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


【篇一】中学生心理素质试论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教师中心稿)



344000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

考试之于教育的作用,之于社会的影响,自有事实说话,而不需言说的。然而,奇怪的是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仅偏重于升学就业之类的选拔性考试,尤其是对“中考”、“高考”之研究更是情有独钟,可谓盛况空前,而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完全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人员少,研究力量单薄,且研究成果不多,有影响的成果尤其少。因此,我认为,重视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的研究,实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就中小学考试方法改革对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考试和素质教育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人们把传统教育及目前的中学教育一概贬之为“应试教育”,这体现了人们对现行教育弊端寻求改革的积极态度。但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也轻率地否定了考试制度,把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这实际上是矫枉过正的片面性观点。当然,目前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法都存在着不能不动大手术的弊端,但考试并不是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是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的考试的异化,而成了学生追求的目的,使学生成了考试分数的奴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仍然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延时反馈的重要手段。在未能找出更好的手段代替目前的考试制度前,决不能轻率地加以否定。而事实上,人们抨击“应试教育”,否定“考试制度”,进而主张取消考试等过激言论,针对的并不是考试制度难免的片面性,而是考试方法、考试内容等的不当在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试是了解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是对教学成果的量化评定,为教育对象学习与能力状况和人才选拔等提供参数,对教学的竞争机制发挥着督促作用,引导教与学的方向。无视考试的这些积极作用,以为取消考试即可以提高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且必然造成教育质量的滑坡,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更成为一句空话。不过,问题在于必须正确的把握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考试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尤其不是终极目标,考试只是也只能是教学检测和反馈及人才评估、选拔的众多手段之一,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实行合格的水平考试,全面地、合理地、科学地检测、评价学生、教师。一句话,素质教育仍然需要考试这一重要手段的服务,科学的考试也必然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改革考试方法是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

1、现行考试方法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段话基本上指出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学生的全面发展,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主动发展四项目标。这些目标,还可以分解转换为六个具体目标:1、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2、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创新能力;3、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4、培养劳动、职业、社会生活技能;5、发展学生个性;6、基础教育教学要多样化。素质教育的这些目标规定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影响着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影响着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当然,也必然影响着考试制度、考试方法等教育测量和评价系统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反过来,考试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目标。而事实上,中小学现行考试制度、考试方法等毫无疑问地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因为按照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全面影响,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品德和人格形成水平以及积极性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树立水平上都有变化,要全面检测这些水平、评价这些变化,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都应有相应的变化。现行的考试检测评价方式显然难以承当这一重任,它只能在认知方面考查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仅停留在书面上的基础性理论题目)的智育能力(不是实用能力),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测查,评价广度相对狭窄,完全不能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有的甚至和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近几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进,特别是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出台,1999年2月教育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推出了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表面看来,考试制度改革形势大好,前景光明,其实,一些本质问题没有改变,依然存在,主要是:1、考试以考查知识为主,反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真实的体现;2、试卷种类单一,试卷难度水平单一、追求统一的水平,忽视了个性,带来客观上的不公平、不合理;3、科目设置“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导致学生实际上的负担过重;4、评分标准过死。这种考试在走出考死记硬背能力的怪圈之后,又走进了考解题技巧的狭路,仍不是考思维能力、智力水平,不能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素质状况。由此而“指挥”着的中小学考试在促进素质教育目标达成上的作用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2、国外重视综合能力考试的改革做法和经验是我们的重要借鉴。

当前,国外不断地进行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版过一本名叫《考试暴政》的书,说明考试的不合理性和急需改革是一个世界性命题。西方国家新传统教育强调考核学生知识的积累,现代教育则强调考核学生解决眼前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主张搞“探索性考试”。美国在测量天才儿童时,采用测验一般智力和特殊才能、艺术才能等方法,并把一些创造思维的测验“与传统的智力测验”同时并用,近几年,还有人主张在“智力测验”的基础上,再搞“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等等。美国没有全国性的大考,大学招生往往有两种考试,一种叫成绩考试,一种叫能力教育。能力考试也与学科知识有关,不过更浅些,更活些,能考出学生能力的高低。美国中小学考试一般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鉴别性测试,其目的是在学生入学后通过考试,根据水平来分班;第二种是学业测试,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学过的东西掌握的情况,考试内容全都是书本上学过的;第三种是“能力测试”,也叫“水平测试”,这是统考时采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检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79年日本开始实行新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了以往一次成绩决成败的作法,高考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考高中的基础知识,第二次主要考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适应性,包括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各大学根据两次考试成绩和中学提供的调查表,统一研究是否录取。英国中学也十分重视对考试工作的研究,各学区考试委员会都与一些大学联系,各自制订各种的考试大纲,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1980年英格兰一个考试委员会的物理考试共分为四次进行:第一试,考查实验能力,时间为1个半小时,成绩占15%;第二试,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迅速准确,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成绩占30%;第三试,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些题目的要求难度较大,时间是三小时,成绩占35%;第四试,主要考查能力的强弱,时间是2小时,成绩占20%。这样的考试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较全面,并能较灵活地运用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重要依据。

国外重视综合能力考试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我们要在坚持“三个有助于”原则的基础上大力改革高考制度,同时,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这一个中心任务,对现行中小学考试进行脱胎换骨般的大改革。这是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这一做法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民族发展的要求。

三、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

根据教育部[1999]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的考试方法改革指导思想可以这样规定: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和社会选人才。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考试制度,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这一教育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其诊断、评价、反馈、预测及激励的功能,达到促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根本目的,尚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促进全面发展,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性和根本所在,因此,考试方法改革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计划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课程计划所规定开设的课程都必须有检测、有评价;二是各种各类考试必须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去设计,要讲求系统性,要尽可能在考试中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考测意识,考试内容涵盖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整体素质的评价要素。

2、全体性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考试改革应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状况,要尽可能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讲究试题难易水平的层次性,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能摸清自己的真实成绩,也能激发其再学习的欲望,增强自信心。

3、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动性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考试改革应充分考虑对学生主体性的检测,要注重对学生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基础性原则。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指的是“基本素质教育”,基础性是其基本特征,各种考试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智力正常的学生只要参与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就应该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不要用学生做不出的试题就是好试题的错误观念来干扰考试试题的基础性。命题要立足“教学大纲”和“课本”,注重“双基”,绝不能盲目加宽、加深、加难,重走“生怕学生会做”的命题老路。

5、前瞻性原则。中小学教学实际往往落后于先进的理论。现实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素质教育理论不断得到完善,而中小学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考试一定要有前瞻性的导向,才能使中小学人才培养不至于滞后于未来社会的需要,才能跟得上先进的、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与人才观念。

四、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考试如何改革,高考、中考及国外“高考”和中小学考试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考试改革应在遵照上述考试指导思想和考试改革原则的前提下改革试卷设计、考试方法和评估方式三个方面,这是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途径。

1、试卷设计应使测试的学习内容有相应的覆盖面,并力图接近学生学习实际。

我国中小学考试一般是由主持考试的教师拟定试题,决定各题的计分办法,考试以后根据答卷评分。这种办法有一定的缺陷,不用说试题质量要受到教师个人能力水平的制约,其它的诸如拟定的试题是否符合考试的性质,是否符合考试的目标,是否能正确地测定学生的学习水平,计分办法是否合理等等,都很难通过这样的试卷反映出来。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为过去我们中小学考试标准模糊,考试指导思想有偏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曾明确规定我们的“考查和考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和运用基础知识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命题人设计试卷时自然而然以此为依据,以考查知识为线索(所谓“知识立意”)展开命题。后来教育教学的实践日益显示出此种考试指导思想的偏误,引起师生不满和舆论的指责,为此教师在设计试卷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以高考、中考等统考试卷为设计典范,导致中小学考试试卷设计更大的荒谬。考试不能不顾考试性质,因为考试从作用看可以分为选拔性考试和成就能力水平考试二种,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考试属于后者,决不能混同。改进的办法首要就是要明确考试性质和考试指导思想,遵循教学大纲,以此为基础,确立命题立意思路:或知识立意、或能力立意、或两者的结合,防止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积累、轻运用,出偏题、怪题等现象发生。其次试卷的设计应使测试的学习内容有与学生学习能力状况相应的覆盖面,即考试内容要求全面性。布鲁纳提倡学科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于理解学科的一般原理”,认为“考试强调学科的琐碎方面”“会鼓励无连贯性教授和机械式的学习”。这告诉我们只有科学的符合逻辑结构的规律性知识、概念和原理,才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粮食和基础,所以上课只重视记忆知识结构,而不重视形成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那还是不行的。认知结构是指人的感知、思考的模式,它体现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部题为《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师现代教学的目标:1、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使学生学会学习与自我成长的期望。2、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生目标设定与实现方法。3、学会共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即学会与人共同生活。4、学会成长(learningtobe),也就是学会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前“三会”的目的和结果。所教既然如此,所考当然必须加以慎重考虑。考试不仅要考知识,而且要考能力;不仅要考现有知识与能力的水平,而且要考未来发展潜能。这是试卷内容全面性的重要方面。其三,试卷所测试内容的各方面在一份试卷中能有恰当的比例,设计试题前,除了以上要求外,首先应作课程分析和学情分析:测试的范围、测试内容、能力要求、学习目标和学生素质状况、学习发展情况等,然后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测试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一份所考测的内容和能力的双向细目表,以此展开命题。作为水平测试的试题,可以设计三张以上的试卷,比如,一张考基本题,一张中等难度题,一张综合能力题,每张试卷都有单独覆盖测试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及兴趣选作。需注意的是考测内容各方面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作有所侧重或降低难度等的调整。

2、考试方法要灵活多样,以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达成为原则

目前除音、体、美等有限的学科外,中小学大多数学科都以闭卷笔试形式为主,很少进行开卷考和实践考,因而无法检查测试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如操作能力就无法用书面去考,对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智能、创造智能等考查在形式上就存在先天不足。因此,要以达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为原则,按照教学目的,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灵活采用开卷、闭卷、口试、笔试、实践考(实验操作、设计和制作物品)和情境考(设计情境进行考试)等各种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考基本知识、识记能力层面的题目可用闭卷考;考创造性、综合性题目,可用开卷考,像语文朗读、外语听力、计算机操作则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考查;另外,像语文的辩论和演讲、思想品德课的人际交往、外语会话则可以通过设置一定情境进行考试。有些课程也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如既可以考单项知识和能力,也可以考综合知识与能力,总分要结合起来评定。对考试方法多样性的探索在我国中小学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劲松一小实施“分项考试、分项记分、等级评定、师生参与、允许重考”的考试改革,上海市普陀区的多结论式、小论文式、综合式等多种新型考试方法都是灵活运用考试方法的成功范例。

另外,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要尽量搞得生动活泼一些,在理性中渗进感性的东西,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感到有兴趣。教师不能以强制性的、形式单调的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教师应该从各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出发,试题要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形式灵活、新颖、多样、有效。

3、正确利用考试结果,以科学评估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原始的卷面分数仅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简单的片面性的数量化的表示形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能看出学生在班内或校内的相对水平和学习的发展情况,因而分数不能作为评估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和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但考试的结果对于教与学两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科学地总结出并正确利用考试结果,对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达成有重要的作用。改进的途径是:其一,在考试成绩评定方面,评分标准不能框得太死,要有弹性,允许有不同见解的答案,评卷不能仅仅看答案对错,更重要的是关注答题的思维过程;其二,成绩评定的方式可以多样性,可以打分数,也可以分A、B、C、D级或者分“优、良、中、差”、“甲、乙、丙、丁”级,可以取消“差”档及其相应的成绩层级;其三,考试结果发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或公开、或个别通知,决不搞分数排队;其四,学生期末总成绩的评定应包含国颁课程计划课程的各科成绩,学生最终成绩不以一次考试来评定,应把平时成绩纳入总评之中,或把单项(即学科中某一专项知识与能力)成绩和综合项成绩按一定比例进行评估核定,以此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保持学习的持续发展动力;其五,改革评估制度,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评估都要讲究科学性,凡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评估中要加大权重,凡会刺激应试教育的内容要减轻权重,对于只会助长应试教育的内容要大胆删削。

综上所述,重视对素质教育考试研究,大力改革中小学考试方法,努力发挥这一重要检测手段的导向功能,激励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措施。

【篇二】中学生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旧质”向“新质”的转化



颜禾

素质教育是80年代以来,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的现象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这一思想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响应,研究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搞好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些学校由于未能正确认识与处理“旧质”(指现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与“新质”(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认识问题,以及操作中的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有必要深入探讨,以便正确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

作为“旧质”,除了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外,还产生一个弊端即“应试教育”,其主要特点就是片面性。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偏重分数,只教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不教不学,音乐、图画、体育等学科被弃置一旁。在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应考内容,忽略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在教学方法上,“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作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对学生分重点班和差班,并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班。一些教师则面向少数学生,加强了对少量优生的补习辅导,而对中等生和差生则置之不顾,这就影响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一段时期以来,“应试教育”之风颇为盛行,背离了教育方针,降低了学生素质,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有识之士强烈要求改革这一弊端,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了。可见,素质教育的提出并非某个人心血来潮,凭空杜撰出来的,它充满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改革弊端的勇气,对搞好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尤为必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里不仅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指明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对现行教育进行扬弃,以培育“新质”。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纠正教育中的片面性,并不意味着以往或现行的教育一无是处,也不意味着否定“旧质”中的合理成分,更无意把现行的教育推倒重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懈努力;我国的学生则听从教师的指导,遵纪守法,形成了勤奋学习的风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这些好的传统、好的经验、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仍应保持并发扬,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虽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对“旧质”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全盘否定。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不应完全撇开现行教育,而另起炉灶。

有人对素质教育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新鲜的东西持有疑问,其实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实施素质教育,正是要在现行教育中注入“新质”。虽然教育从本质上看从古至今都是在追求真善美,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它有着特定的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如果不以新的思维,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那么教育就只有原地踏步,就不会发展进步了。提出素质教育正是强烈地感受到了当今时代的气息,按住了教育跳动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新时代追求真善美的体现。素质教育侧重人的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有着丰富的内涵、完整的结构和恰当的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种教育思潮。对“旧质”而言,它已成为“新质”。

从思想上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助于在实践中开展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实现“旧质”向“新质”的转化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培养目标等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而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因而应当改造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新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式。但是,对于旧的教学形式,不是从根本上予以革除,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拓展,推陈出新,使之更加完善,达到更高的水平。

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改革检测方式。现行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使考试在一些地方大受挞伐,以致被认为是“应试教育”这种弊端的根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正确看待考试与应试呢?实际上,实施素质教育并不要求取消或放弃考试,学生素质不高并非由考试造成的,进行必要的考试与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矛盾。考试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通过检测,发现被测人的不足及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在社会上,考试是通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学校,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促进教学,使被评者产生教或学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内的考试不能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强化其选拔淘汰功能,应使考试成为反馈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反过来,素质教育的成效如何也要通过考试予以检测,适当的考试与应试包含着素质教育的成分,取消或放弃考试是不切实际的。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把考试的目标由选择淘汰转为及时诊断与纠正。为此,关键在于改革考试,要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素质为异向,要有适当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摒弃过多过滥的考试和以学生为敌人的考试。实行开卷考与闭卷考相结合,笔试、口试与面试相结合,进行实验操作与作业答辩等形式,都能增强考试的正面效用,减少其负面效应。素质教育中的考试应不搞短期行为,不搞死记硬背,而要立足长远,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通过考试培养能力,增强素质,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不是采用单一课程,而是多种课程互补。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传授知识、树立观念、养成习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功用。现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必要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并发展良好的素质。针对课程单一的状况,一些中小学开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以及综合课程等,这些课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改变了过去单一课程的结构模式,力求体现课程的多样化。课时实行长课与短课相结合,门类上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充实现代科学知识,缩小现代科学、经济发展与教学内容的差距,这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兴趣,发展个性都将产生有益的影响。但是,开设的课程多了,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开设的课程齐全了,是否能取得实效?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在理解有关课程的内容、要求和特色的基础上,规范各学科课时安排,规范学生的学习总量,规范各科的教学要求,不搞加班加点,增加课时,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要明确各个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学科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侧重于理论认识和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快。活动课程如电脑操作、家用电器、书法绘画、形体礼仪等,着眼于行为养成和技能训练,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要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展,依照兴趣,培养特长。潜在课程主要通过良好的学风、校风,融治的师生关系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予重视。另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综合课程,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重组新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才能。应加强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互补和延伸,使各课程实现最佳组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不是否定课堂教学,而是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个人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是,如果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即开展并加强文艺、文体、科技等活动,那是误解。有的学校由此认为缺乏必备的条件,因而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所学校如果课外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耗时多,效益差,素质教育是难以持久和深入开展下去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明确并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培养思想品德与个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才能够在这个主阵地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气氛宽松和谐,教学方法先进恰当,教学过程流畅高效,教学效果扎实全面,达到一堂成功的课的质量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与思考,讲在点上,练有所得,讲练结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发言、练习,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了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扩大功能,改革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至为重要的一环。

不是着眼于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教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限制了学生才智的发挥,不利于调动和培养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片面的作法,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同时,教师对学生也不应放任迕就,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灵与秉赋,进行差异教学,做到知人善教,因材施教。对一个班级中的优、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对优生要发挥特长,指出问题,使其再上一层楼;对中等生要激发上进心,克服忽冷忽热的毛病,促使其进步;对差生要热情关心,找出症结,个别教育,着重辅导,挖掘有利因素,因势利导,使其有所转化。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如对思维敏捷或慢性思维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的学生,在数理化上或在音图体学科上有兴趣与天赋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区别对待。应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性出发,给予正确的培植与引导,通过发展学习上、个性上的优势,进而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特别要注意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面向全体。

教育中的内容与形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旧质”与“新质”有着相关和延续的关系,不顾条件否定“旧质”,未对“旧质”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利用,反而影响“新质”的实施。如果不懂得教育改革应由“旧质”向“新质”逐步转化,就会产生教育教学思想和行动上的偏颇。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实施“进步教育”,对传统教育发起挑战,但由于没有理解“旧质”在向“新质”的转化中新旧之间的传承关系,没有保留“旧质”的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转化为“新质”,因而否定教师的主导和系统传授知识的作用,一度造成教师思想混乱,学校教育放任自流以及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当前,各地中小学竞相开展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形成热潮,这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人才培养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缺乏必备的素质,就无法承担建设辉煌的21世纪的重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专题报告中认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搞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于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只有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旧质”向“新质”逐步转化,才能使当前的教育改革开创出新的局面,结出丰硕的成果。

(颜禾,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王慧敏]【篇三】中学生心理素质教师要指导父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关爱与引导,决定了学生的气质、素养与发展,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为学校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甚至影响并决定了学生一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取向。那麽,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成为学生成材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特将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应注意的问题阐述如下:

首先,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应树立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观念,以及把学生看作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有发展主动性的人来对待,改变“子女是私有财产”、“树大自然直”、“棍棒底下出才子”等错误观念。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育他们,而不是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塑造他们。

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而且要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通常,家庭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三类:民主型、专横型、溺爱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学生既得到尊重、保护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对学生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既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鼓励他们社会交往,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积极的情感,又对其不正当的要求、言行及时说服教育,帮助他们抑制不正当愿望。重视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教养方式可使学生形成独立、自尊、爽直、学会与人相处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专横型的教养方式孩子常受父母呵斥和禁止,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尊重,这种教养方式往往使学生养成畏惧、对人不信任、利已、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特点。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使学生受到过分保护,无原则地迁就,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制止,不教育。这种教养方式往往使学生养成任性、嫉妒、自私、自理能力差但优越感强等心理特点。显然父母只有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种讲知识,讲道德,讲修养的民主教养方式教育出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

对学生进行民主型家庭教育时家长要注意:

1,对学生爱而不娇,对其活动既加以保护又给他一定的锻炼机会;满足其要求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控制或制止。

2,尊重、信任学生,并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

3,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4,全面关心学生。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作为学生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父母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等都会起示范和感染作用。父母文雅,学生会学得文明;父母粗野,学生可能学得无礼;父母乐观,学生会变得活泼;父母忧虑,学生难免压抑;父母暴躁紧张,学生可能急躁焦虑。俗话说得好:“父母本身就是一本形象的教科书。”因此,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要注意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率。

家长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是有自己的主观愿望及思想的,尤其是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其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家长在平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尽量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犯错误时,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对学生随意批评及辱骂,要平心静气的坐下来进行沟通。平时对学生正当的要求要予以适当的满足,不要在诸多方面予以限制。当发现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家长要耐心的予以指导,予以疏通,与学生进行沟通,进行朋友似的谈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同时,父母也要尽量杜绝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灵的侵蚀。当前尤其要谨防影视、录像中的“暴力事件”以及网吧、游戏机等对学生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再次,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制度。

为学生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养成习惯,能够使学生受益终身。学生就如一棵小树,是需要及时修枝剪叶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长得又高又直。为学生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监督其实施,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四】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

慕礼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问卷

说明: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我们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分析,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我们特制定了如下调查问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填写,您的信息将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望您给予配合,谢谢您的参与!中学生心理素质

1、您觉得自信吗? ( )

(1)非常自信 (2)自信 (3)有时不太自信 (4)不自信 (5)常常感到自卑

2、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和同龄人不相上下吗?( )

(1)比一般人更有价值 (2)当然 (3)好像总觉得没有别人能干(4)没什么价值

3、如果您能改变自己,您最希望改变的是什么?( )

(1) 知识(2)出身(3)财富(4)性格(5)外貌

4、您的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

(1)总是(2)经常 (3)时有(4)偶尔 (5)无

5、您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 )

(1)总是(2)经常 (3)时有(4)偶尔 (5)无

6、当别人看您或议论您时感到不自在( )

(1)总是(2)经常 (3)时有(4)偶尔 (5)无

7、您的心情时好时坏( )

(1)总是(2)经常 (3)时有(4)偶尔 (5)无

8、您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

(1)总是(2)经常 (3)时有(4)偶尔 (5)无

9、您感到老师或同学歧视您吗?( )

(1)常常感到 (2)很少感到 (3)没有感到

10、您的想法总与别人不一样( )

(1)总是(2)经常 (3)时有(4)偶尔 (5)无

11、您总感觉别的同学穿得比自己好自己感到不舒服( )

(1)总是(2)经常 (3)时有(4)偶尔 (5)无

12、您是否觉得家里的环境干扰您的学习、生活?( )

(1)总是(2)经常 (3)时有(4)偶尔 (5)无

13、您是否希望在班级中当干部?( )

(1) 非常希望 (2)希望 (3)无所谓

14、您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是( )

(1)自己努力不够 (2) 学习环境不够好 (3)老师讲课不好 (4)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

15、上课时,您能否集中注意学习?( )

(1)能 (2)有时能 (3)不能

16、遇到困难或烦恼时,您会( )

(1)在心理憋着 (2)向同学诉说 (3)告诉老师 (4) 向父母说

17、您父(母)最关心您的( )

(1)A、学习成绩 (2)身体健康 (3)情绪变化

18、您感到苦闷( )

(1)无 (2)偶尔 (3)时有 (4)经常 (5)总是

19、您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

(1)无 (2)偶尔 (3)时有 (4)经常 (5)总是

20、您感到学习负担很重( )

(1)无 (2)偶尔 (3)时有 (4)经常 (5)总是

21、您做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 )中学生心理素质

(1)无 (2)偶尔 (3)时有 (4)经常 (5)总是

22、您对父母时而亲热时而冷淡( )

(1)无 (2)偶尔 (3)时有 (4)经常 (5)总是

23、您讨厌做作业( )

(1)无 (2)偶尔 (3)时有 (4)经常 (5)总是

24、您讨厌上学( )

(1)无 (2)偶尔 (3)时有

25、您讨厌考试 ( )

(1)无 (2)偶尔 (3)经常

4)经常 (5)总是 (4)总是 (

【篇五】中学生心理素质浅谈对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对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学校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最主要的途径,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学校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当前由于社会、家庭等原因,不少学生形成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依赖性强、骄横自负、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严重地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如何提高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谈谈本人的点滴认识。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掘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各种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在各种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中。各种活动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协调、和谐无不与活动有关。因此,学校可组织音乐、美术、体育、小记者、数学、物理、英语等多种兴趣小组,举行田径、拔河赛、卡拉OK赛、书画联展;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禁毒录相和残疾人的演出;组织扶贫助孤献爱心等活动,向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及时肯定他们的长处和成绩,使他们有种“天生我才也必有用”的心理体验,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取全面进步。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山林场等挂钩点参观、劳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习惯,锻炼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此外,为了有意识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掘潜能,还可以让学生个人组织编排自荐,由班上的同学选定活动的

内容形式,这样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本来不是班干部,但是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表现能力的学生,使他们有了发挥才能,施展才能的机会。因而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改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一次活动的成功会树立他们获胜的信心,往往把活动中表观出来的才干、能力迁移到其他方面,使教师能发现学生,学生能发现自己并产生期望和要求,主动争取成功,不断激励自己,逐步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机制,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增强自强意识。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加重了人的心理负担,这就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其心理素质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心理对一个人高尚品质与情操的形成,健康人格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影响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试想一个总是处于焦躁、疑虑、惊恐或忧郁之中的学生,又如何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发挥智力才干呢?

有不少例子,当一个学生生活遇到困难时他会十分徬徨,成绩往往会突然下降。如果这时他得到集体的帮助,心理状态会得到调节,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理解和友爱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在这个学生身上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说: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信心,有进取心,有不屈不挠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特征。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要求同整个

社会的要求协调结合起来,因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在克服行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就如开展一项活动,每一个参加者都必须担负一部分的责任,否则活动就会无法进行。而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生活目的,对自身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即使物质生活比较艰苦,他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光荣感。崇高的理想和志向也是走向成功之路的一种动力。这是精神生活赋予人的力量。精神生活反映了一种深厚层次的心理需要。因此重视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自强的勇气,养成创新的习惯和求新的意识,将有利于他们的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才能诸方面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更好迎接未来的挑战,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心理训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增强自控力。

对于任何人来说,挫折都是难免的,挫折当然会给人带来来愉快,但只要重视对其心理训练,是能战胜挫折的。首先,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对挫折有心理准备。一个人做事,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作业不是每次都会做得符合要求,考试不是每次都成功,打球总有输的时候,这些都是正常的,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因此,不能因为失败和挫折就无法忍受。其次,帮助他们积累遭受挫折的经验。有些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多,遭受挫折多,又能处理挫折,因此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强,而有的人身处顺境,一帆风顺,缺乏挫折的经验,一旦遇到挫折,就产生消极情绪,对挫折的承受力极差,教师应帮助后者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以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还可以创

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面对困难,想办法战胜困难,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第三,要多鼓励学生多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并对他们进行注意力转移的训练。让他们参加其他活动,并要求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以新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去取得别人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自制和调节自己,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培养愉快情绪。此外,增强体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身体强壮的学生往往比体弱多病的学生更能战胜各种挫折。

在中学生中进行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人生发展铺平道路,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投入,不断耕耘、奋斗、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以润物无声的精神,为学生们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他们去创造灿烂的明天。

【篇六】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健康10条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10条标准

1、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3.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4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篇七】中学生心理素质1如何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

如何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

教师 杨同玉

21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它具有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并伴有高压力等特点。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希望与痛苦并存,绝望与机遇并存,苦难与磨砺并存,光荣与梦想并存。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和心理挫折的出现,随之也会出现诸如悲观、烦恼、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严重的消极情绪会使人心理失衡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使得自身生活的频率难于和社会生活的频率同步,个人的节拍也难以融合到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去。

美国的《托萨世界报》报道说,今日社会,赴医就诊的病人中,估计有60%的人其实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感到痛苦而已。据美国心理健康资料中心统计,近数年美国产业界有关人员因在竞争中受到的心理压力而导致生产力下降,每年平均达170亿美元之巨。在我国,近10年来心理疾病的发病人数也在上升,尤其在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群体中,患心理障碍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因不健康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也日益增多。

17岁的徐力是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中考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其母吴凤仙要求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深感委屈和压抑。2000年1月17日中午,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冲突,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性格的形成及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青春发育期一系列的巨大变化,使得此时期成为他们一生中心理冲突、心理困扰最多的时期。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所谓心理素质,就是人在感知、思维、想象、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诸种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和能力。

心理素质对人的成功非常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年之久的追踪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预测晚年工作的成绩,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商的高低并无明显的关系,有成就的人是有恒心、自信、好胜的人,即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 一个人要想成才,要想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欣慰,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不避讳,不怨天尤人,不自寻烦恼,始终能客观地、积极地看待自己。

2、能正确地看待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过多地沉湎于幻想。对生活中的矛盾不是回避,而是积极对待,妥善处理。

3、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中,其尊敬、信任、喜悦等积极态度多于嫉妒、怀疑、憎恶等消极态度,能与同学、教师、友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中学生心理素质

4、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对于突发事件能尽力保持一种平静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始终让积极的情绪支配自己。

5、有积极乐观的进取心。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努力发展自己。对于自

己所从事的任何活动,能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去争取成功。

当代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私。这是独生子女问题带来的一种较为普通的心理。它的突出表现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对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缺少热情。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顾他人利益和需求,时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

2、嫉妒。对他人所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表现出一种不服气、不友好、敌对的情感,从而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的伤害行为。

3、逆反。中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特点,常使他们与教师或家长产生情绪、认识上的对立,形成一种逆反心理。

4、自卑。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自卑是中学生的大忌,严重的可能导致厌世,甚至轻生。

5、自傲。与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为伍。

6、任性。不顾客观环境和外界条件是否允许,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行为毫无约束。

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中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科学地调整他们的心态,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事关跨世纪的年轻一代能否适应时代要求的大事,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教师我们将如何承担这一重任呢?我认为:

1、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但不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必须育心,使教书育人建立在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当好教师;而且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当好人师;还应会进行心理咨询,当好学生的心理医师。我们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门专业。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课,这是在中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它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新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育的情感效应,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认知过程,提高心理活动机能,切实做到优质轻负,尤其是减轻心理负荷。

4、建立中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心理素质档案是中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潜能的依据,是教师科学育人的依据,也是家长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参谋。建立中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中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对中学生进行从内到外的整体勾画,以便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进行培育、发展、完善。

5、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与调节室,加强心理交流和疏导。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以解答学生的心理疑惑。政教处、团委还可开设“心理博士信箱”、“心桥专栏”或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等活动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和疏导。如,

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次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根据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有: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由于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由于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学生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帮助他们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中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只有正确地分析、把握、引导他们的心理,让他们自信、自强、自立,才能促其成才。而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家庭、社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尤其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让当代中学生茁壮成长,满怀信心,赢得未来。

【篇八】中学生心理素质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调查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比如就在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同学都会因为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作用,以及自身的心理因素,考试后,总会有一些心理失衡。考试后常见的学生心理失衡现象大致有:恐惧心理、嫉妒心理、骄傲心理等。心理失衡在各类学生中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它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若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将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智能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见,如何调适好考试后学生的心理,是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 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反之,就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发展。比如,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与同学相处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成熟的表现,都将最终影响我们的个人的进步。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第一,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成绩,而在于对自己的超越。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不断调整心态,超越自我,就一定能够成功。

第二,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源于正确的认识。要有自知之明。在别人的评价中既不会被赞扬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 而灰心气馁。对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那么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协调一致,彼此感情融洽,相互配合默契。

第四,拥有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中学生心理素质

最后,希望健康的心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在学习生活中,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带着健康的心态,,走向成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九】中学生心理素质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育

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摘要:当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教师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足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之于学校教育、个体发展、民族中兴、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

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忧郁、胆怯、疑惑、恐慌、失落、焦虑、自卑、空虚、厌学、恐惧考试以及孤独等不良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文化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造成学生心理素质薄弱的原因

1、家庭方面。一方面, 缺乏磨练的家庭环境。随着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中学生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的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祖、父辈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轻则情绪低落、萎靡不振;重则离家出走甚至出现自杀的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实施教育方法的不当。不少家庭的父母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连平等对待孩子也做不到。也有一些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照顾小孩,使这些小孩缺乏必要的家庭关心、引导,遇到困难、烦恼时难以排遣;还有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一味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2、学校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也许是最大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主宰、"高考指挥棒"统揽一切、"分数"第一,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盯住高考和中考,给学生不厌其烦地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共识: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

孩子、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因此,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教师又没有预先为他们储存好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的信息。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3、学生自身方面:知识贫乏。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追求成人感、独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标。但是,这些心理目标与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了矛盾:他们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要求被别人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往往与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驰。

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对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的解释,心理健康可概括为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健康状况,即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我国很多的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令人堪忧,面对如此严重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中学生现在心理素质薄弱的现状,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教育:

1、注重自制教育,学会控制不良情绪。

中学生刚进入青春期,情绪和感情都处于不够稳定的多事之秋。诚如辛弃疾在一首词中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任由它放纵泛滥。比如,有时为一丁点小事就忧伤哀叹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次考试不理想就失望沮丧。有的学生时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有的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或学习上的压力,居然产生轻生的念头。由此可见自身情绪控制尤其重要,实践也证明,一个人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体现在自身情绪控制的成败上。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控制情绪呢? 控制情绪,并不是简单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第一步,正视现实。要求学生接受并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每个人并非时时刻刻是积极乐观的,偶然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即是什么心情或心境,并让学生认识自己产生不良情绪时的一些身体表现。第二步,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不良情绪都是可以控制、转换的,如"化悲痛为力量"、"自卑的超越"等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如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转移精力(如听音乐、写日记、散步、运动等)使情绪得以缓解。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

育,开展自我批评,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对控制不良情绪,收效良好。

2、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犹如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在波涛中颠簸,时而波峰,时而浪谷。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但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来说,挫折犹如一块磨刀石,他们越挫越利;而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则经不起挫折的考验,面对挫折犹如泄了气的皮球,他们整天沉浸在失败的苦酒中,自怨自艾、无法自拔。自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则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特别是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强竞争、快节奏、多变化给人带来更加强烈的情绪冲击,使矛盾、冲突更普遍、更尖锐。因此班主任要认真地给学生补上挫折教育这一课。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经常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讲述古今一些名人伟杰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功业,是因为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使学生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平时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同时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挫折教育情景,寓挫折教育于日常教育工作中,定期组织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如爬山、义务劳动等),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认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