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集


篇一:《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早年在上海工作时曾担任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并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鲁迅 文学奖、台湾白金作家奖等。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观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开始,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与凤凰卫视合作,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此后,他又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继续对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这种空前规模的文化考察通过全球电视直播感动了世界,他多次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演讲中华文化,并成了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世界华商大会、全球企业家峰会的首选文化演讲者。他的书籍,长期位列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在国内,2002年统计的全国十年来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他一人占了三本。目前,他是公认在全球各华人社区影响最大的极少数作家之一。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最近几年,他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7十大学术精英” 之首,又被世界华人经济测评体系授予“影响世界100年100位杰出华人奖”。2008年6月上海市政府教育委员会决定建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余秋雨文化学术大事记

1946年8月23日 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今慈溪市桥头镇)。

1951年-1957年 在浙江省余姚县桥头小学读书,毕业后随全家到上海。

1957年-1963年 在上海陕北中学(后改晋元中学)、新会中学、培进中学读书。其间,曾获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大奖、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北片优胜奖。

1963年8月-1966年6月 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入学后曾到上海市青浦县赵巷乡、江苏省太仓县浏河乡、江苏省太仓县双凤镇、上海市国棉一厂参加劳动,直至“文革”爆发前夕。

1966年6月 “文革”爆发。曾组织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三年级全班同学对抗“造反派”,成为“造反派”心目中的反对派代表人物。

1966年8月 由于中央支持“造反派”,对抗势力迅速瓦解,作为代表人物受到“造反派”反复批判。父亲余学文因“反对文革”、“反对无产阶级司令部”和“历史问题”被静安区商业系统造反派关押,工资停发,全家八口人陷于饥饿。

1966年12月 叔叔余志士因“宣扬封建主义毒草《红楼梦》”在安徽省蚌埠市遭受批斗,后三次割脉自杀身亡。

1967年-1968年 “造反派”夺权,不久又有“工宣队”进驻。1968年下半年被遣送到江苏吴江2011部队军垦农场劳动改造。 1968年-1971年 在2011部队军垦农场劳动改造。1971年9月因林彪事件发生而被遣送回上海。

1971年-1973年 在“工宣队”监督下挖“防空洞”。

1973年-1974年春 周恩来总理领导文化教育重建,要求在复旦大学成立由上海各文科高校教师联合组成的鲁迅教材编写组。以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身份参加,写了鲁迅在广州的事迹。

1974年春 父亲余学文在关押中病危,为了到医院值班照顾,离开复旦大学。

1974年秋-1975年冬 患肝炎,数度住院、养病。

1976年1月 在虹桥医院六病区听到周恩来去世的消息,又获知上海不准民间悼念,便与老干部赵纪锁一起组织了上海唯一的民间追悼会。然后在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潜逃到浙江奉化大桥镇锦屏山的半山隐居,在那里巧遇蒋介石留下的“中正图书馆”,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史。

1976年9月 毛泽东去世,“四人帮”逮捕,随即从奉化半山返回上海。

1977年4月 被人揭发曾经议论最高领袖“发动文革是一个相当大的错误”,因此成为上海文化宣传系统唯一“反对毛主席”的典型而成为清查对象。被清查的另一个问题是,曾经帮助军垦农场的盲人难友沈立民投寄过一封告发信,告发沈立民所在工厂的车间主任打击年轻工人。告发信投寄给了当时上海市的领导马天水,马天水有了政治问题,因此向他投寄也有了问题。

1978年1月-9月 向北京中央办公厅连续投寄了二十几封信件,反映上海市的清查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是非颠倒,甚至枪决了反对“文革”的华东师范大学职工王辛酉。每封信都要求中央否定“文革”。

1978年12月 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革”被正式否定。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1979年6月 应邀参加有全国绝大多数文化名人参加的庐山文艺理论讨论会。在会上被选为“全国艺术理论研究会秘书长”。由于没有会长,秘书长是该会主要负责人。

1979年8月开始 放弃一切社会工作,包括“秘书长”。除了教学之外,集中精力钻研世界14个主要国家的哲学史、文化史、艺术史,长达七年,直至1986年被选为上海戏剧学院负责人。

1983年5月 《戏剧理论史稿》出版。该书长达68万言,是中国第一部总论世界各国戏剧思想的开创性通史。

1984年12月 《戏剧理论史稿》获中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

1985年夏 《戏剧审美心理学》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以“接受美学”研究观众心理学的开创性著作,当年就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1985年秋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以文化人类学思维研究中国集体审美史的开创性著作。

1986年春 由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一批老教授的联名推荐,破格晋升为正教授(没有担任过副教授)。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夏 被国家文化部、国家人事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共15人)。

1986年秋 被上海市人事局晋升两级工资(理由是“杰出的学术成就”),即由月薪人民币78元晋升为87元。

1987年3月 《艺术创造工程》出版。

1987年4月 由于国家文化部在全院三次民意测验中都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其时该院没有院长,由党委书记暂代)

1987年7月 台湾骆驼出版社出版《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繁体字版。

1987年9月 被上海市高等教育局任命为全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组长,兼艺术学科组组长。

1987年10月 当选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该学会由各高校写作教师组成。

1988年3月 在美国夏威夷大学ASIAN THEATRE JOURNAL发表多年来考察中国边远地区傩戏遗存的学术论文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e of Primitive Chinese Theatre。

1989年6月 在政治风波中作为主持全院行政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因为采取了“保护学生”的立场而被人告发,从6月12日起开始接受国家文化部的审查。6月28日审查结束,即出走新加坡。

1989年6月-1990年2月 在新加坡滞留、休息、思考,并在该国实践艺术学院等单位讲课。

1990年3月 台湾允晨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繁体字版。

1990年3月 回国。仍然主持上海戏剧学院教学行政。

1990年11月 开始辞职。一共向国家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辞职达二十三次。

1991年9月 任黄梅戏《红楼梦》总策划、总顾问,并作最后定稿。该剧获得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舞台剧演出大奖。 1992年4月 终于辞职成功。辞去的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戏剧学院荣誉院长、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三个职务,同时辞去其他社会职务。

1992年5月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繁体字本。

1991年 获“上海十大高校精英”荣誉称号。同时获得这一称号的有王沪宁、曹建明等教授。

1992年9月 赴台湾。作为最早赴台的大陆学者,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发表长篇演讲《访求东方美学》。

1992年10月4日 在台北中央图书馆发表系统论述昆曲艺术的演讲《两个世纪的痴迷》。此演讲后来扩充成论文《中国古代最成熟的戏剧典范》和著作《笛声何处》。

1992年10月11日 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发表考察傩文化的演讲《闯入傩的世界》。该论文曾被国内多种学术杂志转载。 1992年10月 《文化苦旅》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2年12月 《文化苦旅》获台湾金石堂1992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书奖”。

1993年1月 《文化苦旅》获上海文化艺术奖。

1993年3月 十年前出版的学术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各相关高校作为教材使用十年后被评为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获得一等奖的教材全国仅两部。

1993年开始 在以往断断续续考察中华文化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开始集中、系统的考察。

1993年6月 台湾出版《到绿光咖啡屋听巴哈,读余秋雨》(蒋勋等著)。

1993年-1994年 考察中华文化遗址过程中写出的新成果《山居笔记》在《收获》杂志连载。

1994年2月 《文明的碎片》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4年9月 《秋雨散文》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4年10月 历时三年主编的《国际现代艺术辞典》编成。这是国内第一部收录二十世纪新兴的艺术流派、艺术现象、艺术家和作品的辞典。

1994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余秋雨文选》。

1995年8月 《山居笔记》在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

1995年12月 《山居笔记》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1996年2月 由蒋孔阳、王安忆、焦桐等写作的《感觉余秋雨》在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6年12月 主编的《国际现代艺术辞典》(98万字)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6年12月 应邀赴台湾巡回演讲。

1996年12月23日 在台北市政府礼堂演讲《寻找文化现场》,盛况空前。

1997年1月1日 受星云大师之邀,赴高雄佛光山演讲《行脚深深——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者》。

1997年1月4日 受证严法师之邀,在花莲慈济功德会演讲《无伤害原则》,并在证严法师的陪同下参观慈济医院和慈济大学。 1997年1月8日 受余光中先生之邀在高雄中山大学演讲《阅读的要诀》。

1997年1月9日 在台中东海大学演讲《何处大宁静》。

1997年1月16日 在中央研究院演讲《转型期的文化态度》。

1997年11月 历史一年半主编的“典雅艺术普及丛书”由百出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分《圣殿的巡礼》、《创造与永恒》、《形象与韵律》、《审美的银幕》、《毛锥艺痕》共五册,为“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

1998年 开始写作《霜冷长河》,并在《收获》杂志连载。

1998年6月20日 赴新加坡参加《联合早报》为庆祝创刊75周年主办的“跨世纪的文化对话”,作为主讲嘉宾,发表演讲《第四座桥》。其他三位主讲嘉宾为: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高希均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法兰西研究院驻外院士陈瑞献先生。这些演讲后由新加坡出版,再在大陆再版。

1998年秋 开始构思并写作黄梅戏剧本《秋千架》。

1999年1月 黄梅戏《秋千架》在安徽试演。

1999年春 《秋千架》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公演,创造该剧场连续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

1999年3月 《霜冷长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99年7月 《掩盖沉思》由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

《霜冷长河》繁体字版在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

1999年8月 赴美国,在旧金山和硅谷演讲《中国文化的内涵》。

1999年9月 接受香港凤凰卫视刘长乐、王纪言先生的邀请,担任四万公里全球文化考察的特邀嘉宾,需要贴地穿越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恐怖主义控制地区。每天均在电视镜头前讲述,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观众。每天所写的考察日记,在世界各大华文报纸连载。

2000年1月 历险考察由尼泊尔进入西藏,开始进行国内部分的考察。

2000年2月 在香港大学演讲考察世界各大文明的感受《万里归来说文化》。{余秋雨文集}.

2000年3月 在香港城市大学演讲《重新认识中华文明》。

2000年4月 针对国内日益猖獗的盗版狂潮,发表《反盗版宣言》,引发盗版集团的全面狙击,开始对所谓“文革历史问题”的诽谤。

2000年5月 历险考察世界各大古文明遗址的日记《千年一叹》在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0年5月 赴台湾,陪妻子马兰主演《秋千架》和《红楼梦》。《千年一叹》和《秋千架》繁体字版在台湾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出版。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处发表演讲。

2000年8月 应邀赴日本,参加“广岛原子弹祭”,并以“二战被侵略国代表”发表演讲。另外三名演讲者是:广岛原子弹受害者代表、美国投掷原子弹部队代表、世界和平组织代表。

2000年9月 再次受邀香港凤凰卫视,作为特邀嘉宾,考察欧洲九十六座城市,仍然需要每天在镜头前向观众讲述。 2000年11月 获《新周刊》评选中国电视节目榜“年度嘉宾主持”,被誉为“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第一人”。

2000年冬 考察由西欧、中欧进入北欧。

2000年 韩文版《文化苦旅》在汉城出版。

2001年 韩文版《千年一叹》在汉城出版。

2001年春 考察欧洲行程结束,返回国内。

2001年7月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丛书。该丛书共分四册:《从都江堰到狱麓山》、《北方的遗迹》、《吴越之间》、《从敦煌到平遥》。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同时以“典藏余秋雨”丛书出版。

2001年8月 《晨雨初听》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2001年10月 考察欧洲九十六座城市的文化散文集《行者无疆》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

2001年12月 《行者无疆》繁体字版由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

2002年2月 上海出版《大学生余秋雨散文赏析》、《中学生余秋雨散文赏析》两书(张忠礼、徐潜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遥远的绝响》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2002年9月 日本学者新谷秀明、小田隆一、秋吉收等共同翻译的《余秋雨精粹》在日本东京“白帝社”出版。

2002年10月 应邀赴马来西亚吉隆坡、马六甲、新山、槟榔屿各城市巡回演讲。讲题分别为:《当代世界的中文教育》、《中国文化的腹地和边缘》、《驳中国崩溃论》。{余秋雨文集}.

2002年11月 《出走十五年》出版(上海收获时代文化公司)。

2002年 获台湾“白金作家奖”。

2003年春、夏 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出任“世界大学生辩论赛”总讲评(连续几届)。

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出任“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文化素质评委(连续几届)。

2003年秋 出任《辞海》正版形象代表。

因第一个发表《反盗版宣言》并长期坚持反盗版立场,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聘为“全国扫黄打非督导员”。

2003年冬 开始写作记忆文学《借我一生》。

2004年春-夏 继续写作记忆文学《借我一生》。

2004年6月 专论昆曲的学术著作《笛声何处》出版(古吴轩出版社)。此为苏州市为迎接“世界遗产大会”的专项出版物。 2004年7月 《借我一生》繁体字版由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4年8月 《借我一生》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首印40万册。

2004年9月 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讨论《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并就“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表演讲。

2005年2月 再次应邀赴台湾。

2005年2月15日 在台北市亲子剧场演讲《出走的生命》(由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先生主持)。

2005年2月17日 在台北国际书展演讲《众声喧哗,封山闭关》。

2005年2月18日 在“远见人文论坛”演讲《今天的人文坚持》。演讲前由白先勇先生作介绍性演讲《论余秋雨先生》。 2005年2月24日 在台中市中兴大学礼堂演讲《城市的魅力》(由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先生主持)。

2005年2月25日 在台南市中兴大学演讲《艺术思维的特性》。

2005年3月 返回大陆。

2005年4月 应美华协会之邀赴美国演讲。

2005年4月9日全天 在纽约大学亨特学院演讲《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出路》。

2005年4月11日下午 在马里兰大学演讲《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文化》。

2005年4月12日下午 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用脚步认识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

2005年4月12日晚 在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演讲《中国知识分子问题》。

2005年4月13日下午 在耶鲁大学演讲《对中国文化的乐观和悲观》(孙康宜教授主持)。

2005年4月15日下午 在哈佛大学演讲《中国文化面临的几大泥潭》(王德威教授主持)。

2005年4月14日晚 与哈佛大学华裔老教授座谈《重新评价百年文化》。

2005年4月17日全天 在休斯敦美南华文写作协会演讲《五千年中国文化简史》。

2005年5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余秋雨散文》(插图本)。

2005年7月12日 赴日本参加“2005年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发表专题演讲《利玛窦的答案》,反驳中国威胁论。为该大会唯一的中国演讲者。会见日本小泉首相。

2005年7月 应日本外务省之邀访问日本东京、京都、奈良、大阪、镰仓,并与日中文化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对谈《丝绸之路和中日文化交流》。

2005年8月-11月 从日本返回中国后,全面修订早年出版的学术著作《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 2005年12月 《倾听秋雨》(余秋雨今年在台湾)演讲录由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该书除了收录本年二月份在台湾的几个主要演讲外,还收录了2005年2月9日与星云大师的对谈,以及台湾著名媒体人陈文茜、胡忠信、张小燕、蔡诗萍、蔡康永、杨照的专访记录。此外,还收录了五篇评论。

2006年1月 由北京《中关村》杂志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

2006年全年 在香港凤凰卫视开设“秋雨时分”谈话节目,每日一段,综论中国文化当前面临的各大问题。成为知识界、文化界、高校师生、各级官员全年的收视热点。

2006年5月 修订本《中国戏剧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6年7月 修订本《艺术创造论》和《观众心理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年 继续在香港凤凰卫视开设“秋雨时分”谈话节目,以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学生为交谈对话,系统地讲述中国文化史。每课还设有“闪问”环节,即时回答学生们当场提出的诸多现实问题。仍然成为知识界、文化界、高校师生、各级官员全年的收视热点。

2007年4月 《人生风景》由台湾时报出版社出版。

2007年12月 获评“2007十大学术精英”第一名。

2008年1月 陪妻子马兰赴美,领取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艺术中心、美华协会颁发给她的“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2008年1月12日 在哥伦比亚大学马兰的领奖仪式结束后,发表学术演讲《简论中国艺术的前途》。

2008年1月13日 在纽约皇后图书馆演讲《文化的生命力》。

2008年2月-4月 开始编写音乐剧《长河》。

2008年5月 《寻觅中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以散文形式写作的“中华文化史”。

2008年5月 《摩挲大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 512汶川大地震后,以文化志愿者身份赶往灾区,发表讲话鼓励大爱精神,对灾民进行安慰和劝说,并捐出五十万元人民币修建三个学生图书馆。

2008年5月 上海成立“秋雨文化教育基金”。

2008年8月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新文化苦旅》(汇集了《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两书)。

2008年9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牌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2008年10-12月 全力投入音乐剧《长河》的定稿、修改工作。

2008年12月12-17日音乐剧《长河》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被评为“中国第一部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音乐剧”、“上海舞台多年未见的恢宏巨制”。(该剧创作团队:编剧余秋雨,主演马兰,导演关锦鹏,作曲鲍比达,设计张叔平。) 2009年3月 被香港浸会大学聘为“健全人格教育工程”的“奠基教授”,每年需要有五个月时间向校内和香港社会各界开设人文课程。

2009年5月 为陕西法门寺开光典仪书法主碑。

2009年7月 被邀为“两岸文化经贸论坛”的首席演讲嘉宾。讲题为《中华文化中的君子精神》。

2009年7月10日 在《解放日报》发表与安徽省寿县县长张绪鹏的往来信件《八公山下》,讨论在经济建设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环境。

2009年8月 在《中国书画》杂志发表长篇采访稿,论述“公共审美”意义上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2009年12月 为南京钟山风景区书写碑文,并参加碑文揭幕仪式。

2010年1月10日 《扬子晚报》公布“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票选结果,名列第一。

2010年1月 英文版《寻觅中华》(Quest for Chinese Culture)出版。(Ian Clark、Yang jing合译,新世界出版社)

2010年1月26日 以自己的一件书法作品参加“2010上海市红十字会慈善之夜”拍卖,拍得六十六万元人民币,全数捐献给上海

篇二:《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作品集 作家简介: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现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第一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 《中国之旅》

1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在旅行了大半个中国后,踏足亚欧大陆,叩访两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发祥地以及众多欧洲国家。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出走十五年》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我对于自然景观的思考和体验,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收藏,它们是我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体会,也是我作为一个行者的责任。我愿意与读者一起分享内心对文化的渴念……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我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我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文化苦旅》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 《行者无疆》

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据《北京晚报》报道,此次推出的新书《行者无疆》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 《霜冷长河》

本书分为四辑,主要内容讲:第一辑:壮士、中秋、琉璃、垂钓、老师、长者;第二辑:关于友情、关于名誉、关于谣言、关于嫉妒、关于善良、关于年龄、最后的课程;第三辑:绑匪的纸务、智能的梦魇、文化敏感带、这样的男人、

大桥的寓言、遗憾的真实、氢弹的部件、乱世流浪女、裉色的疑问、膨胀的雪球、心中的恶狼、为自已减型;第四辑:灯下回信、掩卷沉思、秋千架。

《笛声何处》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

《千年一叹》

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其中两册是有关中国的,两册是有关世界的,两册是有关自己的。此次推出的是有关世界的,《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几十篇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篇三:《余秋雨作品集》

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1992年大陆出版 1995年台湾出版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 1995年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 1999年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千年一叹{余秋雨文集}.

《千年一叹》 2000年 《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 2001年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

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 2001年6月 也是余秋雨的作品之一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 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 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2004年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笛声何处

《笛声何处》 2004年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 2008年 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2008年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全书230千字。 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误读者。

历史的暗角

《历史的暗角》 2009年 收录的篇什历来被文学史和读者目为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而广泛传诵,堪称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读者自会体悟到余秋雨在历史追溯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

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 2009年 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但在主持完《秋雨时分》之后,秋雨老师并没有匆忙推出改编版的相关图书,而是历时两年,几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创作后,才郑重推出本书。 余秋雨老师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

代的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文化和电视传媒的传播威力,将极大地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

新作: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2010年 我等不到了

余秋雨在《我等不到了》开篇即说明了创作此书的初衷:七年前,我写了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在很多长辈、亲友、同事、邻居间引发了一场回忆热潮。他们不断向我指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连一些以前并不认识的读者,也转弯抹角地为我提供各种参考资料。一位教授对《借我一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什么一生,你和妻子近十多年的经历最为惊心动魄,但你显然顾虑太多,写得不清不楚。‟他的批评很对,中国文学不应该违避当下的切身磨难,因为这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写下来才发现,真实,比文学还文学。 余秋雨说:很多与我有关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与他们说话,不管他们能不能听到。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书《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