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陆河县方维教育 叶林锐

摘要: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前反思 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后反思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主要是作业反思及测后反思。测后反思就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审视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作业反思就是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反思课堂、课中、课后的学习行为。它是有效讲评的前提。深刻反思、重视讲评是全面实现测试功能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 1

“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在 “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不经意中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2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对反比例函数y=1/x,当x1 <x2时,其对应函数的值y1和y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在讲解这道题目时,直接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进行讲解。结果发现当讲完这道题目时,很多同学很迷茫,我赶紧调整思路,采用特殊值代入法,同学顿时茅塞顿开。同时也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了真正的理解。

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其中一条边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我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6,求底边长。 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3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 4

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如在与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勾股定理)时,让学生观察图1,探讨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很多学生直接运用AC BC=AB,得出S S=S,这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及一部分学生阐述自己思路的启迪下,同学的思维意识得到开放,于是有了如图

2、图3等的做法,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2、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们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 5

篇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论文范文。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应用题教学正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组)不等式(组)和函数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克服解决应用问题的心理障碍,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好地突破解应用题这一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初中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生应用题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对学习应用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教材中的应用题的问题背景与农村的社会背景反差较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学生读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习惯运用算术模式解应用题,缺乏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特别是七年级)中,老师对由运用算术方法到运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过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能让学生体会到运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以致学生遇到复杂的应用问题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四)学生解答应用题缺乏信心。根据调查统计,多年中考应用题的得分率都在20%~35%之间。

二、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一)激发学习应用题的源动力----培养兴趣和夯实基础。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与信心,激励人们有勇气和力量面对难题,引发人们因实践而有新发现。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非常感兴趣,就能引发其因好奇而主动实践。牛顿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引发联想而产生浓厚的探讨兴趣,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上正处在逐步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过程,要让他们学好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必须要在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方面下功夫。大家知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备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实际和经历)当地社会生活实际编辑应用题,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材施教,使学生对学习应用题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把握学习应用题的必要条件和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落实好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关。从小学到初中,数学逐渐由具体转化到抽象,开始使用字母表示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也由小学的算术解法过渡到用方程(组)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的代数求解法,作为转化的关键时期七年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简单的应用题,学生普遍习惯用算术方法求解,虽然这阶段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使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还不明显,学生普遍认为用算术解法比用方程求解更简单,但作为教师必须要纵观全局,从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从简单的应用问题开始,引导学生重视方程解法,甚至要指定必须使用列方程解应用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代数解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代数的解题方法,逐渐体会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并通过反复训练增强其自信心。

(三)抓住学习应用题的关键——重视构建数学模式的发生过程。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把实际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式,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求解。解应用题一般有分析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不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式、求解、检验和作答等六个步骤,而构建数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分析。很多学生在学习时,

只是重视解应用题要书面表达的后五个步骤而不重视分析这一解题环节,导致不会解答复杂的应用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同样忽视分析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七年级教学中没把握好应用题分析过程的教学,造成了大面积的学生不会解应用题,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以致在八、九年级这一阶段有部分教师认为应用题只是少数聪明学生会解的,在教学应用题时也产生面向少数学生的倾向,最终使应用问题的教学效果出现很不乐观的局面。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从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纵观全局,把握好教学尺度,从七年级开始,重视分析解题方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重视分析,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果做好了分析过程,那么后面的合理设置未知数和要书面表达出来的解题过程将会水到渠成。

(四)巧走学习应用题的捷径----类比归纳解题方法。应用题的类型题比较多,有列方程(组)、列不等式(组)和列函数关系式等类型,看上去繁杂无序,但是只要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在不同题型中很多应用题有着共同的特点。常见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商品买卖问题和溶液配制问题等,都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找出了各种应用问题中的这个共同特征,解决许多应用题就有章可循,事半功倍。例如: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反思3450字

例1(见前面(三))的分析:已知甲乙两人走路所用的具体时间,求甲乙两人的速度,从第三个量路程入手找相等关系:甲所走的路程 乙所走的路程=36

例2、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kg,乙种原料29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甲种原料9kg、乙种原料3kg;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甲种原料4kg、乙种原料10kg。(1)设生产x件A种产品,写出x应满足的不等式组;

(2)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生产方案?请你帮助设计。

分析: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与B种产品所需的甲种原料数和乙种原料数,求生产的A种产品和B种产品的数量,从第三个量原料总量入手找不等关系:

①生产A种产品共需的甲种原料数 生产B种产品共需的甲种原料数≤360

②生产A种产品共需的乙种原料数 生产B种产品共需的乙种原料数≤360

例3、某商店购进一批单价为8元的商品,如果按每件10元出售,那么每天可销售100件。经调查发现,这种商品的销售单价每提高1元,其销售量相应减少10件,将销售价定为多少,才能使每天所获销售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分析:已知销售量(与销售价有关),求销售价,从第三个量总价入手找函数关系: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利润=销售价×销售量-成本价×销售量

这三道题都是三个量的关系问题,都是已知一个量和求一个量,从第三个量入手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或函数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多进行新旧知识联系对比和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联系对比,探索出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那么对学生克服解应用题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将有较大的帮助。

(五)努力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挖掘隐含条件。数学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是指题目已知的信息(包括文字叙述、图表等)中没有明显表述,但与题目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数学信息。大多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比较明显,根据题目中的某一句话就可以直观找到数量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或函数关系式,但是有些题目的数量关系是没有明显呈现的,要根据题意进行分析,有的还要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此类应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多角度进行分析,运用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隐含的数量关系,突破难点。 例如:一堆玩具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3件,则剩余3件;若前面每人分4件,则最后一人分到的玩具不足3件。求小朋友的人数与玩具数。

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最后一人得到的玩具数不小于0”

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环境不同而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新课程标准已实施了多年,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着眼于让每一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着眼于让不同的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会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篇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杏花学校 刘淑芳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省、全国级新课程研讨活动,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

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篇四:《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理念,我们学校以“导学式教学法”为抓手,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指导”和“五落实”,保证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与参与性。

关键词 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案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我们数学组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和误区,现将导学案编写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和实施方案。

一、导学案编写习题化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重在“导”,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导学案的关键环节。绝不是习题的堆积,当然也不是提纲挈领式的简单的几个小问题,更不是以简单填空形式把课本上的内容再现。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对于学习成绩影响非常大。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习带来高效率,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想学;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就会妨碍学生才能的发挥,给学习带来低效率,使学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无力、越学越打怵。二、导学案内容偏难偏多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我们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大增多了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难度,每节课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时常是虎头蛇尾收场,这样长期下去,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降低难度,减少内容,注意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层次,抓基础、抓主干,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导学案编写形式单一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后进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而我们的导学案不分课型,千篇一律,编写中基本都是题目,并没有教师根据不同课型所设计的问题,根本上没有起到导的作用。四、其他主观方面导学案编写过程中会没有提前准备,匆忙印制普遍,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有些导学案不利于学生做笔记,甚至部分学生丢失导学案等。下面是我对导学案编写及教学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学案导学”的定位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就应当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复习资料于一身的文本,它是在关注老师教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尤其关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导学案还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料。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作以下的改进: (一)改变“导学案”中“知识要点”全是填空的形式,遵循知识的发展过程,增设适量的问题串,把所学知识点编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降低门槛,删除偏门内容,使得“导学案”层次化、精细化。改变“探讨新知”中只有几个例题形式,而是遵循每个阶层的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通过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去阅读学习教材,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教会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外,把“导学案”中的一些偏难、偏离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删除掉,使整个“导学案”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数学课主要分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等类型,所以“导学案”应该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课型进行设计。例如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设计引入问题时,要通过一定数量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然后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来辨认、识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将按教学进度安排“导学案”的设计责任到人,“导学案”的版面格式设计统一,要求提前一周完成,并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每位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并不断优化“导学案”;指导学生整理好“导学案”,将“导学案” 整理成册。通过对“导学案”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预习、阅读课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化到全程的质疑、释疑、激思的自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位数学、享受成功。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导学案”为学生建立一个平台,把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小组明确活动目标、规则、责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情感支持、信息反馈,让每个小组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谦让别人、尊重别人,乐于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可以增强班集体意识,对班级集体建设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他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编写“导学案”,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导学案”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就培养了教师的钻研和组织的能力。另外,通过每周的备课组活动,认真研讨教师编写的“导学案”,由于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通过老师门们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就促进了教学相长。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数学教学的主阵地—— — 课堂,应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我们在实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案”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篇五:《浅谈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与策略[1]》

浅谈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与策略

浙江省安吉县凤凰山中学(313300) 董晓红

联系电话:13017913210 电子信箱:dxh.cs@163.

【摘 要】:论述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内容,并从数学教师“提高对数学教学反思的认识、能力及反思的方法”这三个维度上讨论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教学反思 新课程 有效

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从来如此,便对么?”这话里深含的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正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学反思,而且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地更快、更专业。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

2.数学教师反思的意义

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这使我们感悟到反思的重要。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体现在:

2.1 数学新课程的呼唤

反思是数学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

新课程有关的教材、教学过程、师生关系都在发生变化,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

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步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2.2 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需要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并非专业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其他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我在挂职学习期间听过一位来应聘的老师借班上的一节课,准备得非常的充分: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富有情趣,语言生动幽默,旁证博引。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个班级的学生明显不能适应这位老师的快节奏,快语速、快思路,教师的“博学”与学生的“无知”扩大了师生的距离,压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老师的问题如石沉大海无人回答。由此可见,如果老师缺乏对课堂教学情景及时反思和策略调整的能力,往往会导致学生与老师的“陌生”与“迷惘”。

2.3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富有生命意义的所在。在这里应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下面一些场景我们在一些展示课、公开课上经常能见到: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教学程序化,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学生跟着课件走,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流于形式。这些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和解决。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3.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3.1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指导着行为。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成绩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这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 “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新课程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在行动中逐步把自己的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3.2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反思教学行为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