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外交的看法


篇一:《对中国当前外交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而新世纪新的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伟大创新,它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及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外交立足国内的基础上,把握国际的发展趋势,而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新理念。“和谐世界”理念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新世纪外交战略的新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外交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下面,我就“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谐世界理念对我国外交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论意义”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我们已经看到,现今的人类社会并不和谐,这是一个不能视而不见的现实问题。边界纠纷、领土争端、地区冲突等传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贫困、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重大传染病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需要各国亟待合力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一度充满幻想,觉得两极对抗结

束了,和平和发展将取代革命和战争作为时代的主题。销毁大量军火,各国军费转为发展经济所用。但很快这种理想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地区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打了海湾战争,1993年到1995年欧洲出现了波黑战争,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科索沃危机,新世纪初期出现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近时期围绕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又出现了种种议论和紧张局面,当下,在中东地区,围绕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关系,围绕黎巴嫩、以色列的关系,不断出现骚乱甚至冲突。这一切表明“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世界并没有像人们在“冷战”刚结束时所预期的那样进入一个把更多的资源、精力、时间用于发展的新世纪。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了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从而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

二、和谐世界理念对我国外交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自建国以后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外交战略都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加强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和合作。而“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我国新世纪初面对当今的国际形势提出的,这一理念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合作、平等和遵守国际规则,体现了各国和平共处的意愿。其实质是有利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首先,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战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美苏冷战格局不断的升级,出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局面。新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着亲美、亲苏,或是中立的选择。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定了对苏“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随后,为了分化帝国主义的联合反华阵线,针对英国关于香港问题,又坚持了“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和先谈判后建交的方针。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同志在中印和中缅会谈联合声明中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新时代。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即“两条线”——既反美又反苏的外交战略。

其次,到1977年之后,邓小平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决策者。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不结盟”外交新战略赋予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很多新内容。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的谈话中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就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就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从而丰富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再次,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外交战略的理论创新。坚持80年代对外交往的既定轨道,将“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扩展为“全方位”的外交战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

2.和谐世界——中国新世纪外交新理念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这个讲话是对中国外交战略的最新诠释。胡主席在这个讲话中开宗明义就表达了坚持包容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当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

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论意义

1.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谐社会在世界全球的进一步扩大,是对世界前途的构想

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建构了和谐世界理念思考路径和支撑点,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次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与国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谋求中国社会的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就与国际社会接轨。可以说构建和谐世界是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必要需求。相反,没有国际社会的和谐和繁荣,就没有各个国家的稳定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世界13亿多的人口大国,中国为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积极努力营造和实践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外部环境。无疑是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支点,是推进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的必要手段。

2.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和国

篇二:《我对现今我国外交的认识和体会》

我对现今我国外交的认识和体会

姓 名: 李涛涛

学 号: 120101410

班 级: 化工125{对中国外交的看法}.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4年 11 月 13 日

我对现今我国外交的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今年“两会”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的大手笔一处接着一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这一处处大手笔,凝聚着我们党对中国外交新环境的科学判断,展示了我们党关于中国外交的战略,也昭示着中国外交更加恢宏的新未来。

第一,关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国梦”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品牌。“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格外引人关注。简而言之,“中国梦”与“世界梦”是互为前提、互为依托、互为机遇的关系。一方面,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和平发展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不可能持续发展,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没有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不可能保持稳定,同样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第二,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 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催生了合作共赢的理念。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第三,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导向性因

素,也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大国政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作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短短的时间,新型大国关系从理念变成了推动现实的巨大力量,凝聚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对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和中国外交实践的科学总结。针对以上,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无意称霸,更无意争霸;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未来与世界备大国关系的指针,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外交新战略远远不止上述三点,“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同样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外交的新战略必将催生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推展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第一,全方位。领导人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一国外交的宏观布局。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的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的一次出访和中国举办的国际活动、接待的外国领导人已经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全方位布局特色。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国有大国强国、也有小国穷国,有近在咫尺的邻国,也有远隔万里的非洲、拉美国家。中国主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也出席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领导人出访的地区有国际热点地区,接待的外国领导人也有热点国家的领导人。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每一个“点”都是有考究、有思量的,这些点串起来,就是中国外交的恢宏布局。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

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

第二,宽领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首脑外交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会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是到俄罗斯和非洲。接下来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二场会晤。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这既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交底,也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一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这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元首之间的交流中并不多见。

第三,多形式。多形式、甚至不拘泥于形式的外交活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交事务成竹在胸、驾轻就熟,仅仅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多种外交形式,谱写了外交的开篇之作。今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李克强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他们的出访带动了世界的“中国风”。短短80多天的时间,中国高层领导人已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面。{对中国外交的看法}.

第四,谋长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工作重视战略思维,立足当前,但重点在于谋长远。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开展的“庄园外交”谋的就是中美关系的长远、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是在做一件对中国、对美国、对全世界都利在千秋的大事。同样,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非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希望中国支持帮助。

最后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今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相影响、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的互相关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熟悉国是,更加熟悉外交工作,中国外交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新热潮,中国外交的新布局会更加完善,中国外交的新思路会更加明确,中国外交的新风格会更加清晰,中国外交的新看点也会更多。

篇三:《对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认识》

对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认识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总体来看,国际上以美、日、俄、中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如今的世界是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经济能力是否强大更加左右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势力强弱。因此只有不懈提升自己国家的经济能力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通过形势政策课上的学习,了解到目前我国为保障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形势中处于守势,国际列强主义国家视中国为他们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不时制造国际争端,阻碍我们。 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仍处于转型期。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为韬晦策略的正确指引,我国的现境已转为较为主动突围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整体来看还处于较为被动局面,因此在解决很多国际问题上都需要进行多次斟酌、采取合理的措施。 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也是最为棘手的一点。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台湾的回归问题中美日两国多次为我国设障妨碍我国进行和平回归方案。另外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有碍正常双边关系。 在我国国境周边更是问题百出,为我国国际周边和平发展环境的创造创设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例如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从我国近邻的超级大国关系来看,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两国的合作仅仅建立在资源、商品、人员等简单的交互层面上。双边关系极不稳定,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目前来看中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是最有助于维持国际环境稳定的一举。

中国的改革开放施行30多年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等等一些列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的变化,近几年来通过国家的一些列维稳政策,我国社会较为安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在此之中任然有较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面对内外环境的严峻考验,我国能否合理解决国家内部问题,正确对抗国际压力决定了我国能否在今后的国际发展道路上能否长久屹立,并不断向前发展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教学目的:当今,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的互相关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做好外交工作,在一国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亮点频闪,面临的各种挑战也仍然严峻。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外交的各种变化及战略布局,从而坚信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各种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 课程内容:1.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国内外新环境

2.新环境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3.十八大之后提出了哪些外交新理念 4.新理念催生了哪些新布局 5.中国外交呈现出哪些新风格 6.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未来

六、中国外交的新未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上不过刚刚亮相,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也只是刚刚开局。从中国领导入在国际舞台上繁,忙的身影,从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不断出台,

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重视外交工作,更加注重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谋划各项工作。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今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相影响、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的互相关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这种关联面会更广,这种关联度会更深。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熟悉国是,更加熟悉外交工作,中国外交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新热潮,中国外交的新布局会更加完善,中国外交的新思路会更加明确,中国外交的新风格会更加清晰,中国外交的新看点也会更多。

当然,中国外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必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必然会体现在与世界的复杂互动中,体现在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更会给中国外交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风平浪静,中国的周边形势同样是波谲云诡。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暗流涌动。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会消失,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仍会持续。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蔓延、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风险仍然如影随形。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中国外交的新未来值得期待,中国外交的新未来一定会更加精彩。

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途径

第一,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中美两国一个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应该看到,中国坚定地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主动参与国际体系,这就使得中美两国有可能走出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争霸的历史怪圈。要让中美两国实现长期的良性互动,中美两国就需要打破传统大国争霸思维,创新两国的相处之道。 第二,深化互信建设,减少战略互疑。如果我们要同美方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互动,首先应当强调政治互信,并以它引领军事互信。政治互信是根本性

问题,包括对双方各自政治体制的包容与不干涉。军事互信的目的是危机管控,说到底还只能算是技术性问题。前苏联过于相信军事互信的政治效果对其体制垮台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美国朝野也有不少人希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全场紧逼”的军事态势将迫使中国就范。我们必须吸取前苏联的历史教训。多尼伦提出的是一种狭义的战略互信观,中国必须用广义的战略互信观,即政治互信引领战略互信的总体思路加以回应。在枝节问题上片面作回应,比如网络安全,是不明智的。

第三,理性认知两国分歧,采取创新处理分歧方式。中美之间的分歧纷纭复杂,有虚的,也有实的;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有战略性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