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评论


篇一:《评价曾国潘》

评论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现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他。 首先从他的文学思想才能讲起,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所著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由此可见,曾国潘也是一文学奇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端里能有如此觉悟如此文采,实为难得。在封建礼教如此严格的社会环境下,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他的家教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联系曾国藩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环境,无论是它在文学上的或是政治上的成就,都实属不易,更是值得我们后代称赞的。

其次在军事方面,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军

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但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作为清朝重臣,他镇压这场农民运动是为了保卫国家政权,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站在农民阶层的立场上来看,他阻挡了农民为反抗封建的运动进程,也是在阻挡了社会的进步,这是不被认可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们不能完全肯定或是否定,只能站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中来看待他们。

再次是从修身养性方面来看,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从唯物辩证法来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则具有指导作用。人格修炼对他事业很有帮助,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最后得说他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曾国藩他与时俱进的建造了江南制造总局。虽然最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来看,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伟大的运动的开始,在当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

学习唯物辩证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我们看待事物或是处理事物我们都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于评价

历史人物我们更应该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篇二:《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 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 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商业和交通业。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

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太平天国除了有上述功绩之外,也有它的过失。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却又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的统治。封建主义加上神权主义,便形成了太平天国的特权主义,在农民政权中,造成了它的特权阶层。洪秀全天王就踞特权的顶巅。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所谓“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并不意味着农民得到了多少政治自由。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天朝田亩制度》中这种平均主义蓝图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实质上乃是带有反动性的。 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了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镇压太平军的湘军士兵又何尝不是源于农民呢?所以只能看政权的性质。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谁好谁坏这要由历史来选择。而历史的选择是假曾国藩来实现的。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

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带头人,是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导者。“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闳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也是他。他率先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办起了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

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在曾国藩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基地,而且又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扩散中心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这些书籍不仅为培养我国近代科学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而且对近代思想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江南制造局一创办,还附设了一机械学校,培养生产技术力量,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1872年,曾国藩还采纳容闳的建议,派幼童到美国留学,揭开了我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历史。此举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的海军建设。曾国藩在世时,我国的近代海军虽然还未形成,但近代海军的发展壮大,他是有谋画之功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化运动,不仅有发轫、首创之功,而且还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

曾国藩的学术思想既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一“, 从理到礼”的学术思想。曾国藩虽一生信奉程朱理学,但其理学思想并不囿于程朱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而是将“理”具体化为“礼”,由“天理”转向“经世之礼”。他认为“礼”是一种“经世之礼”和“治世之术”,即“礼治”。他既表示要“恪守程朱”,又主张确守“仲尼之本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人们的思想控制在“古礼”之中,使人们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力。{曾国潘评论}.

第二,“汉宋兼容”的学术思想。曾国藩认为,“笃守程朱,不废陆王”不失为治学的好办法。在历史上,汉学与宋学曾经是对立的两个学术派别,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出了“不废汉学”的主张,要求两派“克己和众”,扫除门户之见,以此融会汉、宋之学。尽管曾国藩兼容汉宋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服务的需要,但这种扫除门户之见的学风在学术上无疑开创了一代新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以文为道”的学术思想。曾国藩在“文”、“道”关系的问题上,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从而强化了“道”的政治性。

曾国藩家训中道德思想以孝为基本核心,包含居家美德、个人道德修养、交接之道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互爱、简朴清廉、忠义有孝的社会环境。对现代化进程中公共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超越前人的,对前人的思想有积极地融合、发扬与舍弃,并对现代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积极作用。

曾国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篇三:《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从李鸿间、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

从梁启超、黄兴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曾国藩推崇师法视为“楷模”

毛泽东

毛泽东家乡韶山与曾国藩的家乡湘乡仅一山之隔他的母亲文七妹就是湘乡人八岁之前毛泽东一直住在外婆家十六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并在这里通读了光绪年间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每卷扉页上都写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毛泽东号珍藏字样。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毛泽东的许多思想、学识甚至于方式、方法都深深地烙下了曾国藩的印痕。 ■毛泽东的最高原则“阶级斗争”学说同于曾国藩的“大本大源”思想。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源于曾国藩的“笃实”和自我反省思想。 ■毛泽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曾国藩的《爱国歌》如出一辙。

蒋介石

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早在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蒋介石就亲自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要求学员“人手一册”作为治军治国之蓝本。

■30年代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等地举办“中央训练团”亲自从《曾文正公全集》中辑录出《曾国藩剿捻实录》分发给广大官兵尤其要求高级将领“格外用心研究”。

■蒋介石带兵最大的法宝就是给将士以“重赏”和“重赐”这完全师法于曾国藩“精神银子”的练兵用兵手段。

■在家庭教育上蒋介石同曾国藩如出一辙。他在给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信中从衣食住行作文写字到阅读功课均有详细严格的要求。

■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说“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作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

梁启超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倍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梁启超说“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饮冰室文集·新民说》

陈独秀

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对曾国藩薰陶出来的湖南精神钦服之至年他在《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氏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

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

郭斌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在《曾文正与中国文化》中说“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

冯友兰

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宗稳操胜券冯友兰认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要搬到中国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那正是西方的缺点。洪秀全如果统一了全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

李鸿章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事业传人提起曾国藩言必称“我老师”。他评价其师说“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吴永《庚子西狞记》

容 闳

中国第一个留美博士大清驻美公使容闳认为“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文正一生之政绩实无一点污点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可称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西学东渐记》

蒋迁黻

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著名学者蒋迁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既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陈 毅

陈毅元帅认真研究过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直截了当地指出“曾国藩用兵很有一套在军事上很值得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

篇四:《评论曾国藩》

是“圣贤”还是“汉奸”?

——我看曾国藩

《礼记》中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看来,曾国藩的一生就是遵循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曾国藩应该算是中国近代最有争议的人之一。有人评价他是“一代古今完人”、“同治中兴诸名臣之首”,也有人说他是“对外投降对内反革命的侩子手” 、“汗臣”。有人认为他走的是一条歧途;也有人认为他带领封建社会的中国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在这些激烈的争辩背后,曾国藩究竟有着一副怎样的真实面孔?

我认为曾国藩是走了一条犹豫矛盾不幸的道路。我个人认为他是个值得同情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价值的人。 他对封建中国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首先在修身方面,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从开始的戒烟到后来的戒色,他说到做到。他坚持静坐,端正平静心态。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经常以沉默来回应他人。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弟曾国荃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其次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处事沉着、冷静、多思”,“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些至理名言他不但躬身立行,还成了后人借鉴的真理。他堪称是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自我修炼的一个典型。

在齐家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教育子女,遵循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写到:“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传说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不把它扔掉,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曾国藩修身的功夫。他将这些品德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以之鞭策下一代。他所推崇的“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至今为止,仍具有重要价值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句话用来评价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方面的才能一点也不为过。他的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导致自己身体受损,有时你会对他的苛刻而产生怜悯之情。他留下的文学著作《奏议》、《家书》、《家调》等对后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社会许多人都想借鉴他的品德,利用在处世交友,商场职场上的规则。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他才能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体现在他的慧眼识人。李鸿章就是他识人的一个得意之作,还有在清朝的外交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薛福成等等。他的善用人才帮助他在官场上游刃有余。他的最突出的才能应该是建立地方团练--湘军,镇压了当时看起来势不可挡的太平天国运动。他以身作则遵守军纪,使得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于是有了“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然而在他镇压太平军,南京后,他搞了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于是他也因而获得“曾剃头”,“曾屠户”的称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经过1870年的“天津教案”,

他又获得了另一称号“卖国贼”,“ 对外投降对内反革命的汉奸”。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在他的人生,他的事迹上划上污点,留下了不完美,甚至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罪证。

在我看来,评价一个人的功与过,对与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各个因素,决不能就因为他的过而掩盖了他的功。曾国藩生活在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在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军期间,当时的南京极为混乱,没有统一的法律,土匪当道。如果他不采取“铁血”政策,就能难以树立军心,维护军纪,也就能以取得胜利。他的“杀人如麻”不能说没有受当时环境和形势的影响。但是不得不说一个人一旦走错一步,那就步步都是错了。由于他的对外投降对内反革命,造成了他有苦说不出,真的到了上下指责、左右为难、千夫所指、百口莫辩的地步了。而且对曾国藩的对洋人的妥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卖国或者委曲求全。外交的本质是就国家利益进行谈判, 凡谈判就必须有妥协。所以, 妥协并非是卖国。国际法在1 9 世纪才刚刚从欧洲走向世界。对于携带枪炮和巨大的国家力量前来叩关的列强, 一味的主战和一味的主和都不是根本大计。如果能够在严守不得已而签订的条约的基础上, 防止列强扩大非法利益, 那么只有首先遵从“信”字。信守和约的关键是在战无可战的情势下,求得自强的时机。换言之,用“信”字换取中国自强的时间。中国是需要时间才能找到独立的道路的。虽然所以在这方面,他被说是“卖国贼”还是有相当重要的证据的。让我毫不犹豫,坚定的说曾国藩是是“圣贤”还是“汉奸”?我还是无法办到。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由于他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在百度百科上海这样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甚至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如此有分量的人物对曾国藩都作出的高度赞扬,不得不让人不被曾国藩的魅力所折服。再加之他青年时期的艰苦生活,晚年时期的悲苦生活,直至死亡的那一刻也难以安宁,让我又对他产生无限的怜悯之情。

总之,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争议的风云人物,在他的背后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用两句话概括,那就是“文能应试,武能杀人”。 文人与屠夫,本有天壤之别,但在曾国藩身上却能合二为一,他既能舞文弄墨,又能舞枪弄棒。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对联语来概括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宗宋弘汉,卫道崇文,继前儒事业; 救亡图强,兴工振教,启近代风流。有的论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篇五:《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潘评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

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

师夷长技以自强,当然曾国藩只是想借助外来技术来达到自强的想法是错的,因为拯救民族危亡最根本的东西是在于推翻陈旧的封建制度.当然洋务运动再拯救民族危亡方面对中法战场上中国的胜利,对一再挫败日本吞并朝鲜近二年侵略中国的阴谋,对推迟甲

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达到了了切实的积极作用。 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过与太平天国本身的功过正相反对,认为太平天国的功有三: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太平天国的这些功必须肯定,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是太平天国也有过,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上;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代表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它设计的平均主义的蓝图,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实质上乃是带有反动性的;第三,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如果说,两个政权,都是封建政权,那末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了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待遇。很难讲这个政权会比清政权好。曾国藩镇压了有此四过的太平天国,不应认为有罪,而应认为有功。总而言之,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有过也有

功。

也有的论者说,“我们的结论是: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洋务运动是振兴中华的救国运动。洋务运动本身的目的虽没有达到,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十分深远意义的,它促进了中国的产业革命,导致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革命人物,最终导致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名人评曾国藩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

坚如会石,重如山岳。

——李鸿章

知人明,谋国忠。

——左宗棠

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

——李瀚章

名不己居,功不己出。

——李元度

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口三复也。 足为吾人之师资

用兵很有一套,在军事上很值得研究。 ——梁启超 ——蒋介石 ——陈毅

篇六:《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中国产生过不少矛盾人物。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世事别来一番新”。这种富有历史内容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分化。

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烁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誉之而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最具争议的历史近代人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充满屈辱和悲愤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在屈辱和悲愤中不断清醒、不断理智、不断抗争的历史。而曾国藩在省视中西方文化、以及对湘军的组件和治理、外交、人生哲学、对子女的教育、诗文造诣、人才观七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甚至现实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对待中西方文化

(1)曾国藩以理智的心态去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优长劣短,以务实的学风去思考现实和未来。他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之情,把西方列强当做既可学习又须竞争的对手看待。尽管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但他对传统文化并非一味盲从。他不仅对一些前世前人的东西主张取舍,还主张对前世前人的东西进行变更和创新。并且他还提出经世致用之学而经世之学是由传统文化转向近代文化的桥梁;正是具有经世思想的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率先接受、传播西方先进文化。而在对待西方技术文化方面,他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思想从理论层面付诸实践,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久之利”的认识水平。

(2)但是,尽管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保守的程朱理学的“义理”。这“义理”的核心就是怎样做合乎正统规范的人,怎样维护现存秩序,怎样维护纲常礼教。而且,经世派当时只是看到了西方文化表层的洋枪大炮、科学技术了,即文化的器物层面。

因此,曾国藩一边推进近代化,一边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后。

(3)洋务运动。“师夷智”从议论转化为实践,曾国藩是最早的领袖和开创者。而曾国藩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在当时迅速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近代化工业基地,他在派遣中国人留学外国这一事件上作出巨大努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尽管,他的初衷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是他仍应是为中国最初的近代化作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之一。

二、建军与治军

(1)曾国藩的治军思想由“以礼治军 诚字为本”、“刚柔互用 宽严相济”、“勤恕廉明 修己治人”组成。而之后,将团练变为湘军,也就是清廷的兵权,移入汉人手中的起点。但是不得不承认,曾国藩的治军思想给当时的军队纪律治理注入了鲜血。同时,壮大了军队的力量。但是,湘军在发展庞大之后,军纪已不如以往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是最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人物。他率领指挥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使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又停滞了几十年。而在天京失陷后,曾国藩军队为了抢劫而放火焚烧天京。一直到三十二年后,南京人民一说起曾国藩兄弟,大家都咬牙切齿的痛恨,曾国藩的好杀与对农民起义者的阶级仇恨,是一贯的。然而,“以杀人为业”的曾国藩的罪恶,是埋不掉的。

(3)军事细想的历史影响。其一,积极影响。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政治思想工作的机制部分地引进了军队,主要表现在把认得思想因素看做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军民关系看做军队生存和活动的重要条件,这些对后世的建军思想,特别是后来无产阶级的建军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其二,消极影响。离开国家编制别树一帜,为日后军阀的割据做了思想和组织

准备;强捐强派,为日后军阀割据就地筹饷开了极其恶劣的先例;律外施刑与滥杀无辜,是日后军阀草菅人命的罪恶渊源。这些责任,曾国藩实难辞其咎。{曾国潘评论}.

三、外交(对外事务)

(1)曾国藩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