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槟榔功效与作用


第一篇:《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槟榔功效与作用

槟榔的功效: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槟榔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的功效,槟榔别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槟榔缓泻,并易耗气,故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槟榔。

功效分类:利水药;驱虫药。

别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

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单用杀虫,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来源: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炮制方法:

1、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

2、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3、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槟榔的作用: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能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小儿虫积腹痛者,槟榔可与鹤虱、苦楝根等同用;寒湿痰饮而致疟疾常发者,槟榔与常山、草果等同用;情志失调,气逆喘急,胸膈满闷,不思饮食者,槟榔可与沉香、乌药、人参磨汁服;虫积腹痛,消化不良者,槟榔可与神曲、麦芽、使君子等配伍;水湿壅盛,症见遍身水肿,呼吸喘急,二便不利者,槟榔可与羌活、泽泻、商陆等配伍。

1、槟榔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治下筛。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方》)

2、槟榔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3、槟榔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4、槟榔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普济方》槟榔散。《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5、槟榔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6、槟榔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7、槟榔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锉,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槟榔汤)

8、槟榔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

9、槟榔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10、槟榔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凋,只作一服,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11、槟榔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12、槟榔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大腹子。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

二次。服二月。(《本草汇言》)

13、槟榔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圣惠方》)

14、槟榔治痰涎:槟榔为末。白汤点(服)一钱。(《御药院方》)

15、槟榔治阴毛生虱:槟榔煎水洗。(《本草备要》)

16、槟榔治醋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17、槟榔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槟榔,为末,醋调涂。(《续本事方》)

18、槟榔治乌癞: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圣济总录》大腹子膏)

19、槟榔治口吻生白疮:槟榔二枚。烧灰细研,敷疮上。(《圣惠方》)

20、槟榔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21、槟榔治盯耳出脓:槟榔研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22、槟榔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经验方》) 槟榔用药禁忌:

槟榔缓泻,并易耗气,故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槟榔;孕妇慎用槟榔。 槟榔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20-30%)、腹痛、头昏与心慌,冷服可减少呕吐。极少数会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发呕血。过量服用槟榔碱可引起流涎、呕吐。昏睡与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高锰酸钾洗胃,并注射阿托品以解毒。 槟榔图片:{焦槟榔功效与作用}.

槟榔图片1

槟榔图片2

槟榔图片3

槟榔图片4

槟榔图片5

槟榔图片6

槟榔图片7

槟榔图片8 槟榔图片9 槟榔图片10 槟榔图片11 槟榔图片12 槟榔图片13 槟榔图片14 槟榔图片15 槟榔图片16 槟榔图片17 槟榔图片18 zuolang

第二篇:《中医一附院中药方分析》

中医一附院中药方分析

1、桃仁的功效: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桃仁性甘平、味苦,入肺、肝、大肠经;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治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打损伤、肠燥便秘。

2、紫苏梗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3、当归的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4、生黄芪的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生黄芪的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2、对干扰素的作用 3、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促进机体代谢 5、改善心功能

6、降压作用 7、保肝作用 8、调节血糖 9、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激素样作用

5、清水半夏的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6、小茴香的功效:

抗溃疡、镇痛、性激素样作用等,茴香油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起到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寒。肠绞痛、痛经患者用于食疗,

7、焦槟榔的功效

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

8、木香功效:

行气滞宜生用,止泻痢宜煨用。芳香不宜久煎。

1、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常配砂仁、陈皮同用。

2、用于肝胆气滞引起的胁痛,可配川楝、枳壳同用。

3、健脾消滞。可调胃肠滞气。治疗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可配人参、白术、砂仁、半夏、附子、赤茯芩等同用。

9、生白术的功效

功效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

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10、枳壳的功效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

11、灸甘草的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使用注意

本品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较大剂量的甘草,易于引起水肿、血压升高等,使用时应当注意。

12、白芍的功效

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宜:血虚阴虚之人胸腹胁肋疼痛,肝区痛,胆囊炎胆结石疼痛者宜食;泻痢腹痛,妇女行经腹痛者宜食;自汗易汗盗汗者宜食;腓肠肌痉挛,四肢拘挛疼痛,不安腿综合症患者宜食;同甘草配合用可以缓解各种胸腹及四肢疼痛。 忌:白芍性寒,虚寒性腹痛泄泻者忌食;小儿出麻疹期间忌食;服用中药藜芦者忌食。

13、茯苓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主治:

用于水湿证,如小便不利,水肿,停饮,等等,为利水渗湿的要药,因药性平和,利水不易伤正气,故可用于湿热、寒湿症,根据“湿”的寒、热性质不同,配伍有关药物应用。

用于脾虚证。脾虚体倦,食少,大便溏烂者,可与其它药同用。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取其宁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根据用药部位不同又分为 :白茯苓和赤茯苓。传统习惯认为白茯苓偏于健脾,赤茯苓偏于利湿。日常处方中的茯苓一般指白茯苓。

14、莱菔子的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入脾、胃、肺经,能消食除胀,功效显著,有“冲墙倒壁”之称。临床习用于治疗实(食、湿、积滞)证。然而,本品并非仅仅是消食除胀,对虚证用之,获效亦佳,因其性和平,其气味又不峻,无偏胜之弊,不可囿于“冲墙倒壁”之说,有破气之嫌(实则是平气之有余),而弃之不用。

15、厚朴的功效

厚朴是中药中的芳香化湿药。

药物功效:燥湿除满、下气消积、消痰平喘。

主要治疗:{焦槟榔功效与作用}.

1。湿滞伤中,胸腹胀满,食少便溏。

2. 食积气滞,胸腹胀痛,大便秘结。

3。痰饮咳喘。

用法用量:燥湿除满炒用为佳。止呕姜汁炒用。降逆平喘生用。 内服煎汤:3--10克。

16、乌药的功效

顺气,开郁,散寒,止痛。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

第三篇:《中药炮制学》

中藥炮制學(加粗字體為重點)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名詞解釋)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名詞解釋) 书名

作者

成书年代

载药

主要特点及贡献

雷公炮炙论 雷斅 南北朝刘宋时期 300种 ①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 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

③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炮炙大法 缪希雍 明代 439种 ①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②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 修事指南

张仲岩 清代

232种 ①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 ②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一 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净制 ①除去杂质 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③ 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 2.加工切制 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如盐制知母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如米泔水制苍术 二 具体方法

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 制其性:改变性能 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 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寒凉温热(平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 有三种情况: 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如姜栀子 二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如胆黄连

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中藥炮制的目的:毒去效存 最主要的目的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性 3.增强药物的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6.便于调剂制剂 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8.利于服用 炮制对药物化學成分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 ①性质稳定—可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醋元胡;②不耐热—生用,应避免或少加热,如石榴皮、山豆根;

③水溶性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

2有毒成分 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乌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①破坏分解酶,如槐花、黄芩、苦杏仁; ②避免醋制; ③采用少泡多润的方

法,如秦皮、大黄等; 2非有效成分: 通过水洗、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加以破坏。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 水处理不宜浸润、闷润,要抢水洗 热处理时,最好在500C以下或以阴干为主。 2有毒成分: 加热处理引起量变或质变,如苍术、荆芥。

本教材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

液体辅料(包括药汁)

1.酒 黄酒,白酒 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引药上行、增加溶出等

2.醋 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增加有效成分溶出等。

3.蜂蜜 作用: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解毒、缓和药性、矫味矫臭等{焦槟榔功效与作用}.

4.食盐水 作用:引药入肾,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等。 5.生姜汁 作用:性味辛,温,具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缓和药性等作用。 6.甘草汁 作用: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增溶等 7.黑豆汁 8.米泔水 9.胆汁 10.麻油 固体辅料

1.麦麸 作用:健胃益脾、缓和燥性、矫臭、增效 常以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等 2.稻米: 作用: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降低毒性和刺激性。 ①炒制药物; ②用于指示炮制程度; 3.白矾 又称明矾 作用:解毒、祛痰杀虫、防腐;

4. 蛤粉 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使药物质地酥脆; 常用来烫制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 5.滑石粉 6. 土 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止泻,能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7. 河砂 常作为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温度高、传热快

作用:①便于粉碎和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②破坏药物毒性成分,除去非药用部位;常用来炮制马钱子、穿山甲等 8. 豆腐 9. 朱砂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外观质量:净度、形色气味、包装等; 内在质量:水分、灰分、浸出物、有毒及有效成分、卫生学检查等;

1.净选加工的含义: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目的 1)分离药用部位 如麻黄、莲子等

2)除去非药用部位 保证剂量准确和减少副作用,如山茱萸去核、枇杷叶去毛等。 3)大小分档 便于在水处理和加热处理中均匀一致, 如川乌 、草乌、半夏等; 4)除去泥砂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2.筛选 目的:①筛去砂石、杂质等;②大小分档;③筛去辅料;

3.去毛 目的:①避免机械性刺激,引起咳嗽或其他副作用; ②可使药物外观洁净;

4.去心 目的:1.除去非药用部位,如百部、贝母及牡丹皮等; 2.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莲子; 3.消除副作用

饮片 (名詞解釋)

广义: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狭义:为调配处方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

饮片切制的目的 1.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2.利于炮炙,便于控制火候和辅料均匀吸收 3.利于调配和制剂 4. 便于鉴别 5. 利于贮存

切制前的水处理目的:1.软化药材,便于切制 2.调整药性,降低毒性 3.洁净药材,除去泥砂杂质 原则:―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常用水处理方法:有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类型 规格 适用范围

极薄片 <0.5mm 木质类、动物骨、角质类药材 薄片 1~2mm 质地致密坚实、不易破碎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