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心得体会3000字


篇一:《弟子规论文》

践行《弟子规》精华

《弟子规》一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里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了解的人生哲理在里面,是我的人生宝库,我现在就挑出一节就行自我分析。

原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 ,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 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 ,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

蒙蔽我们 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 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 ,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07电子商务一班

20078251101

梁兆广

2009年5月15日

篇二:《经典诵读课程《弟子规》教学说明和要求》

经典诵读课程《弟子规》教学说明和要求

一、课程简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经清代的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

《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共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则孝)”24则,“弟(出则弟)”13则,“谨”24则,“信”15则,“泛爱众”21则,“亲仁”4则,“学文(余力学文)”12则。

“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

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本教材按照总叙共分为七个章节进行教学,具体列述弟

子在为人子弟、接人待物、处事求学时应有的礼节礼仪礼貌与行为规范。具体章节教学内容如下:

总叙:总叙即总纲,基本引用孔子的原文。以下七个章

节,分别以总叙中的一个要点去精选规则,组成一段文字。

第一章:孝(入则孝)——感恩——教会人如何感恩家

人、同事、客户和朋友;中国五千年来,一个“孝”字治天下,为何?因为孝心,换言之,就是无条件的恭敬心、感恩心、责任心、宽容心、平常心、觉悟心,从对待父母和尊长开始培养,然后可以延伸到兄弟姊妹,延伸到亲戚朋友和一切人、一切事。孝道,有着巨大深广的内涵。激发人们的孝心,培育人们无条件的恭敬心、感恩心、责任心、宽容心、平常心、觉悟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人生事业的根本。

第二章:弟(出则弟)——礼节——教会人长幼秩序,

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弟,从兄弟姐妹关系开始,教育人们认识长幼尊卑秩序,学会尊老爱幼、卑己尊人,依照礼

仪规范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谨——态度——讲述人生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

的培养;谨,从日常饮食起居开始,培养人们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人生态度和宽厚敦朴的处世风范。

第四章:信——做人——教会人恪守做人做事的基本底

线;信,从言语表达规范开始,教育人们如何做一个诚实有信的人,以及如何知过改过,培养人们的自尊、自爱、自信和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第五章:泛爱众——博爱——启迪人们爱人爱物之心;教育人们如何以同理慈悲、自爱爱他的心,去广泛地爱一切人,学会时时处处与人为善,本着仁爱之心为他人着想。

第六章:亲仁——交往——告诉大家什么样的朋友值得结交、什么样的老师值得亲近。

第七章:余力学文——执行——教育人们应该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之后应该怎么做,告诫大家人生要不断的精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

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在培养学生实践、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

特色。{弟子规心得体会3000字}.

(二)具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3.掌握课程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4.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学科研水平。 过程与方法:

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

3.在欣赏诵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位经典、提升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诵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感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诵读氛围,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弟子规心得体会3000字}.

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经典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发育与发展

1.通过每日诵读训练,进一步促进学生发音、发声器官的发育与健全。

2.通过诵读教学,很好地训练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规范的口语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通过诵读习惯的养成,让中华智慧和行为规范入耳、入心,使学生成长为知、行统一的“好公民”。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篇三:《辩证学习弟子规》

辩证学习《弟子规》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天天回家背诵《弟子规》,请我们代为检查;电视上也在热播《弟

子规》。于是,激起了我对《弟子规》的兴趣,想分析分析其究竟为何物。稍加分析研究后,

我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它有如此深厚的学问,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一、 读圣训,慎己行。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

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

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

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

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

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

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

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

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

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

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

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

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

“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

《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

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

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

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

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

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

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

时之念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

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

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

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

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

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

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

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

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二、 互监督,促双赢。

这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孝悌仁爱,它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尊兄爱弟,尊敬长辈,如何为

人处世,读书求学的道理。这里面有许多今天的孩子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比如第五章节里

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很多孩子却没有做到,自己的书桌却从不收拾,

要收拾也从不勤快,把书理理也就完了,而且也从不愿折被子,周六周日被子都是堆在床上

的,周一至周五都是父母来叠被。 第二个就是学习,很多孩子在学习上也不勤快,总是拖拖拉拉,所以做起作业来速度就很慢,

学校上课时有时还会分神,不专心。而且有什么不明白的也就能混就混过去了,只有实在要

完成的才会去问爸爸妈妈。《弟子规》明明写着:“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但

许多学生却没能做到,常常是不求甚解这本《弟子规》是一本圣贤之书,十分造合现在这些

小学生,在这个年代,许多独生子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大人

独立生活,读了这本《弟子规》,它还能教孩子许多该懂的东西。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

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

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

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

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

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

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

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

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

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还有,当孩子说不听的时候,就用他正在背诵的“父母呼,行勿缓”来印证他,不能光

说不做。而当我们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孩子也会用他们背诵的内容来指正我们,此时的我们

要虚心接受,不能拿大欺小。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达到“互监督,促双赢”的效果了。

三、 思辩证,勿全听。

尽管《弟子规》很好,很实用,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也有

需要与时俱进的成分,也有不合适的成分。假如我们事事都照着要求孩子,那孩子整天就被

套在条条框框之中,无所适从。

就像《弟子规》中说“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欢就去做,父母不喜欢

就不做,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意义何以体现?现在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让孩子发挥创新

精神,就不能仅以父母好为好,父母恶为恶。另外“对尊长勿见能”是在教人说善意的谎言,

对尊长谦虚尊重是应该的,但该见能时就应该见能,比如我们搞教研活动或评课,老教师固

然有经验,年轻教师也不能只是唯唯诺诺,恭恭敬敬的应和,也应该多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