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一】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原创)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

读完这段故事,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人太贪婪了。”我认为这个人很聪明,他清楚的知道,金子总有用完的一天,到那时他又该如何?岂不又要变回穷人,最能保证衣食无忧的是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换句话说,改变贫穷的唯一办法就是掌握致富的方法。套用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渔”。意思是送鱼给人家吃不如教人家如何捕鱼,道理是送鱼给他吃几顿,不如教会他如何学会生存。我在这里改变一下,“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意思是接受别人馈赠的东西不如学会别人的生存之术。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具有点石成金的技能,我们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当然我们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比如我们的父母会留给我们一大笔钱。这时,我们能停下提升自己技能的脚步吗?有人停下了,但在将财富挥霍一空时,他们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有人则把这些钱财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后拥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要想与时俱进,永远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有句俗话是:“活到老,学到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纷繁复杂,只有不断更新“渔”,才能永远立足于这个社会,这是生存的根本。

瞬息万变的世界,只有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并且不断学习的人,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学习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永远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不能因为暂时的拥有而停滞前进的脚步,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时刻汲取新的养分,否则原本可以“点石成金的手指”最终也会变成一根普通的手指。

只有不断地学习。你才能争取和把握住每一个人成功的机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所以,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这不但是保持你的手指魔力的保证,同时也是获取成功的基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更是如此。

让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不再“受人之鱼”,而“受人之渔”!

【篇二】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物理 李建辉

《老子》里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吃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意思是说教师不是把教材教好、分析好,而是教学生如何有能力自主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呢?我从非智力、情感和态度等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想学,自然会主动的去学习。

法拉弟是发电机原理的发明者,他幼年是在一个书店里做徒弟。他订书订的慢,别的徒弟到利波老板那里去告状,利波对众徒弟说,他们有所不知,法拉弟是一面订书,一面吃书,书钉好了,头脑也吃饱了,你们当中如果有人向他这样对学习感兴趣,这样的用功,我是非常高兴的。当法拉弟装订一部百科全书,翻到电气一章,只有两页,他看完,觉得不够味,说我将来要写一本《电气》。由于

他的努力、勤奋、肯学,最后梦想终于实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时期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表明兴趣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兴趣作为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能促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像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得到增强,从而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同时,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它在适宜的条件下,会给学生确立未来的理想,而理想又成为其终身奋斗的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教育过程应该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场马拉松的竞赛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沐浴着春风和阳光,带着快乐心情,轻松走上人生的跑道。

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育对学生产生什么效果,是由师生关系和学生合作的状况决定的。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没有合理的沟通渠道那一切皆为空谈。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沟通的艺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高质量的沟通过程中,才能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篱笆墙”,形成良好的教育网络,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思想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启迪,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交流的过

程。师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及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行之有效的交流、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必然会受到自身条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要想更快更好的掌握更多的有用知识,就必须依靠良好的沟通进行合作与交流。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点明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学习策略,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认知工具、社会建构和认知分享的观点。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包容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形成。这样有了沟通意识与沟通能力,才会为学生终身有能力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三、培养学生主体学习意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成为所有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同时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亲自的探

索”,“主动地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 这样才能在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自主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渔”,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就通晓这个道理,这也与当代“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谋而合。然而,尽管课本上谆谆教导我们要“学以致用,掌握方法,提高实践能力”,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我们已注重“渔”(即思维实践能力)的掌握。但由于长期教育模式及我国人多竞争太激烈现状的制约,一味灌输包含许多无效信息的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因此,真正将教育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的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言集》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2、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3、凌瑞初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肖 川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篇三】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袁静老师首先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定义为这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并意外地发现这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

【篇四】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现时应试教育的弊端,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多写作少背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授人以渔 束缚 减负 素质教育

曾经听中学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有不少的小学毕业生,考中学时的成绩很高,可是一升上初中,成绩就明显下降了。真不知小学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听到这句话,作为小学老师的我真不是滋味。可是,静下来想一下,也确实是有道理的。现时,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改变现状,关键就是要学会“授人以渔”。那么,应如何“授人以渔”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前题、课中提、课后也提。我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提出的问题与课文的中心也越来越接近了。学生学会了提问,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避免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了。例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问:“当你们看到课题时,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有的学生问:“是谁跟谁说再见?”也有的学生问:“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再见?”还有的学生问:“谁跟谁是亲人,他们有血缘关系吗?”学生问的一连串问题,不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 1

中心问题吗?根据学生问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找答案,如果遇到不懂得问题就小组讨论。那么我们这节课不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吗?

甚至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我们从没有发现过的呢。不久前我就听一个教研室的老师听过这样一件事:他有一次在北京听《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就听到一个十分经典的问题。当时大家都很认真地听课,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怀疑邱少云这个人是假的!”老师一听,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这样说呢?”那个学生说:“不是说‘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 ’吗?为什么他身上的手榴弹不会爆炸呢?”老师听了,一时间居然不知如何回答。过了一会,老师才说:“你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不过老师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也不知道答案。要不,我们写封信到部队,让他们给我们回答好吗?”大家一听都说好„„

可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不但有利于我们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多写作少背诵

我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累了。不但作业多,而且要背诵的内容也很多。近几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吗?可是,我们又何时见过学生的书包比以前轻了。学生依然每天背负着沉重的书包回校,依然一大早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向老师背诵长长的课文,依然整天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忙个不停。表面看起来学生是那么的用功,老师是那么的勤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其实这样真的很累,学生累,老师也累。 2

学生每天要上课、做作业已经够累了,还要天天被老师留下背书,你说累吗?而我们的教师也好不了多少,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已经够累的了,可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听学生背书,你说不累吗?我们是否想过:“与其让学生背诵课文,不如让学生多写作;与其让学生背熟测验卷里的答案,不如让学生自由发挥。”因为再好的文章也是属于别人的,难道我们希望学生去偷窃别人的文章吗?况且答案是死的,题目是活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测验、考试的时候有的题目稍为改动一下,学生就不会答了,之前所背熟的答案也白背了。

有人说:“现在的高等教育简直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好青春,延缓国家进步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说:“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听到这些话,你可能会大吃一惊,也可能会忿忿不平。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不无道理。据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听到这个消息,你有何想法呢?

记得,我们的校长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五年级的内容是否很难呢?”我心里明白他的意思。因为连续几个单元测验,我班的成绩都不太理想。相比有些班级平均分八十多,确实差距很大。当时,我是这样回应他的:“其实测验的成绩完全掌控在老师的手里,我想学生测验拿八十多分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测验有些什么题目老师是知道的。可是,考试的题目有哪些,我是完全不清楚的。我不想学生测验成绩太好而沾沾自喜,更不想他们对老师有种依赖的心理。”

从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看出温家宝总理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怀和尊重。作为教师的我们无不深感欣慰。可是,如果我们还是像过往那样处处以分数论“英雄”的话,非但不能推进素质教育,反而助长了应试教育的歪风。有的学校为了能取得好成绩,想方设法从各种渠道拿到试题。这对于没有拿到试题而老老实实地帮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地复习,而最终却“绩不如人”的教师来说是何等的不公平?

总之,要想改变现时的教育现状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就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打渔”!

3

【篇五】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试演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含义是与其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结合个人几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经验所得,我认为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导因素,决定着学习中的一切其他方面。

由于学生年龄小,控制力差,兴趣需要感染力来引导。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演示,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些动作容易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容易学习的状态。

二、巧妙的设疑,引导学生多动脑、多解疑。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由于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能够迅速吸收接受教授的知识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巧妙的设计问题,在和学生的思维互动中,由浅入深传授教学知识。

三、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优生”有缺点,“后进生”也有闪光点。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老师的评价尤为重要。

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没有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

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赞赏就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

四、善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

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时,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感觉乐趣无穷。

总之,兴趣是前提,质疑是基础,评价是技巧,发散思维是关键!要使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确需要灵活的掌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技巧!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这一见解十分精当。教师关爱学生是社会的、高级的、政治的情感。那么,教师怎么做到关爱学生呢?

一、教师必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徐特立曾说:“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他在办儿童教养院时,对儿童的要求十分严格,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自尊心。他从不提学生犯错误的历史,甚至在一定场合把8岁的学生称为同志,其用意是激发学生做人的自尊心。我们常说要坚持正面教育,什么是正面教育呢?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后进生感到最困难,最没有信心的是学习,而学习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自尊心和培养成为人才的重要问题。

三、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进步。作为教师应信任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昨天告别”。一个教师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后进生则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有许多缺点,而缺点是不可爱的。中学生处在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正在形成和发展,情感也日益丰富,但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发展尚不成熟,都是应善于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再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慢慢改正缺点。教师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四、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是爱,宽是害。有些优生认为自己学习优秀,往往在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老师也认为这个学生学习不错,于是姑息、放任这个学生,对他的一些“毛病”也从不过问,认为情有可原,久而久之,这个优生变得高傲自大,目无师长,无视学校纪律,学习虽好道德品质恶劣,也逐渐让老师反感起来。因此热爱不等于溺爱、骄惯、姑息、放任。当然,执教要严,并不是说可以简单粗暴,而要严而得当,严而有效。

五、爱生要全体,要一视同仁。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把后进生一个个变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把家长认为不可能教育的“低能儿”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爱学生就是关爱未来。对学生赤诚的关爱,是人民教师起码的品质,是师德的核心。

【篇六】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动,容易分心,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畏难、消极的心理。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立竿见影的教学,吸引他们去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是最为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辆卡车被卡在大桥底下,堵住交通横行,叫来高级建筑工程师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把车拆掉。„„刚好有一个小孩从这里路过,他拉着一个男人的裤子,叫道:叔叔,你为什么不把这个车子轮胎的气放掉,不就可以开出来了吗?事物本质是最简单的,只是人们把它复杂化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出自《老子》。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鱼是结果,渔是方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都会讲这样的话,可讲着讲着,就渐渐忘记了它的根本。在应对各种考试的忙碌中,在迎接各种教改的混乱中,我们迷失了方向。曹刿说“肉食者鄙”,我们非“肉食者”,何以也“鄙”到这种程度?

前几天学了魏书生老师的案例,才突然醒悟,魏老师的带班和教学不都是“授人以渔“的实践吗?魏老师带班,凡是学生能管的班委不管,凡是班委能管的班长不管,凡是班长能管的班主任不管。在教学上,凡是学生能讲出来的老师不讲。这不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典范吗?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勤快母亲懒子女”这句话来。凡事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做事情的方法,这才是教师职业的正道。

- 1 -

教育是一项关乎民族兴亡的大事,需要不断的探索。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还有一句话叫“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应当是超越方法论,应当是“授人以欲。”我们用两个小故事来解读“授人以欲。”

第一个故事。一位游人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放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

“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 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有些知识并非学生很乐意去学,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二个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讲起小时候他经历过的一件触动心灵的事:

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了一个,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在天空中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在公园的一个角落躺着一个黑人小孩,他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因为自卑。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他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小孩鼓起勇气对她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了看小孩,旋即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孩的后脑勺,说:“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 - 2 -

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那个黑人小孩便是基恩。

教育工作中,你是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你是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能力过人而年薪超过百万的查尔斯说:“我认为我拥有的最大财富是能够激起人们工作的热忱。”“激起人们工作的热忱”不正是“授人以欲”吗?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这应该成为我们教育下一代的一种思想观念。“欲”就是植根于内心的兴趣、愿望和为之而努力的激情,它时刻影响着人的行为。某位著名教育家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特定的教育阶段,针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率性而为的孩子。他们好动,容易分心,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畏难、消极的心理。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立竿见影的教学,吸引他们去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是最为重要的。不喜欢,没兴趣,在这种心理下哪怕成年人都很难去学习,何况是群稚气未退、懵懵懂懂的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思索并寻求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

教学案例一:《循环小数》教学片断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山庙老小山庙老小山庙老小„„

0.123412341234„„

- 3 -

教学案例二:《长度,质量,时间单位复习课》

今天清晨5时60分,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用了4小时的时间很快地刷牙、洗脸,然后吃了大约150吨的早饭。我在400千米的跑道上晨跑时,见到了体重40克的高个子同学小强。他跑得真快,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2米。这时迎面走来身高140米的数学科代表阿罗,他眼睛近视,戴着2分米厚镜片的眼镜。今天,有我最喜欢上的美术课,实在太棒了!我特地准备了1厘米长的铅笔呢!

教学案例三: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得把小数末尾的“0” 去掉?

学生置若罔闻

教师万般无奈

毅然将一把刀带进了教室

学生们见了先是吃了一惊,继而大惑不解!

教师扬起刀断然地说:“今天我要用这把刀割你们的尾巴„„”

从此以后,凡是小数末尾的0,无人再敢不去掉。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明确了这个“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的道理,就要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建构者,抛弃学生是知识容器的错误理念,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学生主动探求的愿望和能力,我们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生气和活力。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