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资料和故事


篇一:《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1.76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好学上进,乡人赞他“博学”。

一、“礼容”游戏

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小朋友一起玩“礼容”的游戏。孔

丘扮演相国,小朋友扮演国君。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但表情却很严肃,一本正经地对着同伴鞠躬。

忽然“国君”从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

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

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 “国君”

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孔丘正待再说什么,

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长相奇特、衣服非常破烂的

人,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

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

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孔丘说:“我叫孔丘。今年六岁。”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可好玩了。”同伴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同伴欢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一会儿,那人放松了手。孔丘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还没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礼’是文王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声,大声说道:“什么文王,全是骗人的鬼话;小孩子鸟事不懂,在这里装模作样,实在可恶!”说完,一张脸变得狰狞可怖,瞪了孔丘一眼,虽然是在大白天,孔丘还是吓得“妈呀”一声,转头就跑。刚跑到街角,被一个人抱个正着。孔丘这才定下神来。 原来那人姓李名耳,又名老聃。

李耳在孔丘家呆了有六个月了,一直教孔丘学“礼”。

二、孔子“说谎”

孔夫子对于自己的出身父母,总是三缄其口甚至“打死也不说实话”,令人纳闷。

民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因饥渴难耐而又身无分文,不得已与一个杠子铺老板“抬杠”,以为自己满腹经纶赢杠子铺一把毫无问题。当老板问及“先生高堂安康”时,因不愿实话实说,并以为是一句客套话,顺口回答说:“父母健在,承蒙惦念。”

结果中人圈套,不仅没有赢到钱,反而输了两吊。因为孔子早就说过

“父母在,不远游”的话。这个故事的“伏笔”就是,孔夫子为什么不愿对人说及父母的实情呢?

可见,孔老先生的为人并不忠,也不实,是说过假话的。原因就是脸皮特薄。何必呢?

三、樊迟学信礼

子曰"吾不如老农。"樊迟请学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迟也!

公元前496年的一天,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大清早便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这一天,正是他的生日。说话间,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向夫子祝贺生日。

弟子们磕完了头,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或说,或笑,或敬酒,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其中一个是子贡,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

原来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他一身农民打扮,这次子贡去鲁国,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是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

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

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

“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

„„

樊迟退出屋外,孔子就当着其他学生说,樊迟真是一个小人。

四、 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篇二:《孔子的故事》

31、孔子的故事

教学要求:

1、认识“仲、儒”等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论”;理解“艰难、孤苦伶仃、羞惭、凄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谦虚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称为圣人。

教学难点:

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孔子的生平资料、《论语》的内容、名人的勤学故事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全班有感情地配乐读,这几句话是谁说的?

3、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孔子。

4、师出示课件,补充孔子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故事》。(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认读

(2)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检查预习和自读情况:

(1)指名读下面的词语

凄凉 儒家 论语 经典 仲

传诵 艰难度日 举目无亲 孤苦伶仃

满面羞惭 远近闻名 谦虚好学 不以为然

多音字教学和写字指导

(2)分组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___家、___家、___家。

孔子是一个家境___的孩子。

孔子成了___的大学者。

孔子读书___。

孔子___,___,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3)用上“虽然„„但是„„,„„而且„„,„„所以„„”把所填内容连成一段话。(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读书非常刻苦。而且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三、品读感悟

1、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个自然段介绍了孔子的地位和身世?学生反馈。

指导读两个句子,理解“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凄凉”等词语。

2、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默读第2至5自然段,想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关于他求学的故事?用笔勾划出来。

4、学生反馈。

(1)、贵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满面羞惭”,思考:为什么他会被大贵族孙氏赶出来呢?(因为他家境贫寒,根本没有钱读书。)

(3)、孔子没钱读书,被赶走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象。

(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4)、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他是怎么读书的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他一边给被人看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

板书:刻苦

(5)、用“一边„„一边„„”造句。

(6)、概括这一段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教育学生可以在习作中运用这种写法。

(6)、孔子进太庙,是怎样做的?女生读第4自然段,指名读重点句,抓住“珍惜、仔细、搞清楚、不以为然、不懂就问”等词语理解。

(7)、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说明他有什么品质?板书: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8)、孔子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成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让我们怀着对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9)孔子学识渊博,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全班齐读“后来,他的学生们把他说的话和他的一些事迹辑录成了一本书,叫《论语》。这本书成了儒家经典,被世代传诵。”

四、拓展延伸,说故事。

1、师:如今,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修有孔子庙;在那儿,还建有孔林;每年在山东还会举办孔子文化节,对孔子进行纪念。出示课件

2、今天学了《孔子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题上面的空白处)

3、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名人的勤学故事呢, 我们一起来阅读《鲁迅卖奖章》的故事。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5、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关于苏东坡好学的故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2)、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论语》中的话认真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6、最后,老师用一句名言和同学们共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下课!

板书:

31、孔子的故事

刻苦 谦虚好学 不懂就问

篇三:《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

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孔子的资料和故事}.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篇四:《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

老子与孔子的师生故事,有不少散落在古籍中,从中既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差异 ,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许多不看古籍的人往往以为孔子的思想是与老子的思想相对立的,比如,认为老子同意无为,孔子同意有为,相信看了这位朋友的帖子,一定会增长许多见识。(编者)

在老子向孔子讲授的知识中,就有关于自然学说的内容。

《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老聃以“至道”。老聃曰:“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样解释“至道”,实际是发挥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庄子》所记老子向孔子说的这段话,不能简单地当作寓言看待,因为其中“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即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的说法,亦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执辔篇》,记载了一段子夏讲人和万物生成之本原的话,请教孔子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孔子答道“是的”,他曾经听老聃这样说过。这段话是:“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偶,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道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人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左齿右爵)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诸老聃亦如汝之言。”这些周易的阴阳数理观点,对生物自然现象所作的解释,由于孔子以前曾经听老子说过,所以能作出肯定地回答。这件事说明,易学不仅是儒家所修,道家早有研究,以后儒道两家均用易学思想,解说万物生成或养生之道,亦是早有渊源,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家语》关于“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左齿右爵)者九窍而胎生”的见解,与《庄子·知北游》所谓“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的说法一致,两者互相印证,其为老子向孔子所说,应是可信的了。

同时,老子还以五行生万物之说教孔子。《孔子家语·五帝篇》记说:“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孔子这又是听老子讲的!这条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的五行生物说和五德终始论,原来与老聃的思想有关,而孔子乃是其直接传扬者。

另外,我们看到孔子与老子在思想上还有其他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

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比喻最好的德性。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也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之而无私似德”。两者如出一辙。

老子和孔子都称道“无为而治”。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赞扬“无为而治”,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又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些也都表现了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御览》卷915引《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老子以凤鸟比喻孔子,不独有偶,楚狂接舆陆通,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L亦喻孔子为凤。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而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历来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孔子拜老子为师,这是历史事实。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都有记述。儒门后学所著之《礼记》与孔子后裔所撰之《家语》,也都一再提及,就证明绝非无中生有。而且,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先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对于孔子师事老子一事,大可不必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更用不着极力抹杀,矢口否认。实际上,孔子尊师重教,勤学好问,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如实地予以评价,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才是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从上述孔子师事老子一事看出,孔子尊敬教师,虚心求教,获得不少知识充实自己,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丧葬礼仪,抑或是自然学识诸方面,都从老子那里得益颇多。当他向学生传授或答疑时,总不忘教师的教诲,常常讲到“吾闻诸老聃曰”云云,尊师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这样好学尊师的优秀品德,不仅是他成为博学多识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世以积极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孔子尊敬师长,向老子虚心求教的可贵品德,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自:道德之光论坛

篇五:《31孔子的故事》

讲给大家听。教学难点孔子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教学准备生字卡、课前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名言揭题。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交流自己搜集的孔子的资料。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3.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读了课文,你对孔子增加了哪些了解?三、理解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画记你感受最深的词句。2.讨论交流:(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相机理解以下词语。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举目无亲:抬头看不到一个亲人。形容人地生疏。举目:抬起眼睛,指抬头。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羞惭:羞愧。(3)这个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小结。4.齐读。四、学习生字词。1.自由识记生字词。2.检查交流识记方法。3.指导书写。“惭”为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各部件写紧凑。“艰”字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良”。“懂”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尊”的上面不要写成“”。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朗读课文。2.提问:课文介绍了孔子的哪些故事?二、理解第二至五自然段。1.自由读。思考:讲了孔子的哪些故事?2.讨论:(1)孔子的境况非常凄凉,他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相机理解以下词语。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师法: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风凉话: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礼法:社会上通行的法纪和礼仪。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然:对,正确。经典: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传诵:辗转传布诵读。(2)如果平时听到别人说你的风凉话,心情会怎样?3.讲故事。(1)课文中讲述的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2)小组内讲故事。(3)指名上台讲。三、拓展延伸。1.孔子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2.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交流孔子其他方面的故事。3.如果我们面对孔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模拟采访孔子。四、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孔子名言做成书签勉励自己。2.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论语》。

篇六:《孔子的故事好词好句》

孔子的故事好词好句摘抄:

孔子的故事好词:

镇静如常 一字不苟 千锤百炼 仆仆风尘 靡靡之音 一板正经

谦虚谨慎 夸夸其谈 公正不阿 无言以对 愁眉苦脸 井然有条

又窄又小 谦逊淳朴 有职有权 和悦近人 不顾廉耻 称霸天下

随声附和 耀眼争光

孔子的故事好句:

1 . 可是孔子这时却还是执迷着——为梦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得到政治地位而执着。

2 . 逢巧天上有一簇红云,像一群五颜六色的鸟一样,夹着太阳飘来飘去。

3 . 这就是孔子对于自己终身事业和乐观积极精神的概括,而且这种态度,在他是在任何环境都保持着的。

4 . 当然思想变化时不能马上看得出来的,孔子在当时也还是顺着自己的路子走。

5 . 孔子的话反映了新旧变革剧烈的时代,旧的名称和新的名称不再适合的情况。

6 . 他也接触了一些和自己见解迥然不同的人物,这就是他的眼界更开阔,观察事物的能力更深刻了。

7 . 老子比孔子年纪大得多,经验阅历也丰富得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是所接触到的广博得多。

8 . 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其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会见时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上饶有意义的一页。

9 . 孔子的主张也和齐国贵族有矛盾,而他所看中的那一套繁琐礼节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失败是当然的。

10 . 佛看到孔子正彷徨无路,也知道孔子因为赵简子杀了贤人而不满意赵简子,他认为孔子很有去的可能。

11 . 季札是一个博学而有文学修养的人,他对于听到的乐歌都有中肯的、深刻的批评。

12 . 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健壮这时她日后

能经受其中中磨难,而始终精力充沛的原因之一。

13 . 孔子称赞子产是对人们有着惠爱的人,在思想上,子产也是比较开明的。

14 . 他欺凌过孔子,但孔子雍容的态度终于折服了他,他于是诚心诚意的做了孔子的学生。

15 . 子路是一个坦白直爽、忠实可靠的人。

16 . 鲁昭公答应了了,便给他们一辆车子,两匹马,还派了一个仆人,打发他们到洛阳去。

篇七:《31、孔子的故事》

31、孔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举目无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圣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孔子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

2.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读的积极兴

趣,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集体的反馈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2)教育学生学习孔子刻苦、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圣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搜集资料,全面了解孔子。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学无止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师导:这些都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名言。

3、组织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孔子。{孔子的资料和故事}.

4、师导:同学们,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孔子求学、成长的故事。

(从孩子们熟悉的孔子的名言人手,激发学生认识、了解孔子的兴趣。通过资料的反馈。使学生对孔子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说说课文写了孔子的哪些事情。

3.读了课文,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孔子的资料和故事}.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 家、 家、 家。

孔子是一个家境 的孩子。

孔子是一个 的大学者。

孔子读书 。

孔子 , ,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三、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再强调。

字音:“仲”是卷舌音,“惭”“诵”“祀”是平舌音。

字形:“艰”字右边不能多一点,写成“良”;“懂”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2.教师再出示上述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3.分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倾听,帮忙正音。

4.全班齐读课文。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在自读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四、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反馈刚才自读时完成的填空题。

2.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把所填的内容连成连贯的一段话。

(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读书非常勤奋。而且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反馈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串联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孔子成功的原因,激发学生对于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填空练习,我们知道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他求学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l、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求学的故事,感悟孔子成功的原因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了解孔子的其他故事。

使学生受到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孔子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相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圣人。他家境虽然贫寒,但是他 、 终于成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品读句子,深入认识孔子

1.师导:同学们,课文在给我们介绍孔子时候。写了孑L子的两个小故事。请大家把这两个读一读,并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孔子的资料和故事}.

2.指名反馈。

贵族孙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

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

3.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思考:孔子为什么会被大贵族孙氏的门将赶走?

4.指名反馈:因为大贵族孙氏请的是有身份的读书人。孔子当时家境贫寒,

根本没有钱读书。

5、引导学生想像:同学们,当时孔子满脸羞愧,只好离开了。大家想像一下,他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名说一说;我一定要读书,成为有身份的读书人)

6.师导: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他是怎么读书的呢?(指名反馈:他—边给别人看管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

7.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句练习。

8.教师:第二个故事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的什么优秀品质呢?(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9.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不懂就问的句子。

10.集体反馈。

教学建议:

(1)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

(2)说说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不懂就问的品质的。

(3)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1.教师小结:同学们,孔子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最后成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后世的儒家尊奉为圣人。{孔子的资料和故事}.

12.教师导读:让我们怀着对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读故事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体会孔子发奋图强的内心活动。组织学生在画句子,说体会,有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孔子优秀的品质)

三、拓展延伸,说故事{孔子的资料和故事}.

1、师导:同学们。孔子学识渊博,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他的学生们把他所说的话和他的—些事迹辑录成了一本书。叫《论语》。你们搜集了哪些孔子的故事呢?

2.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讲孔子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孔子学识渊博,品行高尚.受到了后人广泛的尊敬。人们修建孔庙纪念他。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埠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词语。

2、和同学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孔子的故事。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论语》。

板书设计

31 孔子的故事

勤奋刻苦

谦虚好学

篇八:《孔子求教于老子的史料故事》

有个孔子求教于老子的史料故事:

年轻的孔子曾来到东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学问。

彼此一番见面礼仪之后,老子突然张开了自己的嘴让孔子看,然后问道:“你能看得见我的牙齿吗?”

孔子感觉很是奇怪,先生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于是据实回答:“您的牙齿,已经全都掉光了。”

老子接着又问:“那么我的舌头呢?你看它还在我嘴里吗?”

孔子立即回答说:“它还在您的嘴里。完好无损。”

于是,老子不慌不忙地说出一个道理:“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老是与各种食物咬来碰去,还自己跟自己咬来碰去,因此时间长了就掉光了。可是,舌头不同。舌头柔软,虽然常常在牙齿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挤过来挤过去的,但始终都只是默默地品味儿,不参与牙齿跟食物任何一方的磕碰争斗;最终,食物碎了,牙齿掉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损地伴随人的生命直到终点……”

孔子恍然大悟。老子这是在用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做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个“弱柔生存”、“不偏不倚”的道理……

道家开山鼻祖、古代大思想家老子和儒家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子都是历史名人,均出自儒家门下;有资料称,老子比孔子大二三十岁。显然,老子该为长者。

时政频道>国内

汉代画像石现"滑板车"

网友:到处是穿越者(图)

2014-05-02 14:53 来源:西部网

现在儿童玩的滑板车,古代的同龄人也有类似的。

“滑板车”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本是上班族发明的代步工具,但传入中国后,却迅速成为深受儿童们喜爱的玩具。

近日,当网友“六六他娘”带着儿子去碑林参观时,在一块东汉画像石上,也发现了一件“滑板车”,从时间上看,要比德国人发明早了近两千年。

古代到处都是穿越者

画像石中,一名儿童手推“滑板车”,站在两个大人之间抬头仰望。“六六他娘”在微博中称儿子当时非常兴奋,大叫“这个东西我也有”。 在一个小时之内,这条微博阅读量便突破了两万,并被网友们热议。 “史上最著名”儿童也玩它

这件画像石出土于陕北绥德,描绘的是孔子长途跋涉来到洛阳,向老子求学的场景。右侧的孔子手执“大雁”,屈身向老子行拜师礼。据《庄子》记载,在这次会面后,孔子感慨要不是老子启蒙,到现在自己还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呢。(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而站在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儿童,名叫项橐(tuó),是春秋时代闻名的神童。据史书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被项橐用泥沙修筑的“城墙”挡住了去路。孔子问他何不避车,项橐回答说只闻车避城,未闻城避车。后来项橐又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子却回答不出来。于是有《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之句,所以他也被戏称为“史上最著名”儿童。

而他手中的“滑板车”,根据嵇康《高士传》的记载,被称为“蒲车”,是东汉时代流行的玩具。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可以用来代步,但车轮滚动还是能给当时的儿童带来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