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教学设计


【篇一】诗五首教学设计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4中外短诗五首

从容说课

这些小诗都具有较朦胧的特征,在理解上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因此,本课的教学采用开放的形式,不作逐首诗的讲析,而侧重于学生的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与鉴赏。在前面已经有了四首新诗的鉴赏学习的基础,本课由学生独立完成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略读课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鉴赏应允许百家争鸣,应尽可能予以学生肯定和赞赏。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回顾和总结现代新诗的鉴赏方法。学生在本课五首诗中任选一首诗,写一先是小组讨论,接着是全班交流鉴赏文章,师生共同点评。再自选一首小诗,当堂完成背诵。

教学重点独立的鉴赏活动。

教学难点在鉴赏成果的交流过程中拓宽思路,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在总结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鉴赏的能力。

2.揣摩语言,分析意象,品味感情,独立完成对一首诗的鉴赏过程。

3.独立的鉴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

4.合作交流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彼此的鉴赏成果,共同提高鉴赏水平。

5.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形成鉴赏美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欣赏了四首新诗,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在欣赏这些诗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展开鉴赏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入手,从诗歌的内容角度入手,从诗歌的意境角度入手。

推进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尝试运用我们这个单元学到的鉴赏方法,从不同角度去鉴赏诗作。

【学生齐读五首小诗】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风雨

芦荻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回旋舞

保尔•福尔

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师同学们可从这五首诗中任选一首,独立完成一“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生《在一个地铁车站》中,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把写好的鉴赏评论交给老师,由老师先欣赏欣赏。以上几个同学对诗歌的鉴赏,选取的角度都比较恰当。我相信,未有机会展示成果的同学也可能写得很好。到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评价大家的鉴赏成果。

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同学们查找这五首诗的资料,看看其他人是怎样评论的,对你有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鉴赏角度提示:意象(形象)

意境

语言

情感(或哲理)

4中外短诗五首

从容说课

这些小诗都具有较朦胧的特征,在理解上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因此,本课的教学采用开放的形式,不作逐首诗的讲析,而侧重于学生的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与鉴赏。在前面已经有了四首新诗的鉴赏学习的基础,本课由学生独立完成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略读课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鉴赏应允许百家争鸣,应尽可能予以学生肯定和赞赏。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回顾和总结现代新诗的鉴赏方法。学生在本课五首诗中任选一首诗,写一先是小组讨论,接着是全班交流鉴赏文章,师生共同点评。再自选一首小诗,当堂完成背诵。

教学重点独立的鉴赏活动。

教学难点在鉴赏成果的交流过程中拓宽思路,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在总结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鉴赏的能力。

2.揣摩语言,分析意象,品味感情,独立完成对一首诗的鉴赏过程。

3.独立的鉴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

4.合作交流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彼此的鉴赏成果,共同提高鉴赏水平。

5.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形成鉴赏美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对这五首优美的小诗,我们可以从语言、意象、意境、情感或哲理等多个方面去品味和鉴赏。上一节课,同学们都选择了其中一首,写下了鉴赏评论。现在我们都来做做评论家,评点一下这些大家之作。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我们先来分组研讨。鉴赏同一首诗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你们的评论。推选出最好的三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生我觉得既不是爱情也不是哲理,它写的似乎像一个飘忽的梦,那么迷离,那么美妙。

师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并且说得有条有理。对诗歌的理解除了主题的探讨外,更重要的要学会抓住诗歌意象来理解分析,我们接着看剩下的两题。

生《错误》一诗中,诗人主要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意象,描写了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紧掩的春帷和窗扉那样紧锁。这时候,一个游子打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生我来谈谈第3题。根据印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师厉害!有专业批评家的水准。

生承蒙老师抬爱,过奖过奖!

课堂小结

这些小诗的内涵都很丰富,同学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出发去分析,可以有更多的不同见解。

最后,请把你选择鉴赏的诗马上背下来,看同一小组的同学谁背得最快。

布置作业

我们不但会读诗,能评诗,我们还要尝试创作诗歌。今天的作业就是每位同学写一首诗。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也不限。

表达与交流新诗创作与交流

从容说课

这是一个以训练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的设计。诗歌是美丽的,诗歌的语言是美丽的。在这个单元品味和欣赏了这么多首诗作之后,我们鼓励学生也来动手写诗,抒发内心美好的情感,创造美。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以新诗的形式,尝试写一首诗,并且工整地抄录在白纸上,还可以对版面进行设计。在课堂上学生朗诵自己的诗作,同学们互相评点精彩之作。最后把学生们的诗作都在班上展示,建起自己班集体的诗墙。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在学生已进行诗歌创作的前提下,开一次诗歌朗诵会。由学生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的诗作,并由学生自己品评,由学生自己选出其中的佳作。最后在班上展示同学们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诗歌创作与交流。

教学难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评点、学习与借鉴。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激发创作诗歌、创造美的热情。

2.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发展语言能力。

3.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抒发真情。

4.交流互动,学生交流彼此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的喜悦。

5.激发学生追求美、表现美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本单元我们欣赏了众多诗人的佳作,诗言志,诗言情,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志,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蕴涵着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今天,我们就来一展我们的诗人风采。把我们的诗作亮出来。

推进新课

【学生们纷纷朗读自己的诗作。教师协助学生可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现诗作】

生……无言独倚楼,孤舟看繁星。远见青鸟来,定是故人信。……

生……巴山秋池水渐涨,西窗孤烛犹未剪。……

生……何时天遂我愿,人月两团圆。

生晚归途,人行疏,独留路旁一株木。风摇木,木不止,抬头望,唯有飞鸟南渡。……

生手执笔杆摇一天,又一天,又一天,不觉寒窗已十年;已十年,已十年,桌上黄纸叠叠重……

生一轮孤伶的月,几缕清冷的风。铜壶玉漏滴断,凄切……

生我轻轻地用手指划着窗户,雨,滴落在我的心里……

生啊,祖国,生我的祖国,育我的祖国啊!我怎么忍离了你的怀抱,去做远方孤独的鸿雁……

生正月,南方的没有雪花的正月……

生桥上的女孩,你寂寞的徘徊,在我的心底,已是整整一个世纪……

生……黑暗中,我看到我圆睁的眼,我敞亮的心。

生层层叠叠的青苔,蔓延到林中。林中,筑在枝头的鸟窝,也浸染在青绿的梦里……

生……希望,呵,给我希望,伸给我上帝仁慈的手。呵,希望,给我希望,赐我以伊甸园的梦。呵,希望,给我希望,让我获得普罗米修斯的勇气。

生烟雨,江南的烟雨,我怀念江南的烟雨呀,活在北方的我怀念江南那浸蕴了春的烟雨……

生宽宽的石缝,黑黝黝的,能看见桥下亮闪闪的水;我的故乡的桥,跨过窄窄的河面,大青石,走过多少的牛马,碾过多少的车辙,等待过多少回乡的游子,才把石的棱角打磨得,如此圆润。

……

师太精彩了!我们都是屈子的后人,我们的血管流淌着太白的血液,我们的心底涌动着杜子美的诗情。果然,我们都是诗人。

合作学习,提升知识

师听到那么多动人的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我们无须可拈,可能就“拈断几枝笔”吧。(学生笑。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

生我喜欢《希望》这首诗。诗中用了多个典故,只是这些典故都不是中国的,而是外国的。我记得,诗里面有伊甸园,有普罗米修斯,还有……

师对,《希望》这首诗中用的典故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用得很恰当,如“赐我以伊甸园的梦”,还有“普罗米修斯的勇气”。

生我想提一个想法。

师请说说。

生我觉得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诗都写得太伤感了,好像只有写愁才写出好诗,我觉得我们不应有那么多愁,好像不是很符合我们现在的实际。我记得好像有“西窗孤烛犹未剪”“一轮孤伶的月”。我觉得不一定是写愁才能写出深刻的感情的。

师很有见地。辛弃疾有一句诗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诗是抒写真情的。愁是一种动人的感情,但我们的眼界应更高远,我们的心胸可以更广阔。

生“桥上的女孩,你寂寞的徘徊,在我的心底,已是整整一个世纪”,我觉得这句诗真好,有诗味。

生“黑暗中,我看到我圆睁的眼,我敞亮的心。”这句诗很有哲理性,我觉得意味悠长的。

生我觉得《故乡的桥》写得太好了。描写得那么好,让人仿佛真的看见了故乡的桥。特别是最后,又别具深意,“才把石的棱角打磨得,如此圆润”。

……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能写诗,而且评诗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同学们刚才对其他同学的诗作的分析都很有见地。

师佳作很多。到底谁可以成为我们班的“诗仙”,谁又是“诗圣”呢?由同学们的一票来决定。让我们马上投票选出我们的“诗仙”和“诗圣”。

【学生投票,选出最佳的诗作作者。教师把一份印着“诗仙”“诗圣”的“证书”赠送给这两位同学】

课堂小结

清末的一位诗人黄遵宪说过:我手写我口。只要我们勇于表达,勇于尝试,我们确实是行的。我们中间将来没准真会有个“诗仙”“诗圣”呢。

布置作业

今天把我们创作的诗歌都贴到墙上,组成我们的诗墙。同学们下课后都去互相欣赏欣赏。我还希望同学们不要只是因为老师布置了写诗的作业,你才去写。平常,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想,我们都可以用诗的形式,用诗的语言把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我希望在我们班的诗墙上,常常可以看到你们的新作。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理解诗歌的内涵。

参考答案:略(见前文学生鉴赏的[成果展示]。)

二、命题意图:培养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1.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说出喜欢这首诗歌的理由即可,不能强求唯一。

2.在五首诗中任选一首背诵。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必硬性规定背诵哪一首。

3.鉴赏写作训练题。教师应多从肯定的、赞赏的角度评价学生的赏析的文字。

拓展阅读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鉴赏提示: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

顾城的《一代人》虽然只有两行,但我们读后却总难以忘怀。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们,不是诗歌以外的“思想”,而是“诗本身”。是深层意象这个精灵,坚实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

4.中外短诗五首

晨诵夜吟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②。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④。

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擅骈文,尤工诗,为晚唐大家。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注:①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为琴类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此说五十弦,取断弦之义。无端:无缘无故。②“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望帝句:《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③“沧海”句:相传珍珠是由南海鲛人(神话中的人鱼)的眼泪变成。蓝田:即蓝田山,在今陕西蓝田县,为有名的产玉之地。日暖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在阳光下,良玉上空会出现烟云。唐代诗人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化用其意,表示自己青春时代美好愿望已如蓝田烟云,可望而不可即。④可待:岂待。惘然:惆怅的样子。这些情感不是今天回忆才有的,在当时就已经感到惆怅、迷惘了。

赏析:这首诗以首句头两字作为标题,实际是无题诗。对于本“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这一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解析:在《错误》一诗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类似于“寂寞的城”这样的比喻还有“三月的春帷”“小小的窗扉”“莲花的开落”等等。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生动形象性。

  答案:比喻。把“心”比作“寂寞的城”形象地写出了等待恋人归来的女子的寂寞的情怀,极言等待之苦,等待之深。

  4.仿句练习

  示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________;理想是灯,________;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解析:仿句的关键是前后句式的一致,修辞手法的一致。在这个题目里,稍难的一点是,前后两句要紧密衔接,这就束缚了想象的空间。

  答案:点燃希望之灯,照耀成功之路。

  5.联想和想象

  示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楼上的“看风景的人”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发挥你的想象力,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一下。

  解析:在这个想象的风景中,在楼上的“看风景的人”的眼睛中,必定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那个人,围绕着这个人,应该有小桥、流水、游船、柳岸等等,整体情境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答案:在如梦如烟的流水上,飘荡着一只只轻巧的船儿,岸边的柳树轻抚着流水,涤荡着诗人的心胸。更令人向往的,是在那弯弯的小桥上,站着一位佳人,正凝神独思。

  6.诗歌知识积累

  诗歌是一种最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诗人往往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大跨度的跳跃。它的语言精粹凝练,音调铿锵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我国诗歌按时代区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新诗两大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诗、词、散曲,其中诗又分古体诗和格律诗。现代诗歌按是否依规律写作,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还有接近散文的散文诗。

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疲惫蓓蕾悖谬凤冠霞帔关怀备至

B.斑驳湖泊脉搏日薄西山英姿勃发

C.差劲惊诧古刹姹紫嫣红叱咤风云

D.矗立触犯罢黜怵目惊心相形见绌

解析:D项完全相同。A项“凤冠霞帔”的“帔”读音与其他加点字不同;B项“湖泊”的“泊”读音与其他加点字不同;C项“叱咤风云”的“咤”读音与其他加点字不同。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赝品蝇营狗苟自力更生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B.筹码至高无上戴罪立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就范临渊羡渔集腋成裘风马牛不相及

D.通谍锦衣夜行枉费心机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析:A项“一言即出,驷马难追”中的“即”应当为“既”;C项“临渊羡渔”的“渔”应当为“鱼”;D项“通谍”的“谍”应当为“牒”。

答案:B

3.(2006广东高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B.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

C.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中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解析:A项中“无所不至”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这里是指待人细心周到,应为“无微不至”。B项中“不堪设想”是事情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属贬义,与语境不合。C项中熟语是团结起来力量大,原文意思是虚心学习,不符合语境。

答案:D

4.(2006广东高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D.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中年知识分子用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解析:A项句式杂糅。B项“下降了九倍”说法错。C项“对……上”属搭配不当。

答案:D

5.把下面名句名(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3)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6.依据给出的文字,续写一个段落,句式要大体相同。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读书,也是人生一笔获利丰厚的储蓄。这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是发现未知的钥匙是追求真理的阶梯是超越前贤的基础是参与竞争的实力

7.填空。

(1)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主要作品有《十年诗草1930—1939》、____________、《山山水水》、《小说片断》、_________________、《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及法国现代诗十二(1)《人与诗:忆旧说新》《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2)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3)象征诗王

(4)美国意象

8.依据下面的提示,在下文的空缺处,续写民间对联的下联。

朱元璋尝与军师刘伯温对弈,雅兴所至,自占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此事出自野史,未可尽信。民间亦有与此类似的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了两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解析:B项中“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说法不妥,诗中无此意。

答案:B

10.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解析:A项中“人生悲哀”一说不当。

答案: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1.本诗有什么特色?请列举。

参考答案:(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中国的。“东风”“柳絮”“青石的街道”“春帷”“窗扉”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3)这首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只是将这一主题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了。(4)短小别致,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5)比喻新奇鲜活,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12.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参考答案:(1)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我”只是过路而已,“打江南走过”,而不停留。她误会了。(2)“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捉弄了女子的感情,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13.“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1)“达达的马蹄”驰过紧掩的“小小的窗扉”。窗里人怦然心动,以为“我”是归人,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2)“我”过家门而不入,有意识地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控制了女子感情的起伏。“我”捉弄了她,好像上天捉弄人一样。郑愁予情诗中的男人,多喜爱操纵女子,表现出无上的威严。这虽然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3)“错误”而谓之“美丽”,本来不合常理。但“达达的马蹄”在女子听来以为是归人,这种感觉关乎一段美丽的感情故事、一些可想象的美丽情节。不管是哪一种解读,这个错误都引来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显得犹为美丽。(4)这个故事,说起来凄美幽怨,委婉含蓄,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解读,可以丰富和圆满诗作的蕴涵,这也使“错误”成为一种美丽。

14.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中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参考答案:这个九行小诗共分三节。第一节的两行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五行全写“我”对她的想象。第三节仍写“我”的想象,是说“我”的马蹄声或许传到她的“窗扉”,给了她一个“美丽的错误”。

另外,有人说“我”是浪子。结合作者的情况,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了失落惆怅之感。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5.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祸”和“点得着火”都是针对黑暗现实来说的,说出这“一句话”被统治者听到“就是祸”,而这“一句话”却能点燃广大人民心中的“火”。

B.“火”“火山”均比喻人民心中对统治者的不满、愤怒和仇恨。诗人已预感到人民的沉默正蓄积着伟大的力量,并坚信它定能摧枯拉朽。

C.“缄默”是对“火山”的拟人化描写。“霹雳”原指响雷,这里形容火山爆发时的无比声威。“咱们的中国”中用“咱们”,显得亲切自豪,富于主人翁感。

D.“发抖,伸舌头,顿脚”是指一旦“火山忍不住了缄默”爆发出来,那些还不觉悟的人不知所措的表现。

解析:D项“发抖,伸舌头,顿脚”反映的是一旦火山爆发,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者不知所措的表现。

答案:D

1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是“一句话”,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是这“一句话”。一句话通常微不足道,然而诗人要说的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因此这首诗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强烈的悬念,先声夺人,抓住了读者的心。

B.第二节诗人采用“你不信……也可”这样的句式,将铁树开花的稀罕与“一句话”的真实性进行大跨度的对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一句话”的力度。

C.全诗语言精练,诗意含蓄,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D.这首诗从形式上看,属于“五四”新文学中的新诗,或称为自由诗,形式非常自由,句式长短不一,不求均齐,节与节之间也不求匀称。

解析:D项,本诗是一首格律诗,每节的前六行都是九个字一行,相当整齐,在谨严的格律中又荡漾着自然的语言节奏,体现了闻一多诗歌要讲究“建筑美”的主张。

答案:D

17.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迷途

北岛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阻挡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解析: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迷途》按“追寻—被阻—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作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答案:D

18.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解析:这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咏物诗,全诗采用对话形式。要准确解读诗歌,鉴赏者必须作合理想象。对抒情主体“我”的种种理解不能脱离诗歌语境。A项“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是一种不合理的想象,在诗歌文本中没有依据。

答案:A

19.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A.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解析:新诗,有两种诗体,即格律诗和自由诗。自由诗“无论A

追踪练习_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断章 装饰 郊原      B.舵手 柳絮 寂莫

    C.跫音 春帷 窗扉      D.携手 回旋 幽灵

  解析:B项中的“寂莫”应写作“寂寞”。

  答案:B

  2.文学常识填空。

  《断章》的作者是________;《风雨》的作者是________;《错误》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台湾诗人,代表诗作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回旋舞》的作者是________国诗人;《在一个地铁车站》的作者是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他是________派诗歌运动创始人之一。

  答案:卞之琳 芦荻 郑愁予 《雨说》 《水手刀》 法 保尔•福尔 美 庞德 意象

  3.诗句填写。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___________。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__________,

  __________,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__________。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__________。

  答案: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大地的海上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4.诗歌的音乐性集中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汉语诗歌的押韵是由相同的韵母在诗行的末尾有规律地反复再现而形成的。一首诗是否押韵,押韵和谐与否,对诗歌的艺术效果大有影响。

  在下面的短诗中,适当改动某些词语,使其在押韵方面更加和谐。

头顶一弯月,

脚下万盏灯,

                 东方明珠塔上,

焊工正夜战。

  解析:最后一句的韵脚是“战”,第三句可以不入韵,这样,将一、二句的语序一改,都就押“an”韵,其余改法合理也可。

  答案:将“一弯月”改为“月一弯”,将“万盏灯”改为“灯万盏”。

  5.对《错误》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美丽的错误”具有新奇的搭配效果,暗示“我”并不是女子守候的“归人”。

    B.诗的开头两句就表现了“浪子”与“深闺”的主题,本诗承袭的是中国历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C.“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它用来比喻女子娇美的容颜。

    D.诗的结尾与首行“我打江南走过”呼应。

  解析:“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认为它是用来比喻少妇娇美的面容是不准确的。容颜如莲花的“开”是比喻女子面容的娇美,而“落”则是指女子因思念和等待而面容憔悴。该句“莲花的开落”用来比喻倦守空闺的女子形象,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答案:C

  6.对《断章》一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章》一诗的深刻哲理,就表现在两幅优美生动的画面里,因而可以说这是一首象征诗。

    B.这首小诗颇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诗中出现的人物、小桥、小楼、轩窗、明月、梦等意象,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到的。

    C.两节诗分别用“看”和“装饰”两个动词,把“桥上”与“楼上”,“窗子”与“梦”联系起来,又使前句与后句的主体和客体发生了位移。

    D.这首小诗似乎想启示人们: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小是小非和一时的得失哀乐。

  解析:《断章》一诗,意象美丽,哲理深刻,构思精巧,D选项与该诗实无联系。

  答案:D

追踪练习_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磨坊主的女儿

(英)丁尼生

               磨坊主的女儿,

她长得可真是窈窕;

我多想变成颗珠宝,

在她的耳垂下颤摇:

               日夜隐藏在她鬈发中间,感受

她洁白颈项的温暖。

我多想变成根腰带,

束着她娴雅的纤身;

无论她忧愁或平静,

她的心跳贴着我心:

               我知她心跳得是否正常,

               我会紧紧地缠在她腰上。

我多想变成串项链,

贴着她芬芳地胸脯;

               整天不停地上下起伏,

               与她一起欢笑、愁苦:

               我要轻轻地把她依偎,

叫她晚上也不会舍弃。

  1.这首外国爱情诗和中国诗歌的情感也有着共鸣之处,以《关雎》为例,谈谈其情境有何类似之处?

  解析:外国爱情诗和中国诗歌的情感确实有着共鸣之处。《磨坊主的女儿》中的“我”愿变成“项链”“珠宝”“腰带”等,紧紧依偎在自己爱恋的少女身边,其实这种情境更类似于中国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愿变成小羊,依偎在她的身旁”。当然与《关雎》也有类似之处,《关雎》中的“我”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其表现形式虽然略有差别,但是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都是对青年女子的深深爱恋。

  答案: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对少女的爱恋。《关雎》一诗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申出对淑女美好形象的诸多联想。《磨坊主的女儿》则通过拟人、拟物的手法表达了对少女的思恋。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色的夕阳

朗费罗

金色的海像一面明镜,

在金色的天底下铺展,

陆地和阴影像根细带,

              横亘于水天之间。

              云样的礁石,礁石样的云,

溶于彩云,飘在海面,

              在那灿烂的中流,

              静静地悬着一条船。

              海,只是另一个天,

              天,只是另一个海,

              哪是地,哪是天,眼睛难以分辨。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人认为,本诗的作者与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样发出人到暮年的感慨,投入一种伤感的情绪。你认为呢?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并不是所有的“夕阳”都与“暮年”“伤感”有关。对于一个意象的理解离不开整首诗歌的整体情境。像《金色的夕阳》一诗,无一伤感之词,只是描绘了傍晚美丽的景色,表达的是对美景的热爱和赞颂。而李商隐那句诗的前一句有“向晚意不适”一句,所产生的背景不同,自然表达的感情不同。

  答案:本诗与李诗还是有区别的,本诗作者笔下所有的景物都着上了一层令人炫目的颜色,色彩绚丽,表达了作者对夕阳美景的喜爱之情,对壮观的大自然的热爱,没有丝毫的伤感。

雷志宏

【篇二】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3、培养大家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作者作品介绍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________,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的鼻祖。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有“________”之称,与杜甫合称________,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杜甫赞其诗歌“笔落惊风雨,________”。

3.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郭沫若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4.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

5.龚自珍,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驱者。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背景介绍

1、《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草堂。

4、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3),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5、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四月,龚自珍辞官南归,不久北上迎眷,岁未回。往返途中,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三百一十五首,总题《己亥杂诗》。

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

喧()金樽()珍羞()投箸()歧路()

罥()塘坳()布衾()庇()突兀()狐裘()

瀚海()阑干()掣()吟()岑参()

2.解释下词语的意思

俄顷:丧乱:何由彻:

安得:突兀:结庐:

尔:珍羞:济:

控:阑干:掣:

3.通假字

玉盘珍羞直万钱

(二)初读感知

1.熟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试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读《饮酒》,思考:“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2.读《行路难》,思考: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怎样?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4.请赏析一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写景句。

5.《己亥杂诗》中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一)、原诗文默写填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2.纷纷暮雪下辕门,。

3.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意,而岑参用,”的诗句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4、,将登太行雪满山。

5.《饮酒》写诗人悠闲自得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州,将登太行雪满山。

B.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D.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下面对句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其中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须言说)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言外之意是劳碌奔波于官场的过客,也应该远离世俗,寻找自己美好的归宿)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

4.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5.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都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失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历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诗人又增强了信心,坚定了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6.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E.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推荐阅读

杜甫《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30课

五、板书设计

   

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宁静致远

心远地偏------------内心恬静

采菊悠然------------生活闲适

淡泊名利

山夕飞鸟————内心愉悦

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欢乐气氛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内心苦闷

坚冰塞川大雪满山——道路艰险

闲钓碧溪忽梦乘舟——相信希望

长风破浪挂帆济海------充满信心

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胸怀天下



长夜难眠――――哀忧国忧民



广厦庇寒————愿

边塞奇丽雪景

咏雪边地奇伟风光

将士苦寒生活

 瀚海愁云

送别气氛雄浑雄壮

雪中送友

抒情叙事

点明离愁

移情于物

点明心迹

韩三其

【篇三】诗五首教学设计《诗五首》教案设计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板题:

1、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学生练习朗读,检查点评。

3、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4、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一遍。

5、把握内容,指导背诵。

(1)投影显示: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前四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后两句说自己获得无限的意趣。

(2)学生练习朗读3遍,练习背诵。

(四)研读赏析:

1、难点探究:

①既然作者“结庐在人境”,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

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看”、“望”,能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欣赏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探究体会: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二、合作学习《行路难(其一)》

(一)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三) 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研读交流: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行路难(其一)》

一 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出示课件: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 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篇四】诗五首教学设计初二语文30课《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每首诗歌的配图。 2.范读:有关五首诗的音频。

教法学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饮酒》、《行路难》)

《饮酒》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饮酒》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录音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学生诵读。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课文研讨。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什么描写?有何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是景物描写。

B、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是人生的真谛。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

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4.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行路难》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回忆李白诗歌及诗人形象,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三.再读诗歌,探究学习。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诗五首教学设计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5.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6.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四.品读诗歌,赏析艺术手法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明确: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第二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现实主义诗人。教师板书。)人们叫他为?(“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二、初步感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段意:(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三、诗歌赏析

1.根据第一诗节的内容,在“秋风”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阐述理由。 明确:“卷”字好,因为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 ”-“飘转”-“沉”相对应。

2.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群童为何抱茅?

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篇五】诗五首教学设计八下诗五首教案

语文八下六单元教案:《诗五首》

(2009-04-29 10:14:29)

转载

复习

高考

教育

训练

语文

阅读

中考

杂谈 ▼ 标签: 分类: 教艺百花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4.岑参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5.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6.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教师宜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2.联想想象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凝练,内涵丰富,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师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其余由学生自主讨论研习,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

4.比较鉴赏法。五首诗,两课时,容量大,时间紧。为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肢解诗歌、断章取义,教师宜从整体出发,通过两两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具准备诗五首教学设计

多媒体CAI课件 录音机 示范朗读磁带 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行路难》,指导学生自读《己亥杂诗》。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背诵三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师生共同学习《饮酒》

1.教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教师作朗读提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

3.学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教师补充注释。

(多媒体显示)

①《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②人境:指朴素的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③尔: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

④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

⑤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真意,即真趣。

学生仔细读诗,整体把握诗意。

(2)说诗,学生概述诗意。诗五首教学设计

选两位同学概括诗意。明确:《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

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却难以言传。

4.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提示:这是一首酒后抒怀的作品,诗人描绘了饮酒赋诗自娱自乐的隐士生活,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作创造性描述。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明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5.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教师提示: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被视为名句而流传千古,请你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生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生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些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6.学生齐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三、研读《行路难》。

1.选两位同学介绍李白。

教师补充:诗五首教学设计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清新、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杜甫有诗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诗作大家熟知的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语),可见其影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李白人格的写照。

写作背景简介:“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而写了这组诗。这首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指导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方法:音节划分、意义划分。七言古诗的节奏一般有”“二二三”式或“二三二”式,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

(2)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练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研习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注释:

①茫然:迷惘的样子。

②歧路:岔路。《淮南子·说林》里说,战国时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呢?

(2)学生用第三人称代词复述诗意。

指名两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评点。

成果展示:

金杯里盛着上等酒,这种酒一斗就值十千钱;玉盘里盛的精美菜肴更是昂贵,这菜一盘就值一万钱。李白对着这样珍贵的杯盘和酒菜,却停住了杯子,放下了筷子,一口也吃不下去。他拔出剑来向四周看看,心里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他心里说:“我要渡过黄河,河上却冰块堵塞。我要爬上太行山,却遇上漫天大雪。”闲来无事,他只好像吕尚一样,坐在溪边垂钓,一会儿又像伊尹一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他不禁连连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又愤慨地责问上苍:“都说人生的道路很广阔,我现的路在哪儿呢?”他无路可走,但并不悲观失望,反以言明志。“施展壮志雄心的机会,将来总会有的。到了那时候,我要挂起高耸入云的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一直驶过大海。”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将来总会实现的。

教师稍作概括:《行路难》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抑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诗人惆怅的原因。七、八句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想隐退闲居,可又幻想随时能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行路难……今安在?”是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发生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最后两句展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3)深层探讨,理解诗歌主旨。

明确: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李白少有大志,“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他24岁离开蜀地,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所以这首诗既有激愤之语,也有慨然之志。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学生讨论,探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意。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què)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篇六】诗五首教学设计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3.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诗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还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我们借以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吧!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首《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1.文学常识。

(1)田园派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作者介绍。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理解诗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诗人想表达的是这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二、学习《行路难》。

【设计意图:理解诗人李白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赏析重点语句。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3.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

(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布衾 三重茅 飘转

塘坳 俄顷 丧乱 突兀 广厦 庇 见此屋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堂小结

《饮酒》中“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只要我们每个人内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行路难》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还要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后习题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2.积累李白的诗歌。

板书

《诗五首》

名句积累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篇七】诗五首教学设计《诗五首》教学设计 【篇八】诗五首教学设计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并熟练背诵。

3.能对诗歌进行简单赏析。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诵并背诵。

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语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还有虽辞官仍心系国家的,如龚自珍。让我们通过赏析他们的诗来了解其人。

(二)展示目标

1. 有感情朗读并熟练背诵。

2. 能对诗歌进行简单赏析。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把这三首诗大声朗读3遍,查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在原文中画出朗读节奏,感情朗读。

(二)自学检测(8分)

1.抽取两名同学朗读者两首诗,老师写出学生读错的字,纠正,读一读。

2.在抽取两名同学按照自己划分的朗读节奏朗读这两首诗。

3.按照正确的读音和朗读节奏齐读这两首诗两遍。

三、合作探究

过渡语:我们会读了,下面我们来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要求:先按要求自主完成题目,再小组展示,总结出小组最好的答案,准备在班内展示。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三首诗的内容,不必单句话翻译,理解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试着有感情朗读。 3.《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试着有感情朗读。 答案提示:

1.《饮酒》诗大意: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聚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行路难》大意: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己亥杂诗》大意:

这首 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朗读指导:悠闲舒适快乐的语气。

3.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朗读指导:由愤慨到充满希望的欣喜的语气。

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 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朗读指导:壮志难酬的悲愤语气到慷慨激昂的高亢语调。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过渡语:好的诗词是需要赏析和背诵的,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1.按照下列句式赏析这两首诗。

《饮酒》中————(词语)用的好,理由是:

《行路难》中用了——————(写作手法),作用是——————。

《己亥杂诗》的名句是 ,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提示:

(1)《饮酒》中“采菊、悠然、见”(词语)用的好,理由是: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超然的志趣。

(2)《行路难》中用了“联想”(写作手法),作用是联想而过渡,诗人想

“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

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行路难》中用了“直接抒情”(写作手法),作用是诗人一向所抱的“辅

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

安在?” 表现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3)《己亥杂诗》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

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表

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3.背诵这三首诗,对桌相互检查。

六、自我反思

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能力点还有欠缺,今后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