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


【篇一】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积极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德育论文

前言

“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摘自《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

我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经济基础和文化教育基础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才能在保证交际顺利,信息、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可以说,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促进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它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

2001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这在我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能够立法,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反映。立法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标志着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施行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的现状并不乐观。在街头巷尾,随意简化汉字、乱造简化字的现象不在少数。很多店铺招牌将“鸡蛋”写成“鸡旦”,“副食”写成“付食”,停车场将“停车”写成“仃车”等。还有繁体字过度地、胡乱地使用。像一些店铺的店名,如饭“莊”、“電”器、“發”廊等。还有成语谐音的乱用对民众造成误导,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这几年,很多人竞相用谐音字篡改成语作广告语,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如“咳不容缓”(刻不容缓——药品广告)、“一步到胃”(一步到位——胃药广告)、“一路领鲜”(一路领先——味精广告)等。还有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中小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稀饭(喜欢)”、“虾米(什么)”、“灰常(非常)”、“帅锅(帅哥)”、“霉女(美女)”、“有木有(有没有)”等,有的学生把它们当成口头禅,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成书面语在作文中使用。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任务迫在眉捷,最应重视的人群是孩子,因为他们是祖国的下一代,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进行到底,必须教育好他们。

而学校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和造就未来建设者的最佳场所,它具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只要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做好了,对于保证社会逐步形成讲普通话的新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校为了更加有序地落实普通话规范化工作,将“人人会讲普通话”工作融入学校日常工作,使之常规化、普及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提高管理、推普的效率呢?下面,就尽我的能力,浅谈几点: 

一、组织健全,制度完善。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提高群体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识,我校已经专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有校行政领导、年级组长、学生代表等组成,专门负责领导、指导、组织、具体实施工作。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相应的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等也陆续出台,并根据上级语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使语言文字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除此之外,我觉得我校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组织结构、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组织、严格各项制度,大力推广普通话。例如:将语言文字纳入了学校常规管理,平时有检查,期末认真总结并制定改进措施加强档案建设,日积月累见成效;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加入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校规中,并制定奖惩制度,让其与教师评先(优)、评职,学生评优等方面相挂钩。

二、领导带头,教师跟进。

有个成语叫“上行下效”。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必须起带头作用。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我校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例如,领导带头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教师意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又例如,每次开会,不论大小,所有领导都会主动用普通话讲话,及时他们的普通话说得并不标准。这对其他教师,甚至是全体学生讲普通话、用规范字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认为,我们的领导还可以做得更好。在日常的与人交往中,他们应该也要像开会、上课那样,坚持用普通话,写规范字。

只要领导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都做到位了,其他教师当然也不能落后。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落实主要靠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靠他们的身先垂范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像领导学习,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首先,我们除了上课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之外,我们在课外,不管是和同事之间交谈,还是与学生谈心、讲解题目,都应该自觉使用普通话。其次,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并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所有教师最起码要达到二级乙等的水平,语文老师则要求更高。第三,全校教师人手一册《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一边随时学习、对照,杜绝在教学活动中书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体字等。而学生看到领导、教师都那么积极认真,当然也不甘于落后,也会积极认真起来。这样,何愁全校掀不起“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浪潮?

三、学生参与,活动落实。

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我们要不时举行一些活动。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课堂上。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进程中,在所有的教师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是最重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以课程和活动为载体,在丰富的活动中推动语言文字工作的落实,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改变一下授课的形式:在学戏剧单元时,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在学诗歌单元时,可以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在作文评改方面,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把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改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欣赏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时,习作展现出来的美;发现文字使用过程中的错误,学会纠正,帮助学生掌握修改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规范地使用汉字的能力;还有可以举行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辩论赛等活动。可以说,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喜欢上课堂,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读写能力。

第二,在课堂外。在课堂外,我们可以举行的活动可说是多种多样。例如,每年的“推普宣传周”,可举办黑板报、手抄报活动,还可以举办“纠错”活动。要求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在校园内、大街小巷中、作文习作中、网络中去寻找不规范的字等;还可以举行“诗韵浓浓”诵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中,练就了规范地用普通话进行诵读的本领,使学生在正确的、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知识竞赛,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还有每周一的“国旗下的演讲”、“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

这一系列的活动,毋庸置疑,都对落实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教师、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环境布置,创造氛围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要想让语言文字的工作推广得又快又好,同样离不开校园环境的布置,这就要求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在醒目的地方(如校门口、校道、教学楼、宿舍楼等地方)张贴宣传标语或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定期出有关语言文字的黑板报;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出有关语言文字的宣传画。还有利用晨会课向全校师生播放广播、电视内容,有的放矢地做好宣传与应用。

同时,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处处离不开电脑、网络。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宣传、推进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气氛。例如,利用学校的网站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服务。学校网站应设有“语言文字专栏”,介绍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知识,供师生学习。发布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以及有关要求和安排,宣传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等等。通过学校网站,师生可以及时了解到语言文字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学校的方针政策,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我相信,良好的环境气氛,对我校的语言文字宣传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推进、落实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更是我们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把这项工作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更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二】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2004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分析(待定稿)(网友来稿)

福建福鼎第五中学高中部林承雄

(本文对试卷的分析以及一些看法,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转帖或引用本文,敬请注明作者。欢迎同行参与讨论研究。)(断续写于6月10日至6月22日。)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包括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福建卷这一大题的6个小题可以说是“平淡无奇”,可能是初次命题要考虑与全国卷的必要过渡的缘故,这6道题无论是知识点的设置还是语料的安排,都给考生一种格外亲切的感觉。有一点稍微的不同应该指出,全国卷的第一大题单选题涉及语句或语段的选择项的语料的选择的新闻性更强,而福建卷则相对淡了一点,其中第5小题D、第6小题A、B、C、D等项极力消除新闻时政色彩,而向语文(阅读、写作)回归,其语文味更浓一些。

一、

1、语音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2003年全国卷是典型的异形同音字考查,要求考生逐一比较。今年福建卷与之不同,它给出需要辨识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让学生通过拼读以判断字音的正误,这样减轻了难度。这道题考查了8个双音节合成词和8个四字格成语中的加点字的字音,有常用字,有次常用字,也有不常用字;有单音字,也有多音字,选材具有代表性。

A组中“豆豉chi”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调味,也可入药。“豉”字与“鼓”字形相似,考生容易因近似联想的干扰而误读作“gu”。这是这道题中干扰角度设计最巧妙的一个。“埋”是个多音字,在“埋怨”与“埋三怨四”等组合中,读“man”。由于这个字的常读音为“mai”,而“man”为不常读音,因此考生会因为习见的干扰而误读作“mai”。“敷衍了事”中的“敷”字应读“fu”。f-h分不清是福建人学习普通话声母方面的一个共同难点。闽方言普遍没有f声母,说普通话时把f读成h;客赣方言f声母字比普通话多,因而把该读h的读为f。这是这道题中较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一个。教师在今后的普通话教学中要注意研究掌握福建人普通话语音训练要点。

B组中“怃然”的“怃”字,不读“fu”,而读“wu”,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旁读音是一样的。“怃然”是个典雅的文言书面词语,并不常用,这也检测了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怃然”的常见义项有:①怅然失意、不痛快的样子;如:应之者咸怃然。(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又如:君怃然曰。(唐•李朝威《柳毅传》)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怃”字的常见组合是“怃然不乐”。②惊愕的样子;表怃然为骇。(《后汉书》)

“木讷”的“讷”字,不读“na”,而读“na”。“讷”是个会意字。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本义是语言迟钝。也作“呐”。且看古汉语中的语例:

讷,言难也。――《说文》。按,当为呐之或体。

论物明辨谓之辩,反辩为讷。――《贾子道术》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广讷口少言。――《史记•李将军列传》

考生可能会因为常用字“纳”的近似干扰而将其误读作“na”。汉语词汇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承继性,为数不少的古汉语字词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汇中,因此中学词汇教学要注意不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丰富其词汇积累,尤其是典雅的书面语词。文言文教学在语音这一块还是要充分注意的。

C组中“着落”的“着”字是个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在这个组合中,读“zhuo”而不读“zhao”。音随义转,这是判断和识记多音字的一个基本技巧。“锃光瓦亮”的“锃”字,不读“cheng”。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对优势,而同一声旁与不同形旁的组合,字音也常常随之而变化。这是利用“形声字读半边”的错误规律来干扰考生。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2、字形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级。

今年福建卷这道题的考查形式基本上跟2003年全国卷的相同,即只要求考生在每组四个词语(包括熟语)中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A组中“娇揉造作”中的“娇”应写作“矫”,“矫”是形声字,从矢,乔声。本义是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作动词。“娇”也是形声字,从女,乔声。本义是妩媚可爱,作形容词。从这个成语内含语素的结构与词义、词性看,“造作”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是并列结构;“矫揉”也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因此写成“娇”,显然是错了。由此可见,判别成语中错别字,可以抓住成语结构特点,注意将词义与词性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割据形声字形旁的表义功能来推断,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闲情逸志”中的“志”应写作“致”。“志”的本义是:志气,意愿;即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而“致”作名词用,本义是情趣;兴致。例如: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必须强调的是,判断成语中的别子,可以利用成语间语素的对称结构规律来提高判别的效率。“闲”对“逸”,均为形容词,“情”与“逸”对称,可以互释,“情”是“情趣”,那么写成“志”字,显然就是错的。

C组中“寒怆”中的“怆”应写作“碜(chen)”,“碜”是丑陋难看的意思。而“怆”本义是悲伤。“俾益”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裨益”,“裨(bi)”字是弥补、补助的意思。常见组合有:不无~益.“裨(pi)”字本义是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的礼服,引申为副、偏、小。常见组合有:~将,偏~。而“俾”字本义是门役,引申为“使”,作动词。常见组合有:~便考查。~众周知。

D组中“死心踏地”的“踏”应写作“塌”。天塌地陷也不变心,形容定下主意,不再改变。如:肖让听了,与金大坚两个闭口无言,只得死心塌地,再回山寨入伙。(《水浒传》)又引申为心甘情愿。如: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接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水浒》)

“黄梁美梦”的“梁”应写作“粱”。“黄粱美梦”又作“黄粱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

A、C、D三组中有4个别字都是因形声而致误,另外2个是因同音或音近而致误。这些错误类型都是考生日常学习中大量出现的。

3、词语

【分析】

这道题考查了两对实词,一组虚词(关联词语)的辨析。实词、虚词一起考查,既节省了题量,又增加了考查面,也加大了考查难度。

第(1)小题,应选“应对”一词。“应付”一词的常用义项有:①采取某种方法对待某人某事。如:应付复杂的局面;②∶应酬;敷衍。如:采取应付的态度。③∶将就;凑合。如:这顶帽子今冬还能应付过去。“应对”一词的常用义项是:对答,答对。如: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现在,“应对”这个词更多的表示准备采取某种方法、策略、手段来解决面临的任务、困难等。根据该句语境,两词似可通用,但根据普遍的语感,“应付”这个词语贬义色彩明显,带有一些消极、被动的情感倾向。相较而言,用“应对”更贴切。

第(2)小题,应选“营造”一词。该句是说明客厅内大型盆景的布置所产生的艺术氛围,应该用“营造”。“营造”一词的常用义项有:①建造;如:营造住宅。②制作;做;如:营造器物。③构造,编造;如:各肆营造,枝叶徒繁。含有相异语素的近义词,应该抓住那个不同的语素来辨析,“营”字重在“营构、构造”;而“创”字重在“独创、首创”。“创造”的常用义项是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第(3)小题,应选“尽管/但”这组关联词。“尽管/但”表示转折关系(含有让步意味)。而“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含有让步意味),从该句群第二个句子(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在语意逻辑关系看,应该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4、熟语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道题选用三个四字格成语,一条格言,来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试题侧重从语用入手,来检测学生的熟语使用能力。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响。

A选项,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或说是修饰不当),“纸醉金迷”一般用于形容骄奢淫逸的生活,多用于指人的行为。而在该句中,它用作“晋商大院”的定语,修饰建筑物的富丽堂皇,是不妥帖的。

C选项,也是属于适用对象的误用。“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之时。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初夏开淡黄色花。常用以比喻少女。如:这些豆蔻年华中的姑娘们对未来充满着梦一般的幻想。在C项语句中它作为“大学生”的定语,显然是不妥当的。

D选项,属于前后照应不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指外表像金玉,里面却是烂棉絮。比喻外表好看,里面却一团糟。如:别看他风度翩翩的,其实什么本事也没有,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可用来指人的表里不一致,也可指文章等内容与形式不统一。正确使用熟语,除了准确把握熟语的意思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结合语境来使用。而判断熟语是否误用,除了语义层面作静态的观照外,还要注意从语境层面作动态的分析。因此,解题时瞻前顾后的习惯是必须养成的。就该句而言,“文字优美”与“金玉其外”可以呼应,但“败絮其中”与“言之有物”则显然不能衔接。

5、病句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结构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但这道题很多考生会答错。

参考答案设定A选项为正确选项。其实,这个句子是主语残缺,“谁”读到这样一首颂歌,指称不明确。

B句是句式杂糅。该句的正确说法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的影响。”或“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由于”是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由于”后面常跟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非主谓句。例如:由于老师傅的耐心教导,他很快就掌握了这一门技术。(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由”作介词,常见义项有:①表示(某事)归(某人去做):队长由你担任。②表示凭借:人体是由各种细胞组织成的。③表示起点:由北京出发。“由……决定的”、“由于……的原因(影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固定的介词结构,二者不可混用。

C句是照应不周。两面与一面不对应。“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是两面性的,“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是一面性的。应改为“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不是地方”。

D句是语意表达矛盾。前两个分句讲“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后一分句却说“含蓄地描写出来”,还是讲揭示了主旨,读起来拗口,应该改为“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将之包容在含蓄的描写中。”

6、衔接

【分析】此题考查在句式的选用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从理论上讲,语言的连贯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前后呼应。根据第一句的后文“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那么该句的横线处应该依次填入“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古”字照应),“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气息”(与“今”字照应)。这里有着时序的制约。根据第二句的横线处的上文“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紧扣“沉淀”这个词眼,那么首先与它接续的应是“压迫着人们的心灵”,然后才是“改变着人生的轨迹”。这里有着情理逻辑的制约,即“母爱”作用的轻重。

这道题要求衔接的四个句子两两成对,结构整饬、和谐,考生只要抓住“序”这一核心,相信是容易得分的。这道题同时也间接地考查了考生对整句与散句使用能力。从考生能否恰当安排对偶句的内在顺序这一言语操作中,可以看出他的言语修辞技巧的熟练程度。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今年福建卷坚持了全国卷长期选用科技文进行考查的传统。它选的这一段文字是有关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功用的一(1)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2)停止射频脉冲,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所吸收的能量。

A、B两个选项中“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第二段的一、二、三句“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的叙述,可知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及“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等与无线电射频脉冲无关。

D选项“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变化”这样表述是错误的,根据原文第一段的说明,能量的变化与“无线电射频脉冲”的运行与停止有关。发出射电信号和释放能量的是“氢原子核”,因此该选项中的“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的说法显然是张冠李戴了。

第8题

【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解答这类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根据“第”字在句中所处位置——主语之后,动词之前,可以推断“第”字是用作副词,来修饰“往”,应该解释为“只管、尽管、暂且”。解释某个实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要注意它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及其组合规律。实词虚化也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予以必要的归类指导。

C项“弄臣”一词是个偏正式合成词,意思是“帝王狎昵之臣”,“弄”是会意字,上为“玉”,下为“廾”(即廾,gong)。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是用手把玩;玩弄。根据原文第二段的二至三句——“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可知邓通与文帝关系的亲密,因此该项解释是正确的。解释某个实词的意思,要注意联系语段上下文的诠释来推断。

D项“用事”一词是个支配式合成词,用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象桶。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是使用,采用。《说文》中对“用”字,是这样解释的“用,可施行也”。合成词的释义,有时可以先分析(拆分成两个语素来解释)后合解(根据合成词的内在结构来分析)。“用事”的常见义项有:

①执政;当权。赵太后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②[凭感情、意气等]行事;办事

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汉书•丙吉传》)

③引用典故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沧浪诗话•诗法》)

根据原文第三段第二句“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可以推断这里的“用事”,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教材中也有类似语例,如“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触龙说赵太后》解答高考试卷中的文言实词解释题,要善于回溯课文,联想到课文中出现过的相同用法。

第12题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这道题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每组都有一个选自课本的用例,这样就使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和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学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项中的两个“其”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代词,从语法意义上看,与后面的词都构成领属关系,都可以解释为“他(的)”。

B项的两个“且”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表示“将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类似用例还有:

①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C项的两个“所”字,从词性上看是不同的,“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中的“所”是用作结构助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这是“所”字的一种常见的用法。类似的用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②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山峦为晴雪所洗”中的“所”与“为”字组合,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关系。

D项的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都是副词,都解释为“竟、竟然”。

第13题

【分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答好这道题,必须准确理解各个句子的意思。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题感要求选出能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品质的句子,①②③三句都能体现这一点。“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可见他的刚正清廉,“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说明他对邓通的怠慢无礼的憎恶,表明他的耿直忠正;“(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这一句表明申屠嘉态度之果决,对礼法节度的重视。第四句是讲申屠嘉对自己的意见不为孝景帝的采纳,而嫉恨晁错,第五句是讲申屠嘉与晁错之间的政治上之争权夺势,第六句是讲双方勾心斗角的结果,显然这些是涉及到的是不同政治集团代表人物因政治主张不一展开的争斗,而与个人品质“刚毅守节”与否无必然联系。

第14题

【分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的答案是B。

A、B、C三项是对申屠嘉的生平事迹的阶段性概括,重在叙述。D项是司马迁对申屠嘉的评价,重在议论。B项是中说“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这与原文第二段的“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的叙述明显是有出入的。

A项所述可在原文第一自然段找到,“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这就交代了申屠嘉出任丞相的背景。

C项是对原文地三段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

D项是对原文第四段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对传住德行的评价,也是正确的。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包括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名句名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呢?”②实词“已”的意思,“已”是象形字,本义是停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在这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了结”。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宾语“婚事”、“亲事”。

第(2)小题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执”是会意字,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是拘捕、捉拿。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被执至南门(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祀”。

第(3)小题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任务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②宾语前置现象。“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译试题入手容易通顺难,考生不可断章取义,割裂理解,它要求考生感知整段文字,注意联系语境和利用注解。

第17题

【分析】此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采用主观性命题的做法更能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鉴赏能力。

试题选用了朱淑真的五绝《秋夜》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是诗眼与意境。题目要求考生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感悟全诗的基础上,分析诗歌营造意境的技巧。这样设题,可以由点带面,更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首绝句言浅情深,辞淡味浓。一、二两句紧扣题目,写深夜无眠。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萧瑟凄清,锦衾单薄,佳人夜永难寝。次句剪辑了一个典型的动作场景——频剪烛花,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然而她却无法消解这幽情苦绪。一个“频”字尽显诗人内心波澜。“欲三更”呼应前句的“久”,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烛,这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还是睡觉吧,这“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送来温暖和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结句以“景”收束,意境清高,情味悠远。这一句由室内转而户外,昂首望月,梧桐缺处,一轮皓月,四野空明,诗人的内心似乎暂时获得了超脱,然而望月怀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第17题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名句名(1)是选自李白《将进酒》中的两句,要求考生紧接着写出后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是选自杜牧《阿房宫赋》的有关本文中心思想的一段,要求考生写出中间空出的两句:“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两句,要求考生写出其前面空出的两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道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它意在引导青少年关注并阅读我国古代的传世经典著作。

今年福建省的名句名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夭矫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楷体是最常见的了。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今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

还有第七自然段做了多处语句的改动,原文是: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上文中画横线句子删掉了,划波浪线句子做了改换。)

第18题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属于C级。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句不离段,段不离(1)书的主人的命运(第四段段中);(2)作书人的命运(第五段段首);(3)兀傲的文士或含意未申的人的命运(第六段段首)。归纳文段内容要点,要善于抓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有显性(直接在文段中能找得到)和隐性(分散或隐藏于全段,需要读者自行归纳提炼)两类,就显性中心句在段中的位置而言,常见的有段首、段中或段尾;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文段或(1)丰富飘逸,摇曳多姿的联想与想象使文章内容充实而曲折有致。(2)诗意的浪漫的形象化描写使文章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尤其是第三段中对汉字形体之美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对“飙”与“婚”这两个字的形象化的解说,形、声、色俱佳,简直就是逼真的电影画面,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3)化用“囊萤映雪”等典故,使文章增添了浓重的文化底蕴。(4)排比、比喻、拟人、设问辞格的使用,使文章语句整散错落,形象饱满,引人深思。尤其是第四段对旧书主人的玄想,作者用一种娓娓而谈的语调在向我们倾诉一段不凡的历史,在纡徐的笔触中令我们分明感到作者的茫然与惆怅!

第六大题

第六大题是考查语言运用方面的题目,共有3道小题,能力层级都属于D级。

第22题

【分析】此题是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标点符号是今年《考试说明》中明确说明要列入考查范围的一个知识点。从全国卷来看,自1987年以自1997年(1998年至2003年,停考),本烤电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单项选择题,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今年福建卷在这一考点的试题设计上是较有创意的。它把标点运用与语意的歧解结合在一起,要求来生分析标点不同句子意思表达的差异,侧重检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道题的选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题语料源自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项法律条文中一个逗号的删改这个现实事件所做的改造。(可参看《将写入国史:宪法修正案里一个逗号的删改》,原载于《中国青年报》,新华网2004年3月15日6点19分转发。)

下面试引录这

宪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相关表述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审议时,点在“并给予补偿”前面的一个逗号引起了有些代表的疑虑。有代表提出,以上两处规定中的“依照法律规定”,是只规范征收、征用行为,还是也规范补偿行为,应予明确。由于对此有不同理解,有些代表建议将“补偿”明确为“公正补偿”、“合理补偿”、“充分补偿”、“相应补偿”,等等。

大会主席团经研究认为,宪法修正案草案上述两处规定的本意是:“依照法律规定”既规范征收、征用行为,包括征收、征用的主体和程序,也规范补偿行为,包括补偿的项目和标准。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建议在最终的定稿中将上述两处规定中“并给予补偿”前面的逗号删去,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不是一个单纯语法上的问题,而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立法原意。一个逗号之差,直接关系到公民、集体财产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徐显明说,宪法修正案里这两条的立法本意,是宣布国家对合法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的态度和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就需要建立包括补偿在内的相应法律制度。只有依靠法律建立起来的制度,才能使规则得到遵守、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这个逗号删得非常好。”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应松年同样给予高度赞赏。他说:“删除逗号,等于廓清了立法本意,强调对于补偿不仅要依法保障,而且怎么补、补多少,还要依法进行规范,增强了依法补偿的法律力度。”

 为了更适合于考生作答,命题者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淡化了时事新闻的背景,设计了一个更加具体化的生活场景。这道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对今后的标点符号的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逗号是现代汉语里最具灵活性的标点符号,使用中存在语义误解的可能性。逗号具有分割句子的功能。它既能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也可能表示分句内部的停顿。①句中在“并”字前加了逗号,“给予补偿”就有了不同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不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换句话说,“实行”这个词管到哪里,不清楚。②句中去掉“并”字前的逗号,明确了“给予补偿”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删去逗号,也就排除了歧义的可能性。法律语言不允许有二义性。法律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通过生活化的改造,也可以进入中学生的阅读和研究的视野,这比单纯的选择题要好得多。

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学的语法教学和逻辑教学所占比重太少了,而且教学方法也比较单调,照搬高校教材语法系统,纯知识讲解,轻实例分析,教者费劲,学者厌烦。相当多的学生语言表达不通顺,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象这种“言语操作案例”式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语文生命力的现实、可行的办法,它值得我们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去认真研究。

第23题

【分析】次题考查的重点是修辞。

这道题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特点的,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习与考试的优点。这钟题型也是2004年高考考前复习与模拟测试中经常出现的,并且很多人都对此题型作了预测。果然不出所料,今年有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联试题。

对对子,是中国古代传统语文学习的一门必修的启蒙课。对联(对子)是我国独有的文学体裁之一,它跟骈文、律诗一样,只能生存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占绝大优势的汉语土壤中。相传它起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新春门联“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历宋、元数百年,至明、清而大盛、清人梁章巨在《楹联丛话•自序》中写道“我朝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恭值翠华临莅,辄荷宸题,宠赐臣工,屡承吉语,天章稠迭,不啻云烂星陈,海内翕然向风,亦莫不缉颂剬诗,和声鸣盛。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然自五四以降,白话文迭兴,对子一艺遂日渐式微。

1932年,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叔雅)邀陈寅恪先生代拟入学试题。陈先生拟了一道对子之题:“孙行者”。考卷一出,舆论大哗,咸以为对子一类乃老式文人玩艺,绝不应在倡导白话文的时候作为清华等新式学堂选拔学生之考题。面对指责、非议,他在天津《大公报》发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公开答辩。其中有这么一段:

寅恪连岁校阅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试卷,感触至多。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此方法即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兹略分四条,说明于下:

(甲)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乙)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丙)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故可藉之记拔高材之士也。

对联尤重对仗,若上下联无对仗者,并不能视作对联。所谓“对仗”,原指仪仗之相对,后借指语词之相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语句字数相等、词性相类,结构相同,平仄相协,音节相称。

福建卷这道对联试题既是检测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也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素养,文道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是全卷中一道有吸引力的语言应用题。为了降低难度,试题在括号中说明可允许平仄不论。

上联是个判断句式。要注意分析清楚各句子成分的词性与内在的结构,尤其合成词的要注意其内在的组合特点。主语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爱国诚信”,这离的“爱国”是个支配式合成词,“诚信”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谓动词是“乃”。宾语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做人根本”,“做人”是个支配式合成词,“根本”是个并列式合成词。

要对出下联,就必须按着上述这个结构来组织语言。参考答案所给的“求学谦虚是治学前提”这个下联是对得比较工稳的。

第24题

【分析】次题考查的重点是语言的得体,兼考简明和连贯。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语用题。

这道题给出的语用场景是“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发射成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与第22题一样,在选材上,凸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要求学生假设分别以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及接受记者对此事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这道题与23题一样也是将语文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融合到一处来考查,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其导向较好:语文学习不仅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用好教材、学好课本,而且要认认真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我以为这道题是对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口语交际这项教学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如何体现的一次试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二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就编排了“采访”教学与训练专题,列出了两个学习重点:1、进一步了解采访的特点;2、练习采访和答问。可以说这道题是既回归了课本,又联系了生活。

课本在“采访”这一单元中指出“我们既要学会采访,又要准备接受采访,这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能力”。回答采访首先要认清采访的目的,把握采访的侧重点;其次要注意答语要言之有物,扣紧中心;言而有序,简洁精练,灵活生动,中肯谦和。在语言选择上,“我们应该谨慎选择能够显示自己文化修养、道德水准、表达能力的语言”(教材中语)。这道题尽管是以书面形式来呈现,它同样有可以检测出学生的答问的能力。

这道题答问的重点是谈对“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的感想,重在自己的主观感受,受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制约,受访者的答语选择必然要趋向与公共话语空间的主流方向,那就是民族的自豪感、航天精神的价值等等。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角色的变换,以“中学教师”的身份答问,这一道题设计是比较巧妙的,但是考生的作答可能会有言不由衷的倾向,从言语的真实性角度讲,这道题似乎是在诱导学生如何伪饰,那就不是一种真善美的行为了。我想高考语文要求真,为他人作嫁衣的方法并不可取。

第25题

【分析】此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道题在今年众多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是有极大吸引“眼球注意力”,具有很大看点的一道试题。不妨将它视作体现闽派语文教学观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吧。虽然是话题作文,但它在话题的选择与材料的设定上,命题者是动了相当的脑筋的。

这道作文试题与近几年来的全国卷的话题作文是判然有别的。如果说北京卷的话题作文和今年其余几个新增的自主命题的省市的作文试题基本上是与全国卷的话题风格亦步亦趋的话,那么今年首次拥有自主命题权的福建省在作文试题上是迈出了惊人的一步,这的确可以看作是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的一次有影响的改革。

我以为这道试题的特点主要有:

一、话题的语言形式别出心裁。它既不是1999年的一个假设性分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不是2000年的一个肯定性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不同于2001年的一个抽象概念(诚信),也有别于2002年的一个片整洁够的名词短语(心灵的选择)或2003年的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它是一个含有待定项目的数量短语——“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别以为这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其实质是一种命题思路的变化,这几年来,高考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尽管在逐年进步着,但它明显地已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不由自主的主题先行或主题预设,其结果是话题沦为了伪话题,全国卷的命题者强调话题作文要增强话题的限制性,以防止套题和宿构,但这中用心却使得2003年的那套题让不少考生为难了。正如浙江省阅卷点的负责人所指出的考生在审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至少要过三道关一样,题目如果认为设置的关卡过多,考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恐怕就有左右支绌之感。而福建省的这道话题作文象一个真话题,它尽量地规避了主题预设或主题先行,甚至连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有关审题、立意和取材的提示语都大胆地废弃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福建卷今年的这道话题作文试题显得格外简洁明了,不枝不蔓。给出的五个人物和五个文学形象,古今中外都涉及了,留给考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二、话题的立意空间宽泛自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人物或文学形象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方式、不同立场的解读、认知、体验、感悟、审视、评判,因此这道话题作文的的立意必然是五花八门的,其答案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说全国卷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更多地指向于自我心灵状态的审问的话,那么福建卷的这道题是引导考生将眼光转向自我外部的丰富多样的人的心灵世界。它强调对人的审视,不管是现实的、历史的,还是艺术的、虚构的,指向人的心灵世界,在读“人”中可以间接地关照写作者的那一个生动的隐秘的自我。以此来窥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比较狡猾的或者说比较智慧的。因此我说这道题在某个层面上是遥承了魏晋时代的名士清议、臧否、品藻人物(言行志趣节操性格等等)的遗风。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历史必然是脆弱的;“文学是人学”,离开了人,文学大厦就虚空了;文学形象诞生与现实世界的人的生活。因此,与人物(文学形象)对话,就是一种具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的对话。

三、话题的定位具有前瞻性。生活、观察与读书、作文本是四位一体的。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的不少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单调,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本领也逐渐退化,读书,尤其是有品位的赌注也在考试升学的挤压下缩水了。读书的匮乏,使得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童稚化,语言表达越来越粗鄙化。今年福建卷的这道作文试题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读书积累,否则写作必然要进入无米下锅的尴尬状态。这道题意图是明显的——要重视阅读(包含课内和课外的,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厚积才能薄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用了不少lcx32@msn.【篇三】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再思考(教师中心专稿)

江苏省东海县马陵山中学 傅玉玲

内容摘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大力提倡语文课堂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不仅能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升学率地制约,教学评估地误导,再加上缺乏足够地认识,以致朗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这一现状,为此,笔者作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朗读 教学

一、朗读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学习语文,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朗读,因为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而不朗读是不可想象的。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因为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这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这一阶段,认识也就无法进行。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地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其次,朗读能加深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巨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强调用“朗读法”,即边朗读边修改。这其中的道理,正是充分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以加深对文章的思考与体会。并且,文中语句顺不顺,语气连贯不连贯,通过朗读要比只默读更容易发现。

再次,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尽管我们在默看一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三是它的感染性。这第三点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想见,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清代的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滔滔不绝。”我们现在虽然不要求学生死记死背,但在教学中还是离不开读,甚至是不读不行。一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卖力地讲,学生则被动地听。善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拙者简单罗列一二三四。尤其在农村初级中学,朗读普遍不被重视,似乎已成为多余的了。而朗读的被忽视,并不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笔者曾对本校三个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了朗读水平检测。这次检测以学生已学过的课文为朗读材料,以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增、不漏、不回读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达不到一般的朗读要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读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如果选用未学过的课文,用严格规范的朗读标准去要求,不达标的比例更大。教师不重视朗读,忽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善于朗读。为什么课堂上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为何会忽视朗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升学率地制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多年的中考、高考看,对朗读的考查很少,在盛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人们自然对朗读教学不感兴趣。结果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练中去,学生仍然不会读书。

2、缺乏足够地认识。有的教师以讲“效率”为名,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惟恐朗读会占用时间。学生的读,多采用默读的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削弱了朗读教学。他们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认了,理解了,就会念书了,而对于朗读的诸种功能缺乏足够地认识,不去认真研究、探索、应用。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低效的教学局面。

3、教学评估的误导。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以及教研人员听课、评课,常常把教师讲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津津乐道于听“讲”。听课就是听教师如何“讲”,评课就是评教师讲得深不深、透不透,这种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讲”风盛行,大“讲”特“讲”,以致常常出现一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直到下课学生也没打开课本的怪现象。

那么,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要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在教学中要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教学大纲中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尽快从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其次,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而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朗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就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可以说,强调朗读,并不是观念更新问题,而是语文教学继承优秀传统,使之返璞归真的问题。

最后,采取得力措施,确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目标、层次,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三、新课改下的朗读教学的目标层次和方法

1、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3、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朗读。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4、要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分马》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5、课外可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全面素质地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也无疑是极大地促进。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

参考资料: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及参考

3、《三老思想论文集》

【篇四】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浅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必要性

浅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必要性

宜宾县柳嘉职中 杨非

汉字是表意、单音、方块文字,是承载了先进文字构成要素的文字,具有高效的承载信息能力,灵活的组合表意方式,科学的字符结构模式。从最初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的楷书,经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汉字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财产,成为人类文字史上的奇迹和骄傲!规范字,是指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的汉字。在中国大陆,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和未被整理简化的传承字。使用和书写规范字,通俗的讲,就是不能使用和书写乱造的不规范的简体字和错别字。 汉语言是全世界占四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而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无疑是现代汉语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正确使用和书写规范的汉字,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使用规范字,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大力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事实上,普通话多年来的推行实践,已经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成为各民族各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正确掌握和使用语言文字是提高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使用规范字、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先决条件,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只有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推广普及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字的基础在学校。学校是基础阵地,学生是重点对象,而儿童少年时期又是学习文字语言、培养正确使用习惯的最佳时期。学校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字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字和提高全社会普通话、规范字应用水平的根本途径。国务院在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都应把普及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纳入教学计划、纳入培养目标、纳入学校管理常规、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做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从娃娃抓起。

推广普及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字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文字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要做到生活中带头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工作中坚持说普通话、用规范字,这也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推广普及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字的重点在消除“非法”用字用词现象。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的汉字是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和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时下在几乎无所不能的电脑和网络带给我们诸多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一些滥用同音字、错别字和不规范字及不规范词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

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大行其道,他们对使用这些不规范字表现出浓厚兴趣,乐此不疲,大有泛滥之势。为此,要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使用规范汉字的思想,自觉抵制滥用不规范字行为,养成开口说普通话、提笔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营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浓厚氛围。

【篇五】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字词的加深理解,适当巧妙地运用一些方言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和校园内各种场合坚持使用普通话,要继续提高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普通话 教育 教学

普通话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作用。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学中推广使用普通话,使学生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早在一九五五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就规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作为一种工具,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上幼儿园时起,孩子们就开始跟着老师练习a、o、e的发音,学说普通话,普通话就正式系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马海林教授说:“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义对于下一代来说远远地大于成年人,而学校显然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最好场所。如果教师们的普通话不过关,那么受影响的除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那些孩子们。”可见,普通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现在有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标准,讲课时使用方言,我个人认为违背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不符和教师的标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或者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这一现象极大地阻碍着我们推广普及普通话。

一次,有个同学跟我说起,孩子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说老师上课班里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老师讲课。后来一问才知道,他们班里新来数学老师是陕西人,说的是陕西方言,因口音较重,他们班上的同学大部分听不懂这位老师讲课。孩子们向老师提出意见,可老师却说:“没办法,我不太会说普通话。” 老师讲课用方言,孩子们肯定听不懂,这样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著名小品演员郭达,他曾经演过一个老师教学生读拼音的小品,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把“麦子”的“麦”读成“mái”,这位老师说:“请大家跟‘饿’(我)读,mái,m—i—á子的miá。” 学生也齐声读到:“mái,m—i—á子的miá”。还有许多方言中“h”“f”不分、“n”“l”不分,如“嫩nèn ”有读“lùn、nùn 的”。一些地方前后鼻音、平舌音和卷舌音不分……这样,在学习、运用和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无形中难度就加大了不少。

中国地大物博,存在着五十六个民族,这是各种方言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

【篇六】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普通话论文

摘要:本文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角度来说明普通话的教学改革,认为普通话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应结合普通话测试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几种习惯,把普通话教学和课外的训练结合起来,目的是提高师范生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普通话 测试 教学 改革

普通话是我们的工作语言、宣传语言、交际语言和教学语言。能说一口标准流利或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明确规定了“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师范院校是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的好坏,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教学,甚至国家对中小学生语言培养方针的贯彻落实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提高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开展了多年,现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我院学生普通话测试过关率较低的实际,这给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普通话教学的老师应考虑怎样将普通话测试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做到“以测促训,以测保训”。

针对我院学生大都来自本省边远山区且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实际。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普通话教学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问题。

过去,在普通话教学中,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用时较多,学生训练教少,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不明显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和普通话课只开一学期,课时少的实际有关系;另一方面这和普通话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后训练、忽视学生学习普通话习惯的养成等有关。

一、明确目标。确定普通话的重要地位

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有意识到普通话对一名师范生的重要性。当学生接触普通话课程时,我们有义务向学生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让师范生知道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和他们今后的就业,让学生知道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为他们今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奠定基础。

二、分级制定标准,讲清细节

普通话教学课时少,传统的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上占的时间较多,相比较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教师为学生纠错的机会就比较少。针对此实际,就需要想办法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使普通话基础不同的学生,针对实际得到训练。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

普通话教学,需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我院大多数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好、个别学生普通话基础好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标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第三题朗读,要提醒学生不要错读、漏读、加读、倒读、不要读破词和句造成歧义。做到自然流畅。第四题说话,要向学生讲清说话注意自然流畅、有口语感等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在普通话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再针对测试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进行讲解,做到循序渐进。

三、注重课内、课外训练相结合

大多数学生说方言已成一种习惯,若想让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需要个过程。只有通过课外的不断训练,才能巩固课堂训练。课外训练,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四、养成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几种习惯

普通话教学仅注意课堂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教师有必要督促学生养成几种习惯。

一是学习普通话的自觉习惯。只有学生自觉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有较大的进步,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学生的相互督促。二是听普通话的习惯。我们的有些学生不习惯听普通话,这就需要督促学生常听普通话,养成听普通话的习惯。三是练普通话的习惯。很多说方言的同学羞于说普通话,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羞涩心理,有针对性地多练普通话,不断纠正语音上的问题。四是说普通话的习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前三题把握得很好,一到说话,问题就较多。不但要求在课堂上说,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要说,抓住一切机会练说普通话,在练习中不断纠正错误。五是纠错的习惯。纠错分两种情况:一是自纠。二是他纠。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存有几种情况,一是有的知道自己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并能自我纠正的;二是有的知道自己的大多数问题,有些可自我纠正的;三是个别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同学,不知道问题且不能纠正的。针对第一种而言。他们的语音系统往往无大的问题,只是记不住音,这样的同学通过普通话课的学习,会很快纠正错误且进步很大的,他们往往能做到自纠。针对第二种而言,他们的语音系统多少有些问题,有些语音问题他们可以自纠,有的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可纠正的。针对第三种来说,他们的基础薄弱,语音系统上的问题较多,少自纠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要鼓励基础薄弱的同学,克服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多向老师和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六是记录的习惯。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习惯。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普通话训练

单靠课堂讲解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过去,普通话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的训练有要求,但检查得较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结合普通话教材进行课后训练。

一是班级成立普通话学习小组。普通话老师要为小组制定训练计划,定期检查训练的情况。二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先从普通话测试的一、二题开始训练,待基础扎实后可做三、四题,也就是朗读和说话的训练,朗读和说话的训练很重要,尤其是说话的训练,我们可以结合普通话教材的内容进行。要求每个寝室都有学习普通话的记录。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普通话口语训练的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总之,我们把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几种习惯,把普通话教学和课外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而幼儿教师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

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教师。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通过幼儿教师来实现。幼儿教师能否完成这一神圣而关键的使命,取决于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长期训练、逐步改善和提高积累的结果。职业学校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对普通话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幼师专业尽管开设了普通话课程,然而由于专业教师紧缺、课时有限,很难满足这个专业对学生普通话的高要求。我长期从事普通话培训及测试工作,对于如何在职业学校现有条件下切实提高幼师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一、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一)是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幼师班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是幼儿园教师,要想受聘于幼儿园做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中普通话等级水平(必须达二级甲等)是必备条件之一,因此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普通话,而且要学好普通话。

(二)是职业学校幼师专幼师专业口语教学浅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语言来交流信息,协调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教师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而幼儿教师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教师,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是口头语言教育,幼儿教师的听说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我校幼师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今后就业、求职和工作,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显重要。

幼师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必须要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这是幼师专业的学生获得毕业证,教师资格证,也是他们毕业后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口语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下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对方法。

首先,存在的问题:

(一)识字量不足,语音规范意识不强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

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升普高的落榜生,学生基础相对而言较差,学生的识字量明显不足。碰到形近字、不认识的字常常“瞎蒙”,语音规范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对普通话里常用字的三四百个多音多义字常常分辨不清而导致读音错误。

(二)读音错误率高,方音明显

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汉语拼音基础不扎实,对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要领没有掌握,因而造成发音错误或发音不够圆满。尽管到学校后经过了普通话的强化训练,但很多学生多年来受周围口语交际环境因素的影响,方音还是比较明显,习惯性读错,如尖团音分不清楚等。

(三)普通话语感较差

很多学生经过一定量的训练后,在读单音节字词时,声、韵、调的发音较准确,但一到语流中就漏洞百出,吐字说话就显得生硬不自然,方音时有流露等,一些比较隐蔽的语言缺陷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因而语言的美感就根本谈不上了。尤其在说话这一项上,字音一般没有明显错误,但听起来生硬造作,缺乏普通话的“味”。许多学生在读词语、说话、朗读时常常是一字一顿,出现了一种“字话”现象,让人听起来不自然、不流畅。

二、改进普通话教学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

教师必须讲清声、韵、调的基本发音要领,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把握准确的发音要领,扎扎实实地从基本的语音训练开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训练过程中的个别辅导,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发音要及时指正,严格训练,反复强化。

(二)提高语音规范意识,努力增加学生识字量

要培养学生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教师必须要提高学生规范读音的意识。要有针对性地对“普通话语词规范”中的异读词、多音多义字进行强化训练,其次要让学生对照这些正确的读音,分析自身原本误读的字词,提高规范读音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读音习惯。同时教师要针对普通话教材中的常用单音节,多音节字词表在早自习时间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努力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三)攻克方音难点,讲究有效训练

我们所在平顶山地区,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声母上尖团不分,韵母ai , o , e等的归音不到位,尤其是鲁山地区学生比较严重。在声调训练中出现声调调值不到位,河南大部分人把平调读成了声调,把阳平读成了降调,上声读成了平调,而去声又降不下来。要攻克方音难点,必须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发音障碍,研究对症下药的正音方法。教师要善于模仿学生的不标准音,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普通话的语音和方音分别示范发音,以便学生了解其中的差异,从而规范发音。或者让生注意观察教师发音时的口形,然后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形。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这些现象,列举大量实例,举一反三,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加深印象。

(四)注重语感实践

普通话语感的的训练和培养,历来是普通话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改变学生语感差这种状况,就要注重口语训练,强化语感实践。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除了系统的语音知识学习以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一是多听。听是说的前提,不会听就不会说,听不准就说不准。训练时,要在听准读音的基础上,练习正确的的发音。平时多听中央,多听优秀的录音资料,多向周围普通话说得好的人学习。二是多练。说好普通话,关键在于多练。只有大量的,反复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讲普通话的标准语音转化为自身的口语能力。只有多练,才能在量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轻松自如的发音。之,普通话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学习者多实践,多下苦功。

当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长期训练。因此,教师也要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大量的实践和练习需要学生在课后或课程结束后的时间里自觉逐步完成。“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有耐心,恒心,口语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篇七】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普通话论文: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期末论文题目: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学号:学生姓名:院部:专业:年级:任课教师:完成日期:摘要普通话作为中国人的民族共同语,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几乎人人会说,但要说好,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例如身处**地区的人们,普通话相对来说较为标准,但比起北京的普通话,西北人大多数对于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很困惑,而南方地区的很多大学生一直未能摆脱方言的困扰。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对普通话不标准的原因及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提出了一些见解及方法,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些帮助。关键词:提高大学生普通话持之以恒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们运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流思想,才能互相了解。因而说好普通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是要说好普通话。学校是“推普”的主要阵地,那么学生在这个大的环境里,就更应该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学习到一口准确、流利、动听的普通话,使自己不会因乡音而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学好普通话对于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才是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对普通话就有了衡量的标准,取舍的依据。

【篇八】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论文推广普通话论文

2010年征文

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

梁园区李庄乡中心小学 杨涛

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

梁园区李庄乡中心小学 杨涛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这要求我们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用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从而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精神气质和风貌,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文字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推广普通话 推行规范字 提高教学质量 履行职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发展强大关键的问题在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要求更加严格的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用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因为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普通话代表国家的形象,说普通话就是一种职业规范。“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从事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更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精神气质和风貌,而对于教师这样以语言为职业工具的群体,其标准化就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光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也应在口语文字方面多下些功夫。在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委已把口语交际正式列入了教学目标。 因此,在提倡信息化、标准化的今天,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在短短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时刻与课堂教学同在,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亲身体会,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在课堂教学中推广普通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低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年级能用普通话交谈,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及感受,高年级则做到稍做准备能作简单即兴发言;初中的“新课标”则规定学生说普通话能准确表达,讲述准确生动,高中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口语交际能做到恰当、灵活运用。由此可看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用好普通话,推广普通话。让学生说好普通话。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

1.从心理上正确认识。普通话并不难学,难的是对心理状态的调整和改善。许多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准,同学们会取笑,不敢使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地开口讲。任何学习都有一个从拙笨到熟练的过程,学习普通话也不例外,要尽早达到熟练程度,只有课下多加练习,战胜畏惧心理,才能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反之,如果在学习中过分顾及面子,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更不能以顽强的意志和艰苦的努力去克服它,这样是学不好的。作为教师要调整好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说好普通话。

 2、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同学间的交流也要使用普通话。尽量克服本地方言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说普通话的环境。我们老师们要严以律己、起好带头作用,把说普通话当作自己的职责

规范,并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做到:在课堂教学与学生交谈等场合一律使用普通话。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口语表达不准确的现象。这样以来,把课讲得形象生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推行规范字。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用规范字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好表率,时刻用规范字教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练好一手好字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练。因此在课堂写字教学中,一定要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课堂笔记、上台板演、课内外作业都作为是练字的好时机,让学生的眼、脑、手、嘴、耳各种器官都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对书写的兴趣和主动性。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作为每个任课教师都要时时把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作为己任,并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规范书写。

2、重视生字教学。常言道:“字是人的脸面”。写好汉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你怎么教他就怎么学,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的话总是对的,你教给他的东西,他可能终生不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管是语文老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有责任让学生写好规范字。

3、自己练出一手好字。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们要做学生的楷模,不管是板书还是批改作业,

只要是学生能看到我们字的地方,都要工整规范,因为我们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甚至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患者“食”指出了毛病,去医院就诊,因病情严重需做手术。医生在诊断书上写明:“切除十指”。结果,患者从手术室出来发现十个手指全没了。看,一字之差却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由此可见,规范用字多么重要。我们学校为了让每位教师都写得一手规范的汉字,特开展了“每日三笔字”活动,即:每天一板粉笔字、一张钢笔字、一页毛笔字。另外每月组织一次书法比赛。这样以来大大提高教师写规范字的积极性。

三、营造规范语言文字环境。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重要阵地。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先行者。我们要带头在学校营造一个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我们要树立规范意识,明确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重要意义。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营造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不仅仅只是一个说话写字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语言文字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语文素质的提升,是我们提高自己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规范的语言文字环境

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文字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