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梦想与野心有感


第一篇:《读《没有梦想,何必远方》有感》

读《没有梦想,何必远方》有感

人文学院秘书学1402 曹佳琦

我知道,如果自己不努力,没有人能给你想要的未来。 ——题记 好像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有人问我们,你的梦想是什么。大概两岁的时候,一块糖是我们的梦想;五岁的时候,芭比娃娃、小汽车是我们的梦想;九岁的时候,公主裙、游戏机是我们的梦想。 那么现在呢?十八岁你的梦想是不是和从前的一样都实现了呢?

别让梦想只停留在梦里。

其实,看到易术的《没有梦想,何必远方》的时候,正是我想要放弃梦想之时。就像他书里写的那样:像很多热爱写作的人那样,并没有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畅销作家,靠写作养不活自己,又不会为迎合而妥协,有点犯傻地自我欣赏。于是,过着清高、矛盾又没有钱的生活,内心渐渐开始怀疑自己——到底在坚持些什么?

残酷的是,有一天发现,其实不写也没有那么多人为你遗憾。 于是选择了放弃。

是啊,多少人怀揣着梦想,多少人的才华完全跟不上自己的野心。其实我们的梦想都曾向身边的人若有若无的提起过,可往往会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因为那些梦想始终看不见光亮,因为那些日日夜夜陪伴自己的希望渺茫,黑暗无边。自己张了张口,实在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没有经历过的人,怎么会懂;那个人不是自己,怎么会懂。 曾在清晨睁开眼睛,却看不见正在缓缓升起的朝阳,梦想遥不可

及,不明白自己苦苦追寻又有什么意义,突然觉得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拼了命地想要向前跑却依旧在原地踏步。所以不断重复的问着自己,该不该放弃,要不要放弃,能不能放弃。也许书中会给你答案。

当我看完他的整本书,我觉得自己又活了过来,身体内有一股热流经过,直击心脏,我甚至听得见我的心猛烈地“噗通”跳了一下,兴奋的不知所以。是啊,想想那些无以复加的快乐和美好,便会给自己最大的鼓舞和支持。他写了自己毕业后十年的切身经历,那么的真实又生动,好像不久后的自己就要经历,也正如蒋方舟说的一句话:只要是坚持了一件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没有人看好,甚至注定会失败的事情,就是热血的青春。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短短的一句话引发了多少追梦人的共鸣,其实追梦人在别人的眼里却像是一个疯子,因为所做的一切有那么多人不理解,可是我们哪有时间停下来解释,我们只能义无返顾的向前奔跑,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奔跑的前方有那么多的志同道合,无须解释,因为大家都在像你一样奔跑。

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到最后都没有办法走到彼岸,但是我们仍然会选择坚持,因为我们在追梦的道路中看见了那么多美丽的风景。风雨雪,明与暗,饱满与虚无,长久与离去,还有那些雁渡寒蝉,梨花似雪。我们愿意相信,也选择相信,自己固执的坚持,一定可以冲破所有的藩篱,跨越那些未知的障碍。

有多少人准备放弃梦想,有多少人已经放弃梦想,我也知道现实有多么的残酷,但是越是这样,越凸显出梦想的难能可贵。罗曼罗兰

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一直相信梦想的来去,有清晰的脉络,不受人间的迎拒。 一无所有就是我们去拼的理由。

落寞时,请记得:青春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梦想和远方。

第二篇:《读《野心与愿景 实现野心能力却不是人人具备》有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读《野心与愿景 实现野心能力却不是人人具备》有感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讲的是,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通常贬低别人看不透自己或他人的理想。拜读了刘杨同志在《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发表的《野心与愿景 实现野心能力却不是人人具备》感触颇深。此文看似对潍柴颇有研究,笔者认为不然,其根据有三:

一、潍柴的发展不是梦想,更不是野心。事实已经证明潍柴效应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榜样。让我们先看一下潍柴2010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吧!集团累计实现汇总收入472.3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利润46.9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利税66.1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发动机业务板块共销售发动机395687台,同比增长136.6%;实现营业收入257.3亿元,同比增长94.3%;实现利润35.2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利税48亿元,同比增长165%;半年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118万元/人,超过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2倍以上,已经成为行业内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难道这些数据不能说明什么?难道我们的发展是梦

想?难道这也算野心?笔者不敢苟同作者的看法。

二、潍柴的发展不是空想。因为潍柴的目标是在总结前10年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潍柴就是敢于挑战目标,一个目标的确立,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在发展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提出的。我们为何不把目标定位在2000亿,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才出炉了“5810工程”就是文中提到的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20年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从作者文中看到,对潍柴的发展持怀疑态度。作者对潍柴的目标持怀疑可以理解,因为作者毕竟没有感受到潍柴内部的发展环境。他那知道我们潍柴拥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领导团队;拥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高素质科研队伍;拥有一支立足本职吃苦耐劳坚持自主创新的职工队伍。这些都是潍柴实现总体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潍柴成功的强有力保障。

三、潍柴的发展就是现实。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之一。集团在全球拥有员工4万余人,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523亿元,名列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第113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49位,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第10位。集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000余人,其中从国内外引进了博士36人,硕士765人,专门从事整车、动力总成和零部件研发工作,拥有现代化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内一流水平的产品实验室,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在法国、奥地利、美国、潍坊、上海、重庆、

杭州、西安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2005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潍柴时,对潍柴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总书记对潍柴的发展总结了两条经验:一是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的传统政治优势,二是注入了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做到了两个优势的有机结合。并指出,潍柴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有着光荣的历史,这几年又实现了快速发展。你们提出了“民族动力 国际潍柴”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树立这样的雄心壮志,在世界发动机领域,潍柴要占有一席之地。看看这些不知道作者有何感想,还要继续对潍柴的发展持怀疑;还要继续说潍柴的目标是梦想;还要说潍柴的发展不是现实。让笔者给你一个答案吧!“绿色动力、国际潍柴”在未来五年内,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进军世界500强”的宏伟愿景就是现实。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知道装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智也)。潍柴走我们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第三篇:《读红与黑有感》

读《红与黑》有感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果一棵树枝叶繁茂,那么我们一定会惊羡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维立叶城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让我们窒息:生活在树冠的贵族,明明内心彼此仇视,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可一个个看上去却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光彩照人。他们即使给对方一个微笑,也总不肯舍弃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轻蔑。虚伪,无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据着枝叶间的缝隙,切断了阳光,只在树根周围投下浓浓的阴影,而这阴影正好罩住了一个人——于连。

首先,最令我感受强烈的是于连自始至终的一种情绪和姿态:贫穷而且地位低贱,却有不甘这样的命运;抵抗蔑视的眼光,又向对他投以蔑视眼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恶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丑恶,但是又坏着极大的野心,一心发迹,渴望飞黄腾达,以至于亲手为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他的一切经历,几乎可以用忍辱负重来形容,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观察,自励和忍受,一日得道,而一切又毁于一旦。这样的于连令我赞叹,对他的结局感到惋惜却又充满敬佩。

从于连身上,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也许我们就在某一个时期,或在某一个方面面临着与他相同或相似的处境。或是贫穷,或是卑贱,有满腹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却在腐化的压制,强权的左右,种种阴暗的伎俩中沉沦。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与于连获得一种共鸣,则就说明,我们也和他一样,那颗心仍在跳动,那份热情并没有枯竭,绝对不能服从这样的命运,让蔑视我们的人迟早自惭形秽。也许我们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为一无所有,我们可以不顾一切,让它叫做野心吧,策马奔腾。

书中给予于连的描写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读着这些话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在我自己的心里也在响着同样的声音。为了他的,是的,野心,他几乎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但是我想他的心地终究是善良的,所以又时而呈现柔软的一面。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得到侯爵赠予的十字勋章的后,他想道:“为了成功,我会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终于知道,这世上总有着许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达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以一种不公平去对抗另一种不公平吧。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最终于连还是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这多少让人要为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己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走。但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也是司汤达本人所说的“头脑的爱情”和“心灵的 爱情”之别吧。于连的取舍正是司汤达本人的取舍。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的这些看法也会受到许多的反对,但这是我心中实实在在的感受。能体味到什么,能学到什么,都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这本书在我心中将是一个永恒的经典,永远的激励。

第四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理想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者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

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理想是生活的黄金,而只有具备淘金工人在沙里淘金的毅力,才能找得到这生活的黄金。

理想——有人追求了一生是得到幻灭,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人生的理想,向他见到地平线一样,像它走近一步,它就后退一步。有生命力的理想绝不能像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没有理想的人生如雾海,没有奋斗的人生如浮云,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理想与妄想不同,因为妄想偷越人生的范围;理想与幻想不同,因为幻想是无可遵循的途径;理想与野心不同,因为野心常出之于自私与占有。理想与内心的修养是息息相关的,内心的修养直接关系到理想的实现。

第五篇:《读《闲说作》有感》

读《闲说作文》有感

期中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是星期日,看《语文读本》中最后一篇《闲说作文》,看得我极度不爽。

第一段,她说中学生拿作文当小说写,缺少真感情,情节幼稚。 我说,“新概念作文大奖赛”初赛明确说明“不限文体,体裁”。我想这里所谓“作文”是“大作文”的意思,它不仅仅是些记叙文、议论文,它还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

参加“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大都是些对文字极其热爱的孩子,其中也不乏有野心相当作家的人。他们试着写小说,试着为梦想努力难道就因为他们努力笨拙、稚嫩,就说他们“雕琢”,就说他们虚伪吗?

作者的理解,我认为狭隘又错误。

第二段,大部分认同,写东西的确要真,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要写“真作文”。

剩下一小部分,她说“写作文是对一个初学写作者的启蒙训练”,她作为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评委,看的和批评的应当是针对大赛的参赛者。大赛所限定的年龄范围是12岁以上---30岁以下的人。这些人,还能算是初学者吗?我记得张爱玲成名就是在这个阶段。一个初学者就可以成名吗?最后一句,她说学生写“挫折”写自己父母双亡,这不是初中、高中生会写的,这是小学生写的。而且写这样的东西也不是他们愿意的,他们也想写和弟弟抢糖没有抢到;也想写等蝴蝶破茧等了一天没有等到,但这样写老师不给高分,老师为什么不给高分

呢?因为我们的教育不允许。这是教育的问题,作文的事只是一个小小的折射而已。错误在教育不在学校,作者目光太浅。写到这里我意识到一件可笑的事,作者间接批评要求作文“根正苗红”的教育,却又在通篇强调写作文要“积极,向上”,这算不算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段,我承认,故作深刻是比较让人作呕的行为,但不能说明我们这个年龄写不出深刻的东西。我所认为将一件事写成深刻的文章的条件:一是,写作者对这件事常见或这件事与自己生活联系极紧密;二是,写作者对这件事有所感受,对这件事的感想具体、真实;三是,由这件事引起的联想极有意义。具备以上条件,谁都可以写出力透纸背的文章。这世界上本就没什么不可能。

王蒙先生说,他看到小小年龄的人写出深刻的作文,觉得可怕,我不认同。大众的确无法做出超越年龄的事,但并不代表某些人无法做出,难道就因为他们做出不合年龄的事所以就让人觉得可怕,这有逻辑可言吗?那么,王蒙先生见到海子是不是也要“可怕”呢?海子有赤子的心,却是个大人,他也做着不合年龄的事。那么,先生见了凡高是不是也要“害怕”一下呢?他画了超越时代的画,比超越年龄更厉害。

王蒙先生的感觉,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告诉一些人大家都该是一样的,而这些人长大后无意识的扼杀天才。这样的循环往复不止,我觉得悲哀。

作者说的“做深刻状”的人,据我理解,还包括那些写‘愁’的孩子。我们也是人,也有感情,为什么不能有‘愁’;为什么不能写

‘愁’?我的蝴蝶飞走了;我的气球破了;我的朋友不在了,这些为什么不算愁?难道是大人们觉得幼稚?那么请问,你们为什么要为生活发愁?为什么要为亲人的死去而难过?又为什么为爱人的远去而忧伤?这些愁在孩子眼中也很幼稚。生活,努力就会好起来。亲人永远不会死,他活在爱他的人心里。爱人终会回来,因为爱。这些都不用愁。

为什么要用大人的标准定义我们的“愁”?我们用人类的审美观而定义月球,为什么没人觉得可笑?

真是讨厌,大人们永远在我们哭的时候笑,可恶!

第四段,又是在扼杀“怪才”、“天才”,怪不得到现在也没再出一个郑板桥来。

第五段,作者说文章写太长让人讨厌。这是教育的问题,它让我们在无法写长的时候写得很长,这就只能写废话。又在我们想写长的时候,让我们写短。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从长到短的过程。教育总是与自然变化的规律相反,大众就只能长成畸形,只有少数人才能不变形。我又发现一个矛盾,作者极力扼杀与众不同的人,现在又不喜欢大众写的畸形文。那么,请问什么文章对您口胃?

第六段,又一个矛盾,作者说写恋爱是“小家子气”,恋爱可以归结为个人感情,而在第二段,作者写“„„真实的情感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结合一下,就是“写‘小家子气’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前面提倡,后面批评,作者还真有意思。

古人还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剑走偏

锋?走好了还能一招致敌呢。

我们正处在对日后写作风格的探索阶段,为什么不可以对各种风格进行尝试?

还有就是是关于前面的“愁”,这次作者明确说到写作应积极,她看了行文消极的文章很心疼,再次觉得我们不该写“愁”。

我想作者一定和孙悟空有关,说不定也是从哪块石头里迸出来的,不知道成长的伤痛。嗯,真是个好理由。

第七段,又见矛盾,前面压制“怪才”现在又极力表扬不同于众的人。

现在流行的是速食文化,这股风潮在2003年时就已经有了,而作者却只说什么“网文”,只看到表面。作为一位作家感觉还真不敏锐。

第八、九段,作者写此文,应当是为让青少年的写作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提的建议,但最后两段是文章最大的败笔。有这两段上面全部为零。若有一个想把作文写好,怀着虔诚的心看此文,看到这里,前面所收的“益处”也会在此化为“空悲切”。

文章既要明着暗着批评教育,又要委委屈屈,屈从于教育,自找麻烦,费纸墨又费我等的精神。{读梦想与野心有感}.

后记:

写完后突然想到,由一群老作家来评判新时代的学生写的文章,真是有意思啊!若日后“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了评判一个定作之人的标准,那它会不会成为文坛的“高考”?会不会

引起“复古之风”?会不会又来一次“文化大革命”?

常 燕

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二中242班

0352---5056050

037008

E-mail:cyan___2009@sian.

第六篇:《野心还是梦想》{读梦想与野心有感}.

野心还是梦想

闲时看一篇文章,叫《中国男人的野心有多大》,文中不知从何得出一个结论,说80%的中国男人最缺的就是野心,所以大多平凡一生发不了大财,所以不成功。还举了出身贫寒的法国大亨巴拉安的事迹,说他临终前,把五亿法郎的股份捐给某医疗研究所,最特别的,他用100万法郎来征求一个最佳答案,问题是:穷人最缺的是什么?结果在数万封来信中,只有一个小女孩回答正确,答案就是野心。以此论证,似乎很有说服力。

可我看了却觉如鲠在喉,现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层出不穷,实则是误人害人不浅。翻看汉语辞典,怎么看,野心也不算是褒义词,是指心性放纵,不可驯服或心怀叛离之心,不安本分;另一层意思是指对权势名利等过分的贪欲。别说,还真有最后一个意思是褒义的,是指闲散恬淡的性情,就是指向往山野田园的心境。可是这个意思却是和文中的所引丝毫不搭边儿了。既然说有野心才能有机会,才能事业有成发大财,可是看野心一词的含义,觉得这种基于野心所达到的目标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再强调另一点误人多处。到底什么才是成功?按照我所看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成功就是发财,或者是高官厚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