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戏曲200字


篇一:《我眼中的戏曲》

我眼中的戏曲

姓名:周克玲

班级:英语一班

学号:

1262010114 中方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目录

前言

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1. 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戏曲起源之我见

二、戏曲的特征

1.程序性

2.综合性

3.虚拟性{我眼中的中国戏曲200字}.

4.我对虚拟性的看法

三、我心中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的不同点

1.表现形态不同

2.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

3.我偏好于中国戏曲

四、我对中国戏曲种类的简单介绍

五、著名戏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1.三大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我眼中的中国戏曲200字}.

2.我对《西厢记》人物的分析{我眼中的中国戏曲200字}.

我眼中的戏曲

前言

之前戏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种老年人用来打发时间的及其无聊的东西,甚至我还狭义的认为“戏曲”就是“京剧”。并且我非常的好奇里面究竟存在着什么,令一群人神魂颠倒。学了戏曲之后,终于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也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所在。下面就是我所了解的一些浅薄知识。

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1.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就孕育着中国戏剧的诞生。巫觋祀神的乐舞已经非常接近中国戏剧的初级形态。

发展历程:先秦歌舞 巫舞、 汉代至隋代 角抵戏 《东海黄公》、《代面》、《踏摇娘》 、唐代 参军戏、宋元代 杂剧。

2、中国戏曲起源之我见

鉴于戏曲艺术起源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我们在追溯戏曲起源时,必须是综合性论证,多角度探索,必须把“戏曲”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因此歌舞说、巫觋说、俳优说等戏曲起源的说法都有其片面性,都只是就戏曲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探索起源并以此作为中国戏曲起源。我们需用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

二、戏曲的特征

1.程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2.综合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3.虚拟性: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4.我对虚拟性的看法

虚拟性使得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地方。 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享受力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这有利于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在有限舞台演绎着无限的精彩。{我眼中的中国戏曲200字}.

三、我心中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的对比

1.表现形态不同

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

2.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

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

3.我偏好于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有的戏剧形式。它是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综合演唱戏剧形式。“唱”指歌唱,戏曲唱腔一般有固定的曲牌以及板式,象京剧中的导板、慢板、快板等。“念”指说白,说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十分动人。“做”指表演,讲求身段、工架,象整冠、理髯、趟马等都有固定的程式。“打”指武打,有各种套路。总之,中国戏曲文武相杂,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因此比较喜欢中国戏曲。

四、中国戏曲种类的简单介绍

1、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2、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舞基础上发展而成。

3、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4、越剧时称“小歌班”。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

5、昆剧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

6、秦腔也称“乱弹”,是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源,流行遍及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一带。

7、评剧又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戏曲。

五、著名戏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1、三大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篇二:《我眼中的戏剧》

我眼中的戏剧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的风行,中国戏剧正在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中国戏剧所具有的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却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无法比的。我爱戏剧,我喜欢戏剧给我的感觉。

关键词:发源、发展、特点、影响、传承

正文:

对于一个生长在中原文化聚集地(河南)的人来说,戏剧无疑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喜欢听豫剧,那些比较经典的戏剧,比如: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等等。那个时候可能是年龄小的缘故吧,我一直就认为我戏剧就只有我们的豫剧而已,等到后来阅历广了,才知道戏剧原来包含了那么多的剧种。

(一)戏剧的发源与发展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而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话剧是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在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新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因地域差异,戏剧在各个地方的剧种也不同。比如:华北地区。北京市是京剧表演,天津市是评剧,河北省是河北的梆子等等。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的是海城喇叭戏,吉林省的是二人转,黑龙江省的是龙江剧。地区不同,省份不同,戏剧就会千差万别。可见戏剧的种类是如此之繁多,样式是清新各异,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和视觉美感。

中国戏剧家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在元杂剧作家中,他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大力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关汉卿为中国戏剧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中国,踊跃出一大批戏剧家,最著名的是中国的五大戏剧家,他们分别是:京剧,梅兰芳;评剧,新凤霞;豫剧,常香玉;越剧,袁雪芬;黄梅戏,严凤英。这些人又在不同的时期把中国戏剧推上了巅峰,创造出戏剧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戏剧的特点

中国戏剧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

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所以由其延伸而来的学科也就很多。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源远流长的艺术气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古典戏曲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主要是研究古典戏曲中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即研究古人对戏曲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的见解和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古典戏曲美学与其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戏曲审美意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戏曲美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古代哲学作为戏曲审美的理论基础,不仅一些戏曲美学范畴直接来自古代哲学,如:道、理、气、形、神等,都是从哲学延伸到美学,而且戏曲美学中有关审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等,都受到古代哲学决定性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古典戏曲美学高度重视戏曲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故此,戏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的探讨,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戏剧的影响

戏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因为戏剧本身就具有很多好的价值。比如:艺术欣赏价值等。戏剧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雕塑方面,有一些艺术品可以借鉴戏曲人物的造型,如天津的泥人张,有很多戏曲造;型音乐方面,一些音乐因为融进了传统戏曲的元素变得更为广泛传播,如李玉刚的歌,王力宏也有几首这样的歌;文学方面,著名作家叶广芩写过《豆汁记》和《逍遥津》等作品,里面就有借助西区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戏曲也是很好的文学创作题材;影视方面,张国荣、张丰毅《霸王别姬》等,还有很多以表现戏曲演员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因为有时戏曲往往可以作为是某一个时代的标志,如果要以那个时代为背景来创作影视,戏曲必不可少。由此可见,戏剧所占有的地位是什么流派的音乐都不能代替的。

(四)戏剧的传承问题

在经济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戏曲确实受到了国人的“冷落”,但是戏曲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无以取代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使得中国的文化也走向多元化,这是进步的体现,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元素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和发展因素,但是遭遇“尴尬”的中国戏曲仍然是“中国”戏曲,是我们最本土,最本真的东西,不是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吗?我坚信只有真正保持自己的“本真”东西,才有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艺术自由发展和保护艺术是不相冲突的。每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需要被保护,不然他就会像恐龙一样销声匿迹,恐龙尚且有尸骨,而艺术形式不被总是就真正的回消失殆尽的,历史发展了几千年,世人不曾谋面的东西千万种也未可知。当然不是每一种艺术形式受了保护就一定能流传下来,当然这里的保护也不是保护大熊猫那样的保护。艺术当然需要自由发展,但艺术也需要保护,就像历史需要“文史官”一样。最近一直都在关注“昆曲”的传承问题,面对逐渐消失的昆曲,不知道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人类无知的一种体现,对此我表示惋惜。

只能希望有关部门能引起高度的重视,在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同时,继续把它们发扬光大。

篇三:《我对中国戏曲文化认识》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摘要: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用当今时髦的话说,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或者说它是一个“场”,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结构。中国戏曲的体态与风姿,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有直接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又和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民俗、中国伦理、中国艺术、中国政治、中国经济等,都发生层次深浅不同的各种联系。因此,研究中国戏曲必须作多学科的开掘,对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作整体性的观察和思考,才能窥察到中国戏曲的奥秘。这便是把中国戏曲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的原因。

关键词:戏曲;文化传播;中国戏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32-01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300多种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戏曲剧种,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已超越了民族与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文化财富。

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如何才能提高表演水平呢:我认为除了勇于舞台实践外,还要对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各种理论知识不断学习,融会贯通,并找一切机会向戏曲名家,前辈请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进而使自己的表演水平不断进步。

通过我认真总结,使我对中国戏曲文化有了全面理解和认识,我

篇四:《初一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中国戏曲是去是留200字》

初一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中国戏曲是去是留200字 中国戏曲是去是留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我国几千年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也是我国的民族风格特色之一。

虽说时代的潮流在改变,群众文化也需要改变,但我们不能随变摒弃那些有着民族特色的东西,更不能摒弃国家的象征、民族的艺术和先人的文化!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象征都不要,那还凭什么说是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人们只注重流行而不注重传统,那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就将从此被这些“流行沙尘暴所掩埋掉了。

所以请留住我们宝贵的一部分历史文化吧!

篇五:《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我觉得提高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所以本学期选了这门课程。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

中国戏曲是在自己独特的形式中显现出丰厚的审美和文化意蕴。戏曲中的服饰和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表演,都是符号化的表现手段,已经被意象化。这种形式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象征的,钱穆先生说:“中国戏曲之长处,正在能纯粹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人生,表现人生之内心深处,来直接获得观者之同情。一切如唱功、身段、脸谱、台步,无不超脱凌空,不落现实。”

中国戏曲是“叙物以言情”的诗,总体而言,它表现出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点。作为中国重要的叙事艺术形式,重视情感的抒写,在叙事中追求诗意,也的确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表征。戏曲以宾白

叙事,通过叙事引出曲文,用曲文抒写人物的内心情感,让叙事、抒情、舞蹈、音乐等因素在戏曲的名目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应与互补的有机整合体。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戏曲的艺术是融合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而加之新组织,他是文艺中最高的制作,也是最难的制作。”

传统戏曲“剧”与“曲”的完美融合而形成诗剧特质使得戏曲在世界戏剧体系中独树一帜,成了世界上独特的表演体系,其中也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戏剧艺术的独特理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 300余种,剧目更是浩如烟海,数以万计。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名族文化的继承者着实应该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篇六:《我眼中的秋天 作文200字》

我眼中的秋天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

我仰望着天空,天碧蓝碧蓝的,蓝的像水洗过似地。一排排大雁排成“一”字形向南方缓缓的飞去。

在公园里,看到不远处的小朋友穿上了毛衣,正观赏美景呢!忽然,桂花的清香直往我鼻孔里钻。菊花竞相开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蓝的似天„„.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果园里,苹果有红带黄,散发着淡淡清香。柿子红彤彤的,一个个像一盏盏灯笼挂在枝头,沉甸甸的,调皮的柿子压弯了枝头。橘子你挤我碰,挣着让人们去摘呢。

这就是我眼中的秋天,一个美丽的秋天。

篇七:《我眼中的售货员作文200字》

付雨寒 在别人的眼中,售货员叔叔阿姨们都一心一意为客户服务,而这次,我眼中的售货员却不大一样了。 在肯德基吃汉堡时,妈妈拿出一张优惠劵,叫我去拿礼物。 我刚来到柜台前,售货员阿姨马上过来,笑眯眯地问我要干什么。我轻轻拿出优惠劵,把它放在柜台上。那阿姨立刻变了脸色,阴沉着脸去拿礼物。拿完后,又把礼物一放,回过头去就和旁边的售货员说话了。回到桌子旁,妈妈又看了看价格表,说:“再去买一个汉堡和两份鸡翅吧,不算太贵嘛。”那个售货员阿姨这次的表现可好了,笑呵呵地帮我拿食物,我来到餐桌时,她还笑着说:“请慢慢享用!” 这位阿姨可真是一条“变色龙”呀! 指导教师 崔梅茹

篇八:《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一、 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 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我眼中的中国戏曲200字}.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三、 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戏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能真正地被80后90后乃至世界所接受?

首先,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新路的、有才华同时热爱戏曲事业的创作人员来提供优秀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剧本。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给戏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

其次,戏曲的发展和一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舞台表演者也密不可分。没有一批拥有观众群的戏曲艺术家,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也无从谈起。有了这些舞台上的灵魂人物,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才会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下去。

同时,戏曲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少数艺术家和戏曲爱好者的任务。作为我国的国粹,戏曲文化理当被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中推广。这并非是强迫每个人去喜爱戏曲,而是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名族文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注入一种中华儿女特有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戏曲文化才能真正地被传承和发扬。

篇九:《中国戏曲欣赏论文——经典版》

《中国戏曲欣赏》观后感 艺

竟是如此的巨大。 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故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时还叮嘱前任总理温家宝,培养人才,不但要重视科技,还要懂得艺术!终于在这学期,我有幸选到了。。。老师的《中国戏曲欣赏》这门课程,让我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了。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几周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的京剧《三打陶三春》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龙女》、《白蛇传》、《追鱼》、《女驸马》、《天仙配》、《五女拜寿》、《牛郎织女》、《三打陶三春》„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 特别是流行于大江南北的黄梅戏,作为一个安庆人当然感慨良多!说道黄梅戏,我们就先谈谈它的历史吧,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在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如《打猪草》、《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驸马》、《牛郎织女》、《刘三姐》等不胜枚举。 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戏曲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戏曲具有无限魅力,就黄梅戏而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其实,我一开始也不是很喜欢黄梅戏,感觉是老人喜欢听的东西,哪有流行音乐动听!但是,从小受爷爷奶奶的影响,我对戏曲也有点兴趣了。记得小时候,我

经常跟爷爷奶奶到隔壁邻居家里看黄梅戏VCD碟片,因为村子里当时就他们家里有VCD影碟机,平时也有好多人聚在他家看黄梅戏。记得那时我坐在奶奶的怀里,一起看着黄梅戏,那时候看不懂黄梅戏,不明白舞台上的一堆人为什么穿成那个样子,嘴里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还总拖那么长的音,真的是不知所云。但随着慢慢长大,我逐渐了解到,黄梅戏是我国戏曲中的瑰宝,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家在安庆天柱山,小时候,村里几乎没有几个人家里有电视,那时候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到村子里的广场上看黄梅戏,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板凳,匆匆忙忙去争个好位置。到我们家乡演出大多是怀宁人,他们一年中要来这演出好几次。想想那时候的晚上是多么的热闹啊!不过,现在,虽然很少再见到他们来演出了,但是,我也常常用电脑听听一些优美的黄梅戏,感觉比起现在的流行音乐,黄梅戏要纯朴多了,更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因为它的故事让人感动,它的唱声更深入人心! 最让我感动当然是感人肺腑的《牛郎织女》了!小时候,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从我奶奶的口中得知的,那时更是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入迷而好奇!认为在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吗?更是蒙加了传奇的色彩,那样的神秘如今记忆犹新!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有幸观赏了这个梦好的时刻!戏中牛郎的憨厚、老实、本分、实在、让人十分的敬佩,他的嫂嫂心肠虽不算坏,不过,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就想将牛郎赶出牛家,并且不分任何{我眼中的中国戏曲200字}.

财产,不给分文、就连那头老牛也不愿送给牛郎,根本没有考虑牛郎离家后的生活状况会是什么样子,要不是那牛是金牛星的化身,懂的人性故作生气,或许牛郎连牵牛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嫂子对于牛郎来说是多么的可悲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牛郎的亲哥哥,虽说在立场上和态度上是想让牛郎留在家中的,但是,事出有因,又不敢或不予妻子争斗,反映出了男人的弱点,折射出感性与理性的思考抉择!这样的嫂子做事的确有些过分,不过更显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状态,自私自利,为追求名利而遗弃自己的亲人朋友。戏中虽短暂的带过,但展露人心,教育甚佳。更让我从中学会了做人的本质和原则。

之后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结成夫妻并且孕育两子,对于常人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他们身上就偏偏成了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并非来自他们俩而是来自所谓的规矩,人家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但是换句话说有了规矩就能成方圆吗?不一定,牛郎和织女的悲剧就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在凡人看来天规是多么的神圣而遥不可及,可是即使是再神圣的东西也无法锁住一个人的心和爱的,或许当神仙都恋爱的时候才能够明白爱是个什么东西,或许那时他们会认为那比天规更加的神圣!

同时剧中最后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卑微的希望,那就是“鹊桥”王母的法力是多么的巨大,还是无法阻挡两颗火热并深爱的真心,剧情如此的逼真,给人以圆满的结局!或许这只是给人们的一点安慰,总而言之还是圆满的收场,哪怕真是一年就见那一次

面,哪怕每次见面就只有那么短短的瞬间,但是真情是永远不会因为距离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距离而更加的真实而深刻!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而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也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该剧讲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主人公冯素贞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李兆廷与冯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助其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万般无奈之下,参加了会试,岂料一举考中状元,又被召为驸马。洞房花烛夜,冯向公主吐露真相,化险为夷,历经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至此,经过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能有如此的表现,使我们不禁想到了与之相对的《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陈世美高中状元后,在荣华富贵面前抛妻舍子,为世人所不齿,这真是“男女有别”,是否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在爱情与责任面前,女子表现得比男子更

篇十:《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璐 2010300040009

我们去剧院看京剧的时候,经常会盯着两边的字幕才能听懂在唱什么,有时候字幕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一心二用,无法真正体会戏曲之美。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先生第一次看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时,虽无幻灯字幕,仍旧津津有味,说道: “不求甚解,但赏其美”。 先生所说的美,无疑是指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悦耳动听的唱腔。”欣赏戏曲我们应该关注和感知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的戏曲侧重抒情写意,十分注重形式之美。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中国的戏曲艺术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形式之美。

一、美视美听,和合众美

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主要是体现在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法、步,以及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精、气、神等。美视,即视觉美。戏曲演员在塑造形象时采用精炼的、富于个性的语言把生活或作品中的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通过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反映出来。例如,悲伤不涕流满面,虚掩即可;入狱不带木枷,细链铐之;落魄不衣衫褴褛,仅用包巾扎住头饰即可。更有舞长袖,变脸,甩翎子等炫技表现演员的情绪,无不流溢出戏曲之美。 除了舞台动作表演外,演员的脸谱也是戏曲的形式美之一,生、旦、净、丑、忠、孝、奸、诈,各有不同的脸谱表现:刚直不阿的黑脸包公、忠勇大义的红脸关公、奸诈的白脸曹操……美听,即音乐美。戏曲是一种乐感文化,“唱“在戏曲审美中占主导地位,不仅人物感情的表白、内心矛盾的显露,包括戏曲时空的转换都可以用唱词表现出来,甚至人物的道白都有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梁启超在谈及某剧的唱腔之美时,说”真如弹丸脱手,春莺转林,流丽轻圆,令人色受魂与。“足见戏曲听觉之美。

总之,把听觉形象音乐化,把视觉形象舞蹈化,使歌舞结合,曲白相生,发课甩,须可舞,道白有韵律,说话即唱歌,戏曲的这种独特形式美鲜明体现了其写意特征。

二、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西方戏剧以真为美,无论是场景布置,表演说唱都追求真实;而中国戏曲寓真于美,离形得似,重在写意。 例如川剧中小姐和官人一见钟情,多用“牵眼线”的手法。两人眉眼传情,心生情愫,中间的丫鬟一手从小姐眼里抽出一根情丝,又从官人眼中抽出一根青丝,还戏剧性地打个结,晃一晃。生动活泼,把两人之间的情愫互通的意境表现地淋漓尽致。更如京剧《铁弓缘》中,秀英的母亲追着仗势逼婚的“小霸王”乱跑,从舞台这头都舞台那头就追到了街上,又从舞台那头到舞台这头就追到了郊外,小小舞台大天地,无需场景多大变化,只需唱念中交代几句,便让观众了然于心。所谓“小舞台大世界”,便是如此。

离形得似,超以象外。齐白石有句话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形神兼具,妙在传神;出神入化,妙出灵态。

戏曲的形式之美取决于戏曲大师的“意匠功夫”,美视美听,以艺进道,诚于中而形于外。我们欣赏戏曲,看的是唱念做打,一颦一笑,盼的是大师们不经意间,自然偶成的一幕。就如梅兰芳早年与俞振飞先生合演《断桥》时,梅兰芳先生戏剧化的“一戳、一扶和一推”,化过失于神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后来就成了经典之作。 这可谓戏曲的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