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作文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分别是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分别是

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分别是


篇一:《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

一是密宗 又名 密教、秘密教、真言宗、真言乘、金刚乘、瑜伽密教 二是禅宗 又名 佛心宗

三是净土宗 又名念佛宗、莲宗

四是唯识宗 又名法相宗、法相唯识宗、瑜伽宗、慈恩宗

五是嘉祥宗 又名法性宗、三论宗、空宗

六是华严宗 又名贤首宗、法界宗 七是律宗 又名四分律宗、南山宗、南山律宗

八是天台宗 又名法华宗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佛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目录

八大宗派概述

八大宗派的形成

八大宗派特点

八大宗派发源地

密宗

密宗的教义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

1

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禅宗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1声闻禅、2菩萨禅、3次第禅、4顿超禅。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

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

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

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净土宗

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

2

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唯识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

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

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

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

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

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嘉祥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

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3

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华严宗

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五教:

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

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

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

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

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

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因陀罗网境界门

三、秘密隐显俱成门

四、微细相容安立门

五、十世隔法异成门

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

八、诸法相即自在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4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三观:

一是真空绝相观,

二是事理无碍观,

三是周遍含融观。

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律宗

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

5

篇二:《中国佛教宗派概况》

中国佛教宗派概况

中国佛教是由汉语系佛教亦称大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亦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藏语系佛教亦称喇嘛教三部派组成的。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全国仅云南独有。由于从隋唐开始,中国佛教有了宗派。当时印度佛教,因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流派,都曾在我国流行过(现在云南的傣族地区信奉小乘佛教,其它地区信奉大乘佛教),些不同的佛学传入东土,被炎黄子孙所接受和研究,由于有各自的理解和悟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许多佛教宗派,主要有: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化严宗(又名贤道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大宗派(都属于大乘佛教)。

1、三论宗:由隋代吉藏完成其理论体系,因为是依据《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论创立的宗派,故叫三论宗。因其着重阐扬“诸法性空”,所以又称“法性宗”,初兴起时流传很盛,传至唐代渐衰,近代已不复存在。

2、喻伽宗:是由印度的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因为是以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唐代玄奘法师译传此宗,以分析法相表达“唯认真性”而得名法相宗,唐代盛兴后渐衰,但传至日本。

3、天台宗:由隋代智蚁创立,为我国早的佛教宗派,因智蚁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该宗起初流传不广,后来却很盛行,唐宋两代相继

传承,发扬光大,并传入日本、朝鲜。

4、华严宗:始于隋代杜顺,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创始人法藏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又称贤道宗。唐武宗灭佛后,一蹶不振。后传入日本。

5、禅宗:“禅”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禅定。禅宗是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在中国嵩山少林寺创立的,以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禅宗在中国一直很兴盛,从唐朝至今,是中国佛教势力最大,流传最广的宗派,并先后传入日本、朝鲜。

6、净土宗:由唐代善导创立,以念“阿弥陀佛”名号,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得名。由于修行简易,在民间流传甚广。后传入日本。

7、律宗:由唐代道宣创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而得名。以《四分律》为依据,规定了受戒、说戒、安居以及衣食坐卧的标准。至今中国僧尼出家受戒和日常生活,均按这一派行事,律宗因而通于各宗。唐代时由鉴真传入日本。

8、密宗:是印度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创立,在八世纪时传入中国。以密教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依据而得名。因为这两部佛经是释迦牟尼对自己亲属传授的秘密真言,所以又称“真言

宗”。密宗在唐代盛行一时,后来逐渐衰落。也被传入日本。(转帖) 中土佛教宗派简介{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分别是}.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禅宗

主张修习禅定,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

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关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

净土宗

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唐代善导往玄中寺听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正式创立净土宗。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法相宗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日本亦有流传。

华严宗

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此宗传承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法藏28岁以后,开始广事讲说,有著述100余卷,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

律宗{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分别是}.

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当时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

篇三:《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

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

①天台宗

天台宗由隋朝高僧智顗所创立,因他曾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他本姓陈,河南人。他曾为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授戒。死后杨广依其遗愿,在天台山为他造寺,赐名国清寺。 智顗以《法华经》为依据,宣扬“一心三观,三谛圆融”。(谛,真理。)他提出,事物都是因缘而生,故为假有(假谛);它们虚假不实,故为真空(空谛);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为中道(中谛)。人于心中同时悟此三者,称为“一心三观”。此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假、即空、即中,便是“三谛圆融”。这些都是对大乘教义的发展。

②三论宗

本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宗的《中论》等三部经典为基本教义,故称三论宗。开创者为隋代金陵人吉藏法师。此宗以真俗二谛为总纲,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因此是空幻不实的。但在世俗人看来则是真实存在的,此为俗谛;而佛家看来是空无实体,此为真谛。这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的,万物非有非无,此即为中道。“空”不等于虚无,“有”也只是假有。只有把真、俗二谛统一起来,才是中道。

③法相宗

又称唯识宗,由唐代的玄奘法师所创立。因他常住慈恩寺,故此又名慈恩宗。本宗以印度大乘唯识宗教义为宗旨。玄奘本为河南人,姓陈,13岁出家。早年悉心钻研佛理,立志西行去印度取经。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到印度王舍城那烂陀寺修学佛法,受到全寺4千僧众的欢迎。他勤奋地向当时的佛教领袖戒贤法师学习,并且学习印度梵文。5年后,他到印度各地游学。历时4年,再回那烂陀寺。他为众僧宣讲《唯识抉择论》,沟通了大乘中观宗与唯识宗的分歧,并用梵文撰成《会宗论》,受到僧众的高度评价。还用梵文撰著《制恶见论》,对小乘佛教给予批判。后来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立大会,有18国(城邦国家)国王、各国僧众3千多人、那烂陀寺僧人1千余人、婆罗门及各派学者2千多人都来参加。大会以玄奘的上述两篇论文为目标,任人出难破驳。经过18天,竟无一人能提出一个字的改动。从此,玄奘受到大、小乘僧众的一致推崇。大乘尊他为“大乘天”,小乘尊他为“解脱天”。他成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权威。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他的西行共17年,途经110个国家、地区,带回佛经657部。回国后,玄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和传布法相宗。他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又名《西域传》或《玄奘行传》),对他所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地区的情况作了记述,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陆诸国的历史、地理、民俗、名胜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唯识宗认为,一切事物都出于人的精神、认识,因此都不真实。只有清净的真如(即佛教的真理)才是可信的。不同意“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认为有一种“无性有情者”是永远也不能成佛的。由于此宗坚持印度原本的教义较多,论证过于繁琐,难以被中国民众接受,所以盛行了数十年、经过三传就衰落了。由于玄奘精通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所以又被尊为三藏法师。

④律宗{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分别是}.

律宗为道宣法师所创立,因他在终南山修行,创立戒坛,制定受戒仪轨,故此又名南山律宗。律宗注重对佛家戒律的宣扬,以大乘教义阐释小乘的戒律主张,从理论上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律是专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制定的准则;戒是为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制定的戒规。遵守戒律便能制伏诸恶。佛教的戒律及其理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一定影响。唐朝确立了长期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朝廷对僧侣的管理也日益加强。反映在佛教内部也需要通过戒律来强化自己的组织。于是律宗也就应运而生了。

道宣本姓钱,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10岁出家,一心钻研佛法,尤重佛家律学。他强调,出家僧人在从师受戒之时,内心能够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因此遵守戒律绝不仅是一种形式。

著名的鉴真和尚是唐朝的律宗大师,他发愿去日本弘扬戒律,虽多次东渡失败,甚至双目失明,仍不灰心。最终在天宝十三年(754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把律宗传到日本。 ⑤华严宗

此宗由唐初的法藏大师所创立,因他被武则天赐号为“贤首国师”和鼓吹“法界缘起”说,遂又名贤首宗或法界宗。这里的法界,即指真如(真理)。真如的缘起,是由“清净心”随缘而生。离开“一心”,更无别物。在“一心”的作用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宗否定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具有矛盾和冲突,它们皆可以圆融无碍。所以众生与佛也没有根本差别。众生只要认识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道理,就可以去掉妄念而觉悟。华严宗的这些说教,有助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协调各个宗派的分歧,甚至能够调和佛教同儒、道等家的学说。 华严宗在唐武宗灭佛事件中遭到沉重打击,趋于衰落。唐朝中期后,华严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奈良东大寺即是此宗的道场。

⑥净土宗

此宗由唐代的道绰所创立,是延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阿弥陀净土思潮而形成的。净土宗宣扬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一片佛国净土,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宗鼓吹众生只要信仰并且口念“南无(尊称)阿弥陀佛”,死后就可消除无量罪过,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此宗缺乏理论上的思辨性,强调信佛不一定要钻研佛理和静坐参禅,只要信念坚定,口念佛号,便可获得佛的解救。由于这种主张简便易行,不拘形式,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上层统治者迷恋享乐,虽信佛教又不肯刻苦钻研佛经;下层民众缺少文化,又整日为生存奔波,也无条件学习佛经,净土宗的主张正好适应社会上下的广泛认同,因此在唐朝得到广泛流传,盛极一时。唐朝以后,净土宗与禅宗相融合,成为大多数寺庙的特点。净土宗于9世纪传入日本,后来形成了日本的净土宗。

⑦禅宗

此宗因注重禅定修习而得名。印度佛教有所谓“禅定”,是强调思虑集中,排除杂念,宁静专一。中国的禅宗则不再限于凝心静坐的形式,而进一步强调重在修心。南北朝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传授禅法。他以《楞伽经》为依据,宣扬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人的内心所产生,因此只有进行内心反省,排除一切情欲杂念,才能得到觉悟。相传他面壁9年,静心参悟,为人做出榜样。在他的推动下,禅宗产生了,并把他尊为开创之祖师。到了唐朝,传到第五代祖师弘忍。他重视奉持《金刚经》,强调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

的,世人不应该执著追求。

后来,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分别开创了禅宗的“渐悟”派和“顿悟”派。神秀主张通过勤苦修行、坐禅观心来去除妄念,逐渐觉悟;而慧能强调不必重视参禅读经,要寓修道求佛于行住坐卧之中,只在日常生活中便可顿然觉悟。传说,有一次弘忍要求弟子们各作一偈(原指佛经中的唱词)。神秀作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此偈一出,全寺传诵。慧能听到后,回应一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表现出更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博得弘忍的赏识,最终将衣钵传给慧能,成为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任何人只要悟出自身本有的佛性,便可觉悟成佛,所以可以不读经、不礼佛,只向内心去寻求。因此,慧能也没有论文著作。弟子们将他的讲话整理记录下来,编成语录形式的《六祖坛经》传于后世。

禅宗在唐代得到广泛流传,几乎成为中唐以后的佛教主流。至宋代也有一定发展。南宋时,由日本僧人传到日本。

⑧密宗

中国佛教的密宗是继承印度密教而来的。唐玄宗时,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带来《大日经》以及金刚智大师带来《金刚顶经》,于是在中国创立密宗。此宗仪轨复杂,有些须秘密传授,颇具神秘色彩,一时得到王公贵族们的崇尚。但唐朝后期便趋于衰落,退出中原地区,而在西藏等地却得到进一步弘扬。

密宗又称喇嘛教。喇嘛,意为上师、高僧。相对于密宗而言,佛教的其它宗派可通称为显宗。作为密宗的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但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并重,但先显后密。它有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有翻译成藏文的全部三藏经典。它主要在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流传,在国外,尼泊尔、不丹、锡金、蒙古等国有流传。 西藏地区原本存在一种原始宗教,叫做苯教,俗称黑教,崇奉万物有灵,注重跳神、占卜等。公元7世纪,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他崇信佛教,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墀尊公主,分别为她们建造了大昭寺和惹摩伽寺。两位公主也把大量佛经、圣像等带到吐蕃。这样,在吐蕃开始了佛教的前弘期。公元8世纪,赞普赤松德赞请来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进一步制伏苯教。但到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兴苯灭佛,佛教的前弘期结束。至10世纪末,佛教再度复兴,进入了后弘期,并且形成不同派别。13世纪后期,在元朝统治者的扶持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西藏统治权力。15世纪初(明朝前期),藏传佛教领袖宗喀巴推行宗教改革,严格执行戒律制度,完善了寺院组织系统和僧人的学经、考试、升迁制度,创立格鲁派。因这一派头戴黄帽,所以俗称黄教。从此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

为了解决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格鲁派采取了活佛灵童转世的做法。在活佛圆寂后,要寻觅在活佛圆寂时刻出生的婴孩作为继承人。但这样的婴孩往往会找到若干个。为了避免上层集团操纵人选,1792年(清乾隆时)确定采用“金瓶掣签”的办法,也就是用抽签的办法来确定人选,然后还需朝廷批准注册。

上述八个佛教宗派的出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兴盛发达。但五代以后,佛教在

整体上处在低落状态下延续,只是禅宗在宋代因受到理学家的重视而得到一定发展。后世的佛教寺庙一般都是反映禅宗和净土宗的佛学思想,密宗的喇嘛寺庙则独树一帜。

篇四:《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

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

①天台宗

天台宗由隋朝高僧智顗所创立,因他曾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他本姓陈,河南人。他曾为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授戒。死后杨广依其遗愿,在天台山为他造寺,赐名国清寺。 智顗以《法华经》为依据,宣扬“一心三观,三谛圆融”。(谛,真理。)他提出,事物都是因缘而生,故为假有(假谛);它们虚假不实,故为真空(空谛);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为中道(中谛)。人于心中同时悟此三者,称为“一心三观”。此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假、即空、即中,便是“三谛圆融”。这些都是对大乘教义的发展。

②三论宗

本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宗的《中论》等三部经典为基本教义,故称三论宗。开创者为隋代金陵人吉藏法师。此宗以真俗二谛为总纲,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因此是空幻不实的。但在世俗人看来则是真实存在的,此为俗谛;而佛家看来是空无实体,此为真谛。这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的,万物非有非无,此即为中道。“空”不等于虚无,“有”也只是假有。只有把真、俗二谛统一起来,才是中道。

③法相宗

又称唯识宗,由唐代的玄奘法师所创立。因他常住慈恩寺,故此又名慈恩宗。本宗以印度大乘唯识宗教义为宗旨。玄奘本为河南人,姓陈,13岁出家。早年悉心钻研佛理,立志西行去印度取经。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到印度王舍城那烂陀寺修学佛法,受到全寺4千僧众的欢迎。他勤奋地向当时的佛教领袖戒贤法师学习,并且学习印度梵文。5年后,他到印度各地游学。历时4年,再回那烂陀寺。他为众僧宣讲《唯识抉择论》,沟通了大乘中观宗与唯识宗的分歧,并用梵文撰成《会宗论》,受到僧众的高度评价。还用梵文撰著《制恶见论》,对小乘佛教给予批判。后来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立大会,有18国(城邦国家)国王、各国僧众3千多人、那烂陀寺僧人1千余人、婆罗门及各派学者2千多人都来参加。大会以玄奘的上述两篇论文为目标,任人出难破驳。经过18天,竟无一人能提出一个字的改动。从此,玄奘受到大、小乘僧众的一致推崇。大乘尊他为“大乘天”,小乘尊他为“解脱天”。他成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权威。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他的西行共17年,途经110个国家、地区,带回佛经657部。回国后,玄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和传布法相宗。他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又名《西域传》或《玄奘行传》),对他所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地区的情况作了记述,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陆诸国的历史、地理、民俗、名胜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唯识宗认为,一切事物都出于人的精神、认识,因此都不真实。只有清净的真如(即佛教的真理)才是可信的。不同意“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认为有一种“无性有情者”是永远也不能成佛的。由于此宗坚持印度原本的教义较多,论证过于繁琐,难以被中国民众接受,所以盛行了数十年、经过三传就衰落了。由于玄奘精通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所以又被尊为三藏法师。

④律宗

律宗为道宣法师所创立,因他在终南山修行,创立戒坛,制定受戒仪轨,故此又名南山律宗。律宗注重对佛家戒律的宣扬,以大乘教义阐释小乘的戒律主张,从理论上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律是专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制定的准则;戒是为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制定的戒规。遵守戒律便能制伏诸恶。佛教的戒律及其理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一定影响。唐朝确立了长期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朝廷对僧侣的管理也日益加强。反映在佛教内部也需要通过戒律来强化自己的组织。于是律宗也就应运而生了。

道宣本姓钱,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10岁出家,一心钻研佛法,尤重佛家律学。他强调,出家僧人在从师受戒之时,内心能够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因此遵守戒律绝不仅是一种形式。

著名的鉴真和尚是唐朝的律宗大师,他发愿去日本弘扬戒律,虽多次东渡失败,甚至双目失明,仍不灰心。最终在天宝十三年(754年),第六次东渡成功,把律宗传到日本。 ⑤华严宗

此宗由唐初的法藏大师所创立,因他被武则天赐号为“贤首国师”和鼓吹“法界缘起”说,遂又名贤首宗或法界宗。这里的法界,即指真如(真理)。真如的缘起,是由“清净心”随缘而生。离开“一心”,更无别物。在“一心”的作用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宗否定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具有矛盾和冲突,它们皆可以圆融无碍。所以众生与佛也没有根本差别。众生只要认识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道理,就可以去掉妄念而觉悟。华严宗的这些说教,有助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协调各个宗派的分歧,甚至能够调和佛教同儒、道等家的学说。 华严宗在唐武宗灭佛事件中遭到沉重打击,趋于衰落。唐朝中期后,华严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奈良东大寺即是此宗的道场。

⑥净土宗{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分别是}.

此宗由唐代的道绰所创立,是延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阿弥陀净土思潮而形成的。净土宗宣扬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一片佛国净土,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宗鼓吹众生只要信仰并且口念南无(尊称)阿弥陀佛,死后就可消除无量罪过,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此宗缺乏理论上的思辨性,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