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第一篇、《中国人》读书报告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性格·理想·精神 ——林语堂对中国人的解读

摘 要

《中国人》又名《吾国与吾民》,《中国人》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林语堂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人》;性格·精神·理想

最近拜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从中认识到了中国人的不足与优点,使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只有一个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吾国吾民》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中国人》是林语堂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可以高度概括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精神。

一 中国人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时常被人提起,自然有真理的成分存在。国人的性格即民族性格。我不能笃定的说,我们中国发展到今天,是由我们的民族性格决定的,但就其中的影响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容忽略的。

林先生在书中列举了中国人性格的八个特点: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长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作者从中国长远的历史背景来解释各种不同性格的形成原因,介绍了这些性格的人如何处理好社会、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并且列举出国外的例子作为对比。内容由浅入深,文字流畅自然,不仅能使读者跟着作者思路去思考,还能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作者对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做出了独特的见解。例如;老成温厚,这一特点使得人像是一位理性的中年人,较早的成熟且负有责任感,遇事镇静,“是一种能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获得宁静的文明。”然而,这种安贫乐道的心理让人失去了追求的热情和进步的欲望。当我们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时,也不免能理解,一些国家在建国短短的时间里迅速超越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国家。所以说,精神力量往往能战胜你想象不到的强大的力量。正如林先生所说,这是一种多么消极的心态,究其根源,无外乎“在于一个对青年的热情往往一笑置之的社会。”在生活中,我们接受到的一代一代的家庭教育可见一斑,当我们对父母说出要独立尝试一件新事物时,他们总会给我们列出种种的困难,

直到最后在被夸大的困难面前低了头,我们丧失了追逐的勇气和斗志,选择主动放弃。这种教育也种进了我的心里,当身边有人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会不自主的那样做,现在想想,自己不是把别人的追求也扼杀了吗,真是罪大恶极!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受难的时候站起来革命的国人,大多是受过外国那些自由,平等教育的爱国青年,他们有追求,敢于追求,从不畏惧。这就是我们的缺失。有些时候的我就是那个样子,害怕失败,幻想种种困难和窘境,把自己保护起来,不敢踏出小小的一步。当我的旁边有一个相信我的人,推我一把,把我“逼”到那一步,当我走过去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害怕,只因自己心里的“种子”埋的太深。消极避世,从过去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知道中国人从很早开始就享受过着一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那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单纯的小幸福。不需要多么富有,多么奢侈,门前二亩田地足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好再觅得一处世外桃源,一家人便可尽享天伦之乐。所以说古代很多人都是很容易满足的,而不喜欢去追名逐利。林先生说这是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政策”。这就是说选择鄙视的原因是因为害出世的危险。出世意味着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有往来,这种交流往往能带来麻烦甚至危险,而这种麻烦与危险不会有人对此负责。有句话说得是各人自扫门强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最成功的记者就是那些没有任何观点的人” 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中国人产生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就像刺猬立起自己的刺保护自己一样。现实社会中“视而不见,见而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对所有事情都持淡漠的态度吗?正如谚语所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有歇后语:狗捉耗子——爱管闲事。从小父母、前辈就教导我们,不要多管闲事,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足够了。。“于是中国人就这样地生活着,极少斗争,也极少反抗。”——林语堂。然而这种生活态度是正确的吗?难道看到街上的抢劫案你也不动动手指头拨下报警电话110?难道看到有人溺水了你也不大声呼喊求助或给他一个救生圈?难道看到老人家在路上摔倒了你也若无其事地迅速在他身边走过,生怕别人误以为是你推倒的?醒醒吧各位同胞,请唤醒你的良知,拿出你的正义感,不要再继续做一个冷血、漠然的中国人!.

二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缺乏科学;逻辑;想像;中庸之道。可以说中国人不思进取,只会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做遮羞布,只看到了以往的成就,未看到后来别的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导致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从而沦为别国的殖民地。

中国人发明火药,却发现它最好的用处是制造鞭炮,供他们祖辈做生日用,发明用于了和平。而未看到他的别的作用,而西方国家将其用于军事,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缺少科学的思维。

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表现在超脱老,避世洁身,和平主义等方面。不过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其他方面也用体现,不光是胆怯这一点。我们不能说缺乏独创性,开拓性是中国人的心灵的特点之一。他们的创造业与中国工业所一直保持的手工制作水平是一致的。由于没有能发展一种科学的方法,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中国在自然科学上是落后的。然而我确信,随着科学方法的引进,随着研究设备的完善,中国会在下一个世纪创造出伟大的科学家,为世界科学作出重大的贡献。

三 中国人的理想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中庸之道的影响,影响深远而持久。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复杂的影响。佛教自传入汉地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在绘画方面,历代著名画家大都精于佛画。如三国时吴曹不兴、晋顾恺之和卫协并称为汉地最初三大佛画家。北齐曹仲达与唐吴道子的画后世称为“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特别是甘肃敦煌石窟壁画,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唐代盛代变文,用以讲述佛经故事,讲时多配合图画(变相),对后世鼓词、弹词等说唱文学影响很大;在雕塑造像方面,有东汉的也望山佛教摩崖刻像,自北魏起又有各种石刻、木雕、金镂、漆塑、浇铸等造像艺术,形式多样,气魄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风格,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均为世界文化之瑰宝;在建筑方面,历代佛教寺院不仅依照宫殿形式,而且多有发展,美轮美奂,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在音乐方面,相传陈思王曹植曾制山梵呗,以后龟兹等地舞乐传入内地,逐渐形成了汉地特有的佛教音乐传统。此外,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此外,伴随佛教传入的医药、历算等知识也对中国这些学科的发展起过一些促进作用。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领导者洪秀全——一个原本礼拜孔子、笃信文昌的乡塾先生,一朝忽然改拜了上帝。他以上帝次子的身分,唤起千军万马,创建了地上天国,并为这个天国的子民创造了太平上帝。

中国人文主义者却自信他们已会悟了人生的真正目的。从他们的会悟观之,人生之目的并非存于死亡以后的生命。欲明了中国人对于生命之理想,先应明了中国之人文主义(Humani*),人文主义这个名词的意义,未免暧昧不明。但中国人之人文主义,自有其一定之界说,它包括:第一点,人生最后目的之正确的概念;第二点,对于此等目的之不变的信仰;第三点,依人类情理的精神以求达到此等目的。情理即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意义又可以释作普通感性之圭臬。

人生究有何种意义,何等价值,这个问题曾费尽了西方哲学家许多心思,错综纠纷,终未能予以全般之解释——这是从目的论的观点出发的天然结果,目的论盖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连同蚊虫和窒扶斯菌在内,都是为了人类的福利而产生的。因为这个人生太痛苦,太惨愁,殆无法创设一完善之解答以满足人类的自尊心。目的论因是又转移到第二个人生,这个现世的尘俗的生命因是被看作下一世生命的准备。这种学理与苏格拉底(Socrates)的逻辑相符合,他把悍妻视作训练丈夫性情的天然准备。这一个论证上左右为难的闪避方法,有时给吾们的心灵以暂时底安宁。但是那永久不熄的问题又复出现:“人生究有何种意义?”尼采则毅然决然不避艰

第二篇、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吾国吾民读后感(一)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吾民读后感(二)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而幽默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是写于最动荡的年代。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没有学鲁迅,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剑拔弩张。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沉淀的璀璨文明。

为求客观公平地评价中国,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林语堂自己认为“必须要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

完全像感觉自己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事实证明,林语堂先生的确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重任。读《吾国与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上作画,清晰干净无比。他从文化差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灵巧而又不偏不倚,绝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能为。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比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林语堂先生不是不爱祖国,也不是如书中写的那样“无可无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虽然千疮百孔,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会为外族轻易毁灭。这样热忱又冷静的情怀,如今的所谓学者们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

即便才情达到如此高度,林语堂先生仍然保持着若谷虚怀,“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接受人们对我的批评。”(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但依我拙见,时代的发展已经转变了太多的传统观念,书中很多论断在今天早已不能适用,这一点在分析中国人心灵的女性化和妇女生活的章节中尤为明显。

林语堂先生能够凭着自己对民族的了解,预测中国在抗战中的胜利。但他毕竟不是传说中可以用水晶球预测未来的吉普赛人,无法料想几十年后的社会面貌。这一点,作为读者,我们当然要十分理解,还要理解到:读书不能尽信书。

话说回来,判断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绝不能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而应当回溯到创作的当时当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考量。《吾国与吾民》的创作出版至今已经80年,依然对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样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吾国与吾民》必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拨开眼前的迷雾,对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娓娓道来。

吾国吾民读后感(三)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真正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也就几个人:鲁迅,林语堂,辜鸿铭。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前有辜鸿铭,后有林语堂,而林氏成就最高,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也最透彻。林语堂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阐释给了世界,阐释给了全人类,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精神。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一生最关心两件事:文化,文章。文化是要去研究出来,思考出来,从社会里悟出来,从典籍里读出来;文章要写出来,表达出来,不仅用母语表达,还能用英语表达。有学人总结自己的生活,用很简洁的话:读书,思考,写作。语堂先生也是过的这种生活。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先生的杰出之作,他将中国社会一点点的解剖,把这个社会的弊病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前进着,与此同时一些

封建糟粕也跟着沉淀下来,深深驻扎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层面的东西却是越来越匮乏,我们不停的呼吁,却怎也抵不过人性的退化。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郭美美,卢美美?为什么不断的有人把金钱往自己的口袋中囊括?《公共精神的缺乏》一文中,开头便指出“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的确,在中国人的本性中,习惯性的组成家庭的势力。五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家天下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早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便在制度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这种个人主义,以另外一种崭新的方式,存活在社会中。它就像是病毒般,可以自己不断的变异,从而产生新的个体并且在人群中广泛传播。

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曝光之前,红十字会每个月从社会各界收到的捐款都有几个亿,然而因为社会信誉度的降低,人们不再相信自己的爱心是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而是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自己的善良反而是给罪恶的红十字会网络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这让人情何以堪?有的省的捐款甚至是零。那么那些真正处于水生火热中的贫苦人呢?他们该怎么办?就因为自己的个人主义,家族心理。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难道不觉得感到羞愧吗?当住着赃款买来的房子的时候,不会感到恐惧吗?

如今,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大多数人选择了漠视,只有极少数人勇敢的上去搀扶。我为什么说勇敢?有多少人上去帮忙了反而被人反咬一口?在一起案件中,有位老奶奶受人帮助后千恩万谢,当得知自己需要支付一大笔治疗费用时,马上翻脸不认人,最后闹上了法庭。法官判定被告人罪名成立的理由是“你没有撞到她,你怎么会去扶她?你有犯罪的倾向,所以罪名成立。”被告人只能吃哑巴亏,不是不愿相信,而是不敢相信。这个社会太美丽,美丽的让人不知所措,无法辨别是真是假,所以只能选择沉默。我们的心灵太脆弱,经不起猛烈地折腾,与其面临伤害,倒不如勇敢的放弃„„公共精神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丧失的。个人主义体就现在老太太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怪罪于别人承担医药费。而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侵害,选择漠视„„人性的冷漠啊,多么可悲。

吾国之殇!吾民之悲!林先生的书,是一面铜镜,让我们不断的反省自己,去理性对待我们人性的弱点,建立正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第三篇、最新读书报告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杜洪波:《语言教学面面观》

《语言教学面面观》是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H.G..威多森教授编写的论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著作。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二部分讨论了语言本身的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关于语言的教学法问题。阅读之后,以下主要想就语言教学法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于教学方法,H.G..威多森教授提到了两种,结构法(structural approach)和交际法(municative approach)。H.G..威多森教授指出,语言学习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知识与实践(也就是语言能力petence与语言运用performance),前者是媒介,后者是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

过去一度占主流的结构法侧重于知识,它强调学习者只要掌握了语义知识就可以自己发展语用能力。使用这种方法的课堂活动被看做是强化知识的途径,目的是通过刺激学生参与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结构法存在着弊端,因为它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然的途径来使用所学的语言,只是机械地掌握固定的语言形式。这就使另一种方法-交际法应运而生。

侧重于实践的交际法强调使用所学的语言来进行各种活动,语言课堂的内容不再根据语言形式来设计,而是根据概念,重在表达和履行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法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关键是采用一种能够鼓励学习者通过所学语言来做各种活动的方法,使他们意识到这些活动都是有目的性和交际性的。也就是说创造有效运用语言的条件,这样学习者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习得语言知识。虽然交际法是近年来流行的方法,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争议最大的有两个方面:自然的语言学习(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和自然的语言使用(natural lang

uage use)。前者的问题在于它并不能够使学习者通过交际活动很快地掌握语言知识体系,尤其是语法常常会令他们感到困惑和吃力;而且在实际交际中语境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并不需要进行语言学上的分析。后者的问题在于当我们传达自己或他人的意义时,都是倾向于采用不同策略来达到省力而有效的交际,时常没有仔细推敲语言本身的意义,这样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习得语言。

因此,以手段为主的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调整控制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到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课堂中的社会学”,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本质关系。H.G..威多森教授在本书中讨论了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有些观点认为教师的权威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威多森教授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区分了两个概念:专制(authoritarian)与权威(authoritative)。教师并没有主宰着学生的一切活动,而是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属于后者。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交际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为个人行为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让学生进行任其自然的学习未必能达到良好效果。课堂上,我们应当以交际环境为依托,结合教学大纲与各单元语言知识,模拟实际的交际场景,为学生组织各种应用英语语言的活动,将单元知识融入到交际环境中,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够在实际语境中得到运用;同时,通过各种交际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演出、故事讲述等等,也能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贯穿起来。

舒丽苹:《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原著为英文版)又名《中

国人》,著于1 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等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与历来的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样的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钜丽、了完备、最重要的成绩。尤可宝贵者,他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评价到:“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

《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

美国著名书评家T.F.Opie:“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

张婷:《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是最近走俏的一部励志书。不过与那些试图整体重构读者脾性的同行不同,本书只是希望让读者能做到“不抱怨”而已。

作者威尔·鲍温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按照书中描述,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8个月。顺利实现21天“不抱怨”的读者,基本也就实现了“平和心态”在自己个性中的生根。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要一个人“不抱怨”很难,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顺,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别忘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吸引力法则”,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抱怨之前,先想想:如果我们对自己坦诚,就会发现生命中足以让我们正当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的事件,其实寥寥可数。那些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的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要的事情。当你的嘴巴停止表达负面的思想,你的心灵就会产生其他更快乐的念头。

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舒婧:《文化苦旅》

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先生的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

第四篇、《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读书报告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报告

一、写作背景

本书为卢梭应征第戎学院题目所写的文章。当时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自然法则是否认可这种不平等?”卢梭为了构思这篇论文,特地到圣日耳曼的森林里,冥想七八天。关于原始人在森林中自由闲散的生活和文明人的各种痛苦的对比,就是在那里冥想的结果。这篇论文是卢梭阐发政治思想的开始,并为《社会契约论》的写作准备了基础。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述了自然状态以及在自然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导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此外,卢梭在该书出版后有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做了附注。

卢梭在本书中假想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那时的人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家庭生活,没有住宅,没有财产,人没有互相攻击和掠夺的本性,只有怜悯他人和自我保存的天然感情;人的各种机能(诸如理性、语言、观念)、欲望和情感(尤其是爱慕、虚荣、贪婪)都处于低级阶段,不存在精神的、政治的不平等。但是人有独特的异于禽兽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共同劳动、家庭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使人的潜在机能被激发起来,导致社会状态的出现。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农业和冶金术的发明是导致这一巨大变革的决定性原因。从此人类产生了许多新的欲望和偏见,道德急剧堕落,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出现了,人类落入了可怕的战争状态。于是富人哄骗穷人订立社会契约,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起源的,它们保护富人欺压穷人,这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订立了契约就需要有保障其实施的强力机构,权力的设立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它确立强者和弱者的区别。暴君政治的出现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三阶段和顶点,它确立主人和奴隶的区别。既然暴君依仗暴力蹂躏法律,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推翻他。本书中的美好的自然状态和邪恶的文明社会对立的论点,导致了卢梭同崇尚理性和进步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决裂。

三、个人感受

伏尔泰曾在给卢梭的信中写到:“从没有人用过这么大的智慧企图把我们变成动物,读了你的书,真的想用四只脚走路了。”确实,读罢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一文,确确实实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相对于原始人平添了太多本不应有的烦忧与困扰。

原始社会是人类最初的乐园。可以没有管制,可以没有等级,可以很自由,也可以很随意。然而,原始人之间纯天然的生活模式已于我们渐行渐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人的生活已然没有了当初的纯净。彼与此之间的尔虞我诈,争吵、嫉妒、憎恨、虚荣、欺骗„„各种现代人所特有的情绪在今天演绎的纷扰丰富。

原始社会中,没有不平等,没有等级,也没有法律。大家在原始社会所处的地位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谁与谁争吵占了上风或是谁抢了谁的果实便证明谁比谁要强大,所有的智慧都是在人们具有了社会属性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没有财产之说,没有爱情之说,所以人们相互之间没有金钱与感情的制约,人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依附,所以说在原始社会不存在等级之说。同样,没有财产,没有私有制,自然也不会有法律。法律的存在旨在保护实物,对于不存在自

我意识的原始人,法律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束缚。

然而,人们在衣暖食足之后并不甘于满足现状,于是开始创造利于生活的各种工具。人们渐渐开始使用各种工具,本身所具备的天赋和能力渐渐退化。欲望的萌发使得整个社会在不断进步却让人们自己丧失了更多原本便具备的优越本能。生理与智慧的差异伴随着欲望不断开创着新生活。这一切的出现助长了现代人的笨拙、懒惰,甚至让人们迷茫于各种工具之中,而遗忘了最初想要达到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得不互相关爱却又彼此伤害;由于职责,他们生来就是敌人,而由于利益,他们又相互欺骗。对比与原始社会,人们之间凭借着天然的同情心相互帮助,在尽可能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去伤害别人。可是,科技的进步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是进步还是退化?如果说是退化了,那么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一切又怎么解释?如果说会是进步了,那我们现在每天都会在无形中感受到的压抑感与无安全感又该怎样看待?

但是,对于现代肮脏的社会,我们并非没有了任何左右的力量,而倡导大家回归原始。就算回归到之前那种天然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还是会有社会出现的那一刻。因此,针对由于现代社会的救赎,我们所能做的不应该是诋毁眼前,从无穷的美好过去中逃避现在;而应该是正视现代,积极引导现代人,唤醒其天然的同情心,不再受过多的社会束缚。愿吾国吾民身心均可获得平定安稳!

四、选文摘录

1、现在我们再也看不到哪个人自始至终坚持一种行为模式了,再也不能看到哪个人还保留着伟大的造物主赐予他的崇高而庄严的淳朴本性,我们看到的是人们仅剩下过度情欲和昏庸无知之间的可怕交锋。

更糟糕的是,人类每前进一步,他与原始状态的距离就更远一些;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我们就丢掉了更多的发现重大问题的工具。

2、由于忽视对人类本性的研究,我们难以确定自然权利的真正含义,或者界定的模糊不清。

3、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并不具备各种知识;直到人类在脱离了自然状态之后才拥有有思想。

4、人类对他人尽责并非因为后天的教育使然,只要他不抗拒同情心的自然冲动,他就绝不会伤害任何其他人,甚至任何有知觉的生物,除非在正当的情况下,出于安全的考虑,他才不得不伤害别人以保护自己。

5、我认为人类中间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我称之为自然上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或许可称为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处于劣势的人则没有。

6、主题:指出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权力何时取代了暴力,自然何时让位于法律,并且说明在经历了怎样的一系列奇迹之后,强者甘心为弱者服务,而人们甘心放弃已有的幸福去追求空想的安宁。

7、原始人理解并能掌握的惟一工具就是他的身体。他的身体有各种不同的用途,而我们的身体则因缺乏锻炼什么能力都没有。现代技术使我们变得柔弱而笨拙,而原始人必须使自己强壮敏健。

8、这种动荡往往是由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的欲望碰撞和胡作非为引起的。

9、这种种事实表明,大多数疾病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而我们想要摆脱这些疾病,只能转而坚持那种自然赋予我们的简朴、单纯和清静的生活。

10、一旦被人驯养,它们便丧失了大半优点,好像我们所有对它们的关怀和

养育都只是对它们的损害。人类也是如此,当他具有了社会性,成为一个奴隶,他就变得虚弱胆小,奴性十足。他们萎靡安逸的生活方式完全消磨了他们的力量和勇气。

11、人类智力的发展都应该主要归功于欲望,而欲望能否被普遍满足要依靠智力的发展。

12、每个概念都是纯抽象的,只要想像一参与,概念立刻变成具体的事物了。

13、无论语言和社会是怎样产生的,但至少可以推断,在以相互需要来联结人们并使他们易于使用语言这方面来说,自然几乎没有为人们提供多少社会性,并且也几乎没有为创造这些联系而做任何努力。

14、仅就人所拥有的本能而言,就足以应付自然状态的生活了,而要在社会中生活,他就需要发展智慧了。

15、一个人从对邪恶的无知中获得的益处,要远远多于他从美德的认识中获得的益处。

16、即使是善良和友谊也不过是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持久的同情,因为不希望一个人痛苦,和希望一个人幸福有什么区别呢?

17、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尽量不要伤害别人。

18、欲望越强烈,越需要法律的限制。

19、如果没有财产,人们之间怎么会有依附的关系呢?

20、只有在人们相互依赖或者有共同的需要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产生奴役关系。

21、这些享受不断败坏人的身体和思想,而且随着它们的滥用而不再是享受,它们成了人们的现实需求。

22、每个人都开始关注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因而人们之间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那些最能歌善舞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强壮的人,最灵巧的人或口才最好的人会受到最多的关注。这就是迈向不平等的第一步,也是迈向罪恶的第一步。在最初的差别中,虚荣和蔑视产生了,羞耻和嫉妒也产生了,新的生活所引起的混乱将原始的天真和幸福一起终结了。

23、没有私有制就没有伤害。

24、人类能力扩展的这个时期正处于自然状态的闲散和现在的强烈的自我主义的一种中间状态,这一定是人类最幸福最稳定的一个时代。

25、要保护个人财产,人们必须首先拥有一些东西。

26、“本来就是”和“看起来是”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于是从这种区别中产生了傲慢的虚荣和欺骗伎俩,数不尽的罪恶也开始相继上演。

27、难填的欲壑。对财富的热望,与其说是出于真实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真实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对超越别人的渴望。

28、穷人获得了一幅新的枷锁,而富人获得了一些新的权力。

29、只有对一个人有利的事物他才有可能去创造,而对一个人有害的事物,他是不可能去创造的。

30、人们选出首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为了奴役自己,这是全部政治法的基本准则。

31、对于文明人毫无怨言默默忍受的奴役,原始人不会低下他们的头颅,他们鄙弃用奴役换来的和平,而选择用暴力去换取自由。

32、奴隶是不配谈论自由的。

33、父权的主要力量来源于文明社会。

34、政府不是从专制权力开始的,相反,专制权力却是政府堕落的最终形态。

35、国家存在的基础是法律而不是官员,因而当法律不存在的时候,人们就重新获得天赋的自由权利。

36、人类的政府需要一个远比理性更为坚实的根基,同时也表明对于公众的安宁来说多么需要一个神圣的意志,给最高权威赋予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品质,从而,剥夺臣民危险的弃权的权力。

37、政府组织形式的区别,取决于在创立之初人与人之间等级分化的程度的差异。

38、一旦结成社会,人们就开始互相比较,从邻居们持续不断的交往中,人们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种种差异。

39、掌权者费尽心机破坏民众的联合,在民众之间制造分裂。他们制造所有能引起分裂的争端,却又维持表面上的社会和谐,他们将各个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权力对立起来,使各阶层的人民相互敌对、彼此猜疑,以加强他们的统治。

40、在众多的哲学道理、人性、文明和高尚的道德箴言中,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剩下的就只是轻浮而虚假的表象,拥有荣誉却没有道德,会思考却没有智慧,耽于享受却没有幸福。

41、人们不得不互相关爱却又彼此伤害;由于职责,他们生来就是敌人,而由于利益,他们又相互欺骗。

第五篇、_吾国吾民_与西方_中国形象_话语的互动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第六篇、《劝学篇》读书笔记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劝学篇》读书笔记

在图书馆巧遇张之洞名作《劝学篇》,概知此书為晚清内忧外患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為保社稷、强国家而所撰之书,却不闻其详。时至今日,通读全文后,喟叹不已!一赞其不愧為一代帅才,文笔之中尽显其才华,子句之间不仅彰显雄才大略,更透露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在晚清内无强兵、外多敌手的境遇里,很多士人像张之洞一样,腹中不止是些谈吐之词,更多的是在不断寻求图强之路,而张之洞不仅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他是管辖两广,誥命朝廷的封疆大吏。面对当时在国内风行的保守与洋务两派之说,他既不抱残守缺,也不盲目崇外,而是怀著一腔要救吾国吾民於水火之中的热血,写下这篇包含了他的救国立场的《劝学篇》,其中,他以“中学為体,西学為用”作為基本的指导方针与取舍标准,一方面坚决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纲常秩序,另一方面又支持维新派的一些改良活动,如办学报、开学会等,利用自己在湖光两江一带的权力,在湖北等地推行新政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劝学篇》的问世,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救国立场既不与康有為等激进派苟同,向慈喜為首的中坚力量表明自己的忠诚,又改革军事、教育,兴办学堂,资费派遣留学生以及训练新军等,这些改革目标都在《劝学篇》中一一做了叙述,思想深刻,条条切中要害,其中内篇

“循序”、“守约”、“去毒”几篇皆為揭示当朝时弊之说。又有外篇“游学”、“设学”、“广译”、“阅报”等几篇中突出展现了张之洞為打破被动局面而做出的决心与设计的一片宏伟蓝图。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的目的,序中有言:

“二十四篇之义,扩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二知惧,惧為印度,惧為越南、缅甸朝鲜„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不用缀说。

全篇分内外两篇和首篇序三部分,内九篇,外十五篇。全面阐述了张之洞“中学為体,西学為用”的文化构想和政治教育军事等图强改革的构想。“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一个对中国历史发展命运有深刻认识的张之洞,发觉王朝兴衰的两个支撑点,一个是政治改革的到位与成效,一个是对交流学习的重视程度,而二者的关系,是有一个强大的政治背景作為国家图强改革的总后臺,又上下齐心,在肯定本民族的发展优势的同时,放眼世界,看到自己与并行的诸多国家民族之间的差距,从而扬长避短,积极吸收外国的一些先进思想与文化,乃至政治改革经验,又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做一些具体变革。“内篇

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正对国运衰微,国人彷徨的局面,张之洞以内篇作為一面镜子,让国人看清自己是中国人,是由本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民族,是有著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知识系统的国家。又正对保守一派盲目排外,国朝上下学风低迷,沉醉於“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的局面,做外篇十五,提出一些打开窗户看世界的建议,让一些在积贫积弱中恐慌而又不知所為的人,指明了方向,让整个衰败的局面有所转机。

“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奋扼腕,於是图救时者言心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旧者因噎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又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為愈,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眾心,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洲之内矣。”这是一段揭露当时国政岌岌可危,图强改革势在必行,而有新旧两派偏执只说,导致民心皇皇,不知所归。张之洞很清醒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种舆论的导向不同,產生的结果也不同,然而新旧两派各有弊端,如果事态发展到偏向具体的哪一方,将来必遭大乱。如此张之洞的《劝学篇》的问世正是一面理性的旗帜插在了华夏之岗,使在这时候彷徨的中国舆论界树立了一个崭新的

参照体系。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推陈出新,张之洞《劝学篇》比较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一个在当时与国情相一致的改革方案,受到了包括慈喜在内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有很多方案的实行,比如派送留洋学生、开设译馆等,都使当时中国的风气焕然一新,张之洞的很多建议,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的被动局面。

内篇分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明确了我民族的历史传统,即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指导,其中的伦理纲常对中国传统道德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所起的重要作用都做了深刻的阐述。

内篇第一為同心。其中开篇便呼吁:匹夫虽贱,必有所济,用一个儒者的口气说明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接著又是对儒家文化的历史脉络做了一个扼要的叙述,仿若一部学术简史。在此过程中他一面讲述历代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状况,又从侧面突出了儒家思想对一个朝代的学术乃至政治的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但此篇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阐述了儒家学术的历史作用,而是提出的“同心”的含义:“保国、保教、保种合為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种何以存?有智则存,智者教之谓也,教何以行?有力则行,力者兵之谓也”。揭示了一国政治与其治国新思想指导和民族兴亡的利害关系,接著又举了土耳其為保存回教而经历数次苦战,耶穌天主教士借助兵力向世界散播基督教

的例子,又观中国汉唐时期宗尚儒术,以教為政,清朝又尊孔崇孟,以儒家思想作為一国的指导思想,说明了一国的指导思想对一个民族不仅是思想引导这麼简单,而更重要的是保存一个民族的特殊性,使一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和思想认同,能够激发民族团结,上下一心,这样才能是一个国家立於不败之地。但如果反之,一个国家如果被瓜分而亡,一个民族的灵魂又将何去何从?不仅“五经四子,弃之若土且;儒冠儒服,无望於仕进。巧黠者充牧师,充刚巴度,充大写。椎櫓者谨纳身税,供兵匠隶役而已。”一个国家如果灭亡,那麼这个国家本来靠知识技术来寻求出路的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只能是沦為附庸,而那些本国指导思想却被外侵思想所吞噬,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谈什麼四书五经,还谈什麼三纲五常?一个民族灭亡,那麼因这个民族的伴随所生的一切都将灭亡,留下的只是為他民族所利用的工具而已„„“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為第一义。”张之洞认為眼下时刻,是要在清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君臣齐心,救国图强才是首要的,“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所以国泰则民安。

第二篇是对清政府的种种肯定,通过将清朝与以前历朝相比较,清政府的诸多抚民安国之举。国家的收入自古以来是取之於民,所以一国执政者对百姓的体恤首先体现在税收赋役上,自秦以来,税收经过秦丁口之法,汉算緡之法,隋

第七篇、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习题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以“文化墙”为载体,将国家政策、村规民约等内容与本地特色文化相结合,让一面面墙壁变成美丽而又会“说话”的“文化墙”。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 A.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B.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C.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D.是一个强制接受的过程

2.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羊年新春贺词中提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强调重视家庭文化建设的依据是 ①文化决定人的发展未来和发展高度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具有重要影响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2015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世界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gǔ):箭靶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

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 ②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③通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④续写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然后诚实、善良、正直等精神品格,会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自觉”,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具有一致性的是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B.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C.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D.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6.某班以“应该‘浅阅读’还是更应该‘深阅读’”为主题举办辩论会。小李说:“‘浅阅读’虽具有简单、快速、生动等特点,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因此,我主张深阅读。” 下列选项正确且能进一步支持小李主张的是

A.理性思考转化成物质力量是通过“深阅读”实现的

1

B.“浅阅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文化需要 C.“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深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7.某校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活动,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通过评选活动学生自信心越来越强。这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④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3年4月23日,是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今年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开展读书活动阅读优秀作品能够( )

①提升人的审美水平 ②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解决人的各种困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苏扇中一把小小折扇,在古代,因文人雅趣而美称“雅扇”,“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将扇子视为一种艺术品的象征,手执一扇“庶动清风,以扬美德”。折扇作为现代人手中的艺术品,能够( ) ①融合时代精神,传递历史情怀 ②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能力 ③改变价值取向,决定生活方式 ④彰显文化认同,持久影响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从上述观点中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人创造了文化,优秀的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③文化能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④文化能培养健全人格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

11.“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充满正能量的央视

春晚小品,引发了国人的共鸣。《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

①优秀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②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出于各种原因,近几年出国定居、留学等现象愈演愈烈。但是一些海外华人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的感慨“国外虽好终是客。”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3.每年的母亲节,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①世界各民族文化渐趋融合 ②世界各民族文化没有差别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某校挖掘学校历史文化,给学生一部历史自己去翻阅,给学生一种文化自己去感受,全力打造以“诚朴弘毅,博雅协和”的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这说明优秀文化 ①能够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能够被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 ③对学校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④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5.2500多年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经典箴言,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的特点。 A.潜移默化 B.具体深刻 C.深远持久 D.相对独立 16.“他们在天上,愿为一颗星。他们在地上,愿为一盏灯。不怕显得多么渺小,只要尽其可能。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敏感的大地处处仍有持久而悠远的回声”。——舒婷《献给我的同代人》这段优美的话语

①肯定了主观能动性在人们成功道路上的基础作用 ②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③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④激励人们塑造美好人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

17.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不同文化背景只能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B.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C.文化的差异会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价值选择

18.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有“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蕴含的道理是

①精神活动不能脱离物质活动 ②丰富学识能够促进道德修养 ③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积极人生 ④精神食粮比物质产品更重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2015年“倡导全民阅读”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全民阅读,需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将书博会、书市等各种行业展会与全民阅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国家之所以重视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因为

①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同 ②文化可以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 ④开展读书活动就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在有限时间里读更多的书。我们可以通过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科普类书籍等,感悟人生道理,了解领袖、爱国先贤、科学家等人物的高尚情操和执著追求,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主要说明了(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在有些时候对人是没有影响的

C.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D.人们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是积极主动. 21.“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入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2.叉子,原来是古代的一种农具,经过多个世纪的改进,最后用来进餐,西方人终于改变了用手抓食物吃的落后习惯,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独有的饮食文化,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受者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 ②③

23.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说明

①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有益文化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北方的元宵,南方的汤圆。虽然南北叫法不同,但都是元宵节的代名词,都是人们生活习性所得,寄托浓浓文化情。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总是不同的

③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25.“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首次“亮相”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为报告增添了一份诗意浪漫,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建设“书香”社会 ①利于人们享受读书的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②培育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有利于繁荣文化产业,迅速提高经济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改编自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时代背景,深刻展现了普通人在面对艰难抉择时,依旧执着前行追求梦想的故事。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共鸣。该剧的成功说明

A.经典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作品价值 B.优秀文化能加深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C.文化创新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D.越是有时代感的作品越能得到认同

27.2013年6月10日,第五届端午文化节在北京开幕,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南方人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子馅往往是甜的。这表明( )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 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 ④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8.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以上时,就进入汽车社会。

3

我国将可能从数量上进入汽车社会先进行列。“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9.同样是分苹果,中国母亲用“孔融让梨”(大让小)来教育子女,而美国母亲则用“约翰争梨”(平等竞争,谁干的活多谁得到大苹果)来教育子女。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化,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西方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某中学大力开展班级“小书屋”建设。班级小书屋实行班级“自治”,同时,为进一步丰富班级图书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面,学校倡导班级之间自行调配,相互交换借阅图书,实行“走书式”动态管理。课余时间读书已成为学生小林一天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小林的快乐成长体现了(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A.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优秀文化能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C.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D.文化环境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

31.首届徐悲鸿艺术节于2014年4月28日至5月2日在宜兴举行。“多给大家带去艺术的熏陶。”徐悲鸿之子徐庆平道出了举办艺术节的目的。徐悲鸿的历史巨作《田横五百士兵》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使许多观众为之震撼。材料表明( )

①参加文化活动就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③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④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2.湖南卫视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开播以来异常火爆,主题曲“老爸老爸,咱们去哪里呀”让很多小朋友耳熟能详,引起广泛关注。它让公众更加关注和思考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这说明文化( )

A.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

B.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

D.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3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主要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 )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只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4.2014年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5周年。这个15年,西部地区腾飞的一个重要秘诀在于文化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这体现了( ) A.文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B.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完全同步的关系 C.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D.文化对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持久影响 35.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心灵。精神家园里如果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 3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

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代代相沿,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4

37.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中的经典台词“人倒了还可以扶起,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了”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老人摔倒在路上,你扶不扶?在这一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的背后,折射出当今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 为实现道德崛起,某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校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在全市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并通过电视台播放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倡导了文明新风,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8分)

CBBAB DCAAC CCDBC CCDCD CABCA BBAAA ABACB 【答案】

36.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传承良好家风,(2分,答出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可以替代给分)有助于人们坚守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处世方法。(2分)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2分)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通过家庭教育的氛围,使人们牢牢树立道德信念。(2分)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2分)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2分)

37.①文化对人的影响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各种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2分)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传递正能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2分)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分)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增强未成年人的精神力量,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2分)

5

第八篇、读书知识有奖问答

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1. 五四时期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思想家是梁簌溟。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2.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域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说的是苏武。 《汉书》

麒麟阁十一功臣(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之一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李世民“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3.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元稹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语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

5. 中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今湖南善化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庐山)、嵩阳书院(今河南登封)、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说法的是南宋著名诗人、参知政事(宰相)范成大,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6.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作者是顾城。 朦胧派代表诗人

《黑眼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7. 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玩笑》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代表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题材诗歌的诗人是谢灵运。 东晋。

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9. 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0. 我国民间文学中“四大爱情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11. 我国最早的女诗人蔡文姬

我国最早的著名女词人是李商隐。

12.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词分为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最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

第一境界悬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代晏殊《蝶恋花》

第二境界苦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代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写元宵节的场景。

这三句都是出自宋代诗人的情感相思的佳句,却被史学家用以表现“悬思—苦学—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既巧妙的运用了三句中的哲理意趣,又把词句中的爱情领域演绎到治学的领域,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

13. 林语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他用英文创作的哪部长篇小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吾国吾民》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自20世纪20年代起,林语堂和中国新文学运动旗手鲁迅一起,运用幽默手法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实践中探索幽默理论,并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而林语堂本人也被称为“幽默大师”。

14.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天下夺魁)、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15. 在理学家里谁说了这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理学分支关学学派创始人。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16. 戏剧《长生殿》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清初剧作家洪升《长生殿》传奇,取材自唐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和杨玉环(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南洪北孔”:洪升、孔尚任。

17. “竹林七贤”的中的“酒仙”是刘伶。

魏晋时期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嵇康:《广陵散》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说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18. 莎士比亚的三部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仲夏夜之梦》。

19. 《广陵散》据说是“竹林七贤”中嵇康作品,后作为“绝响“的代名词。

20.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是徐悲鸿的座右铭。

江苏宜兴人。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和素描。

徐悲鸿的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图》《八骏图》和《负伤之狮》

21. 《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

22. 《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

“史学双璧”:《史记》和《资治通鉴》。

“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代古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木兰诗》又名《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一篇长篇叙述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3. 莎士比亚的四大爱情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

24.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出自哪篇文章

25. 成语“人面桃花”出自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晚唐诗人。

26. 成语“请君入瓮”请的是周兴。

《资治通鉴》,来俊臣请周兴。

27. 我国收入字最多的字典是《康熙字典》。

28.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是《黄帝内经》。

29.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哪个国家的:日本。

30. “世界童话之王”的安徒生是丹麦人。吾国吾民读书报告

31.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法国的大仲马。

代表作品:《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3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花残月”是宋代柳永的名句,它出自柳永的哪首词?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3. “宋四家”,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轼。

即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34. 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35. “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孙犁,“诗体小说”。

36. 被恩格斯誉为“散文中的荷马”指的是亨利·菲尔丁

37. 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是莎士比亚

38. 《唐吉可德》的作者塞万提斯

39. 瘦金体的开创者是宋徽宗。

40. 《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人物是

41. 戏剧《春香传》故事的原产地是

42. 当代四大散文家是

43. 小说《金瓶梅》属于哪一类小说

44. “香山居士”是我国古代哪位文学家的别称:白居易。

45.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创作年代依次

46.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下一句是“向阳花木易为春”。

47.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作者

48. “二十四史”的开始与结尾。

史记 ( 汉·司马迁 )

汉书 ( 汉·班固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 ( 晋·陈寿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 ( 唐·姚思廉 )

陈书 ( 唐·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 唐·魏征等 )

南史 ( 唐·李延寿 )

北史 ( 唐·李延寿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宋史 ( 元·脱脱等 )

辽史 ( 元·脱脱等 )

金史 ( 元·脱脱等 )

元史 ( 明·宋濂等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49.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又名《诗三百》,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50. 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是李商隐

51. 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别号饮冰室主人的是梁启超

52. 我国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的作者是欧阳修

53. 由杜鹏程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是《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

54.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是叶圣陶。

55. 以信天游形式歌颂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的诗歌是

56. 钱钟书的《围城》

57. 《七根火柴》的作者

58.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59. 雨果描写人与自然搏斗的小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