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


【篇一】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读鲁迅《一件小事》所想

读鲁迅《一件小事》所想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读过吧。讲的是严冬早晨的一场“车祸”,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坚信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我”。 然而现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姿态。新闻媒体频频报道,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渣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他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吃油机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在红灯高悬、测速器狂闪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着,由魔鬼牵引着奔向地狱。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顶替。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伤者的生命安危,掏出的手机也不是坚定的拨打120,而是找找上头有没有人能够“帮个忙”。奥迪、三菱、保时捷,这些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车,俨然成为了夺命狂徒。它们优异的性能,似乎只能体现在能将受害者撞飞多高、多远。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鲁迅先生如是说。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确实令他痛心。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当然也只是五彩社会中的小部分。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那些可怕的事故发生以后,总是有热心群众第一时间赶到抢救伤者,叫救护车,报警,拍下现场照片并指认肇事者。

身在他乡,迷路,落魄街头。总会有根本没有印象的面孔对着你微笑,拉着你疾步穿行于陌生的城市,把你安顿下来,然后风一样的消失。让刚才还在抱怨这个地方无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是的,我所描述的美好并不多。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篇二】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鲁迅《一件小事》中考阅读答案

一件小事 鲁 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选自《呐喊》,吉林文史出版社。略有删减) 1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因和结果。(3分) 12.文章描写了 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 (2分) 13.“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2分) A.完全没有听到 B.听得清清楚楚 C.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 D.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14.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4分) 1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1.起因:因为生计关系,我到S门去,雇定了一辆人力车。(1分) 结果:车夫被留在巡警分驻所, 我请巡警转交车夫一大把铜元之后离开了。(2分) 12.4(1分) 老女人(女人)(1分) 13.C(2分) 14.(1)第三处环境描写:大风过后,天气寒冷,路上除了我、车夫和老女人外,没有其他人。烘托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2分) (2)第四处环境描写:风停了,路上安安静静。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2分) 15.赞美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表现了“我”自我批评(自愧自省)的精神。(2分)

【篇三】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赏析《一件小事》

赏析《一件小事》

文学院 12文11班 115-1 宿舍 刘悦

《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被生活中偶然经历的事情所触动,并被偶然遇见的车夫所感动,然后以此为原型而创作出的一篇小说。

文章的情节并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看起来甚至有点平淡无奇:拉车的车夫在路上为了搀扶一位被他无意中带倒、并且自称“摔坏了”但在雇主眼中却是在“装腔作势”的老女人而不听雇主的催促,然后又放弃了生意去帮助这位与自己不相识的老女人,最后主人公“我”深受感动,托警察将车费交与那名车夫。但是就在平淡的情节中透露着作者对车夫这类人的赞扬。

《一件小事》语言并不华丽,语言风格也不似鲁迅先生平时那般冷峻嘲讽,反而是属于那种朴素无华的风格,叙述是也是以淡淡的语气,甚至有点儿轻描淡写的感觉,但是这并不影响作者感情的抒发。如:“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看似平凡的几笔,却是直接抒发出了“我”同时也是鲁迅先生自己对于车夫的敬佩。

这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多,但是都十分成功,如:“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都是关于对“风”的刻画,说明当时天很冷,路上几乎没有

人,就算是撞了人不管不顾逃走也没有关系,但是车夫并没有逃避责任,反而放弃生意,搀扶老女人,担当起责任。这些使得车夫的形象刹那间就伟大起来。环境的描写塑造了一位灵魂形象高大的车夫,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于车夫的赞美。

《一件小事》从主题上来说,是以作为雇主的“我”与车夫形成对比,并且以“我”的前后思想为变化对比对从而突出对于勤劳、善良、敢于负责任、正直无私的车夫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车夫这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篇四】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鲁迅一件小事写于哪年

鲁迅《一件小事》写于哪一天

龚明德

“鲁研”界的众多研究成果中,一直将鲁迅《一件小事》的写作时间记作1919

年11月。但具体是1919年11月的哪一天?这一问题至今仍未落实。

写作时间的“谜团”

《一件小事》最初发表在《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但这次发表并未注明写

作时间。

192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出版了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一

件小事》被收录其中,但该文末尾注明的是“一九二○年七月”,这个时间是鲁

迅1922年5月中旬编《呐喊》时凭记忆补写的。此后在各种版本的《鲁迅全

集》和各种重印的《呐喊》单行本、选本中,“一九二○年七月”这一时间一直

被照录于《一件小事》的文末。

但是“一九二○年七月”这一时间并不准确。因为在1956年10月人民文学出

版社印行的十卷本《鲁迅全集》中,第一卷对《一件小事》的写作时间和发表

时间作了一个注:“本篇最初可能发表于一九二○年七月的北京《晨报》,因为

一时还未找到这一期的该报,所以未能确定。”这就意味着,“一九二○年七月”

一说的依据并不确凿。

直至1981年十六卷本和2005年11月十八卷本的《鲁迅全集》中,第一卷

查证了《一件小事》的发表时间为“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北京《晨报?周年纪

念增刊》”。写作时间是一个推测:“据报刊发表的年月及《鲁迅日记》,本篇

写作时间当在1919年11月。”这里的注释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包子衍《〈呐

喊〉〈彷徨〉琐记》有关部分的文字。包子衍在抄录了鲁迅日记中涉及《一件

小事》的内容后,写道:“如果这样,此文当作于1919年11月间。”

《一件小事》究竟写于1919年11月的哪一天?这就需要查阅当年相关时段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

《晨报》上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出版预告,再参照时任该报“文艺”栏作者

的周作人、胡适和鲁迅自己的日记。

写作时间的确定

北京的《晨报》出版“周年纪念增刊”的决定,公布于1919年11月26日至30日这五天的每日该报第二版右上角,字号大、加粗框,非常醒目,题为《本报周年纪念大增刊豫告》。预告是这样说的,包括“小说”在内的各“门”文章“皆请海内名家担任编述”。这里的“编述”是指“供稿”。《晨报》编辑部是在得到全部作者的“编述”承诺之后,才登出“周年纪念增刊”的广告。从周作人、胡适和鲁迅的日记中,可以得知报馆是在这年11月上旬陆续发出约稿信函的。

周作人在《晨报周年纪念增刊》“文艺”栏发表了译品《圣处女的花园》。而从他1919年11月的日记中可知,他是10日下午“得晨报社函”、13日译“小说《圣母的花园》”、15日写《圣处女的花园》译后小记、20日寄“晨报社函小说稿一篇”的。周作人译“俄人库普林”短篇小说在发表时易名为《圣处女的花园》,与其日记中记载的《圣母的花园》不完全一样。译文署名“起明”,这是周作人的笔名之一。

胡适是1919年11月15日答复报馆,同意供稿。据胡适当年日记,他本来是计划一周后的11月18日晚为《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写稿,但因故未能按计划完稿。直至11月27日的日记中,才记有“作诗《周岁》”。这首名为《周岁》的诗后来发表于《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并排于同一版面上鲁迅《一件小事》之前。

由上可知,周作人在1919年11月10日“得晨报社函”,胡适在1919年11月15日“写答《晨报》信”。可以初步确定:《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向作者发出约稿公函的时间是这一年的11月中旬。

据鲁迅日记,他在1919年11月19日“得晨报馆信”。那段时间,鲁迅正忙于装修其在北京八道湾所购房屋的琐事,他到“单位”取信并不及时。

再查鲁迅日记,他和周作人一家是1919年11月21日上午“移入八道湾宅”的。22日上午,鲁迅才写信给报馆,答应为《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供稿。而23日正好是星期日,这天下午鲁迅接待了一批来祝贺他们乔迁新居的老朋友。在处理完家庭琐务和必要的迎来送往后,为兑现22日给报馆供稿的书面承诺,

在23日晚鲁迅写了《一件小事》,24日下午把《一件小事》原稿寄给了报馆。 这就是鲁迅日记中1919年11月22日和24日的两天所记上午和下午分别“寄晨报馆信”的实际内容。

现在可以确定下来了:鲁迅《一件小事》写于1919年11月23日晚,一周后发表于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

原载: 《 博览群书 》( 2011年07月07日)

【篇五】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一件小事教案

《一件小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进步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习、严于解剖自己的革命精神。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

2.领会本文对比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第五至十一节,车夫和“我”不同态度的对比;

2.第十二节,“我”思想转变的内心活动。

难点:1.文章开头部分第一、二两节;

2.第十六节。

三、教法说明

第五至十一节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自己读练解决。第十二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须引导学生精读,细加推敲。

解决难点,着重于开头第一、二两节,而对第十六节则只求一般了解。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1.解决第一、二两节难点;

2.练习:以车夫和“我”对老妇人的态度作对比,摘录词句。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写的,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在什么时间,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呢?

本文写在1919年7月。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作品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在这次运动中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鲁迅先生投入了“五四”运动,开始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他们的优秀品质,并寄希望于他们。《一件小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二、学生轻声读课文,看注释,教师巡回答疑。正音正字:伊yī 踌躇 chóu chú 诧chà异 刹shà时 凝滞níng zhì 榨zhà 憎恶wù

三、讲读第一、二节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节。启发思考:“我”说六年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这里所说的国家大事是指哪些事?为什么在国家大事前加上“所谓”二字?引导学生参看课本注释④回答。

2.启发提问:在“我”心里,所谓国家大事的印象如何?对“我”影响怎样?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回答。教师板书:所谓国家大事。

印象:都不留什么痕迹

影响:增长了坏脾气

3.教师讲述“坏脾气”后的破折号的用法。“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可见“我”对于那些乌烟瘴气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丑剧深恶痛绝。

4.启发:“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印象如何?学生读第二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拖”、“至今忘记不得”。教师板书,在“所谓国家大事”右边写:一件小事。 至今忘记不得 拖开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个“拖”字,说明了什么? (显示了这件小事影响之深,

力量之大,“于我有意义”)“至今”是什么词?表明什么?(时间副词,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不短,印象很深刻)

5.教师小结:文章开头通过“大事”与小事强烈的对比说明了什么?(所谓国家大事并不大,一件小事并不小,“大事”与小事的对比,有力地衬托了一件小事的深刻意义)教师板书:突出了一件小事的意义。学生齐读。

过渡:这件小事是怎么一回事呢?它的意义何在呢?

四、略讲三、四两节(小事开头部分)

1.请一名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思考作者在记这件小事的开头部分交代了些什么?

2.教师略讲。重点:①第三节对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四节又补充说明了事情发生的情况,暗示兜倒老女人责任不在车夫。②解释“生计”一词,由此说明“我”的身份——一般知识分子,生活虽优越于工农大众,但仍要为生计奔波。

五、学生自己读,做练习:分析第五至十一节

1.教师提出练习要求:①列出标题,注意格式。②读课文,分别在两个标题下,用对比方式写下表现车夫和“我”对老妇人不同态度的词句。启发:当她伏在地上时,两个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当听她说“我摔坏了”以后,两人的态度又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书思考,完成练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问题发表意见,一面肯定或更正,一面板书。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

3.对待这件小事,两个人的态度是那样的相反,想法是如此的不同。这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这两个人物品质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归纳小结。要点:车夫友爱无私,勇于负责;“我”冷漠自私。显示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下列板书:

车夫:友爱无私 “我”:冷漠自私

立住脚 “……走你的罢”

放下、扶、搀

“你怎么啦?”

毫不踌躇 “装腔作势”“真可憎恶”

搀着……走去

(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六、作业

朗读第五至十一节。

第二课时

重点:1.“我”的前后思想变化。

2.背诵第十二节。

教学过程:

一、请一同学朗读第五至十一节。提问:在这件事的发展过程中,“我”对车夫的行动是不理解的,他是怎样想的?用课文词语回答。

二、过渡:当时“我”虽然一时不理解,但“我”毕竟是个为生计奔波的受压迫的知识分子,因而他看着车夫“扶着那老女人”

“向那大门走去”时,思想感情上不能不突然受到触动。文章第十二节用了一段心理描写。鲁迅一件小事的启示

三、讲读第十二节。

1.要求学生各自轻声朗读,并思考:这一节前后两句各表达了什么想法?然后齐读。

2.教师指出关键词语,让学生领会“我”思想转变的内心活动。前句提出“高大”、“仰

视”二词,体会“我”对车夫的热情赞颂和表达的敬仰之情。后句扣住“小”一词,分析其实质,提问:这个“小”指的是什么?(“我”灵魂深处丑恶的自私自利思想,表现了“我”对自己的批判是无情的、直率的、勇敢的)这个“小”能松松爽爽地出来吗?解释“威压”一词,并提问:“威压”在这里指什么?(车夫的高大形象促使“我”激烈地思想斗争。这就像一种威严的压力)在这种威压下才能“榨”出“小”来。体会“榨”一词的分量。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完成下列板书:

怪他多事 高大、仰视

自讨苦吃 威压→榨→“小”

(“我”前后思想的变化)

3.教师小结:从“我”前后思想变化的对比中,真切地写出了这件小事给“我”影响之大,感受之深,确实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作者刻画出了一个学习劳动人民,严于解剖自己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板书:表现了“我”向劳动人民学习,严于解剖自己的革命精神)

4.练习:学生读背这一节。齐声背诵。

四、略讲第十三至十六节。

1.请一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点明这几节是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2.引导学生领会“怕敢想到我自己”、“我还能裁判车夫么?”这两句的含义。重点:车夫的高大形象教“我”惭愧,内心的谴责,使“我”怕敢想到自己,深感自己没有资格对车夫的高尚行动加以评论。这里进一步写出了“我”激烈的思想斗争,严格的自我解剖。

五、讲读最后一节。学生齐读,思考回答下列问题:这一节写的是什么?与开头部分是怎样照应的?这件小事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说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对后两个问题加以说明。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些句子的含义。

六、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全文。本文塑造了两个人物,从车夫的高大形象来看,作者赞颂了什么?从进步知识分子“我”的形象来看,作者又肯定了什么?学生回答。

七、听写十个词语(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写,然后订正):耳闻目睹、脾气、拖、兜、臂膊、踌躇、憎恶、凝滞、惭愧、催。

八、作业:背诵第十二节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