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堕落


篇一:《现实成就堕落》

我们都一样,曾经沉浸在无比幼稚而纯真的童话世界,为一些无关紧要的芝麻小事都能苦恼半天,小脑瓜里永远不会有杂念,只是单纯的思考着大人眼中甚是无聊的问题,总能将不愉快在一觉之后忘得一干二净。在哪个世界,只有两个字:快乐。亦或是四个字:无忧无虑。不像是现在,你我之间,只是一点小小的矛盾,大概一个裂痕就就此诞生,甚至不能磨灭。不错,美好的事物总是流逝得很快。时间终于将我们带离了童年,那个净地变得遥远,只属于回忆。生活压力让我们不再整日充满幻想,于是,我们学会了现实。不明白,我们终究只是一个中学生,却有人会过早的承担着许多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痛苦,过早忍受这残酷的折磨。家庭的变故使得原本会幸福的小孩跌入了黑暗的深渊,甚至连一个美好的童年也不曾拥有。听着周围的人诉说着父母的爱,看着他们亲昵的偎依在母亲怀里,你,心痛么?努力的忘记自己的被抛弃,却惊异的发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肆意的嘲讽着:你,是一个孤儿!没有人,会爱你。挣扎在黑暗中的你,无助的流泪,哭到无力,而你的世界,却始终没有光明。于是,你学会了沉沦。缭绕的香烟弥漫在你身边,那一刻,给人一中虚幻的错觉。你用烟酒麻痹着自己的伤痛,用邪恶小心翼翼的包裹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原来生活是一个可怕的魔鬼,他将你变得脱胎换骨般,迷失,沉没在孤独的小巷。我不认识你了,记得以往的你,会兴奋的抓着自己满分的试卷,得意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招来我一顿嫉妒的“恶打”,而我却打心里为你高兴,因为你拥有着无限美好的前途。可如今?你拒绝交流,拒绝他人的关心,你就是一只小刺猬,浑身是伤的小刺猬,不让人靠近,一个人寂寞的让人心痛,你真的堕落了。你憎恶童年,你说它更加嘲笑你现在的落魄。我曾经为你那样骄傲过,可你却放弃了前程,放纵了自己,毅然挫学,一个人迷失着,迷失着。或许你感受不到任何来自周围的爱,却被街上的痞子接纳,帮大哥看场子,你很高兴是么?终于有了一个接纳你的群体了,你为自己不再感到孤独而庆幸?白痴!你这是亲手毁了你自己!你知道么!~你走的路,是条不归路,是条不能由你选择的路!傻瓜!难道你根本看不清自己所走的路?“我无法回头了,这条路,从我踏入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回头的余地,我只能向前走。”你是这样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到了你的落寞,你说你被无情的抛弃了,这么大的世界,竟然没有可以容纳你的地方,你别无选择。你就这样沦落,沉没,迷失着。而我,看着这一切,却始终无能为力,为没有能力为你做些什么。或许我们什么都不曾拥有过,那个遥远的童年和遥远的你一样飘渺。你就这样,越走越远,离我越来越远,在黑暗中越陷越深。生活告诉我们,现实并不简单,它残忍的摧残着一颗脆弱的少年的心,承受着不该他承受的一切。脑海中,不时的回响起,他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丫头,学会认识现实,了解现实,然后,选择你自己的方法面对现实。记住,下定了决心,就别再妄想着回头,更别指望着有谁,能在你困难时给你希望。而我,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堕落。

篇二:《作文孤儿院的孩子和石头》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材料内涵是:自己把自己不当回事,别人更瞧不起你,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珍惜独一无二的你自己,珍惜这短暂的几十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充实、发掘自己,最后世界才会认同你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如果以“珍惜”为话题,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生命的价值

落差,成就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落差,成就了高山“一览众山小”的壮丽;落差,改变了人生轨迹,成就最具价值的生命意义。

人的一生总是先经历苦难与磨练,才能拥有成功与璀璨,好比奔流向东的一江春水,从高峰发源,途经沙石阻隔,风霜雨打,才得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又恰如火山口的地下森林,在幽暗的峡谷中,就连大地似乎都遗忘了它,因为它在地下几百米的深渊中自生自灭,但时间的眷顾使在几万年后成就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创始人,曾就读于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北大。都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北大这所人才济济的学府内,俞敏洪就像是鹤群中的鸡,与尖子生们的差距几丈开外。正因为这般悬殊的差距改写了他的人生,带着全班倒数第一的毕业成绩走进社会,他立志要成为强者。虽然他屡屡走向低谷,但每一次的退步都积蓄着更大的动力,终于,他成功了,他站在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高度。

唐骏,著名的“打工之王”,这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已是十万美元富翁的企业家。在他创办三家公司,拥有百万首家,事业达

到高峰时,他却毅然决定抛弃所有,走向社会的最底层——成为比尔•盖茨公司的一名基层员工,目的只是为了学习盖茨的经营之道。拿着比自己发给员工还少的工资,他坚持了两年以后成为中国上海微软中心的首席执行官。唐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与其说是命运眷顾他,倒不如说是身份的落差造就了他的人生巅峰。

人生总有低谷与高峰,如果现在是低谷那么落差是奋斗的动力,如果现在是高峰那么落差是坚持的理由,存在落差,才有生命的不凡价值。

别对自己没有自信,相信自己的生命价值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演员没有讲一句开场白,却高举一张20美元钞票,问:“谁要?”有人举起手来。接着,他又将钞票揉成一团,问:“谁还?”仍有人举手。再接着,他把钞票扔到地上,踩了踩。钞票变得又脏又邹。他拾起后,问:“现在谁还要?”仍然有人举手。最后他说:“朋友,我们几经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他,因为他并没有贬值,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挤到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

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不论你的衣着怎样,都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于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不错,这位演员说的很对,不要对自己没有自信,不要总是认为别人比你好,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特点和优点,要相信自己,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孤儿堕落}.

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是极有限的,人总是免不了一死的,那就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生命之光发得更亮一些。

――题记

大自然赐予小草生命,小草带来了满世界的青绿;宇宙之王赐予太阳生命,太阳带来了满世界的光明;上帝赐予人类生命,因此,整个世界充满生气与活力。生命,多么可贵的一个字眼,生命价值到底何在?

生命仅此一次,失不再来。于是,自杀,寻死,堕落„„便成了荒谬的东西。一朵鲜花的开放,一只小鸟的欢唱,一声婴儿的啼哭„„

都让我们生命的活力有了展示,生命的可贵有了体现,世界因有了生命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采,千姿百胎。{孤儿堕落}.

生命固然可贵,带生命没有了价值就好比一具行尸走肉,还显得有意义吗?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即使是流星也能划破夜空的沉寂,即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的光辉„„伟人将时间当作生命,想努力在有生之年让自己的生命之光发得更亮一些,而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的小人则失去了有生命的资格。因此,生命便有了不同的意义,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人生观。我,宁可选择前者。

生命有限,拼搏无限,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拼搏努力,为了让我们的生命之光发得更亮一些,我们要善待生命,无论有多少凄风苦雨,有多少艰难险阻,始终浇不灭我们对生命的珍爱之火,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的价值

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有一道雨后的彩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对她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可比我长久多了。” 石桥回答:“怎么会呢?你那么美,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不错,彩虹的生命没有石桥永久,石桥也的确没有彩虹的美丽。但是,我认为彩虹与石桥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石桥固然不美,但它长

篇三:《“孤儿”在英国的足迹:影响研究案例分析》

简单描述某部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影响经过路线,并简要说明其原因和结果。{孤儿堕落}.

第二节 “孤儿”在英国的足迹:影响研究案例分析

影响研究不乏各种典范性的案例,此处的选择遵照如下几个原则:第一,能典范性地说明影响研究最重要、最突出的特征;第二,长度适中,大致在一小时内能完成阅读;第三,最好是与中国相关的话题。以此衡量,范存忠先生(1903—1987)的典范性论文《〈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原刊于范存忠之《英国语言文学论集》,以下简称范文)[1]符合我们对影响研究案例的期待和要求。范存忠先生是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治学严谨、学贯中西、睿智谐趣、文笔优雅”的一代宗师,著述甚丰。范文结构布局严整清晰,文字明白晓畅,文风“老练而生动有味”(赵瑞蕻语),绝少故弄玄虚之语。

本节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范文的具体剖析、特点概括和深度评价,使初学者明白影响研究的理论表述落实到具体的影响研究时,如何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怎么展开分析?如何解决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怎么样才能得到有效的结论?一言以蔽之,案例分析通过展示典范性的操作,解决怎么做影响研究的问题。如此,方能达到实用教程之目的。 以下我们将具体分析,一篇优秀的影响研究论文如何成功地“刻画”出影响的“经过路线”。

一、研究案例的主要内容

《赵氏孤儿》是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史记·赵世家》、《左传》、《国语》诸书编缀增饰改编的杂剧,[2]它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剧。它怎样传入英国,传入后引起怎样的批评,经过了怎样的改编,改编后怎样上演,上演后取得怎样的效果,是范文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该论文共九个部分,计有五个主题:

主题一 描述相关译本的出现过程(范文第一部分)

1. 《赵氏孤儿》的法文译本,是1735年载于杜赫德《中国通志》(Description de la Chine)的马若瑟(Joseph Maria de Premare)译本。马若瑟是耶稣会士,在华居住38年的中国通。他的法译本不是全译本,对元剧原本做了删节,“以宾白为主,‘诗云’之类刊落大半,至于曲子则一概不译”。原因可能是马若瑟专攻理学,也许“对词曲小道,不很内行,为了省事,没有全译”。

2. 《赵氏孤儿》的英译本:当时伦敦出现抢译现象。18世纪30年代,中国文物在英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与兴趣。瓦茨的英文删节本出版于1736年,凯夫的英文全译本于1738—1741分期出版,都包括马若瑟的法译本。帕西1762年润饰凯夫的本子是第三个英译本。英国在20年间出现三个译本。

主题二 法英对译本和中国戏剧的评价(范文第二、三部分)

此部分内容涉及欧洲文人学者对中国戏剧,特别是《赵氏孤儿》的评价。最有代表性的是法、英两国的观点,有趣的是,法人和英人各执一端,评价不一。

1. 伏尔泰的朋友阿尔央斯侯爵(Marquis d’ Argens)在其《中国人信札》中对《赵氏孤儿》的评价不高,他的具体指责是:a.《赵氏孤儿》不遵守三一律,时间不一致,地点不一致;b.违反了“措置得体的惯例”,包含许多不该在舞台上表演的动作,如公主自缢;c.违反古典主义的或然律,如元剧中演员上台时的自我介绍(如屠岸贾上台说:“某乃晋国大将屠岸贾是也”[3]),如“曲白相生”。阿尔央斯以法国的戏剧惯例衡量《赵氏孤儿》,说明中国戏剧跟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法国戏剧有多么大的距离。我们今天可以指责阿尔央斯对中国戏剧的评价不够国际化,不具有“比较的视野”,然而历史地看待的话,他的议论在当时的法国有相当的代表性,以戏剧传统自傲的法国人对一个东方国家异域风情的戏剧既充满好奇,又

免不了持守居高临下的俯就和贬低态度。

2. 启蒙时期英国的戏剧家、评论家既受到法国新古典主义规律的束缚,又没有严格遵守那些规律。理查德·赫德(Richard Hurd)在《论诗的模仿》一文中论及《赵氏孤儿》,列举了它与古希腊悲剧的相似,肯定其优点。在题材和主题上,《赵氏孤儿》与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Electra)相似,都是“怨报怨”剧;元剧的布局和结构简朴单纯,动作完整、统一,“进展得差不多达到亚里士多德所要求的那种速度”,事件连贯、紧凑。元剧虽然也有缺点,但“中国诗人对于戏剧作法的最本质的东西并不是不熟悉的”。赫德进而指出中国戏剧和古希腊悲剧都是模仿自然的作品,因而,都是好的作品。范存忠特别指出,赫德一文的重要性,不在于其理论是否准确,而在于“他能摆脱新古典主义者的机械规律来考虑一个传统不同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则从赫德评价中国戏剧却故意比附古希腊悲剧,看出他话里话外透露出对“言必称希腊”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某种讽刺!如果说《赵氏孤儿》不符合法国人的惯例和口味,那么它倒是更近似新古典主义的祖宗,古希腊戏剧。比附于希腊的做法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赫德的偏见,他对中国戏剧的认同仍然受到相似性框架的束缚。

主题三 英国改编本的出现(范文第四、五、六部分)

1. 1741年,英国哈切特(William Hatchett)的《中国孤儿》(The Chinese Orphan)是第一个改编本。哈切特的《中国孤儿》底本按马若瑟法译本改编。剧情基本符合原作,人物表却根据《中国通志》上《今古奇观》译文中的人名、地名,改得乱七八糟,如屠岸贾改成萧何,公孙杵臼改成老子等。这说明那个时期的英国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但对中国文化还相当隔膜。哈切特改编本在最后两幕跟元剧有出入(加入医生和医生太太商量、争辩的动人场面),但保存了元剧的轮廓和主要段落,如弄权、作难、搜孤、救孤、除奸、报恩等。没有严格遵守三一律,全剧五幕十六场,哈切特企图运用东方情调和色彩,加入十来支歌曲,加在剧情激昂的地方,表现忧愁、愤恨、绝望、悲痛、欢乐。{孤儿堕落}.

这个改编本没有上演过,范存忠以透辟的眼力看出它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过了戏剧上的意义,它是一个政治讽刺作品。《中国孤儿》的主题是揭露朝政腐败,以“首相”为攻击的目标,影射当时20—40年代初英国弄权忌才的首相瓦尔帕尔(Sir Robert Walpole)。当时在野党和一些文人用文学作品揭露首相和在朝党的贪污腐化。正如斯威夫特的小人国、大人国的海外奇谈目的在于揭露当时的英国社会(并非是我们曾以为的儿童文学),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也是同类作品。

范文此处的分析十分翔实,亦颇见功力,由此可以领悟:影响研究不仅要描述影响的过程和现象,还要对何以会出现如此现象的原因,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即“刻画”之意)。这并非易事,要求研究者要对对象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有广泛涉猎和准确到位的理解。

2.第二个改编本,英国人谋飞(Arthur Murphey)改编自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马若瑟法译本的本子,也取名《中国孤儿》,这是在英国出现的最后一个改编本。

这里范文谈及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看法:伏尔泰显然比他的同时代人视野广,胸怀宽。他认为元剧《赵氏孤儿》虽不及法国的戏剧(尤其是古典主义辉煌时期的剧作),但作为14世纪的作品,若与法国14世纪的作品相比,简直就是杰作。伏尔泰改编了马若瑟译本,把时间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往后移了1700多年到成吉思汗的时代,文武不和改成两个民族间的文野之争,技术上按三一律把二十多年的故事缩短到一个昼夜,情节简化为搜孤救孤,但加入成吉思汗和妻子奚氏(Idame)的爱情。伏尔泰《中国孤儿》为的是说明中国的儒家道德,故此剧副标题为《孔子之道五幕剧》。[4]这出戏1755年同时上演和出版剧本,好评居多。据说在巴黎公演,歌德看了以后十分兴奋,大加赞赏。现在一般认为,伏尔泰改编《中国孤儿》一剧表现了启蒙时期的欧洲对中国文明的好感,伏尔泰更是希望让法国人领会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高尚。此外,《中国孤儿》也是伏尔泰与卢梭关于文明争论中的一着

棋子,目的是证明文明并非都像卢梭所言那般堕落。

谋飞的改编本1756年完成初稿,后反复修改,1759年上演,获得成功。{孤儿堕落}.

谋飞改编本的参考材料来源颇多:a.马若瑟的《赵氏孤儿》;b.赫德对《赵氏孤儿》的批评;c.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但谋飞不同意伏尔泰蒙汉恋爱故事的穿插。他改动了救孤的情节,把真假孤儿改写为20岁的年轻人,情节演变成牺牲一个青年拯救另一个青年,故事背景仍放在成吉思汗时代。范文梳理了谋飞本的来龙去脉后如此评价道,谋飞明显是依据伏尔泰的剧本为底本改编的,也有不少地方直接取材于马若瑟法译本。但谋飞亦有独创之处。他的盛缔,比伏尔泰的更主动、更顽强。谋飞的孤儿,英姿飒爽,心存家国,是伏尔泰的戏里没有的。

主题四 舞台演出(范文第八部分)

谋飞《中国孤儿》的舞台演出于1759年4月20日开演,演了9次,是一出成功的戏,对后来《赵氏孤儿》在英国的流布有积极影响。

成功的原因有四:1.舞台的布景、道具和演员服饰有意识地运用东方色彩,改进很大;

2.表演出色。演员加立克扮演德高望重的大臣盛缔,叶兹夫人扮演盛缔妻满氏,均受到好评;

3.批评家对谋飞《中国孤儿》剧本的意见多为好评;4.这出戏在50年代末的英国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当时英王乔治二世已风烛残年,他的孙子是个孤儿,人们寄予不少希望。谋飞的《中国孤儿》演的是中国抵抗鞑靼侵略的故事:英勇的孤儿以及扶持王室、不惜牺牲生命的忠臣义士,这对当时的英国有政治上的鼓动作用,正所谓借中国故事的酒浇英国人心中块垒。 范存忠对谋飞剧本的舞台演出有详尽的描写(这需要爬梳相当繁杂的史料),对演出成功的原因也做了舞台上(布景、表演)下(戏剧批评、政治文化含义)的探索,[5]这就使他的研究不仅言之凿凿(探史),而且言之成理(说理)。这是在影响研究中,我们最值得向前辈学习借鉴的地方。

主题五 结论(范文第九部分)

范存忠一直强调,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传入欧洲,传入英国,《赵氏孤儿》杂剧是最早的一个。究竟为何如此?范文在结语部分给出了他的阐释。首先,与英国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倾向分不开,如保守的约翰逊博士也放言“要用远大的眼光来瞻顾人类,从中国一直到秘鲁”。其次,范存忠一针见血地指出,《赵氏孤儿》在英国的影响,不在它的艺术形式,而在它的题材。元剧的说唱传统,结构体制,表演方式与欧洲传统殊为不同,在当时不易被理解,也难于移植。题材则中英相通,理解相对容易。

我们以为,这也和翻译者、改编者们的“创造性的转变”有关,是英国人化用了中国的戏剧题材讽喻英国本土之事。若是原汁原味的地道元剧,也许不会如此受欢迎。译者和改编者出于自己的目的对原作有删减和改动,比如英国40年代的《中国孤儿》主要反映一个专政时代的贪污腐化,50年代的《中国孤儿》则更多宣扬反抗侵略、爱国、爱自由的思想。由此揭示出影响研究的一个重大倾向:影响路线中占据主动的是“接受者”,而目前影响研究中最发达的也是对“接受者”的研究(其实“媒介学”某种意义上亦不妨看做是对接受的研究)。

二、对研究案例的总括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