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画的感悟


篇一:《手画.心画——浅谈画画的感悟》

手画.心画——谈谈我对于绘画的一点感悟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时过境迁,现在想起来,想要实现这个梦想该是有多少不容易,现在长大了,画家虽没有当成,不过画画倒是至今没有放弃,我大学时候学习的是美术教育,这个专业有个特点就是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对于各种绘画门类都点到为止,学到的只是皮毛,直到大学三年级我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水墨画,那些写意的用笔和线条,工笔画的精美,大写意的气韵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发了我学习中国画的强烈兴趣,为自己今后的艺术发展定了方向,我想要学习国画,认真仔细的学习,系统的学习,画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毕业后我来到了上海,偶然中就职于一所艺术类大专,只可惜一直以来都从事着行政管理工作,大量时间做着与艺术无关的事情,这让我倍感苦闷,但又不甘心放弃多年以来对于画画的追求,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能有幸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的高级研修班里学习,就像久旱逢甘露的禾苗一样,在高研班学习的两年应该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海中国画院为我们精心设置了各种课程,系统的学习了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等诸多中国画门类,来上课的老师都是当代海派名家,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眼界得到了开阔,在技法方面也得到了系统的学习,这些训练使得我对于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及笔墨对于中国画的含义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张培础老师,不仅是我艺术上的导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与其说学画,不如说学做人,真的是受益匪浅。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技法只是工具,而不是绘画目的,绘画真正的目的在于情感的表达,所有的一切手段都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这才是绘画的本质。如果绘画没有情感,那么它是不具有任何生命力的。进入高研班以来,将自己多年来学习绘画的实践联系起来还是很有感悟的。通过观看老师的技法示范和作品观摩后,深深感觉到任何风格的绘画都需要我们作画时不仅有过硬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好自己用心绘画的能力。

心画胜于手画,道出了为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相互关系。在人治学的任何阶段,创意需要有眼界和思想,其能力的提高也是绘画水准的飞跃和画品得提高。

老师的帮助固然重要,关键还是要走自己的路,树立自己的观念。构图饱满、品象明朗、很有立意的绘画作品始终有着共同吸引眼球的因素,都能给人以美感和心灵的撞击。成功的作品一般都有共性的美。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心智也有着很大的变化,比如现代多元意识指导下的绘画作品往往是勾勒平涂的画面范式,比起传统的皴擦点染的笔墨程式,虽然不免技法上的单一,然而,正是这种单纯的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意蕴。高度的提炼与概括,虽然削弱了栩栩如生的真实快感,却为心绪的注入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一个好的画家应该在博古通今的基础上,遵循自我的内心驱使,把笔墨探向这一长久以来封存在“传统”概念之中的的沉淀沃土,植根出独特的艺术实践。现代美学更强调“心灵的震撼”,所谓美、妙、悦,都是由心灵感悟出来的,更是现代人们的审美新取向。因此,画不再多,不再急,而在于心悟与意韵。

人们的审美的多元化势必让追求不一的画者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个性的张扬和定格始终是我们向绘画高境界追求的方向。“只要平常,切莫造作”,是让人具有一个平常的心,不要矫揉造作,这些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都是很有启迪的。要以纯真和不虚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好的作品应该是单纯的。艺术家应该保留一颗童心,保持敏锐的感觉和恬静的心态,表达越质、朴越单纯,就越有韵味。正如赫茨尔所说:“纯粹超自然的力量是一种动力”。最生动的艺术,一般都属于自然洋溢的作品。创作贵在真实和自然,失去了真也就没有美可言。艺术创作是作者内在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具象表现,艺术品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其格调精神和人格是这个价值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手画只是表现力,而心画才是作品的关键。

综合绘画班:潘赟

学号:A120011

篇二:《绘画感悟》

《绘画鉴赏》感悟

尽管原来对于艺术方面的感触最多也就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对于绘画的鉴赏能力就停留在画的是不是漂亮的程度上,虽然一些绘画能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是学习了这个课程,才知道每幅绘画作品都是一个故事,都在讲述着一个作者本身或者作者身边的故事。而画家都是有故事的人,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是一个故事的描述。

我喜欢长长的画卷舒张开来时,伴着氤氲而开的微微墨香,仿佛置身那样的场景,一方墨砚盛着浅浅香墨,毛笔轻轻蘸上,而我就站在那里,手里拿着毛笔,当笔尖触到纸上的一刹那,仿佛有一股力量的牵引,笔走龙蛇,流泻出清素高雅的几笔墨迹,一幅水墨构成的景致便呈现出来。就这样想象着古人作画时的场景,画卷连带着文房四宝以及作画的场景,都赋予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雅致和韵味。

不同于油画的厚重浓烈和真实立体,也不同于水彩画的活泼新鲜,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绘画方式,流畅的线条,质朴的质感,最重要的是或辽远或空灵的意境,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形成自己最独特,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枝。而在中国画中,又以山水花鸟的写意画最有韵味,它们往往只有寥寥数笔,颜色单一,不拘泥细节,背景多处留白,但表现的意境却是最丰富饱满的,就像出尘而不染的荷花,平淡素雅,却又让人记在心里无法忘怀。看是鱼虾游弋,却能想象一汪清泉流动;看是小桥流水,却让人觉得后面有千山万壑;看是山峰林立,却能感受到千里之外的大好河山。是谓留白而不白,万言不能尽其意。

我喜欢中国的韵味,喜欢山水画的那种意境,每次看山水画都会给我一种十分渴望站在画中的感觉,可能是现在的生活的环境太过嘈杂,可能是自己给了自己太多的包袱,所以每次看到这样的山水画的时候,都会十分渴望自己可以站在这样的一种地方,没有人打扰,自己欣赏着那样的风景,想象着自己的事情。更渴望自己可以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身边的水很清,山很美,没有嘈杂,没有喧闹,没有争斗,所以对山水花的喜爱是我的性格使然,是我的多愁善感,是我内心对安静的生活的渴望,但是现如今我们要去哪里寻找一个这样的地方呢?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这个社会,或者是躲在某个角落被大家忽略,抑或是在奔波忙碌之后,看着这样的山水画,想象着究竟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

喜欢中国古代的绘画,从绘画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大家生活的场景,就像王希孟的那副《千里江山图》,当我们在为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叹息的时候,我们还有的是一种遗憾,如果这位画家的生命被延长,那么我们又可以看到宋朝怎样的盛况呢?从王希孟的这幅画中我们了解的宋朝是不是比任何一本史书都来的更直观呢?所以,现在我们用相机,用各种电子产品来记录生活,而绘画同样是当时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手段,所以看中国的古代绘画作品也可以读出古人的生活,用赏画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的历史,来观看我们的曾经带给我们的会是一种别样的感触。虽然没有见过真正的《千里江山图》,但是就从网上的图片中已经可以看到这件作品的伟大,然而听了老师关于这图绘画作品的介绍之后,我的感触就是惊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志,这幅图凝聚着作者的多少心血啊?不仅{关于画画的感悟}.{关于画画的感悟}.

仅是作者的细心和耐心,这需要多少时间,多少精力,需要作者多深的绘画功底才能完成如此让世人惊叹的作品啊!能做出如此作品的画家,一定对自己生活的祖国大地充满爱。

绘画作品的情景不仅仅可以反映一部分现实,而且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心境呢,我手写我口,我画同样也能照我心。白石老人在他耄耋之年能创作的图画,就可以看出来这位老人对生命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越是年华逝去,便越超然开脱,所欲所求便也欣然抛开许多,心灵也沉淀下来,空余一方宁静。人在世上的追寻道路本也是如此的。从开始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对陌生的世界一无所知,便也无所追求;随着对万千世界绚丽多彩的了解增多,追求的欲望便要增强,身上的包袱和牵绊愈来愈多的加在身上,忙碌、辛苦、轰轰烈烈而充实;当生命的脚步慢慢离我们远去,我们才能静下来好好思索我们的人生,细细品味,激情退去,包袱离身,此时生命趋于完整,经过兜兜转转,像是经过了一场华丽的冒险,最终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这也是我喜欢绘画作品的原因之一,顿悟人生。

喜欢中国画,喜欢中国的山水画,喜欢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感觉,喜欢这种褪去繁华的古老韵味,也许这种感觉即时身处古建筑中也很难找到,因为现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被严重的商业化,无论是什么古建筑,古文明都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赚钱的一种工具,这些商人已经渗透到了我们身边,现在的世界已经充满了商业化的韵味,那种褪去繁华,洗去尘埃的平静大概只有在画中才可以感受到。所以我喜欢中国古代的清淡的山水画的韵味,那种褪去繁华,洗去尘埃的宁静。

置身现如今的世界,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一片净土,现如今即时墨香萦绕,我们的心也无法平静,而当年诗人的心境又如何呢?我们无法想象,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特点,我们能做的只有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适应这个时代。

篇三:《绘画教学之感悟》

龙源期刊网 .cn

绘画教学之感悟

作者:柳立明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1期{关于画画的感悟}.

摘 要: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连环画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

关键词:绘画;教学;感悟生活;循序渐进

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形式编成连环画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从三、四十年代逐渐红火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古典名著也成为连环画的表现内容,代表作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并很受人们的喜爱,出现了贺友直、戴郭邦等连坛名家。八十年代末连环画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从美术课堂到社会上的各种美术班开设的课程不是素描就是各种创新艺术,从上大学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大概十年间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我凭着一腔热情在美术教育上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在学校想着怎样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如何提高画技,晚上回到家看着女儿用画笔在自己的海洋里遨游着,什么鲨鱼吃小鱼的故事呀,霸王龙如何当上霸主的呀,后来“刀光剑影”发展到历史战争,还学着《父与子》手法画家庭故事,看了蔡志忠的作品《五子说》,他也之乎者也画起国学故事来,八开的纸满足不了了,就用胶带把数十张连接起来铺在地上画,不懂画画的老人家也被孙儿的执着打动了。看到这些不禁感叹,孩子的世界太神奇了,想象的翅膀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之后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时期,用涂鸦的形式连续画出一些故事情节,虽然每一个故事远远比不上连环画家那么精彩生动,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具有童趣,有孩子独特的视角和审美。尤其是不认识字和字词量不多的年龄段,用画笔表达内心是他们的主要方式。看似涂鸦式的故事画却为以后的绘画奠定了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时思路会更宽。近十来年,我们在美术教育工作中把重心一直放在材料的创新,造型能力的提高上,都想让孩子的每一幅画变成“巨著”。个人也在为画出美展作品而努力探索,想到这些,我又翻出很多年前为学画收藏的连环画集,不禁豁然开朗,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辩护》中说道:“我们看惯了绘画史的插图上,没有„连环图画‟,名人的作品的展览会上,不是„罗马夕照‟,就是„西湖晚凉‟,便以为那是一种下等物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但若走进意大利的教皇宫,我没有游历意大利的幸福,所走进的自然只是纸上的教皇宫去;就能看见凡有伟大的壁画,几乎都是《旧约》《耶稣传》《圣者传》的连环图画,艺术史家截取其中的一段,印在书上,题之曰《亚当的创造》《最后的晚餐》,读者就不觉得这是下等,这在宣传了,然而那原画,却明明是宣传的连环图画。”手捧着连环画集,感觉到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显得浮躁,老一辈连环画家沉着踏实用心在画画,感悟生活的精神让我汗颜,与此同时又找到了孩子时代的感觉:仰慕、兴奋之情让我又找到了追求幸福的感受。

连环画的特点是叙事形式以图画形象为主、文字为辅,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同时也具有漫画般的讽刺诙谐、寓教于乐的艺术表现特征。其中关键在于它在文图关系上和传统的艺术表现

篇四:《浅析对绘画的自我感受》

目 录

摘要„„„„„„„„„„„„„„„„„„„„„„„„„„„2

引言„„„„„„„„„„„„„„„„„„„„„„„„„„„3

1 绘画的独特性 „„„„„„„„„„„„„„„„„„„„3

2绘画的生命意蕴„„„„„„„„„„„„„„„„„„„„4

3绘画发展理念„„„„„„„„„„„„„„„„„„„„5

4结束语„„„„„„„„„„„„„„„„„„„„„„„„„„5

致谢„„„„„„„„„„„„„„„„„„„„„„„„„„„„6

参考文献 „„„„„„„„„„„„„„„„„„„„„„„„„ 6

浅谈对绘画的自我感受

——创作的独特性、生命意蕴和发展

郭庆宗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绘画源于生活。绘画在于创作,创作之前必须要先构思,构思的主题应该是出自于身边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一切事物,这样的话构思的时候就不会天马行空。虽然构思的主题源于生活,但是不管在什么主题的约束下还是任何形式的创作理念下,我们创作的作品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独到的思维结构模式,这些作为要创作出一幅杰出的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备这些因素之后,这样的作品才能叫成功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也才会产生一定的独特性,一定的作品意蕴和发展空间,也才能在作品中发现所谓的艺术美。 关键词:绘画:创作:独特:意蕴:发展

引言

艺术创作是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创造,是事物的遇合和思想的统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我们才能从中生发出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造出鲜活的形象,从而真实的放映生活的本质。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色彩等构成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人类精神表现的一个实践过程。艺术品的灵魂载体便是艺术家在作品中融入的思想感情。绘画创作进行创作的方法,即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如何处理艺术对现实的关系,包括对现实的认识态度、对艺术的理解和艺术地掌握现实的方式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艺术家在有意味的绘画创造中,运用或新创有意味的绘画形式,建构特定形态艺术作品的方法。

1 绘画创作的独特性

作为一名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也许我对绘画的热爱已经不仅仅是在美术馆或专业书中去欣赏精彩的作品,而是以更专业的态度去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在艺术领域,21世纪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世纪。独特性成了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从今以后,一个艺术家如果不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一些有悖常理的东西,他就称不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如新一类艺术家的标志性人物凡·高、艺术家全新地位的创造者马赛尔·杜尚、艺术家自身形象的创造者萨尔瓦多·达利、艺术神话中的英雄毕加索和艺术先知约瑟夫·博伊斯等。

艺术家不再仅仅把创作视为一种职业和谋生手段,而是看作自己被召唤去做的一种使命,一种创造。艺术活动是一种天才的活动,就是说它是创造和创新,而不是对模型的简单复制。由职业到使命,意味着从标准化进入到提倡独特,由传统走向创新。绘画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以其静态的方式,运用点、线、面、色等构成要素,向人们呈现出丰富多采的人类心灵世界。在运用绘画语言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时候,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家们,总有着各自独特的角度和方式。

当我们翻开精美的画册,或是走进美术馆,在历代大师的作品中都能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独特之处。一个成功的画家,总是能完美地表现出某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审美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每位艺术家又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艺术实践以及时代、民族、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特点的审美倾向。因此,每位艺术家都具有某种不同于他人的审美特性。具有独特性的绘画创作,就是要把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注入其中,并使它与各构成因素完全成为和谐的统一体。绘画艺术家自身的这种审美特性,决定了他对周围世界的某个角度和对某一类艺术作品怀有特殊的敏感和兴趣。他们当中有的可能对风景、动物发生兴趣,有的会对肖像、人体特别敏感,而有的则会被抽象的形状和色彩所吸引;一些人会特别喜欢波提切利或伦勃朗的画,而另一些人则偏爱毕加索或克利的作品等等。对这种审美特性地不断挖掘和发展,会形成艺术家的一种定向的题材和风格。一个画家如果要创作出很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他就必须用真挚的感受去描绘那些特别吸引他的事物。强迫画那些对自己并不自然的题材和风格将会是致命的。只有真诚地表现,才有可能成功地打动观众。因此,寻找出

自己内心深处的审美特性是很重要的,艺术的光辉总是从内部生发出来。

人类精神世界无限丰富。随着时光不断推移,人们的情感也会不断发展变化,随时代产生的新事物会带来新思想、新情感,从而产生新的审美需求。绘画创作也需要不断有新的创造,以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绘画创作若总是以原来的面貌不断重复出现,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艺术家需要不断有新的创造,才能满足变换着的欣赏要求。努力摆脱单调的那种创作冲动,对每一代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刺激因素。他们总在打破以往的传统模式,以寻求某种合乎新的审美理想的艺术语言。对于以往既有的绘画模式,也可以注入新的独特创造。就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来说,独特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也可以体现于某一方面。比如构思或构图的独特、绘画语言的独特运用、某种来自于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某些视觉符号新的选择和组合,或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新题材、新形式、新材料、新技法的开拓等等,都可以使作品具有相应的艺术审美价值。当然,作品所体现的独特性越多、越鲜明,它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绘画创作中的独特性,还必须具有自身的完美性,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价值。每一位艺术家在他的艺术追求中,总包含着他对于艺术本质的思考。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渗透着他对生活、对自然、对理想的感受和想法,而且在表达这种感受和想法时,他还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艺术审美的特性。艺术家在表现心灵感受时,总要赋予它一种艺术的审美价值,从而也带给观众某种艺术的审美欣赏。当艺术家形成一种一惯性的、不断发展的创作规律时,也就意味着他已具备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完善独特性的形成,是绘画艺术家艺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这样说,绘画创作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独特性。绘画创作的独特性就在这种艺术的审美中得到体现。独特”可理解为特别的、独创的、新颖的、偏态的、仅见的等。但是单纯的对独特性的追求有可能过偏,以至十分古怪,无法让人理解,最终失去交流的能力。

所以绘画作品中应该还要具备其他的一些重要因素,这就是绘画作品的生命意蕴和生命延续价值。有的绘画作品可以风靡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他会在艺术领域中慢慢的消沉,以至于没有办法延续下去,这样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不具有什么艺术的生命意蕴蕴和发展的价值意义所在的。

2 绘画的生命意蕴

何谓绘画作品之意蕴?意蕴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创作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艺术构思利用线条与色彩将作品的神韵包藏在画面之中。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人的眼睛、面孔、皮肉乃至整个躯体形状都共同包装着心灵。绘画作品的意蕴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人们只能靠心灵的体察去感悟、体味。而绘画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徐悲鸿画的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意蕴是绘画生命之所在。所以,绘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画得像或不像,还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绘画创作中意蕴表达的特点绘画创作的主体是人。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传达思想意蕴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美术作品表现主题的方式应当具体而多样。作品意蕴的理解既存在共性的审美意识,又存在个性的审美理解。共性审美意识是把审美对象带给人的审美由个别、零散、偶然的意蕴,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的美。作品的意蕴,绝不仅仅是轻松的赏心悦目,而是起兴动情,激发内心深处冲动的“东西”,能使读者反复玩味,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关于画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