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一篇 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世界能源安全形势对中国影响及应对策略》

世界能源安全形势对中国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能源问题和宗教因素是引起当今世界政局动荡的主要因素。世界能源问题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世界能源分布与利用现状、近年来影响能源安全的各种因素等方面分析世界能源安全形式,并结合中国的能源现状,讨论中国在面对能源危机时的应对策略。

能源仍是决定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发展状况的因素,世界能源的总量相对充足,但地缘化分布严重,进而导致了供需矛盾。目前世界能源主要依赖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直接依赖廉价畅通的石油供应。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新型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技术还不够成熟,发电效率低且受自然影响较大,因此只在能源结构中占很小的比例。核能也是一种新型能源,但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特别是在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后,全球对核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核能发展的步伐减缓。目前世界能源是以化石燃料为主,可再生新能源并存的能源消费结构。

当前世界正面临结构性能源短缺与能源市场供应的不确定性,传统矿物能源的市场供求失衡和高效、洁净、廉价的能源供应短缺。持续升高的油价和核安全事故尤其加剧了人们对能源供应和使用安全的担忧。

1 世界能源分布与利用现状

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仅以石油为例,据新华网的文章报道,2006年全球石油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805亿吨,沙特的石油储量和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分别居首。就探明储量分布而言,世界前10名有6个在中东,中东地区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2%、11%、9.7% 、8.3%和 8.2%。欧亚地区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6%和3.3%。非洲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分别占3.3%和3%。在美洲,美国石油探明储量占2.5%,委内瑞拉占6.5%,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储量也很可观。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4%。由此可见,不可再生能源地缘分布不平衡的特点显著。

其他新型能源的分布也受地理因素影响,分布不均衡,但由于新型能源一般在能源消费体系中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不是引起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但这对未来能源利用有重要影响。

世界能源的输出和消费在地缘分布上严重失衡,80%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布在中东、北非、欧亚和北美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的近80%则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石油输出国希望油价保持在适当高水平还是以利于其经济发展,而消费国则希望以可以接受的价格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从而导致了供需矛盾。

2 世界能源安全形势

世界能源安全不仅指以合理的价格为世界经济发展保障各类能源的可靠供应,同时把对自然环境的损坏程度降到最低,它还指保护国际社会及其成员免于遭受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影响的能力,这些风险和威胁与当前和未来的世界能源状况相关,并影响到世界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虽然全球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前景谨慎乐观,但因为受到大国干预、国际投机等诸多因素的多重影响,油气生产和运输等环节受到严重制约,国际能源安全的脆弱性显著。能源问题与大国争斗、地缘政治、地区利益和民族纠纷等矛盾相互交织,成为牵涉到国家战略经济和发展利益以及总体对外战略的多层次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3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自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国民经济总值保持每年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但这是以庞大的能源消耗作为代价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们现阶段的经济体系支柱产业仍是工业,且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的关键时期,预估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于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

伴随着里海—俄罗斯—中亚地区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崛起、非洲挖掘巨大的石油潜力、国际能源地位稳步提升等国际能源供给格局的新变化,我国却面临着诸多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1) 能源总量不够丰富,人均能源相对稀缺且能源储量不均衡,分布也不均衡。

2) 能源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占到很大比例;行业能源消

费不均衡,工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占全国全部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

3) 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过多。中国能源的低效率一直是阻碍能源问题得到解决的一个

桎梏,能源的低利用率直接导致了污染问题。

4) 中国能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石能源的对外依赖性强,特别是石油方面。从1993年起,中

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逐年增加。

5)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作为保障,世界上一些国家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

世界能源的掠夺,一些大国在石油竞争中用各种手段与我国展开能源争夺,我国的能源安

全形势严峻。南中国海有石油资源235亿吨、天然气资源10亿立方米,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我们就南海的领土争端做出强硬的回应,坚决维护我国的主权,保护油气资源。

6) 中国的石油运输通道安全隐患。我国通过海运方式进口石油路线比较单一, 高度依赖霍尔木

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尤其特殊, 我国85% 左右进口的石油都要途经马六甲海峡。如果某些大的海权国家控制了马六甲海峡, 中国的石油进口就会中断。因此,我国就确保能源安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确保我国海上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我们派出了驱逐舰前赴索马里地区包围中国商船不受海盗和他国船只的攻击;与沿途国家积极交涉等。

4 中国的应对策略

世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地缘分布的严重不平衡,使能源因素成为各国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考虑要素之一。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方针:与“十一五”规划同步制定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方针。具体的措施有:

1)建立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由于节能意识不够强,节能技术不成熟,节能体系未形成等原因,我国能源浪费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中国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能源浪费不仅会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成本增加,更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由于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导致需求量增大,进而引起开采力度的加大,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枯竭。能源效率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提高能源效率是促进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增大能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节约能源远比开采更多的能源作用更为显著,因此要将节能工作放在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首位。我国于节能方面有很大潜力,若能以较少的资源完成经济发展的目标,则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具体有大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等方法。

2)增加化石能源的储备

化石能源主要是指石油。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起步晚,由于资金问题,石油战略储备不会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而且我国在石油储备方面的法律仍是一片空白,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结合欧美和日本的经验,我们应走“要储备,先立法”的道路。

3)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提高油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提高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改进勘探技术,加强对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测开采力度(包括南

海地区),并加以储备。

4)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国外石油资源以及实现进口多元化

如今,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中亚、非洲、南美、中东和亚太的五大油气合作区,基本建成中亚、中缅、中俄、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掌握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与非洲和俄罗斯的合作加强,避免高度依赖单一进口途径获得石油资源,减少供应国政策和政治影响,以及西方国家的介入给我国带来的潜在威胁。

5)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

以长远的目光来看,新能源将是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宠儿。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前景可观,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利用。

虽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不可否认核电是当今世界上与煤炭、石油并驾齐驱的支柱能源之一,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是降低燃煤发电带来的污染以及石油消耗以优化电力结构的重要举措。但我们仍面临着核废料难处理,核事故危险性大等问题,这正是我们将重点关注的地方。但毫无疑问,尽管技术上有诸多不成熟,核能的发展将为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枯竭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线心的希望。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巨大的落差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水利资源可利用;新疆羊八井的丰富地热、风能等资源丰富,目前急需解决技术问题,将规模化利用新型能源变为现实。

参考资料: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1] ,新华网。

[2] 陈小沁. 全球化时代国际能源安全形势的特点及趋势[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4(3):81-82

[3] /lunwen/wenke/shx/201204/lunwen_208058.html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分析》

[4] 李世祥. 能源效率战略与促进国家能源安全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47-50

[5] 刘书坦. 国际能源新形势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17-19

[6] 惠庆春. 国际能源新格局与中国能源安全[J]. 理论前沿,2006,12:33-34

[7] 陈新华,能源改变命运中国应对挑战之路,新华出版社,2008.3.

[8] 张雷,矿产资源消费周期理论研究及意义,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01-343

[9] .cn/pdf/051218/jf08.pdf,《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徐小杰。

[10] 《中国快速发展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紧张》,马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上的发言。

[11] /portal/xw/gjxw/webinfo/2011/03/03/1298389645942014.htm ,株洲网,《中国能源安全外部形势堪忧 对国际油价无能为力》,2011-03-03

[12] 赵庆寺. 世界能源安全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新疆社会科学,2012,1:18-24

第二篇 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6年当前国内外军事形势论文范文之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6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 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

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16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16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其次,2016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

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16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第三篇 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6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6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文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状况,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我国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论文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动荡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

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

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

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第四篇 能源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文形势与政策》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与现状

摘要

关键词

一、 “一带一路”的概念和倡议的动因

“一带一路” 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简称, 它发端于中国, 贯通中亚、 东南亚、 南亚、 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 东牵亚太经济圈, 西系欧洲经济圈, 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中共十八大报告和政府报告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已被列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原先的“一带”也就扩大到现在的“一带一路”,这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一带一路” 战略的提出,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于“一带一路”——作为一项涵盖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性倡议,“一带一路”之所以被提出,是有着深刻的国际根源的。

从国际大局来看,”一带一路”是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产物。在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国产能增长很快,要求更多的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因此中国对海外能源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海外市场特别是西方发达市场需求受到抑制,采取各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保护主义设施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为中国优势产能寻找新市场、新空间和新出路,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从国内大局来看,“一带一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国之所以倡导“一带一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国内发展结构也出现了失衡,必须对其进行再平衡。除此之外,“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会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交流,有利于进行双方的合作,制造一条双赢的路径。

二、 ”一带一路”大战略下创造的中国-东盟合作机遇

“一带一路”在地形上分为陆路和海路两部分。陆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为三条,其中一条为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向南而进,过南海,经马六甲、龙目和巽他等海峡,沿印度洋北部至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海域,沿线包括 20 多个国家,其特点是以东盟和东南亚地区为重点,带动南亚地区,并辐射至中东、东非和欧洲。由“一带一路”的路线分析可知,东南亚国家因地缘接近,在这“一带一路”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中国-东盟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经济方面,2004年11月中国-东盟双方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简称《货物贸易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是规范我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降税安排和非关税措施等问题的法律文件。自从实施后,双方七千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

金融方面,李克强总理提出的“2 7合作框架”为各领域的切实合作规划提供了导航。“一带一路”给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的发展机遇是相互的。在互联互通方面,东盟国家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水平。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机制都可为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提供长期、低成本融资服务,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

双向投资合作方面,在国际产能合作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近,经贸往来密切,制造工业领域互补性强,具备产能合作的良好基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促进双方产能合作,有利于中国优势产能转移,也有利于东盟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双方可共同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吸引中方企业赴东盟国家开展集群式投资,建立健全本地区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同时提升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全球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东盟国家优势矿产资源方面。东盟各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铜、钛、铝、石油、天然气等与我国有较强的互补性。比如文莱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以“东方石油小王国”著称。菲律宾是世界重要的铜、金、钴生产国和出口国,铁、煤、油气、硅砂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中国-东盟可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展开合作。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现状

第一,货物贸易方面。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与进口来源地。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增速较快,由2000 年的 395 亿美元上涨到 2012 年的突破 4 千亿美元。

第二,加强了金融合作。中国-东盟金融当局间的合作多基于东盟“10+3”(东盟、中国、韩国、日本)框架,并且此区域贸易激活亚元愿景。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与多个东盟成员国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自从中国实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后,其结算量不断增加。

第三,双向投资增长迅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双方的投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截至 2011 年,东盟国家来华直接投资累计达 673 亿美元。其中投资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项目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且中小企业居多。东盟已经超过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而中国方面,2003 年至 2009 年,中国

企业对东盟的实际年投资额从 2. 3 亿美元增长到 30 亿美元,投资累计达 135 亿美元。东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第四,矿业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重点是矿业开发,包括油气、固态矿业的开采。中国和东盟在矿产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和合作潜力,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矿业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比如,马来西亚一些地区矿产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采,马来西亚方面负责人表示希望得到中国进一步的开采技术援助。我国广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日益完善,在中国与东盟矿业交流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若能与东盟各国深入开展矿业投资与加工贸易合作,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基础设施优势。

总的来说,中国-东盟双方的合作还涉及到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等重点合作领域,预计在未来将会渗透到更多的不同产业中去。

1. 黄锦华. 中国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现状研究【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3)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2015-11-20 来源:中国经济

网—《经济日报》

3. 中国经济时报/2015 年/1 月/9 日/第 004 版 环球财经

4.“一带一路”大战略下的中国—东盟经贸现状与机遇郭可为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5. 呼书秀. 中国与东盟发展: 相互投资的法律机制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张辛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跨边界次区

域经济合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46- 149.

[3] 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

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5):32- 35.

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投资关系分析及对策研究 吕 娜

( 云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29)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经济合作的机遇研究夏春莉(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