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渗透


【篇一】语文德育渗透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沙漠中的绿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想象园林工人爱护花草树木的具体行为。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中的绿洲》。

我们先来默写四个词语。(四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默在纸上) 咸而板结 不毛之地 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请同学们对照黑板自查

2、引入。

哪个同学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

先读前两个词

读得真好!(或:在读词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再试试)

我们来看看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沙漠

再读后两个词

想看看鲜花遍地的城市吗?

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一个是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其实,它们都是迪拜的照片,左边这张是改造前的迪拜(板书),右边这张是改造后的迪拜。

二、品读课文。

迪拜人民是怎样让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变成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的呢?(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词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

指名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感悟。

预设1: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理解“精心侍弄”。(擦去“?” 板书 精心侍弄)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预设A:浇水。

花草树木下面埋着自来水管,能源源不断地输出淡水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为什么还需要浇水?

预设B:洗尘。

那园林工人认为他是在给花草树木洗尘吗?

预设C:洗脸

这让你体会到园林工人把花草树木当成什么了? 怪不得作者觉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样一洗,蒙上灰尘的花草树木变得怎样了?

请把花草树木更漂亮的句子读出来: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

更艳。语文德育渗透

其实,从小苗到参天大树,从小苗到芬芳的花朵,期间,花草树木会遇到很多情况,缺少营养啦,长虫子啦,被晒蔫啦„„

我们联系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想象一下: 当花草树木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树叶变得更绿,小草变得更翠,鲜花变得更艳;

当花草树木 时,园林工人给它们 ,树木长得更 ,小草挺得更 ,鲜花开得更 。(小练笔)

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象。 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那么,只有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吗?

不是?那你又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出示: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的确,从迪拜的美景,迪拜人民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那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有关词句,用曲线画出来。

学生边默读边划线。

指名交流。

原因a: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那这“很大的代价”到底有多大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据调查,把一个孩子从小学培养到大学,平均要花13万人民币。)

文中哪些句子能说明国家要花很大的代价来培植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为什么要买来泥土?(土是咸的 咸而板结的沙石 这种恶劣的环境没法种植

花草树木)

为什么要买来淡水?(水也是咸的 不适合种植花草树木)

为什么要买来花草树木?(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寸草不生的地方)

三个“买来”: “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说明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指导再读第一句)

买来了这些东西就能“鲜花遍地、绿树成阴”了吗?那还要做哪些工作?(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综合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是啊,他们要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买来的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他们要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买来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语言练习) 也就是说,除了花钱,还要人力,这代价可真大呀!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所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阿联酋的人民为什么要花“很大的代价”去培植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并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呢?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语文德育渗透

或: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原因b:“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原因c: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会有良好生存环境,所以阿联酋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所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所以才有了迪拜这个沙漠中的绿洲。

那么,这样的绿洲只有迪拜一个吗?

不是?你又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呢?

出示: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

漠。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点出对比图。原本白茫茫的沙漠中竟出现了这么多的绿洲,这真是人间奇迹! 让我们伴着音乐,跟着画面,进入阿联酋,进入迪拜,去感受一下这人间奇迹吧!

你看,绿草如茵,鲜花如霞,高楼林立,绿树成阴,小桥如虹,美景如画,这是要花多大的代价,多少的心思,怎样爱护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呀?!

三、德育渗透。

走在这样的城市,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那么,走在我们苏州的街头,你又会怎样做呢?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看来,阿联酋人民的共同认识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共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看来,阿联酋人民的好习惯也将成为我们的好习惯: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者在草地上行走。 看来,我们苏州也将变得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如迪拜这般美若天堂!语文德育渗透

四、作业设计。

最后,请同学们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给我们的亲朋好友介绍一下今天你看到的奇迹。

板书设计: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咸而板结 精心侍弄 绿树成阴

——————

不毛之地 美 鲜花遍地

预设2: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为什么要买来泥土?(土是咸的 咸而板结的沙石 这种地方没法种植花草树木)

【篇二】语文德育渗透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文以载道”,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一)、以教材为主线,贯穿德育教育。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统筹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系列德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重视辩证唯

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二)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随地的渗透德育教育;根据语文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1、巧编故事,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 o e”这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 a

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 o e”的音和形,也感受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洗礼。

2、观察辨形,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二、以生活为内容,以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找春天,学雷锋活动,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目活动和演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如:母亲节在班内号召孩子们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写话。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受道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一、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通过时间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德育渗透教育总体目标实施措施

教学内容

一、数一数

1、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措施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观察兴趣。

2、数出课本图中的数量。

【篇三】语文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姚集中学 刘立

二〇一四年三月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教文育人,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挖掘文章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净化、陶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我仅就《骆驼赋》一课浅谈一下是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

《赂驼赋》是一篇震撼人心,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借物喻人,通过对顽强坚忍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刻画,热情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在教学中,我分别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1、从简介时代背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本文叙述的是1954年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简介这一内容时,我把事先搜集好的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图片资料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在那个时代,我国石油工人都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学生讨论后得出,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在分析细节中进行渗透

本文作者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而是通过感人的细节展示人物美好的心灵,因此,在分析本文的主旨,把握人物形象时,我抓住细节描写分析这一环节,随机进行德育渗透,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时,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当骆驼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了起来,‚迈着沉重但充满无限希望的驼步,一步步向勘探队走来时……”和他跪倒在地‚紧紧地抱着队长的双腿‛‚失声大哭‛那些细节,来充分感受驼工那金子般善良的爱心,通过对‚他的上衣袋中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 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他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这个细节描写分析,了解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从中认识到小人物也有大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

三、从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骆驼赋》一文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但紧扣主题,烘托了人物的心灵。如‚1954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瀚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和‚远处绵延起伏的阿尔金山‛‚那被风沙撕裂的道道褶皱‛‚‚‘‚苍苍戈壁,戈壁苍苍,只有沙砾,只有沙砾‛——这些描写,在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把它们找出来,然后分析其作用,通过讨论和点拨,得出

这些环境描写暗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石油工人面临的困境,烘托出石油工人不怕困难和本文主人公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精神,从而渗透思想教育。

四、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本文内涵深刻,叙事生动,并于叙述中融入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我在本文教学中根据文章特色将指导朗读贯穿始终,尤其是抓住那些表现力很强的细节描写和抒发情感的语句段落,如‚我也仿佛听见范介民说:我永远和骆驼同在了‛‚’‛‚不远处——永垂不朽‛‚31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们心灵深处‛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达到内化。深深感受到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思想品德的高尚,精神之伟大。

五、在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中进行渗透

本篇课文不仅热情歌颂了石油工人不怕困难,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的献身精神,更深层次的内涵,是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范介民以及同他一样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石油工人之所以足以让作者终身难忘,是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献身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在分析这一层旨意时,可以通过‚不远处,已建成了一个百万吨的油田,钻塔林立,钻机轰鸣,现代化运输车队川流不息,油沙山下耸立着一座纪念碑‛的阅读,提出这样的思考题:‚这个油

田与这座纪念碑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探讨,使学生把握了正是石油工人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今天石油战线崭新的面貌,说明了人生在世只有奉献,才能使社会国家向前发展,人才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个主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以上渗透途径和方法要因教材内容而定,不可千篇一律,同时要严格按照‚见缝插针,随机育人‛的原则。否则,语文教学就成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篇四】语文德育渗透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如语文科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新课标下新课程德育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的路。我愿不断探索寻求。

邓秉旺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途径是各科教学。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各单元语文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第一组专题教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叮咚流淌。本组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我们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第二组专题教材,学习爱护周围环境。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3、学习第三组专题教材,教给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为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语文德育渗透

4、学习第四组专题教材,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几个不同的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它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

5、学习第五组专题教材:感受、体验可贵的亲情、友情。生活中处处有父母之爱,有真挚的友情,有博大的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体现了“爱与真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体验人间的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真如导语所提示的

回想是否回报父母的爱,能否向别人献爱心;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真情。

6、学习第六组专题教材,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7、学习第七组专题教材,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世界也是大家的。全世界人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学习该组教材,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充满信任。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8、学习第八组专题教材,在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篇五】语文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中心小学 朱红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 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个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拔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1.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的可以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德育功用的比比皆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再例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者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2.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3.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

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纯文字训练课。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

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篇六】语文德育渗透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杨 琼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

那么,究竟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语文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语文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总之,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渗透方式。在“润”字上下功夫,像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把好的道德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情感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得以发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是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