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洲的习俗


篇一:《非洲人的风俗习惯》

非洲人的风俗习惯

刚果人见到外国客人,总是显得彬彬有礼,先是热情打招呼

问候,然后握手致意,有的甚至还要拥抱亲吻表示友好感情。刚

果人同客人交谈时,习惯于用手或头作出各式各样的动作,以烘

托自己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加深宾主之间的感情交流。外来

客人如果能够熟悉并掌握当地一些加深感情交流的动作,即使不

懂当地的民族语言,也能够同当地人进行简单的思想上的沟通与

交流,向当地朋友表达见面时的诚挚问候。刚果人见到外来客人

时经常使用的动作主要有这样几种: 手势问候:将两手举至与

肩平齐,来回翻动手掌和手心,或者将右手举至与肩平齐的高度,前后轻轻摇动,是表示对初次见面客人的问候;见到久别重逢的

至爱亲朋,则不停地用右手轻轻拍打对方的手掌,是表示感情深

厚、关系亲密的问候。

挥手致意:举起右手,捏成拳头,伸出大拇指,不停地挥动,是

表示对客人的极大尊敬,通常用来表示对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

客人的致敬。

举手敬礼:见到客人,身体端正,双脚并拢,收腹挺胸,举

起右手,手心向外,左手垂放,紧贴裤缝,大喊一声“玛斯德” (意为主人),是表示对自己崇敬客人的最高问候礼仪。

晃拳助兴:同客人谈话时,伸出双手,捏成拳头,来回晃动,是表示对所谈论的话题非常感兴趣。

弹指称好:边谈话边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有节奏地弹出“达、达”的响声,是表示相互谈话十分投机,觉得客人所谈的内容好

极啦。

摇头赞美:头部上下轻轻摇动,是表示对客人的谈话感到异

常惊奇的赞美之情。

刚果人殷勤好客,同外来客人交谈几句,便视为朋友甚至兄弟,盛情地邀请到家中做客,倾其家中所藏招待。客人进门,先用咖

啡、茶水、矿泉水、水果等招待,热情交谈一会儿后便请客人入

席,品尝富于传统风味的饭菜。

刚果人的主食有大米、玉米、大麦、木薯和各种豆类;副食

有猪肉(穆斯林禁食)、牛肉、羊肉、鸡、鱼、土豆、蔬菜等等。当地通常用于招待宾客的主食主要有:肉汁浇米饭、鸡蛋炒米饭、

木薯馒头、木薯蒸糕以及各种甜食等。

当地招待客人的副食品主要有:香煎肉排、咖哩牛肉、串烤羊肉、

清炖整鸡、红烧鱼块、鱼香肉丝、土豆烧肉等。这些菜看的味道

浓郁,甜辣适度,焦香爽口。 刚果人还经常用当地的野味食品招待客人,如将当地的大黄蚂蚁

捕捉后制成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蚁酱,用来拌猴子肉吃,风味

独特,许多外来之人别说吃过,恐怕从未听说过。刚果人自制的

香蕉酒,芳香扑鼻,口感特殊,是待客饮料中的上品。

篇二:《非洲让人惊掉下巴的风俗》

为何在非洲杀人竟然是英雄

在非洲许多部落,现在还留存着许多千奇百怪的习俗,比如,男人们胳膊、大腿、前胸和后背处都用尖刀划满了杠杠,一条杠代表杀过一个人,而部落对他们十分尊敬,比如,穆尔西部落妇女从小嘴里叼着大木盘子„„

杀人多的是英雄

穆尔西人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现在约有5000多人。他们居住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奥莫河流域。我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坐飞机先到南部的阿尔巴门奇镇,然后租用当地状况良好的越野吉普车,跋山涉水,开了200多公里,才到达几乎与世隔绝的部落所在地。这里的自然景观除了湿热之外并无奇异之处,人们住的也是茅草屋。

陪同我的导游海鲁说:“到了这里也不一定能看到穆尔西女子,因为穆尔西人是半耕半牧的民族,居无定所。”听了这话我很失望,他接着说的话又把我着实吓了一跳。“在奥莫河流域,一种叫采采蝇的毒苍蝇非常多,被这种东西叮一下,人容易昏迷甚至死亡。”我赶紧左右观察是否有采采蝇。海鲁又说:“穆尔西人中有很多职业小偷,他们的父母鼓励孩子从小就去偷抢。有的外国游客来看大嘴女人,鞋和内衣都被偷走了。”我赶紧把手紧紧地按在衣服的口袋上,警惕地保护自己的钱包。

有两三个身材剽悍的男人在路上走过,他们的胳膊、大腿、前胸和后背处都用尖刀划满了杠杠。海鲁说:“看,他们就是穆尔西男子!一条杠代表杀过一个人,身上杠越多越受人尊敬。为了偷牛或抢媳妇,部落间的拼杀‘塑造’了很多这样的‘英雄’。”

为什么这样打扮

我翻看过介绍穆尔西族的资料,穆尔西女人的嘴里能放下直径十几厘米大的盘子,把嘴撑得大大的。我很好奇,问海鲁她们这样怎么吃饭说话?海鲁解释说:“穆尔西女子10岁左右就开始练习往嘴里放盘子。盘子型号不同,都是泥土烧制或用木块做的。平时放在嘴里,吃喝时才摘下来。开始往嘴里放盘子前要动一个小手术,用小刀将下嘴唇和牙龈之间切开一个口子,使下嘴唇与齿根分离。然后,先放一个小盘子把口子撑开,使其不再长回去。日后逐渐将小盘子换成大盘子。嘴唇自然越撑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这个痛苦的过程伴随着女孩成长为妇人。”听着介绍,我觉得自己牙根直发麻。

远远地走来一个上身赤裸的女人,样子古怪,嘴里一直衔着一块大饼样的东西。“朋友,你很走运!看,那就是你要找的大嘴女人。”海鲁兴奋的叫声没有拉回我的目光,我已经瞠目结舌了。随着女人越走越近,她那张大嘴巴愈加明显。赭石色的盘子和肤色几乎混成一体。

盘子上也有穆尔西人身上画的斑点花纹。我根本看不见她的下巴。海鲁为了能让我满意,他{关于非洲的习俗}.

叫住这个穆尔西女子,把她带到我跟前来。

我只顾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原来满肚子的疑问都忘了问。海鲁说这名妇人叫哈比塔,可她对海鲁说的话我既听不清楚也听不懂。

穆尔西人以大嘴为美、为荣,海鲁说这个传统已无法考证。但人类学家研究说,这个传统有3种解释:一是古时人们为防止外族入侵者或奴隶主看上本族的姑娘,

故意把她们打扮得吓人以保其纯洁;二是防止魔鬼从口里进入身体;三是女子美丽的标志。

心理学家则解释说,人类有一种自残的本能,越原始的民族表现得越明显。自残的潜意识是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与众不同,保护自己不被历史淹没。

嘴里的盘子越大,姑娘的身价也越高。穆尔西人不怎么吃牛肉,因为牛是镇家之宝,饿得要死时才用它换粮食,或者孩子嫁娶时用牛当彩礼。如果姑娘的盘子属于最大的那一种,那么她父母可以收到50头牛的彩礼,一下就成了富翁。女儿嘴大也是致富的手段。

看牛肠子做决定

篇三:《非洲民族的生活习俗》

非洲人讲究发型,尤其是妇女,她们除了穿着艳丽多彩的服饰外,还喜欢梳新颖、雅致的发型。

非洲妇女的头发生来卷曲,自己无法梳理,需要别人帮助。所以在非洲各国城乡,到处可看到专门为妇女梳头的流动摊位。非洲理发师心灵手巧,能根据不同年龄、身份和职业,设计、梳理出各式各样美观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型。小姑娘的发型大都轻巧活泼,有的是冲天小辫,直立头顶,有的以头顶为中心,从上往下紧贴头皮梳成排列匀称的多条发辫;青年妇女喜欢圆型发式,由向四周竖起的无数根辫子组成,或用青丝黑线缠绕编成各种图案;中年妇女则用丝线与头发一起编成辫子,或挽在头顶,或披在肩上,有的将短发拉成紧贴头皮的一条条小辫,形如西瓜,有的将头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块,扎紧后相连,状似菠萝。此外,因形状而得名的还有“鱼鳞型”、“螺丝型”、“贝壳花纹型”。有的妇女还在发型上装饰贝壳和珠子,显得光彩照人。近年来,非洲理发师又设计出一种新发型,即在头顶和脖根之间,梳起两排高低一致,相间有序的多孔小桥,恰似“小桥流水”,异常别致。非洲妇女梳一次头很费时间,短则一二小时,长则三四小时。

非洲人讲究发型不仅是爱美的表现,而且还表明非洲各国人民的民族属性、传统观念和性格特点,乃至人的不同处境。例如,妇女剃了光头,通常是寡妇标志,说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尔小孩头上分别留有一绺、两绺或三绺头发,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亲、母亲或双亲;几内亚富尔贝族人不论男女,只要头发蓬松散乱,便是告诉人们,他们正在服丧。

在非洲,男人的发型并不比妇女的逊色。如有的祖卢族男人,把辫子理成缨络垂额的造型。几内亚的科尼亚克族男人有个传统观念:公鸡是宝贵品质的化身。因此,他们常在剃得精光的头顶上,梳一个高高的鸡冠式发型,引以为自豪和骄傲。

马里人喜欢把发型做得很高,就像羊犄角一样竖在头上。摩尔族人的发式像驼峰,有时干脆模仿骆驼,以表明自己具有骆驼那样吃苦耐劳的精神。人们在东非发现,一些军人常把头发集中到脑后,梳成一条辫子,好像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并用油脂和其它粘合物把发型固定,这是马萨伊族的传统习惯和爱好。乌干达的迪迪族人把头发梳成蘑菇伞型,据说是为了保护眼睛,防止耀眼阳光的直接照射。

非洲人梳辫子的数量也因习俗不同而有差别。譬如多贡族人,他们用头发捻成整整80条小辫,以示“民族团结”之意。

位于乌干达—肯尼亚边境的游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参战时,家乡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征战士的名字,而必须用飞鸟的名字来称呼他们。假如哪个孩子忘记这一禁忌,脱口说出远方战士的名字,妈妈便训斥道:“不要说那些天上的飞鸟!”

刚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鱼或者打鱼回来时,他的名字便暂时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无论这位打鱼人的真名叫什么,人们都不加区别地称之为“姆威尔”。其原因是河里到处有精灵,如果听到渔人的真名,就会捉弄渔人,使之一无所获或所获甚微。即使渔人捕到鱼带上岸来,出售时,买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为此刻,若精灵听到渔人的真名,便会记在心里,日后惩罚他或损坏他捕到的鱼,使其卖不了好价钱。因此,渔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严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无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较好的价钱买下他的鱼,作为补偿。 乌干达部落的卢格巴拉人,很讲究由母亲给新生儿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双方或一方的行为及性格,如:“犯懒”,指父母懒惰;“在啤酒杯里”,父亲是个酒鬼;“不给”,母亲为丈夫准备的饭菜太差。此类名字,大多对父母都是非赞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会地位低下以及物质的匮乏。像“恶巫女”、“养汉老婆”、“无亲无友”、“穷丁当”、“挨饿”等,都是人名,当地巴尼欧罗人的名字,则常与死亡、忧伤、贫穷、邻里仇怨等主题有关。

非洲有个家喻户晓的童话,记述了一则取名的故事:有位母亲接连生了6个儿子。他们长大后,结伴外出旅行,很久都没回来,母亲又着急又担心,却毫无办法。后来母亲生下第七个

儿子,因为他生下来时恰好落在母亲大拇指旁,便起名叫“大拇指”。

我有一位远亲,曾在坦桑尼亚工作。据他讲,那儿的人喜欢用官职“少校”、“部长”等取名。有一次他问一个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小伙子却说:“再见。”他愣住了。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姑娘,问她的名字,她说:“您好。”他便答道:“谢谢,你叫什么名字?”姑娘又说:“您好。”这样重复了好几遍,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再见”、“您好”都是人名。

我的一位朋友在刚果任过教,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的名字很怪。有一个叫“痛苦”,他是母亲难产生下来的;另有一个叫“声音”,他落地时母亲刚好听到远方火车的汽笛声;还有一位因为是双胞胎,名字叫“珍珠鸡”。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举起右手、手掌向着对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并没有握石头。”显然,它是在表明:“没有武器”这个习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采用,只不过样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说是友好的象征。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国黑人对Black一词并没有抗拒心理。可是,一听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贩卖到美国做奴隶的黑人及其子孙),就勃然大怒。非洲人对Negro、Black二词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认它的含意。强调肤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称呼非洲人,最好照他们的国籍来称呼。非洲人一般说来国家意识相当强烈,直呼其国名,他们听来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称呼有特定对象

称非洲黑人为African可犯了严重的错误。在非洲,所谓的African并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国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别人称他们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厌恶。

4.莫拍落后镜头

任何国家都有肮脏透顶、穷人群集的地区,世界首富的美国,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脏乱地区兴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当地人就会提出抗议,甚至不肯当你的向导。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最不喜欢自尊心受损,这是身为观光客务必认清的事实。一见落后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这无异在找人家的渣儿,如此欠考虑的行为,还是不做为妙。

5.莫瞪眼看对方

古时候的埃塞俄比亚,侍者是背对主人(或客人)来服务的。埃塞俄比亚有个迷信,那就是:有人瞪你看时,被瞪看的人不是灾祸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这个国家,跟当地人交谈或碰面的时候,可不能目不转睛地瞪看对方,这么做,对方一定大感不悦。

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在非洲,原产的香料与蔬菜、水果较多,且品种多样,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

对于肉食大多采用烤制之后,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制作方法,对于面食则采用与其他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方法。

由于历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传统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纳了很多法国菜式的做法,另外还受来自意大利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影响,从而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食物结构。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

非洲食物向来以调味的艺术而闻名,将各种香料与调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此时,你会无所适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人自己抓饭、吃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当年长的男人吃,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又如在博茨瓦纳,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妇女吃杂碎,两者分开煮,分开食,不得混淆。随乡入俗,须了解为宜。

东非人美容五花八门(一方水土)

世代生活在东非地区的一些部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出现了形态各异的面部美容,特别是在那些比较封闭的民族聚居区。

东非面部美容分为三大类:“画脸儿”、“开门儿”、“钻眼儿”。

先说“画脸儿”,文气点说叫做文面。一般用细刃剃刀在面部割划,然后用锅底灰在伤口上“勾缝儿”或用水竹叶流出的液汁涂抹,以防感染溃烂破容。也有用火棍儿烧烫的,具有“点击”效果,同样可以永不消失。部族不同,脸部图案也各有其异:坦桑尼亚的思登盖莱科人面部纹络上下走向,在脸颊两侧呈“Ⅱ”型;篙篙人则围绕整个面孔画一个圆圈;乌干达的兰戈族在额头烫三排横向走势的圆点;阿里乔人则在两边太阳穴各划三道竖纹;肯尼亚的土尔卡纳人从鼻子上方开辟竖纹扇面;南迪人横纹布局则为上额三、下额四。

再说“开门儿”,即牙齿“外科手术”,各部族均有独出心裁标新立异之处。坦桑尼亚的扎纳克族人通常把前边的牙挫成锯齿形,苏穆布阿族人一般要锯成木梳状,而肯尼亚的卡姆巴族人则把其磨成笋尖样。他们认为如此处理牙齿漂亮而不呆板。

最后是“钻眼儿”。东非女性在嘴唇上刺孔有相当规模,如:马孔戴人穿上唇,萨穆布卢人穿下唇,基库尤人过去上下唇一齐来。那么嘴唇上方的鼻子要不要美化一番呢?要的,但部位

有所差别。如:东非地区的马赛族、兰迪莱族、兰格族人习惯在鼻翼两侧穿孔,波克特族、萨穆布卢族、卡姆巴人则热衷在鼻隔上打洞。其实,东非部族面部美容的最高成就在耳朵上,各部族女性不扎耳眼儿的几乎没有,而且出生后就扎。有的扎耳垂,有的扎耳轮,有的在耳廓中央下手,鲁雅族人一古脑儿就扎它10个洞。马赛族、库里亚族、马孔戴族男女普遍把耳轮极力往下扩张,而萨穆布卢族男女则反其道而行之,把耳轮拼命向上发展,他们的总体目标出奇的一致:孔洞越大越美不胜收,凡是有洞的地方都要戴上珠以达到尽善尽美。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一幅部族妇女照片:从额头中间穿线戴饰,顺两颊下垂到下颌,又由下颌上升到双耳,简直是满脸珠光宝气。

刘润山文/摘自《世界新闻报》

篇四:《非洲原始部落的奇特风俗》

非洲原始部落的奇特风俗:穆尔西女人大嘴为美

在埃塞俄比亚有不少奇特的现象,穆尔西部落妇女的大盘子嘴就是其中之一。 杀人多的是英雄

穆尔西人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现在约有5000多人。他们居住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奥莫河流域。我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坐飞机先到南部的阿尔巴门奇镇,然后租用当地状况良好的越野吉普车,跋山涉水,开了200多公里,才到达几乎与世隔绝的部落所在地。这里的自然景观除了湿热之外并无奇异之处,人们住的也是茅草屋。

陪同我的导游海鲁说:“到了这里也不一定能看到穆尔西女子,因为穆尔西人是半耕半牧的民族,居无定所。”听了这话我很失望,他接着说的话又把我着实吓了一跳。“在奥莫河流域,一种叫采采蝇的毒苍蝇非常多,被这种东西叮一下,人容易昏迷甚至死亡。”我赶紧左右观察是否有采采蝇。海鲁又说:“穆尔西人中有很多职业小偷,他们的父母鼓励孩子从小就去偷抢。有的外国游客来看大嘴女人,鞋和内衣都被偷走了。”我赶紧把手紧紧地按在衣服的口袋上,警惕地保护自己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