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篇一:《浅谈语文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语文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黄 芳

( 2003级学员)

内容提要:语文学习与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其学习对象(语言)产生于环境,学习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效果不可避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母语环境对语文学习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优越的听说环境和实践运用的机会,从而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汉语语感基础,进而掌握汉语这一交际工具;另一方面,客观上造成的分化和差异又使学习者掌握规范标准的汉语多费周折,降低了学习效果.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改造、创造相结合,力求让环境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习;语文;环境

学习是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手段之一。[1](P31) 语言学习是指个体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它包括对系列声音或符号及其约定俗成意义的识别、再认和重现,对语法规则的理解,以及对使用语言所必需的动作技能(如发音、书写)的掌握。[2](P303)语言学习是人类所有其它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在言语活动中实现的,语言学习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学习的课程,它承载着传播汉语言、传扬汉文化,培养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思维能力的重任。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大家获得了比较接近的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P3)“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特点。用进废止,感知、理解的东西得不到及时的运用,一方面会遗忘,另一方面也无从转化为能力,所以运用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形成。作为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的熟练掌握须在实际使用中由使用者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处置,而后积累总结历次使用效度与工具使用之间的联系,最后达成对这一工具的掌握。而作为母语学习者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汉语言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几乎时时处处都有实践运用的机会。但是,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是否环境对语言学习促进作用有限,还是过于优越的母语环境反而令学习者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

一、语文学习对象与环境的关系

语文是什么?近些年来不少人趋向于一个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P1)语文学习以汉语言和承载汉文化的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其中现代汉语是主体,其标准语—普通话又是主体中的主体。

汉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汉语就是由原始社会初期简单的口语在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来的,并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在汉语音节中,声调具有辨义功能,不同声调的相同音节其意义是不同的,不同语调的相同句子其意思也是不同的。并且,现代汉语还存在较多的语流音变现象,这是同一语音在具体使用环境中发生变化。其中有的音变仅仅表现在读音上而不会改变其原来的意思,如上声变调和语气词“啊”的变化;而轻声和儿化两种音变会使词语的意

义、性质发生变化,如:“大意”本为名词,指“主要的意思”,“意”读轻声后成了动词,意思变为“疏忽、粗心”。所以要对现代汉语语音准确把握,需要结合其使用环境。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同音字词,如“办公室”与“办公事”在语音上完全相同意思却相距甚远。特别对于同音同形词,如“他成家了。”中的“成家”是“成为专家”还是“结婚”,只有根据语言的使用环境来判断。可以看到,现代汉语语音的辩义功能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有效发挥。

现代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因为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除了从古代汉语继承了基本词汇和一批古今通用的词语,现代汉语标准语还适当吸收汉语多种方言中的词语来补充自己,在与国内外各个民族的交往中,又借了不少外来词。此外,各种学科的术语、各种行业语也在丰富着现代汉语词汇,从历代的书面写作和口语运用中产生的大量熟语也成了其构成部分。这些词语在增强现代汉语表现力的同时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加上汉语词汇中众多词语具有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令学习者不得不对词语产生的环境、使用的环境有所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意义。

现代汉语中还存在较多的词语兼类现象和多义、歧义的句法结构。如:“端正学习态度”与“坐得很端正”中的“端正”分别为动词和形容词;“招待好朋友”、“学习文件”、“这个人谁也没问过”等词组都有两种不同的意思,而它们在语言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仅仅从语法规则上是无法准确理解的,必须根据这些词句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地判断。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会运用修辞手法。而修辞活动离不开语境,无论词句的选取、加工、调整,还是修辞格的使用都要十分适合语境,不仅适合狭义的上下文语言环境,而且适合广义的说话、作文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见文学作品不仅主题和内容会受环境的影响,就连其表述的方式也要受到环境的制约。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对象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现代汉语的三要素均存在明显的受制于环境的特点,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便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所以对汉语语音、词汇及其约定俗成意义的识别、再认和重现,对语法规则和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

二、语文学习主体(学生)与环境的关系

(一)识字的多少及快慢会受到环境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学会其中30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从识记的角度讲,高频率作用于视觉和听觉神经的东西,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较深,记忆保持久。大纲要求掌握的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是不一致的,有的多些,有的少些。要想尽快掌握这些常用字,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设法提高接触和使用这些字的频率。然而,机械呆板的重复只会削弱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松弛,识记效果不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报刊上,电视中,广播里使用的大多是汉语。学生在教材之外,在书本之外,总能接触到各种用汉语表达的信息。如果我们能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有着丰富内容的传媒信息和读物,使学生能对它们形成有意注意,相信学生不仅会很快认识3500个左右

的常用汉字,而且会提前认识更多的字,为今后的学习扫除障碍;如此不仅能增强学生识记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识记的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把握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正确、得当使用汉字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

但是,出于各种需要和各种原由,社会上汉语使用不够规范,如:使用繁体字、不当简化的字,擅改熟语、成语等等。这样不仅混淆了学生视听,而且容易使错误的东西先入为主,导致学生书写、使用中错别字增多,而且不易纠正。

(二)写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与发音一样,书写汉字也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动作技能。作为一种操作型运动技能,写字能力的形成需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反复的练习,绝非一日之功可成,若想有提高更要下一番苦功,曾有“写尽八缸水,矾染涝池墨,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之说。就是对于小学语文大纲中提出的“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列整齐,有一定速度;用毛笔临帖,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 [5](P1-2)也不是容易达到的。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学生在平日的作业中、书函中用得较多,相对于写字课上的练习时间,学生自主写字的时间占绝对多数。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写字课上练习的字工整匀称,课后作业的书写却歪斜甚至潦草。这固然与作业量有一定关系,但也不能不说缺少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帮助学生勇敢地积极地去克服困难。

书法世家或父母有写字爱好的家庭,孩子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悉心指导,大多数都能形成较高的书写能力。在书法历史上,父子相承俱为书家的为数不少,如东晋王氏父子,唐朝欧阳父子,宋代米氏父子等。社会上或一定社会范围内对写字较为重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字技能。如靖江市前几年着力创建“全国写字教育先进实验基地”,全市上下各教育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各种与写字相关的活动、竞赛频繁举办,不仅出几个小有名气的少年书法能手,而且着实使全市学生的写字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三)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6](P505)。这种技能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的中小学生喜欢阅读吗?答案是令人担忧的。更多的学生沉溺于电视,沉迷于网络。的确,相较于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现代媒体信息,仅诉诸于视觉的文字是枯燥的。无论老师如何教诲,家长如何斥责,哪怕小小年纪架上厚厚的眼镜,许多学生还是矢志不渝的钟情于电视与网络。但令学生不爱阅读书刊的环境因素也不少。

首先,学生要有书可读。面对九年四百万宇的阅读量,材料是个问题,而且读物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的质量。科技的进步,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出版物增多,由于各种原因,读物良莠不齐。而中小学生的识别能力有限,为防孩子误入歧途,许多家长限定孩子只能读由他们亲选的作文书;加上中小学校经费不足,许多学校无力购置、更无力更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类书籍,从而使得课外阅读更显单调无味,学生如何提得起兴趣!所以为学生提供内容多样、健康、进步的读物,给他们尽可多而且安全的选择,是进行阅读训练的首要条件。这首先需要社会花大力气净化出版物市场,加强审查打击力度,正本清源,确保阅读材料质量的提高。其次,学校和家庭要尽可能多地购置适合学生阅读的

各类书籍,订阅有益学生学习、积累的报刊杂志,让学生能够有较多的选择,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其次,学生要有地可坐。读书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家中打牌的喧闹、卡拉0K的震撼是无法让人专注于阅读的,而如今中小学校为学生配备相当比例的阅览室的地方并不多,能够定期向学生开放的更不多见,就是安排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读书的时间也不多。从社会环境看,公共性的青少年图书馆、阅览室不仅小而且少,让学生到哪儿坐下来读书呢?

如果具备以上条件,相信大多数学生会喜欢上阅读,久而久之,习惯便能在阅读中养成,能力也会在阅读中提高。

(四)学生的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写作水平

写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按其本质来讲是社会的,正是社会的需要指引着或调节着写作活动。写作的对象主要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现象,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写作又是体现个性的个体性精神劳动,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个人心理体验、个人思维加工的一种活动。[7](P23-25)因而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写作水平是有一定影响的。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由,学生时代的生活,尤其是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是比较单调的。为了进入高一层次的学校就读,父母老师更多地把他们禁锢于书本,不仅不能创造条件拓展孩子们的见闻,甚至连现有的生活也不让学生充分享受。相反,为解决考试作文的难题,不惜巨资购买各种高考、中考作文选编,竞赛作文集等作文书,给学生阅读、背诵、模仿,结果是将学生引上歧路,造成作文说假话成风。1998年某省高考作文试卷中,竟有不少作文都出现“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内容,引起全社会的震惊与批评。真实性无从谈及,个体性更是少之又少,雷同得近乎完全相同的作文是举不胜举。

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能找到好的素材,生活是个巨大的素材库,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均可入文。见闻愈广素材愈多,可供选择的范围也越大,选出精品的概率也大。因而,不妨带海边的孩子去爬山,让山里的孩子去赶海,送城里的孩子下乡,邀农村的孩子进城„„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见多方能识广,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的前提。

写作是个体性的,但个性总会受到社会共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平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的。十九世纪初叶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于欧洲文坛,影响了大批文学大师,创造出了海涅、雨果等一大批以浪漫主义为主要创造手法的文学巨匠。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使得众多弱书生的文章刚健有力,可见社会环境对写作个性形成有很大影响。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三苏”“三曹”均并峙文坛,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光彩熠熠,是家庭环境影响个体写作的佐证。近些年流行“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其实是从一个侧面来说明地域环境对写作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湘西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古老的习俗,淳朴的民风,美好的人情,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方言,造就了沈从文独具风采的"乡土"个性.因此,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五)口语交际能力须到生活中切实锻炼才能形成

口语交际就是学生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听明白别人的话,清楚、恰当地表达

出自己的意思。这种能力要在不断的实践练习中才能形成。为此,教学上要求对口语交际题目的选取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近似于生活场景的交流情境。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情况:选了一个好题目,创设了一个与生活场景极似的情境,巧妙地进行了启发引导,营造了—个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也兴致高昂,可不少学生还是只能说上很少的几句,有的甚至无话可说。

细想下来,却怪不得学生,他们虽然生活在我们以为得天独厚的汉语环境中,可这些却多不属于他们,更不用说加以利用。更多日子里,学生是由家到校,从校到家,能见着的人除了老师、同学,便是家长、亲戚;而家长和老师多不是他们倾诉的对象,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太少,交流的范围也太小了,如此单调的生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如此少的锻炼机会也确实无法会说。当然也有学生在课上表现不错,很活泼,也能说得“滔滔不绝”,只是在生活中真正面对他人时却大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机械呆板,答非所问。究其缘由,是他们亲历太少,经验不足所致。

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课堂的温房里育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经不住检验的,只有主富多彩的生活才能有效训练学生听的敏捷性,训练说的针对性、艺术性提供充足的“情境”,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经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形成。

三、让“拦路虎”化作“指路灯”

环境是复杂的,更是多变的。就是既定事实也有其两面性,即使其不利的方面,也有其价值。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达成大纲提出的要求,就要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

识字教学的第一步是读准字音,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作为通用的官方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话作为标准的,这就造成了它与其他方言在语音上存在一定差异。而学生尤其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幼儿时由于出生地方言环境的先入为主,潜移默化,其家乡方言就成了其语言基础,并日渐衍化,在发音上养成了与普通话标准音不尽相同的习惯。比如吴方言,由于没有平翘舌音之分,没有前后鼻音之分,这地区的学生对翘舌音,后鼻音的发育就存在盲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针对这种现象,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就对翘舌音、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做细致深入的讲解,辅以准确到位的示范,加上反复严格的训练。(如zh、z 、eng、 en„„)在教学生字时,对生字中翘舌音、后鼻音的字强化认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帮助学生对这两类汉字作些归纳,总结出一些认读的规律。如“令”作部件的常用汉字中除“邻”外均为后鼻音,“正”作为部件的常用字均为翘舌音。某一部件为前鼻音的字一般也为前鼻音,有部件为翘舌音的字一般为翘舌音等。让学生在认读生字时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不致受方言发音的较大干扰。

识记书写字形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二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汉字中较多的同音字,也即仅从读音上不能准确区别不同汉字,而且,也是由于同音现象,使学生在识记字形时容易混淆,造成较为普遍的错别字现象。更有广告、字牌、商标等为各自需要利用同音现象,篡改成语、熟语。如“其乐无穷”被棋院写成“棋乐无穷”,马场改作“骑乐无穷”,娱乐节目用为“齐乐无穷”,迷宫也有“奇乐无穷”,引人注目驻足。如此纷繁,初涉汉字的小学生猝不及防,晕头转向是难免,但这也不失为一种教学资源。在学生初识生字时,使以生活中常见的相关同音字作比较,不啻一剂提高免疫力的预防针。当学生对生字有了一定程度

篇二:《大学生外语学习与环境关系浅析》

大学生外语学习与环境关系浅析

【摘要】 外语教学离不开学习环境,并受制于学习环境。如何营造大学生外语学习与实践环境是当前外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课程、自主学习、测试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影响外语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 外语教学 外语学习 实践环境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对复合型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而外语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中国的外语教学费时低效,“聋哑英语”、“高分低能”是其明显特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外语教学而言,缺乏对大学生外语学习与实践环境的营造,是根本原因之一。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外语(主要指英语)学习与实践环境进行综合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理论,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最直接的是课堂、学校和家庭等微观环境;间接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等宏观环境;从形态上看,有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

三、大学生外语学习与实践环境分类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整个社会的综合环境对外语所产生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具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环境、社会的整体教育观、外语观,特别是对外语的需求程度。

社会经济是创造语言学习环境的物质保障,而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

篇三:《浅谈教学环境和孩子学习的相互关系》

浅谈教学环境和孩子学习的相互关系

【摘要】《纲要》强调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活动——体现了尊重幼儿权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理念与观点。本文将主要论述教学环境和孩子学习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教学环境;孩子;学习;关系

每当新学期来临,最让我们老师头疼的就是布置有班级特色的教学主题环境。以往我的做法就是利用暑期中就开始找图片,收集材料,想出各种主题和内容来布置墙面,希望可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然而,再看孩子们,开学初还能从他们眼神中看到一丝惊喜,但这种惊喜只不过维持了两周,最多一个月,孩子们就不再欣赏教师们精心布置的“风景画”了,也就失去了主题环境墙本身具备的教育意义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那怎样才能不让主题环境墙成为风景画,让主题环境墙真正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发挥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我一直不断去摸索、反思、现总结如下收获:

一、预设环境 生成的教学主题墙,体现主题课程开展的痕迹,更能体现孩子的学习痕迹

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根据我园的主题式课程(整合课程)模式,我们将主题墙创设与幼儿主题课程开展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主题墙面环境密切配合每一小主题活动的脉络、走向有序展开。

(1)预定性主题墙饰,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在创设主题墙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主题墙的主题和内容与教育活动及孩子学习活动相一致、相呼应,体现主题墙对幼儿学习过程和经验的总结、强化、概括和提升作用。

例一:本班上学期第一个主题活动喜洋洋的家,我们在主题墙上设计一列一列的小火车,幼儿从家中带来全家福照片,张贴在小火车上,一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