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作文


第一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小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在长文化之根,铸文化之魂,塑文明之形,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培育合格人才。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实践。

我们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建立完善相关机制,培养打造了一支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队伍,经常性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现将我们的具体作法汇报如下:

一、开发系列教材,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

我省采用的是人教社统一印发的中小学标准教材,在各学科教材中含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历史文化等等。同时,我省地方教材着眼于本地风土人情、当前的教育主题以及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等,开发了诸如《美丽中国》、《凤舞九天》、《文明湖北》、《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等教材。我县宣传文化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黄香三字经解读》、皮影画册《汉孝子黄香》、长篇历史小说《千古孝子黄香》、连环画《孝子贤臣黄香》,一些中小学校选用这些书本作为校本教材。义堂中心小学编印了黄香故事等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道传统文化教育;实验中学等学校编印了《习惯养成教育篇》等校本教材,其中收录了《弟子规全文及解读》,对学生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占领课堂阵地,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根

我县保证每周1课时教学时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一方面,我们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炼、升华,开展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另一方面,我们以班团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课堂活动进行集中的专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校情班情,精心打造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班团队会,其观摩课及案例多次在省市展示及比赛中获奖。2013年5月实验小学六5班的班会课《拿什么爱你 我的父亲母亲》在德育工作现场会上展示,全班家长应邀参加班会,在互动环节,家长、师生全都热泪盈眶,出现十分感人的情景,通过这样形式新、内容实、打动人的班会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教育,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心、殷切的期望,从而发自内心身体力行地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三、搭建活动平台,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成长

除了注重创建有品位的校园环境,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各中小学校还注重开展有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活动平台,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围绕孝文化,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美德少年”、“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活动,组织收看全国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感受这些先进典型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

操,开展讨论、主题班会、征文等相关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尊老、爱老、敬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位于黄香故里的义堂中心小学,他们将校园文化特色定位于孝文化,申报了省德育五项课题,开展六个一专题孝行实践活动,读一本黄香书籍、讲一个黄香故事、写一篇主题作文、做一件行孝事情,引导学生认识孝道、实践孝道、弘扬孝德„„

围绕廉洁文化,全县各中小学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胡金店中心小学作为廉洁文化特色学校,开展了相关读书征文、板报、班会等教育活动。

围绕民间文化,全县各中小学分别将跳鼓舞、三节龙、连响舞、湖北大鼓、蚌精舞、踩高跷、剪纸、舞蹈、民族乐器、书法等等纳入传统艺术课、列为兴趣活动项目,组建各类兴趣班近100多个,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播下了传承特色民间艺术的种子。

围绕节庆文化,县教育局以及各学区、各学校都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县教育局每三年一次大型的运动会、每两年一次“大家唱、大家跳”艺术节,一年一度的元旦、儿童节、党的生日、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经常组织相应的活动,对各种传统文化节目进行专题集中展演,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围绕雅行教育,城关学区和胡金店中学都积极提倡,要求男生女生言行举止文明规范,“和声细雨显才女气质,谦恭礼让展君子风度”。 县实验小学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结合,开辟了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宣

传文化墙。县一中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了励志宣传栏,彰显传统美德。清明河乡小、义堂镇小、吴铺镇小等开展“处处皆文化”活动,利用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布置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彰显出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城关三小、义学中学等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 “读经典文句,与圣贤为友”。

四、开辟校外领域,让优秀传统文化开花

我县建设了一批校外教育基地,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浸润学生心田。

作为全省文物大县,我县拥有全国一流的县级博物馆,今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进入参观的中小学生达1万多人次,为中小学生了解云梦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位于义堂的黄香文化园,集忠孝文化、品德教育、旅游观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我县中小学生黄香孝文化的实践基地。第二届云梦黄香文化节期间,全县300多名学生表演的大型《三字经诵读舞》获得海内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黄香大道景观带,犹如一道文化长廊,以云梦历史为轴线,立足还原云梦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风光,建有汉孝子黄香、楚令尹子文、云梦皮影等雕塑和辛亥革命先驱吴禄贞大将军铜像,使广大中小学生在休闲中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感悟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深入实践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结果

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体现在每时每刻、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应该深入实践走向生活。各中小学校围绕时令节日、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等,利用春游、清明扫墓、义务劳动、节假日等契机,分别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比如:绘制春节年画、学办年货、做传统小吃、学唱民歌民谣、了解十二生肖、收集楹联学习楹联知识、欣赏学习皮影表演等等。云梦实验小学秦朗6岁开始学习皮影戏表演,曾在央视《天生我才》栏目表演云梦皮影,被誉为“皮影神童”。

总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做到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占领课堂阵地,开辟校外领域,搭建活动平台,深入实践生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下一步工作打算:三创(创特色创品牌创效益);三重(重教学渗透、重文化熏陶、重实践养成);三建(建机制 建队伍 建基地)。今后我们还要在提升文化品位、凸显个性特色、形成工作规范、探索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以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浓郁的氛围影响、感化学生,进一步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

第二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仙桃市彭场中学 黄爱平

一、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

中国有历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同程度地遭到国人毁弃。当然,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实社会中,不少人热衷于过“洋节”。什么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光棍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不胜枚举。与之对照,传统节日除春节外大多平平淡淡,冷冷清清。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现如今,国人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差不多都还给老祖宗了,而西方的拜金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极端个人主义、黄赌毒、夜总会、性开放等糟粕却学了不少。可怕的是这些糟粕正在影响着下一代。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如果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家也将要完了。 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优秀文化应该得以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自然责无旁贷。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一些青少年热衷于给同学过生日,却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一些孩子花钱如流水,却从不体谅父母挣钱养家的艰难辛苦。何来孝道?

这些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孩子在童年时期,对于其品德教育和人格养成的工作没有做好,这里面既有家庭教育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责任。小学阶段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这一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强,是人格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

的最佳时期,对他们进行教育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来进行才会更有效果。

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悠久的历史, 是针对5到15 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种称谓,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主张在儿童性情未定之时和心智初开之际,就施以正当的教育,以培育儿童的品德,启迪儿童的智慧。在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质和精神家园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方法,这些都值得借鉴。蒙学教材也种类繁多,流传比较广泛的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童蒙须知》、《幼学琼林》等,这些蒙学教材,不仅将天文地理、生活生产、历史人物﹑人情世故﹑成语典故、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需知识几乎全部包括其中,而且用词简练,读起来又合辙押韵,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也很容易背诵。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需要一辈子来学习和体会。有些内容小孩可能不理解,但这些不理解的词句会在大脑中、心灵中慢慢沉淀下来,等到年纪渐长,慢慢就会明白。一旦经历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孩童时期学过的东西会突然触发,豁然贯通,有一种“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早已拥有”的感觉。很多东西不一定完全理解了才有作用,正如多数人不理解自行车跑路的道理,同样会骑自行车。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目前在中国许多地方,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些传统经典文化的价值,并将之引入学校教学当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又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大放异彩。

近几年来的国学热,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学校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六部委于2008年4月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以及京剧走进小学音乐教材等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大有必要,势在必行,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兴衰荣辱。做好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然,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到底哪些内容应该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决策者在做出一些决策之前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有待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哪些内容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呢?有文学,如唐诗宋词元曲;有儒家哲学,如《论语》《孟子》;有美术,如国画剪纸;有音乐,如二胡古筝;有书法,如毛笔篆刻;有语言文字,如汉字普通话;有伦理道德,如《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等。

我们彭场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条件有限。但全体教职员工并未忘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 ,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力争找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突破点,做传统文化的普及者。

在校长张进华的带领下,结合实际情况,我校做了以下这些工作:

1、召开教师动员大会,明确认识,统一思想,成立“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专班,布置任务,明确职责,强化落实与检查。

2、优化育人环境。校园主道旁的宣传栏出专刊,定期更换内容。最近一期出的内容是《中国传统科技》,此前出过《中华传统节日》与《中国书画艺术》。校园内古诗文随处可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出现在显眼的墙面上,古诗文氛围浓郁。楼梯间、走廊里,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古诗文,中华传统文化随时随地感染学生。这些古诗文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比赛。学校组织语文教研组编写了校本教材《<论语>精选四十则》《<孟子>精选》印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语文老师带领学生熟读成诵,选拔学生参加比赛。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学生了解并积累儒家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为人处世的教育。

4、响应市教科院组织的古诗文背诵默写竞赛的号召,组织学生背诵小学初中阶段课内所有文言文与古诗词、若干课外古诗词、《增广贤文》、《声律启蒙》。这一活动最近几年,每年都进行。

5、校园广播开辟了一个栏目《民乐欣赏》,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二泉映月》等民族器乐。

6、美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毛笔书法和钢笔书法,评选优秀作品出专刊展览。

7、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百家讲坛”里的专家为学生传道解惑。

8、发挥班会课主阵地的作用,班主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开过的班会主题有“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礼仪”、“中国古代科技”。

让下一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责任。为此,我们将竭尽全力。如何让工作更有效果,有待探索。我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方向对,就不怕路远。

第三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教书育人谱新篇下》

2014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确定463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首批试点学校,旨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让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光大。传统文化的感染力,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思想现状的人都能找到改善的效果。只要能够融入这种氛围,把心门打开,就能让正能量在交流分享中流动起来。

许多学校极具特色的传承尝试,带您走进一片传统文化的新天地――

第四篇:《文化进校园发言稿》

增强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遗传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更系统、深入的传承民族文化,也为了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今天,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务川仡佬文化简读本》进校园推广会议,也很高兴的看到我们务川县的仡佬族文化走进了我们美丽的校园。

近年,务川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抢高地、打基础、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和打造“中国仡佬文化中心•渝黔人文旅游新区”的发展目标,致力仡佬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传承和发展了仡佬族节庆品牌。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6届“仡佬族祭天朝祖祭祀大典”、3届“仡佬族吃新节”活动、2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1届“全国仡佬吹打大赛”。 其中“仡佬族祭天朝祖祭祀大典”入围“中国优秀民族节庆”,“ 仡佬族吃新节”获评“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

其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打造出了“龙潭仡佬古寨”文化名片。龙潭仡佬古寨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 全省20个重点保

护民族村寨” 等七张名片。这是很有模范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可以在其他仡佬族文化村寨中推广借鉴的。

第三,我们一直致力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建立起了仡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项;仡佬族宝王祭拜习俗、高台舞狮、仡佬族婚俗、造纸塘皮纸制作技艺、仡佬族三幺台习俗等5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公布了首批非物传承人和传承单位。

第四,挖掘整理并传承了《押伽》《护蛋》等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并着力推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社区、进学校等五进活动,其中我们县仡佬族《打篾鸡蛋》《推屎爬》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入围全国民族体育竞技项目。

第五,挖掘保护了仡佬饮食文化,对以仡佬“三幺台”、仡佬“六合宴”为代表的民间特色菜谱进行整理,规范相对固定的制作模式,口味口感及餐饮风格。制作仡佬文化特色餐具,形成一套包括杯、盘、碗、筷、烟缸等系列特色餐具。并在餐饮、宾馆等行业率先推广使用。

第六。挖掘整理了仡佬音乐,并集成以《永远的仡佬》为代表的《濮乐遗音》。使仡佬盘歌调子风格化,打造仡佬盘歌影响力。

第七,创编了仡佬民间舞蹈。以仡佬族民族民间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为元素,提炼、创编了《背架情缘》《草结连心》等一批代表性舞蹈,其中《傩戏》走进韩国世界假面舞大赛、《打挂子》走进法国尼斯狂欢节,《心心结》入围第七届CCTV全国舞蹈大赛决赛。集成

仡佬族原声态歌舞,构建了仡佬族大型歌舞剧《神砂仡佬》,成为仡佬族史诗性代表作,并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舞蹈与世界”栏目。

第八,编辑出版了《务川仡佬族》《丹砂古县的文化记忆》《务川古村落》《务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仡佬族知识简读本》《中国仡佬族》《仡佬和合之旅》等系列仡佬族文史资料,对仡佬族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与传承。

上面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务川以仡佬文化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色体系的创建,同时也是我们对自己的仡佬族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行动。

今天的这个会,是我们对仡佬族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一个延续,或者说是一个更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的仡佬族文化血脉的延续。

我们都知道:增强民族认同感,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文化遗传,守护精神家园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务川是仡佬族历史的发源地,仡佬族人口占了全国仡佬族人口的45%,有着“仡佬之源、丹砂古县”的美誉,更有着神秘悠久的仡佬文化。而这神秘、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读本》,只是我们仡佬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只是一个缩影,但也能给年轻的读者们一个整体的宏观的仡佬文化印象。

《读本》进校园的推广,有助于现在的青年学生们深入了解仡佬族的起源、仡佬族的历史、仡佬族的文化和知名人士,加深他们对仡佬族历史文化认识和学习,并进而传承我们的仡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