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篇一】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对阿Q艺术形象的分析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之一。阿Q的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精神胜利法”。这是近代新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与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的自身经济要素,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关键词: 鲁迅 阿Q 艺术形象 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 社会思潮 辛亥革命 麻木健忘 保守愚昧

对阿Q艺术形象的分析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颗璀璨瑰丽的奇葩。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阿Q,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富有最丰满的文学形象之一。正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这部讽刺的写实小说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阿Q的形象家喻户晓,以至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流行的口头禅:“阿Q相。”鲁迅先生用不朽之笔,为阿Q立下了不朽之作传,以巨大浑厚的艺术功力,成功地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觉得可爱、可恨、可叹的艺术典型,让我们在嬉笑中去品味其艺术的震撼力。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不朽的思想价值。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艺术形象揭示国民的弱点。用他的话说“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阿Q的某些性格不仅仅是他的专利,作品中在未庄生活着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阿Q相,尤其是阿Q被枪毙以后,未庄和县城的人们就充分表现出愚昧、麻木的阿Q相。而在《阿Q正传》发表以后的当时,据说鲁迅先生和友人一道在街上走,或者在什么地方闲谈,常常听见人们提到不好的现象时就说“这就是《阿Q正传》上的„„”。可见,《阿Q正传》对社会的一些病态,既控诉得深,也概括得广。阿Q的麻木、健忘、自欺欺人,都是经历过多屈辱折磨后的结果,其中渗透着他的痛苦和眼泪,不能反抗,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也反映了他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这虽然不足为训,却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他是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以帮人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阿Q相”的核心内容。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失败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臭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除精神胜利法之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名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好闲制图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大妨”及排斥异端等。

一、 妄自尊大、欺软怕硬

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民。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家,连姓氏、籍贯也无从查考,常年寄宿在吐谷祠里,除了“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外,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在与赵大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处于失败的地位。这种赤贫的阶级地位和保守屈辱的生活遭遇,决定了他对革命的自发的“神往”和“快意”。但他以为革命就是抢东西,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还包括恨谁就可除掉谁。这便是阿Q的革命纲领,也就注定了阿Q“革命”的悲惨结局。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他进了几回城里就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要被砍头了还为自己画押时圈画的不圆而感觉没面子。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文明之邦,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是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的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所地图弹劾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中国人固自以为文化高于一切,鄙视别国为夷狄之邦。,但当那些夷狄之邦打进来时,平日傲慢的态度,便会完全改变。鲁迅先生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与醇,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作为旧时代的一个农民代表,阿Q有其勤劳善良、率直朴实的优点,但由于长期遭受欺辱和打击,他也本能地沾上了一些自尊自大、欺软怕硬的“无赖”特点。他畏弱凌强、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别人,调戏小尼姑;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但对赵太爷与假洋鬼子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阿Q不敢正视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奴隶地位,而采取了一种回避千般辩护和粉饰态度。声称“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地响了之后”,“似乎完结了一件事”。或者自轻自贱,骂自己是“虫豕”,向人求饶。在这些都失灵之后,便自欺欺人,自我麻醉,变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这种安于落后、盲目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麻痹了阿Q的觉悟和反抗,把血泪斑斑的苦难史变幻成永不失败的光荣史。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阿Q的种种劣行都有其培育生长的土地,活在清朝末年地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领统治地位的时期,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者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又自发的革命的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他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狭隘、封建、饱受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阿Q身上始终是矛盾的,他是这种矛盾性格的统一体,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缩影。

二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阿Q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无法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

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们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老婆娶不上,却偏偏夸口:“我的儿子会比你阔多了!”当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被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心里就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

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正是靠着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总是在失败中寻求超脱,麻木地过着“做奴隶而不得”的生活。遭遇失败和其辱后阿Q又常常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我摧残,在别人面前轻易求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的嘴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消除失败的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奴才性格心里。

三、麻木健忘,保守愚昧

阿Q的性格深深地烙着封建观念意识,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他具有农民的质朴、憨厚,却又夹杂着游手好闲的习气。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就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说:“小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他维护“男女之大防”。他鄙视城里人,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人煎鱼,没有见过杀头。他认为造反就应杀头。对赵太爷、钱太爷这样的未庄统治者,“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还敢“革他妈的命”。阿Q性格的矛盾,一方面固然表现他不甘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具有改变自己地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对他精神上的严重束缚。

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地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 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他因向吴妈求爱,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遗忘的一干二净,反倒跑过去看吴妈“闹着什么玩意儿了”,直到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根大竹杠”向他本奔来,刚才“猛然间悟到自己”“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精神的麻木健忘遇其思想上的保守愚昧是相互对应的,阿Q样样“合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他觉得“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因此,“深恶而痛绝之”。当决定“投降”革命党后,酒后土谷祠做梦的描写则集中表现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尤其是他喊出那句“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革命”口号,便使其思想上的狭隘自私、愚昧落后的特点暴露的一览无余。

四、忌讳缺点,以臭为荣

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沉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大爷本家的时候,赵大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嘴巴子,不许他姓赵。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却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小说的两张“优胜纪略”,集中的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特点。他机会自己头上的烂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俩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纪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屈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这种京生的胜利队“阿Q”来讲是真的超脱吗?显然不是,比如某次他看见王胡捉虱子,便暗地里和他比赛,结果没捉到几只,而王胡捉到的不但多,咬起来也分外响,于是出言不逊,主动挑衅,骂王胡是“毛虫”,结果被王胡扔出去六尺多远。如此与阿Q结怨的人不少,对这样的人“阿Q”总是要找机会报复的。第一次是阿Q结束了城市生活回到了乡里,炫耀在城里得见识,说到杀革命党,直说“好看”,光说不心烦,还要比划,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不过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因此,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对阿Q也“肃然”,妇女对有劣迹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动赶着要买他的东西。但阿Q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窝子直劈下去道:“嚓”结果是“从此王胡的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不再敢走近阿Q身边”。——可怜的王胡,他哪里

【篇二】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阿Q人物形象分析

阿Q是一个农民小生产者.他卑怯,善于投机,又是夸大狂与自尊癖.阿Q精神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精神胜利法,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纵观阿Q,他实际上就是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个体小生产者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

《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迫害的农民的典型。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

阿Q质朴愚味但又圆滑无赖。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大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来,他不许小D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的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下去了。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小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设法去博取观众的喝采。真是惊人的麻木。 个人评价:鲁迅曾评价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其骨子里没有一点精神。阿Q时代的终结并不说明阿Q式的人物不复存在了,并不说明所有的弱者不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处境。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宁可向政府骗取低保而不积极就业,不学无术还不思进取,眼高手低混沌度日……也许他们的贫困是客观造成的,但是他们主观努力了么?好几回我以为自己是做了善事,后来证明这份同情心是被利用了,被挥霍了!

【篇三】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阿Q形象分析

阿Q形象分析

姓名:陈梦云 班级:11会本1班 学号:02

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残害的农民的典型。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雇农形象,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让手下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 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等。开始,阿Q很“自尊”。为了维护

他便

“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结果,他屡屡失败。当实力较量失败后,只得改换策略,变为“怒目而视”,想以此来补救实力较量中的失败。当“怒目主义”又遭到对手的回敬时,他又只好以自欺欺人的自骄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你还不配!”然而,对手也不服气,阿Q“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又成了事实上的失败者。这时,阿Q便又改变策略,无师自通地给自己找出“胜利”的借口——“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自己的面子,他忌讳别人提他头上生的痛疮疤。碰到“犯讳”时,

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此由外在的行为转向纯粹的“精神”实质。但是,这种方式又被对手察觉,并且因此招来更大的侮辱。阿Q不得不公开承认欺凌者行为的合理性,承认别人打自己是“人打畜牲”。这时,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于是乎,他又转败为胜了。这种以“自虐”为特征的“精神胜利法”,再发展一步便是“忘却”了。“忘却”成了阿Q赖以生存的法宝。作者就这样一步步展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发展过程,在淡淡的讽刺中,融进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以及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融进了鲁迅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精神胜利法”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毒害,使正常的人性受到残害而产生了异化。中国封建落后的农业经济造成的贫困、保守的生存环境和简单、凝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命运,

只得用自欺欺人的方法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寄托。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与他好胜爱斗,喜欢热闹乃至生理上的缺陷等个人气质、脾性方面的特点有关。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相当大的时空概括度和思想包容量,它集中地反映了普遍存在于中国人身上的精神病症。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在阿Q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熔铸着鲁迅的历史沉思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它警醒人们去认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麻醉了人民群众,成为一种阻碍社会改革的历史惰性,使人们从阿Q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引起疗救的注意”,也着手疗救自己。

【篇四】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浅析阿Q形象

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学 年 论 文

论文题目 沉重悲惨的人生

姓 名 刘倩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年级班级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三班

学 号 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 2011年12月1号

安 康 学 院 中 文 系

沉重悲惨的人生

—浅析阿Q形象

刘 倩

摘 要: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已成为了不朽的艺术经典。阿Q的主要性格特点是“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产物,阿Q是一个特定的国家,特定的社会,特定的环境,特定的阶级的人物,它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当然,我们也能发现阿Q与我们当代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阿Q;精神胜利法;悲剧形象;反抗意识;社会意义

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的著名作品,它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成功的塑造了阿Q—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遭受了严重残害的典型农民形象,展现了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一、阿Q的悲剧形象

在《阿Q正传》中,作品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夸张的语言、象征、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阿Q的性格特征。阿Q最典型的性格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能正视现实,用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来自欺欺人,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麻醉。“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而陶醉于自己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同时,阿Q还表现出很多性格特征: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排斥异端但又向往革命;率性认真而又正统卫道,他的多方面的性格有属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本质,有属于农民的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就是他的保守性和落后性;有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的,就是他的那些“和与圣经贤传”的思想;有属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以为生的情况下染上的流氓习气的,就是他的偷东西和某些无赖行为。物质上的绝望,使他必然要用“精神胜利法”来慰藉。因此人们往往把阿Q身上的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和自我安慰的主观盲目的“精神胜利法”概括成“阿Q精神”、“阿Q主义”、“阿Q气质”或“阿Q相”。[1]

1、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

从阿Q阶级属性来说,他是一个农民,因此在阿Q的身上能反映出农民阶级勤劳朴素的特点。阿Q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活和过日子,他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乘船便乘船,工作略长一点的也会住在临时的主人家里。但是,他又表现出圆滑无赖的特征,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表现得相当无赖。当阿Q偷了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时,他居然死皮赖脸的不承认,还说:“这是你的? 你叫他,他答应么?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很是能够体现他的圆滑无赖。

2、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

阿Q生活在未庄,但是所有未庄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即使是对赵太爷和钱大爷也表现得不是格外的崇拜。他对赵太爷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们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即使是挨打,他也认为是“儿子打老子”,既为人父,高人一级,也就心安理得了,[2]达到了一种自负自傲的地步。但是,阿Q又表现得很自轻自贱,被别人打败了,就轻易的承认自己是“畜生”,阿Q忽而又自诩为“虫豸”,“虫豸”比“畜生”更低贱,似乎比别人又更胜一筹了。被别人打了,他就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一样了”,于是他又胜利了。他用一种自轻自贱的手段来消除自己失败的痛苦。

3、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

阿Q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型的人。他在比他弱小的人面前表现的十分霸道。他与王胡比谁身上虱子多时,比不过王胡,竟然将自己的衣服摔在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说:“这毛虫”,最后竟然打了起来。在他眼里王胡络腮的缺点向来只被奚落,更不必说动手了。当他得知小D替了他的活计后,心想“这个小D,是个穷小子,又瘦又乏,地位在王胡之下,竟然某了他的饭碗去”,所以非常生气,竟然在街头与小D打了起来。当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了之后,他就迁怒于小尼姑。所以,阿Q在小D小尼姑面前俨然一副赵太爷的样子,是永远的胜利,、、永远的得意。但在强者面前有表现的十分懦弱卑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和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和欺负,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他被抓进县城的公堂之后,阿Q的腿就不自觉的松散了,便跪了下去,表现的十分胆小害怕。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4、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

阿Q对于自己的弱点是神经性的敏感。他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敏感的禁忌,于是,他忌讳一切近于“赖”的音,最后甚至连“灯”、“光”也讳了。但讳了不等于疮疤的消失,当人们一犯他的讳,他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总的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阿Q转而说别人“还不配”,反而又觉得光荣

起来,对于刚才的辱骂和疼痛又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阿Q麻木健忘,他挨了打,可转身又忘了怎么回事,很快忘记伤害而高兴起来。甚至在被打之后反而似乎觉得是完结了一件事而轻松起来。阿Q的健忘,也正是他解脱心理压力的一种最直接的办法。他向吴妈求爱失败了,挨了秀才的两竹杠,他马上就忘记了,甚至不知道吴妈的上吊寻死与自己有关。阿Q用忘却的方式来承受失败的痛苦,还表现在他赢了一大堆钱又被抢走这件事的处理上,他用手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于是心平气和了,似乎打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一般。孤苦无靠的阿Q,在失败之后,采取了如此神奇的忘却方式,其内心的忍受能力可谓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5、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

阿Q的血液里流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对革之中抱着统治者一致的看法的。所以,当革命来到之时,他一直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是当辛亥革命的大潮流震荡到未庄后,他看赵太爷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时,他又眼熟,也想做起建革命党来了。阿Q要的革命只有“投降”、“假洋鬼子”的革命党,但是假洋鬼子阿Q不准革命,于是,阿Q感到前所未有的晦气。其实,阿Q所谓的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革命”不外乎是抢点东西而已,对于革命的意义丝毫没有了解。

6、率性认真而又正统卫道:

阿Q生活在动荡的封建统治末期,没有机会学到先进的文化知识,也没有人去引导他反封建专制,所以在周围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不可避免的受到封建专制思想的毒害,因此,阿Q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勾引男人;一个女人在那里说话,一定要有勾当了。”这实在是太荒谬了,这些议论充分嘲讽了阿 Q 身上那些轻蔑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阿Q认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对革命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还有,他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这些无不体现了阿Q具有愚昧的、浓厚的封建传统观念。

总之,阿Q的种种性格特征都是由于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他是被剥削被压迫的产物。

二、阿Q的反抗意识:

我们应该看到,阿Q之所以有着精神胜利法,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历史条件和阿Q的全部生活史所造成的,阿Q之所以为阿Q,是因为环境恶劣,只好在精神上找出路,用精神胜利法来进行无可奈何的反抗。

面对着反动统治阶级对他的精神凌辱和思想压迫阿,非常自尊,始终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不相信封建统治阶级散布的宿命论思想,不相信自己天生就

是当奴隶的命,在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面前,敢于称自己也姓赵,敢于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敢于蔑视封建统治者。别人利用他头上的癞疮疤的生理缺陷来戏弄他,口呐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便打,打不赢便怒目而视。如果这一切都无效,他甚至会以“你还不配”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在大堂画押,他为自己的手第一次与笔相关,立志要画得很圆,最后又为画成了瓜子模样而感到羞愧。甚至在拉去刑场时,他还羞愧自己没志气。面对反动统治者的枪口自己竟没能视死如归地唱上几句戏。阿Q竭力用自尊来维护自己的人格,而统治阶级绝不让他有自尊的人格,他要姓赵,就打耳光;他从城里回来后“在未庄人眼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了。”一直到革命起来,连赵太爷也只是“怯怯迎着低声叫”“老Q”的时候,反动阶级就一定要把他送上断头台了,在这严重的压抑和摧残下,阿Q的自尊就更为强烈。他与王胡比赛咬虱子争胜一节,正是他的达到了执拗程度的自尊的扭曲反映。

阿Q也曾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非常严。但是,受毒害越深,越说明阿Q反抗性强。他最初是总想着女人,细心观察各种女人的行动,但没有一个女人对他表示过什么,所以,他认识到了受过封建礼教毒害的女人都假正经、都可恶。当吴妈与他叨叨闲谈时,他又想到了女人,于是用他自己独有的质朴的方式来向吴妈求爱:双腿跪在吴妈面前,嘴里说着“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向吴妈表达了热切的爱心,然而不觉悟、愚昧的吴妈面对阿Q的行动,却“哟”,的一声叫了起来、大哭大闹,寻死寻活,把自由恋爱看成是奇耻大辱,给热恋着自己的阿Q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因为赵太爷是绝不会允许阿Q有恋爱的权利,也就是做人的权利的。[3]于是赵太爷听了马上喊道:“你反了。’’„你这„„”,拿着一根长竹杠追打他,当阿Q要求一个“人”的权利时、他就被斥为造反了,这时的阿Q并没有说:“我以前比你阔多了”之类的话,而是欣然地买了香烛,脱了小衫去赔礼,而且意识到今后舂米便也舂不成,撑船便也撑不成,短工也打不上了。这一次阿Q最实际,他不再扭夸过去,也不想去幻想未来,鲁迅曾告诫过青年们:“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梦”毕竟不是现实,人们又毕竟不能长眠在梦中,终究是要醒过来的,我们的阿Q已从长眠的梦中慢慢醒过来了,醒来以后,面对着严酷的现实,他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阿Q之所以比未庄别的弱者强,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最先有了革命的觉醒,提出了革命的要求,这一点便是王胡、小D、吴妈们所无法企及的。阿Q在向吴妈求爱后,不但受了赵太爷一次残酷无理的讹诈,以至马上赤贫的而且所有

【篇五】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阿Q性格分析

阿Q性格分析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阿Q正传》的主人公,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一个小说人物。

阿Q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是一个社会的底层人物,但他却是很有些自命不凡的。就连鲁迅先生也在原文里写道“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他会对看不起他的人说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对于其他人连见面都要颤上三颤的赵太爷,他却敢与其攀亲戚,还说自己比赵太爷长上两辈。

但是阿Q的自命不凡,却是有些底气不足的。对于身体力气大于他的与财富地位高于他的,他都是不敢造次的。不论是赵太爷或是地保,亦或是王胡与假洋鬼子,在面对他们的时候,阿Q都全面落了下风。那阿Q是如何面对这些“耻辱”的呢?这里又不得不提到阿Q的另外一项本事——精神胜利法。

即使现在的人大多没看过《阿Q正传》原文的,但相信也会听到他人提起过。那精神胜利法为何物呢?说到底,可以现在一流行语解释,称之为“意淫”。讲的是在自己脑海里想象出一切只对自己有利的情况,在脑海里战胜所有人的一种方法。但阿Q明显为其中宗师,他不仅仅只是在脑袋里想,更会付诸实践。比如某次他好不容易赌赢的钱财被人抢走之后,他觉得光想想已不能宣泄,于是便打了自己两耳光,却还想着是打在他人身上了。若说我们的意淫是二维平面的,那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对是三维立体的了。

其实若说阿Q有什么大的问题,那倒也没有。他的想法都是一个底层农民最朴实的想法——娶一个脚小的、只陪有辫子的男人睡觉的好女人;生下一个小子给自己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甚至他还有一点英雄情结,羡慕、仰慕手握钢鞭尉迟敬德。

他是善恶分明的!谁对他好,他便对谁好。谁对他坏,那谁便是坏人!他也是有羞耻心的!他到尼姑庵去偷萝卜,被老尼姑抓个正着,却偏偏不说是偷。还反问尼姑如何证明这萝卜是她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孔乙己》里的那个不将偷书视为是偷的迂腐书生。 但为何人们一提到阿Q,总是轻视、揶揄、摇头呢?

这大概是因为,人们总站在道德、理智的一面。而阿Q所做的一切,在一个正常的人看来,却是那么的愚蠢,可笑。调戏孀居的寡妇,那便是坏人;到尼姑庵里去偷东西;那便是坏人;殴打比自己弱小的人,那便是坏人。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那便是蠢人;以为革命还是农民起义,那便是蠢人;上了断头台死得不明不白,那便是蠢人。

于是一个“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厌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①的阿Q,便成为了我们印象里的一个矛盾的蠢人。

但是纵观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在国人面前耀武扬威,却又在外国人面前俯首帖耳;有多少人年轻时空怀一腔报国热血,步入中年之后却又陷入纸醉金迷;还有多少人一面悍道卫道,却又以身试法;又有多少人面对外国入侵麻木不仁,却又热衷残害国人同胞?

阿Q的性格,是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人的悲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在阿Q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时至今天,还有人说“阿Q还活着”。是的,阿Q的性格还活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活着,他如同一个幽灵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仿佛一个中国人挥之不去的烙印,与差不多先生一般。于是,不禁有人会问,是什么造成了种情况。我想了想,但或许只有我们足够强大之后,才能解答得了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

①选自《鲁迅研究》,1984年第11期,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

【篇六】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浅析阿Q的性格特征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浅析阿Q的性格特征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末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残害的农民典型。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低层。这本已十分可悲,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小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展开了对阿Q性格的刻画,形成了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性格特征的阿Q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

鲁迅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入微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成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的不朽艺术典型。各国人民通过阿Q来了解中国人民过去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役的历史。无论就反映时代生活的深广程度上说,阿Q无愧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典型。而鲁迅笔下的“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内涵,阿Q还有其他种种恶劣的品性。本文就阿Q的性格的特征作了一浅析:

一、阿Q的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

隶地位。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没有必要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十九世纪初叶,中华民族后来已慢集内忧外患于一身,而临着亡国灭种。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革命先驱的救国热忱、献身精神,的确是可歌可泣的。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是因为革命者对封建阶级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二是因为革命者没有注意完全、教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处在不觉悟的状态,没有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中。

鲁迅深切地感到,中国必须来一次彻底的变革,而变革要取得成功,则必须唤醒“昏睡”中的国民,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所以,鲁迅笔下作刀,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国民的灵魂,对他们精神世界的落后面、消极面作彻底的暴露和无情的批判。对于被统治者以启蒙,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看清自己身上恶劣的品性,从而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奋起抗争。鲁迅在《阿Q正传》中,想要通过阿Q这一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许多国民畸形的心态,无情地鞭挞了他们种种恶劣的品性,唤醒沉睡的国民。为表达这种错综复杂的国民形象,这就形成了阿Q精神胜利法为主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

二、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阶级压迫和剥削的赤贫,地地道道的农村无产者。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被统治者剥夺得一无所有,连姓名

籍贯都很渺茫。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职业,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别人叫割麦便割麦,叫舂米便舂米,叫撑船便撑船。命运是够悲惨的。但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竟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他因为说他也姓赵,被赵大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大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一方面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一方面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个人身处奴隶地位,却这样心安理得,那他怎么会起来抗争?怎么会去改变自己的奴隶地位?鲁迅正是从阿Q实际的失败受辱和虚妄的胜利自傲这两个方面来描写他的性格的。悲惨和得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和幻想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阿Q越是获得精神胜利,我们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是洋洋得意,我们越是感到痛心。鲁迅细致入微地刻画阿Q精神。

(一)、什么也不是,却依然了得

鲁迅在小说的开头就告诉我们,阿Q是末庄社会里,无田无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满了屈辱和痛苦的一个小人物。她姓甚名谁,他从哪里来的,出生于什么人家,不独别人从末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阿Q就这样在严重的封建经济剥削和封建政治压迫之下,过着一种居无定所,颠簸困苦的奴隶生活。正是这种影响,加深了他的消极一面,使他们在重重的屈辱面前,逐渐失掉正视现实勇气,甚至于企图用荒唐的方法来掩盖自己的屈辱,麻醉自己的灵魂,沉迷于

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之中,而不再力求对压迫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可是与别人发生口角时,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不上,却偏偏要虚妄地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表现出自己依然了得。

(二)、阿Q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不幸的呢

阿Q比一般农民更惨苦地呻吟于地主脚下;地主一天不给他短工做,他就得饿一天。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无权利。在末庄,豪绅地主以至地保、闲人,都把他视为无足轻重的贱物,高兴时拿他开玩笑,不高兴时就随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无端打阿Q而受到责难。豪绅地主甚至还可以以某种借口把他驱逐出末庄,不让他回来。

即使这样不幸,他还忌讳头上的癞疮疤,且颇为苦恼,可人们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时,他会说:“你还不配”,于是就觉得自己有关当局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当他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响头之后,站了一刻,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表现出他的自欺欺人;后来人家打他,还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牲,阿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

自我摧残;被工胡撞头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龙虎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大爷向他奔来,而且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悟到自己曾经被打,和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表现阿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

(三)遭受了无端的屈辱,感到无可奈何时,明知无法解脱,阿Q就又产生了一种宿命的思想

阿Q被末庄的闲汉打败了,被他们揪住了黄辨子往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这当然是他不甘心忍受的,当又无法反抗,惆怅地站了一刻,只好这样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样一想,就好像保存了面子,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其他如被赵太爷打嘴巴,被赌徒抢去洋钱,阿Q都是利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来掩盖自己的屈辱,消除内心的痛苦,使自己忘掉残酷的现实。这就形成了他生活上的极端的矛盾现象;在现实中是失败者,而精神上却以为是胜利者。

有时候,由于遭受的屈辱太多太重,自己好像以为,既然屈辱无法避免,也就证明这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了,所以一时也就没有什么不平之气。例如他被老把总逮捕之后,“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