽致,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了历史洪流的那种磅礴与悲壮。对于革命思想及那一代人的主义做了尽可能形象地阐述,尤其对以瞿恩为代表的CP第一代党员的伟大理想和人格魅力歌咏地很是动人。战争戏,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有劲。孙红雷是个不错的演员,尤其最后几集中的表演实在很精彩。其他主要演员各有千秋,但精彩的表演集集都有,很多配角让人眼睛一亮。

对于那段历史,这部剧还算完整的呈现了她的主要框架。我怀念并向往那个时代,那是有血有泪的年月,那时的先辈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存为了家国拼搏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尽管他们中间不乏失败者和罪人,但他们所共同缔造的正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向一切在这片可爱而又伟大的土地上流过血泪的人们致敬!

篇二: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一次创新,很成功。把革命历史和人物的>故事结合得默契。是一部新型的革命思想的教育史话。是我近期观看电视剧后深有启迪的。

第一:这部电视剧表现了重大革命历史,以一般的人物和人物故事演绎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我们从片子当中看到一些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子,片子当中的人物正是重要历史人物的化身。瞿恩这个人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那些杰出领袖人物和优秀共产党员相结合的一个艺术典型。是领袖人物和一般革命者相结合的艺术形象。堪称典范。深受爱戴。甚至敌人也由衷地敬畏他。

第二:这部电视剧是一个大跨度的革命史的演绎。从大革命一直写到全国解放前夕。20多年,这中间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历史时期,一部电视剧表现这样大的历史跨度,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开掘和处理上,确实是一种创新。他用家族叙事和亲情叙事的方式来描绘国共两党在二十多年中的合作和较量,形象介绍了

新中国的诞生历史,赋予历史风云的回望特有的文化反思意味,以及人物命运走向。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对国共合作和两岸统一的呼吁。它的历史内涵,提升了它的精神文化品味。

第三:这部电视剧是对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诠释。当前,有很多人对信仰理想,对价值的忧患呼声比较高。很多人说实用至上,不要谈革命的理想主义,我们的理想在哪里,我们的信仰何在,等等。我看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以瞿恩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形象,他重新点燃了理想的火焰。后来杨立华跟范希亮都讲了瞿恩对他们的精神信仰,包括杨立青对他终生的信仰。所以从瞿恩的形象,我们就能够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最后能取得天下,因为他们拥有一批有信仰的人,有理想的人,是不怕牺牲的人。他们拥有博大的胸襟,重人伦,人理,人道。黄埔军校三期六班的班规是:“钢刀归钢刀,同窗归同窗”。很有哲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物原型}.

篇三: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作为一名黄埔后代,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血液有黄埔的颜色,因为祖父在成都中央军校学习时,黄埔精神就已融入了他的血脉。8年前的春天,跟同学到汉中圣水寺游玩,一些破旧的土房子使我久不能忘,斯人已去,空余怀想。后来知道那儿曾是黄埔军校一分校的旧址,那些老房子里曾经培养了千百抗日志士。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再去圣水寺,我还要到成都北校场去、到广州黄埔岛去,因为黄埔精神对一个黄埔后代的感召是巨大的,我要到生长出这种精神的土地去朝圣。

正是怀着朝圣地心情,我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电视剧中所表现的爱国心、师生情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诠释。瞿恩、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这些黄埔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因为他们是万千黄埔人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英群体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在此基础上上构建起来的黄埔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因为这种独特的文化作用,黄埔军校创造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简陋的教学设施、简短的学制,学员却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黄埔军校成为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四大着名军校。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汉字“武”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战争观,中华民族不好战,但是也不惧怕战争。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我们不得不选择用战争来结束战乱。孙中山先生认识到,革命要有自己的武装,黄埔军校应运而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山先生号召着优秀的中华儿女云集黄埔,不必说周恩来、叶剑英,也不必说徐向前、林彪,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主人公吧!这些人物虽是虚构的,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真实感人的,他们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万千黄埔人身影、眼神、思绪、微笑„„黄埔岛上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武昌两湖书院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成都北校场曾有一群如此可爱的人,我相信海峡对岸的台湾凤山军校也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爱着华夏民族、九州大地,他们都愿意为了中华

的伟大复兴流血牺牲。

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这些可爱的人因为信仰的不同,在历史的路口选择的不同的道路,他们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于是,我们看到他们分道扬镳、同室操戈,历史的道路就是这样的曲折,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这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走过去的,共产党员有这样的精神、国民党员也有这样的精神,他们终于第二次携手,以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多少黄埔儿女血洒疆场、多少黄埔儿女坚强不屈,记住他们的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