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吟


篇一:《《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

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林黛玉葬花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批注:‚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可能指的是在黛玉死时,宝玉新婚,对于黛玉的死一无所知,更添一份凄凉。

《葬花吟》赏析

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恰好碰上晴雯生气而被拒之门外,又看到宝玉边说边笑送宝钗出门,产生误会,心生寄人篱下之悲,又逢春末落花时节,触景伤情,感花伤己,写下《葬花吟》。

有人认为《葬花吟》单从诗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最好的诗,因为它太过单一,说了那么多的话还是原地踏步,世上有许多诗都是写的

这个主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样是叹息人生,光阴无情,李白写的是如此淋漓尽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写的又是那么体贴而又温柔。而黛玉只是表达:人生太短促,红颜太短促,青春太短促,人生太孤单,红颜太孤单,青春太孤单,美貌太孤单。世界上一切美丽和珍贵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飞速消逝的。这符合黛玉的身份与性格,让所有人看完这首诗都会有一种惋惜之情(我感觉第一遍读时可能只把它当做一首抒发心中郁闷之情的一首诗,而当你读完整本书时加上深入的思考,肯定有新的发现),你或是惋惜这首诗,或是为黛玉的一生而惋惜,或是既是为诗又是为人。因此《葬花吟》成为了黛玉的代表作,成为黛玉的一个符号,说起黛玉不可避免让人想到《葬花吟》。而我认为若是单单从诗歌方面赏析《葬花吟》是否又过于片面,《红楼梦》毕竟是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评价其任何一句话或是一首诗都应该联系整体或是整篇文章。黛玉以花喻人,以花拟人,以花自比,仿佛自己就是那即将凋零的春花,实际上这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绽放,又在狂风骤雨之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上悄悄消失。。。。。。

黛玉不满足于将落花扫入水流的说法,认为那样花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洁净,因为那样落花会随着流水漂向污浊之地,反而更脏,正如诗中所写‚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一生都强调‚洁‛正如诗中所写‚质本洁来还洁去‛。其实落花随流水是很好的归宿,‚花落水流红‛。可黛玉认为与水一起,花会遭到玷污,黛玉她可知道,土下有水,有

昆虫和鼠类的活动,难道土葬就一定能够洁净,葬花的行为似乎有一点过分。可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看看这里是不是谶语。也可以这么想,古时的人们都是土葬,这里是否可以看作是日后黛玉将会死亡的一种谶语。

其实《葬花吟》我认为不仅仅是黛玉一人的诗谶,而是整个大观园的诗谶,是整个贾府的诗谶,是整个时代的诗谶。。。。。。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大观园的女孩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

钗黛人物形象对比

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也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这在我看来也是正常不过的,因为任何一部好的作品,不同的人去读它肯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甚至有企业打出宁要薛宝钗不要林黛玉的口号,也有人说恋爱要找林黛玉,而如果结婚就要找薛宝钗了。虽然林黛玉在为人处事上不如薛宝钗那样周到,但不要忘记在红楼之中,林黛玉只是一个还没有我们大的一个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就去学会如何圆猾地处理身边的事情,这不是在剥夺一个孩子的天性吗?

虽说宝钗比黛玉会做人,可毕竟宝钗比黛玉大两岁,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岁有什么,照你那么说,宝钗那也是一个孩子,这点我也是承认的。天底下懂事早的孩子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孩子还是具有一些孩子的天性比较好,而如果对于大人们来讲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熟一点。也许是不同的人读,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读,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不同的理解。

篇二:《林黛玉,千古一曲葬花吟》

一曲葬花吟,犹如看见黛玉满眼的泪痕,手持花锄,一个人面对满地落花,轻轻拾起,连同自己的苦难与失落,还有前世今生的爱恋,一同埋葬。十八年的生命,世事的苦难与不平,还有世俗的观念,让她的一生总在失落、失去——母爱、父爱、亲情之爱,还有爱情。葬花吟是曹雪芹写尽黛玉一生愁绪的的代表作。伴随这哀怨的曲调,解读曹雪芹笔下的“葬花吟”我们再次解读和理解黛玉坎坷的人生之路。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都不一样。黛玉,经历了亲情的丧失,从苏州的画舫,一个人默默地走出来,那是她孤身一个人面向尘世的开始,是去奔向苦难,还是找寻幸福?到底有多少人生遗落与苦难等待着她,不谙世事的她也许并没有想过。黛玉,有着绝世的容貌,满腹的才情,两弯似蹙非蹙娥眉,有着似喜非喜含情默默的双眸;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谈笑间,也总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映水,倩影袅袅婀娜,行动如一缕柔风,身姿盈弱,好似飘荡的拂柳,盛开满腹优雅若兰的心花,那份脱俗的美,犹如一缕馨香,如梦如烟,默默地装点着大观园的每一个景致。黛玉,空灵如波,轻盈柔美似落叶,委婉含蓄,妩媚深情,愁煞身边人......黛玉,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用诗造就了她的孤傲清高,忧郁脱俗气质。她用一颗诗心活在自己的真性情世界里,爱情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用情和爱浇灌着自己柔弱的生命,滋润着自己如花的灵魂。黛玉,晓露轻愁,轻灵如斯,心里揣满清秀的诗句,还有对生活、对幸福的期待„„带着天生的柔弱,还有多愁善感走向了她的人生之路。指尖微微的苦痛与得失,唯感心灵的孤单,默默地、无声地,瘦了河岸的古柳,惊了燕雀的嬉戏。生命中,两行清泪,那是尘世在向她诉说的怜悯。黛玉,原本用一世的爱恋,洒一世的泪,接纳一生的苦难,只为用爱等了几世的宝玉,只为拥有这一生一世的唯一!只是不知道当所有的泪都流干之前,是否就已经用如此的专注和执着,默默地书写着内心的失落和悲伤?有谁能知?黛玉的前世今生的爱恋,经历过多少个无尽的岁月的等待?我们也许看到的只是她的这一生。唯有尘世轮回的情缘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等待的过程,那是几生几世漫长岁月锤成的一条期盼的长链,每一个环节都牵着青青翠竹上的斑斑痴心,漫漫情丝,缕缕情怀。我想,那份痛,也一样有着犹似面对长城的恸哭与悲切......绛珠草,你既使泪流成河,情洒成海,动地感天,能赢得那一声倾情的呼唤吗?那盈盈走来的身影,几人能懂?片片花魂遗落尘世,一朝飞鸟惊醒春梦,那萦绕千年的情愫,回荡几世的情爱,在万般绝望的那一刻,都被你纤纤玉手举起多情的花锄,用你满心的情爱荡开一地感叹,挥洒满地哀愁,收却一片苦痛!谁人能知,等待说爱的日子,等待相依相守的日子,就像无尽而漫长的黑夜,像山涧漫漫流淌的涓涓溪流,永无止境......直到你满颊红晕,泪流成河,只好用满腹的哀怨,撕碎那绢帕,连同那爱的魂魄,还有弄情的诗稿,一同撕碎并燃尽!洞房,那是你渴望无数次的红烛,可它却变成了别人的新房;还有那期待一生常伴左右的君郎,到头来红烛高照的那一刻,却伴在别人的身旁?!那个春日,花瓣飘零,人也飘零,情也飘零,爱也飘零„„情与爱的馨香也随飘飞的花瓣,飞离尘世,香由风散,这个尘世,黛玉无形的情爱的遗失,有谁能懂?有谁能知?只有那满地零落的花瓣在默默地诉说„„伴着那一声声诉说,黛玉那零落的心花随着花儿的凋落,也化作一怀愁绪,一切都成为尘世无限而遥远的梦......流年似水,爱恋满心,在情爱遗失的那一刻,春尽了,爱没了,无尽的落花在园内的堆积,一如你不断积淀的愁绪。你用一生的清泪没有换回情爱的圆满,满心的渴盼与期望被那门地的世俗观念掩埋已尽!唯有依旧带着满眼的泪痕,扶着第一场春雨后湿漉漉的石级,默默独行于水城幽静宁谧的深巷,看着虚掩的木门,半闭的门扉,也静静地关闭了爱的心门„„黛玉,你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解读着你的爱,我想,那是你心中的多少情思无处释然,只好用疑惑和挑剔掩盖心中哀愁。春来春往,花开花落,每朵花都懂你的心,每一个季节都用无尽的变化聆听你的心音,都让你哀伤无限,伴四季花香与尘世的轮回零落,解读命运给予你的不公和悲喜,多少次,你孤身一人,默默行走在大观园中,泪洒石阶,情动花容......

黛玉的身影是大观园中的最美,黛玉的情愁也是大观园中最惹人爱怜的情愁。每当看见黛玉提着花囊的纤弱身影出现在园中,就如听到她如泣如诉的低吟声,那份凄苦与哀怨就像要穿透冷月下落英缤纷的漫漫石阶,犹如看见两行悲戚的清泪无声的低落于苍苔下的花冢。试问,当你用一片情愁掩葬那片片花瓣,可有谁会为你埋葬你心灵凋零残败的爱的花瓣?写到此,我也不仅为黛玉泪洒潸然......大观园中时光流逝,红楼之中,伊人之梦也许还会不断上演„„。季节更替,时光如梭一如园外的世界。当园中繁华落尽,伊人杳去,是谁还在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此凄切,如此幽怨。用佛的伦理来解释,黛玉,本是带着报恩的心愿来到人间;是她,手舞花锄,怜花葬花泣残红。黛玉,带着满眼的新奇和满心的疑虑踏进似乎有着无限亲情的豪府,走进那个看似繁华,实则明争暗斗的大观园;黛玉,才情四溢,多愁善感,聪明伶俐,文思敏捷,满腹诗行,口齿噙香对月吟;黛玉,一腔爱恋,一世情愁,伴着欢笑和泪水走过十八岁的人生;黛玉,飘逸若仙,款款降落人间,在尘世寻到她前世今生等待和爱恋,却因为世俗的观念未能与她常伴一生,怀着无限的悲愤,情洒红尘,泪洒世间,魂归仙境;不是吗?林黛玉后来的尘世间,也一样有无数痴情女子,一代一代生活在黛玉的悲情往事里,无限尘世,依然不断地上演着没有结局的“红楼梦”的悲剧......“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个满口诗香,手执罗帕轻掩朱唇的女子,那个被多少代人怜香惜玉、叹息垂泪的女孩,抑郁,唯美,寒冷而高贵,带着些许谈谈的凝愁,哀婉脱俗,用一颗零落的爱心等到了“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黛玉,带着对宝玉深沉的爱,还有绵绵的恨,带着一生都也流不尽的泪,她单薄枯瘦的身躯,已随飘扬的花瓣,漂泊到天的尽头,远去成灰,落地成殇。你带着美丽,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循着情路,来到这世上。一夜《红楼梦》梦不尽你的美丽,写不完你对情爱的向往和寻觅;一曲葬花吟,诉不尽你的哀怨情愁;纵使你身边繁华满地,似乎也萦绕着悠悠的亲情,依然让你读出几多尘世的凄风苦雨和冷漠;一座大观园锁不住你的满腹才情,掩不住你的如花似玉的心地。尘世间所有的诉说和哭泣中,你的哭声最是揪心,你哀愁最是让人感伤,你的遗失与零落最惹人爱怜。只觉得用尽世间最柔情凄美的语言,来描写你的苦楚,都显得黯然苍白。唯有这一首诉说你万般心事的葬花吟,还有你的泪水,你那手持花锄的身影,才能为你唱一曲哀婉的歌。沧桑百世,时空无限,你的一腔悠悠情思,永远伴着这曲葬花吟向尘世诉说你的无限情愁„„

篇三:《《葬花吟》之赏析》

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之赏析

《葬花吟》写在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首诗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全诗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饱含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既有黛玉的控诉,也有她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意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也好,“鸟魂”也罢,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然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考使得这个“中世纪”时代的少女身上闪耀不同寻常的光芒。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可能给她答案,而她也绝不愿苟活于浊世。“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落花归土,正是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林黛玉在生死之间也没有

第三条路去选。 “质木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林黛玉看来,她甚至羡慕那些被她掩埋“还洁去”的落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何等哀伤而沉重的询问,这是一个高傲灵魂的期盼与失望。以至于宝玉听到此处也“哭倒于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后“斯园、斯地、斯人、斯景都已无形可觅,两颗心灵在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花”落了,理想幻灭了,性灵之光随之消散了,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的“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竟成为一时谶语。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葬花吟》谶语式的表达,正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性命运。

诗中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体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窥到她的内心世界。黛玉的别出心裁在于:以落花为中心,将“落絮”、“柳丝榆荚”、“桃李”、“燕子”、“风刀霜剑”、“泪”、“花魂”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借喻本体,亦花

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从衷来。运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

因此说,《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林黛玉全部诗情的代表,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了其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篇四:《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场景赏析考核论文

《黛玉葬花》韵味品读 授 课 教 师:汉风 姓 名 :董良

学院年级专业:传媒与影视学院 11级广播电视编导 手机号: 15011316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关键词

共读西厢 花冢葬花 《葬花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由曹雪芹编写前八十回,后人有无名氏编写后40回,最终完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在读过《红楼梦》之后对于全篇仅仅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而当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进一步加深对于红楼的理解之后,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特地重温了红楼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

-----------黛玉葬花 。如果文中有言论不当的地方,望老师能予以帮助。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

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

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 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篇五:《从《葬花词》看林黛玉》

从《葬花词》看林黛玉

常怀石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群芳之首,她出身于江南一个名宦之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母亲贾敏知书达理,教女有方,启蒙老师是贾雨村也是进士及地黛玉因母早故,六七岁时就进京寄居在外袓母的贾府,同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等一大群少年诗人为伴,日以作诗赋词为乐,良好的文化熏陶良好的教育,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幸的离丧遭遇,无望的婚姻、使这个心性敏感、聪明孤傲的女孩,从小就形成了诗人的气质,造就了她哲人的睿智境界,陶冶出她名士的高洁品性,林黛玉的这些特点,在她爱情绝唱的抒情长诗——《葬花词》中,都有充分的展现。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眼中,花谢花飞的自然现象却成了日不忍睹的悲惨情景,“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诗人为了排遣怜花惜花的满怀愁绪,她肩起花锄,拿着花带,拎着花囊,去扫集飘谢的桃花落英,并把它们送到与宝与共筑的花冢(坟墓)去掩埋。“仁民爱物”是诗意的景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又是爱物的性情促使诗人做出葬花的创举,这就是悲壮凄婉、催人泪下的“林黛玉葬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诗人由花备受风雨摧残想到自己无助的爱情,想到大观园女儿的遭遇和险恶处境,想到封建礼教对青年婚姻爱情

的束缚压制,对人性的扼杀。“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诗人在愤怒控诉的同时,又歌颂了为爱情而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和啼血而亡的望帝。但人生毕竟是短暂的,于是诗人直面现实,既婉惜,又坦然吟唱道:“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生命,青春,爱情,一旦失去,就再也寻找不回来,黛玉的葬花,是悲壮的,也是无奈的,《葬花词》就是在这悲壮与无奈的矛盾中,从心底,从眼中,从血管里自然迸放出来,诗人不仅是为桃花举行葬礼、吟唱挽歌,也是为自己的爱情、为大观园、为满天下所有红颜薄命的女儿举行葬礼,吟唱的挽歌!非有诗人情怀,便不会有此创举,更吟不出如此悱恻哀怨的诗!真是诗达极致,情达极致,难怪宝玉无意中听到此诗,便立刻恸倒在了山坡。 《葬花词》中虽无哲理思辩,却充满着情感与哲理的交融,诗从哲理层面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审视,营造出一种灵魂归宿的家园.“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燕子的。意象代表着权势,代表着礼教,代表冷酷无情,在哲人看来,草森林尚可周而复始,你燕子虽一时可以摧残弱小,但未必能够永远得势,当大厦倾覆之日,你们也难逃灭顶命运,“桃李明年再能 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处处都充满着“乐极生悲”、“物换人非”、“生命飘忽”、

“事世难料”“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哲理,林黛玉不信佛,但《葬花 词》的预言都被她的爱情归宿证实了,因此后人称此诗为“诗谶”。《葬花词》中道家“顺其自然”思想的流露也很明显,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墨人先生说过:“作诗不打好中国哲这基础,不精通佛道思想,休想入道入境”林黛玉用理智、用心灵审视自然,审视社会,审视人生的态度,本身誻一种很高的哲学境界。

《葬花词》还充分展现了作者灵魂深处蕴藏着的中国历代文化名士所特有的不随流俗,洁身自好,素性放达、孤标傲世、洒脱飘逸、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不渝等优秀品质。“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如此誓言,般的诗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肮脏现实的买来和她决心逃离现实又无计可施的矛盾心里。既然逃离不了,那么还不如就此固守在大观园这块净土上,将自己的爱情也埋葬在这里。“是真名士自风流”至此林黛玉的名士风采、名士品性便跃然纸上。

林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花神诞辰日)二月十二,她吟《葬花词》是在芒种节(花神退位之日)。当大观园诸艳毕集祭饯神之时,她却独自去葬花,预示着大观园女儿们的悲剧将从此拉开序幕。宝玉听到《葬花词》之后,他和黛玉以前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也便冰释雪消。两人的爱情关

系从此明朗化了,他们的生死之恋,也便永远成了人间佳话,林黛玉的名子也成了忠于爱情的女孩的代名词。

篇六:《黛玉葬花原文》

黛玉葬花原文

如今且说林黛玉因夜间失寐,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姊妹都在园中作饯花会,恐人笑他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了院中,只见宝玉进门来了,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可告我了不曾?教我悬了一夜心。”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面说一面又往外走.宝玉见他这样,还认作是昨日中晌的事,那知晚间的这段公案,还打恭作揖的.林黛玉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门,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宝玉心中纳闷,自己猜疑:看起这个光景来,不象是为昨日的事,但只昨日我回来的晚了,又没有见他,再没有冲撞了他的去处了.一面想,一面由不得随后追了来.

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鹤舞,见黛玉去了,三个一同站着说话儿.又见宝玉来了,探春便笑道:“宝哥哥,身上好?我整整的三天没见你了。”宝玉笑道:“妹妹身上好?我前儿还在大嫂子跟前问你呢。”探春道:“宝哥哥,你往这里来,我和你说话。”宝玉听说,便跟了他,离了钗,玉两个,到了一棵石榴树下.探春因说道:“这几天老爷可曾叫你?"宝玉笑道:“没有叫。”探春说:“昨儿我恍惚听见说老爷叫你出去的。”宝玉笑道:“那想是别人听错了,并没叫的。”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城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撂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象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笑道:“原来要这

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象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宝玉笑道:“你提起鞋来,我想起个故事:那一回我穿着,可巧遇见了老爷,老爷就不受用,问是谁作的.我那里敢提`三妹妹'三个字,我就回说是前儿我生日,是舅母给的.老爷听了是舅母给的,才不好说什么,半日还说:`何苦来!虚耗人力,作践绫罗,作这样的东西.'我回来告诉了袭人,袭人说这还罢了,赵姨娘气的抱怨的了不得:`正经兄弟,鞋搭拉袜搭拉的没人看的见,且作这些东西!'"探春听说,登时沉下脸来,道:“这话糊涂到什么田地!怎么我是该作鞋的人么?环儿难道没有分例的,没有人的?一般的衣裳是衣裳,鞋袜是鞋袜,丫头老婆一屋子,怎么抱怨这些话!给谁听呢!我不过是闲着没事儿,作一双半双,爱给那个哥哥弟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这也是白气。”宝玉听了,点头笑道:“你不知道,他心里自然又有个想头了。”探春听说,益发动了气,将头一扭,说道:“连你也糊涂了!他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论理我不该说他,但忒昏愦的不象了!还有笑话呢:就是上回我给你那钱,替我带那顽的东西.过了两天,他见了我,也是说没钱使,怎么难,我也不理论.谁知后来丫头们出去了,他就抱怨起来,说我攒的钱为什么给你使,倒不给环儿使呢.我听见这话,又好笑又好气,我就出来往太太跟前去了.正说着,只见宝钗那边笑道:“说完了,来罢.显见的是哥哥妹妹了,丢下别人,且说梯己去.我们听一句儿就使不得了!"说着,探春宝玉二人方笑着来了。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え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要知端详,且听下回分解.

篇七:《从《葬花吟》看林黛玉人格的凄美与崇高2Microsoft Word 文档》

写 作 提 纲

从《葬花吟》看林黛玉人格的凄美与崇高

关 键 词:红楼梦 葬花吟 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