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红楼


篇一:《一曲红楼悲歌》

一曲红楼悲歌

—读《红楼梦》有感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是戏剧一般的精彩;又或许,人生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一般,演绎着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黛玉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红楼女儿的悲惨命运,令我叹息不已,宝黛之恋让我沉醉其中,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更让我沉思。 想当初,宁荣二府繁华至极,不说别的,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极尽奢华。可最后呢?大观园却成了衰草枯场。再想想大观园里那群可爱的女孩:才情绝艳的黛玉、沉稳乖巧的宝钗、温柔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然的惜春、稳重精细的元春、宽宏豁达的湘云„„每一个都冰雪聪明。就像宝玉说的:这些女孩都是水做的。可到头来,宝钗独守空房,黛玉泪尽而亡,湘云不知所归。而元春暴病而亡,迎春受难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也许这正应了那句“原应叹息”。这其中的心酸与悲哀又有谁能理解?

宝黛之恋要数这本书中最纯洁的爱情了。他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长大后更是坠入爱河,无法自拔。他们的爱情千古流芳,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以及因为身世原因而产生的自卑使她在贾府

处处显得特立独行。最令人叹息的还是她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苦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观大观园,人来人往好生热闹。可是在那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使她日夜牵挂,却又总是患得患失。最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因其身世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多愁善感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制度和在其影响下人那无尽的贪念!若不是这样,那些可怜女孩的命运或许不是如此,大观园应该还是一座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吧!

合上书,我已经没有办法将《红楼梦》看作一本普通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写满了悲欢离合。都说,《红楼梦》所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对于悲剧或许我们只能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无论如何,这一曲红楼悲歌,仍旧让我感慨,让我不忍!

篇二:《2005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2005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一梦的可贵不仅仅在干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这《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未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造就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扬年华的热烈,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机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亦曲又亦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怨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是的是金钊……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背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悭怿之音,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素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惨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的“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可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这个世外仙姝寂寞材在大观园里即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便她清醒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赤飘香谢”的热闹在她眼里上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在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访者置身风尖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

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炙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里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曹雪芹用看尽苍桑的老眼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者红楼一梦里集洁所有情恩:感叹了黑暗与觉醒,到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点评】

从文章写法来说,本文仅仅是根据《红楼梦》这个个案,分析了女性在当时所遭受的不公,“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用这个句子扣住话题,这样的文章显得构思相当简单,立意也不能说有多少出众。文章之所以获得满分,原因是作者巧妙调动了自身的

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有多少考生能够熟知文章写林黛玉的词句,而作者却能够自由而灵活地信手拈来,旧瓶装新酒,老话题就显出新意来了。而“一曲红楼,万声叹息”的复沓,使文章余韵绵绵,令人从《红楼梦》这个个案中延伸出无穷思绪,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写作功底。(边建松)

篇三:《一曲红楼-作文》{一曲红楼}.

《一曲红楼》 黄哲慧

有人曾经问我,四大名著中哪本的文学造诣最高。

毋庸置疑,首屈一指的便是那“伤春悲秋”“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了。

那又是什么使得这小小的《红楼梦》得以艳压群芳,登上这晚清古典文学史的头把交椅呢?我认为,这头等的就是一个“谜”字。

这“谜”字的一大体现在于《红楼梦》只有前80回,后面文稿遗失,这无遗渐渐郁结成无数红粉的遗恨,更使它成为了一部无尾戏,丢给后人无限的臆想与争论的话题,甚至成了永远的迷。使原本扑朔迷离,草线灰蛇的情节更为扑朔迷离,草线灰蛇。与前三部情节较为明朗,内容较为完整的作品较之,《红楼梦》更激发了众人的好奇和探究,成为“众矢之的”。 这另一大体现,便在于《红楼梦》中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传递出的容易让人忽略的“谜底”。曹老在大半部《红楼梦》设下过很多很多谜,但有些谜的谜底并没有在书中明说,但却藏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是一句话语中,可谓是“深藏不露”。但这些“深藏不露”对于我们来说,不也是个谜吗?只有你细细品读才能在解谜中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我想,这也是众多红学家能倾尽此生所有,在《红楼梦》的每一字,每一句中“咬文嚼字”的动力与乐趣吧。

其次,我认为该数《红楼梦》的精神含义了。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时曾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在红楼中,小小的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男尊女卑,有勾心斗角,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哀,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洁身自好。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清新脱俗的女性形象。林黛玉就是她们的代表。在这世外仙姝的眼中,大观园的“富贵温柔乡”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般的惊寒。所以,她洁身自好,为自己贞洁的爱情问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在冷月一泻之际,葬下了自己的香魂„„

朋友,点一曲红楼听可否?

篇四:《一曲红楼,叹》{一曲红楼}.

一曲红楼,叹

无论是《石头记》还是《金陵十二钗》,我爱的是那“满纸荒唐语”,无论是《风月宝鉴》还是《情僧录》,我敬的是那“一把辛酸泪”。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枉凝眉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如梦如诗的林黛玉,似水的情愁,素静得得如同风雨中的莲花。“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她的泪流尽枕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泪流尽心头;“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她的泪流尽衣襟。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帚洒泪,送一池柳絮。她一滴一滴的眼泪,一点一点的情血,最终换来的却只是良院仙葩与无瑕美玉的一场镜花水月缘,血泪全抛铸情声!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黛玉之痴情!

乐中悲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贾母弟弟的孙女。在诸多姐妹中她独有“女儿之身,男儿气概”,豁达开朗、豪放而真性情。她敢于穿男装大说大笑,被黛玉戏说成“比女儿装扮还俏丽些”,她敢于伴酒烤鹿肉下肚,还理直气壮地说“真名士自风流”,她甚至敢于醉卧芍药圃,嘴里还不住吟诗,更是表现了她才思敏捷、风流倜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真女性之美。这么一个人物,谁会不感到分外惹人怜爱呢?

如酒如箭的史湘云,似水的豁达,单纯的如乱世中的海棠。“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是她的哀伤;“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是她的豪爽;“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是她的乐观。宝贵何为,父母早逝;展眼斜晖,水逝云飞。在霁月风光耀玉堂之时,与卫若兰结为连理,原以为可以配得个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却不料,依旧是去散高塘,水涸湘江,只恐石凉花睡去。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湘云之悲情。

终身误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之女。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看似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一曲红楼}.

如纸如笔的薛宝钗,似水的温顺,柔婉得如荒原上的牡丹。“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是她的不幸;“珍重芳姿掩重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是她的安分;“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残何敢再为辞”是她的老练。山中高士晶莹雪,无疑是大观园中一朵醇厚温婉的牡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宝钗努力的压抑自己,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却终究未换来一段金玉姻缘。她赢得了世界,却输给了自己。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宝钗之哀情!

我爱读《红楼梦》,读盛大繁华掩盖下的一幕幕悲剧;我爱读《红楼梦》,读凄冷社会藏匿着的一曲曲悲歌;我爱读《红楼梦》,读黑暗觉醒交织成的一缕缕悲情。

我读,我泣,我感,我悟,梦回红楼……

篇五:《一曲《红楼》古照今》

一曲《红楼》古照今

作者:张鹏飞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2年第12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颠峰,是曹雪芹先生的不朽巨著,是几代红学家争论不休的“梦魇”……然而读者和作者总是有一定距离的,中间不过以纸墨为媒介。纸墨不是活物,不能开口说话,只能把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看,自己琢磨。所以不同的读者从《红楼梦》中得到过不同的收获与感受。单是主题,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而有种种结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今,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四年,已不再会拿着摘抄本摘录名言佳句,而是从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读,十分佩服曹老先生。他在写诗作文方面的先知灼见,犹如夜空里的明星,从未陈旧过时,依然照亮今人迷惘的眼。不由得我们不对现今的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一、章法无拘束,立意最重要

香菱随宝钗进入大观园后,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遂拜黛玉为师,学起作诗来。黛玉对写诗作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她首先就告诉香菱:“格调规矩竟是末事”“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对诗中格律的疑惑得以解开,正确的观念得以树立。借黛玉之口,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先生的作文主张:写文章不要被章法、词句所拘束,立意是最重要的。

而在现今作文教学中,有些人没有跟上课改的新要求,仍然抱着旧观念,有的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有的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陈词滥调,泛泛而谈,文章失却了灵魂。曾经我听一位参加了校外作文培训的学生说:培训班老师告诉他们,写作文就像砌墙一样,华美的词句就是成就高墙的一块块砖。当时,我听了只感到悲哀,这样教孩子写作文不是害人吗?难道靠着胡编瞎造,满篇浓词艳句,却又中心不明、了无新意、全无个性的文章也算好文章?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要像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样,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二、入浩瀚书海,成别致好文

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方法,不是让香菱从练笔入手,而是借书嘱她回去读:“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裼、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而香菱拿了诗回去,“诸事不顾,只向灯

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作诗如此,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黛玉教的这一读书法,亦是曹雪芹先生的写作之法。如果曹雪芹当年没有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他能写出包罗万象的社会百科全书——《红楼梦》?而书中文采远胜他人的黛玉、宝钗,无一不是深入书海、博闻强识、触类旁通之人。

现在的学生娱乐形式丰富多样,唯读书时间太少。广大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开始强调阅读对作文的长远帮助,但并不是人人都将课外阅读落到了实处,也没有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支持。其实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学生只有在广泛阅读时,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写作文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开展活动,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读书档案”,组织一些读书班会,好书推荐会,还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这些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三、适当以鼓励,研讨并交流

黛玉教诗还强调“研究讨论,方能长进”。当香菱读出了“诗味”,黛玉即鼓励她说出自己独立的赏诗见解。当香菱读了王维名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就联想到了那年上京途中村岸晚泊的情景,把书中的诗与生活通过自身的体验融合起来,黛玉及时给予肯定、夸奖,香菱学诗兴趣更浓了。而纵观《红楼梦》,不论是赛菊花诗,吟螃蟹诗,还是填柳絮词,作《芙蓉诔》,都是当场品评交流,相互切磋,彼此启发,共同提高的。可见几百年前曹老先生就已肯定了品评交流对写诗作文的重要性。

但现在的作文教学,有许多教师重视习作指导,而忽略讲评修改。老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有的敷衍了事,草草批阅,有的字斟句酌,越俎代庖,有充分准备、中肯有益的讲评少之又少。在这一点上,我校的“大观园中有百媚千红,我独爱——那一种”活动走在了同行前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天有一位同学走上讲台,演讲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评价、建议,有的同学对人物的鉴赏评价见解独到,有的同学对曹雪芹的身世与作品的关系分析得入情入理,有的同学竟然能把长达一千多字的、生僻字达一百多的《芙蓉女儿诔》倒背如流……该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每天的每篇习作,都能得到列车上本车厢成员、老师和同学们的当面点评,从而构建了一个学生、作者、老师之间多维立体的习作交流空间。此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获得专家好评,因而已由校内推广至全市。

四、细致品生活,及时勤笔耕

《红楼梦》中结社赛诗的活动可谓举不胜举,但每次都是紧密地联系着他们的生活实际,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如37回探春起意结诗社,因见白海棠开,众人皆咏海棠诗。及至后来的

篇六:《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夜勃发而见春”。

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般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最好形象,这个世界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世间的各种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在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般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篇七:《一曲红楼一把泪 一把眼泪揭百态》

一曲红楼一把泪 一把眼泪揭百态

——浅论“泪”在《红楼梦》中的作用{一曲红楼}.

[摘 要]出身贵族家庭的曹雪芹,一场抄家惨变,使他由显赫贵族落拓到世俗社会,饱经人世的沧桑。他将胸中郁积的无尽的忧患意识、沧桑之感,化为辛酸的泪水, 以一生全部的深情和心血成就了一部伟大文学巨著。在《红楼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以泪塑人,让我们窥见不同人物的性格灵魂及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红楼梦 泪 表现方式 作用{一曲红楼}.

一场抄家的巨变,让曹雪芹饱经了人世的沧桑,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颓废不起。巨变磨砺了他坚强的生活意志,丰富了他对人世沧桑的深刻感悟。穷困潦倒的他,没有整天以泪洗面,而是将胸中郁积的悲愤、烦恼、迷惘和失望,化为辛酸的泪水,让其流向心田,流向笔端,流进那博大精深的鸿篇巨作——《红楼梦》中。读者通过与书中人物的对话,可以感悟到作者的血与泪,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百态人生,产生情感共鸣。

《红楼梦》以封建社会钟鼎式的贵族家庭作为描写对象,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明线,以四大家族的兴衰成败为暗线,在泪痕悲色中,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正可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全书透着一股“悲凉之雾”,作者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以泪塑人,作者对流泪的方式、手法、层次、程度的描写,凸显作者的驾驭能力,把当时社会的丑态揭露无疑,让人拍案叫绝,窥见不同人物的性格灵魂及其悲剧命运。

一、《红楼梦》中人物流泪的方式

(一)描写人物流泪的次数和手法多

《红楼梦》全书964页,描写到泪的有268页,约占三分之一。而每页当中描写泪的内容最多时达五六处,平均下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