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体裁幼儿老师应学会学会观察,学会支持,学会等待幼儿老师应学会学会观察,学会支持,学会等待

幼儿老师应学会学会观察,学会支持,学会等待


篇一:《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这三部教育电影每部电影看完后眼泪都会不自觉的在眼眶里打转,或许这个就是教育带来的感动和震撼。作为一名教师,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啊!

《地球上的星星》是我第三次看了,对于8岁的男孩伊夏来说,世界是一个惊奇和快乐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想到的方式和这个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的慷慨赠与,可是就这样的一个天真活泼认为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小孩就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认为是问题儿童,送到寄宿制学校后幸运的碰上了他的艺术老师,对他理解并给予支持,最后伊夏画完成的时候我心底沉浸在这故事里不能自拔。

《放牛班的春天》里这个名叫“塘低”的寄宿制学校里,学生大部分是大人和教师严重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施压。然而也是因为这位名叫克莱蒙特的音乐老师来到了这里,为这里添了动人的音符。他组建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扉。最后也真的做到了。

《小孩不笨》是我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小孩真的不笨。但是作为家长看重的只有成绩这个衡量标准,而孩子的心里该是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啊。给孩子下定义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差生”代表着什么。最后也是这个美丽的女老师让孩子们重拾学习的兴趣,爱画画的小孩他的天分也被挖掘。感谢教育的力量,没有让这些孩子生活在阴影黑暗中。

影片过后留给我的是许多心底的感触和震撼,这些懂得尊重孩子的好老师的震撼。

一、不要个孩子“贴标签”,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三部电影中的小孩都被家长或者社会无形中贴上了各种标签,贴标签就大致等同于你接受了这个孩子是这样的,他就是笨蛋,他就是坏学生,他就是什么都差。作为老师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无限种可能,不要就以一件事情一个单方面去否定你的孩子。以接纳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孩子身上那不完美的地方,这也是我该继续学习和努力的。

二、做一名会观察、会等待的老师

做一名幼儿园老师,更要学会观察和学会等待,教育不是立马见效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看了电影后更加觉得这句话需要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影片中的老师都是用自己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来看这个幼儿,先从了解开始,了解了才会去懂得。老师用自己的爱心慢慢的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自己,老师自己也愿意帮助学生一起成长,这是如此和谐的一种师生关系,幼儿园更是如此,学会观察学会等待。用心浇灌,静默花开。

篇二:《《幼儿游戏与指导》作业复习要点》

《幼儿游戏与指导》作业复习资料一

 复习要点一:

1、幼儿往往“为游戏而游戏”,而没有其他工具性目的,这反应了游戏的自主自愿性

特征

2、幼儿游戏最原始的品质是.娱乐性。

3、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袖手旁观的行为在游戏中严格来说不属于游戏行。

4、皮亚杰认为,3-5岁是象征性游戏 的高峰期。

5、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体育游戏。

6、幼儿园的主导游戏是角色游戏 。

7、结构游戏对发展幼儿感知、体验物体的数、量、形、体等特征有突出的作用。

8、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的游戏是规则游戏。

9、幼儿扮演的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游戏是角色游戏。

10、角色游戏规则比较内隐、多元化。

 复习要点二:

1、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合作游戏是最高水平的游戏。

2、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游戏的区别就在于创造性游戏是隐形的、多元化的,而规则游戏是显性的、单一化的。

3、表演游戏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

4、幼儿在游戏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比单纯完成任务时专注力会更持久。

5、游戏是幼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6、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因此,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7、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是通过扮演角色来开展游戏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

8、创造性游戏反应的经验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中别人经验的模仿和学习,而规则游戏所运用的经验则是已经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的经验。

9、目的性游戏是“为游戏而游戏”,因此教师应以间接指导为主。

10、“为教学而游戏”的游戏其规则、玩法、过程等通常由老师确定。

 复习要点三:

1、在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教师针对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进行指导的方式方法有:

2、小班角色游戏指导要点:

(1)小班幼儿的游戏内容主要是重复操作游戏材料,教师的指导重点便在于如何使用游戏材料。即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特点和社会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但同一种数量较多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儿因相互模仿而争抢玩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

(2)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3)让幼儿逐渐学会在游戏中进行自我管理,通过游戏评价不断丰富游戏经验。

2、中班角色游戏指导要点:

(1)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解决游戏冲突。仔细观察并认真分析幼儿发生冲突的起因,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指导游戏;

(2)结合幼儿的社会经验,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富有变化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不断丰富游戏主题;

(3)通过幼儿讨论等形式展开游戏评价,增长游戏经验,丰富游戏内容,指导幼儿在游戏中逐渐掌握社会规则即交往技能,逐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3、大班角色游戏指导要点:

(1)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准备游戏环境,侧重语言引导,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2)认真观察游戏,给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以及适当的引导;

(3)允许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创造,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游戏讲评,让幼儿在分享中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升游戏水平。

《幼儿游戏与指导》作业复习资料二

 复习要点一:

1、幼儿游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及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3、幼儿的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4、角色游戏包括:人、事、情节、规则四个基本要素。

5、组织和指导角色游戏要允许幼儿自由选择,遵循主体性原则。

6、在角色游戏开展之前,教师应首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适合的场所及丰富的游戏材料;,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7、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游戏的高峰期,因而,教师的指导重点是提供同一种类数量较多的游戏材料。

8、角色游戏讲评的关键在于学会观察和善于分析。

 复习要点二:{幼儿老师应学会学会观察,学会支持,学会等待}.

1、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着角色游戏的丰富和游戏情节的变换。

2、幼儿通常喜欢扮演自认为重要的、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或者能引起强烈情感的人物。

3、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游戏角色的假想常常借助“以人代人”。

4、“医生应该先检查才能开药”这反映了角色游戏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

5、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要遵循处主性、接纳性原则,就应该让幼儿自己玩,教师不要随便干涉。

6、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就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准备逼真的但不一定是现成的玩具。

7、角色游戏结束的时机一般最好选在兴致降低但还保有游戏兴趣的时候。

8、为保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最好以扮演游戏角色的方式参与游戏。

9、角色游戏中应适当培养大班幼儿独立整理游戏材料和场地的能力,教师只需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督促即可。

10、为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教师在每次游戏结束之后都需要组织幼儿进行游戏评价活动。

 复习要点三:

1、对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方法: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要点:

(1)提供适宜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

(2)游戏最初阶段,做好配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不要过多干预,不急于示范,耐心等地,提醒幼儿坚持主题;

(3)游戏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亦可参与角色表演,提供适当的示范。大班角色游戏指导要点:

(1)提供较多种类的材料,鼓励幼儿多样化探索;

(2)游戏最初阶段,除提供时间、空间、基本材料以外,应尽量少干预;

(3)游戏展开以后,及时为幼儿提供反馈意见,提高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

《幼儿游戏与指导》作业复习资料三

 复习要点一:

1、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不同的结构玩具和结构材料建构物体的游戏, 因而又叫建构游戏。

2、结构游戏的特点有:创造性活动;动手操作性活动;造型艺术活动。

3、结构游戏包括积木建构游戏、积塑构建游戏;拼棒游戏;拼图拼板游戏;穿珠串线编制游戏和玩水玩沙玩雪游戏。

4、遵循表演游戏的指导原则就是要保证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5、与戏剧表演相比,表演游戏没有观众,侧重“游戏”二字,因而我们说表演游戏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

6、按作品来源不同,可以讲表演游戏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

7、适合作为表演游戏的文学作品需要具备以下特征:思想内容活泼健康、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起伏的情节、较多的对话。

 复习要点二:

1、在大班建构活动中需要培养幼儿学会添加辅助材料进行建构的能力。

2、小班幼儿年龄小,投放的结构材料不一定就是越丰富就越能增强结构游戏的趣味性。

3、在建构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竞聘、轮流猜拳等方法进行分组及协商分配搭建任务。

4、小班幼儿往往对结构材料和结构动作感兴趣,因此在建构活动中常常喜欢把结构元件垒高又推到,不断重复。

5、角色游戏是依托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的表演活动,因此不允许幼儿更改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

6、表演游戏的特点决定着在指导表演游戏时应该将“游戏性”和“表演性”融合交织在一起,实现“游戏性”和“表演性”的统一。

7、适合小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文学作品的场景不宜过多,最好是一个场景。

8、表演游戏中的服饰和道具的准备非常重要,但当道具不足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幼儿用象征性的动作来表现情节,让表演不于受到道具的限制也能顺利开展。

9、在中班表演游戏开展的最初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和急于示范,应学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协商和讨论。

10、在评价表演游戏时不能只重表演技能的优差,更应该注重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表演的评价

篇三:《小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小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小班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同等在区域活动里,懂得利用的,可以成为教育场所,不善于驾驭的,却成为让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究其原因,实为教师作用所致。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指导策略。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隐含在幼儿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支持、启发和引导是实现小班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1、教师成为区域活动的主宰者,教师不恰当的干预。

区域活动应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教师用命令的口吻,指挥幼儿到某个区域进行游戏有意无意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如:在区域游戏时,明明选择了“娃娃医院”游戏,老师觉得明明有些调皮,自控能力差,便让明明担任“挂号”的工作,由于很少有“病人”来挂号看病,明明显的无所事事。游戏结束时老师还特意表扬了明明能够坚持“岗位”。游戏中幼儿徒有游戏之表。而不具有游戏之实,缺乏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在老师的指挥下幼儿并没有享受游戏带来的自由、轻松、愉快、成功。教师担心个别调皮、自控能力差的幼儿在活动中太“活跃”,甚至出现破坏行为,才动员他们去做一些清闲、安静的角色,这样教师也省心了,但这种干涉会给幼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第一,教师为幼儿选择了角色,在幼儿看来,这是教师在惩罚他,他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总是不让他玩他喜欢的游戏从而影响师生间的感情,第二,幼儿对不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受到约束,长期受到这样约束对身心发展不利。第三,使孩子失去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又失去了认识自我的机会.

2、对孩子参与区域活动指导表面化、肤浅化、形式化,把幼儿参与区域游戏就当作真正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教育要站在儿童的位置上”。并且“钻到他们的肺腑里去”。幼儿的心理世界与成人全然不同。我们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区域活动中有的教师无目的的走动、缺乏深入观察,走到“医院”问:你是医院的什么人?走到娃娃家问:“你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请客人进门?等等。这些提问反而打断了幼儿的思路,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急于用自己的美好愿望去代替孩子的成长。忽视了游戏自身的特点,指望通过一次游戏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对区域活动评价采取了表面化、肤浅化的评价,对幼儿的评价一律“你真棒!真能干!”等等,对具体的东西没有作出实质性意义的指导和评价。

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顾此失彼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角中和幼儿一起玩起来,成为幼儿纯粹的好伙伴,如到娃娃家去当妈妈,而忘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对其他区角的指导。

4、教师忽视幼儿在区角中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偏区现象。

有的幼儿在活动区选择区角时存在偏区现象,教师不在意调控。如:建构区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孩子,娃娃家、表演区又几乎都是女孩子的天下。平日不善言语的幼儿只喜欢在美

工区活动。活泼开朗的特别喜欢角色区。

5、教师评价幼儿区域游戏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常以“检查者“的身份,关注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等,忽视幼儿参与活动本身,判断幼儿需求和发展水平。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

在生活区开展“玩玩切切尝尝”活动刚开始时,没有一个孩子想到与同伴一同品尝,甚至还有孩子想着办法拒绝与同伴分享。当我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就有针对性地在班级里努力营造相互关爱的情感氛围,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且每次在经验分享时都让幼儿谈谈自己与朋友分享的快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调整环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1、细心观察,引导全体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注意那些不知入哪个区域好或入区又退出来的孩子,了解其原因:有的孩子兴趣单一,有的能力水平较低,有的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等。因此,在孩子入区前,教师除了向幼儿介绍当天各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操作要求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外还要从小班实际水平出发,分类指导。

(1)对于兴趣比较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愿意到其他活动区的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他兴趣,使其兴趣广泛。例如:幼儿喜欢绘画、常到美工区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语言区去,作为语言区活动的材料,拿着自己的作品操作讲述。在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地对语言区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

(2)能力较差的幼儿,对入区活动易产生畏难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能掩盖他们的弱点,而在区域活动中要独立操作、单独完成学习和交往,可能会遇到困难。因而在区外徘徊,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引导,与他一起入区,向幼儿介绍区内的内容和学具材料的玩法。并和他一起玩,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

(3)对于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上次已入过的活动区以及虽已入过的区,但评价目标未到位的情况,然后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未活动过的区域或目标未到位的区域活动。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研制娃娃的新衣服,老师走过去却问:“客人来了,你们烧饭给客人吃好不好?”无意间,教师打乱了幼儿的思路。同时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这都是没有观察造成的。避免出现皮亚杰所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现象。!

3、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使全体幼儿达到“定位目标”要求。例如:有些幼儿对绘画很感兴趣,但很害怕拿剪刀,一拿剪刀手就不听使唤。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这些怕剪刀的孩子多数在家玩刀曾伤过手、流过血,因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提高他们使用剪子的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消除害怕心理,“懂得使用剪刀”的定位目标就达到了。

4、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落、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比如在小班的科学角活动中教师在探索角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但幼儿除了看看、观察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于是我在每杯水上放一块塑料片。孩子们马上好奇地去看看、摸摸、拿拿热水杯上的塑料片。看看冷水杯上的塑料片,不一会,他们就惊奇地发现热水会冒气,冷水不会冒气。

(二)适时介入幼儿活动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

1、“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察,眼看这位交通警察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通警察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通警察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很大,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像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水果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排序。幼儿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苹果橘子\橘子苹果这两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苹果、苹果、橘子\苹果、苹果、橘子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适时参与游戏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教师参与本身就能够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幼儿进入区后,对于不同的区域,教师要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给予不同的指导:

(1)当区域中投放新的材料时,教师应耐心传授玩的方法和规则,使孩子掌握玩的要领。

(2)当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转为观察者,观察幼儿活动情绪,并有计划地把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以便积累资料,归纳分析。活动结束前,教师按记录逐一表扬好人好事。让孩子明白,教师的记录不是自己做错事的记账,而是做好事的赞扬,幼儿的表现记录实际起了给予孩子“一份奖励”和增添“一份高兴”的激励作用。

(3)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又从“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交流玩的方法,进而促进幼儿高兴地、主动地活动。

(4)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应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扮演角色,身临其境,感情投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无拘无束地同玩、同乐,孩子会感到特别高兴。在“各种各样的树”的主题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树叶,教师和幼儿一起将这些树叶罗列出来,制成树叶标本张贴在墙上,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不失时机地和幼儿一起去观看,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有的小朋友仔细观察了说:“我在公园里看到过这种树叶”有的幼儿会问老师或者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啊?”有的小朋友发现贴在墙上的树叶有的干枯的快,有的则能长期保持绿色就问:“为什么玉兰树的叶子还是这么绿,枫树的叶子这么快就瘪掉了呀?”

(四)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1、教师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逐步共同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幼儿有自觉遵守和维护区域活动各项规则的意识。区域活动中的取放材料、维护环境、安全操作等规则应当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的,是所有幼儿认可和理解的规则。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为此,我和孩子们围绕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进行了一次师生讨论。孩子喜欢进活动区,他们的进区规则讨论也十分热烈。可是,我发现在孩子们的语言中大量的出现这样的句子:“ 不能乱丢玩具” “不许大声说话 ”“不行 „„” 等等,“ 不要 ” 、“ 不许”、“不能 ” 的指令性字眼。这些听似并无不妥的句子,却容易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方向,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太多的限制,而失去了指引。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的正面建议,如“你能„„、你会„„”。

2、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共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

与幼儿共同讨论谈话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如:进区后要求幼儿不喧华打闹.谈话以不影响邻区活动为宜,教师的指导语也不干扰邻区幼儿的活动。活动结束时为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游动结束时指导幼儿整理好各区的材料及卫生,以便下次活动.文明有序地离开。

3、标记图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每次整理玩具是老师最头疼的事,如:“娃娃家”的玩具跑到了“医院”,“医院”里针筒拿到了阅读区。地上、桌上都是玩具。如何建立小班幼儿整理玩具的规则意识,形成“玩具哪里拿来放哪儿”的习惯,提高幼儿整理玩具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张贴标记图的方法。我们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把规则和玩具整理方法绘成一副副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之中,以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

(1) 拟定规则

与孩子一起拟定一系列有关玩具使用方法,玩具摆放、区域游戏规则。如;为了避免拥挤,每个区域我们限制一定的人数,我们在娃娃家门口贴了五对脚印,幼儿进入前把鞋子放在脚印上。如果没有脚印了,说明这里人满了,幼儿就去找其他的区角玩。我们在每种玩具的筐子上,架子上都做了相应的标记

(2) 帮助幼儿理解标记图的含义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标记图的含义,我们先把标记图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说说、看看,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稍加讲解,如:“雪花片”的标记图,可以做这样的解释,“雪花片的家在绿筐子里”我们要好好爱护它,每次玩好了要把它送到“家”里。如;幼儿使用剪刀很容易伤到手指头,我们就画了一副使用剪刀的标记图.在幼儿理解标记图含义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与规则内容一致的环境,与幼儿一起把标记图贴在相应的、显眼的地方。使幼儿一进入这一环境就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处在这样环境中幼儿就不会把“医院”的玩具放在“娃娃家”,而“娃娃家”的东西又跑到“美工区”。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

(3) 循序渐进投放标记图

在运用标记图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幼儿接受和掌握规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标记图的出现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的规则标记图都展现在幼儿面前。必须有所侧重,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在标记图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4、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进行活动,如主题《好吃的水果》,我们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小幼儿一一结对,小班孩子模仿哥哥姐姐进行各种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向弟弟妹妹介绍和区角相关的环境内

容。比如在“恐龙”的主题中,向弟弟妹妹介绍主题墙上张贴的各种各样的恐龙,陪弟弟妹妹一起看有关恐龙的图书、玩大家收集的恐龙玩具。这时候幼儿就成了小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获得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教师对于区域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1、提倡幼儿自主评价

区域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在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因此,教师要给他们创造相应的宽松、自主的氛围。先让幼儿自我评价,请幼儿讲出自己最高兴、印象最深的事情,并简单描述和评价自己的区域活动,要求能力较强的幼儿对区域活动作整体评价, 让不同程度的幼儿充分感受成功的欢乐。如;我在每个区域中都放置了一篓小星星,又在放置不同层次材料的容器上贴上相应数量的星星作为标记。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一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就可以根据标记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一颗星星作为奖励,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二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又可以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两颗星星。这样幼儿就能不断激励自己向高层次的操作努力。

2、教师评价。

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各组情况给予鼓励、主持或诱导.用 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评价形式和提问,提示、总结等语言形式.帮肋幼儿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使幼儿今后更加投入地活动。

(六)结合小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作出合理的指导

1、出入园适应阶段

(1)结合幼儿“喜欢单一、独占玩具”的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家活动区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要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如: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宝宝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天天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天天就把照相机抱在胸前,使劲儿躲起来,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天天要玩照相机,天天要玩照相机嘛!”老师对他说:“天天,你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家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谦让,自己玩了什么玩具,别人要玩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充足数量的相同玩具。

(2)结合幼儿注意持久性较差的特点,教师调整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

一大早,烘烘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她要到幼儿园里来玩,她进教室后,觉得不能玩,就不开心地哭了。争对这种情况。第一;注意区域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自由惯了,一下子规定他们某时间才能进区活动,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在活动时间上灵活一些。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第二;注意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第三;注意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不过早要求幼儿合作、分享。

2、发展熟悉阶段,初步的模仿、合作地玩阶段

(1) 结合幼儿“好模仿老师行为”,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

篇四:《活动区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

活动区活动是最能真实体现幼儿自主性的方式,活动区教育目的在于让幼儿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各种要求得到必要的满足,使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基础上形成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探索态度,并对自己的探究能力充满自信。如何有效指导成为许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现简要归纳当前活动区教师的一些有效指导策略。

一、利于幼儿游戏心理健康的策略。

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使幼儿可以不受教师支配,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活动时间的氛围。如在每天的早饭后幼儿自由的进入自己想要参加活动的活动区,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还可以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参加活动。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种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赞扬的环境。幼儿只有处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个性,才能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说活动区活动不是集中教育活动,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导幼儿活动,而是放手让孩子自由的游戏,适当的给予指导,才能真正体现活动区活动的意义。

二、建立在讨论基础上的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导。

建构指导主要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体系的方法。

1、通过活动区规则的建立,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策略。以往活动区规则往往是由教师制定,如今的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可与幼儿共同讨论,由幼儿提出规则,教师则多问“怎么办?”“怎样使大家都玩得开心?”使幼儿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自己经验,教师帮助加以归纳,同时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方法记录规则。如小班可将某些规则绘制成图画,中大班可由幼儿参与制作,用符号和文字表述。

2、幼儿经验的提升和分享。

幼儿常常会把自己对真实社会局部的、片面的理解反映在游戏中。有些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完善,而有些观念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引导幼儿把凌乱的经验梳理清楚,才能使游戏情节得以丰富,促进幼儿逐渐形成完整的经验体系。教师要多引导幼儿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把孩子单一的点状的知识串成线状,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经验需要提升:有些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发现游戏情节没有新的发展,就常常会以“幼儿的游戏水平不高”来解释。其实,幼儿在游戏中对某个主题不感兴趣,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题超出了幼儿的经验水平,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二是主题对幼儿不具有挑战性,幼儿可能会对教师提供的玩具材料失去兴趣。幼儿的经验是需要成人帮助提升的,教师不妨把幼儿关注的问题、矛盾冲突的焦点等进行讨论,帮助幼儿学会发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引导幼儿在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使幼儿不但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不但能丰富幼儿己有的经验,同时也能发展幼儿实际能力。同时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善于让幼儿分享彼此的经验,向教师学习、向同伴学习、向环境学习。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就是一个让幼儿相互学习的机会。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幼儿开展讨论,使幼儿已有经验能真正内化。

三、发生矛盾冲突时的指导策略

1、与人发生冲突的指导策略。解决这类冲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幼儿构建与人合作、交往的技能技巧,比如教给幼儿分配角色的技巧、化解小摩擦的技巧、解决争抢物品问题的技巧等。这个问题在各个角区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有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才能有效地减少幼儿间的冲突;二是通过之前的讨论建立规则。规则的建立与遵守,不但能有效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而且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2、与物发生冲突的指导策略。教师要区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发现幼儿争抢玩具材料,就说明玩具材料数量不足,此时应增加同种玩具的数量,尤其是小班幼儿,这类现象更加普遍;发现幼儿出现新的游戏情节或动作,除了及时加相应的玩具材料之外,还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一物多玩,以满足幼儿游戏发展的需要。

3、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发生冲突的指导策略。第一: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除了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注意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之外,将教学和游戏活动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把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转变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积累和提升经验。第二:通过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和语言启发,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从而诱发新的游戏主题或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例如娃娃医院中将就诊图与环境创设相结合,使幼儿了解就诊的流程,这样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经验,还能更好的引导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

四、教师参与游戏的几点指导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等来参与游戏,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1、游戏介入法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参与幼儿游戏,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如在娃娃家活动中教师以客人的身份与幼儿游戏等;)

2、材料提供法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游戏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如在建筑区中,老师可提供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纸片等,来丰富幼儿活动的内容,并以此提高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3、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角区,不同的

实际情况,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指导。所有采用的这些方法都要建立在引导、鼓励幼儿更好的开展活动的前提下,不能采用命令的方式,这样会打消幼儿的积极性,无法拓展幼儿的思维,达不到开展角区活动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五)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调整环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1、细心观察,引导全体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注意那些不知入哪个区域好或入区又退出来的孩子,这样的原因有:有的孩子兴趣单一,有的能力水平较低,有的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等等。因此,在孩子入区前,教师除了向幼儿介绍当天各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操作要求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外还要从小班实际水平出发,分类指导。

(1)对于兴趣比较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愿意到其他活动区的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他兴趣,使其兴趣广泛。例如:幼儿喜欢绘画、常到美工区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语言区去,作为语言区活动的材料,拿着自己的作品操作讲述。在活动中,孩子就会慢慢地对语言区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

(2)能力较差的幼儿,对入区活动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能掩盖他们的弱点,而在区域活动中要独立操作、单独完成学习和交往,可能会遇到困难。因而在区外徘徊,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引导,与他一起入区,向幼儿介绍区内的内容和学具材料的玩法。并和他一起玩,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

(3)对于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上次已入过的活动区,以及活动的情况,然后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未活动过的区域参加活动。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欣赏娃娃的新衣服,老师走过去却问:“客人来了,你们烧饭给客人吃好不好?”无意间,教师打乱了幼儿的思路。同时也对幼儿玩娃娃家的游戏内容进行了局限。这都是没有观察造成的。我们应避免出现皮亚杰所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现象。!

3、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例如:有些小班幼儿对绘画很感兴趣,但很害怕拿剪刀,一拿剪刀手就不听使唤。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这些怕剪刀的孩子多数在家玩刀曾伤过

手、流过血,因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提高他们使用剪子的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消除害怕心理,“懂得使用剪刀”的定位目标就达到了。

4、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区、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比如在小班的科学角活动中教师在探索角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但幼儿除了看看、观察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于是我在每杯水上放一块塑料片。孩子们马上好奇地去看看、摸摸、拿拿热水杯上的塑料片。看看冷水杯上的塑料片,不一会,他们就惊奇地发现热水会冒气,冷水不会冒气。

(六)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

适时介入幼儿活动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

1、“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察,眼看这位交通警察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通警察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通警察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很大,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像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水果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排序。幼儿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苹果橘子\橘子苹果这两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苹果、苹果、橘子\苹果、苹果、橘子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3、教师适时参与游戏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教师参与本身就能够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幼儿进入区后,对于不同的区域,教师要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给予不同的指导:

(1)当区域中投放新的材料时,教师应耐心传授玩的方法和规则,使孩子掌握玩的要领。

(2)当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转为观察者,观察幼儿活动情绪,并有计划地把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以便积累资料,归纳分析。活动结束前,教师按记录逐一表扬好人好事。让孩子明白,教师的记录不是自己做错事的记账,而是做好事的赞扬,幼儿的表现记录实际起了给予孩子“一份奖励”和增添“一份高兴”的激励作用。

(3)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又从“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交流玩的方法,进而促进幼儿高兴地、主动地活动。

(4)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应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扮演角色,身临其境,感情投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无拘无束地同玩、同乐,孩子会感到特别高兴。在“各种各样的树”的主题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树叶,教师和幼儿一起将这些树叶罗列出来,制成树叶标本张贴在墙上,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不失时机地和幼儿一起去观看,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有的小朋友仔细观察了说:“我在公园里看到过这种树叶”有的幼儿会问老师或者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啊?”有的小朋友发现贴在墙上的树叶有的干枯的快,有的则能长期保持绿色就问:“为什么玉兰树的叶子还是这么绿,枫树的叶子这么快就瘪掉了呀?”这样更加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七)幼儿游戏规则的建立:

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1、教师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逐步共同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幼儿有自觉遵守和维护区域活动各项规则的意识。区域活动中的取放材料、维护环境、安全操作等规则应当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的,是所有幼儿认可和理解的规则。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为此,我和孩子们围绕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进行了一次师生讨论。孩子喜欢进活动区,他们的进区规则讨论也十分热烈。可是,我发现在孩子们的语言中大量的出现这样的句子:“ 不能乱丢玩具” “不许大声说话 ”“不行 „„” 等等,“ 不要 ” 、“ 不许”、“不能 ” 的指令性字眼。这些听似并无不妥的句子,却容易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方向,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太多的限制,而失去了指引。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的正面建议,如“你能„„、你会„„”。

2、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共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

篇五:《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李艳华

摘 要: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主的学习活动。它不仅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耐心毅力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最重要的窗口之一。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活动,教师对不同幼儿的行为指导应有所区别。首先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了解幼儿的困难。其次,教师的出现与介入需要一定的艺术性,适时的出现、恰当的指导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的发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积累主题经验等。让以孩子为主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