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变化


篇一:《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郝海苓

调查时间:2012-1-14 至2010-2-4

调查对象:谭坊镇

胡锦涛主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这三十年里,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较大的成就。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寒假期间我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在网上大面积搜索信息与相关资料,二是自己认真观察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分别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社会调查。以下就是我们所完成的调查报告。

“抓住农村改革开放,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而这三十年来,农村的改变我们有目共睹,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令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家乡实地调查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一排排整齐的农村小区,一条条宽敞的马路,房前有路,屋后有院,整个就是现代化的别墅区。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在其中一片住宅区的50个人发送了调查问卷,并努力的搜索相关资料及进行总结。

一.农村住房条件有了现实性的巨大变化。在三十年以前,只有八户人家住的是简易的木质楼房,其余的人家都是平房甚至是茅草屋,在之后的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慢慢盖起了楼房,而现在这50户

人家全部由于旧房拆迁而住进了现在的农村小区。在我们采访的人中,有一位高龄九十的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没想到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到今天居然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感谢共产党啊!”是的,在我们眼前的都是统一建造的三层别墅式住房,房子很漂亮,比有些城市的房子还好。而且村民们现在拥有的家用电器设备是以前的好几倍,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个村有几部电视机已经是很不错了,而现在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也都是家庭必备,30%的村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房顶上还能看到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村民们的知识丰富了。在我们所调查的民户中,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书或者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属文盲或半文盲阶层,大字不识几个。但是接受我们采访时,三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拥有中学及以上的学历 ;对于年轻一代,该村已经出了10几个大学生,学历程度不断提高。我想这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不开,在这个村里村民组织自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且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普及英语,家长们为了孩子学习,几乎不计花费。

当然丰富知识的另一有效途径便是外来讯息的有效进入。为了让村民了解外面的最新动态,村委会特设了信息栏,每周一更新;5%的民户还订阅了各类报刊杂志;而且在我们调查的50户人家中有3户人家已经用上了互联网,再加家家大彩电,过去穷乡僻壤,信息堵塞的窘境已荡然无存。

三.农村交通不断改善。听村民们说,以前家家户户门前的路都是泥路,一遇到下雨天,不穿雨鞋根本走不出家门;而且路也很窄,并排走两个人都有困难,一辆三轮车过来,都不知道怎么让路。现在国家发款下来,不仅修主干马路,连村间小路也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汽车都能开进来。以前去市镇的路都是石子路,还坑坑洼洼的,下雨一积水,只能走最边上草丛路,汽车摩托车开过,还能溅一身的水;现在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且都是高级的柏油马路。

交通的便捷,使村民们的出行也方便了。 每户人家中每家都有自行车,80%的人家同时拥有电瓶车或摩托车,40%的人家还有汽车。现在村民们想要去城镇或是市区,开车20几分钟就能到方便。大家都不可思议地感叹两个钟头的路程竟然能缩小到30分钟,那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呀!

四.村民娱乐活动的增加。我们能看到,在小区的东面有一块健身器材场地,就像城市小区中的一样,一位被采访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农村都有这些设施,目的就是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也让农民更注意健康问题。这些设施中有适合年纪大的,也有适合年纪小的。另一位村民还告诉我们,他们这个村区,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有唱戏,有看电影,表演马戏等等,让这里的人生活更多姿多彩。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问他们自己及家人旅游情况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是从来不出去旅游的,最多去一趟城镇赶集。而90年代后,慢慢发生了变化,旅游就像有带动作用似的,一家出去

了,另一家也想出去玩玩,现在70%的人家一年里肯定会出去玩一次。

首先,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家乡谭坊,初等教育普及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达4.4万人。大部分人认为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是国家对每个学龄儿童能上学的有益举措;75%的人认为现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从原来的沙子跑道到现在的塑胶跑道,从黑板教学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师资质量从以前的大专学历到现在要求的本科及硕士学位。

其次,以医疗,养老保险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我的大致调查,我区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配套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我所调查的地区共有大型医院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包括刚新建的1家国家和私人合资的医院。企业单位一年一次的职工身体检查,国家免费为退休下岗职工提供健康体检等。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疾病治疗率有多上升。国家还为退休职工买养老保险,做到老有可依,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再次,就是人们的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位四十多岁的阿姨跟我谈到住房的时候,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在国家单上班,一般分间15平方米差不多大小的给你或者住到集体宿舍里。之后工资提高了,搬到了简易的单元楼房,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单人床,家具也变成了组合柜,

我们感觉生活便利多了,生活条件有了改善。现在随着到了追求高品质的年代,我们又换上了3房2厕所1厨房的小区了,也有了自己的车库,还有一些小区锻炼器材供小孩老人强身健体。

然后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探索走过了30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许多艰难与曲折,终于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道路,建立起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给老弱病人带来了极大地福利, 看病吃药省了不少钱,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显而易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也有了意想不到的进步;而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方面更是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幼有所养,老又所靠,全国呈现一片新气象。

篇二:《改革开放农村生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变化}.

改革开放农村生活变化

30年的改革,30年的开放。这期间相伴的是30年的拼搏,30年的奋进。收获的是30年的惊喜,30年的巨变。享受的是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生活。这一切是一种进步,而这进步我们有目共睹:那是高奏时代凯歌的乐章,是阳光普照下的温馨画卷,是心灵沟通碰撞下的激情火花。今天,当我们站在时代前沿,回头看看那些奋斗的历程,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一、生活方面

“要致富,先修路”。让我们先看看我们花木“路的变迁”。

花木的路从原来的北长亭岸,南长亭岸,到花木北路、花木南路,直到现在的北面花木路、南面龙阳路(连接龙东大道至浦东国际机场)„„.道路的畅通拉近了与外界的距离,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休闲度假,由此发展了旅游事业,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路的改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与变化。

再说“车的更替”。

在以前,人们出门办事主要是靠步行:买小百货从马墩头到龙王庙要走3里路,来回六里;要买大件的话就要去塘桥走6里路,来回12里。在当时,要是看见别人买回一辆自行车,都会好奇地看个够,摸个透,真是羡慕不已!孩子们下学也是步行来回跑,当然我也不例外。自己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个愿望:快快长大,读完书参加工作挣钱后,第一件事是给自己买辆自行车!后来愿望实现了,但是它除了成为我代步的工具外,更重要的“身份”是成为我挣钱吃饭的劳动工具──挂上拖车,骑着它送蔬菜。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家庭拥有摩托车已是很普遍的现象了,有的还买了私家小轿车。生活好了,人们也有时间开着小车去旅游,享受幸福的生活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说说“房的变化”。

七、八十年代,两间平房住鸳鸯──高兴。

九十年代,一幢楼房尝甜蜜──满意。

跨进二十一世纪,三室一厅住新人──知足。

30年里,人们吃、穿、行、住等方面无不体现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0年前,人们普遍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而现在拥有家庭电话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回想当初,装一部电话4000多元,因为线路有限,也不是想装就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每装一部只需要2000元了,可是在当时你能想到现在每部电话的初装费只需要140元,而且不受限制,随付随装吗?这一切不就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实现的吗?而随着手机的加入,更加扩大了电话的范畴:从又厚又大六万元一部的“大哥大”,到现在各色各样、小巧玲珑的时尚手机纷纷登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是不言而喻的。而手机的多样化也迎合了年轻人讲究新潮,追逐时尚的需要。手机的普及冲击了路旁的自助公用电话和小商品店的公用电话,而这样的冲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因为它证明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电灯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儿时的煤油灯和蜡烛被15支光的电灯所代替,我们围坐在电灯下,抬头看着明亮的电灯,那种高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那时40支光的灯泡是舍不得用的,只有办大事才用。而如今各式的日光灯、白炽灯、节能灯、增加喜庆气氛的彩色灯„„一应俱全。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开拓进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家乡变得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变得让人目不暇接。

二、工作方面

1.不断克服困难,寻找新的亮点

我们企业专业从事机关、公路、街道、住宅小区、公园等的园林、绿化、摆花、养护、修剪工作。虽然也有一定的技术技能要求,但工作容易上手,碰到不会做也可以请人帮忙完成,所以竞争相当激烈。业务难接。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在搬迁过程中,面临没有办公地方,没有客流量,没有商机,没有市场。但在困境中,我们学会了要抓住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在努力承接新工程的同时,把另一部分精力放在对自己已完成的工程的养护工作上,

保住经济收入来源,使得绿化工程的工作在养护方面得以延伸。改革开放带来的是机遇,是成果,而抓住机遇,留下成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方向。

2.培养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确定“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把职工的共同追求和向往集中起来,凝聚在一起,才能取得成绩。而进入新时代,企业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艰苦创业上,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有改革、创新、为走向市场化而努力,并要坚持与时俱进,把企业精神发展为“团结求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锻炼、打拼,与广大职工携手并肩,积极为企业做贡献。

首先,广泛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开展敬老爱幼的教育,争做敬老爱幼的表率。教育职工在企业中争当文明员工,在社会中争当文明市民,在社区中争当文明居民,在家庭中做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 其次,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是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工作、生活节奏的需要,而在这一过程中把“忧”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然后再迎来“喜”的成果,使自己在失与得,败与胜,忧和喜的不断交替中成长。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的基本要求。我长期搞绿化工作,在这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得到了锻炼。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了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面对竞争,企业要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局限,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自身的一席之地。

3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感受了太多的惊喜。我们生活由希冀温饱到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记得鲁迅先生有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啊,正因为有了人们不断的奋斗和摸索,前进的道路才变得通畅,因为有了人们的相互协作,才有了今天可喜的变化。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我们的生活将更上一层楼。

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变化}.

2009-05-24 10:59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自今已有30年了,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里,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在哪个方面,中国都获得质的飞跃。在航天事业上,神州5、6、7号胜利升空,实现了航天的百年梦想;在体育事业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30年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质的飞跃,当然中国的农村经济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这里我们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调查。{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变化}.

一、调查对象:农村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变化}.

二、调查时间:2008年10月28—2008年11月

三、调查方式:直接调查和典型调查。

四、调查情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所谓“农民富,天下富;农民稳,天下稳”,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纠正了并在继续纠正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左”倾错误,对农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出现了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大好形势。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此时,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1 9 8 4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1 9 8 5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问题,1 9 8 6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问题,2004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问题,2005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2006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新农村建设问题,2007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问题,2008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问题。我国的农村经济走向了现代化。

五、调查内容:

(一)改革开放初到十三大的农村经济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

农村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了1984年末,以实行联产和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步改革基本上完成,进入更深层次改革的阶段。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农村改革已成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城乡改革融为一体,互相配合,互相影响。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也不可能有今天农村的新面貌。{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讨论了农业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并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在中共十二大上党中央对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给予了充分肯定。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进一步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要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从1982年起接连发出的这5个 “中央文件”,终于确立和巩固了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十三大之后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不断扩大。按照中央5年内不增加编制的规定,各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 ,关注农民生活。

(二)十四大到十六大的农村经济状况极其政策

在十四大以后到十五大之前,中国的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系列的发展都得益于政府的领导。在十四大后根据之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3、支持粮棉主产区发展经济。

4、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5、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7、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

8、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10、集中力量打好扶贫开发的"攻坚战"。

11、切实保护耕地。

12、坚持不懈地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这十二项基本措施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完成九十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实现农村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在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在次会议上强调了必须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出台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措施。如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和发放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等。这些政策都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来自于党的正确的领导以及正确的思想观念,他们结合实际,具体的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然后给出正确的合理的政策,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向着小康社会发展。

(三)目前的的农村经济状况及近期农村政策

尽管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加强,我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依旧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目前中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因此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再一次将农村经济摆到首要位置,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八条中为

篇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情况调查》

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情况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变得深远,任务变得艰巨。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