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小故事100字


篇一:《李白小故事》

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着一些衣衫褴褛的囚徒,其中有个手持竹竿、脚步蹒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由于一个案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经这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

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看到人们在欢呼雀跃,才醒悟过来。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早发白帝城》诗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虽然活着回来了,但穷愁潦倒,贫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当他住在安徽采石矶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来宋朝时,有人针对此事作诗道:

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太白遗风

沿长江一带的大小酒店,干百年来,总爱用“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店号,用布帘写好,挑在门前廊下,称“酒旗”。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这首诗深切地悼念了老朋友纪叟:纪叟在阴间,应该还是做你的老本行——酿造“老春”酒吧(唐代名酒多用春字命名)可阴间没有李白,你卖酒给哪一个呢?

诗里的纪叟,据说以前在幽州老家时,老伴被老虎吃掉,幸亏李白正在狩猎,刺死二虎,救下了纪叟和他儿子。后来他在宣城开了家酒店,并四处寻找李白报恩。

李白是个爱酒如命的人,有酒才会有诗。那年冬天,李白常到采石矶边上鲁财主开的酒店去饮酒。鲁财主却经常在酒中掺水,李白气得要命。一天,他路过一家小酒店,便进去买酒,发现店主原来是纪叟。纪叟见了李白,高兴极了,忙用好酒来招待他。两人边饮边谈,畅谈旧事。李白酒足之后,诗兴勃发,眼望滚滚大江,青山红日,便提笔在门外的“联壁台”上写了一首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从李白题了这首诗,过路人都要停下来看。知道是“仙人李白”所写时,便一传十,十传百,纷纷从远道而来看这首诗。纪叟总是自豪地说:“这是李白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来的好诗呀!”

从此以后,过路的人都到纪叟的“太白酒家”来饮酒赏诗,纪叟的酒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而鲁财主的酒店,却很少有人光顾了。于是他便特地带了两坛美酒,到江边找李白求诗。李白正要登上船去游历,见了鲁财主,便拱手说:“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呢!”说罢飘然登船而去。鲁财主只能灰溜溜回家,不久便关门大吉了。

一年后,纪叟不幸得病身亡。李白听说消息后,十分悲痛,亲自祭奠,泪洒长江,并写了上面那首新诗来悼念这位“酒中知己”。

后来,许多酒店便纷纷挂起了“太白酒家”的牌子,生意还真的比以前红火了呢!

赐金还山

唐朝天宝二年(742),大诗人李白奉唐玄宗诏令来到长安,被封为翰林待诏,成了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

第二年春天,兴庆宫沉香亭畔的牡丹花逢时盛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摆起酒席,观赏名花。乐官李龟年拿起檀板刚要开腔歌唱,唐玄宗止住他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词章呢!”命小太监赶快把李白学士召进宫来,写作新歌词。

李龟年和小太监到处去找,好不容易在长安的酒家里找到李白,那时他正和一些诗友饮酒谈天,已经醉了。李白被扶到沉香亭,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尚未告终。待到舞曲终了,唐玄宗笑着把刚才的意思告诉李白,他便执笔思索起来。一会儿,三首《清平调词》写出来了。

第一首是: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说,杨贵妃的衣服真像霓裳羽衣那样的美丽,但究竟是由美丽的云彩联想到她的衣服呢?还是由她的衣服联想到美丽的云彩呢?杨贵妃的容貌真像牡丹花那样的娇艳,但究竟是由名花联想到她的容貌呢?还是由她的容貌想到名花呢?这些,连天才的诗人也觉得目乱情迷,难以断定了。而轻轻吹拂着栏杆的春风,这时已把含着晶莹露珠的牡丹花变得更加艳冶了。这样的花容,若不是在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头才能见到,便只有在月夜里的西王母宫的宫殿——瑶台中才能相逢。

唐玄宗和杨贵妃读了都极口赞好,尤其是诗中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更加觉得高兴。他们继续读第二首: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是说,杨贵妃好比一支红艳带露的牡丹花,凝聚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从前楚襄王在巫山时梦中与神女相会,醒来之后为之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怎能比得上眼前贵妃的花容月貌?若问汉宫中谁能比得上,那么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虽美,也还是用新妆来增艳添妍,又哪里胜得过贵妃的天然绝色?

最后一首,是正面写人又写花: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是说,名花和美女(倾国)都非常欢乐,使得君王总是倚着沉香亭北的栏杆含笑而赏,一切愁恨烦恼全都消释(解释)得无影无踪。

杨贵妃天生丽姿,然而经过李白这三首诗的赞扬,就变成国色天香更加艳丽了。这使她非常快乐,常常吟哦着这三首诗。 可是有人却不快乐,近侍太监高力士就是其中的一个。据说,不久前李白起草一份重要文书时,曾经乘着酒兴命高力士给他脱靴子,高力士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心里一直恨死了李白。现在,高力士见贵妃娘娘这么喜爱李白的诗,更加火冒三丈,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毒辣的主意来。

有一天,当杨贵妃又在吟诵《清平乐词》时,高力士阴险地说:“奴才本来以为娘娘读了这诗一定要恨死李白的,却没料到娘娘这样欢喜。娘娘上当了。”杨贵妃连忙追问:“为什么?”高力士便说:“李白第二首诗中把娘娘比作汉代轻贱的赵飞燕,这不是存心在讽刺、毁谤吗?”杨贵妃给高力士一挑拨,顿时气得满脸通红,怒火中烧。她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再加上高力士及某些权贵也用种种手段排挤他,这样,唐玄宗最后用“赐金还山”的名义,把李白赶出了长安。

篇二:《李白小故事》

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着一些衣衫褴褛的囚徒,其中有个手持竹竿、脚步蹒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由于一个案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经这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

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看到人们在欢呼雀跃,才醒悟过来。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早发白帝城》诗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虽然活着回来了,但穷愁潦倒,贫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当他住在安徽采石矶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来宋朝时,有人针对此事作诗道:

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太白遗风

沿长江一带的大小酒店,干百年来,总爱用“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店号,用布帘写好,挑在门前廊下,称“酒旗”。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这首诗深切地悼念了老朋友纪叟:纪叟在阴间,应该还是做你的老本行——酿造“老春”酒吧(唐代名酒多用春字命名)可阴间没有李白,你卖酒给哪一个呢?

诗里的纪叟,据说以前在幽州老家时,老伴被老虎吃掉,幸亏李白正在狩猎,刺死二虎,救下了纪叟和他儿子。后来他在宣城开了家酒店,并四处寻找李白报恩。

李白是个爱酒如命的人,有酒才会有诗。那年冬天,李白常到采石矶边上鲁财主开的酒店去饮酒。鲁财主却经常在酒中掺水,李白气得要命。一天,他路过一家小酒店,便进去买酒,发现店主原来是纪叟。纪叟见了李白,高兴极了,忙用好酒来招待他。两人边饮边谈,畅谈旧事。李白酒足之后,诗兴勃发,眼望滚滚大江,青山红日,便提笔在门外的“联壁台”上写了一首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从李白题了这首诗,过路人都要停下来看。知道是“仙人李白”所写时,便一传十,十传百,纷纷从远道而来看这首诗。纪叟总是自豪地说:“这是李白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来的好诗呀!”

从此以后,过路的人都到纪叟的“太白酒家”来饮酒赏诗,纪叟的酒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而鲁财主的酒店,却很少有人光顾了。于是他便特地带了两坛美酒,到江边找李白求诗。李白正要登上船去游历,见了鲁财主,便拱手说:“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呢!”说罢飘然登船而去。鲁财主只能灰溜溜回家,不久便关门大吉了。

一年后,纪叟不幸得病身亡。李白听说消息后,十分悲痛,亲自祭奠,泪洒长江,并写了上面那首新诗来悼念这位“酒中知己”。

后来,许多酒店便纷纷挂起了“太白酒家”的牌子,生意还真的比以前红火了呢!

赐金还山

唐朝天宝二年(742),大诗人李白奉唐玄宗诏令来到长安,被封为翰林待诏,成了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

第二年春天,兴庆宫沉香亭畔的牡丹花逢时盛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摆起酒席,观赏名花。乐官李龟年拿起檀板刚要开腔歌唱,唐玄宗止住他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词章呢!”命小太监赶快把李白学士召进宫来,写作新歌词。

李龟年和小太监到处去找,好不容易在长安的酒家里找到李白,那时他正和一些诗友饮酒谈天,已经醉了。李白被扶到沉香亭,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尚未告终。待到舞曲终了,唐玄宗笑着把刚才的意思告诉李白,他便执笔思索起来。一会儿,三首《清平调词》写出来了。

第一首是: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说,杨贵妃的衣服真像霓裳羽衣那样的美丽,但究竟是由美丽的云彩联想到她的衣服呢?还是由她的衣服联想到美丽的云彩呢?杨贵妃的容貌真像牡丹花那样的娇艳,但究竟是由名花联想到她的容貌呢?还是由她的容貌想到名花呢?这些,连天才的诗人也觉得目乱情迷,难以断定了。而轻轻吹拂着栏杆的春风,这时已把含着晶莹露珠的牡丹花变得更加艳冶了。这样的花容,若不是在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头才能见到,便只有在月夜里的西王母宫的宫殿——瑶台中才能相逢。

唐玄宗和杨贵妃读了都极口赞好,尤其是诗中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更加觉得高兴。他们继续读第二首: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是说,杨贵妃好比一支红艳带露的牡丹花,凝聚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从前楚襄王在巫山时梦中与神女相会,醒来之后为之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怎能比得上眼前贵妃的花容月貌?若问汉宫中谁能比得上,那么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虽美,也还是用新妆来增艳添妍,又哪里胜得过贵妃的天然绝色?

最后一首,是正面写人又写花: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是说,名花和美女(倾国)都非常欢乐,使得君王总是倚着沉香亭北的栏杆含笑而赏,一切愁恨烦恼全都消释(解释)得无影无踪。

杨贵妃天生丽姿,然而经过李白这三首诗的赞扬,就变成国色天香更加艳丽了。这使她非常快乐,常常吟哦着这三首诗。 可是有人却不快乐,近侍太监高力士就是其中的一个。据说,不久前李白起草一份重要文书时,曾经乘着酒兴命高力士给他脱靴子,高力士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心里一直恨死了李白。现在,高力士见贵妃娘娘这么喜爱李白的诗,更加火冒三丈,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毒辣的主意来。

有一天,当杨贵妃又在吟诵《清平乐词》时,高力士阴险地说:“奴才本来以为娘娘读了这诗一定要恨死李白的,却没料到娘娘这样欢喜。娘娘上当了。”杨贵妃连忙追问:“为什么?”高力士便说:“李白第二首诗中把娘娘比作汉代轻贱的赵飞燕,这不是存心在讽刺、毁谤吗?”杨贵妃给高力士一挑拨,顿时气得满脸通红,怒火中烧。她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再加上高力士及某些权贵也用种种手段排挤他,这样,唐玄宗最后用“赐金还山”的名义,把李白赶出了长安。

篇三:《李白的成长故事》

李白的成长故事

唐朝的着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

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

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那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

“可是,您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四年级:李雨洪

篇四:《李白在安徽的故事》

李白在安徽

前言: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诗歌 遗产价值 效益

一.李白的足迹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漂流四方,其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其中安徽的山山水水也印满了诗人漫游的屐痕。根据《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初步统计,李白游历安徽多达十余次。从时间上看,自诗人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初经安徽,到晚年六十多岁流寓当涂而仙逝,跨越了人生大半;从地域范围上看,其活动地点则集中在安徽的南半部分诗人先后到过唐时皖北的亳州,皖中的和州、庐州,皖西的舒州,皖南的宣州和歙州等地,涉及安徽的全境。

仅于李白诗文所见的就有五六十处之多,如天门山、采石矶、敬亭山、陵阳山、黄山、响山、青山(谢公山)、大楼山、江祖山、九子山(九华山)、五松山、铜官山、横江浦、琴溪、宛溪、鰕湖、清溪、秋浦河、白苛陂、泾溪、桃花潭、落星潭、谢朓楼、谢公亭、双桥、姑熟亭、灵源寺、隐静寺、水西寺、化城寺等等。

二、李白的创作

李白在安徽期间,肆志游遨、广泛交往,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有诗一百四十余首、文约十篇,约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七分之一在网上查询到这些数字开列如下:当涂诗48首、文5篇,宣城诗39首、文4篇,泾县诗18首(其中2首应属太平、1首应属石台),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4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5首。其中许多名篇佳构千古传诵,屡被后世唐诗选本所采撷,如《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赠汪伦》、《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张相镐二首》、《宣城见杜鹃花》、《哭宣城善酿纪叟》等等。

三、李白在皖的原因

李白后期活动的中心由北方转向南方,而安徽南半部分又恰好位于长江两岸,交通便利、山川秀丽、经济文化发达。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大概就是李白多次游历安徽的主要原因。而且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当然首先游山玩水意图很突出,由金陵来当涂就是当涂一带江天美景把他吸引来的,他的《自金陵泝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这首诗的题目就清楚的表现出来了,在宣传,他也有一首似乎旅游宣言的诗,题目叫《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是敬亭山和陵阳山水引导他开始又一次安徽之旅。安徽

许多好山好水都被他游遍,有不少是他首次游览,还有的山名、景点名称是他命名的,主要有三座名山、两条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其它景点。三座名山就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两条山水旅游带就是泾川山水、清溪秋浦山水,两大风景名胜区就是宣城和当涂马鞍山。其它景点就更多了,如五松山、司空山、八公山、长风沙等 其次是钦仰谢朓,谢朓是南齐诗人,以擅长山水诗而著名,并曾任宣城太守。李白在宣州漫游期间,与这位数百年前的文学家结下了神交,对其心仪神往,经常游赏谢朓旧迹,吟诵其名篇佳句,并挥毫抒怀。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等等。{李白的小故事100字}.

李白暮年依归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当涂青山有谢朓故宅、谢公亭、谢公池等遗迹,诗人曾前往凭吊,作有《游谢氏山亭》一诗。值得注意的是,李白预卜的安息之地也正是“谢家青山”。中唐人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晚年渡牛渚矶,至姑熟(当涂),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盘桓庀居,竟卒于此。”范氏曾任宣歙池等州观察使,他曾亲至当涂寻访过李白后裔,诗人的两位孙女告之曰:“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同上)可见范氏的记叙可信。

四、李白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1、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

这是李白给予安徽一宗最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客籍诗人文学家在安徽写下这么多的文学作品,谢眺写了二三十首、的杜牧写了三四十首,超过百首的一时还找不到。以李白这样的诗名,他的这些作品对安徽后来诗风文风的兴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李白题咏较多的地方往往是诗风文风最兴盛的地方,自唐之后皖南的姑孰、泾溪、清溪成长了、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敬亭山、齐山、采石成了三座诗山,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2、李白的遗踪遗址也是他留给安徽的重要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最具历史价值、最真实可信的就是他的冢墓。冢墓有两处,一在当涂的青山,是他的真身墓,一在采石,是他的衣冠冢。这两处冢墓李白的当世就有文献记载,且世代延续。地表上保存到现在、完好的、封志明确的唐人墓全国范围已很少了,安徽只李白一人。联系到当前各地争抢名人、乱掘古墓,甚至以假乱真的现象,我们以李白的真墓在安徽感到自豪。李白墓在安徽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概不至于在出现“李白故里之争”的滑稽剧后又出现李白墓之争吧?李白的遗址应包括他的寓居住所,他的诗记录了他在当涂、宣城敬亭山、南陵、秋浦都有寓所,当涂、南陵两处还见于地志和其它诗文,这些建筑和处所在李白身后都废圯了。还有李白经过的地点后代多有纪念建筑,但年代悬远,不能遽定为就是李白的遗址,可以认定为李白遗址的是九华山李白书堂,这处遗址宋初《太平寰宇记》有记{李白的小故事100字}.

载,谓已倾圯,据其描述,此处建筑不晚于晚唐,后代也不断复修。此处应是李白当年活动的遗址。

还有两处石刻,可能是李白留下的遗迹。一处在泾县桃花潭附近的放歌台,石壁刻有“天宝十五载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诸字题记。一处在贵池秋浦白笴陂不远处的石门,据说即参与《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高霁的住处,其地有“桃花坞”大字石刻,其旁有小字题刻“同李太白在此游”、“高霁题”、“唐天宝庚寅岁”诸字。

3、安徽各地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纪念景点和传说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及历代安徽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和景点多达100多处,见于唐宋文献记载的有30余处,在全国是最多的。,除安徽外,其它地方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不过30处。这也见出李白与安徽关系特别密切,安徽人士对他特别崇拜。拥有这么多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对李白而言,他真是获得了“千秋万岁名”无论李白达到与否,后代产生的纪念建筑、景点和传说,都是因李白的大名、慕李白的诗章而产生的,是李白在安徽游踪的辐射和神奇化,也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安徽来说,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

李白虽不出生于安徽,但他以最终的人生选择、以在安徽创作的光芒万丈的诗篇成为安徽的文化伟人,成为安徽的江山之英,成为安徽的旅游之祖。珍视李白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责任。

篇五:《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