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主席的成长的故事


篇一:《毛主席的故事》

毛主席的故事

一、抢凳子的故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毛泽东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毛泽东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二、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密的浅山岗。唐家圫就在那边的山肚里。只是唐家圫的居民不姓唐,全姓文。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家最小的女儿。

毛泽东出生的时候,外祖父已经去世,外祖母健在。他还有两位舅舅,大舅文玉瑞,二舅文玉钦。按照文家的排行,毛泽东分别叫他们七舅、八舅。七舅还是毛泽东的干爹。 当年,毛泽东去外婆家,不用说外婆,两位舅舅也很爱他。外婆家还有五位表兄:泮香、涧泉、运昌、梅青、南松。毛泽东去了,表兄们和他同桌开餐,同床共被,同放牛,还一同上山掏掏鸟窝。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藏着他一个个金色的梦。

毛泽东外出后,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母亲生病,由舅舅、舅母们细心照料。唐家圫的墙壁缝里,藏着有好几封毛泽东写给舅舅的信。其中有一封是1919年4月28日,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母亲去治病,写信向舅父母报告母亲病情的:“家母久居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月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

还有一封是1922年11月,毛泽东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部长沙分部工作时写的。当时有朋友回乡,他修书致候:

舅父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室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刘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纸,藉当问候。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为祷! 敬颂

德安!{关于毛主席的成长的故事}.

甥毛泽东{关于毛主席的成长的故事}.

三、滑油潭遇虎脱险的故事

韶山冲一是冲多,共有21条冲。二是山多,崇山峻岭,群峦起伏,纵横交错,都以韶

峰山为中心,山岭向周围延伸,自成其脉。分东北、东南两条。由南向北包抄,把韶山冲围在其中,其山峰错落,虎踞龙盘,有不少山谷幽深、阴静。山中乔木灌木有20多类230多种,生长茂密,山下居住人口稀少,韶山冲不到200户人家。不少山冲无人烟,山下几里无人居住,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经常下山伤人或偷吃牲畜。农家小孩如哭啼不止,只要说“山上老虎来了”,小孩马上停止哭泣,躲到大人怀里,一声不吭了。

毛泽东从11岁开始,独自去外婆家棠佳阁。他满13岁以后,他父亲毛顺生多次打发他到冲外结帐接钱。有时回得早,大部分是晚上才能归家。据毛泽东的表哥文涧泉和韶山冲老人回忆,他有三次遇到了老虎,但还是安全归家了。

一次,正值冬天,他从外婆家棠佳阁回来,为了早点进屋,以免母亲担心,走近路从滑油潭山冲里走过来的。他行走到书堂山底下时,“吼„„”一头威武雄壮的大老虎,坐在半山腰上朝着空中大叫一声,毛泽东听了,不由得后退一步,他急忙躲到树后隔远望去,离他只有二十丈远,一只大老虎,足有三百斤重,头大而圆,头上有个色彩斑斓的“王”字,全身呈现出褐黄色和黑色横纹,虎眼圆瞪,威风凛凛,嘴边还长着白胡子,一条大尾巴时而翘起摇摆,时而垂下横扫,柴草被扫得沙沙作响。毛泽东听他公公毛冀臣说过,路遇老虎,一不要心慌,解开前胸三粒扭扣让冷气凉胸,壮大胆子,你不惹虎,虎不伤你,万一虎向你走来,你往树上爬就行了。二是虎只走直路,不走弯路,它是逢山过山,逢田过田,逢水过水。虎来了,你只往两边走就行了。毛泽东小心地,慢慢的从树背后走了出来,仍沿回家的山路小跑回家,说也奇怪,你不惹它,它不惹你,这只老虎眼睁睁地望着他走了,一直坐在那里未动。毛泽东回到家里,直喘粗气,跑得汗湿了里衣里裤。母亲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路上遇上了老虎。从这次开始,他母亲要他去外婆家棠佳阁,一再叮嘱他走黄田坳,不准他走滑油潭。

四、毛泽东拜石干娘的故事

毛泽东的外祖母和母亲都笃信佛教。在毛泽东出生前,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已生过两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格外疼爱。她唯恐这个独生子再夭折,多方烧香拜佛,并念佛吃斋,她坚持吃“观音斋”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即使是这样,文氏还不放心,她请人给毛泽东算了个“八字”算命先生说毛泽东八字大,要寄拜干娘才能养育成人。为了使儿子“根基稳固”,她将毛泽东寄居娘家,拜后山龙潭口一块巨石为干娘。文氏娘家有个龙潭,内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且挺着一块石头,高9米,宽7米,石下传说镇有一妖怪,石上建有小庙,人们称为“石观音庙”,远近闻名,经常有人前来祷告。毛泽东出生不久,外婆就和母亲文氏把他抱到“石观音庙”,烧香叩拜,拜石观音为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小时候大家便叫他“石三伢子”,毛泽东也曾用石头笔名发表过文章。

毛泽东经常来这里放牛、饮水,一遇病,毛泽东的母亲就要他去外婆家住几日,并顺便带个空水桶,回家带上一桶“神泉”回。说是从那以后毛泽东渐渐长大,也很少闹病。

1991年4月上映的《少年毛泽东》就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幕。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探望,毛泽东风趣地说:“我的亲人都来了,就是有一位亲人没来。”“毛主席您回来了,您的亲人当然都来了!”乡亲们忙解释道。“不,还有我的石干娘没来哩!”听毛主席幽默地一说,乡亲们才恍然大悟

五、敢于叛逆的毛泽东

毛泽东出生成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毛泽东的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贤慧、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为邻居称赞。他在家操持繁重的家务,同时还要抚养、教导孩子,非常辛苦。她对教育孩子,常常是寓理于事,循循善诱。她为人慷慨,乐于助人,常常救济施舍邻里穷苦的乡亲,毛泽东与母亲感情极其深厚,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学着母亲,

常设身处地理解穷人、帮助弱者。毛泽东多次帮助邻里穷苦乡亲,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受到母亲的赞许。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有严厉、暴躁的性格、脾气。毛泽东生下来后,毛顺生心目中只不过是为毛家传宗接代了,他为毛泽东设计的是做一个毛家优秀的农民,做一个会赚钱的生意人,他只相信“吃不穷,用不穷,无人算计一世穷”的古训,他一心只想把儿子培养成为继承家业的接班人。

有一次,毛顺生为一块山林产权与人打官司,因自己文化不多,眼睁睁看着别人强词夺理,振振有词赢了官司。这件事对毛顺生振动很大,从此以后,他才下决心要儿子读书,要儿子成为一个精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当毛顺生发现儿子毛泽东的一些行为不合自己“发家”的要求时,就常常责骂儿子“不孝”、“懒惰”、“不听话”,这样,父子俩渐渐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冲突。一次,毛泽东按照父亲的吩咐,放了牛草,喂了水后,倒在放稻草的楼上看书。毛顺生看见儿子不做事,顺势抓了扫把就去打儿子。毛泽东知道父亲拖扫把是要打他,从楼上一溜下来就跑,没有打着,“你要我做的事做完了,看点书冒犯法,你要打我有何道理。”毛顺生见儿子翻嘴,举起扫把去追,这里毛泽东母亲跑了出来,“算了,算了,石三快给我扯几根大蒜来。”毛顺生这时才熄火。

六、少年毛泽东收谷

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照顾贫穷的人们。

有一次秋收,暴风雨快要来了,毛泽东想到晒在晒谷场上的谷子,就急急忙忙赶去收。经过邻居家时,他看见邻居阿婆正在吃力地收谷子,就跑上去帮忙。结果,没等他把自家的谷子收完,大于就哗啦啦地下起来,谷子被冲走了不少。虽然被父亲斥责了一顿,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

再往后的几十年里,毛泽东关心人民疾苦的心一直没变。正是由于这份真诚,他领导的革命事业才能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七、毛泽东与长征的小故事

红军强渡大渡河后,毛泽东率领部队翻越夹金山。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十分恶劣。当地群众把这座大雪山称作“神山”。毛泽东对干部战士风趣地说,“神山”不可怕,红军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去。他的话,给红军指战员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行军,毛泽东手拉木棍艰难地走着,坚持不骑马、不坐担架。有时警卫员想搀扶他一下,也被谢绝了。同志们劝他骑马,毛泽东微笑着说:“马,首先应该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多有一个同志爬过这雪山,就为革命多保存一份力量啊!”6月中旬,红军越过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6月下旬,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关于红军北上的战略方针,否定了张国焘的南下川康边境或西进青海、新疆的退却逃跑主张。会后,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接连翻过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仓德山等四座大雪山,于7月下旬到达四川毛儿盖地区。8月上旬,中共中央在沙窝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方针,具体阐明了到西北陕甘地区创建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并强调党中央对红军的领导和红一、四方面军团结的重要性,批评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的错误,还对张国焘进行了耐心说服教育。为此,中央政治局于8月召开毛儿盖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夏洮战役计划的报告,阐明红军应向挑河以东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发展的方针,与会同志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当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根据敌情的重大变化,决定将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军,经大草地北上甘南。

过草地前,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红军,在毛儿盖等地筹备粮食,进行过草地的准备。红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广泛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守纪律,克服困难,用实际行动做了大量的感化工作,使藏族同胞不久就回来了。这时,毛泽东又指示干部战士积极帮助藏民收割成熟了的青稞麦子,组织革命政府等工作,毛泽东不仅指挥先头部队和殿后部队与敌

人作战,而且还和红军干部战士一起割麦、打麦,并从一二十里以外背着几十斤青稞麦子回来。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们的言行,使藏族人民深受感动,纷纷前来慰问红军,支援红军。

篇二:《“牛司令”——毛泽东的成长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篇三:《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一)

毛泽东幼年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12岁时,还生过一场大病。他想:身体老是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能为国家做事情呢?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在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在这以后,他又经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几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野外露宿和远足。这样做不仅仅锻炼了身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有力地帮助他后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革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以解救天下穷苦百姓为己任的壮志宏图,勤奋好学。

毛泽东的故事(二)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

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篇四:《关于毛泽东的故事》

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 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受苦人的朋友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 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 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爱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

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 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喝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毛主席仍 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给我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主席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到他手里了。小胡无法,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篇五:《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

1、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 - 1 -{关于毛主席的成长的故事}.{关于毛主席的成长的故事}.

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2、“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 2 -

篇六:《有关毛泽东的故事》{关于毛主席的成长的故事}.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关于毛主席的成长的故事}.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毛泽东小道”10个小故事

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密的浅山岗。唐家圫就在那边的山肚里。只是唐家圫的居民不姓唐,全姓文。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家最小的女儿。 毛泽东出生的时候,外祖父已经去世,外祖母健在。他还有两位舅舅,大舅文玉瑞,二舅文玉钦。按照文家的排行,毛泽东分别叫他们七舅、八舅。七舅还是毛泽东的干爹。

当年,毛泽东去外婆家,不用说外婆,两位舅舅也很爱他。外婆家还有五位表兄:泮香、涧泉、运昌、梅青、南松。毛泽东去了,表兄们和他同桌开餐,同床共被,同放牛,还一同上山掏掏鸟窝。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藏着他一个个金色的梦。

毛泽东外出后,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母亲生病,由舅舅、舅母们细心照料。唐家圫的墙壁缝里,藏着有好几封毛泽东写给舅舅的信。其中有一封是1919年4月28日,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母亲去治病,写信向舅父母报告母亲病情的:“家母久居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月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

还有一封是1922年11月,毛泽东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部长沙分部工作时写的。当时有朋友回乡,他修书致候:

舅父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室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刘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纸,藉当问候。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为祷!

敬颂

德安!

甥 毛泽东

十一月十一日

后来毛泽东远离家乡,在神州大地纵横捭阖,但也时常惦记着唐家圫的亲人。 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孝顺母亲,也非常挂念外婆家的亲人,他对唐家坨的感情非常深。

二、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毛泽东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毛泽东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

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

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三、六岁做对联的故事

(一)

毛泽东在第一年就学了《三字经》,第二年学《百家姓》,只学认字,不求其意。但到了第三年不仅要学认字,还要求解其意,有时还和舅父吟诗作对了。

有一次,毛泽东的舅父文玉钦准备出外做生意,一心想发财,供奉财神。正好毛泽东看见了,缠着舅母问:“舅舅拜的是什么菩萨?”“舅父拜的是财神菩萨。”“为什么要拜财神菩萨?”“拜财神菩萨,赐你舅舅出外做生意发财。”毛泽东听了飞步跑到启蒙馆,拿了笔,展开纸,做了一副对联的上联:“磕几个头烧柱香,就想发财,谈何容易?”但下联他想不出来了。这时舅父文玉钦进来了,“石三你在写什么字?”边说边凑近一看,才知道自己的外甥在做对联,做好了上联,难想出下联,文玉钦有意提示:“钱靠劳动,粮靠耕耘才能得

来。”“对!”真是聪明人,一提就活。只见他做出了下联:“流几身汗费些力,才能进钱,讲也简单!”舅父文玉钦,看了满心欢喜,六岁年纪能做出比较贴切的对联,将会成为毛家秀才,说:“石三,舅舅现以财神菩萨为题作联,我出上联,你作下联行不行啊?”“行!”,“只有几串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石三想了又想,握笔在纸上写了下来:“不做一点事,早也拜晚也拜,教我如何!”送给舅舅,舅舅看了摸了摸石三的头,连说:“好!好!真是文家的好外甥。”

(二)

毛泽东六岁那年的正月十五下午,大舅父、二舅父带着毛泽东还有表哥文泮香、文运昌等到附近一个大的集镇看花灯。这里有一姓文的人家,是从湘乡高冲搬到这里来住的,是远房的文家兄弟。这户有三兄弟,大哥是个屠户,杀猪宰羊是一把好刀,并在街上摆有屠板,经营猪、牛、羊肉。二哥是做铳药和经营鞭炮生意的,家有三杆三眼铳出租。满老弟夫妇在小街上办了一个饮食店,以卖烧饼为生。这天,毛泽东是第一次到这个集镇看热闹,事事感到新鲜,样样感到好奇。他看了一遍问舅父文玉瑞:“街上户户贴了春联,为什么这文家也不贴幅对联,热闹热闹?”文玉瑞来时还没注意,毛泽东一说,他走到门外一看,果未贴联。他进去问老大:“大哥,你家今年未贴春联。”“是呀,今年一是生意好,太忙了,

二是还没想出贴切的好联来。”毛泽东听了说:“我来试试看。”文家老板看着天真的毛泽东问:“玉瑞老弟,他是谁?”“他就是七妹的儿子石三伢子,还在我弟开的蒙馆读了几年书。”“这是我们文家的根,好!你就做幅联给舅爷,晚上舅母做好菜给你吃。”毛泽东要了笔墨纸张,一会儿做了一联,上联是:“数一道二的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之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舅父文玉瑞接过来看了又看:“好!口气大,又贴切!”然而,文家老板左看右看看不懂,“石三,你舅舅没有念过书,看不懂,你给舅舅解释解释。”毛泽东笑了笔说:“请大舅舅原谅外甥没有做好。小舅舅、舅母办饮食店卖烧饼是一个一个的卖给顾客,所以说是‘数一道二的大户’。二舅舅做铳药,经营鞭炮生意,只要一放,就噼噼啪啪,惊天动地,故称是‘惊天动地之人家’,大舅舅是屠户,杀猪宰羊不要衙门批准,杀一头交点税,这叫‘先斩后奏’!”舅舅听了连说:“好!好!我文家七妹的儿子,将是毛家大秀才。快买红纸写好贴上。”毛泽东请舅舅文玉瑞写好了对联贴上大门两侧。因所贴对联与众不同吸引了街上看热闹的人群,一位花甲老者说:“粗看象似文家有人在京城奉就高官,细嚼而是勤劳做生意的农家。有味!有味!这幅春联值百块大洋”。

(三)

毛泽东外婆家是一个大屋,屋前有一块大晒谷坪,晒谷坪紧靠一只大塘,塘外有三合土围墙,一年,正值六月天气,晚饭后全家大小都坐在坪里歇凉。毛泽东和几个同龄人去地坪做游戏,舅父文玉瑞谈到了高冲文家婆媳闹矛盾的事,毛泽东马上搬凳坐下静听。高冲文家与棠佳阁文家是排行兄弟。去年娶了一个姓张的媳妇。媳妇完婚不久,八月十五日媳妇要求婆婆办礼品回娘家过节,婆婆办礼品是称了一斤猪肉、四个月饼、半斤红枣、半斤桔饼。媳妇嫌婆婆办的礼品太轻了,没有把她娘家看在眼里,而发生矛盾,经常吵架。婆婆认为做大人的应有大量,一再忍耐。可做儿子的应该劝劝妻子,孝顺父母,但他反而骂娘这不是那也不是。加之,高冲文家有一女,容貌秀丽,似出水芙蓉,婆婆待女是百依百顺,今年端午节,文家出售一头肥猪有了钱,婆婆给女儿扯了花布做了一身新衣服,而对媳妇一文钱也不给,这样婆媳之间、娘崽之间矛盾越来越僵,直至吵着分家。毛泽东大舅舅文玉瑞听后发出感叹:“少时不得父母乐,老来难有子孙贤。”毛泽东听后深思良久,也做了一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娘家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儿为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娘。”毛泽东把这一联读了一遍,舅母文玉钦妻子高兴地说:“石三伢子能吟诗作联了,我原来不大相信,今日,你能临场作出这样好的对联,我做细舅母的总算心服口服了,你到我们棠佳阁长大,玩也玩了,书也读了,做娘老子的主意冒错,你舅父母的心血也冒白花。我们做舅父母的硬要劝你那老爷子,宁可多花几个钱,也要送你到湘乡、长沙城里去读几年书,定有大出息。”

四、毛泽东借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