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经济800字


篇一:《中国2016经济转型800字小论文》

中国2016经济转型

2013机械设计1班赵吉中 201303040113

近年来,中国是经济遭遇了下行压力,增长率不断下降,虽然国际上对我国的经济有些担心,但是我们自己却不用担心,李克强总理说过:”放缓不会引发系统性危机,经济不会硬着陆。”其实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由去泡沫和经济效率低下所致,2016年中国经济将经历一段艰难的转型期,到2017年或2018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强劲增长。

让中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是中国经济重新振奋的的关键。 回顾次贷危机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增速缓缓下行,进入新常态之外,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救市举措有两次,一次针对实体经济,一次针对虚拟经济(股市)。这显示出要从增长理念,方式和质量上告别旧冲动,转向新常态的艰难。今年7月末和8月初,中央开始确立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决心。此后对A股的下跌不再过多干预,对人民币汇率坚定市场化改革,这也暗示在未来数年,即便中国经济增速再度有所下行,政府也不会大规模干预救市了。从救市看,不让市场自我出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无从发挥,凤凰涅槃传递的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号。因此,2016年中国经济将加速赶底,但不会跌入深渊,中国转型需要咬弹精神,稳步增长的年代已经暂时过去,2016年也许是悲观情绪宣泄最为激烈的一年,但这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

现在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困难:1. 融资渠道极度困难。2.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3. 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4.人民的消费欲望下降。我认为这四点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我觉得中国经济要想顺利转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点:1.调整市场监督管理方法。2.调整人民币汇率。3.迅速完善全社会保障机制。4.充分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中国现在经济800字}.

另外国有企业有大量改进空间,我觉得我国国有企业大多规模庞大,占据主导地位但效率低下,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同时钢铁业、玻璃制造业等产能严重过剩的领域则需要大力改革,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

篇二:《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西工大形势政策800字版)》

2013经济我认为不会太乐观,春节过后前三个月兴许形势好点,当前指望迅猛势头那是不可能的。制造业囤积量大,市场拉动小。当前服务业应该能有发展,小商品食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经济消费涨价是必须的,物价还会继续上涨。现在烟市场上每包基本都是10元以上的,市场这东西不好讲的,爱吸烟的大众要比平时多消费才会得到正常的习惯性,刺激消费嘛!除非戒烟。当前大的动作没有,指望小聪明是不可能救经济的。都不好过都想赚钱,市场是平台眼光很重要,市场的游击性质已经很明显了,行业做的的好的添加游击性便能保增长。转行做是最错误的选择,没有哪一行是一定好的一定向上的,每一个行业又都是向上的。主要看怎么做。

2013年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中国经济此轮完整周期始于2002年,住房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启动了内外需增长,中国经济在2002-2007年经历了史上增长最快的上升阶段。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结束了美欧长期以来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需求的增长模式,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外需增长将大幅回落;而国内此轮地产调控的深刻背景意味着房地产调整或伴随整个经济转型时期,中国过去十年来快速推进的重工业化进程和以土地为中心的粗放型城镇化过程将明显放缓,原有增长模式下的内需增速将有所下滑。 2013年美欧国家仍将面临房地产调整和去债务化的逆向过程,欧洲实体经济可能延续下滑,而美国经济复苏依然弱势,中国出口难以再现较快增长,资本流入可能维持低位水平。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13年中国出口同比可能仍是个位数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或延续同比下滑。

未来决定中国经济是否超预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美欧经济形势、国内房地产情况以及国内货币宽松和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如果美欧经济形势或国内房地产情况好于我们预期,那么中国经济表现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测。如果未来货币宽松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大幅超过预期,那么2013年前3季度的GDP增速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测,但这种简单的总需求刺激将透支中长期内的增长潜力,随着刺激效应减弱,2013年4季度以后的经济增速可能明显回落。

篇三:《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结合工作情况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 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 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 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 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 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中华人民 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 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 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 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 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 核算活动。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 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 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 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 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 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 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 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 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 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 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

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 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 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 系,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 践。“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国 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 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 标,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 景之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 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 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

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 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 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 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DP数字中扣除不属 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 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 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 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 步,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 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

国内“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 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 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的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 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 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第二 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 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 (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 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 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 轨。因此,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并 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G D P”

(GGDP)为核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 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 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第四 阶段(1995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 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 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环 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 念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 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 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 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 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建议:1、 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 模式;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

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5、 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

篇四:《国民800字小论文》

浅谈GDP与人均收入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

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非常重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4016亿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42646亿美元、49238亿美元。虽然就GDP与日本GDP总量仅相差5222亿美元,但日本人口仅为中国人口的9.69%,日本人均GDP为38536.43美元,而中国人均GDP为3338.82亿美元,人均GDP与是日本相差11.54倍,所以目前中国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以后.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公布的初步核算数据,2009年中国GDP为335,353亿元,以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按照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中间价6.831计算,约为49,092.81亿美元。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我们的人均GDP居于世界100位以后。,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划时代的事情。首先,它表示中国实力稳步增强;第二,中国几十年来所进行的探索和奋斗是卓有成效的;第三,路子和方向是正确无疑的;第四,只要完善这些经验和方法继续顽强努力下去,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差距确实巨大。如何提高在GDP增长的同时提高人均收入。除了各种要素外,还要更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我们人均收入低,源于我们“人均实力”低。只有提高我们的“人均实力”,才有可能逐步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

“人均实力”,取决于人口中的个体素质的均衡。如果中国人中大多数人的综合素质都接近于现代化标准,那么中国的人均实力肯定不是现在这个低水平。比如高中(中等职业)文化水平;电脑运用水平;文明守法水平;现代生产技术适应能力;吸收现代专业知识的基础知识平台;现代社会环境养成的较完善的个人意识等等。我国的现状是,一半的人口是在闭塞落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高中(职业)文化素养尚不普及;大量的劳动力在不具备现代生产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强行与现代生产接轨等等。整个人口素质参

差不齐,次多良少。

“人均实力”,取决于人口的合理组合(有机组合)。人口也是具有市场化高低之分。市场化分工程度越高,人口实力的量化达到程度越高;市场化分工程度越低,人口实力的量化程度就越低。我国的人口素质较低,所以人口市场化水平太低,主要表现为倾向单一市场化或低端市场,所以人口实力倾向于低端市场、单一市场;还没有形成流向合理分布的格局,以致中高端市场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人均实力”,取决于社会能够多大程度的释放个人的能量。如果一个社会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进行限制,必然会限制社会中人的能量释放。限制多,能量释放受阻就越多;限制少,能量释放受阻就少。{中国现在经济800字}.

我们的国家,要充分认识到“人均实力”是人均收入的首要因素,没有“人均实力”的上升,就不会有人均收入的上升。切切实实地改善个人的能量和人的组合能量得到充分发挥的环境,只有这样,我国的人均实力才能得到最快的提升,进而最快速的提升人均收入,最终实现人均国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整体国力更是达到无与伦比的地步。

篇五:《结合近100年来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小论文。》

近代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之我见

关键词: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中国;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经历了有吏以来最大的急剧变化,这一个变化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这一巨大的变化迄今尚未结束。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经过漫长的摸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伴随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现结合近100年来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历程,谈一下自己浅薄的看法。{中国现在经济800字}.

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晚期地方政府制度变革开始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至光绪末年基本发育成熟。变革的主导力量不是中央政府,而是以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为代表的地方督抚。清代国家行政体制实行“督抚分寄制”,督抚是皇帝钦命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建幕开府,藩屏一方,自布政使以下地方文武官员都受其节制。当然,清廷为了防止他们尾大不掉,也采取了相应的制衡措施。清代职官法规定,督抚对地方政务的管理,主要是在宏观决策、控制方面起领导作用,具体的事务由布政使、按察使及盐法道、粮储道等专职官员负责处理。这一制衡措施在清前、中期的两百年里,是相当有效的。但从太平军兴以后,局面大变。天国义军掀起的汹涌浪潮,打破了王朝旧有的统治秩序。在地方政治里,原有的制衡迅速失去效力,督抚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中国现在经济800字}.

清朝晚期地方政府体制变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职能{中国现在经济800字}.

机构发生了结构与功能上的重大调整,出现了由督抚主持设立的众多政府专职机构。在清代地方职官建制里,督抚衙门不设属官,缺乏必要的专职办事机构,无法应付军务、善后、洋务等纷至沓来的众多地方事务。故而,太平军兴以后,在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和督抚权力扩大的情况下,督抚开始因时制宜,依据地方政务之需要,设立各类专职新机构,分管地方紧要政务。其中,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建立的地方政府体系最为完备,也最具能量,不仅牢牢控制了辖区要政,更影响全国政局。二是各省督抚突破了中央集权的人事管理体制,采用委员差遣制,自主选用人员,自行委任他们管理各新设地方机构,中央政府无从过问。这是近代地方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变化。{中国现在经济800字}.

从清末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央政府没能及时进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使得以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为代表的各省督抚,作为地方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担当了建立新的地方政府体制的责任。他们出于适应中国近代化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维护扩张个人权力的主观目的,自行摸索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经验,逐步建立了新的地方政府体系,在较长的历史时段内担当起了经管各项地方新政事务的责任,造成了晚清地方政治格局中新旧两套政府体制并行的局面。在清末地方官制改革过程中,清廷虽然试图归并这两套政府体系,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化地方行政体制,但是由于没能协调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最终未能处理好这一问题。其政治后果又影响到民国政局之演变。民国年间,各省地方自治与军

阀势力的兴起,与之都存在着体制上的紧密关联。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地方政府实行间接党治原则,地方党部可以监督地方政府,但并非事事要听党的指挥,受党的控制和操纵。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是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地方党政体制,即机构相对独立和职能相对独立。在这种体制下,地方党政自成系统,又互相联系。关于地方党政体制,有一些制度规定。从这些制度规定来看,地方党部不能超越地方政府。地方党政关系是一种党不干政,政不干党,党政相互监督的关系。地方党政虽是相对独立的体制,但政府居于党部之上;在军事占领区则是党部居于政府之上。国民党主流倾向是地方党政应有分际,从而导致政的地位高于党。亚里士多德说:“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和礼俗)的习惯。”党政体制也可说是党政运作的秩序,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中央关于地方党政关系的思想不明确,从而导致地方党政体制的制度规定比较混乱,党政两个政治主体也就无法形成遵守法制的习惯,党政必然是无序运作。

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改革方兴未艾。中国地方政府的具体情形非常复杂,如何通过改革赋予不同类型、层级、区域的地方政府以必要的权力、设定必要的权限和责任,事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大局。各级地方政府能否体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权力配置、权限设定和责任明确

的问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机构臃肿、权责脱节和多头多重执法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下放权力,转变职能。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政府)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从80年代初开始,中央政府不断地向地方政府下放了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中央政府主要掌握国民经济的重大决策权,即宏观调控权,包括货币的发行,基准利率的确定,汇率的调节和重要税种税率的调整等,以保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地方政府有权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制订地方性法规或政策;通过地方税收和预算,调节本地区的经济活动;运用地方资源,促进本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特别是推动直接为公众服务的教育、卫生、住房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逐级下放权力,不仅从经济利益、权力责任方面大大调动了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的积极性,而且使政府权力设置、事权划分更加科学、合理,适应了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千差万别的国情和当前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形势。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政治上看,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推进了政治改革的进程。在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一直是作为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使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合理,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广泛,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范围和权利不断扩大,基层自治组织直接选举得到充分落实。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对政治民主化的作用,被有的学者概括为相当于中国农村改革对全国改革的带动,将展现出不可估量的前景。二是从经济上看,地方政府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20年来,中国GDP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以上,平均增长率为9.8%,1949年中国经济总量为557亿人民币,1978年为3624亿人民币,1999年增为82054亿人民币(人均人民币6900余元)跃居世界第七位。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此外,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有助减少政府行政管理的开支和向社会收取的公共管理费用。三是从行政本身看,通过改革提高了政府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从一个扮演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角色,转变为“有限政府”的角色,中国政府正在向“小机构、大服务”方向发展。过去那种部门林立,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冗员充斥,以及官僚主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目前地方政府也正在进行机构改革,精减机构和人数也相当可观。还减少了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原有审批、核准事项取消或下放了41.7%,行政效率得到提高,产生行政腐败的土壤逐步得到铲除。四是从文化上看,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更新了人们的观念,冲击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官本位”思想。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留下了“官贵民贱”的深刻烙印,束缚着人们的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思想教育。但是,只要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