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中央大学医学院,华西坝旧址中央大学医学院,华西坝旧址

中央大学医学院,华西坝旧址


篇一:《发展变化》

发展变化

成都是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在21世纪出土的金沙遗址把成都的建制历史提前到(约前1200~前650)。已经超过苏州的建城时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即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朝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北宋初年,朝廷在成都设立成都府,为成都府路治所。南宋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元军攻占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后简称“四川省”。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大夏政权于重庆,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

成都历史

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随后满洲八旗入川,与张献忠在成都激战。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随后的五六年间竟断绝人烟,因此当时四川省会曾迁往保宁府阆中。康熙年间,朝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省会也又迁回成都。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失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 民国时期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时任四川总督赵尔丰**民众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年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独立,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与重庆之蜀军政府合并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张培爵任副都督。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这一时期,四川大学、华西联合大学等一些现代教育机构在成都设立。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正式改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遂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并继续为四川省省会。由于川军派系混乱,成都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间陷入了长时间的军阀争夺时期。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沿江的各类工矿企业、高等学校和文化团体纷纷内迁至四川,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迁至成都北较场,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出大陆前没再变更校址,历时长达11年,除短训班外,有10期学员毕业于成都,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的最后一个时期;又如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及畜牧兽医系于1938年前后分别迁到成都华西坝,华西坝后被称为大后方之“天堂”。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6月,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飞机从成都及其附近多个机场出发,出击了900多架次,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国共内战末期,国民政府从南京依序迁往广州、重庆、成都、西昌,最后至台北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

之一(1993年国务院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2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通知(中编[1994]1号),成都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南地区商贸、金融、科技、交通、通信枢纽之一,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成都是内陆开放城市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2年被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委员会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十一位,投资硬环境进入全国40强,在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荣获国家卫生城市殊荣。近年来,成都全面遵循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正在努力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当前,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地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成都,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只有亲自来到成都,才能体会什么叫做“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坝儿腹地,是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7年,四川省的成都市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获国务院批准。

2007年,成都市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

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The World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Destinations)已经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称号,成都也从此成为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10年成都市生产总值(GDP)5551.3亿,为全国省会城市第3名,大陆城市12位。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并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成都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2010年,成都市还大力投入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深受广大市民支持,效果显著。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地方政府透明度2009年度报告,成都与厦门并列排名全国第二。 2010年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成都荣获了2009年度“低碳中国贡献城市”、2009年度“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荣誉称号。

2010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成都荣获“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称号。201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成都荣获“十大品牌会展城市”称号。

2010中国会展行业年会——世博会主题展策划与中国会展业发展论坛上,成都以良好的办展设施、优良的办展环境和出色的展会服务荣膺“中国会展之星·最佳城市奖”。

2010年中国(大陆)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成都以75.90的高分高居排行榜第

三名,仅次于上海(78.85分) 北京(78.77分)成为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第三名。

2010年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发布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排名,成都高居排行榜榜首。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新设立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是对现有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成都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整合扩展而成的,对成都及四川全省的投资环境改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国际化运作承载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年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2010年在《商务旅行》杂志最新出炉的宜商宜居世界城市的排名中,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力克美国的波特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世界名城,摘走世界第一。

2011年7月,成都、重庆入选全球15座新兴商务城市。

成都发展史

文化中心。

2007年,四川省的成都市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获国务院批准。

2007年,成都市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

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The World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Destinations)已经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称号,成都也从此成为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10年成都市生产总值(GDP)5551.3亿,为全国省会城市第3名,大陆城市12位。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并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成都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2010年,成都市还大力投入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深受广大市民支持,效果显著。

2010年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成都荣获了2009年度“低碳中国贡献城市”、2009年度“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荣誉称号。

2010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成都荣获“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称号。201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成都荣获“十大品牌会展城市”称号。

2010中国会展行业年会——世博会主题展策划与中国会展业发展论坛上,成都以良好的办展设施、优良的办展环境和出色的展会服务荣膺“中国会展之星·最佳城市奖”。

2010年中国(大陆)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成都以75.90的高分高居排行榜第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新设立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是对现有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成都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整合扩展而成的,对成都及四川全省的投资环境改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国际化运作承载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年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2010年在《商务旅行》杂志最新出炉的宜商宜居世界

城,摘走世界第一。

篇二:《五校合一的华西坝》

五校合一的华西坝:陈寅恪与“老川大”的特殊情缘

抗日战争时期,外地的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以及华西协合大学五所大学在成都华西坝群贤毕至,构建了辉煌的学术地标。这些大师中,有陈寅恪、顾颉刚、冯友兰、吕叔湘、钱穆、许寿裳、闻宥、徐中舒、蒙文通、朱自清、张大千、马悦然、李约瑟、文幼章„„无数的名流学者都与华西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华西坝当时还有农学院的外籍专家卜凯(Buck)、果树蔬菜专家章文才、胡昌帜,农经专家孙文郁、乔启明,植物生理学家林传光、遗传学家汤湘雨,还有后来成为园艺界院士的花卉专家陈俊愉、农艺学家庄巧生等。基础课方面,理学院院长李方训,化学系主任代安邦都是名噪一时的知名教授。

这些大师中,陈寅恪先生与华西坝的情缘十分耐人寻味。

1940年暮春,陈寅恪赴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会议,某日写下七律一首,开篇吟道:“自笑平生畏蜀游,无端乘兴到渝洲”。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到四川。

陈先生是受成都燕京大学之聘来蓉的,同时受聘于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

在华西坝期间,陈寅恪除了上课外,基本上完成了《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此书意在阐述唐代社会史事,不是在说诗。陈寅恪凭借其精深的旧学根底和深厚的史学素养,把史学和文学打成一片,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融会贯通,在史学和文学研究中开创了一条新道路,他的《元白诗笺证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华西坝的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陈寅恪完成了12篇重要论文,成为他抗战八年中最高产的一个时期。

由于华西坝历来让众多的专家学者幽怀难忘,陈寅恪有一首七律诗,题目便是《咏成都华西坝》:

浅草方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

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远风。

酒困不妨胡舞乱,花羞翻讶汉妆红。

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

1944年冬日的一天,正在家中的陈寅恪忽觉眼前一片漆黑,周遭的景物顷刻间离他而去。这一天,他正好有课时,他叫了长女陈流求去通知校方,今日是不能上课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已目盲的陈寅恪听着华西坝钟楼的渺渺钟声,不禁生出“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的无限感慨。

这年9月13日,陈寅恪乘飞机离开成都,前往英国治疗眼疾。一代史学大师在成都留下了一年又九月的不平凡的行迹。

20年后,蜗居嶺南康乐园的陈寅恪回忆起了成都。那是1964年2月旧历人日的那天,有一首七绝诗,流淌在这位盲翁明镜式的内心:

昔年人日锦官城,曾访梅花冒雨行。

嶺南今朝头早白,蔬枝冷蕊更关情。 阿贵

篇三:《全球最大同源大学家族:南师东南中大南大》

全球最大同源大学家族:南师东南中大南大.历史沿革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ue Dec 14 16:08:29 2004)

zt

同源大学家族:南师东南河海中大南大...历史沿革

同源大学家族

------------

国立南京大学

(本项目内容限于关于南京大学及其衍生院校历史变迁){中央大学医学院,华西坝旧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立南京大学: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后径称南京大

学。

历史

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最高学府。创立于1902年,初名三江优级师范学堂 ,1906年易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4年复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建为国立东 南大学,1927年6月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5月

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称 南京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

1952年,南京大学参与中国大陆高校院系调整。{中央大学医学院,华西坝旧址}.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 范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农学院,1988年改名为南京农业大 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华西坝旧址}.

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林学院,1985年改名为南京 林业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改 名为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独立,并入有关院校相关院系组建(南京)华东航空学院,1957年并 入组建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组建(南京)华东军区医学院,1954年迁至西安合组为第四军医大学 。

1952年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有关院系独立组建的部分院校,包括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农 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工学院,在南京大学有关院系的基础上,还主要融入了金陵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有关院系。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由原址迁至 金陵大学旧址,南京工学院设在南京大学旧址,南京师范学院设在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其他历史变迁

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发展至1985年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发展至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1937年抗战迁至四川开学,在重庆沙坪坝,曾蒙重庆大学相助,医学院另迁 成都华西坝,有赖华西大学支持,1946年还宁。至今在重庆和成都仍有遗迹,如四川人民 医院即是中央大学医学院抗战期间创办的附属医院。

1952年院系调整中,以南京大学有关院系为主体,还组建了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上 海体育学院)诸校。

1956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原南京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独立,以此为基础组建无锡 轻工业学院,发展至2001年合并有关院校改名为江南大学。1958年,南京工学院化工系( 原南京大学化工系)独立,以此为基础组建南京化工学院,发展至2001年合并有关院校改 名为南京工业大学;1960年,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相关专业(原南京大学农业机械专业) 独立,以此为基础组建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迁址镇江,1982年改名为江苏工学院,发展 至2001年合并有关院校改名为江苏大学。

1962年,台湾中央大学在苗栗复校,后迁中坜,1979年复名。

1963年,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独立,以此为基础组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改名为南京信息 工程大学。

同源大学家族

(台湾)中央大学

(南京)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

(南京)河海大学(原(南京)华东水利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原(南京)华东军医学院)

(南京)华东航空学院(后合建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原(上海)华东体育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原国立上海商学院)

上海医科大学(原国立上海医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

(镇江)江苏大学

(无锡)江南大学

1952年后成立的许多南京高校,主要是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三所 大学的有关院系基础上建立的。其他一些院校,如1952年成立的北京电影学院主源为金陵 大学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有关院系师生校友还主要组建了1950年成 立的(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分出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1956年 成立的南京体育学校(1958年改名为南京体育学院)、南京航空学院(1993年改名为南京 航空航天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8年改名为电子科技大学)诸校。

此外,南京大学有关院系调整至或调出组建其他一些院校,如(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北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南京师范大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京师范大学是以师范著称、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 大学、江苏省属重点高校,已经发展为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

历史变迁

南京师范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两江总督署在江宁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 是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嚆矢,1906年改名两江师范学堂,最初以培养当时中国最迫切需要 的新式中等学校师资为办学宗旨,教育、艺术为基础学科。历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 、东南大学教育科、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江苏大学教育学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中 央大学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沿革。1952年,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合并原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师范教育有关科系组建南京师范学院,独立建校,校址设在 原金陵女子大学。原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大学都是美国人所创办的教会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由美国基督教八个教会1911年开始筹备,1915年在南京绣花巷临时校址正式 开学。1919年夏,校长德本康夫人去美国筹集建校基金,于1921年在陶谷(位于今随园) 购地建校。1923年7月学校迁入新址。1928年,德本康夫人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会推选金女

大首届毕业生吴贻芳为校长。1930年在国民政府备案,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 大学办学的宗旨之一即为教会学校培育女师资。教育学、心理学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19

篇四:《说说震旦大学旧址》

今年恰逢交通大学120周年,如果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源流算起的话,交大医学院也恰好是120周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是原来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2005年与交通大学合并时候才改的名字,医学院的徽标还是原来二医大的校徽。这个校徽比较有意思,中间是象征医神的蛇杖,下方以“jat”三字母提示学校的渊源。j是指saint john――圣约翰大学,a是指:aurora university――震旦大学,t是指:同德医学院,我们熟悉的二医大就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年院校重组时合并而成,新校选址就是震旦大学旧址。随便提一句,同德医学院创立于1918年,是三个学校中唯一由中国人自办的一所私立高等医学院校。它与现在媒体提到的那份上海莆田系医院名单中的“上海同德医院”显然没有任何渊源。

1903年2月27日,震旦学院创办于徐家汇天文台的一个房间内。学院的成立是法国天主教会和马相伯共同努力争取的成果,马相伯为校长,一开始只有几十名学生。1904年,因不满法国教会对大学的干涉,马相伯率部分教员辞职,另起炉灶办复旦公学(即今之复旦大学)。但对于震旦,马相伯还是有感情的,一直关注并帮助震旦的成长。1908年震旦购进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原山东会馆的基地,自建校舍,路西为大学院校区(今重庆南路280号),路东则为预科(今重庆南路227号)。1914年学院改为六年制,分设博物医学、法政文学、算术工程3科,即后来的医、法、理工3个学院。学生大多来源于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及各地天主教会办的学校,课堂讲授均用法语。1932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震旦大学立案,由胡文耀任校长,设立以马相伯为首的董事会,改称“震旦大学”。

从1951年2月开始,传教士退出学校,天主教会停止拨给震旦大学经费。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医学院外的其余学院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校。曾经有“东方巴黎大学”美誉的震旦大学就此撤销,成为昨日历史,只留下昔日老建筑给人以遐想。

走进重庆南路227号东院校门,就能看见左右各有一栋老楼。右边是原震旦学院一舍旧址,高五层,清水砖墙,壁柱和门窗套用红砖砌筑,窗套造型各异,变化多端,有半圆形、有三角形、有弧形等。校门左边是建于1916年的第四宿舍,为三层学生宿舍楼,法国红色砖木结构,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建筑之一。

马路对面西院,最显眼的震旦大学遗存,则是老红楼。这幢由绯红色瓷砖和灰色石贴面装饰成的四层楼建筑物,是由密纳特和上海公司设计,在1936年建成。老红楼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风格,立面间接对称,清水墙面,底部为拱券窗。新落成时,大楼中央门厅南墙的一扇大窗户上,有“一只雄鸡对着初升的太阳引吭高唱”的彩色玻璃,这是震旦的象征性图案。这幢楼房在1936年竣工时,《远东评论》赞美此楼:“线条简明古朴”,是校园里“最漂亮最现代化的大楼”。 这里曾经是震旦大学校务管理办公室、图书馆,以及法学院、医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室。

震旦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8年。初成立时,正式馆舍建筑还在计划中,书籍也没有集中庋藏。迨1936年新大楼建成后,校图书馆占据了整个二层楼面。二楼设置有两个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有214个座位,公共阅览室有50个座位。与阅览室相邻的目录室存有该校全部藏书目录,以及徐家汇耶稣会图书馆中文书籍与手稿的全部目录。特别有意思的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珍贵文献,也曾经藏身于此,以躲避战火。

1932年7月15日开馆的上海通志馆,为了编纂上海通志,收集了大量的上海史地文献。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通志馆暂行停办,所有文稿、档卷、贵重图书资料,都秘密运送至柳亚子家中保存,以免被日本军劫走。至1940年底,柳公因上海租界的环境亦极恶劣,不能

再耽搁下去,于是离沪去港。行前考虑到沪寓所所存通志馆重要文卷的安全问题,找胡道静商量,联系一个妥当的地方代为保存。胡先生与法国耶稣会中从事学术文化方面的教士有联系,就去恳托震旦大学图书馆法籍馆长夏之时司铎和副馆长景培元先生,得到他们慨允,于是这批文卷由柳宅密移至震旦大学托管。柳亚子旧居位于复兴中路517号,是一幢建于1926年的三层欧式花园住宅。

柳亚子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时,典租此楼,直到1940年离开上海。从复兴中路517号到重庆南路的震旦图书馆,电子地图显示距离约为500米,且都在法租界范围内,所以转移工作很顺利,消息一点没有外泄。

日本投降后,上海市通志馆复员。胡道静也从内地回到上海,接受志馆任务,去震旦大学图书馆把志馆托管的文卷取回。抗战胜利后,从震旦图书馆中取出的资料先是归属于上海通志馆,继而是上海市文献委员会。上世纪80年代,重建地志性的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的时候,以通志稿为代表的老通志馆的文献资料划拨给今天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这批资料虽历经波劫,却能安全、完整的保存下来,端赖柳亚子先生、胡道静先生和震旦大学图书馆两先生在战火纷乱之际的勇敢守护。

震旦博物院比震旦大学图书馆更知名。震旦博物院原名“徐家汇博物院”,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馆,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韩伯禄,又名韩德创建于徐家汇。主要收藏动植物自然标本,每日午后准人参观,不收门票。入门后如投名片,即有人招待导观。1930年由于标本众多旧院舍不敷应用,遂在震旦大学内另建新院舍,改由学院管理。转让给震旦后,改名为“震旦博物院”,以志对其创建者的纪念。 新大楼是一幢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由莱纳德和福萨雷的上海法国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吕班路(今鲁班路)上l形大楼临马路那部分是中国自然史展览馆。大楼的其余部分也物尽其用,俯瞰博物院下面植物园的南楼,则作为博物院的研究所、社友实验室、图书馆,还有研究设备和标本收藏品室等。

1933年冬,博物院正式开放,普通观众每星期除周二外的各下午均可购票参观。另有标本供学者研究,该院还经常选择标本中有特色者,分寄世界各地,以供专家考定。中国古文物展览馆和动物展览馆则于1935年开张。该院当时储藏中国所产的动植物标本为远东第一,有“亚洲的大英博物馆”之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示同意震旦博物院和亚洲文会博物院合并,建立上海自然博物馆,开了新中国自然博物馆建设之先河。原建筑曾经为中科院昆虫研究所使用,现为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在吕班路西侧,与韩德博物院对面相望的是伯多禄教堂,1934年建成,砖瓦架构。落成后的教堂为天主教拜占庭式大型教堂,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中央有大穹窿,弥撒间后面有5座边祭台,大门左侧有方形钟楼,前辟堂场,两侧过道。堂内无支柱,处处可看到祭台,并能清晰听道,设座1000个,面对祭台有唱经楼,可供百余人登楼唱经。一开始是震旦大学教徒师生的专用教堂,后来也对周边信教居民开放。教堂最初取名圣伯多禄加尼削教堂,由于教徒对天主教称为圣人的圣伯多禄加尼削这个宗教人物不熟悉,后遂改用圣伯多禄来命名,称圣伯多禄教堂,简称伯多禄堂。而今,为配合成都路高架道路市政工程建设,该堂拆除由原址向西侧稍移后,按原建筑风格重建。重建的伯多禄堂有三层,比原堂增加两层,大堂放在三楼,建筑结构与原堂基本相似。

这处震旦大学旧址是颇为值得纪念的,校园中满是校庆的浓厚气氛,但热闹是别人的,属于昔日震旦大学的只有梧桐环绕中,沉默的红墙老建筑了。

篇五:《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华西坝旧址}.

华西协合大学

荷叶凌波,钟声激越。

百年堪回首,钟楼晓月应知否?

它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抗战时期,这里成为保存、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命脉的圣地之一。这里是我国牙科学的发源地,享有了“东亚第一”的美誉,其文理哲各科在当时的西南地区也是处于顶端的位置。

成 立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并由毕启

(Joseph Beech)、启尔德(O.L.Kilborn)和陶维新(R.T.Davidson)等人着手筹建。

1910年3月11日,在成都“南门外二里许、锦江之滨、南台寺之西选择了据传为古„中园‟旧址的风景清幽之地”——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由于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共同开办的,故名华西协合大学。也正因如此,当时的成都市民都称之为“五洋学堂”。 在西方著名教育家波尔顿、张伯伦的指导下,华西协合大学的组织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育管理等都采用了当时英美较为先进的水平。与四川通省大学堂(四川大学前身)的“中西并重”相比,华西协合大学可以说是“全盘西化”的。它所实施的教育以西学、神学

为重,其教员大多来自英、美、加三国。

学校的组织管理按“协合”的原则,仿照牛津、剑桥大学的体制,实行“学舍制”,即每个差会建立和资助自己的学院,管理自己的资金和设备;学校则提出教学大纲,制定录取、考试标准,使集中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这个创造性的体制既解决了各教会提供资金、设备和相互的协调工作,也反映了现代大学的特点,保证了学校在育才方面拥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毕 启“积极提倡实业教育,以利本省天然出产,增进人民殷富” 1946年,73岁的毕启告老回乡,中国政府比照美国杜威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勃兰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勋绩人士荣誉奖:红蓝镶绶四等采玉勋章。

这位获文学士、神学博士的美国传教士,1905年参与筹建大学,1913年当选首任校长,1931年改任校务长,主持校政30多年,为华西协合大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年校舍

大学开初只有简易的临时建筑,永久性建筑是毕启到任校长后才募集到一些经费,根据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特易的设计,开始修建的。校园以钟楼为原点,向南向北延伸为中轴线,主要建筑皆在东西方铺开。青砖,墨瓦,歇山式大屋顶,对称的布局,具有中国民俗风味的花卉鸟兽饰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英国首相希思受托之托造访了华西医大,委托之人正是荣特易的孙子。当初荣特易在设计事务所时,在基础工程中他采用了当时的新技术倒拱形结构,效果如何,一直是他牵挂的心事,他孙子了解祖父的心情,遂托希思前往华西坝探个究竟。 十九世纪末,上海圣约翰大学怀施堂开始呈现中西式风格,之后教会学校相继效仿。华西协合大学的创建者们在校园规划之始,采取了国际招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