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中作文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第一篇、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2011-12-30 16:12:38)

转载▼

标签: 分类: 党派人生

杂谈

大如小城,小如街市,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的韵味,虽偏居一隅,却从不乏人气,这是世界各地特色小镇留给乐游者们的最深印象。由于特色小镇设施齐全、景色动人,又各自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它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呈现的同时,它还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形态,备受青睐,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小镇强劲的旅游功能及由此带来的自身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受此吸引,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开始看好特色小镇带来的综合效应,纷纷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借助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东风,先后启动特色小镇工程:四川中法风情小镇——白鹿镇,六月开始迎客;牡丹江市与房企合作,投资百亿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旅游小镇——镜泊小镇,进展迅速;北京,在2011年,把特色小镇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思路加以实施,等等。

值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和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大好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崇明产业特点的生态型特色小镇,助推海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强海岛发展后劲,已成为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社会各界也予以广泛关注。为此,我们民进崇明县委专门组织力量,就此深入调研。在充分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崇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形成了初步设想,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一、特色小镇在崇明生态岛建设中的独特意义

当前,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成效已逐步显现,社会经济发展稳健。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生态岛建设的长期性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解决缓慢,海岛经济产业发展空间狭小问题依然存在,产业支撑相对乏力,海岛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后续力等。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崇明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尤其是在现代化生态岛的打造中,将

会起到缓解突出矛盾、增强发展后劲、丰富发展内涵的独特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崇明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留存小镇众多,但这些小镇大多有着外貌破旧,功能配套不全,各类设施不完善,商业不发达,周边环境差等缺陷,与群众理想中的居住、生活状态相去较远。

特色小镇的建设,由于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无论是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还是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都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着手建设,这必将大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真正让群众感受到生态岛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壮大实业,提升地方经济实力

国内外许多成熟特色小镇的运作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小镇的繁荣,必须有产业去支撑。我县农、林、渔业等资源丰富,仪器、仪表、轻工机械等制造、加工、贸易产业链拓展空间广阔,药材的种植、研发、销售大有可为,养殖业、种植业、海洋捕捞业等发展潜力巨大,每一项产业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不只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小镇的发展后劲,进而提升我县整体经济实力。

● 提升旅游品牌,繁荣现代服务业

国外许多特色小镇往往以动人的风景,或以迷人的花香,或以其数百年的沧桑故事,或以活色生香的艺术氛围,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而繁荣一方经济。我县虽然小镇众多,但由于功能定位不清晰、小镇风貌无特色、人文风情不诱人、承载能力差等因素,难以在发展生态旅游中起到助推作用。特色小镇的建成,将成为崇明旅游新的聚焦点,将使目前的生态物质游,向生态文化游延伸,从而增强崇明旅游业的活力和内涵,提升旅游品牌,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全面繁荣。

●增强商贸活力

商业设施完善,产品有特色,几乎是所有特色小镇的共性。目前崇明许多小镇,由于缺乏特色,难以与旅游业融合,所以商贸业“发育”不全,除满足居民日常所需外,难有活力。特色小镇的“特色”经营,以及有旅游业的带动,必然地培育出活跃的商贸业,把崇明的海产品贸易、特色农副产品贸易培育成崇明的一大支柱产业,以加速富民强县的进程。

●丰富海岛发展内涵

2005年上海市发布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中指出,现代化生态岛建设不但要进行绿色产业体系建设,还要建立绿色消费模式以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充分说明,生态岛打造,其实质是要打造一种“生态文化”。海岛的发展需要物质层面的发展,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发展。

崇明是一个农业大县,虽然集镇众多,但由于其功能不全,难以形成清晰的“城镇文化”,依然以农业文化为主。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的诞生与发展,也是一种文化形成与发展。没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岛是缺乏吸引力的。崇明特色小镇的建成,将使“小镇文化”更为清晰,为海岛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使崇明未来更具吸引力。

二、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态

功能定位特:色小镇将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按照提升崇明资源品质和旅游品牌、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小型旅游区和生态居住区。重点发挥“三大功能”:生态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产业培育功能。

宜建形态:结合崇明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特点,按功能区分,崇明未来最有潜力的小镇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民居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和休闲、商务、度假等“驿站”模式。

前者,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内核,以周边特色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特色渔业等)综合利用为补充,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和既能自适、协调发展,又可承接规模旅游的特色格局;后者,以生态元素纷呈

的特色建筑(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或风格别致的欧式建筑)为“巢”,吸引各类符合小镇预设功能的特色经营者(如商业、商务、运动、娱乐及度假酒店、各类馆吧等经营者)和部分富裕人士“进驻”小镇,打造成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驿站”,以及可供商务等特别活动的“基地”。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但并非完全绝对,根据需要,可以适当融合。

三、特色小镇的打造原则

(一)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崇明江、河、湖、海齐全,水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应体现“水乡”的地域特色。

●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崇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林、渔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渔,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

●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茂密的生态林、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符合“现代化生态岛”的建设目标,保持其鲜明的生态特色。如在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等都要注入“生态”理念。

●保持风格的独特性。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一镇一风格,不重复、不趋同,确保特色的唯一性。

(二)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崇明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三)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目前,崇明许多小镇功能的衰退,便是一个反面例证。

生态岛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显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崇明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五)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因此,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生态化,更要体现人性化。小镇的发展模式,不但要服务于生态岛建设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生活谋利益。由于特色小镇一般选择远离现有繁华城镇,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都要服从于人性化的设计。只有把改善

第二篇、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新型城镇化”战略颇有渊源。“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党的十八大对其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随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深入详细地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2013)。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小城镇的发展尤其受到关注。而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从创建程序上看,特色小镇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推进,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程序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功能和文化素养的特色小镇。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浙江特色小镇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引发了社会、媒体、专家、学者等的广泛关注。正是特色小镇建设备受各界的关注,我们才觉得有必要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意义、经验、启示等做一个精要而又系统的梳理。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

“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确切地说,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它虽然独立于市区,但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元;特色小镇也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的“区”,有别于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等概念;特色小镇更不是简

单的“加”,单纯的产业或者功能叠加,并不是特色小镇的本质。特色小镇是以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基础,来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征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总的来说,特色小镇不是“镇”也非“大拼盘”,而是发展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来看,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紧密联系。 概念关联性:从概念上看,新型城镇化关注的是“镇”的实体概念,而特色小镇关注的是“镇”的功能性概念。但是两者在概念的外延上是一致的,都强调“镇”的概念在产业集聚、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功能性拓展。

本质同根性: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要素在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就地城镇化的概念,更加强调通过地方产业特色,促进城镇的内源化发展。而特色小镇建设也是强调要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目标一致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在于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发展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而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对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城乡均衡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从目标上讲,两者具有一致性。

功能趋同性:从功能上看,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施行都将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重大角色。通过产业的集聚优势,促进内需的扩大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两者都能有效破除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二、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惠宁,2005)。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Stamer,2002)、创新环境角度(Lundva11,2009)、经济增长角度(Martin &Ottaviano,1999),资本市场角度(阮建青等,2011)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

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图1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自2003年十六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管理系统落后,生态问题严重;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

而“特色小镇”的出现,很好地规避了这些问题。因为特色小镇与传统小镇有所不同,在形态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独立社区,也可以是内部相对独立的街区,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在产业上,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在环境上,要求小镇着力打造至少3A级景区,有力地推动了小镇环境问题的解决。

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目前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市民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色小镇”这个“抓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又有这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同时,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首先,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日趋成熟,己经累积了大量实践经验。其次,特色小镇并非行政意义上的“镇”,推广过程无行政障碍。更为重要的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土地要素保障与财政支持。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从财政支持来看,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这样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申报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额外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切实地增强了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国际经验

从国际视角来看,关于城镇发展与建设的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模式:Desakota理论模式( McGee ,1991)、城乡一体化模式(Mike Douglass ,1991)、

城市化三维发展模型(Toppeta,2010)、智慧城市模式(Giffin}er et al , 2007)等。而近些年,小城镇模式(( Bajracharya,1995)受到重视,并逐渐演化为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通过产业引领来实现小镇的发展。而这种产业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包括高新技术、金融业、农业、旅游业、工业等等。

这些国际经验对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启示是,如何利用中国不同地域的不同产业特色来发展特色小镇。中国东中西部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完整,同时具有非常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中部地区生态林密布,空气纯净,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产业特色。由此可见,虽然浙江的特色小镇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在全国各地简单复制,但是一定可以为其他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四、政策建议

(一)一统多动,上下互通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政府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统领全局,招商引资,合理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组织等加入到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同时要赋予这些企业、组织足够的自由度,破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保障组织发展的科学性。要处理好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方统筹,多方联动”的方式,实现上下互通,由下而上反映问题,由上而下传达政策,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合理布局,有序推进

第三篇、特色小镇建设解决方案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特色小镇建设

目录

1、总体思路和目标 ........................................................................................................................ 1

1.1、概念和内涵 ..................................................................................................................... 1

1.2、创建思路 ......................................................................................................................... 1

1.3、总体目标 ......................................................................................................................... 2

2、特色小镇(产业型) ................................................................................................................ 3

2.1、建设目标 ......................................................................................................................... 3

2.2、建设任务 ......................................................................................................................... 3

3、特色小镇(应用型) ................................................................................................................ 5

3.1、建设目标 ......................................................................................................................... 5

3.2、建设任务 ......................................................................................................................... 5

4、特色小镇创建程序 .................................................................................................................... 7

4.1、申报组织 ......................................................................................................................... 7

4.2、申报条件 ......................................................................................................................... 8

4.3、特色小镇(应用型) ................................................................................................... 10

4.4、分批审核 ....................................................................................................................... 12

4.5、年度考核 ....................................................................................................................... 12

4.6、验收命名 ....................................................................................................................... 12

5、工作措施 .................................................................................................................................. 13

5.1、加强组织领导 ............................................................................................................... 13

5.2、加强产业规划指导 ....................................................................................................... 13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14

附件2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材料 ....................................................................... 15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表 ...................................................................................... 16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 19

附件3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报材料 ....................................................................... 20

附件3-1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报表 ....................................................................... 21

附件3-2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 24

为贯彻落实《XXX省特色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经济集聚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1、总体思路和目标

1.1、概念和内涵 特色小镇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是以互联网产业或特色特色应用为依托,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小镇注重大视野、新业态,突出发展特色特色主导产业,既是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型社区,也可成为“园中园”、“镇中镇”,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

1.2、创建思路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为目标,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引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以城市互联网集聚区为依托创建特色小镇(产业型),大力培育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提升互联网核心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产业形成集聚规模。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依托创建特色小镇(应用型),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广泛应用。

第1页

1.3、总体目标 在全省范围开展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力争3年内创建特色小镇(产业型)10个,创建特色小镇(应用型)50个,培育10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第2页

第四篇、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龙源期刊网 .cn

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於芳 陈杰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5期

[摘 要] 近年来,中央和重庆都大力提倡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而小城镇建设发展是城镇化的重点领域。但是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出现了“千镇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垫江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特色 小城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17-01

一、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2.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小城镇是连接大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的纽带,是城乡连接枢纽,产业集聚平台,就业转移蓄水池,城乡统筹结合点。小城镇建设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经济市场化、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的的重要途径。

而城镇特色是一个经过冷漠之后又开始受到关注的问题。当前,各地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对此也作了不少探索与追求,但总的看来尚属城镇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千镇一面、品味不高。缺乏特色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城镇特色的重要性已为中外城镇发展的实践证明,特色能提高城镇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增强城镇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没有特色的城镇是缺乏生命力的。

二、垫江县小城镇现状

第五篇、解读特色小镇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解读特色小镇

价值中国2016-08-14 19:30:14阅读(1850)评论(0)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

解读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概述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需要资金引导,土地支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带动,加快建设;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夯实责任,严格考核五项措施并举。...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小镇既不同于行政建制镇,也与各类产业园区有明显区别,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显现出“特而精、聚而合、小而美”的独特魅力。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特色”。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需对“特色”的内涵和外延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什么是“特色”?从本义讲,“特色”是事物本身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即独有性、排他性。城镇特色是由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定而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历史、人文、地理、交通、气候、产业等。特色小镇的特色,与我

们平常说的城镇特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同样有赖于其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区别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其侧重点在于产业特色、功能特色。特色小镇是新兴产业和几个传统经典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承载产业发展,促进人居改善和环境友好。可见,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

“特色小镇的灵感来自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特色小镇”大载体“小镇”虽小,却是大载体。有些资源稀缺和需求特定的特色小镇,关键是做强特色和提升品质,并不需要或较少需要其全面的可扩展性。

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坚持“达标了才命名,给财税和土地等政策,不达标不命名,不给政策。”有奖有罚,扶持政策灵活有力,避免以往经济开发区“一哄而上”的发展模式。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产业是核心,小镇的发展潜力应该是对产业和企业的分析,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从产业入手,而不是扩大基建。特色小镇的产业规划应该让市场方有机会参与进来,前期的策划、规划阶段,应该设置通道让相关产业投资人、运营方参与研究。需要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比如乌镇,就是依托旅游资源发展而来。一个小镇,要打造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标志,而产业的规划、建设、传播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如何富有战略性的建设小镇的特色是一项繁重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建设特色小镇,必须创意先行和规划先行,建设资金宜采用多样化的PPP方式,注意发挥政府资源在引导和再分配中的作用。 打造特色小镇的另一核心问题就是资金,地方政

府不能再走过去土地财政的老路。可采用PPP合作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

二、中国规划4年打造1000个特色小镇

2016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这是中央层面对从浙江兴起的特色小镇模式从认可赞赏到鼓励推广的新阶段。这种“产城融合共生”的发展模式被普遍看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以及中国式产业园区的补充和升级,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确认。目前,国家层面认可的特色小镇建设有一个总的原则,本身是符合广义的PPP范畴,即“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 《通知》解读

五大培育要求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

三大坚持

坚持突出特色。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止千镇一面。依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防止一哄而上。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

坚持深化改革。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发展新经济。

专项建设基金

《通知》明确,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将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特色小镇名单

住建部方面介绍,拟于今年10月召开全国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将公布第一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 住建部

住建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表示,特色小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小城镇内需的潜力很大,小城镇承担着补短板的作用。”村镇司副司长王旭东说,随着小镇青年返乡需求的提升、城市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城镇要适应这些转变的发展机遇,培育特色小镇是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首要内容。

特色小镇概述

概念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并非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特点

产业定位“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

功能集成“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

形态打造“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

运作机制“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起源及现状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如今,到小镇品茶,作画,或烧一件青瓷,甚至是创业,已经成为浙江的特色小镇为人们提供的选项。

浙江省2015年4月下旬印发《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截至今年2月,浙江省省已经公布了两批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51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

如今,不止在浙江,在整个中国,特色小镇都在以迅猛发展的姿态,加入到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

国家发改委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网站曾发布消息称,今年将选择1000个左右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为专业特色镇。

发改委表示,对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问题,发改委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会同有关部门从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第六篇、关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_郭栋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浙江省情・ 决策参考

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公民日益多样化的公共产品需求,从而加深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公民在接受政府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资源的使用以及社会关系的调整形成自己的切身感受,由此形成了公民感知的公共服务绩效。如果公民认为他们所享有的公共服务质量大于他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期望,公民则将对政府有较高的评价,同时也会形成对政府的高水平信任。反之,如果公民认为他们享有的公共服务质量低于他们的期望水平,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将受到损害,从而也会导致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党政视野

会和谐,也可以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准,有利于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政府管理活动。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信任困境主要是由于政府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公共性、廉洁度和治理能力上的缺失所致。而政府信任关系的构建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政府从价值转变、制度完善、绩效行动三个方面进行的积极的培育。通过转变政府治理的价值,完善政府诚信制度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更加民主、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方式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升政府的治理绩效。保证制度及政策设计价值取向的公平,制度实施及决策执行的公正合理合法公开,推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增强政府对公众的回应性和责任感,从而不断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服务满意度,实现政府信任的提升。

(责任编辑:徐东涛)

加深。因此,可以说政府的绩效行动是政府信任提升的关键。

在转型时期,政府信任成为治理时代的一个重要主题,良好的国家治理必须以全体成员的信任为基础。培育政府信任可以增强政权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与社

16

2016年

第期3

关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郭 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有37个小镇列入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42个

小镇入围第二批创建名单。一般来说,特色小镇的建设可大致划归为两个时期,分

浙江省情・ 决策参考

别是特色小镇定位期和创建期,定位期和创建期是时间范畴上的划分,是先与后的关系,两个时期内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统一。每一时期的特色小镇建设为我们提出了诸多限制性性因素,不应在一个固定模式之下花样翻新,不应“新瓶装旧酒”。基于此,我们必须首先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逻辑起点再请客”。

每一个正待创建小镇间彼此相异。但“特色”是一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关键词是“显著”。所以我们定位的“特色”必须是“差异”的升级扩大版,它源于“差异”却高于“差异”。然而,的感官判断。对于“显著”的理解,常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我们很难确定统一的量化标准区别“显著”与大众基本认同的标准去评价“差异”是否理论上我们需要社会统计学的帮助,确定大众认可的显著差异即“特色”的范畴和表现。虽然,社会统计学的统计因涉及到样本的数量、范围,关乎大量劳力、财力在理论上进行上述统计项目是正确开展工展的基石。目前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普及及精确的分析工具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可操作性,因此上述统计项目还是具有可实现性的。

(二) 寻找挖掘“特色”,积极制造“特色”

“特色”流淌于小镇的每一构成部分,每一“细胞”之中并且可以被创造,具体分两步走。

一是借助本身自然、交通、人文、政策等优势进行挖掘。例如,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位处吴越、南宋文化汇聚之地,北枕玉皇山、南抵钱塘江,环境优美,历史、人文内涵浓厚,因此被打造为钱塘江金融港湾的核心区块;艺尚小镇位于长三

政视野

要求,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应忽视限制“显著”更多是一个人类经验常识范围内

,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一种能被处的思考,“清理地基”,“打扫干净屋子“不显著”

。因此,关于“特色”定位方面,一、做好定位,为特色小镇建设“显著”

指明方向

定位期,即特色小镇未经审批,定位“特色”的时期,是特色小镇筹划建设的起始阶段。与“差异”的区别

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产业园 风景区 文化馆 博物馆的大拼盘。它必须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

然而,“特色”一词易被人们模糊对待,甚至滥用。“特色”是一个具有伪神秘色彩的感觉词,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特色”与“差异”等同起来,两者实则具有本质区别,需要进行厘清,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卸下其神秘外衣。现象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相同的,总会在更细微处寻得两者的分界线,这一事实证明了

2016

(一)正确定位“特色” ,明辨“特色”和精力而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但我们定位的“特色”是有范围限制的,作的基本点,也是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开

第期

3

17

浙江省情・ 决策参考

角枢纽圆心,是沪杭、杭宁发展轴的交汇点,是杭州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产业集聚发展优龙泉市上垟镇充分发挥龙泉青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利用这一经典产业定位成龙泉市青瓷小镇;嘉兴市秀洲区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这一契机,自主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秀洲模式”发展成如今的光伏小镇。

二是积极制造“特色”,创制“特色”商机。对于“特色”不明显的小镇

政视野

制化、个性化的服务。与此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制造“特色”的风险,要意识到这一“特色”的选择是可复制但不可雷同的。进行能动选择的,不同的小镇可能会选择同样的“特色”进行制造,这一点是需要竭力规避的。

(三)着力放大“特色”,培育主打产业

首先,放大的对象是有资格限制的。“特色”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矛盾统一体,是“善”与“恶”的统一。所谓“善”性的特色,就是那些通常为大众认可并且性的特色往往伴随臭名因而昭著。所以,

其次,放大意味着做到极致,必然要求培育主打产业,要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不可齐头并进、不分重点地盲目发展。比如,云栖小镇、梦想小镇都是信息经济特色小镇,但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主投资”,这种放大成就了云栖小镇与梦想小镇的双赢。

势,被打造成国际时尚人才集聚中心;毕竟“特色”的制造是根据人的主观意志

可以通过模仿、创新进行“特色”制造。可以促进、带动小镇发展的“特色”,“恶”通过模仿美国的“好时小镇”并进行自致力于打造成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和浪漫风情有机结合的甜蜜主题一站式体验小镇,形成国内著名的特色风情体验高地、婚庆蜜月度假胜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桐庐健康小镇以迪拜健康城为模本,培育并主打养老养生产业,制造了浙江的健康特色小镇;杭州富阳区硅谷锻造出特色智慧型产业。

但是,挖掘和制造“特色”必须明确方向。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第三次浪潮经济将以分散化和小型化的非群体化经济为基本特征,不会再有大规模生产,不会再有大众消费,不会再有大众娱乐,取而代之的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个性化生产、创造和消费” 的阐述为我们确定特色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特色”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核心,提供定

主创新,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应运而生,这里放大的无疑是“善”性的特色。

18

2016年

第期3

小镇则学习美国硅谷的创新发展理念,打,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 风险

二、厘清误区、为特色小镇建设解放思想

(一)正确处理特色小镇建设与美的建设之间的关系

政府文件规定“市级特色小镇要求按照3A级以上景区标准进行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甚至达到4A级景区标准。”许多人将特色小镇定向为精而美,这本无

浙江省情・ 决策参考

可厚非,但不应将追求美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首要出发点,不应拘泥于美,不应是美的集中。太多美,也就不美了。我们赋予特色小镇太多附加形象,追求外观形式上的高颜值,使得小镇在外观上都给人美得千篇一律的景区般的感觉,这还是我们追求的“特色”吗?地中海沿岸的“蓝白小镇”、英国的“温莎小镇”、德国的 “海德堡”等将历史上的建筑风格保存下来,使游客一进入就能感受到小镇的一体化风格,这无疑给了人们文化的熏陶和美的感受,但这种美是少而精的,不是一片区域集中式的铺陈。一言以蔽之,我们要摆正特色小镇建设与美的建设的位置,应注重在路径建构上带来的美的发展与感受,而不是以美为出发点;应是是由内而外释放美,而不是先刻意加工制造美。

(二)正确处理特色小镇建设与路径选择的关系

在建设特色小镇时,在具体化的路径建构模式选择上,人们往往全面覆盖,从老生常谈的固定范畴出发进行路径建设进行精确划分。一般而言,从那些目标明确的范畴提出发展路径后,各个小镇首先有了普遍意义上的发展范畴的相似,也就是你到每一个小镇去调研,会发现小镇发展模式是趋向一致的。这种不顾每个小镇的“特色”要求及在诸多范畴中所表现的需求次序而进行一致搞头的做法何来“特使一切趋于同质。 “特色”的发展要打破以扩大“特色”为主,应按照特色小镇建

设需求的迫切程度选用合适的范畴进行切入,而不是首先从范畴上给予明确的发展路径。毕竟,我们一开始的定位是特色小镇,而不是小镇同质倾向与高度发展的并行。

三、统筹创建、为特色小镇建设保驾护航

统筹考虑贯穿特色小镇建设始终,对特色小镇建设的两个时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是搞好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具有保驾护航的功效。

(一)未雨绸缪,处理特色小镇发展与“特色”和“小镇”的关系问题

一是我们在建设特色小镇时是否还需要保持原有“特色”不变和维系“小镇”既定空间?我们的“特色”与“小镇”是体现在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时期还是贯穿其发展的始终?我们是要在“特色”和“小镇”限制下实现经济新常态还是为了发展而去勉强维护其形象?如果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仍旧坚持“特色”与“小镇”这些形象要求,该如何处理特色小镇发展过程给当特色小镇的发展运作超出“特色”限制,趋向雷同时我们该怎么应对?当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突破“小镇”空间束缚,我们该如何面对?以“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清楚认识到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律可能会给“特色”带来挑战,造成其韵味式微。我们在主张错位发展、避免雷同、效规避特色空间吸引力的分散,又处理好现“特色”优势与强度的统一?以“小镇”

政视野

2016年第期3

19

上的回答而不是按照程度深浅和次序优先“特色”和“小镇”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色”可言?只会解构“特色”的原始意味,特色发展,版块分散发展之时,如何既有固有范畴的束缚,不能被范畴捆绑,主张“特色”与发展力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实

浙江省情・ 决策参考

为框架,就要预见到“小镇”不断提高的可能会打破“小镇”的原始状态和原有平衡,使“小镇”不再小,不再局限于一片区域,而是逐渐地扩大,合并其他空间进而成为一个新的集合体。

二是我们需要限制可能导致特色小镇趋于同质发展的内在需求吗?这一内在需求是发展过程的必然走向所致。比如,同虽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有所差异,但信息领域的发展瞬息万彼此间是强烈需要的。这种需要是发展过

党政视野

部分障碍,是一片相对灵活、宽广的空间。为此,我们不仅需要打破浙江空间资源瓶颈,合理优化生产力布局还要聚合高端要素,进行生态竞争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此外,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上市公司的理念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争取几年后有若干特色小镇能上市。只有明确特色小镇区域规划与发展目向。

(三)万事俱备,制定公平、合理、考核标准事关特色小镇的前途命运,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明文规定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特色小镇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支持。土地要素方面,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或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为确保相对公平合理,我们应制定多样有效的考核标准,取消一元决定。例如,对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就要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要有针对性。要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重点考量城乡规划符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不能仅靠数字、指标说话。

(责任编辑:徐东涛)

效益与实力势必对其原有空间产生影响,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是引领经济新常态。

样是信息领域下的云栖小镇与梦想小镇,标才会确保我们步步为营建设中的正确方

变、变幻莫测,信息领域的分工密切相关,有效的考核标准程中内在动力的必然促成,会迫使它们彼此雷同;在休闲娱乐领域开辟特色的柯桥酷玩小镇和安吉市天使小镇也处于同样的境遇,如果上述领域相似的小镇迫迫于自身发展需求而不得不开始涉及对方特色领域,急需却无法在同一片区域进行分工合应该进行干涉和阻止吗?这一问题也是对“特色”是否需要贯穿特色小镇建设整体的有力挑战。

(二) 步步为营,明确特色小镇的区域规划和发展目标

特色小镇不是镇,同传统意义上的行政辖区相区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并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块,而不是两三个、甚至四五个小区块凑起来的。它的设定不仅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固有边界,也巧妙避开了现有体制机制的

20

2016年

第期3

作,那我们为保持对方相对独立的“特色”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财政方面,

第七篇、特色小镇发展热潮中的冷思考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网络出版时间:2016-12-06 10:38:14

网络出版地址:/retype/zoom/878af91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2?pn=1&x=0&y=0&raww=721&rawh=495&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329.5423023578363&md5sum=1c619e912c0c2bfac5cb17fc45475587&sign=37b87f0da1&zoom=&png=0-8044&jpg=0-70138" target="_blank">

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约占全国建制镇的5%。目前,各省也相继出台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和目标。未来几年我国将掀起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

10月13日,住建部已经公布了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涉及到32个省区。从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数量较多。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资源集聚方面具有优势;而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从类型来看,此次入选的小镇以旅游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为主,数量分别达到64个和23个,占比达到68.5%。未来,以文旅为主或将成为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缺少产业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仍然非常困难。

围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培育产业,打造创业创新的新平台,集聚科技、人才等产业发展的高端要素,激发传统特色产业的活力,形成产业、文化、旅游的聚合发展,推动特色小镇的转型发展。

三是小镇建设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完成目标的特色小镇,给予用地指标奖励和财政警告、1个降格。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浙江经验

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不贪大,但是追求“精而美”。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以3A级以上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以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

二是小镇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创新转型发展为引领。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培育了很多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块状经济强镇。虽然如今这些块状经济强镇及特色产业竞争力日趋下降,但是底子仍然在。特色小镇正是依托原有特色产业基础,

三、发展特色小镇尚不能成为

我国城镇化的主流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未来的城镇化主战场仍然是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的超大、特大和大城市的人口还将继续增长,西部的中心城市人口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但是,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人口增长仍然不容乐观,难以承担起吸纳流动人口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任。

(一)人口仍将向大城市集聚,小城镇人口流失不可逆转

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表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因为大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各种社会资源方面具有明显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21

的优势,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我国也不例外,2009年到2014年间,全国35个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共增加了3778万,其中前15大城市增加了3010万人,约占80%;后20个城市,仅增加了768万,约占20%,如图1所示。这后20个城市多数都是省会、副省级城市或者计划单列市。从地级市的情况来看,2009年到2014年间,有完整常住人口统计的232个地级市中,人口减少的城市有85个,占36.6%,共减少1314万人;人口增加的城市有147

个,占63.4%,共增加2217万人。

表现得尤为突出。发展好的小城镇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首先,人口聚集程度较高的建制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根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截至2012年全国建制镇总数量为20113个,镇区常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206个,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其中,江苏和广东10万以上人口建制镇的数量居于第一和第二位,分别为46个和26个;中西部仅四川、安徽10万以上人口建制镇的数量达到两位万人)。

(三)小城镇难以实现就地城镇化,不宜盲目发展特色小镇

随着近年来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中西部大城市的人口流入加快。近期中央围绕落实“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目标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为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就近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在中西部的小城镇完成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

首先,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就业,而中西部小城镇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其次,小城镇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欠缺,难以满足大量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需求。第三,中西部大量的小城镇缺乏造血功能,财政依赖转移支付,难以快速实现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因此,即便是中西部农村人口的就近城镇化也应围绕以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长沙、合肥和

图1 2009~人左右。“十三五”期间我国流动人口将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将继续增长。

随着人口向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流动,很多中小城市人口正在不断流失。小城镇的人口流失的趋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可逆转。因此,在人口流失、缺乏人气的西部小城镇发展特色小镇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西部发展特色小镇先天不足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在小城镇层面

22

郑州等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开展。寄希望于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中西部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是不现实的,盲目开展大规模的特色小镇建设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性竞争的局面,浪费大量社会资源。

对于广大小城镇,除了选择试点探索特色小镇建设之外,主要精力更应该放在打基础上。一方面,做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留住青山绿水和乡愁。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投入逐渐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历史欠账,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国家应该加快制度改革扫清影响城市人口向城镇流动的障碍,逐步吸引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回流,为小城镇发展注入活力。

四、关于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特色小镇建设,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为传统产业升级、传统文化发扬注入了活力。但是,特色小镇尚不能成为城镇化的主流。尤其是在基础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面对较多困难。如果不考虑区域发展差异和广大城镇的实际条件,大规模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盲目开展造镇运动,不但不能通过创新形Abstract: Keywords:(收稿日期:2016-11-08  责任编辑:廖令鹏)

23

第八篇、特色小镇探讨文章三篇

基层反应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诚待解决

冰火两重天,特色小镇寻动能

发布时间:2017-01-11 09:30:5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记者 王方

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发展,增强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有效带动村镇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茅台、横店、普罗旺斯、格林威治……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同为特色小镇,或工业、或文娱、或休闲、或基金。它们的特质不同,但都能找准自身产业定位,并挖掘人文底蕴、生态禀赋,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村到城市,中间有个镇。在多项政策红利支持下,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当下焦点。专家认为,把小(城)镇的特色做精做强,应在差异定位中开阔大视野,在细分领域中构建大产业,在错位发展中形成大格局。

应运而生各具特色

“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这是古北口,一个很多北京人都听过的小镇。镇如其名,古道、京北、咽口,传统村落保留了历史的韵味。近年来,古北水镇、汤泉香谷、香草园等休闲旅游项目相继落地,又不失时代风范。

就在上个月,古北口镇社保所举办了2016年古北口镇职业技能培训班,为村民们传授制作面点及菜肴的技艺。因为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古北口镇又将迎来一批批来访的游客。

2016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进入这份名单的小镇共有127个,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是其中之一。

而在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已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张学勤表示,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发展,增强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有效带动村镇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像古北口镇一样,很多地方以旅游业为切入点发展特色小镇。实际上,特色

小镇的特色担当远不止如此,科技小镇、金融小镇、商业小镇、文化小镇等也找准定位,顺势而起。

在这些小镇上,各类专业的产业要素高度集聚,形成了颇具优势的竞争力。如127个特色小镇之一的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是有名的“制帽之乡”。李哥庄镇党委书记刘瑛曾说,“我们生产的帽子足够全国每人一顶”。

特色小镇得到各地“一呼百应”,“客观方面来看,是因为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社会资本参与小规模土地开发具有更多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条件。从政策层面上来看,特色小镇发展跟城镇化、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因而成为各类政策集中支持的一个‘黄金结合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撰文道。 冷静思考协作发展

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特色小镇无疑是眼下的热点。“国内特色小镇的兴起和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方向,但这时候恰恰需要冷静的思考。”冯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某些地方在建特色小镇时已经出现一些苗头:一哄而上、定位雷同、形象工程、圈地盖房子、好经念歪。”冯奎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只看到了特色小镇的“名”与“形”,却没有把握或回避了“神”与“魂”。 根据《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

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坚持市场主导,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坚持深化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发展新经济。

盲目规划、投资、建设特色小镇,形成新的“面子工程”与资源浪费,无所助益。找准特色小镇的特色,在现有物理空间上拓展延伸,赋予其创新空间,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特色小镇才能迈出第一步。

“特色是小城镇的生命线。我认为没有特色宁愿留白,留下这个空间。建设特色小镇,建筑商和开发商应该说不费什么力气,但运营这样一个生态体系,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注意,不要一哄而上,尤其不能在特色小镇下面搞很多形象工程。”冯奎说道。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认为,特色小镇的核心要义在于如何让产业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尽管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刺激下,特色小镇的培育构建已经在全国遍地撒种,但是能否让特色小镇圆满地遍地开花,还需要各地政府、开发企业、运营商、投资商、规划机构等多方共同协作。”刘志峰说。

冯奎建议,将特色小镇正式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加强规划指导与规划人才培训,变“补砖头”为“补人头”;正面与反面两手抓,分析一些优秀案例和失败案例;抓住突出问题,推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完善优化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各项政策。

克服困难继续向前

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是古北口镇于2014年正式运营的。借助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地在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又加大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了“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旅游“火”了,经济也“活”了。如河西村、汤河村的民俗旅游业得到大力推进,龙洋村的设施蔬菜农业、杨庄子村的冬枣采摘农业、北台村的大葱特色种植、北甸子村的特色小杂粮种植、潮关村的葡萄种植产业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特色小镇也是如此。

“很多方面是需要支出的。基础设施要建设、路要修到位、污染要整治、污染环境要处理,以及生产结构调整、生产新技术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还有加工体系培育、产业体系培育、休闲农庄建设、家庭农场培育,或者说现在专业化的、能很好进入市场的生产,如一村一品。在此基础上还要搞加工,加之销售体系等等都需要投入。”何广文告诉记者。

“空港小镇”李哥庄镇副镇长宋彬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融资难是最大的瓶颈。李哥庄镇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大约在2.5到3亿元。按照现行体制,镇级不允许有融资平台,而以镇里的财力又拿不出这么多钱。”

宋彬表示,希望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支持新生中小城市和特大镇设立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