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娘叼烟袋


篇一:《东北十大怪解释》

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高纬地区,紧靠西伯利亚冷空气源地,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又不利于冷空气的外泄而长留在东北,因而冬季严寒漫长,农耕业不发达,以狞猎为主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体现在住的方面,烧煤是抗寒的有效办法,烟道空过全屋,延伸至墙边引出排烟,既可以使室内有充分的热量,又不至于烟雾进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窗外,因室外低温处于永冻状态,不容易破损。如果粘在室内,室内暖气很容易结霜溶化,纸就易损坏。另外,纸糊在窗户外,风从外风吹草动内吹也不容易吹掉。体现在穿的方面,东北毡帽四边有特别的长舌,随时翻焉得虎子可以防风保暖;用山羊皮做的袄、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体现在吃的方面,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缸为的是有充裕酸菜。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另外,狞猎生活中,把孩子吊在树上,既可以减轻体力及劳力,又比较安全。可以说,东北“十怪”是与其严寒气候特点及农牧业生产方式分不开的。第一怪 窗户纸糊在外

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第二怪 大姑娘叼烟袋

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

时间的活动。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用烟袋吸烟,把烟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现在农村女人吸烟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第三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罗圈腿等现象,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悠车子”把孩子吊起来,可是城里人哄孩子睡觉,却都是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亲自抱着。也有的是买一个落地式的类似“悠车子”功能的摇床,但也还是离不开爷爷、奶奶、老爷和姥姥的上门来照料。

第四怪 嘎拉哈姑娘爱

“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年猪时,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这是农村女人和女孩都会的游戏,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有的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般。当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可惜的是,上面只是众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而还有许多高难的玩法如今已经失传。

第五怪 火盆土炕烤爷太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贫穷多半没有人买煤烧炉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杆、黄豆秸杆等烧得土炕就很热了,特别是热炕头儿,足可以供取暖用。尽管这样,由于房子不保温,而且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是家中有老人的,就用一个泥制的盆子,装上带着余火的热灰,放在炕上取暖。有时在热灰中埋上一个鸡蛋、三两个土豆、地瓜,或是几个粘豆包等,以便打个牙祭,或者哄一哄冻、饿得受不了不听话的孩子。 第六怪 百褶皮鞋脚上踹

因为买不起棉胶皮鞋穿,于是,人们才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编成鞋子,穿在脚上,以御风寒。因为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所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非常实用。

第七怪 吉祥喜庆粘豆包

吃粘豆包主要来源于满足人的饮食习俗。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以柞木阔叶做皮,在皮上抹面,内加菜馅)、苞米饽饽(即发糕);高粱米面甜饽饽(加上许黄豆磨水面蒸制)。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冬天到来,东北也没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有条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第八怪 不吃鲜菜吃酸菜

那个时侯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冬天,人们为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方法是:把鲜菜洗干净后,用热水浸烫后放到大缸当中,一层菜一层盐,灌上一些水,上面再用大石头压起来,一段时间过后,大白菜就发酵了,这样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酸菜可做汤、填火锅、做馅等食用。虽然现在人们四季都可以吃上鲜菜了,但是冬天吃酸菜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夏天也渍酸菜吃。

第九怪 捉妖降魔神仙舞

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田间劳动,就利用这一点以及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因此,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招了“没脸的了”,于是,就请这样的诬医神汉,“大神”、“二神”或“帮兵”等一班人马,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巫师)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比如: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 编辑本段第一怪 窗户纸糊在外

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编辑本段第二怪 大姑娘叼烟袋

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用烟袋吸烟,把烟

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现在农村女人吸烟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编辑本段第三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罗圈腿等现象,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悠车子”把孩子吊起来,可是城里人哄孩子睡觉,却都是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亲自抱着。也有的是买一个落地式的类似“悠车子”功能的摇床,但也还是离不开爷爷、奶奶、老爷和姥姥的上门来照料。

编辑本段第四怪 嘎拉哈姑娘爱

“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年猪时,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这是农村女人和女孩都会的游戏,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有的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般。当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可惜的是,上面只是众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而还有许多高难的玩法如今已经失传。 编辑本段第五怪 火盆土炕烤爷太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贫穷多半没有人买煤烧炉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杆、黄豆秸杆等烧得土炕就很热了,特别是热炕头儿,足可以供取暖用。尽管这样,由于房子不保温,而且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

篇二:《东北十大怪》

东北民俗十大怪{大姑娘叼烟袋}.

东北的过去流传着很多民俗说法,对于那些东北的民俗现在在大家的概念中仍有诸多的猜想和新奇,特别是传说中东北有几大怪。俺是纯正的东北人,对过去东北的民俗传说虽然知道一些,但并不系统。有说东北有三大怪的、有说有六大怪的、还有说有八大怪的等等。到底有多少怪,我也非常好奇,所以最近到处找资料,把所有收集来的资料集中整理出来发现有十大怪。在这里一一介绍给朋友们,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东北的民俗风采(有些现在还在流传中)。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这是因为东北的冬季非常寒冷,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反差很大,过去窗子没有玻璃,是用纸糊的。因为冬季内热外寒,如果把窗纸糊在室内容易被融化的冰霜浸破,所以要糊在窗户外面的窗棂上,然后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玻璃普及后的现在这种糊窗的方法基本绝迹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

烟有防蛇和防蚊虫的作用,在东北的农村,抽烟可以起到防蛇虫的效果。尤其在东北的冬天大多数人都喜欢在家里“猫冬”,由于过去生活单调,大家就会经常聚在一起边抽烟边聊天。过去没有烟卷,只有旱烟,一般都是由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点着了再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大姑娘也不列外地争相抽旱烟解闷。现在东北的农村虽然抽烟袋的看不到了,但东北农村姑娘抽烟还是很普遍的。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并方便哺乳。东北的摇篮里放的是米糠口袋,小孩子是手和腿都包的紧紧的睡在上面,即安全舒服又少生病,用东北女人的话说,睡摇篮的孩子长大身材好。本人小时候就睡过这样的摇篮。现在在东北的农村用摇篮养孩子的还有。

第四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东北的天气是冬长夏短,由于过去东北比较落后,蔬菜能保鲜一冬是很难做到的。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腌渍法。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盐,放凉水并漫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用这种方法腌渍的白菜酸味是自然形成的,很是鲜美可口,现在在东北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里,很多家庭都还保持着这种腌渍白菜的习惯。

第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过去一进腊月,东北的家家户户都包粘豆包,粘豆包是用大黄米做面,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包在里面,有的豆馅里面放些白糖,有的是不放糖蒸熟后蘸白糖吃,耐嚼抗饿。特别是过年一定要吃这种代表着吉祥喜庆的豆包,一般都是从腊月开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冻上,过年开始吃,一直吃到出了正月。这已经成为过去东北农村过年的一种习俗。现在在东北的农村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第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时,常常刮的人睁不开眼,因此凡是出门在外的人,特别是出远门的人,把皮袄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东北人的这种反穿皮袄形象,现在在很多反映东北人过去故事的影视作品中时常会看到的。

第七怪:草坯房子篱笆寨

在东北的农村,过去没有砖瓦,盖房子时,墙用草坯,顶用羊草。草坯是一种长满草根的泥土,它可以切成一块一块的用来砌墙;北方生长着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一层层拍打在房盖上,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另外家家都有院子,院墙不是用泥土和石块砌成的,而是用树木围成的栅栏。现在东北的农村草房很少见了,但篱笆院还普遍存在。

第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由于东北的冬天寒冷无比,过去很多人在户外活动时都戴皮帽子,因为皮帽子是最保暖的,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这两种太贵,老百姓买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优点是结实耐用,保暖和防潮性能极佳,几乎家家都有养狗,货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用。

第九怪:嘎拉哈姑娘爱

所谓的“嘎拉哈”其实是一种动物的膝关节,常见的有猪、羊的嘎拉哈。由于过去东北较穷,小孩根本就没有什么玩具,因此大人在过年屠宰猪、羊时会将四个膝关节部位取下来,留给孩子们玩。主要是给女孩子的玩具,具体玩法多种多样,另外还需要配一个用布缝的口袋,里面装上一些玉米,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我小的时候就玩过这种玩具,现在在东北的农村女孩中还有玩嘎拉哈的。

第十怪:棉乌拉脚上踹

过去在东北,棉乌拉是冬季北方外出必穿的一种鞋。是由秋季收割的玉米皮编制做成的鞋子,俗称为“苞米窝子”。东北的妇女们将这些“苞米窝子”配上自制的鞋底,做出一只只保暖耐穿的棉乌拉,最冷的天气时棉乌拉里还要垫上只有东北才特有的一种细毛草,这种草也叫乌拉草,非常保暖。穿上这种鞋子,再冷的天气也不会把脚冻坏。现在这种鞋子已经绝迹了。

东北的民间习俗还有很多,本人希望通过这些可以让更多的朋友了解东北民间一些不被人知的风俗习惯,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令我骄傲的东北人独特的民俗文化色彩。

篇三:《东北八大怪》

东北八大怪 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既然是东北人,那就来段北方的八大怪吧。

当然,这些现象都是上世纪70年代前的事了,现在恐怕看不到了。不过,像渍酸菜、包粘豆包在黑龙江和吉林还是有的。{大姑娘叼烟袋}.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内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第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大姑娘坐在炕上,嘴中叼着一个大烟袋,悠闲地抽了起来。其实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烟,东北的冬天长都在家里猫冬,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着了在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大姑娘叼烟袋。

第三怪,翻穿皮袄毛朝外。东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大烟泡,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都把皮袄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第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

主要是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