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取消中小学职称


篇一:《2016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2016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背景链接

2015年7月,网络发起评选“教师十大烦恼”,结果评职称赫然名列榜首;《中国教育报》对近3万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这些实例和数据,都说明教师职称评聘积弊颇深,亟需深入改革。

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会议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解析

[问题分析]

一方面,改革以公正合理为价值取向。目前,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无法打通,中学教师最高可以评副高,小学最高等级却仅为中级,因此有老师在评上最高职称后,便会产生惰性思想。通过改革,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扩大到初、中、高级,拉高了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这意味着只要工作有成绩,中小学教师也有机会在职称方面与大学教授平起平坐。再如职称评价,目前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导,易造成一线教师吃亏、行政领导吃香的不合理现象,在改革后建立起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可最大程度让教学回归,提升一线教师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改革还突出科学评价、有所侧重。不少教师之所以为职称疲于奔命,就在于评价体系与教学实际存在一定脱节,考外语、发论文、拼证书„„这些都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却未必能“等值兑换”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这些标准都是“硬杠杠”,很多老师为了考外语不得不牺牲备课时间,本末倒置;强行要求中小学老师搞科研发论文,也不符合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取向。改革之后,对教学实践、师德的考量,让教师安心教书,让教师提升道德修养,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保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特别强调职称评价标准要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让广大的乡村教师群体看到了希望。以往,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乡村教师评职称难度要比城市里的教师难度大很多。提升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农村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又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危害分析]

其一,职称评聘是妨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个人发展的绳索。晋职意味着涨薪,但是近乎苛刻的指标分配,使绝大部分一线教师陷入了晋职无望的纠结和痛苦之中,滋生了“永远无法改变,可以无所作为”的消极教学思想。

其二,职称评聘严重透支了教师的工作精力。晋职手续繁琐,材料太多,使教师不堪其烦。有教师戏称,准备晋职材料,等于抄写一部《红楼梦》。

其三,职称评聘设置的“硬杠杠”太多,教师疲于奔命。职称评聘实行的是量化评分,涉及的权项往往多达几百条,欠缺一项则极有可能面临落聘,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必须格外留意、绞尽脑汁地去拼五花八门的证书。

其四,职称评聘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捉襟见肘的指标,常常成了行政领导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利”和“摇钱树”。指标买卖,钱权交易,利益互换,感情照顾,严重损害了公平公正,丑化了教育行政形象。

其五,职称评聘是人际关系的毒药。上百人竞争一个指标,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象。其间的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排挤打击、阿谀奉承,真是丑态百出,玷污了人格,扭曲了心灵,弱化了校园和谐。

[参考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篇二:《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背景链接】

2015年7月,网络发起评选“教师十大烦恼”,结果评职称赫然名列榜首;《中国教育报》对近3万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这些实例和数据,都说明教师职称评聘积弊颇深,亟需深入改革。

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会议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解析】

[问题分析]

一方面,改革以公正合理为价值取向。目前,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无法打通,中学教师最高可以评副高,小学最高等级却仅为中级,因此有老师在评上最高职称后,便会产生惰性思想。通过改革,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扩大到初、中、高级,拉高了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这意味着只要工作有成绩,中小学教师也有机会在职称方面与大学教授平起平坐。再如职称评价,目前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导,易造成一线教师吃亏、行政领导吃香的不合理现象,在改革后建立起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可最大程度让教学回归,提升一线教师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改革还突出科学评价、有所侧重。不少教师之所以为职称疲于奔命,就在于评价体系与教学实际存在一定脱节,考外语、发论文、拼证书„„这些都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却未必能“等值兑换”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这些标准都是“硬杠杠”,很多老师为了考外语不得不牺牲备课时间,本末倒置;强行要求中小学老师搞科研发论文,也不符合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取向。改革之后,对教学实践、师德的考量,让教师安心教书,让教师提升道德修养,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保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特别强调职称评价标准要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让广大的乡村教师群体看到了希望。以往,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乡村教师评职称难度要比城市里的教师难度大很多。提升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农村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又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危害分析]

其一,职称评聘是妨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个人发展的绳索。晋职意味着涨薪,但是近乎苛刻的指标分配,使绝大部分一线教师陷入了晋职无望的纠结和痛苦之中,滋生了“永远无法改变,可以无所作为”的消极教学思想。

其二,职称评聘严重透支了教师的工作精力。晋职手续繁琐,材料太多,使教师不堪其烦。有教师戏称,准备晋职材料,等于抄写一部《红楼梦》。

其三,职称评聘设置的“硬杠杠”太多,教师疲于奔命。职称评聘实行的是量化评分,涉及的权项往往多达几百条,欠缺一项则极有可能面临落聘,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必须格外留意、绞尽脑汁地去拼五花八门的证书。

其四,职称评聘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捉襟见肘的指标,常常成了行政领导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利”和“摇钱树”。指标买卖,钱权交易,利益互换,感情照顾,严重损害了公平公正,丑化了教育行政形象。

其五,职称评聘是人际关系的毒药。上百人竞争一个指标,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象。其间的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排挤打击、阿谀奉承,真是丑态百出,玷污了人格,扭曲了心灵,弱化了校园和谐。

[参考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篇三:《2016中小学评审条件(正高、副高、一级)》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系列正高级教师任

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评定标准:正高级都是须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教书育人成果突出;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指导、培养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本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一、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省、市、县教学研究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照执行。

二、政治思想条件

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身心健康;取得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后,年度考核合格以上,其中须有2次以上为优秀等次。

三、学历、资历条件

(一)获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二)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

四、计算机条件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

(一)高级中学、职业中学、初级中学教师:

1.高级中学教师及职业中学文化课教师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80学时以上;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年均完成教学工

作量280学时以上(其中实训指导课120学时以上),并年均在企业实践不少于一个月;初级中学教师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校长年均教学工作量(授课、听课、评课)不少于同学科专任教师年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其他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其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同学科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二;

2.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任教以来有5年以上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历,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3.精通业务,治学态度严谨,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特别显著。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教师承担市级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不少于2次;职业中学教师参加或作为指导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划部署或举办的教学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不少于2次,并取得优异成绩;

4.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5.在学科教学中能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指导至少3名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本业务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二)小学、幼儿园教师:

1.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300学时以上,校(园)长年均教学工作量(授课、听课、评课)不少于同学科专任教师年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2.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任教以来有5年以上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历,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3.精通业务,治学态度严谨,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特别显著。承担市级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不少于2次;

4.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5.在学科教学中能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指导至少3名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本业务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三)教学研究机构人员:

1.在学科教学中能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培养、指导不少于5名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当地的教学骨干。在本业务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2.每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研究不少于60天,执教县级以上示范课或举办学术讲座不少于6次;

3.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掌握学科(或专业)前沿知识及改革趋势,在课程改革中勇于创新,对解决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独到见解,总结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本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对提高本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作出显著贡献。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后,分别具备下列条件:

(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任教以来,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奖励或荣誉称号,取得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后,主持并完成1项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

(二)职业中学教师任教以来,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奖励或荣誉称号,取得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后,主持并完成1项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或专业课教师主持推广、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或处理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获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或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提出创见性的建议被采纳或在社会咨询方面有较大的影响,通过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

篇四:《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背景链接】{2016取消中小学职称}.

2015年7月,网络发起评选“教师十大烦恼”,结果评职称赫然名列榜首;《中国教育报》对近3万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这些实例和数据,都说明教师职称评聘积弊颇深,亟需深入改革。

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会议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2016取消中小学职称}.

》》点击查看更多申论热点解析

【深度解析】

[问题分析]

一方面,改革以公正合理为价值取向。目前,中学和小学教师职称无法打通,中学教师最高可以评副高,小学最高等级却仅为中级,因此有老师在评上最高职称后,便会产生惰性思想。通过改革,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扩大到初、中、高级,拉高了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这意味着只要工作有成绩,中小学教师也有机会在职称方面与大学教授平起平坐。再如职称评价,目前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导,易造成一线教师吃亏、行政领导吃香的不合理现象,在改革后建立起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可最大程度让教学回归,提升一线教师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改革还突出科学评价、有所侧重。不少教师之所以为职称疲于奔命,就在于评价体系与教学实际存在一定脱节,考外语、发论文、拼证书„„这些都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却未必能“等值兑换”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这些标准都是“硬杠杠”,很多老师为了考外语不得不牺牲备课时间,本末倒置;强行要求中小学老师搞科研发论文,也不符合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取向。改革之后,对教学实践、师德的考量,让教师安心教书,让教师提升道德修养,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保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特别强调职称评价标准要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让广大的乡村教师群体看到了希望。以往,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乡村教师评职称难度要比城市里的教师难度大很多。提升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农村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又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危害分析]

其一,职称评聘是妨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个人发展的绳索。晋职意味着涨薪,但是近乎苛刻的指标分配,使绝大部分一线教师陷入了晋职无望的纠结和痛苦之中,滋生了“永远无法改变,可以无所作为”的消极教学思想。

其二,职称评聘严重透支了教师的工作精力。晋职手续繁琐,材料太多,使教师不堪其烦。有教师戏称,准备晋职材料,等于抄写一部《红楼梦》。

其三,职称评聘设置的“硬杠杠”太多,教师疲于奔命。职称评聘实行的是量化评分,涉及的权项往往多达几百条,欠缺一项则极有可能面临落聘,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必须格外留意、绞尽脑汁地去拼五花八门的证书。

其四,职称评聘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捉襟见肘的指标,常常成了行政领导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利”和“摇钱树”。指标买卖,钱权交易,利益互换,感情照顾,严重损害了公平公正,丑化了教育行政形象。

其五,职称评聘是人际关系的毒药。上百人竞争一个指标,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象。其间的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排挤打击、阿谀奉承,真是丑态百出,玷污了人格,扭曲了心灵,弱化了校园和谐。

[参考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篇五:《教师职称改革最新消息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教师职称改革最新消息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2013-12-27 10:31:16)

转载▼

标签: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教师职称改革最新消息

改革试点

改革内容

职称改革最新消息

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分类: 时政热点

据了解,我国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开始扩大。这项改革的重点是将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在职称等级上,设置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同时人社部表示将分类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在全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同时推进其他专业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

革。将逐步建立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地区

除西藏自治区外每个省份都选取2-3个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