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红楼梦有感论文


篇一:《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

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

我觉得中国诗词史上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一样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两种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专制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得。

宝钗隐寓着兢兢业业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鞠躬尽瘁的张居正,是心忧天下的王安石,他们把社稷乾坤当成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天下而活,文死忠谏,武征沙场,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树大招风,那些嫉妒怨恨他们的人又怎么会少呢,他们用一生之力守护的东西,最终也会破碎、消融在历史中。

红楼梦以一种毁灭的绚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彻头彻尾而无法避免的悲剧。

林黛玉是天上的飞鸟,命运却把她牢牢锁在海底,要她眼睁睁地被海底的暗波汹涌吞没,生不逢时不自由,是千万孤高者的写照,他们明明比时代站得更高,却不得不接受这时代的潮流;薛宝钗是海底的游鱼,命运却在她有生之年,一点一点的把她生命中的水抽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千万权谋者的悲哀,他们真挚的热爱自己的时代,他们为之努力过,却无力改变,只得消融。 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却忘了他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却忘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弱点,人们只记得孤高者不与时同,是怪人,只记得权谋者殚精竭虑,是奇人,却忘了他们也有弱点。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红楼梦中不仅隐含了士人们的抱负和追求,还凸显了在那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士人们所追求的爱情。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团锦簇环肥燕瘦的大观园中脱颖而出成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小家碧玉姿态倾城,不是因为她才情天赋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为她境界高远令人敬悟,而是因为她拥有,红楼梦中唯一真挚动人的爱情。而给她这份殊荣的,正是她的宝哥哥。因为爱,所以结合,是士人们真挚的所求。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篇二:《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 。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篇三:《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的感想

09中文 阮枝梅 09111215

《红楼梦》,其问世之始,似乎就注定了它的沧桑。由“脂评本”到后来的“程甲本”及后来的《红楼》揭秘系列问世,如今庚辰本与戚序本《脂评石头记》为众多“红迷”追索。时代尤如一把不见其刃却锋利无比的刀,不经意间,已然将其刻上了深深的印记。小说是给人以生活的浓缩和性格的升华。而《红楼梦》,开篇,便给我带来许多感知的启蒙和思考。我感觉它一直陪伴在我成长的路上,并让我懂得,世间除却温情与牵绊,亦存在的严酷与沉重。她不仅仅以小说的形式,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涵盖诸多学科和包含各类知识。从人文社科方面的哲学、社会、伦理、政治,再到自然科学的医学、美学、建筑学领域,甚至家居和美食,无一不给她的读者予以多层次的感知认识和享受。而其蕴含的生活哲理,都是由看似平淡,实则精湛独到的人物对话和不经意间的神来之笔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番功力,绝非朝昔之间就能完成的,作者是经过“披阅十载,增减五次”的呕心沥血的过程。正所谓读一部《红楼》,可品百味人生。鲁迅先生曾今说过:“一本红楼梦,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部《红楼》,一个传奇。由此引发的许多争辩,这其中包含了太多学问。其中的离奇坎坷,使得多少“红学”专家及“红迷”们为之争辩不休,恋恋萦怀。

现在回想起儿时初读《红楼》的时光,不禁会喟叹当年的懵懂无知。当时读《红楼》的初衷,竟是因为好奇,对体弱多病的林妹妹的好奇,对宝黛生死之恋的好奇。其实,当时看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一个蒙顿初开的小丫头,半知半解的,竟然勉强读完了一部古典名著。同时,也是有挫败感的,毕竟是囫囵吞枣,直到整部名著读完,也未能体会其中真味!只是对“黛玉葬花”和“黛玉撕帕焚稿”等几处有些感伤罢了。

后来的年岁里,接触《红楼》的机会更多了,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心智的成熟,我每次拜读,都能从中读出了种种不一样的意蕴。首先,是其中的关于事态变迁,命运无常的慨叹,这真的需要慢慢体会,好一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回想之前在红楼里上演各种人生的悲欢离合,真假难辨,真的,只不过是一场已经落幕的梦;其次,便是那种 “辞藻警心,余香满口,不忍释卷”的感觉。《红楼》里诗韵才情,总让人沉缅其中,如痴如醉。黛玉那首“葬花辞”,每每吟来,都使人如临其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敏感而细腻的少女悲愁。“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无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的铮铮铁骨,如此孤傲不阿的性格以及酣畅淋漓的抒发似乎已经预示着黛玉的悲剧命运,凄苦

人生,正如诗句“玉带林中挂”的暗示。这实际上也是对金陵十二钗及所有女子的命运的预示,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读《红楼》是一种快意与沉重的享受,也给人以顿悟:林妹妹的痴与情,终免不了被人假以瑕疵;宝姐姐的世故与练达,也没能修成圆满结局。人生不仅有美好与盛开的喜悦,更有冷酷和凋零的悲伤。其实,世间有些情感是不能用单一的颜色或粗略的线条划分界定的。感觉自己似乎读懂了一些《红楼》。想起自己曾经将《红楼梦》理解为仅仅是爱情以及围绕着爱情的一部悲剧,这是多么可笑。现在边读边体味着《红楼》悲情给予我的细腻与丰富的感情时,也认识到生命于红尘中的立体与多重性。那些夏花般绚烂的生命,在繁华中生长,再消亡。所有的,青春、美好、生命,皆皆难逃令人扼腕的悲凉与败落。恰如黛玉的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长聚不如长散,到了终究是散的。此话听似残忍,然而,却是生活的真实。曹雪芹着力表现的,就是命运的无奈中,借着“真”与“痴”,来体现人生蕴含的机运及人类情感的意境与情境。由此主旨,作者又将世人种种的“痴”由宝、黛加以纯化、境化,那些看似乖张实则清醒的痴情,贯穿始终,将宝黛之间的猜忌,吃醋,试探,这种痴情勾勒得气韵生花,满盘皆活。

黛玉,虽说她喜爱耍耍小性子,发发小脾气,然而这些尤能突出她的真实。她是大观园中至情,至性,至真的第一位,她的悲剧一生皆是因情而起,最后也是因情而终。我觉得她的至情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吃醋阶段,我们对于林妹妹的印象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每当想到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的小性子、爱吃醋、爱恼人。黛玉自小进入贾府,与宝玉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亲密无间,青梅竹马,黛玉早已将宝玉认定为自己生命中的知己。谁知,薛宝钗横空出世,且是冲着金石良缘而来,生性敏感的林妹妹,难免会觉察出其中的微妙,面对这样的情形,吃醋耍小性子是情理中的。尤为明显的一次是在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宝姐姐卧病,作为表弟,宝玉自然是要去探望的,恰巧黛玉也去看望,这是红楼梦中三人第一次一齐出场,大幕刚一拉开,三人便别别扭扭地出场。黛玉一进门,就道:“哎呦,我来的不巧了!”对此宝钗很是不解,这倒引起了黛玉的一番谈论,明里暗里吃着宝姐姐的醋。更有甚者,薛姨妈挽留他们吃饭,宝玉硬是要喝冷酒,宝钗好言相劝,最终宝玉是听从了。恰在这时,黛玉的丫鬟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借此机会,又把二宝讽刺了一通。又有一次黛玉去宝玉处,晴雯并没有给、黛玉开门,恰要转身离开时,望看见宝钗从怡红院出来。黛玉心里很是伤心,黯然回去后独自落泪,在潇湘馆抱膝坐至二更。由此可见,这时的黛玉仍是小女子的性情,在她心中,宝玉只能属于她一个人,容不得别人的侵犯。

试探阶段,黛玉进贾府的时日也不短了,这么多年的耳鬓厮磨,黛玉也知道宝玉心中是有她,但是黛玉心中仍对金玉良缘有所嫌隙,于是开始了她对宝玉的试探。曹雪芹在《享福人福深还祷福》中有一段话“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

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有个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此段中宝玉和黛玉彼此之间的试探写的很是鲜活。这种试探,终以黛玉的安心为结。《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章中说到,黛玉知道湘云来了,前来试探,正巧听见湘云在与宝玉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是从不说这些混帐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这一段话恰巧被黛玉听见,她是又惊又喜,心下认定宝玉果真是知己,以往的心思全然没有白付。其后,宝玉的一句“你放心”和一番掏心窝的话语,真正地将黛玉说通了,说透了。这一番彻悟,使得黛玉不但认定了宝玉是自己心目中的知己,也确定了自己也是宝玉心中的唯一。至此之后,在红楼梦中,我们很难再看到宝黛闹矛盾的场面。

唯爱独尊,自宝玉的一番肺腑之言,黛玉是放宽了心,她不再多次试探。这时候的黛玉,一些表现让读者觉得困惑。这就不得不提,宝钗的妹妹,宝琴过来做客的那一段,乖巧娇柔的宝琴深得贾母的宠爱。宝钗倒是有些嫉妒了,平常都不动声色的她,竟说了句:“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这点福气!你到去吧,恐怕我们委屈了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可这时的黛玉却是另一番样子,与宝琴称呼起姐妹来,好生亲密。宝玉看着,倒是暗暗纳罕。又有一次,袭人奉茶,只剩一杯,而宝黛皆在,那袭人便说:“那位喝时那位先接了,我再

篇四:《读红楼梦有感》

凄凉永存

——读<<红楼梦>>有感

五年级一班 刘俊辰

当夜色织上屋顶,当华灯映燃于夜的星空,当妈妈陶醉于甜美的梦乡,我又来到书架前,拿起那本让我怦然心动的书——<<红楼梦>>。

这本书主要讲了林黛玉进了贾府后,晴雯的含冤而死,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紫鹃的悲情怒目,直到最后宝玉了却尘缘,都呈现出凄凉的一面。

合上书,我对书中的人物感到不满。文中的薛宝钗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其实,她也值得同情。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她只是默默谦让;当看到宝玉出家,她只是“瞪直了两眼”,并没有哭闹,可见她对所有事只能克制着,当她想到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也只是平静的接受。

降珠仙草无意得到了神英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因此当降珠仙子听说神英待者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以报答他的灌溉之恩。黛玉前生被神水浇灌,一尘不染,所以当来到凡间时,便染上了不治之症。她性情高洁,却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因此没有片刻欢颜。

想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宝钗和黛玉的凄凉,也让人觉得酸酸的,文中的寂寞已展现出来,无法掩盖。想必作者在这花费许多时间吧?那种感觉一直保留,永不改变。 习作点评:

红楼,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了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小作者小小年纪能读懂这本书,着实令人佩服。

篇五:《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度红楼梦有感论文}.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度红楼梦有感论文}.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度红楼梦有感论文}.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一样花开到底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题记

九月,秋意渐浓。

有风从墙外自由的天空吹入贾府,那四角的天空,终被风慢慢吹成了秋天。

风从竹篱吹过,浸入即将盛开的菊花的经脉中,唤醒了枝头上贮藏了一春一夏的蓓蕾,以常人看不懂、也看不清的方式缓缓张开慵懒的蕊,清凉的香气,不知不觉在微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只不过,会有人看懂,只不过,时间未到罢了。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棵世外仙姝;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作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姣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越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还有那深深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叛逆情怀,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又该怎样同那冰冷森严的封建制度相融合呢?

只好格格不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那是个怎样的女子啊。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如玉般纯净无暇。从小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她只是想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罢了。她那样的孤标傲世,可又有几人懂她?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的确,那淡泊疏野、那孤标傲世、那顽强清高的菊,怎会和纤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呢?千年之前,有一个叫陶渊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后,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用她纤纤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灵魂就这样契合在了一起。因为她本是这样的人啊!

有人说黛玉不如宝钗稳重、宽厚,可宝钗那样老成、圆滑处世的富贵花,又怎能和林黛玉这瓣瓣傲骨的世外仙姝相提并论呢?

不禁想起爷爷的大书柜。从那里,我翻出了多少书?犹记得那四本《红楼梦》啊,浅青色的书面、老式的线装本,微微泛黄的纸,连“梦”字都还是繁体。旧旧的样子,犹如一位在岁月里模糊了背影的女子。然而,那金陵十二钗却活灵活现地在纸上浮动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哀伤,让我一时不禁莞尔,一时不禁落泪。在别人大叫读不下去时,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红楼梦》,和那个,孤傲脱俗的女子。

会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怎样的落寞,怎样的黯然神伤。口齿噙香对月吟。无人懂。{度红楼梦有感论文}.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后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一定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秋菊俯视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的清香,逍遥了整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想,潇湘馆那里的竹篱是否日日被黛玉那沉静悠然的喃喃细语所敲打?黛玉又是否常坐在那石上,看着书,轻念一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还是,如后人所道,潇湘妃,枉凝眉,千古红楼梦一回。还是如往常一样,不悲不喜。

或,面对那菊花,轻拢水袖,漫展柔荑,轻捻一朵菊,念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庭院深深,没有回答,只有回音。

篇六:《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