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人性虚伪的诗词


篇一:《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九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九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诗如下: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公元761年,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杜甫草堂。一次观看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诗。

上句“为人性僻耽佳句”描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创作经验,自己性格孤僻,平生就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下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写的是杜甫自身诗歌创作的良苦用心,如果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可以说,正是由于杜甫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勇于创作,才形成了他晚年诗歌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绝妙意境。

篇二:《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人性的自觉》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人性的自觉

在我国历史上,大致在魏晋以前,思想界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做为个体生命必须从属于这种外于它高于它的权威。而这种权威却在东汉末年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同时,人开始了对自身的认识与重视,相应地,在文学创作中有了“人的主题”的逐渐兴起。

东汉桓帝时,一个普通诗人秦嘉将到洛阳赴任,写给因病不能面别的妻子:“人生譬朝露,居事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写夫妻间的暂别,居然将整个人生都抱怨进去了,似乎用笔太重。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思想开始自我革命的端倪。“人生自应是‘我’之人生,不是附庸礼教,附庸给世俗的人生,人生之乐,也应是‘我’所寻得,‘我’所断定的,又何必受圣人教诲的限定,受旁人议论的认可。”(沈国藩语)这些,作者自己认识的也许还不甚明晰,但他已用自己的哀愁的多少去衡量人生的价值,这不已经是其心可诛的叛逆思想吗?这种叛逆思想便是人性走向自觉的体现。如果说秦嘉的这句诗还只是个特例,那么,一些无名文人写于汉末的诗作《古诗十九首》则无可辩驳的具有认识那个时代思想意识的典型意义。

一、人性,是生命的本真,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是无法用其他强制力来掩盖,遇到合适的土壤,它便会成长。

众所周知,《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产生大约在东汉顺桓之后,建安之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 ,西汉建立之初,统治阶级实行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各项制度相对开明。刘邦时,“开布衣将相之局”与对秦暴政的反思,促成了黄老思想的确立。从汉初的 “萧(何)规曹(参)随”到文帝时窦太后 “喜黄老之学”都可看出黄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切入。

其次 ,汉代思想界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当属今文经学和谶纬,它们宣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东汉王朝将之定为儒生必读书,它们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意识形态。后来,随着今文经学的消亡,谶纬也没落了,企图把孔子儒学变为宗教神学的努力终究没有成功。而恰恰在与“经学”与“谶纬”的斗争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开始萌芽、生长,王充的《论衡》就充满了对经学的批判与怀疑,它不能见容于东汉初,可随着天道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生命力一天天的强大,这部代表汉代哲学思想最高成果的书最终为世人所推崇。

再次,东汉道教的产生,也反映了中下层人民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渴望幸福安宁生活的思想要求。

最后,汉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进步都反映了人对宇宙对自身存在的重新探索和积极思考。

所以,汉代的思想界,其主流虽是儒学,但黄庄思想的切入,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今文经学与谶纬的相继消亡,道教的产生以及自然科学的新发展,都直接或间接的冲击着站“正统”地位的儒学。到了东汉末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天”与“神”,开始怀疑纲常的固有性,进而开始了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

二、东汉末的历史土壤决定了刚刚觉醒的人性之芽生长极为艰难

到了汉末,随着庄园经济的急剧发展,财富集中已是“百夫之豪,州以千计”了 ;广大人民却空前赤贫,阶级矛盾极其尖锐。东汉从和帝开始,政权被控制在外戚和宦官手中,顺帝是由宦官拥立的,它同时扶植外戚,导致了桓帝时的梁冀专政,延熹二年的“除梁”政变.使政权为宦官独掌宦官专权,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阶级内部官僚士大夫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许多州牧趋炎附势,在察举和辟召官吏的时候,顺承宦官集团的需要,排斥不肯攀附的士人,使本来就漏洞百出的察举和征辟制度更加腐朽,社会风气更加污浊。当时有童谣讽刺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官僚士大夫为了参政议政,掀起了“清议”运动病为此遭受了党锢之祸,这说明{感叹人性虚伪的诗词}.

宦官专权的极端专制,极端黑暗:它不能容纳本阶级中一些最基本阶层或政治集团代表人,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了频繁的战争, “三十六方,同日并起”的黄金大起义与军阀混战使东汉王朝的统治一天天走向倾覆。

另外,民族矛盾也异常尖锐:羌人寇掠,鲜卑兴起,百姓被迫放弃农桑,疲苦徭役且死伤严重。

面对动荡不安、君门深远、宦官当道的历史现状,多少士人(包括文人)都在为他们的前途命运忧虑、慨叹。这种共同的忧患意识,使“因人生理想的幻灭危机重重而跌入颓废感伤低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需要讽刺和抨击黑暗,并且对自己进行反思:人生如寄,人生的价值该是如何呢?既然是荣枯变幻、危机重重、世态无常、祸福旦夕,那么人生的最后归宿又将是如何?虽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未必是富于思辨的哲学家,然而极尽人间的忧患,促使他们耽于沉思,最终把对人生的探索和对世路艰难的悲歌融于诗作。

三、《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人性自觉

《古诗十九首》所涉及的题材,有相思离别之吟,有伤时失意之叹,还有对人生意义之思,题材范围虽比较狭窄,但都集中深刻的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于人生进行的探索,对命运进行的思考。

<一 > 《古诗十九首》中,相思离别之作占了较大比例,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十首。

《行行重行行》是《古》的第一首。它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首句“行行重行行”中四个“行”字,写出了空间上的辽远和时间上的久远,营造出一种痛苦感伤的氛围。“与君生别离”便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也是相思之情压抑不住而发出的直白呼唤。“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再言路途之遥,关山迢迢。“会面安可知”使战乱之际生离犹如死别,相见无期的无奈。然而,别离越久,会面越难,相思也越烈,使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胡马”“越鸟”尚且眷恋故土,何况人呢?这句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游子啊,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君啊,你还不归来!这种心灵上的呼唤,越过千百年,牵动了人们旷世的同情与叹惋。“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相隔万里的他,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人儿所迷恋?这正如浮云蔽白日,是怒主任明镜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忽然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与彷徨之中,这份相似是多么刻骨与沉重啊!使得她“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消瘦的体貌,忧伤的心情,使得女主人红颜愁老,无望却刻骨的相思化作一句自慰的话“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如果说,这首恋是以不破不漏、句平意远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那么,《青青河畔草》则表现了直率大胆地对爱情的渴望。诗的前六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刻画出一个独立楼头,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的女子,她,正引颈远望:在那青青绿草中,追寻远行人的足迹,在那依依柳丝中,怀念她曾经想留住的那颗心。然而,希望在盼望中归于失望,情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女主人想起了生活的捉弄: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太重,心灵的重压,使她终于迸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度受”这一无声却又赤裸裸的对爱情的渴望的呐喊,展示了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

《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以奇思与近似的风格抒写了思妇的痴情浮想。《孟》诗的前六句,写“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深宵独立,俳徊室外,寒气彻骨,仰观众星,寒星伤目,感月盈亏,愁思满怀,置书怀袖,珍而重之。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是女主人公内心的袒露:我全心全意的忠于你,爱着你,你是否还知道我的心呢? 《客从远方来》一开篇就展示出女主人公那交织着凄苦、哀伤、惊喜、

慰藉的“感伤”之情:“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当女主人打开绮缎,自我情感被推向高潮:“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其中倾注着夫妻之间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联系女主人公当前的处境:夫妻万里相隔来反观全诗,不难看出,一切的描述只不过是她的幻想或虚境罢了。所以开篇喜悦中蕴含着夫妇离别的无尽凄楚,痴情的奇思伴随着声声咽泣!

另外,《庭中有奇树>>借女主人公折花“遗所思”表达了她的哀怨与希望,寄托她深深的爱情;《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比拟一对夫妇的离别之苦;《冉冉孤生竹》则写一对有婚约但尚未成婚的恋人,因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的各种疑虑与哀伤.

当然,《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表现游子思归的,如《涉江采芙蓉》的后四句,将女子思夫的口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移向游子一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庭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变现出来”。

对爱情的渴望,在人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对于汉末的妇女,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的渴望占据了她们心灵的大部分空间.但在那个离乱的岁月,有多少人能有完美的爱情与婚姻?客旅的游子都成了“负心汉”,而他们也同样怀着对佳人痛苦的思恋,怀着一腔无法排遣的离愁,只把寸寸相思、点点离愁、缕缕别怨留给了他们天各一方的爱情生活。所以,对爱情的大胆吟唱留在了汉末文人的笔下。

<二>伤时失意,是《古诗十九首》的另一题材

这类题材不管是叹人生之短,知遇之难,乡愁之切,还是仕途之艰,其主旋律都围绕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即贯穿了“人的主题”。诚然,在思考的过程中,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为代表的许多文人或同阶层的人开始感到了个体生命与宇宙的对立,不管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解脱无限宇宙对有限生命造成的压迫,不管时及时行乐还是较积极的思考人生,这都昭示了人性在艰难中走向自觉。

《青青陵上柏》与《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青青陵上柏》中,主人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天地永恒,人生却如旅人一样匆匆,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但他却仍摆脱不了“戚戚”,纵言“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所以说,作者的行乐很勉强,与其说行乐,不如说借行乐以消忧。忧的原因,当然不只是感到生命短促,更有对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君门的失望。《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驱车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发出“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怨怅,即而也发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感叹。

在《生年不满百》的作者怀疑的眼光中,许多传统观念都轰然倒塌,他以惊世骇俗之音:“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将吝啬聚财的“愚者”与“仰慕成仙者”逼到到一种极尴尬的境地。

这些及时行乐思想当然不能体现真正的生命价值所在,在追求“立德”、“立动”、“立言”以求不朽的人看来,这种思想是消极颓废的,至少是不严肃的。然而,这些思想,这些慨叹正来自于作者的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包含着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只不过在无奈的现实面前,表现为这种痛苦、悲凉的心态。

而《回车驾言迈》的作者,虽也感悟到人生苦短“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但他同时也思考了人的价值,谈到了“立身”与“荣名”,他的“立身”除了“生计”与“名位”之外,还有道德、事业,即一切可卓然而言的凭借,而其中最真实的,作者认为,应当是荣名:当人的身躯归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也就不虚此生吧。这首诗虽摆脱不了对生命之谜难解的“世纪性的烦愁”,然而已经涉入了对人生意义的初步哲理性思考,对诗歌之文学本质的朦胧的觉醒。

《西北有高楼》的作者,也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他从寂静高楼上传出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也震撼了作者自己--他在借“不遇”之悲,抒写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罢了。这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寂寞正是汉末文人壮志万丈却报国无门的嗟伤。《明月皎夜光》中,主人公在秋夜月下徘徊,想到自己被同门之友欺骗、抛弃,借对苍穹中星星的诘问“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表现作者被炎凉世态所愚弄的伤痛和悲哀。

《明月何皎皎》则是抒写游子离愁的。久客异乡,愁丝辗转,夜不能寐,其原因无非是汉末文人为营求功名旅食京师却仕途阻滞、进退两难的痛苦心境。本诗既是相思离别之作,又是伤时失意之叹。

《去者日以疏》则是有感于世路艰难、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问题上,愤激的抒发了世乱怀归而不可得的悲怆之感。“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长期作客的游子,面对流失如此迅速的岁月又怎能不触目惊心?唯一的希望便是返回故里:“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旅居的诗人将自己的归心抛却在缥缈难凭的宇宙大荒中,表明古诗作者对现实与自我关系的冥思。

所以,这种“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可直接表露也可涉入到对“良朋宴会、弹筝识曲、夫妇欢会等的间接描写中。将这些题材放到当时特定的背景中考虑,它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人自身的觉醒,是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身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

四、《古诗十九首》的人性自觉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历来都肯定其艺术性,但对其思想性基本持否定态度。但是站在“人性自觉”的立场上去看待其思想性,对于探求诗歌中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诗歌的频繁化用,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曹丕《燕歌行》中“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化用了《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杂诗二首》(其一)中“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徘徊”化用《明月何皎皎》中“忧愁不能寐”。《杂诗二首》(其二)中“弃置忽复陈,客子常畏人”化用《行行重行行》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曹植《赠白马王彪》第五章中“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希”化用《古诗十九首》中许多叹人生如寄之句。《杂诗七首》(其三)中“西北有织妇”化用《迢迢牵牛星》中“札札弄机杼”;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夜中不能寐”句,(其九)中“步出上东门”句都可寻到《古诗十九首》中“忧愁不能寐”、“驱车上东门”的影子。潘岳、陆机等人的诗作都明显受到《古》的影响。

这种影响究其实质就是自觉起来的人性在诗歌发展中带来的积极影响。人们一旦感受到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他们就会寻求解脱方式。从诗歌来说,这种寻求是一脉相承的:从嵇康的《忧愤》诗到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从陶渊明的“饮酒”、“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整个时代都以声相和,吟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尽管这种对“有限”与“无限”的思考还存在着差异(曹操因生活在天下分崩,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建安时代,其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震荡了天下英雄的心灵;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明人在自然面前绝非无能为力。)但作者离经叛道的精神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古诗十九首》是一脉相承的。而陶渊明和谢灵运则巧妙的将人从“无限”的压迫中解脱出来,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对立而是一体的。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我们更感受到的则是人与自然的沟通,人对归隐自然的向往。

综上所述,从《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的真性情的吟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诗{感叹人性虚伪的诗词}.

歌发展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客观的将鲁迅“人性的自觉,是在魏晋”的观点略作改变,即:人性的自觉应始于《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汉末。

篇三:《文学诗:人要顾家行仁义,承担责任证人性》

文学诗:人要顾家行仁义,承担责任证人性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雨后新景片地柔,水后世界清凉新。

绿色枝叶水滴落,风吹微摆婷婷立。

逝去岁月奋斗过,阴晴圆缺世间情。

日月交替年岁长,人心不老行事稳。

万事万物皆在变,变中求真诚践忠。

君子明智能忍辱,靠学掌技交正道。

人的良知需思考,行是否能造实益?

害人之心不可有,爱人之心必须具。

能够造福世公众,人的价值即实现。

工作生存造价值,服务人众己发展。

心要时留一片真,实人真人公众信。

言出必行是诚恳,未能兑诺需致歉。

不属己物切勿贪,人活骨气重血性。

偷盗最是可耻恶,越偷越穷因果报。

待人及物言行正,人间正道是沧桑。

雨露花朵需日光,万物生长靠骄阳。

人人都需崇孝道,人人都有老来终。

能使人众感其乐,喜必由心自然发。

爱护幼小善诱导,追学掌技忆留情。

学生犯错勿体罚,不懂事泪析其果。{感叹人性虚伪的诗词}.

委屈难过可跑步,风中行后疲促眠。

主张脚踏骑单车,掌握平衡利心脑。

运动大脑吸氧多,微量元素人需锌。

陪着父母打乒乓,羽毛球是夫妻趣。

小孩学生学游泳,必须成人父母护。

爱人真心人见爱,心有阳光希望生。

希望梦想学识努,默默付出掌技规。

必须忍时学涵养,包容忍耐有底线。

人要顾家行仁义,承担责任证人性。

三影就是我的心,大陆台湾感真融。

眼角泪珠化雨露,迎晨待晚勤仁观。

注释:三影指中国原创世界电影《爱子情深,我的前世》、《父子从军》,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在台湾免费公映,同时在中国和世界公映,向世界宣布和诚挚告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块,台湾必将成功和平回归中国,是形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篇四:《文学诗:人要顾家行仁义,承担责任证人性》

文学诗:人要顾家行仁义,承担责任证人性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雨后新景片地柔,水后世界清凉新。

绿色枝叶水滴落,风吹微摆婷婷立。{感叹人性虚伪的诗词}.

逝去岁月奋斗过,阴晴圆缺世间情。

日月交替年岁长,人心不老行事稳。

万事万物皆在变,变中求真诚践忠。

君子明智能忍辱,靠学掌技交正道。

人的良知需思考,行为能否造实益?

害人之心不可有,爱人之心必须具。

能够造福世公众,人的价值即实现。

工作生存造价值,服务人众己发展。

心要时留一片真,实人真人公众信。

言出必行是诚恳,未能兑诺要致歉。

不属己物切勿贪,人活骨气重血性。

偷盗最是可耻恶,越偷越穷因果报。

待人及物言行正,人间正道是沧桑。

雨露花朵需日光,万物生长靠骄阳。

人人都需崇孝道,人人都有老时终。

能使人众感其乐,喜必由心自然发。

爱护幼小善诱导,追学掌技忆留情。

学生犯错勿体罚,不懂事泪析其果。

委屈难过可跑步,风中行后疲促眠。

主张脚踏骑单车,掌握平衡利心脑。

运动大脑吸氧多,微量元素人需锌。

陪着父母打乒乓,羽毛球是夫妻趣。

小孩学生学游泳,必须成人父母护。

爱人真心人见爱,心有阳光希望生。

希望梦想学识努,默默付出掌技规。

必须忍时学涵养,包容忍耐有底线。

人要顾家行仁义,承担责任证人性。

三影就是我的心,大陆台湾感真融。

眼角泪珠化雨露,迎晨待晚勤仁观。

注释:三影指中国原创世界电影《爱子情深,我的前世》、《父子从军》、《天使之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在台湾免费公映,同时在中国和世界公映,向世界宣布和诚挚告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块,台湾必将成功和平回归中国,是形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篇五:《诗情哲理贮人性》

诗情哲理贮人性

——《珍珠鸟》赏析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街道卢山中学 王永坐{感叹人性虚伪的诗词}.

冯骥才的《珍珠鸟》是一篇诗情哲理味十足的美文,作者以柔婉细腻的充满诗意的描写,运用铺垫和对比手法,通过人性化的眼光描绘了“我”和“珍珠鸟”的情意,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一、美好的境界

一个天地间的精灵,一个“我”为我书房平添生趣的“朋友”——珍珠鸟,用它清脆的歌喉为我奉送上一曲清歌;它略带胆怯而又有点调皮的身影,映在书房和书架上,它小小的红色的小爪子蹦跳在书桌上,它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它居然能趴在我肩上睡着了。珍珠鸟用它的调皮、天真、可爱形态和特有的灵性,映在“我”的眼中,渗入我的心里,构成“我”心中的一道迷人的风景。作者对珍珠鸟溢于言表的喜爱,在淡淡的优美的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鸟儿对我产生的信赖的过程,也为文章增添了一份美丽。{感叹人性虚伪的诗词}.

人与鸟的信赖,鸟与人的情趣,造就了这一和谐的境界。因为和谐,才营造出这一充满生趣、充满情谊、让人感到其乐融融的氛围。作者在收篇时不由自主地发出呼唤:“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人启迪,发人警醒: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何妨多一点信赖?那样,就会创造出美好境界„„

二、深刻的哲理

可以说,一篇文章,通过其描写而能让人心生感慨,让人不由产生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从中得到一点哲理来升华自身,得到一点感悟来修正人生,则是文章精彩的又一极致。

《珍珠鸟》给人启示是深刻的。作者写“我”与“鸟”的交往,从陌生到熟悉,从怀疑到信任,无不表现了一种和谐的信赖。“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不仅仅是一般的爱鸟之情,而是升华到了直抵人类理性秘藏的高级情感的深层。天地万物,都是造物主的精心设计,“存在即是合理的”,只有信赖才能让人的心灵轻装上路。相反,当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大肆捕杀动物,动物对人类避之不及;当人类为了个人利益而发动战争,硝烟弥漫的时候;当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怀疑让人产生人人自危的时候,和谐被撕碎,信赖被抹杀,人的心灵伤痕累累,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都会因此而变得沉重,变得疲惫不堪。

冰心曾评论这篇散文说:“其实,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世界的和平日子,只有从彼此信赖中才能得到!”此得其中三味。

三、诗意的描写

《珍珠鸟》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在于其诗意十足的描写。那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直若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且看作者对鸟的描绘:“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一个可爱的形象;对人鸟相亲的一段描写用生动形象的动词描绘了珍珠鸟和“我”人鸟相亲的情景,接下来,见主人如此友善,便“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最后,“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亲昵之情,友爱的善意,营造了其乐融融的诗情画意。

四、人性化的眼光

《珍珠鸟》所营造的和谐,在于“我”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鸟儿,看待人生,对待世间万物。作者通过“我”的视角,用“我”的所见所思所想对珍珠鸟进行了刻意的描绘。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只鸟,是世界上一只供人玩味欣赏的生灵。然而,鸟儿的低贱并未让我把它当作一个玩偶去对待。作者用一颗博爱的心欣赏着它,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着它。这种相濡以沫,心照不宣的豁然通会,无声的默许,是从作者心灵深处自然流淌的生命之歌。

当我们用这种人性的眼光来对待世间万物,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心灵,都会因之而更加美好和光明。

五、铺垫与对比

作者用相当高明的手法进行叙事和抒情,其中适时的铺垫和合理的对比手法应该成为文章写作手法的一大亮点。

文章开始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随着鸟与人的交往,珍珠鸟越来越不怕人,并且能与人亲近,“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这种“怕人”是对鸟儿“不怕人”作的铺垫,鸟儿行为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从而更能突出主题。

“诗情画意贮人性”,当我们读完这篇散文,我们不得不为文章所叹服!冰心老人也曾评价这篇文章说:“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练、细腻而又酣畅。冯骥才的作品我读得多了,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但都不像这篇《珍珠鸟》这样的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