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对今,教学反思


【篇一】古对今,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反思(教学论文)

如何教授《论语选读》,是很多语文老师感到头疼的事情。《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一般的文言文,它涉及到三个层次:文字、文章、文化,比平常的文言文教学多了一个层次——文化。那它到底该怎么教?在平时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大多采用的课型依然是教师串讲课、主题探讨课、读书报告课等,我们的语文课有时成为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或是有语文但没有文化的语文课。教师如果只是着眼于字词的落实,那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由此,教师对讲授本课程的定位就迷惑了:到底该怎么上《论语选读》?

一.把握编者意图,反思论语教学

本书的“前言”部分中,明确标明:《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而其具体学习要求分别是:首先,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鉴别。其次是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究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三是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其四是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要懂得了解作者的具体观点,需要联系其他论述,放在整个思想体系中考察。最后是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纵观这五个基本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讲授本课程,势必要以解读孔子的思想内容着手,通过对孔子言行举止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孔子思想体系。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塑造高尚的人格。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观念,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与保守方面,分清“原生”的孔子与后人“包装”的孔子,还孔子以本来面目。

比如讲授“子曰:‘有教无类’”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们首先可以明确,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矛头直指“学在官府”,与“氏所以别贵贱”、“氏所以别愚”相对立,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使得许多以前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学习的年轻人得以接受学识,提高修养,教育的广泛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论语选读》中编者列出的这些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从中,学生就容易清楚地看到一代圣贤是如何身体力行自己的这一教学思想了。由于编者对选文的处理,本身就着力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对相关论语题目解答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引用这些典型材料加以评析。

在了解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后,我们还应该联系我们的现实,反思孔子这一教学主张的现实意义。我们会发现,当今的社会远远地脱离了孔子的这一教学主张。城乡差异,重点与普通,这是人为地制造教育的不平等。当然,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现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也正努力地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在改变这一现状。

其次,我们也应该向学生讲授清楚,孔子由于受当时生产力的限制,提出“唯女子与小人不可教也”,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重大缺陷。纵观他的弟子,竟然没有一个是女性!而他的这一思想的波及面之广之深,是孔子自身难以估料到的,譬如到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在面对贾母和宝玉两人相同的一个问题——可曾读过书时,她对贾母说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听到贾母“读的什么书,只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子罢了”,她立马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因而在回答贾宝玉的问题时,改口答道:“不曾读,只上过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因为林黛玉已经明白,作为贾府最高统帅的贾母秉承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立世准则的。想不到,孔老夫子的礼物一送就是上千年!

由此,我们应该清楚,《论语选读》教学要注重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要注重“古为今用”,更要关注:这样的命题在今天有什么意义?我们应如何去看待?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二.透过高考命题,反思论语教学

高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命题组设计题目的方向和难易度是指引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针策略。

2009年《考试说明》:考查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卷针对《论语选读》,设计了两道题目,分值4分。

我们先看分数配比和题目设计。第一道题目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分值为1分,第二道题目是“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分值为3分。

前一道题目考的是根据文本内容归纳相应的成语,其实这与以往的成语题大同小异,只是以前试卷当中出现的是现代文句,这次出现的是文言文句。只要学生能理解语句含义,再考虑到成语其实就是文言文的紧缩语,解答这道题目难度应该不大,所以分值也就限定为1分。而高考之所以设计这一题目,跟教授本课程的具体学习要求分不开,因为第五条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后一道题目要求难度相对增大,不仅要熟悉文句内容,更要进行概括并评析。考查地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鉴赏评析能力,所以赋分为3分。从这一题目的设计考虑,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阐发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孔子的各类思想主张,比如交友标准、待人接物的核心观念、义利观、治国策略、教学原则、教学方式等,以期“以不变应万变”。

针对考试说明以及09年的试卷,我们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确定材料反映的思想原则,阐述具体表现,反面假设推断,最后归纳总结。

其次,我们再看材料的组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两则材料均出自同一话题“诲人不倦”之中,所选内容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反映的是孔夫子以学生主体,注重身教的教学原则。

选择这样的材料其实是一种必然。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某些思想观点对当今学校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仍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命题要考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是第一年为《论语》单独命题,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行积极性原则”其谁?

孔子很多闪耀着人格光辉和充满圣者智慧的思想,已经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义与利,义与生”的价值观,“为己与为人”的求学目的和“谦让与进取”的处世方式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研讨的重要话题。

只有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去帮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我们才能使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解读《论语选读》的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话既是古人对教师作用的精确阐述,其实也是教师讲解《论语选读》的教学思路。

张一

【篇二】古对今,教学反思谈《师说》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难点,是令学生头疼,教师为难的教学内容。如何处理文言文的“文”与“言”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文”分处天平的两端,如何让天平平衡,这需要从学生的知识情况出发设计教学。本学期我选取了《师说》这一文言文来上科组间的公开课,因此观看了很多相关的教学视频,以及浏览了一些相关的教学论文,对文言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感触。下面我以我教《师说》这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做的探索。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做了这样的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师说》是个传统

1、学习有破有力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之、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5、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以第二段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上采用诵读法与质疑讨论法并重。课时安排三课时。

但韩愈的《师说》历来解释纷繁,综其原因不外有二:或结构的不易把握,或文意的闪烁不定,就这

1、“师者”与“学者”关系怎样?

2、“从师”与“耻师”关系如何?

3、“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关系如何?

4、“传道”“授业”“解惑”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教学实施及过程

1、强化预习:早读时间安排学生预习本课内容。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课文;在诵读基础上,从总体上感悟课文内容。

2、课堂教学(只介绍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三)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反馈,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较好,学生上课时也很少感觉到文言文的字词难记、枯燥乏味等特点。再者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听范读,加之反复诵读,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课后只需通过强化,即可轻松背诵全文。

三、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的文言文教学过分注重文言基本知识的传授,面面俱到,对“言”的关注远远超过“文”。其实像《师说》这样浅易的文章,无论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情感的探索,我们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充分重视诵读,重视情感的体悟。综合采用学生出声诵读、默读、集体诵读、个别诵读、教师范读等各种诵读方式,诵读中间穿插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和梳理,让学生体会掌握字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教学既注重了“言”,也注重了“文”,很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2、要找准知识的载体。新课改追求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要通过不着痕迹地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实现能力的生成。

3、要古为今用。象《师说》这样经典的篇章,除内容外还为我们提供了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述结构、论证方法,了解文体特点,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朱成锋

【篇三】古对今,教学反思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一位独立的语文工作者谈《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林安福

选入人教版初八年级上册的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一从所写景物和历史背景看,作者笔下创造的迥异于人的意境,既是西湖如梦如幻雪景的真实描绘,又是作者世事如烟、人生如梦的精神的隐曲反映。二、从人和人的关系看,这由经历“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老朋友相见把他当作“毒药猛兽”的张岱写来,其间包含着人世间多少炎凉冷暖的体验,也寄予着作者对人与人正常关系多少深切的期待,至于文章的写作,其审美在于(一)冷隽美;(二)绘画美;(三)情趣美(见拙作“小中寓大,众美毕备”——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由上可见,一(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文言文,时下学生畏文如虎,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字障碍,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变换多,深奥难懂,难于把握;二是时代距离。古人生活的时代,古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距今天的时代、当今的学生遥远而陌生,由此让幼小年青、知识贫乏、生活单一的中学生去走近古人,“回眸过去,这时代的思想感情的距离难于跨越;三是执教者的障蔽。好的教师教学时能深者浅之,难者易之,疑者活之,塞者疏之,去掉重重阻碍,让学生拨云见日,披沙见金。教不得法的老师,弄得不好,倒是教学时主次不分,讲解不明,方法陈旧,正应了有学生所说,越学越难,越学越不懂。越学越放弃,学生主动性丢失,探索性泯灭,创造性捏杀,教学堕入恶性循环的泥淖而不能自拔。这种现象的致命之处在于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1、老师讲的太多,而学生动手动脑少;2、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学习主动指导培养太少;3、学生做作业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所以有人对过去“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作了戏谑反讽的概括为:1、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老师板书学生抄;2、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多,讲少学少,不讲不学;3、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得其要;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势下,正本清源,还学生一个学习的天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让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就成了当今教学普遍关注、切实改进的重要课题。今天在“主动——合作——探究——互动”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由过去讲授式变为启发式、学导式、学用式已形成为教育的新的趋势,语文教育界许多老师践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教育对接,过渡转轨。文言文教学上,许多老师也摒弃以前一味“死抠字词”、“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疏通文意”,把文言文当作风干的语言标本的作法,工具性、人文性并重,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体会,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古为今用、陶情怡性的作用。有鉴于此,我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一改以前的单纯的讲授,而采用作业探究式 讨论点拨式进行教学,在学习课文前我提出预习作业如下:

1、请全班同学各自提供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准备课堂交流。[此作业以诗引路,创设情景,既意在拓宽学生视野,又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联想的能力]

2、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会意字,并举例3-5个会意字;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多义字,读准字音,把握意义用法;掌握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生字的读音意义用法;课文中的“雾、凇、沆、砀”中的“凇”是形声字吗?为什么?[此题意在调动学生自学和探究的学习兴趣,举一反三,既巩固以前形声、会意、多音多义字的知识,温故知新,又运用字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难字。]

3、在课文中标明作者写湖心亭雪景的量词,请试用另外的量词替换。[此题借助语言“置换”,让学生领悟作者量词运用的精确、传神,为学生今后作文遣词造句提供典范。]

4、作者全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大小的对比,动静的对比,冷热的对比,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一一说明。[此题意在让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5、将柳宗元《江雪》诗和本课作一对比,并说出它们的异同,准备在全班交流。[此题意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

6、你认为作者“痴”吗?[此题意在设疑问难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进而让学生在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二)要正确确认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能不能找准、攻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是学习一

一是繁,即繁杂、繁琐。如有的教师介绍张岱其人、《陶庵梦忆》其书时,一讲一大通,唯恐不全不详,由此冲淡了课文应主讲的内容。还有的过于纠缠于崇祯五年十二月的深意上,次要的淹没了主要的,喧宾夺主,主次不明,细枝末叶掩盖了主干,绿叶取代了红花。更有一些教师为展示自己学富五车的渊博,不看对象和学生接受程度,动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结果将教学引向食而不化的反面。

二是偏。主要表现为不该讲的大讲特讲,看似讲得对的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有教师以一“痴”字串解全文,什么“痴行——痴景——痴情”,让人难于理解的是,怎么作者“痴”了,景就变为“痴景”了呢?又如有教师以一“奇”字统摄全文,“时间奇——雪景奇——手法奇——量词奇——人物奇——情趣奇”,这么多个奇,看似对课文“一字见奇”,高屋建瓴的解读,然而仔细研究,奇处多了反而不足为奇了,如此可见四处出击,偏离课文主旨,何谈重点?还有的教师大讲本文的写作方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描和细描,这“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有如分母,教学方法有如分子,教学效果是这个分数的值。”优秀的教师,教学上除了“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外,还“手中有法”,即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回观我们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以前死抠字词、疏通文意的路数上,要不抱定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不放,解放不了思想,迈不出“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步子,要不,一课之中,一文所用,一、二教学方法,既见不到学生自动,也难以见到教师启动,更难见师生互动,起承转合环节不明,教学方法不能立体作战,如此单调重复,怎不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如此平庸无奇,何不淡化学生求知的兴趣?

通过对本文入乎其内的学习钻研,我认为本课与本册文言课文比较而言,无多少字词的障碍,重点、难点应确定在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的运用上,因此,我在教学时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三个对比上: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直接自然易学易懂易用,需不着死记硬背一堆名词术语、概念结论,也便于日后活化为自己阅读写作的血肉。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古人指导我们读书学习的金玉良言,对教师来说,是钻研教材、因材施教的特殊要求。要教好教材所选课文,“入乎其内”就是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作品,不停留表面,认真感悟作者的用意,仔细破解作品疑难,不以己代人,不至人云亦云,以期达到目有全牛,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卓有见地的那样一种状态和境界。“出乎其外”,即要我们教师依循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着眼教学实际,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精用宏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循循善诱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出”必先要“入”,入是教学的基础、前提,“入”后还需巧“出”,“出”是教学的检验和迁移,二者为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不同阶段。现在一些年青教师教学在“出”与“入”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既不能“入”,也缺乏“出”,“出”、“入”脱节。大学老师怎样教他怎样教,高中教师怎样教他怎样教,教参教辅怎样讲他怎样教,人家怎样教他怎样教,教育行家对教育的三个境界谓之“一年教对,二年教好,三年教活”,可我们的很多老师如此教学多年不见进步,始终在教“对”这个层次上逡巡徘徊不前,有的好学勤思进取求新的教师“一年当你教书十年”,而裹脚不前,怠惰守旧的教师“教书十年当人家一年”,这不能不说是当下我们语文教师的一种现状和弊端,这也当是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重要症结所在,在这里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认真教好每一堂语文课,不负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殷切期望。



林安福

【篇四】古对今,教学反思古对今教案

6 古对今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古对今,教学反思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认识“古对今”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吗?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上——下)(大——小)(天——地)(古——今)

3.教师板书“古”和“今”,引言: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板书“对”)

4.齐读课题,学习“古”字。

(1)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

(2)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了解几对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进行,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近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引问:你发现了什么?(每句话里都有个“对”字。)

2.学生尝试读韵文,用横线画出“对”字前后的词语,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3.汇报找到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中相对的词语:古和今,圆和方,严寒和酷暑,春暖和秋凉,晨和暮,雪和霜,和风和细雨,朝霞和夕阳,桃和李,杨和柳,莺歌和燕舞,鸟语和花香。(指名领读、开火车认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2)你能找到这些相对的词语中的生字宝宝吗?请你动手圈画,正确读出字音。 设计意图:汉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本课是由“对子”组成的课文,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风采。教学中,先让学生发现每行每句的特点,依据“对”字找到每组相对词语,这一做法紧紧抓住了文本的精髓,为接下来的识字活动提供条件,创建平台。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学生汇报课文中会认的字,教师相机贴字卡并注意将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你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暑、晨、朝”是翘舌音;“凉、霞”是三拼音节。

4.自主识字:这么多的生字宝宝,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记住呢?先来分分类吧!

(1)左右结构的字:酷、凉、细、朝、杨。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酷:①儿歌记忆:酉时告诉你。

②加一加:酉+告=酷。(酷暑、酷爱、冷酷)

凉:①换一换方法:“惊”字左边换成两点水旁就是“凉”。②这个字的两点水旁与温度低有关,如:冰、冷、冻等。(冰凉、凉水、凉气)

细:猜字谜:田边种丝瓜。

朝:①字歌:十日十月。(朝阳、朝霞)

②多音字,还念cháo。(朝代、汉朝、朝南)

杨:①换一换:“场”字部首换成“木”念“杨”。(杨柳、杨树、白杨) ②形声字识字法:木字旁表示和树木有关。

(2)上下结构的字:寒、暑、晨、霞。

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暑、晨:这是一对“亲兄弟”,讲讲它们这对汉字兄弟的故事吧!(“暑”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者”代表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分类玩字词卡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而师生交流多种有趣的识字方法,如:猜字谜、编字歌、讲故事、形声字识字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2.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规则是用手将每行课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3.小组每人读一遍,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游戏中巩固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学习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是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也是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环节。

五、书写汉字,总结全文

1.写字表中“李、香”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捺要写舒展)书空、描红、试写、对照。

2.语:应注意左小右大。组词:语文、语言、外语。

3.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积累和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教学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写字能力。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后,以一首优美的《对子歌》收尾,给整节课画上句号,同时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古对今

古——今 圆——方 严寒——酷暑 春暖——秋凉

晨——暮 雪——霜 和风——细雨 朝霞——夕阳

桃——李 柳——杨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争摒弃“单纯识字”的教学弊端,开创识字教学新视野,使识字教学呈现“趣味性”和“文化味”。

1.从“识字”到“方法”,形态灵活,妙趣横生。针对本课生字较多的特点,教学中把汉字按照结构分类梳理,采用编字歌、猜字谜、加一加、换一换、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这样既使学生习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每句中都含有“对”字,并以此为节点,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这样,在师生灵动的交流中,使学生发现文本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篇五】古对今,教学反思2017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6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6古对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 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 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6古对今 和风细雨

古对今莺歌燕舞快乐无限

鸟语花香

课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以及课下的反思总结,自己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去尽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学生对于识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呢?便是我们教学者课下需要深究的问题。

【篇六】古对今,教学反思古对今反思

《古对今》教学反思

耿忠洲

通过对《古对今》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对韵歌这种题材的课文形式有了明确的认识。也通过使用ppt这种教学课件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比如电视、手机等等,尤其现在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年轻的父母为了看孩子省心,常常是找到一个动画片便扔给孩子,孩子呢,则是安安静静的一看就是1个多小时,几乎是天天如此,这样就对比较直观的现象易于接受,非常喜欢。而对于文字性的东西总是感觉很抽象,难于理解,久而久之,对教师干巴巴的课堂讲述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我觉得这也是现在的课堂纪律难以管理的原因之一吧。毕竟低年级的学生自律性还是很弱的。正是基于此,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学生的心理,不断地在教学中融入现代技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课件ppt的使用上个人认为,要分清主导和辅导的关系,要做到让课件为我所用,为我服务,教师做课件的主导,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应用。而不是让教师为课件服务,让课件牵着教学内容的鼻子走,一句话,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篇七】古对今,教学反思2017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识字6《古对今》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017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识字6《古

对今》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017年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6《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 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古对今,教学反思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古对今,教学反思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 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6古对今

和风细雨

古对今莺歌燕舞快乐无限

鸟语花香

课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以及课下的反思总结,自己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去尽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学生对于识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呢?便是我们教学者课下需要深究的问题。

【篇八】古对今,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6 《古对今》教学反思

《古对今》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古对今,教学反思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对子。

【篇九】古对今,教学反思《从古到今话交通》教学反思

《从古到今话交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前准备——课堂交流展示——研讨”三个环节达到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目的。学生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研究性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要相当充实,对孩子们所搜集的不准确的信息能及时做出辨析和评价。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和资料,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 “今天,我们虽有了这么多的汽车,但人们用得最多的还是自行车。这是为什么呢?”“据我查到的资料显示,最开始时的轮船远没有帆船方便快捷。但人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发展轮船呢?”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对交通发展过程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由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历史跨度较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交通发展史有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随着教改的推进,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已摒弃传统的沉闷、乏味的说教,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态。教师想让品社课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课前的准备、课中活动、课后的延伸等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都要进行精心安排。

一、扬预习之风帆——让品社课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前提条件。

小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助于道德行为的转化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品社课课前的准备活动,如对身边的人物、环境的调查与访问,对自己生活经历或经验的回忆,根据教学内容自觉主动地查找并整理资料等,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初步构建课堂学习必须的知识结构,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供条件。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发现自己课前预习探究的重要价值,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法遏止的学习动力,课堂才会呈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认识才会更为深刻。因此,教师要用心去了解、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生活经历、道德认知水平等,并以此作为预习探知的切入点及课堂教学的生发点。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学生已有经验一下子被激活了,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课堂真正焕发出了光彩。

二、激学习之激趣——让品社课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在导入时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愿望,可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媒体激趣

通过音乐、动画、录象等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如 车,船,飞机的相关图片。这样,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 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品社课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

2、语言激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对事例

进行描述、渲染,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考,能让学生紧随教师的思维,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

3、游戏激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喜欢的活动。通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情趣的游戏,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游戏的体验中感悟知识,如课上学飞机的起飞过程。

课堂中尤其要注重赏识评价。赏识评价是让课堂充满活力的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赏识,相互激励的评价,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获得自信与信任,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放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产生和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课堂生机无限。

三、乘活动之舟——让品社课充满生机活力的真正实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品德与社会课在孩子们心中散发生命活力,使学生良好品德得以形成,学生个性得以自由飞扬,使课堂多姿多彩。

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魅力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以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理解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见解,捕捉学生回答的亮点,使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生成者,让课堂涌动出生命的活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富于动态的美,学生在动态的课堂中学习、体验、发展。

如教学《从古到今话交通》一课,在设计展望未来交通时,教师预设学生可能根据交通发展趋势设计的交通工具是绿色环保的。实际上学生的设计异彩纷呈,有的设计出更为环保的、有的设计的更为科学、还有的想象人类将神舟飞船作为交通工具通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富于创造力的见解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四、抓课后之实践——让品社课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延伸。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美国教育家也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为中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做,知行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如本课最后一环节时,我指导学生重新深入生活研究新型环保交通工具。这样使本课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的广阔的生活空间,

使维护邻里和睦关系逐渐成为儿童生活的自觉行为,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融为一体。

几年的品社课教学使我认识到: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课上学品行,课下促发展,就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陶冶升华情感,把课堂教学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