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渔夫感想


篇一:《读《渔夫》有感》

读《渔夫》有感

小学的时候就从课本里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通过一些学习,还知道了屈原不单单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二十世纪中叶,他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只因从小过惯了端午节,听惯了对屈原的赞美,所以心中早就树立了屈原的高大美好的形象,他那种爱国,为明忠贞而投身汨罗江的情怀早已深深地震撼了我。虽被流放,但依旧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足以证明。虽被流放,但依旧忧国忧民,“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达了他的爱国情。

此时《渔夫》将屈原的正面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勾勒出一个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的诗人形象,反衬出诗人精神形象的高大。通过渔夫和屈原的对话,展开了思想交锋,把屈原的内心矛盾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江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使屈原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人说渔夫更加明智,能够做到与世推移,而屈原过于清高,是不为世俗所容的,投江而死是他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我看来,不论屈原能否被那个时代所容纳,还是在当今时代能否生存,他的品质都是当时和现在所缺少的。正是因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被称为伟人。正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才会有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是高尚的,才需要我们一直推崇和学习。那么相比那些当时能否被容纳,在当今是否可以生存这些物质上的讨论又算得了什么呢?

即使屈原因为社会因素、时代因素投身汨罗江,但是能够在一个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代做到保持本心,那么在我看来他的死是无憾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途也。”屈原为人生追求而死,为祖国而死,这是多高的泰山也无法比拟的。一些人所谓的“清高”只是他的理想追求,只是他不肯随波逐流的形容词。

如果非要说屈原在当今时代会是个失败者,但是我想说他会是未来的成功者。时代在进步,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像屈原一样有人生追求,并为之执着的群体。不要总是用时代的局限来掩盖屈原的闪光点,不要用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评价这个人的价值,我们应该看重这个人身上的品质精神。

从这样的层面看来,屈原不愧是世界文化名人。

篇二:《屈原渔夫比较》

《楚辞.渔

父》面面观

—屈原、渔父精神之比较

屈原被流放,他说自己是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而被流放。表现了屈原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屈原不随波逐流,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而渔父劝他融入世俗,和其他人保持一致,不要表现的那么的高尚。表现了渔父能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屈原说他不能忍受自己干净的身体受肮脏外物的污染,他宁可葬身鱼腹之中,也不愿意在这肮脏的世俗中被玷污。同时也表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着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坚定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在屈原不听自己劝告的情况下,渔父一点也没有生气,他只是莞尔而笑,表现了他的心平气和以及他的常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的超凡脱俗的自行离开。渔父是一个自由豁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

比较屈原和渔父,可以看出,渔父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他明哲保身、知天达命的处世态度。他看破尘世,飘逸潇洒,超然物外,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是个知天达命的明哲,保全自我的生命与尊严于乱世之中。而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而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屈原和渔父的精神境界都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两种极高的精

神境界。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选择,可以说他们的精神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三:《读《楚辞·渔父》有感》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篇四:《读《渔父》有感》

读《渔父》有感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河边偶遇,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把两个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政治上的丑恶时,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处事风格展露出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最终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屈原,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忠臣,才华横溢的诗人,英勇不屈的烈士。但我更想说他是历史选择的人,禁得起时间磨砺的人。为什么他能被铭记数百年?因为他的忠烈、忠诚、忠勇?

我更想说他的忠是顺应当权者的需求,有利于当权者巩固自己的权利能够保证当权者的优越感,确保其地位,亦有利于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他的形象才会如此深刻的被铭记,以至于今。

历史上的忠臣多如牛毛,但为什么只有他对我们有如此的影响?也许因为他是第一个敢如此座的人吧,为国舍身取义,为国投江,何人有勇气像他一样,舍弃一切,只为心中的坚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地步。 “第一”总是难忘的,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第一是喜剧,等二就是悲剧,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是天与地的距离,咫尺天涯。屈原的投江,是一段悲剧,但创造了一段辉煌,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墙。

中华自诩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殊不知人性亦传承了五千年。那种铭刻在骨子里的意识是已经烂在灵魂里了——忠。屈原的形象正好符合这一点——已经烂在灵魂里的忠。

《渔父》这一文正形象的看出这一点。这可能就是经典,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一点,被人不断铭记、惦念追求的,只是忠的意义有所区别:从对他人忠心到要求他人忠心,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文明的延伸,知识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人类在进步。

苦难的求索者,也是民族之魂的奠基人。这些人,总是在矛盾与痛苦中经历过的。《渔父》反映的正是这种纠结,直至无法解决而舍生取义。也许,后人从屈原的死当中找到了活着的价值。

篇五:《屈原和渔夫的故事》

屈原和渔夫的故事

古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白话:

屈原被放逐以后,流落到了江潭,常常在水边徘徊吟唱,神情十分憔悴,外形容貌异常枯萎。

有名渔夫看到了,就问他说:“您不就是那个三闾大夫屈原吗?您为什么跑到这儿来呢?”

屈原说:“因为所有的世人都是浑浑浊浊之辈,而单单只有我是清白的啊;因为众人都喝醉了,而单单只有我是清醒的啊。所以我就被放逐到这儿来了。”

渔夫说:“圣人胸怀旷逸,不会受到外物的牵绊,而且又能夠随着世俗而做自我调整。既然世人都浑浊了,您为什么不干脆扰扰水底的烂泥巴而弄脏水波呢?既然众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干脆吃吃酒渣、喝喝薄酒呢?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做得那么高超呢?为什么要沦为自我放逐的命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动抖动衣服,怎么能夠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受到污浊的外物弄脏呢!我宁愿跳进滔滔的湘水中,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又怎能夠让自己洁白的灵魂受到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渔夫微微地笑了笑,敲敲船边走了,还唱着歌:“沧浪的水啊,如果干干净净的话,那就拿来洗洗我的帽带子吧!沧浪的水啊,如果污污浊浊的话,那就拿来洗洗我的脚吧!”渔夫于是走了,不再和屈原多说了。

篇六:《《渔父》——屈原与自身的对话》

龙源期刊网 .cn

《渔父》——屈原与自身的对话

作者:李伟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2期

《渔父》是中学教材的传统名篇,文章两个人物、三组对话,看似简单,其实意韵极为丰富。作品好多地方让人困惑,引人思考,如不深入探究,则很难领悟其要义。

下面,笔者想结合备课过程中对文本第二节的思考,作些阐述。

第二节文字为:“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怎么理解这句话?一般认为渔父是一个隐者,他是想以此说服屈原顺应万物,与世无争。这样理解,固然不错,只是,可能失之粗放。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是要屈原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是要屈原放弃原则、醉生梦死。而高尚、清洁是隐士的重要特征。隐者,世清则仕,世浊则隐,保持清醒,洒脱处世。真正的隐者可以与世无争,但决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庄子《秋水》篇中记载的“濮水垂钓”的故事,更是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清洁精神所滋养出的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即使本文最后部分,“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这里展现的也是一个远离污浊、黑暗的隐者形象。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渔父是个隐者,既然清洁是隐者的特征,既然渔父自己并没有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为什么要劝屈原如此呢?或许,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把握第二节文字的深意。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这首先要厘清屈原和渔父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关系。在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关于渔父与屈原关系的争议。王逸《楚辞章句》说这位渔父“避世隐身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问答”,他显然认为渔父是确有其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体会渔父对屈原之身份、处境、心境的认识,会发现这位“渔父”极有可能就是屈原的另一个自己。中国文人历来追求“达则兼济天下”,屈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自己的耿直、群小的谗言,又因为国君的不明,屈原在政治上屡屡失意,于是在流放的困境中,他开始接近道家的思想,劝勉自己要圆通顺应、与世无争。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其实彰显着屈原内心的矛盾,象征着屈原人格的两个侧面。屈原和渔父的关系极类似于苏轼《赤壁赋》中“主”与“客”的关系。

如果渔父可理解成屈原另一种思想的外化,那前面渔父看似矛盾的劝说,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面对污浊的社会,不管是坚持操守,舍生取义,还是与世推移,隐逸山林,都需要战胜自己,超越环境,超越社会,有坚忍不拔心志之支撑,这是有相当难度的。在困境中,在污浊社会的挤压中,最容易做到的是什么?当然是放弃原则,投向世俗的怀抱,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所以,第二节有关劝告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文字未尝不可以看作屈原心底第三种声音。由此,我们发现,在屈原这个伟大人物的心中,舍生取义,隐逸山林,随波逐流,三种思想交

篇七:《感悟屈原》

“感悟屈原”专题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与积累屈原系列文章,进行回顾与梳理,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品德,积累写作素材。

2.通过对屈原择生与择死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3.加大思维容量,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4.拓展阅读,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把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写作能力,特别是灵活运用素材表现特定话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寻求材料获取信息。

2.自主进行阅读研究。

3.整合学习资源。

4.总结发现。

5.制作幻灯片。

6.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爱国思想;

2.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精神;

3.体会正确的生死观。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品读屈原”这一专题以《离骚》为基础,阅读必修2读本《楚辞》两首《山鬼》及《国殇》,补充《涉江》《渔父》及《屈原列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积累梳理与探究,全员参与,团结协作,先搜集资料,再选择与整理资料,并制成课件。具体要求:

一、感悟与发现

1.整理屈原作品中的名句。

2.根据《屈原列传》及自己搜集的材料运用名句编写人物事略(包括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二、探究与批判

1.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从创作与精神两方面探究)。

2.有人说屈原大可不必死,他可以学学陶渊明,为后世留下更多的诗歌,你怎么看?

三、品读与表演

1.读时文孙侃的《夜读屈原》及张曼菱的《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写出感悟。

2.课本剧写作及表演: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四、拓展与探究

探究话题“择生与择死”。

要求:

1.搜集忍辱而生的例子并探究原因。

2.搜集文人毅然赴死的例子并探究原因。

五、运用与表现。{屈原渔夫感想}.

1.拟题训练。要求学生把屈原当成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立意,并选择一个立意拟出几个题目。

2.印发高考优秀作文《谏屈原书》(2002年全国卷,话题“心灵的选择”)及《吊屈原赋》(2003年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体会如何以屈原为材料表现特定话题,并学习借鉴一些技巧,如借古寓今等。

3.写作训练。以“行走在消逝中”为题,要求以屈原为素材进行作文。

【教学过程】{屈原渔夫感想}.

教师导入,全班朗诵屈原《橘颂》,各研究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人类文明史库中挖掘宝藏,扩大内存,选定屈原这一对象做专题研究,提出几个细微的“点”来,这就像打一口井,只有选定目标,一点一点打下去,才能打出一口甘甜的井来。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让我们人人都可以向他那里射上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向时光的坡道上滚过一代又一代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自己的东西:既是对屈原的新发现,也是价值的增值。是的,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感悟屈原”专题研究汇报课。首先,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以最诚挚的深情朗诵屈原的作品《橘颂》,让我们穿越千年的美丽,握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温暖千年的手。{屈原渔夫感想}.

二、各研究学习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一)现在,请各研究小组向各位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首先请“感悟·发现”组的代表上台汇报。

▲ 第一组汇报

1.积累梳理名句(幻灯)

屈原的名句(精彩典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饮露餐英,只爱高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屈原渔夫感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