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传统文化的成语


篇一:《成语与传统文化》

内容提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这本由张晶编著的《中国成语》讲述了中国成语的故事。

《中国成语》包括了请君入瓮;程门立雪;黔驴技穷等成语故事。

精 彩 页: 一衣带水 释义:原形容河流狭窄,仅像一条衣带那样宽。后来比喻仅隔一水,极其邻近。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表带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后,野心勃勃,有志于统一中国。他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使隋朝国力大增。

而南陈后主陈叔宝此时却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将至。

陈叔宝荒淫无度,经常数日不理朝政,朝中百官对他很不满。百姓常年忍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生活相当困苦,也都对他怨声载道。后来,边臣回报隋朝厉兵秣马,大有南下攻陈的野心,群臣都为之紧张起来。陈叔宝却不屑一顾,认为南陈占据长江天险,隋朝根本不可能轻易攻打过来。群臣百般劝谏,但都得不到陈叔宝的采纳,最后只好听之任之。

隋文帝也知道南陈占据长江天险,且粮草富足,并不容易攻取,所以迟迟没有付诸行动。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频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须回答说:“南陈虽然朝廷涣散,兵力不及我们。但他们据守长江,粮草充沛,若要强攻,我们未必能有十足的获胜把握。不过,我倒有一计。可以决胜。” 隋文帝惊喜地追问道:“是何妙计,赶快说来听听。” 高颖继续说道:“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可以在他们收获的季节,故意大张旗鼓,让他们以为我们马上要发兵攻陈。他们为了防守,一定会放弃农事,屯兵布防。等他们作好了迎战准备,我们就鸣金收兵。这样一来,他们误了农时,粮草一定受损。此后,每到他们准备收割庄稼时,我们就这样捉弄他们一回。如此一来,南陈一定觉得我们隋朝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渐渐疏于防范。等他们不再作迎战准备时,我们就真的出兵渡江,这样一定可以打得他们措手不及。而且,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囤积在地窖中,而是囤积在地面上的粮仓里,我们可以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他们的粮仓。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物力就会大大削弱,灭捧它也就容易多了。” 隋文帝采用了高颍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终于在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频说:“我是天下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他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九牛一毛 释义: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汉武帝刘彻令李陵率兵五千辅助卫青征讨匈奴。李陵将军出生人死,英勇作战,但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匈奴首领左贤王看重李陵的才能,施以高官厚禄、金钱美女诱惑,李陵不为动心;左贤王又将他流放草原,百般折磨,李陵不为屈服。

汉武帝却听信奸臣谗言,以为李陵已归顺匈奴,竞下令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害。李陵的好友司马迁了解李陵的为人,深知他决不会叛国。

司马迁在武帝面前极力为李陵辩护,惹怒了武帝,司马迁非但没有救出李陵,还被关进了大牢。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武帝,造谣说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处以最残酷的“宫刑”。司马迁

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多次想到了自杀,但他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于是,他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余下的时问来编纂史书。若干年后,《史记》问世。 从此,中国有了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曾把自己的情况写信告诉了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这句话,引申成“九牛一毛”这个成语。 人人自危 释义: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行到沙丘时,因病重不治而亡。 临死前,秦始皇留下了遗诏,将统领兵马的大权交给大将蒙恬,并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 赵高对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说:“皇帝的遗诏是让扶苏即位,恐怕你连一寸封地也得不到,这可怎么办呢?”胡亥没明白他的意思。于是赵高便将话挑明了说:“诏书和玉玺都在我手上,现今皇帝的死讯和诏书的内容只有你、我、李斯三人知道,只要将诏书上改成你的名字,那皇帝就是你了。” 开始胡亥没有同意,他有些担心地说:“李斯也知道诏书的内容,恐怕这件事很难办成。”赵高信心十足地对胡亥说:“只要你同意,李斯那里我去说,不会有问题。”胡亥心中何尝不是一百个愿意,于是,便将一切交给赵高去安排。

赵高单独约见李斯,问他道:“请问,你与大将军蒙恬谁的功劳大?论能力谁强?论威信谁高?论与太子扶苏的关系谁更亲近?” 李斯老老实实地说:“这些我都不如蒙恬。” 赵高听了接着说:“将来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任命蒙恬为丞相,到那时你的荣华富贵可就难保了。不如私下修改诏书,立胡亥为皇帝,你仍然可以做丞相,不知你意下如何?”P7-10

目录: 一目十行

一字千金

一窍不通

一鸣惊人

一箭双雕

一衣带水

九牛一毛

人人自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木三分

八仙过海

三顾茅庐

三缄其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口若悬河

口蜜腹剑

大逆不道

大义灭亲

才高八斗

门庭若市

不寒而栗

不翼而飞

专心致志

中饱私囊

双管齐下

天衣无缝

开卷有益

毛遂自荐

水落石出

车载斗量

风声鹤唳

东窗事发

乐不思蜀

令人发指

出口成章

功败垂成

厉兵秣马

叶公好龙

四面楚歌

失道寡助

平步青云

对症下药

打草惊蛇

瓜田李下

生离死别

用兵如神

买椟还珠

交头接耳

价值连城

任人唯贤

华而不实

先斩后奏

名落孙山

多多益善

如鱼得水

如火如荼

字斟句酌

守株待兔

安步当车

安然无恙

安居乐业

当务之急

此地无银三百两 汗流浃背

百发百中

老马识途

老生常谈

自惭形秽

自相矛盾

讳莫如深

负荆请罪

过河拆桥

防患未然

两全其美

兵不厌诈{形容传统文化的成语}.

初出茅庐

含沙射影

呕心沥血

吴牛喘月

囫囵吞枣

完璧归赵

弄巧成拙

抛砖引玉

投笔从戎

改过自新

杞人忧天

沧海一粟

沧海桑田

花言巧语

赤膊上阵

近水楼台

尾大不掉

刻舟求剑

卧薪尝胆

孤注一掷

夜郎自大

明目张胆

歧路亡羊

视死如归

居安思危

画龙点睛

狐假虎威

盲人摸象

直言不讳

鱼目混珠

前功尽弃

骄兵必败

洛阳纸贵

草木皆兵

草船借箭

背水一战

赴汤蹈火

闻鸡起舞

家喻户晓

爱屋及鸟

狼狈为奸

恶贯满盈

班门弄斧

病人膏肓

破釜沉舟

破镜重圆

胸有成竹

请君入瓮

高枕无忧

釜底抽薪

患得患失

梁上君子

掩耳盗铃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速则不达 脚踏实地

黄粱一梦

游刃有余

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

落井下石

道听途说

暗度陈仓

暗箭伤人

精卫填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墨守成规

鹤立鸡群{形容传统文化的成语}.

黔驴技穷

孺子可教

鹬蚌相争

篇二:《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009-12-18 16:58:46|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服装的色彩分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如: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 青瓦白墙 亭台楼阁 舞榭歌楼 钩心斗角

祸起萧墙 登堂入室 雕梁画栋 曲径通幽 金城汤池

碧瓦朱甍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蓬门荜户 层台累榭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元·郑廷玉《看钱奴》的第三折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机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在这些建筑中,古代宫室殿堂的高大豪华是无与伦比的。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可见,

规模宏大的宫殿楼台已不仅仅是可供居住、观赏的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工具,宣示权力的一个象征。因此,历代帝王都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 又如“登堂入室”:《论语·先进》篇里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 “子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这是古代房屋的格局,这种格局是建立在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纲常伦理和道德准则之上的。后来“登堂入室”转义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比喻在学问或技艺上有一定的造诣。

“曲径通幽”:中国古代的园林大都是封闭式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除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不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呢?“曲径通幽”就是一个高明的美学标准。它强调幽深曲折以通佳境,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例如,苏州园林里,常用假山、小院、漏窗、流水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沿着小道,几经曲折,才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寻觅到诸如社会制度、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民族传统文化的踪影,把握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

3、成语里的山水自然。成语里有关山水自然的成语数不胜数:水天一色、水光接天、郁郁葱葱、扪参历井、湖光山色、江山如画、春寒料峭、风刀霜剑、风雨凄凄、寒蝉凄切、凄风苦雨、天寒地冻、傲霜斗雪、傲雪凌霜、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红衰翠减、雨后春笋、花香鸟语、雨后春笋、流水落花、柳暗花明、满园春色、峰回路转、扪参历井、飞珠溅玉等。 这些成语或表达对美好的山川大地的热情讴歌,如“水天一色”、“江山如画”;或表达对险恶的山水自然的由衷敬畏,如“凄风苦雨”、“扪参历井”;或抒发来自山水的独特感悟,如“一叶知秋”、“柳暗花明”;或赞扬源于自然的精神气节,如“傲霜斗雪”、“傲然屹立”等。通过这类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高尚的情操。而这些正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本元素。

4、成语与文学艺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比如,“尺幅千里”形容图画或诗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其原来的意思是专指绘画时用咫尺的篇幅画出辽阔千里的景象;“烘云托月”比喻艺术或文学作品中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衬托主要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原指作画时通过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郊寒岛瘦”用来概括诗文孤峭奇峻的意境与风格,原指唐代诗人贾岛、孟郊的诗歌意境、风格清峭瘦硬;

“粉墨登场”现在用来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后登上政治舞台,原指传统戏曲中演员施粉用墨,化妆好后登台表演

汉语中不少成语是反映书法艺术的,如:龙飞凤舞、剑拔弩张、铁画银钩、柳骨颜筋、信笔涂鸦、入木三分等。入木三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