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


【篇一】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张爱玲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的爱情故事

2007年,一部叫《色 戒》电影让我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大学生,对他趋之若鹜。于是查了查资料,原来这部作品居然是作者经历了三十年才成型的,深得作者的喜欢,最后在出版时作者在卷首语写到:“这个小故事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一遍的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意识到已经过了三十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爱玲。

张爱玲有着令人羡慕的身世,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虽然没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至于为生活去奔波。她的祖母是当时的大臣李鸿章的女儿,家族显赫令他人嫉妒,但是他却不喜欢这个家,因为家里缺乏温馨。她和弟弟在后母的监视中长大,这导致她最后的作品充满悲观和世俗的主要原因。

“成名要趁早,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如是说。他也确实做到了。说道张爱玲就不得不提胡兰成, 此时的胡兰成,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再胡兰成获得张爱玲假的地址后,他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他俩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就这样,他们相爱了,可是胡兰成有妻子,又是汪精卫的要员,是汉奸。世人都在为她感到惋惜,可是张爱玲不这么觉得。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终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了,这段时间成为了张爱玲小说的鼎盛时期。他俩过着美好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时局动荡,胡兰成接到任务,他要离开上海,从此,他们俩长期分离。但是胡兰成不是一个负责的人,一次战争,胡兰成和一个护士如胶似漆的好上了,这一段时间张爱玲还是和胡兰成写信。她还被蒙在鼓里。过了不久,胡兰成把他和小护士范秀美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她的心被刺痛了。不就日本战败投降,胡兰成的末日来了。他四处逃亡,最后到了温州。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尴尬。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夫妻像”吧。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她叹口气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是呀,张爱玲确实萎谢了,她就是一块沉香,沉香燃尽第一炉香。之所以张爱玲最爱这

个叫《色 戒》的故事,我觉得这些的就是她和胡兰成的故事,故事中的易先生就是汪伪政府的要员。而陈佳芝是一个大学生,他们自己组织的刺杀易先生的行动。但是最后在易先生给她买钻戒时,她觉得他是爱她的,所以她偷偷的告诉了他,易先生顺利的逃掉了,可是,易先生却把她抓住并处死了,最后处决陈佳芝的时候,她是开心的,因为易先生是爱她的。易先生却独自来到了她的床前,黯然神伤。这是一个为爱情愿意牺牲一切的女人,像极了张爱玲,张爱玲为胡兰成付出了那么多。最后却伤透了她的心。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是的,张爱玲就成了那一抹蚊子血抑或是那一粒饭粒。 陈佳芝和易先生的爱情成全了《色 戒》。

香港沦陷,整座城市遭到轰炸。范柳原在炮火中向白流苏表白,面临生死边缘,一切世俗的束缚都褪去了。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倾城之恋。这是张爱玲唯一一部以喜剧结尾的小说,但是代价却是一座城。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面借用曼桢和世钧阐释的爱情观就是: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他俩的爱情跨越了十八年,这部小说之前叫做《十八春》就是这个意思。最后更名为《半生缘》。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这是处识胡兰成时的喜悦,虽然语言就像清风拂面,但是在她的内心却激起了惊涛骇浪。

“向日葵告诉我,只要面对着阳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这是结婚后的张爱玲的美妙句子,自立透露出他的内心的喜悦。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这是饱经思念之苦的她写下的句子。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这是张爱玲的内心独白,她是那么的爱着胡兰成,可是胡兰成却把它当作墙上的蚊子血,白衣服上的饭粒。

“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痛苦不堪的张爱玲深陷情网而不能自拔。于是她被伤害的萎谢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她哭着说,于是,她真的死心了。远赴美国,离开了这个伤心也让自己快乐的地方。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就这么的结束了,在张爱玲心里却深深的印下了印记。“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过去的终究过去了。

张爱玲于1995年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前夕悄然离世。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的生活,因为热闹对于她来说早已是过眼烟云。就这样,张爱玲这第二炉香还是燃尽了。可是她留给我们太多太多。

她本想和胡兰成演绎一段《倾城之恋》,可是胡兰成却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间难以抉择,让张爱玲《等》了那么久,无奈他们相差《半生缘》。

【篇二】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作者七声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1943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标志着她正式步入文坛,自此而后的几十年间,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雷峰塔》、《易经》等等,都可以被成为经典。但是,其前后期作品的特点却有着较大差异:前期作品以华丽而悲凉的风格为主,重点描述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后期作品却以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书写自己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张爱玲既具有遗老遗少的部分习气,同时也对爱情抱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另一方面胡兰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观和创作方向,在经历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破灭之后,她从写别人的故事转而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记录、感悟人生。本文将从张爱玲前后期作品的概况入手,分析不同时期其作品的不同特征,同时分析前后期作品是所以会产生差异及以胡兰成为分界点的原因,以期对研究张爱玲极其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张爱玲;前后期作品;胡兰成;原因;影响

abstract

Zhang Ai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194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incense" marks her formal entry into the literary world. Since then, she has been working hard for a few decades. Works: "Golden Lock", "Allure Love", "Thunder Tower", "Book of Changes" and so on, can be a classic.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before and after it has a big difference: pre-works to gorgeous and desolate style, focusing on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and desire wrestling; post-works are slightly messy straightforward to write their own insight into the life of life insights. The reason why there will be such a difference,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early family and social background, so that Zhang Ailing not only part of the legacy of the old habits, but also have a more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ove; the other hand, the emergence of a certain degree of Hulan Cheng Changed the love of Zhang Ailing and creative direction, after experiencing the vision of love and burst, she wrote from someone else's story to write their own stories, with the text recorded, sentiment lif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Zhang Ailing 's works in the early and late perio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works will be different and the reason of Hulan' s demarcation point, so as to provide some help to the study of Zhang Ailing 's extreme works.

Key words: Zhang Ailing; pre-and later works; Hu Lancheng; reason; influence

引言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是不可忽视的最为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耀人眼目,使人忍不住要去把玩和赞叹。张爱玲出身于世族大家,其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之子,其母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整个张氏家族历经几世繁华,虽然到了其父张志沂这一代已逐渐走向没落,但张家依旧保持着贵族家庭的生活习惯。张爱玲从小便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也有机会大范围接触外界的新思想、新事物,这为她以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奠定了基础。同时,家庭、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巨变及个人经历的磨练更加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使其对女性价值、人生意义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也使其作品不止于优秀,而可以成为不朽。[1]从家庭因素的影响来看,她在十岁时遭遇父母离异的家庭巨变,这使其性格发生了极大转变,她变得孤僻、呆滞、不愿与人交流,同时这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方向产生了极大影响,她笔下人物大多挣扎在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当中,使大多数作品都体现出华丽而悲凉的风格。从时代背景的影响来看,张爱玲一生历经了社会性质的巨大变革,中国穿着封建社会破旧的长衫,蹒跚走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中向着社会主义新中国迈进,张爱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辗转于上海、香港、美国,将自己的所见所想用不同的文字记录下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而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来看,张爱玲一生似乎都无法摆脱另一名字,那就是胡兰成。无论是当时媒体不遗余力的赞美,还是后来舆论对她“汉奸作家”的非议,这一切似乎都有胡兰成的影子。而从张爱玲的作品风格及思想内涵来看,与胡兰成的相恋与决裂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分水岭,以此为界,我们将张爱玲的作品用前后期加以区分,以此来对比探究其中的区别与联系,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人其文。

一、张爱玲早期作品概况

与同时代的一众作家相比,张爱玲无疑是天才作家。她曾有过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而她自己的人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范例。早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年仅十二岁的张爱玲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不幸的她》。在这篇作品当中,年幼的张爱玲将母亲和自己的形象杂糅其中,讲述了一个明显带有悲伤情调的故事。普遍认为这篇小说是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发端,也奠定了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她作品中独有的华丽而悲凉的基调。青年时代是张爱玲较为高产的一段时期,她的经典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都创作于这一阶段,这些作品大多运用比喻、对照、反讽等手法,通过大量色彩的描写,将华美而又沉郁的氛围勾勒到极致,使人在压抑的情境中感受主人公细腻而悲伤的内心世界。这种写作风格不但在当时看来显得别出机杼,即便在现在看来也是相当独树一帜的存在,在她之后很难再有人能够在这一蹊径上超过张爱玲。

1、华丽而悲凉的风格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

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喜剧结局还是悲剧结局,几乎都笼罩在华丽而悲凉的气氛之下,其前期作品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代表作品就是《倾城之恋》。小说在一开篇就用咿呀的胡琴声将读者带到那个黑沉沉的破阳台上,一边听着胡琴诉说那些“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一边俯瞰着眼底阴暗凌乱的一幕幕景象。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故事开始了》一书中明确论述了小说开篇与后文的逻辑关系,可以说,优秀小说的开篇都是作者潜意识的投射,也呼应着故事的结局。《倾城之恋》也是如此,它开篇所提及的胡琴、月、镜子、蚊香等等典型意象在整部小说中反复闪现,将悲凉的情调一以贯之。[2]而在人物设定上,张爱玲将女主人公白流苏放置在自己最为熟悉阴沉封闭的大户人家之中,将对应的娇气

挑剔的生活习性、单纯而纠结的思维方式和赌徒式的性格特质赋予这位白家六小姐,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几乎确定其悲剧性的人生。可是,张爱玲却仍嫌不够,她同时又将离过婚、缺少经济来源这一残酷现实加于其身,又将极其势利的兄嫂置于其侧,让白流苏在世态炎凉的挣扎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绝望。而后,当白流苏遇到自己认为确实打动自己的男人范柳原时,对方风流浪子的特征又激发了她的防范意识,用一次次的试探和言语上的交锋确定这段感情的真实性。这种缺乏信任,甚至缺乏爱情的“恋爱关系”,更加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性。尽管最后张爱玲用香港沦陷这样一场战争成全了白、范二人的婚姻,但二人之间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这种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反而将这种悲剧性推到了极致。

张爱玲不仅善于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方面营造悲剧氛围,在词句雕琢上更是将华丽悲凉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流苏蹲在地下摸着黑点蚊香,阳台上的话听得清清楚楚,可是她这一次却非常的镇静,擦亮了洋火,眼看着它烧过去,火红的小小三角旗,在它自己的风中摇摆着,移,移到她手指边,她噗的一声吹灭了它,只剩下一截红艳的小旗杆,旗杆也枯萎了,垂下灰白蜷曲的鬼影子。”像这种极具象征性的描写比比皆是,似乎在张爱玲小说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凋零、枯萎,而她则刻意将这种凋零和枯萎放慢、放大给读者看,让人沉浸在消逝的焦虑和悲凉之中。虽然她的作品中没有过多描绘大时代、大背景的笔墨,但这种显微镜式的写作方法一样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2、爱情与欲望的角力

爱情与欲望是张爱玲前期作品中的两大主题,它们相互交织,相生相克,一方面主人公热切地追求爱情,但追求爱情的目的往往又不够单纯,而是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还要追求安逸、体面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对富足生活的渴望和对贫苦无依巨大的恐惧又影响着她们的爱情观,使其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要么悲观绝望,要么体现出赌徒式的义无反顾。典型代表是《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它讲述了女主人公葛薇龙从纯情而倔强的女大学生蜕变为贪慕虚荣的拜金女的成长历程。她本是到香港求学,寄住在姑母梁太太家,却被姑母当作了引诱男人的诱饵。原本葛薇龙内心是极其抗拒的,但是她慢慢放弃了内心的挣扎和抵抗,适应甚至迷恋上了这种浮华奢靡的生活。当她爱上了男主人公乔琪时,仿佛看到了摆脱现有环境,同时还能维持富足生活的途径,于是将赌注全部压在了乔琪身上,然而,像张爱玲大多数作品中的男人形象一样,乔琪是个薄情寡义的风流浪子,尽管最终的结局是葛薇龙如愿以偿的留在了这个阔少的身边,但张爱玲用了简短的一句“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来预示另一段悲剧的开始。[3]而在《金锁记》中,张爱玲用一个更为极端的人物——曹七巧,来展现女子在情欲和物欲之间的挣扎。带了三十年“黄金的枷”的曹七巧最终将自己的一身怨气以近乎变态的形式发泄到子女身上,逼死儿媳又破坏女儿的幸福,落得了一个“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的悲惨结局。最终,曹七巧的情欲只能在荷叶边小洋枕上的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物欲则像是带着的那个黄金枷锁,虽然金光灿灿,“可是连

[4]金子的边都啃不到”。张爱玲从一个女性作家的视角将爱情和欲望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描写,

得到了许多前辈名家的赞赏。傅雷将《金锁记》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而夏志清更是将其定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张爱玲前期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几乎无一例外地向欲望,特别是对金钱的欲望低头,这虽然不是她们爱情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方面来自于她母亲的婚姻悲剧及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她对女性意识的深刻思考,即经济上的不独立往往无法获得平等的男女关系,那么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注定是不牢固的。

二、张爱玲晚期作品概况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结识了胡兰成,这段感情虽然只维持了三年,但却轰轰烈烈,这对张爱玲的人生历程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此为节点,张爱玲的作品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她很长一段时间专注于散文和电影剧本的创作,却依旧出手不凡,《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等电影一时间造成万人空巷的局面。此外,她还将自己前期的大量作品进行了译注和修订。而从小说创作领域来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由华丽悲凉转为平淡质朴,她用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式的写法,将自己越发透彻的人生体悟融入其中,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创作路径。

1、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

早在1944年张爱玲第一本小说集《传奇》发表之时,许多作家、文学评论家就曾通过集体批评会的形式对其小说进行探讨,他们高度评价了张爱玲作品在语言风格、词句雕琢及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点,但同时也就其小说结构零散不紧凑的问题给予了中肯的批评。可是在张爱玲的眼中,这样松散的结构自有其用意:“我知道人们急于要求完成,不然就要求刺激来满足自己的喜好。他们对于仅仅是启示,似乎不耐烦。但我还是只能这样写。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自己的文章》)。可见,张爱玲是极为偏爱这种写作方法的,所以在其后期的作品中,这种写法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被刻意放大,变成了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同学少年都不贱》就是运用了这种写法的典型,它在正常的时间线叙述过程中往往随意地就其中某一句或某一词铺展开去,而当自己认为笔意已到的时候又戛然而止,迅速跳闪回原有的时间主线上,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枝枝蔓蔓,将原有的主干隐藏其中,使整篇文字看起来杂乱无序,而实际上是运用自己的意识流动为线索的。例如她在小说的前半段着力描写赵珏与恩娟相处的那些琐碎往事,以及两人各自的感情经历,虽然每件事情看似相对独立,实际上就是以赵珏的心理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的。而小说的后半段更是将这种杂乱的平铺直叙进一步升级,把赵珏与恩娟毕业后几十年间的人生际遇杂糅在一起,通过二人的几次谈话,就其中涉及到的零星片语为基点,相对随机的将原本既定的时间线打乱,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将事件的顺序重新排列。[5]

这种极其自由的写作方式看似会给阅读者构成障碍,但实际上是有其用意的。一方面,人的记忆往往是零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零散的记忆还会产生遗漏,此时人的大脑往往会依照现在的思考逻辑对回忆进行填充和修正,当然,这种填充和修正不会严格按照既有的时间顺序来进行,所以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另一方面,这种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可以让读者更加专注于某一片段的叙述内容,不必过分纠结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连带关系;如果要捋顺顺序关系,又必须对每一个片段都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读者必须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更容易让读者就其中的某些内容产生共鸣。

2、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张爱玲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也越发完整透彻。在她的前期作品中,书写的重点更多的偏向于对某些问题的思索和探讨,也更加注重通过营造氛围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体验。而在后期作品中,张爱玲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笃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时她不再只是通过极其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现主旨思想,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到了生活细节当中,通过这样平淡质朴的风格来承载起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

同样是没落家族的悲剧,《雷峰塔》和《易经》两部作品却和前期的作品有所不同。《雷峰塔》是从一个女童的视角去观察大人的世界,父亲沉浸在旧日的繁华和鸦片的麻醉之中,母亲则与姑姑出国念书,极力摆脱悲剧婚姻的束缚。这种新旧思想的冲击并没有将女主人公琵琶变得过分尖锐极端,而是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进而一步步变得越发麻木。这种麻木相较于《金锁记》中的尖锐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贴近当时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女性的常态。[6]而《易经》将故事延展到一个成年人的世界,琵琶幼年时的麻木实际上是源于一种心理上的早熟,是因为过早的看透了很多事情的真相才会自我麻醉,这种性格特质在她长到后慢慢发酵为一种极度的冷静客观。张爱玲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这种冷眼旁观的心态全面加以展现,把自己的人生体悟穿插其中,可以说,幼年的惨痛经历反而成为了她后来的精神财富,使他可以看透更多的人和事,也避免了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

三、前后期作品差异的原因

以胡兰成为分界,张爱玲前后期的作品产生了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早年间家庭因素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与胡兰成这段热烈而又凄凉的爱情的影响。前者使其前期作品呈现出华丽而悲凉的风格,后者则增长了其洞见世事的智慧。

1、早期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

张爱玲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的显赫声望、极高的社会地位及富裕的经济条件把张爱玲变成了自己小说中的女主角一般的大家小姐。她小时候家中就有汽车,每天上学都是车接车送,她有女佣何干专门照料她的生活起居,这些都使她身上多少沾染了一些遗老遗少的习气,最明显的表现是她很注重物质享受。1933年前后,张爱玲在上海《大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漫画,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而后年仅十一二岁的她用这五元钱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这种爱美、注重享受的特质投射到了她作品中的几乎所有女主人公身上,她们永远都是华丽体面的样子,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依然不愿以过于狼狈的样貌示人。但是,这种过多的欲望追求与她们的悲惨人生极不相称,注定导致悲剧结局。幼年时父母离异也对张爱玲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一方面她开始对爱情持有悲观态度,这使得她的作品中恋爱双方往往都在相互怀疑,不断试探,可安稳确凿的爱情却都是求之不得的;另一方面,母亲摆脱不幸婚姻的束缚,两度赴法国学习的做法对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起到了启蒙式的作用,让她开始认真思考女性生存的方式和价值,所以她在作品中多用反讽、隐喻的方式对此进行探讨。

当然,这种家庭环境所带来的也不完全是坏处,富足的生活条件使张爱玲可以较早的接受优质的教育。从传统的私塾式教育中,她接触了很多古典名著,特别是《红楼梦》,它对她的写作形式和语言风格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中的很多对白和情节设置都是仿照《红楼梦》。张爱玲也极其偏爱这部作品,在后期对《红楼梦》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7]从现代的西式教育中,她又形成了深厚的英文功底,也接触了英文作品,这为其英文作品的撰写和译注奠定了基础。

另外,社会的巨大变革为张爱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使个人情感放置在矛盾尖锐的社会大环境下,显得更加真切动人。同时,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也赋予其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2、胡张之恋的影响

张爱玲的作品多是以恋爱为主题的,而在现实生活当中,除去与桑弧的“错过”,我们

【篇三】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张爱玲的情爱世界

张爱玲本人的第一段婚姻也颇令人津津乐道。胡兰成晚年靠张爱玲提高知名度,详尽地描述了他和张爱玲的故事。据说这男人惯常吃软饭,抱女人粗腿,所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故事的开头是胡兰成在一本报刊杂志上读到了张爱玲一篇文章,很是欣赏,便从苏青处得到张爱玲的地址,登门造访。张爱玲这样一个孤僻遁世的人,倒也适合这样的开场白。据说胡兰成是个才子,这两人估计是一拍即合,聊得很是投机。胡兰成一回生二回熟,脚步越走越勤快,言辞渐渐暧昧起来。当时胡兰成三十七岁,张爱玲二十一二岁,一个小女孩,毫无恋爱经验,怎是这个风流男人的对手?及至胡兰成的发妻与他离婚,他们才正式结婚。据胡兰成说“爱妻”与他离婚的时候,他还跑到爱玲那里痛哭了一场。至于胡发妻是不是为了张爱玲而于胡兰成离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凭张爱玲的个性,就算胡不离婚,她也是无所谓的。

胡兰成替伪政府做事,她肯定知道,但她也肯定不在乎。她是这么一种人,完全的自我,完全地生活在“我”的世界里,外面的环境,国破家亡、大灾大难,都只是“我”的世界的背景,虽然会影响到“我”的世界,但内里没有关联。背景就是背景,像一个屏障似的,可以随便更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胡兰成和她是一种人,胡兰成也是只在乎自己的得失。但因为张爱玲是个女人,且不喜入世,所以虽然“于国于家无望”,终究也没有倒打一耙,做个汉奸,只是一度做过汉奸的女人罢了。

张胡度过了一两年的幸福生活,估计也是张爱玲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后来估计胡兰成被追杀,开始了逃亡生涯。一路上也是艳事不断,跑到哪里骚到哪里,生病住院了就勾搭护士,藏匿在村庄就勾搭村妇。张爱玲几度汇钱给他资助他,后来又跑去找他。胡兰成大大方方地带自己的姘妇与张爱玲见面,共处一室。张爱玲居然毫不尴尬,寒暄搭讪,很令我佩服。可能她出生在晚清遗少的家庭里,见惯了姨太太之流,不以为然。夫妻二人度过几天以后,张爱玲回去了,再去信时,终于露出一般女人的态度。她责问胡兰成:“结婚的时候你说给我安稳,现在你的承诺呢?”第一段婚姻宣告结束。

张爱玲这次的“一般女人的态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也是欣赏的。这说明张爱玲对于爱情还是有要求的。后来张爱玲所写小说里的男主角多似胡兰成,浅薄、情商低,把情欲当作爱情,头脑还未进化完全。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个典型。第一炉香有点《连环套》的味道,通篇都是男女情欲的描写,只不过一个是香港高级交际花,一个是广东下层女子,看上去高贵些罢了。而且一炉香最后扯到了爱情,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可怜的爱情吧。

梁太太是个完完全全的拜金女,出生于士绅家庭,也算是书香门第,颇有体面。可是体面不能当饭吃,家族已经没落了,女儿家想要出头,唯有靠自己。梁太太是个聪明现实的人,靠着自己一身皮囊,嫁到梁家做个第n房小妾,专门等着梁老头死。没想到梁老头命挺硬,到死的时候梁太太已经是四五十岁中年人了。这一点梁太太就不如国外某富婆,据说有富婆嫁个男人死个男人,她专门积攒遗产,几辈子都用不完。看来梁太太心还是太善了,克夫的能力不够。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

老头一死,梁太太得了大笔遗产,就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调情

与搞破鞋。她不缺钱,但缺爱,所以要下半辈子补足。可毕竟是美人迟暮了,有些时候力不从心,她就把丫头中出众一点的扶植起来,替她弄人。后来来了个侄女葛薇龙就更好了,一家子骨肉,亲上加亲,肥水不流外人田。

薇龙十八九岁,正是青春年少天真烂漫,被她姑妈那上流社会光彩耀眼的生活给迷惑住了。可小女孩毕竟是小女孩,还没成长为真正的交际花,对爱情还是有向往,一来二去就动了真情。被上流社会游戏圈里一个叫乔琪乔的浪子迷住了,引发了她那“蛮暴的热情”,不可自拔。

这个乔琪乔是乔诚爵士的第n房小妾的第n个儿子,一无是处游手好闲。他没钱没能力,唯一的本事就是跟女人厮混。倘若他是个女子,一定是个出色的交际花,比葛薇龙出色多了,可惜没有交际男这个行业。他和梁太太倒是同一种类型的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娶个嫁妆丰厚的女人,然后吃软饭。

乔琪乔自是红粉丛中的高手,葛薇龙这个刚出炉的小交际花怎敌他?还没听过几句男人的花言巧语呢,还处于会脸红的阶段。葛薇龙很轻易地被他的手段与情话打动了,当然她也是个有点理智的女孩子,她知道乔琪乔是个什么人,她用理智命令自己远离他。

然而葛薇龙又处于什么环境中?所谓的上流社会交际圈,男人们不是老头就是幼稚少年,葛薇龙不喜欢这个环境,不喜欢那些人,找不到一个有点意思的人。于是又找上了乔琪乔,简直是一种逃匿的心理,使自己的心有所依靠,原先的好感就上升为爱慕。她青春年少,她需要爱一个人。而乔琪乔,是她所处环境中唯一一个有可能的男人。

乔琪乔私通完了葛薇龙以后又私通梁太太的丫头,被薇龙发现,大闹一场,并提出回家。梁太太气急败坏,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薇龙,又要前功尽弃,身边出众点的人才都被乔琪乔戏了去。梁太太压住怒火,使手段撺掇乔琪乔娶葛薇龙,乔琪自是不肯。梁太太道,你想娶个千金小姐,哪里像薇龙这么好说话,这么惯着你?既给你钱又给你玩?薇龙虽然不是千金小姐,但她能弄钱啊,等她年老色衰收入减少以后,你把她休了就完了。

乔:真的,薇龙,我是个顶爱说谎的人,但是我从来没对你说过一句谎,自己也觉得纳罕。

葛:从来没有。有时候,你明明知道一句小小的谎可以使我多么快乐,但是——不!你懒得操心。

乔:你也用不着我来编谎给你听。你自己会哄自己。总有一天,你不得不承认我是多么可鄙的一个人。那时候,你也要懊悔你为我牺牲了这许多!一气,就把我杀了,也说不定!我简直害怕!

葛: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这几句话,简直就是文眼了。

【篇四】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尔雅通识课大学语文判断题

尔雅通识课大学语文判断题

1. 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否

2.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是

3. 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否

4. 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是

5. 语言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否

6. 艺术的真正魅力来自于语言。是

7. 语言本身隐藏着权利,本身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思考。是

8. 在文学创作中,永远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否

9. 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是

10. 演讲是一种公共话语行为。语言组织总是暗含着鼓动性和说服性。是

11. 金圣叹是因为反抗清廷统治者拒绝执行剃发令而被当局处死。否

吉首大学尔雅通识课

12. 在演讲中,理性的说服比感情的感染更有效。否

13. 金圣叹《不亦快哉》一文有许多历代文人的仿作,即使到了现当代也不例外。是

14. “拷红”是《红楼梦》中的情节。否

15. 当代小说中,作者常常会出现不合常规语法表达的语言。是

16.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中,真话与假话掺在一起,这是一种文学叙事手法。是

17. 在《水浒传》中,武松是一个被文学语言神话了的英雄形象。否

18. 王小波故事里所讲述的内容是“现实主义”的,讲述故事的姿态却是“荒诞主义”的。否

19.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是著名的作家。否

20. 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王小波是热点人物。否

21. 话剧《倾城之恋》于1944年在上海兰心剧院首次上演。是

22.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其语法意义而言,这是一句假话。就其修辞意义而言,这是一句真话。是

23. 胡兰成曾将张爱玲称作“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也曾将她比作古希腊那位有“自恋”情结的美少年。是

24. 《西风》杂志走红于50年代,它以“译述夕阳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办刊宗旨。否

25. 从内在来看,张爱玲的内心是矛盾的,是她个人生命触觉的敏感,与缺乏现实生活的能力之间的矛盾。是

26.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亦精于戏剧,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是

27. 汪曾祺组织的演出的第一部戏剧是《沙家浜》,这也是他在戏剧界的成名作。否

28. 李鸿章当外交官时,正值大清帝国衰落之际。因此,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时,不得不对外国人卑躬屈膝。否

29. 闲笔看似东拉西扯,内容松散,不得要领,实则“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是

30. 汪曾祺写《金岳霖先生》一文,仅仅是为了表达对金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否

31. 上世纪民国时期建设的大学由于起点低,基础差,因此发展举步

维艰,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很差。否

32. 媒介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否

33. 从语言的使用上来讲,使用反问句去询问他人,通常是不礼貌的。是

34. 发刊词是期刊媒介独有的体彩。是

35.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评论观点“意象说”,认为“词应以意象为上”。否

36. 蔡元培认为学术上的主张和分歧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否

37. 庄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建构主义的。否

38. 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治国”,其所指的“国”和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家观念非常相似。否

39. 现代知识分子往往将“心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否

40. 庄子和老子同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思想十分一致,没有任何不同。否

41. 在道家看来,只有“道”才是绝对的,其他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是

42. 在古典时期,精于一门具体知识的专家是受到众人尊敬的。否

43. “望洋兴叹”这个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是

44. 庄子和屈原的《渔父》都表达了出世和入世的观点。是

45. 在《楚辞渔父》一文中,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描写和形象描写来把握屈原的人物特征。是

46. 庄子的《渔父》是为了批判不同的思想。是

47. 一般在独幕剧中,对话的双方在观点立场上可同可不同。否

48. 台湾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在70年代在中国大陆传播,是与当时人们寻找感情的解放密切相关的。是

49. 齐秦和罗大佑构成了中国早期流行音乐带有理性主义启蒙价值和意义的声音。否

50. 罗大佑被看做是反思国家主义的主体幻觉,即私人絮语阶段的代表人物。否

51. 齐秦和齐豫对纯粹的声音的追求,与罗大佑开创的摇滚音乐之风,其追求的精神实质是不一样的。否

52. 罗大佑的歌曲风格更多的是一种深沉,而李宗盛的音乐风格则更为日常化,他更多的表达的是小小的个人的日常情感。是

53. 20世纪流行音乐的声音内部充满了道德对抗的能量。是

54. 《春天里》和《私奔》所反映的情感主题都属于一个类型,都是对爱情美好的憧憬。否

55. 校园民谣的出现,实质上是以另一种形式对崔健式摇滚和理想主义的延续。否

56. 传统的悼亡诗,更多着墨于描写逝去的人有深刻影响的方面,以此来表达诗人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是

57. 戴望舒前期和后期在象征手法上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传统象征手法。否

58. 在戴望舒《萧红墓前口占》一诗中,“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的

“六小时”是一个虚数,这符合中国传统诗词对数的写法。否

59. “口占”是现代文学的词语。所谓“口占”,就是指口头的,后经过其他人整理成文的。否

60. 在戴望舒《萧红墓前口占》一诗中,“长夜漫漫”出自《史记》的“长夜漫漫何时旦”。是

61. 一般来说,表达诗意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则立项尽意,一则直言其意。是

62. 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是

63. 语言规定了种种瞬间的体验,甚至可以创造其本身不具有的意味。是

64. 语言不需要表达对象,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是

65. 《不亦快哉》中记录的33个故事,最后都以“不亦快哉”四字结束。是

66. “不亦快哉”是金圣叹给他作品命名的题目。否

67. 一个语词的修辞意义和语法意义常常不一致,甚至没有任何关系。是

68. 《天才梦》是张爱玲晚年的自传。否

69.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部作品以“猪”做为主人公,既是自嘲,同时又是反讽。是

70. 《十八春》这一部小说是以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在乱世中

的阴差阳错。是

71. 《决裂》是一部关于一所农业大学的影片,极好的图解了毛泽东对“年轻人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观点。是

72. 张爱玲在《天才梦》中所反映出的“生存焦虑”,与鲁迅的“民族焦虑”是一致的,都是对民族和国家的一种热切关注。否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

73. 相较于白话文,文言文的文体能做到行文兼具深情、庄重、典雅的特性。是

74. 中国的史料中,只有正史的史料才是绝对准确的。否

75. 蔡元培是中华民国政府第一人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是

76. 汪曾祺能用白话文写出文言文的魅力,也特别爱用闲笔的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是

77. 《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是王国维先生的墓志铭。是

78.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中国近代只有李鸿章和周恩来二人才能称得上“外交家”。是

79. 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自杀是令人崇敬的殉国行为。否

80. 百家争鸣时期,按照地理上可划分为北方学派和南方学派,北方学派以儒家为主,南方学派以道家为主。是

81. 道家“无为以至于无不为”的人生观是非常消极、保守的。否

82. 《秋水》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当为庄子本人所作。否

83. 庄子所谓的“道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功夫。”是

84. 林志炫诠释的《花房姑娘》,充满了一种柔软的不舍和幽怨情调,这与崔健所表达的感情不同。是

85. 80年代初内地就已经有作者自己创作的流行歌曲。否

86. 流行音乐并非自古就有,它的形成具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

87. 网络媒介包括电子音乐、Flash、MTV、卡拉OK等。否

88. 罗大佑所代表的时代,更多的是反映都市茫然感、疏离感与浓重的乡愁之间的冲撞。是

89. 中国的流行音乐在商品化经济的时代遭遇的第一个转变,是从噪音的时代,进入到诗情的时代。是

90.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是

91. 在诗词鉴赏中,作者一般以景喻人,借景致的描写来抒发人物的品格或者情感。是

92. 约翰济慈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他是古典派的主要成员。否

93. 李商隐的《燕台四首》主要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借景抒情,描述女子思君情

怀。是

94. 《西北有高楼》中“交梳结绮窗”一句,以“绮窗”作美好之喻,用以形容诗中女子容貌姣好。否

95. 所谓的“天眼”,指的是能够看到事情的本质或者说本象。是

96.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中的“明日又是伤流潦”中的“又是”,是以主人公的视角来写的,它写出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苦闷。是

97. 能够整合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一词的语境的词语是“闲人”。否

98. 书写秦观“三绝碑”的作者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是

99. 《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一句,被王国维认为是“无我之境”的代表。否

100. “出山”即出仕,说“出山为小草”,表达的是官场中对原有的官员精神世界的限制,“小草”则是与国家机器,或者说国家这个体制相比而言的渺小个体价值。是

101. 秦观的《踏莎行》的最后两句词,依稀表达了作者对做官后,与自然人生脱离之状的无奈。是

102.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诉求,就是要尽一切努力,将当时美国所有的黑人都能团结起来,争取平等。否

103. 学界有人仅仅从个人情感,即爱情的角度来解读戴望舒的《雨巷》,并非空穴来风。是 104. 《古诗十九首》是出自一位著名诗人之手,是这位诗人的作品集。否

105. 晏殊的《山亭柳》和《西北有高楼》中,都表达的是作者向外追寻的精神诉求。是 106. 在中国的文学书写传统中,当描写一个女子站在窗前时,往往是写该女子内心向外的渴求,是寻找外界关注和认可的情怀。是 107. 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学与非文学的差异主要在于其透明的程度不同。是

108. 秦观的《踏莎行》是他在离开郴州前写的抒怀之词。是

109.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一词中,“一霎车尘,都向尘中老”中的“老”在此说的仅仅是年龄的老去。否

110. 事实上,《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的下阕对上阕的有力回应,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感悟之上。是

111. 苏东坡曾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海南。是 112. 在美国内战前,信仰新教的白人所认为的奴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战俘,另一种则是自愿卖身为奴的人。是 113. 像“迷”、“失”这样表达愁绪的字眼,在《楚辞》中并不多见。否

【篇五】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胡兰成 评张爱玲

评 张 爱 玲

■ 胡兰成

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她赞叹越剧《借红灯》这名称,说是美极了。为了一个美丽的字眼,至于感动到那样,这里有着她对于人生之虔诚。她不是以孩子的天真,不是以中年人的执著,也不是以老年人的智慧,而是以洋溢的青春之旖旎,照亮了人生。

我可以想象,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支嫣红的杜鹃花,春之林野是为她而存在。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而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曾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象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环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借红灯”这美丽的字眼所感到,至于愿使自己变成就是这个美丽的字眼那样。这并不是自我恋。自我恋是伤感的,执著的,而她却是跋扈的。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音说道:“看哪,人主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

正如少年人讲话爱抢先,觉得自己要说的话太多太兴奋到不可抑止,至于来不及也没有空隙容许他倾听对方的说话,而常常无礼地加以打断一样,张爱玲先生由于青春的力的奔放,往往不能抑止自己去尊重外界的事物,甚至于还加以蹂躏。她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倒是外界的事物在她看来成为贫乏的,不够用来说明

她所要说明的东西,她并且烦恼于一切语言文字的贫乏。这使她宁愿择取古典的东西做材料,而以图案画的手法来表现。因为古典的东西离现实愈远,她愈有创造美丽的幻想的自由,而图案画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寄以宗教般的虔诚。

她一次对我说,她喜欢新派的绘画。新派的绘画是把形体作成图案,而以颜色来表现象征的意味的。它不是实事实物的复写,却几乎是自我完成的创造。我想,是因此之故,特别适宜于她的年龄与才华的吧。她曾经给我看过她在香港时的绘画作品,把许多人形画在一幅画面上,有善于说话的女人,低眉顺眼请示主人的女厨子、房东太太、舞女等等。她说是因为当时没有纸,所以画在一起的,但这样的画在一起,却构成了古典的图案。其中有一幅是一位朋友替她涂的青灰的颜色,她赞叹说:“这真如月光一般。”我看了果然是幽邃,静寂得使人深思的。

她的小说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有一种热带的新鲜的气息,从生之虔诚的深处并激出生之泼刺。她对于人生,恰如少年人的初恋,不是她的对象真有这样美,这样崇高,却是她自己的青春创造了美与崇高,使对象圣化了。

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其实她是清苦到自己上街买小菜。然而站在她跟前,就是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不过是暴发户。这决不是因为她有着传统的贵族的血液,却是她的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作成她的这种贵族气氛的。

贵族气氛本来是排他的,然而她慈悲,爱悦自己本来是执著的,然而她有一种忘我的境界。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屈的。饶恕,是因为恐怖,罪恶与残酷者其实是悲惨的失败者,如《金锁记》的曹七巧,上帝的天使将为她而流泪,把她的故事编成一支歌,使世人知道爱。而《花凋》的女主角受了一生的委屈,委屈到死,则作者把她写成一个殉道者,而以“永恒的爱,永恒的依依”作为她的大理石的墓的题词。读它的时候,我记起了被系时作的诗中的两句:“这是泪花晶莹的世界,然而是美丽的。”作者悲悯人世的强者的软弱,而给予人世的弱者以康健与喜悦。人世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一并被作者提高到顶点,就结合为一。他们无论是强者,是弱者,一齐来到了末曰审判,而耶和华说:“我的孩子,你是给欺侮了。”于是强者弱者同声一哭,彼此有了了解,都成为善良的、欢喜的了。

她就是这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基督在鸡鸣之前祈祷三次:“主啊,如果可以移开这杯子,让它移开吧。”而终于说:“既是主的意思,我将喝干它。”于是他走向十字架,饶恕了钉死他的人们,并且给钉死在他旁边的两个强盗祝福。她就是这样,总觉得对于这世界爱之不尽。

她的这性格,在和她接近之后,我渐渐了解了。初初一看,似乎她之为人和她的作品是不相似的。因为,倘以为她为骄傲,则骄傲是排斥外界的;倘以为她为谦逊,则谦逊也是排斥外界的;而她的作品却又那么的深入人生。但我随即发现,她是谦逊而放恣。她的谦逊不是拘谨,放恣也不是骄傲。一次她说:“将来的世界应当是男性的。”那意思,就是她在《沉香屑》里说的“那是个淡色的,高音的世界,到处是光与音乐”。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曾经想以隋唐的时代做背景写一篇小说,后来在回忆中说道:“对于我,隋唐年间是个橙红的时代。”她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写过一篇《霸王与虞姬》,有这样的句子:借项羽的口说道:“我

们是被猎了,但我倒转要做猎者。”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她具有基督的女性美,同时具有古希腊的英雄的男性美。她的调子是阴暗而又明亮的。她见了人,很重礼数,很拘谨似的,其实这礼数与拘谨正是她所缺乏的,可以看出她的努力想补救,带点慌张的天真,与被抑制着的有余的放恣。有一次,几个人在一道,她正讲究着礼数,却随即为了替一个人辩护,而激越了,几乎是固执地。她是倔强的。

因为她倔强,认真,所以她不会跌倒,而看见了人们怎样的跌倒。只有英雄能懂得英雄,也只有英雄能懂得凡人,跌倒者自己是不能懂得怎样跌倒的。她的作品的题材,所以有许多跌倒的人物。因为她的爱有余,她的生命力有余,所以能看出弱者的爱与生命力的挣扎,如同《倾城之恋》里的柳原,作者描写他的无诚意,却不自觉地揭露了他的被自己抑制着的诚意,爱与烦恼。几千年来,无数平凡的人失败了、破灭了,委弃在尘埃里,但也是他们培养了人类的存在与前进。他们并不是浪费的,他们是以失败与破灭证明了人生爱。他们虽败于小敌,但和英雄之败于强敌,其生死搏斗是同样可敬的。她的作品里的人物之所以使人感动者,便在于此。

又因为她的才华有余,所以行文美丽到要融解,然而是素朴的。

讲到她的倔强,我曾经设想,什么是世界上最强的人呢?倘使有这样一个人,他被一种从未经验过的烦恼重重地迫着,要排遣它是不能,倘竟迫倒了他呢,他也将感谢它,然而也不能。他试试喝醉,想使自己软弱些,也还是想要失败而不能。有如半马人齐龙被他的学生赫格尔斯的毒箭射中,而他是得了不朽的,在苦痛中怎么也死不掉。他祈祷大神宙斯取回他的不朽,让他可以死去,结束苦痛。这是强者的悲哀。但这样的人还不是最强者。因为他的悲哀里没有喜悦。

而她,是在卑微与委屈中成就她的倔强,而使这倔强成为庄严。如《金锁记》里的长安,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终于被她的母亲加上了一个难堪的尾巴,当她的爱人童世舫告辞的时候,她这样写:长安“静静地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的雏菊。她两手交握着,脸上显出稀有的柔和。世舫回过身来道:“姜小姐……”她隔得远远地站定了,只是垂着头。世舫微微鞠了一躬,转身就走了。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能力干涉。水井,树,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这真是委屈,然而是最强的抗议。是这样深的苦痛,而“脸上显出稀有的柔和”,没有一个荷马的史诗里的英雄能忍受这样大的悲哀,而在最高的处所结合了生之悲哀与生之喜悦。

因为,她是属于希腊的,同时也属于基督的。她有如黎明的女神,清新的空气里有她的梦思,却又对于这世界爱之不尽。

起先,我只读了她的一小部分作品,有这样的担心,以为青春是要消失的,她对于人生的初恋将有一天成为过去,那时候将有一种难以排遣的怅然自失,而她的才华将枯萎。现在,我不再这么想了。我深信她的才华是常青的。何以呢?就因为她不仅是希腊的,而且是基督的。

论到她的作品,我想先从《倾城之恋》说起。白公馆的流苏小姐二十岁上离了婚,回娘

家,住七八年,哥嫂骗光了她的钱之后,用教训,也用冷言热语要将她逼走。而她也终于出走了,抱着受了委屈的心情,拚着接受罪恶的挑战,在罪恶中跋涉,以她的残剩的青春作命运的一掷。但也并非全由于负气,还更由于直到现在才分明地使她吃惊的古老的家庭的颓败生活,埋葬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没有同情,没有一点风趣的残剩,是这么一种凄凉情味,使她的出走类似逃亡。这种颓败的气氛,以前她是没有感觉到的,因为她是此中长大的。第一次感觉到,大概是在结婚之后丈夫的家里。男家和她的娘家白公馆应是同等门户,只因为于她是生疏,她以生人的眼看出了这种颓败的气氛,但不能如这次的分明,却不过是觉得诸般的不合适。作者虽然没有提到离婚的原因,可是不难想象的。于是她回到娘家,在那里有她做女儿时代一切熟悉的东西,便她又住上了七八年。但在哥嫂排挤她,使她觉得在娘家也成了一个生人之后,她骤然地发现了这古老的家庭的颓败气氛,比她哥哥的教训和嫂嫂的冷言热语更难受,而同时也是与这些教训和冷言热语混合为一的灰暗而轻飘的画面,而陷于一种绝望的恐怖。她凄凉地、小声地说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

于是她走了,怨愤地、凄凉地、也喜悦地走了。

然而她不是娜拉。她是旧式家庭的女子,以她残剩的青春的火把,去寻觅一些儿温存,一些儿新鲜,与一些儿切实的东西。她把这些归结于第二次的结婚,而她也只能如此。

她的对手柳原是一个自私的男子,也可以说是颓败的人物,不过是另一种的颓败。他和她要好,不打算和她结婚。这样的人往往是机智的、伶俐的,可是没有热情。他的机智与伶俐使他成为透明,放射着某种光辉,却更见得他的生命之火是已经熄灭了。结婚是需要虔诚的,他没有这虔诚。他需要娼妓,也需要女友,而不需要妻。他与萨黑荑妮公主往来,这萨黑荑妮公主对于他毋宁是娼妓,他决不把她和流苏同等看待。保持这样的女友关系,靠的是机智与伶俐,不是靠的热情。流苏恨他的这一手,但也有不尽了解他的地方。柳原有意当着人做出和她亲狎的神气,而两人相对时却又是平淡的、闲适的,始终保持着距离。他的始终保持着距离是狡狯,但他当着人和她的亲狎却是有着某种真情的。人们把他俩当作夫妇,在他乃是以欺骗来安慰自己,因为他只是厌倦人生,缺乏家庭生活的虔诚,没有勇气结婚而已,但仍然自己感觉到这一面的空虚,他需要以伪装的夫妇来填补这空虚。其人是自私的,并且怯弱。有一天,他在深夜里打电话给流苏,也不是为了要使流苏烦恼,却正是他自己的烦恼的透露,他说出了爱,随即又自己取消了。因为怯弱,所以他也是凄凉的。

但流苏不能懂得这些,只以为都是他在刻毒她,玩弄她,她也是自私的,但她的自私只是因为狭隘,和柳原的自私是因为软弱不同。当她赌气回上海住了些时,柳原打电报请她再到香港去的时候,她觉得万分委屈,失败到不能不听他摆布而哭了。这处所,倘在低手,是要写成一喜一怒,或惭喜交集的,其实是绝没有喜意,也没有怒,连愧惭都不是,而有的只是一腔委屈。

重到香港之后,一个晚上柳原吻了她。第二天他却告诉她,他一礼拜后就要上英国去。他是要逃避自己的这一吻。流苏被留在香港,独自住在他给她新租下的一所房子里。一切竟是这样的空洞、不切实,这样的没有着落吗?不,就是梦也要痹烩更分明些。她搬进了新房子,“客厅里门窗上的油漆还没干,她用食指摸着试了一试,然后把那黏黏指尖贴在墙上,一贴一个绿迹子。为什么不?这又不犯法?这是她的家!她笑了,索性在那蒲公英黄的粉墙上打了一个鲜明的绿手印。”她要证实给自己看,就是欺骗自己都好。

于是来了战争,柳原和流苏逃难做一起。这战争,如作者所说,流弹的“那一声声的„吱呦呃……‟撕裂了空气,撕毁了神经。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一条在寒风中簌簌飘动。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了的神经的尖端,那炸弹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地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愁绮恨,全关在里面了。”而更要紧的,是这流弹与炸弹把柳原与流苏的机智与伶俐、自私与软弱都撕掉了,剩下素朴的一男一女,变成很少说话,却彼此关切着,结了婚了。早先说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首最悲哀的诗,至此得到真实的人生做注解了:“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

这故事结局是壮健的,作者刻画了柳原的与流苏的机智与伶俐,但终于否定了这些,说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自私的女人。”而有些读者却停留于对柳原与流苏的俏皮话的玩味与赞赏,并且看不出就在这种看似斗智的俏皮话中也有着真的人性,有着抑制着的烦恼,对于这样的读者,作者许是要感觉寂寞的吧!

至于文句的美,有些地方真是不可及的。例如:“那口渴的太阳汩汩地吸着海水,漱着、吐着、哗啦哗啦的响。人身上的水分全给它吸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了,轻飘飘的。流苏渐渐感到那奇异的眩晕与愉快……”凡是在浅水湾海滩上玩过的人大概总能领略这妙处的。又如写流苏刚到香港:“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躐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流苏想着,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心里不由的七上八下起来。”好在哪里,我想是无须解释的。并且我也不想一一举出,不如让读者们自己去发现来得更好。

有一次,张爱玲和我说:“我是个自私的人”,言下又是歉然,又是倔强。停了一停,又思索着说:“我在小处是不自私的,但在大处是非常的自私。”

她甚至怀疑自己的感情,贫乏到没有责任心。但她又说:“比如写文章上头,我可是极负责任的。”究竟是什么回事呢?当时也说不上来。

但也随即得到了启发。是几天之后,我和一个由小党员做到大官的人闲谈,他正经地并且看来是很好意地规劝我:应当积极,应当爱国,应当革命。我倦怠地答道:“爱国全给人家爱去了,革命也全给人家革去了,所以我只好不爱国了,不革命了。”

正如鲁迅说的:正义都在他们那一边。他们的正义和我们有什么相干?而这么说说,也有人会怒目而视,因为群众是他们的,同志也是他们的,我又有什么“们”?好,就说是和我不相干吧。于是我成了个人主义者。

再遇见张爱玲的时候,我说:“你也不过是个人主义者罢了。”这名称是不大好的,但也没有法子,就马马虎虎承受这个名称吧。说到“没有法子”和“马马虎虎”,想起一次和清水、池田两位谈天,他们很惊奇这两句中国特有的流行语。我说这两句话是民国以来才有的。几十年来,英雄们来来去去,一个个摩拳擦掌,在那里救国救民。而人民,却只是赶着看热闹,你问他游行他也去,你叫他喊口号他也喊。回来问他怎么样?他说是“马马虎虎”。但凡英雄们,无论是土著的、外来的,总是异口同声地叹气,对于这样的人民“没有法子”。也幸亏这“马马虎虎”,人民才不至于被骗光,使得英雄们作恶“没有法子”作得彻底。

【篇六】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张爱玲,放弃亦灿然

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完全是因为崇拜张爱玲的原故,书中对张爱玲的描写似乎成了“海内孤本”。虽然张爱玲不屑:“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

胡兰成,浙江嵊县人,出身寒门,却是个旧式才子,有满腹经世之才与入世之志。曾任汪伪政权掌控下的《中华日报》总主编,抗战胜利后,经香港逃亡日本。《今生今世》是胡兰成著作中的一本,书中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地记叙了他与8个女人的情感历程,张爱玲是其中的一个。台湾金马奖电影《滚滚红尘》就是三毛根据胡兰成和张爱玲的故事编写的。 胡兰成外表修长萧洒,有过人的才学和智慧,那种落拓不羁的名士风度,总是破坏着规矩与方圆。他的才情与道德分离的力量,自有一种男人的风情。这种名士派的逍遥,使他对女人的吸引和掌控犹如《今生今世》的文笔一样开阖吞吐,游刃有余。其横溢出世的才华成为其放恣充溢地进行情感走私的敲门砖,使其无法聚拢来固定地寄放于一物一事一人一处,无法驻脚,没有驿站,大而言之,是对祖国民族大众,小而言之,是对婚姻家庭情人,甚至对他自己也是这样。

在胡兰成,众多的恋人是不矛盾的。张爱玲与他相遇在上海,这里有胡的妻室,而此时他在外面尚有几多艳遇。胡兰成是见识过美人的,况且张爱玲也不是美人,以至于胡初见张爱玲时感觉完全不对,张爱玲给胡兰成带来的新鲜惊喜使他不再囿于定型的判断,遂离婚后与张爱玲结为夫妇。但是,胡兰成终究不是一个讲究专情的男人,即便在与张爱玲最两情相悦的日子里,他有的也只是名士艳遇后自我肯定与自我膨胀的快乐,而不是要把自己的情感盛注起来变成对对方郑重的承诺。日本投降后,胡兰成逃亡武汉,在武汉的汉阳医院又迷上了只有17岁的少女周训德。逃亡杭州时,又与范秀美以夫妻名义同居。论才华、论地位,两者都不可与张爱玲相比,可是年轻和美貌这两项对于胡兰成这样的性情中人而言,就足以构成所有理由。

遇人不淑,萎谢是必然的结局,多少痴情女子遭逢此厄,天才张爱玲也未能例外。在作品里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众生的张爱玲在自己的故事里毫无主动权,一路追赶,换来胡兰成一路退缩,并一路拈花惹草,扬长而去。张爱玲是一个描写爱情的高手,描摹人情世故,无不细致入微。然而,可叹张爱玲一枝笔,写尽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却写不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天下男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者难有几何,张爱玲枉有绝世才华却一样不能免于沦为弃妇形象。曾经,在胡兰成眼里,张爱玲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作成了一种贵族气氛,张爱玲的作品被胡兰成称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些曾让胡兰成表现出一个名士不绝万缕的才思的优点和特质已经和普通女人的年轻、美丽和平庸打成了平手。

胡兰成的烂情贬低了张爱玲的才情。张爱玲选择了放弃,因为放弃,而使女人最后一点可怜可叹的自尊得以存活。尽管张爱玲的婚姻象胡兰成的政治一样的糊涂,但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放弃却不能不彰显出一代才女的明智和果敢,否则,张爱玲就真的成为胡兰成众多女人中的一个,暗淡了她的才气、特质和魅力,那可真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看张爱玲一生,才华横溢,风靡无数国人,但其最为动人心魄、傲骨凛然的还是在胡兰成面前毅然决然的转身,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虽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